不,更不是什麽儀式感,純粹職業病。
“行政決策,是指具有行政決策權的官府或官員,為了有效地實現行政目標,從多種可能的行政方案中作出選擇或決定的過程。”
“類型主要有以下三種:經驗決策與非經驗決策;程序決策與非程序決策;確定決策、風險決策與不確定決策。”
薑星火抬起頭,又點了一個學生。
“程序決策與非程序決策,含義念一念。”
“程序化決策又稱常規決策或重複性決策,是指決策所解決的問題是重複出現的那類決策。程序化決策的問題出現多次,因此可以製定出一套例行程序來作為解決的辦法,每當這類問題出現時,就依照這套例行程序來解決它。”
高遜誌在台下聽得直皺眉。
所謂經驗、程序、確定.這些東西雖然在以前大明官僚們的行政過程中沒有搞的這麽清楚,也沒人劃分,但實際上並不是什麽複雜的事情,而在高遜誌看來,薑星火的教學過程,雖然把行政的各個步驟進行了標準化,稱得上有創意,但實際上並不能改變什麽,反而是將簡單問題複雜化了。
非要弄一堆定義,有什麽用呢?
這些人學會了又能如何呢?
不過坐在他身旁的曹端,因為沒當過官,且思考角度不同的緣故,倒是別有一番體會。
曹端隻是覺得,這種把事情規範起來,讓一切都有條理可循倒是很符合《邏輯學》的審美。
是的,事物不該是“大家都知道平常就是這樣的”,而是“大家都知道這就是規定好的行事邏輯和準則”。
不過薑星火接下來的話語,倒是讓高遜誌有些興致盎然了起來。
“好,概念過完了。”
“大家應該知道,這些概念是必須的,但光是概念,隻能讓你了解表象,對於幫助你了解知識的實質並沒有什麽作用。”
“接下來講案例,大家應該能看到,案例那一欄,印的是:略。”
“縱觀華夏上下數千年來的曆史,我們理所應當地,能從所有有行政組織的朝代裏,單獨捋出一部《行政史》,這裏麵有許許多多精彩的案例,因為太多、太精彩,所以無法斟酌篩選,這一版隻寫了一個‘略’,而我今天要給大家講的,可能跟大家印象中的一些事情不太一樣。”
“今天講的案例是,蔡京醫藥。”
“我們都知道,自北宋以降,王安石的名聲不太好,文人學者普遍批評的是‘北宋亡於王安石變法’,這一點我以我的署名,在《明報》上做了幾篇社論剖析,想來講的很清楚的,這裏就不再贅述。”
行政學校裏,聊點廟堂相關話題當然是不可避免的,而《明報》作為主要的輿論導向工具,在【奉天殿廷辯】過後,由夏原吉起草的會議紀要和相關的後續文章,自然是一茬接一茬地發表了。
王安石變法為什麽會失敗,從失敗中能汲取到什麽經驗教訓,大明的永樂新政怎麽做才能成功,這些薑星火根據他在奉天殿上講的東西所進一步引發闡釋的,都已經很有係統了。
而今天所講的顯然是之前從來都沒有在《明報》上公開發表的,屬於先導性的言論,這自然讓近水樓台先得月的眾人興奮不已。
“但無論如何批評王安石,總體上來講,還是隻對事,不對人的。最起碼普遍的觀點是認為王安石雖然一些變法措施屬於透支北宋國力,在民間造成了不小的惡劣影響,但此公私德無虧,一心為國。”
“可對於部分繼承了王安石變法思想,以及其廟堂派別的蔡京,則一般是定義為‘奸相’,是小人,戲台子上都是要做醜角的。”
這是要給蔡京翻案嗎?
高遜誌心頭暗忖,不過倒也不像,在他看來,雖然他不是很認同薑星火的政治主張,但對於薑星火的人品節操和學術立場,還是比較認可的.對於王安石,薑星火都能給予客觀公正的曆史評價,並沒有因為同樣要搞變法就把王安石捧起來,此時是不太可能捧一個各方麵遠不如王安石的蔡京的。
當然了,你要說拿荀子的“聖王說”吹朱棣那是沒辦法好嘛,吹一吹又不花錢。
“蔡京新政,有一個重要的政策,也是最具爭議的政策,那就是醫藥濟養。”
“有沒有熟悉這段曆史的?”
台下眾教師麵麵相覷,他們都是從各府縣基層的學政衙門裏自願報名來的,大多數人,是覺得待在窮鄉僻壤裏實在是沒什麽前途,而大明行政學校,是京裏的衙門,而且是國師親自管著的,比較有發展空間,又同樣是學政係統,專業對口。
但你要說這幫人有多厲害,那也未必。
因為在大明,雖然學政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差事,但那指的是類似能在殿試、府試等級別較高的考試裏當主副考官的,而對於基層來說,則並非如此。
所以在基層當學官的,嗯,水平不見得能高到哪去,科舉水平高的都去當行政官了.雖然科舉水平體現的不全麵,但在這個時代顯然是體現一個人學習能力的最標準參考標杆。
見實在沒人回答,曹端琢磨了一下,站起來回答道。
“在下翻閱史書筆記時,倒是略有所聞。”
見到最近因為“王霸、義利、古今”三辯擂台賽而名動京師的曹端登場,眾人都是沒覺得突兀,雖然因為《明報》上“走進甲骨文”的欄目而讓曹端有些被打臉,但能登上這個擂台,再加上過關斬將的表現,本就證明了曹端的能力。
“蔡京當權後,有意重開新法,在濟養方麵他開始結合王安石等人的辦法,打算在北宋全國範圍內建立居養院、安濟院、漏澤園等,因為蔡京當時主管戶部,所以手裏有錢,也敢做事。”
這裏便是說,居養院類似於現在的養老院,主要收容無人照顧的老人和殘疾人;安濟院則類似於現在的醫院,隻不過專門為貧民提供醫療救助;漏澤園則是幫助死亡流浪者的助葬機構,有點類似義莊。
聽起來不錯是吧?蔡京真是大善人。
當時,在中樞的推動下,地方官府開始大規模修建安濟院,而由於蔡京用的還是王安石變法的思路,正如以前青苗法搞得好的官員會被晉升,搞不好就會被擼下去一樣,蔡京也是這麽玩的,中樞對社會濟養這項政策的落實是有kpi的.每年年底,對地方官府的考核中,推行濟養新政的官員將會獲得皇帝的口頭嘉獎以及後續在升遷、轉任等方麵的優待。
所以,因為中樞非常重視,地方官府就在這方麵投入了相當的人力物力。
嗯,沒錯,我鐵血大宋又又又一次重現了自慶曆新政、熙寧變法等等改革以來的景象。
居養院建好了沒人住怎麽辦?知縣帶著三班衙役親自出動,到處抓老人和殘疾人塞進去。
漏澤園沒有死亡流浪者下葬怎麽辦?那就
而且最離譜的是,蔡京建醫院就算了,還把主意打到了藥店上。
當然了,這也是有傳統的。
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新黨就認為民間的藥店大部分都會隨意抬高藥品價格,使得百姓就醫比較困難,所以王安石幹脆親自動手,搞了國營藥店“賣藥所”,以低於市場價來銷售藥材。
嗯,後果也都想象得到,經過一係列不算複雜的利益輸送,民間藥店壟斷又出現了,無數自高粱河車神時代以前就開始經營的百年老店紛紛破產。
而蔡京的醫藥,不僅全盤繼承了王安石的思路,還大改特改。
蔡京不僅要自己開藥店,還要自己培養醫生,自己確立藥方體係標準化。
早在高粱河車神的時候,北宋朝廷就搞了個《太平聖惠方》,想要做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醫書,而蔡京幹脆在國子監裏培養醫生,然後畢業了按照不同的考試等級安排到國營藥店裏,以及地方相關的醫療機構。
“既然了解了蔡京醫藥的過程,那麽結合我們關於行政決策的定義,是不是很容易得出來一句話。”
“北宋末期醫藥的行政決策,是具有行政決策權的蔡京,為了有效地實現他繼承並發揚王安石變法同時爭取利國利民的行政目標,從多種可能的醫藥行政方案中作出選擇或決定的過程。”
“從最後的結果看來,我們都知道,蔡京的這個行政決策,錯了,而且錯的很離譜。”
“可是他為什麽錯了?錯在哪了?或者說具體錯在了哪個步驟?想來大家都是不懂得。”
“沒關係,繼續翻教案。”
薑星火在講台上虛空翻了一頁。
而麵色漸漸凝重起來的高遜誌,則是跟曹端共享著教案。
高遜誌赫然看到,下一頁寫著
——基於三種行政決策類型而延伸出的三種不同行政決策模型,有限理性決策模型、漸進決策模型、混合決策模型。
“這就是蔡京醫藥失敗的問題答案。”
薑星火看著講台下的教師,又看了看高遜誌,問道:“高太常,你做官這麽多年,我想問問你,你在做一個行政決策的時候,腦袋裏第一時間會想到什麽?”
高遜誌猶疑剎那,最終還是誠懇以對:“取舍。”
“是的。”
薑星火點點頭,說道:“行政決策的本質就是取舍,我們無法追求一個完美的決策結果,甚至有的時候,連滿意都是奢求,而行政決策還有一個必須注意的點,那就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政策的製定,本質其實都是基於現實情況,對以往政策的某種修正。”
“那我們接下來將繼續這些理論,來認真剖析一下,蔡京失敗在何處,如果你是醫藥的決策者,你要怎麽做?這才是我們通過教學來培養學生的目的所在,念教案隻是手段。”
台下眾人一時驚愕,咋的,這是要培養怎麽當宰相呢?
第432章 市場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樣的道理,是否可以理解成:不想當宰相的官僚不是好官僚?大明當然沒有宰相這個職位了,但相權卻從未消失過。
大明行政學校,要通過“三舍法”培養出來的官僚,以後一定是要奔著這個類似的目標去的。
當然了,目標歸目標,實際歸實際,不管能不能當宰相級別的高官,最起碼要有基本的大局觀念和標準的行政決策思維。
畢竟有句話說的好,治大國如烹小鮮,不管是管一個縣,還是一個府,亦或是一個布政使司乃至一國,雖然轄區越來越大,但行政上的很多道理是不變的,這也是為什麽行政學校要教這些東西,因為這些東西,無論是行政學還是其他,不管在哪個級別的職位上,都能用得到。
“第一個,所謂有限理性決策,便是說我們作為決策者,任何一個人,無論他的閱曆多麽廣博,學識多麽深厚,他始終都處於一個‘有限’的狀態,也就是說沒有哪個決策者是全知全能正是因為不存在全知全能的決策者,所以任何決策的下達,都會或多或少地引起一些不利的後果,沒有誰能讓決策完全完美,我們這些決策者,在做決策的時候隻能盡量獲得一個能讓各方麵都‘滿意’的答案,而非一個‘完美’的答案。”
“那麽基於有限理性決策,諸位覺得,蔡京的濟養醫藥政策,問題到底出在哪了?”
高遜誌幾乎是脫口而出:“蔡京太追求完美了!”
是的,完美。
蔡京又要照顧老人,又要照顧殘疾人,然後還要給貧民普及醫療服務,最後還要給流浪漢下葬。
這種“既要.還要”,明顯就是一種不合理的決策表現。
什麽都要,最後隻會害了你。
原因也很簡單,沒那能力知道吧?
北宋多少人口?
之前提到過,一個多億。
放到現代,一億人口都算是不折不扣的人口大國,而即便是很多現代強國,都做不到國家全麵承擔免費的養老和醫療。
至於給流浪漢安葬和照顧殘疾人,反倒是理論上努努力就能做到的事情。
北宋確實富裕,財政收入常年能維持在六七千萬貫緡錢以上,偶爾還能破億,但再富裕的朝廷也禁不住蔡京這麽花錢。
在全國範圍內每個路、府、州、縣都大量建立居養院、安濟院、漏澤園這些社會福利機構,雖然切實地幫助了很多老弱病殘人群,但問題是成本太高了。
雖說這樣說可能很冰冷,但事實就是,行政決策是要考慮成本的,這個成本還不單單是現在花多少錢的問題,還包括以後要持續花多少錢,投入多少人力,以及相關的各方麵社會效益是否值當。
正如司馬光所言,天下財富,不在此處便在彼處。
蛋糕就這麽大,朝廷財政也是一樣,以如此巨大的財政資金投入到社會濟養醫藥上麵,就必然導致其他必要的支出減少。
政敵們是怎麽攻擊蔡京的?
“天下窮民,飽食暖衣,而使軍旅之士稟食不繼。”
“不顧活人,隻管死戶。”
薑星火見台下眾人醒悟了過來,微微頷首道:“所以你們明白了嗎,行政決策不是小孩子抓糖果,很少會出現‘我全都要’而全都能一把抓的結果,正如高太常所言,必須要有所取舍。”
這時候有教師問道:“那蔡京做決策時便不懂這個道理嗎?”
“蔡京當然懂,他都當宰相了,他怎麽能不懂呢?”
薑星火笑道:“隻不過他做行政決策的出發點就歪了,名曰為人,全是為己。”
“行政決策,是指具有行政決策權的官府或官員,為了有效地實現行政目標,從多種可能的行政方案中作出選擇或決定的過程。”
“類型主要有以下三種:經驗決策與非經驗決策;程序決策與非程序決策;確定決策、風險決策與不確定決策。”
薑星火抬起頭,又點了一個學生。
“程序決策與非程序決策,含義念一念。”
“程序化決策又稱常規決策或重複性決策,是指決策所解決的問題是重複出現的那類決策。程序化決策的問題出現多次,因此可以製定出一套例行程序來作為解決的辦法,每當這類問題出現時,就依照這套例行程序來解決它。”
高遜誌在台下聽得直皺眉。
所謂經驗、程序、確定.這些東西雖然在以前大明官僚們的行政過程中沒有搞的這麽清楚,也沒人劃分,但實際上並不是什麽複雜的事情,而在高遜誌看來,薑星火的教學過程,雖然把行政的各個步驟進行了標準化,稱得上有創意,但實際上並不能改變什麽,反而是將簡單問題複雜化了。
非要弄一堆定義,有什麽用呢?
這些人學會了又能如何呢?
不過坐在他身旁的曹端,因為沒當過官,且思考角度不同的緣故,倒是別有一番體會。
曹端隻是覺得,這種把事情規範起來,讓一切都有條理可循倒是很符合《邏輯學》的審美。
是的,事物不該是“大家都知道平常就是這樣的”,而是“大家都知道這就是規定好的行事邏輯和準則”。
不過薑星火接下來的話語,倒是讓高遜誌有些興致盎然了起來。
“好,概念過完了。”
“大家應該知道,這些概念是必須的,但光是概念,隻能讓你了解表象,對於幫助你了解知識的實質並沒有什麽作用。”
“接下來講案例,大家應該能看到,案例那一欄,印的是:略。”
“縱觀華夏上下數千年來的曆史,我們理所應當地,能從所有有行政組織的朝代裏,單獨捋出一部《行政史》,這裏麵有許許多多精彩的案例,因為太多、太精彩,所以無法斟酌篩選,這一版隻寫了一個‘略’,而我今天要給大家講的,可能跟大家印象中的一些事情不太一樣。”
“今天講的案例是,蔡京醫藥。”
“我們都知道,自北宋以降,王安石的名聲不太好,文人學者普遍批評的是‘北宋亡於王安石變法’,這一點我以我的署名,在《明報》上做了幾篇社論剖析,想來講的很清楚的,這裏就不再贅述。”
行政學校裏,聊點廟堂相關話題當然是不可避免的,而《明報》作為主要的輿論導向工具,在【奉天殿廷辯】過後,由夏原吉起草的會議紀要和相關的後續文章,自然是一茬接一茬地發表了。
王安石變法為什麽會失敗,從失敗中能汲取到什麽經驗教訓,大明的永樂新政怎麽做才能成功,這些薑星火根據他在奉天殿上講的東西所進一步引發闡釋的,都已經很有係統了。
而今天所講的顯然是之前從來都沒有在《明報》上公開發表的,屬於先導性的言論,這自然讓近水樓台先得月的眾人興奮不已。
“但無論如何批評王安石,總體上來講,還是隻對事,不對人的。最起碼普遍的觀點是認為王安石雖然一些變法措施屬於透支北宋國力,在民間造成了不小的惡劣影響,但此公私德無虧,一心為國。”
“可對於部分繼承了王安石變法思想,以及其廟堂派別的蔡京,則一般是定義為‘奸相’,是小人,戲台子上都是要做醜角的。”
這是要給蔡京翻案嗎?
高遜誌心頭暗忖,不過倒也不像,在他看來,雖然他不是很認同薑星火的政治主張,但對於薑星火的人品節操和學術立場,還是比較認可的.對於王安石,薑星火都能給予客觀公正的曆史評價,並沒有因為同樣要搞變法就把王安石捧起來,此時是不太可能捧一個各方麵遠不如王安石的蔡京的。
當然了,你要說拿荀子的“聖王說”吹朱棣那是沒辦法好嘛,吹一吹又不花錢。
“蔡京新政,有一個重要的政策,也是最具爭議的政策,那就是醫藥濟養。”
“有沒有熟悉這段曆史的?”
台下眾教師麵麵相覷,他們都是從各府縣基層的學政衙門裏自願報名來的,大多數人,是覺得待在窮鄉僻壤裏實在是沒什麽前途,而大明行政學校,是京裏的衙門,而且是國師親自管著的,比較有發展空間,又同樣是學政係統,專業對口。
但你要說這幫人有多厲害,那也未必。
因為在大明,雖然學政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差事,但那指的是類似能在殿試、府試等級別較高的考試裏當主副考官的,而對於基層來說,則並非如此。
所以在基層當學官的,嗯,水平不見得能高到哪去,科舉水平高的都去當行政官了.雖然科舉水平體現的不全麵,但在這個時代顯然是體現一個人學習能力的最標準參考標杆。
見實在沒人回答,曹端琢磨了一下,站起來回答道。
“在下翻閱史書筆記時,倒是略有所聞。”
見到最近因為“王霸、義利、古今”三辯擂台賽而名動京師的曹端登場,眾人都是沒覺得突兀,雖然因為《明報》上“走進甲骨文”的欄目而讓曹端有些被打臉,但能登上這個擂台,再加上過關斬將的表現,本就證明了曹端的能力。
“蔡京當權後,有意重開新法,在濟養方麵他開始結合王安石等人的辦法,打算在北宋全國範圍內建立居養院、安濟院、漏澤園等,因為蔡京當時主管戶部,所以手裏有錢,也敢做事。”
這裏便是說,居養院類似於現在的養老院,主要收容無人照顧的老人和殘疾人;安濟院則類似於現在的醫院,隻不過專門為貧民提供醫療救助;漏澤園則是幫助死亡流浪者的助葬機構,有點類似義莊。
聽起來不錯是吧?蔡京真是大善人。
當時,在中樞的推動下,地方官府開始大規模修建安濟院,而由於蔡京用的還是王安石變法的思路,正如以前青苗法搞得好的官員會被晉升,搞不好就會被擼下去一樣,蔡京也是這麽玩的,中樞對社會濟養這項政策的落實是有kpi的.每年年底,對地方官府的考核中,推行濟養新政的官員將會獲得皇帝的口頭嘉獎以及後續在升遷、轉任等方麵的優待。
所以,因為中樞非常重視,地方官府就在這方麵投入了相當的人力物力。
嗯,沒錯,我鐵血大宋又又又一次重現了自慶曆新政、熙寧變法等等改革以來的景象。
居養院建好了沒人住怎麽辦?知縣帶著三班衙役親自出動,到處抓老人和殘疾人塞進去。
漏澤園沒有死亡流浪者下葬怎麽辦?那就
而且最離譜的是,蔡京建醫院就算了,還把主意打到了藥店上。
當然了,這也是有傳統的。
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新黨就認為民間的藥店大部分都會隨意抬高藥品價格,使得百姓就醫比較困難,所以王安石幹脆親自動手,搞了國營藥店“賣藥所”,以低於市場價來銷售藥材。
嗯,後果也都想象得到,經過一係列不算複雜的利益輸送,民間藥店壟斷又出現了,無數自高粱河車神時代以前就開始經營的百年老店紛紛破產。
而蔡京的醫藥,不僅全盤繼承了王安石的思路,還大改特改。
蔡京不僅要自己開藥店,還要自己培養醫生,自己確立藥方體係標準化。
早在高粱河車神的時候,北宋朝廷就搞了個《太平聖惠方》,想要做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醫書,而蔡京幹脆在國子監裏培養醫生,然後畢業了按照不同的考試等級安排到國營藥店裏,以及地方相關的醫療機構。
“既然了解了蔡京醫藥的過程,那麽結合我們關於行政決策的定義,是不是很容易得出來一句話。”
“北宋末期醫藥的行政決策,是具有行政決策權的蔡京,為了有效地實現他繼承並發揚王安石變法同時爭取利國利民的行政目標,從多種可能的醫藥行政方案中作出選擇或決定的過程。”
“從最後的結果看來,我們都知道,蔡京的這個行政決策,錯了,而且錯的很離譜。”
“可是他為什麽錯了?錯在哪了?或者說具體錯在了哪個步驟?想來大家都是不懂得。”
“沒關係,繼續翻教案。”
薑星火在講台上虛空翻了一頁。
而麵色漸漸凝重起來的高遜誌,則是跟曹端共享著教案。
高遜誌赫然看到,下一頁寫著
——基於三種行政決策類型而延伸出的三種不同行政決策模型,有限理性決策模型、漸進決策模型、混合決策模型。
“這就是蔡京醫藥失敗的問題答案。”
薑星火看著講台下的教師,又看了看高遜誌,問道:“高太常,你做官這麽多年,我想問問你,你在做一個行政決策的時候,腦袋裏第一時間會想到什麽?”
高遜誌猶疑剎那,最終還是誠懇以對:“取舍。”
“是的。”
薑星火點點頭,說道:“行政決策的本質就是取舍,我們無法追求一個完美的決策結果,甚至有的時候,連滿意都是奢求,而行政決策還有一個必須注意的點,那就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政策的製定,本質其實都是基於現實情況,對以往政策的某種修正。”
“那我們接下來將繼續這些理論,來認真剖析一下,蔡京失敗在何處,如果你是醫藥的決策者,你要怎麽做?這才是我們通過教學來培養學生的目的所在,念教案隻是手段。”
台下眾人一時驚愕,咋的,這是要培養怎麽當宰相呢?
第432章 市場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樣的道理,是否可以理解成:不想當宰相的官僚不是好官僚?大明當然沒有宰相這個職位了,但相權卻從未消失過。
大明行政學校,要通過“三舍法”培養出來的官僚,以後一定是要奔著這個類似的目標去的。
當然了,目標歸目標,實際歸實際,不管能不能當宰相級別的高官,最起碼要有基本的大局觀念和標準的行政決策思維。
畢竟有句話說的好,治大國如烹小鮮,不管是管一個縣,還是一個府,亦或是一個布政使司乃至一國,雖然轄區越來越大,但行政上的很多道理是不變的,這也是為什麽行政學校要教這些東西,因為這些東西,無論是行政學還是其他,不管在哪個級別的職位上,都能用得到。
“第一個,所謂有限理性決策,便是說我們作為決策者,任何一個人,無論他的閱曆多麽廣博,學識多麽深厚,他始終都處於一個‘有限’的狀態,也就是說沒有哪個決策者是全知全能正是因為不存在全知全能的決策者,所以任何決策的下達,都會或多或少地引起一些不利的後果,沒有誰能讓決策完全完美,我們這些決策者,在做決策的時候隻能盡量獲得一個能讓各方麵都‘滿意’的答案,而非一個‘完美’的答案。”
“那麽基於有限理性決策,諸位覺得,蔡京的濟養醫藥政策,問題到底出在哪了?”
高遜誌幾乎是脫口而出:“蔡京太追求完美了!”
是的,完美。
蔡京又要照顧老人,又要照顧殘疾人,然後還要給貧民普及醫療服務,最後還要給流浪漢下葬。
這種“既要.還要”,明顯就是一種不合理的決策表現。
什麽都要,最後隻會害了你。
原因也很簡單,沒那能力知道吧?
北宋多少人口?
之前提到過,一個多億。
放到現代,一億人口都算是不折不扣的人口大國,而即便是很多現代強國,都做不到國家全麵承擔免費的養老和醫療。
至於給流浪漢安葬和照顧殘疾人,反倒是理論上努努力就能做到的事情。
北宋確實富裕,財政收入常年能維持在六七千萬貫緡錢以上,偶爾還能破億,但再富裕的朝廷也禁不住蔡京這麽花錢。
在全國範圍內每個路、府、州、縣都大量建立居養院、安濟院、漏澤園這些社會福利機構,雖然切實地幫助了很多老弱病殘人群,但問題是成本太高了。
雖說這樣說可能很冰冷,但事實就是,行政決策是要考慮成本的,這個成本還不單單是現在花多少錢的問題,還包括以後要持續花多少錢,投入多少人力,以及相關的各方麵社會效益是否值當。
正如司馬光所言,天下財富,不在此處便在彼處。
蛋糕就這麽大,朝廷財政也是一樣,以如此巨大的財政資金投入到社會濟養醫藥上麵,就必然導致其他必要的支出減少。
政敵們是怎麽攻擊蔡京的?
“天下窮民,飽食暖衣,而使軍旅之士稟食不繼。”
“不顧活人,隻管死戶。”
薑星火見台下眾人醒悟了過來,微微頷首道:“所以你們明白了嗎,行政決策不是小孩子抓糖果,很少會出現‘我全都要’而全都能一把抓的結果,正如高太常所言,必須要有所取舍。”
這時候有教師問道:“那蔡京做決策時便不懂這個道理嗎?”
“蔡京當然懂,他都當宰相了,他怎麽能不懂呢?”
薑星火笑道:“隻不過他做行政決策的出發點就歪了,名曰為人,全是為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