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朱棣露出了疑惑之色,“你且說來。”
陳瑛道:“臣初步判斷,是有人蓄意陷害王世傑。”
“有依據嗎?”
陳瑛道:“在常州府的時候,常州府宦場上下一片糜爛,唯獨王世傑與張玉麟等寥寥數人能夠潔身自好,而王世傑今年剛升任揚州府知府不過短短幾個月,當地的錦衣衛報告他為人寬宏仁慈,待屬下親厚但遵守法度,並未有什麽貪贓斂財之舉被錦衣衛發覺,臣懷疑,是哪個當地的官員嫉恨他,想藉此機會將他扳倒.”
朱棣沉吟道:“你繼續說。”
陳瑛道:“臣的意思是,這件事暫且保密,靜觀其變。”
朱棣盯著陳瑛的眼睛,問道:“那你認為此事是誰策劃的呢?會不會不僅是揚州府地方上的事情?”
陳瑛沉默半晌,道:“這個.微臣也不敢妄言,畢竟即便調查臣也隻能奉詔調查,沒權力揣測朝中諸公。”
朱棣念了一個名字。
陳瑛搖頭道:“他應當不屑幹這種卑鄙之事,而且這麽大的事,若是被揭發出來,恐怕會傷及其立足廟堂的根本,更重要的是,這件事牽扯到國師的鹽法改革。”
“嗯。”朱棣點了點頭,“你說得很有道理。”
見皇帝沒有別的指示,陳瑛躬身道:“那微臣告退了。”
朱棣忽然叫住了他,道:“你先等等。”
陳瑛頓足,轉頭恭敬地看著朱棣的靴子。
朱棣笑道:“都察院以後可以獨當一麵了。”
“呃!”陳瑛愣了一下,連忙跪伏在地,磕頭道,“臣惶恐,臣隻是為陛下分憂、不值一提。”
朱棣擺擺手道:“好了,你下去吧。”
陳瑛叩頭道:“臣遵旨。”
朱棣繼續拿起毛筆批改奏疏,不久之後他抬起頭看了看窗外,天黑了。
——————
夜幕降臨,府邸內外一片寂靜。
明代規矩,皇子未成年的時候,要住在皇宮裏;成年後,除了太子都要去封地就藩,而封地一般都是已經提前建造好了宮殿的。
在薑星火前世的曆史上,在明朝遷都北京以後,如果說有特殊情況,也就是成年了不能住皇宮但封地王府宮殿沒弄好,那就住在十王府裏,嗯,不知道十王府在哪不要緊,那裏麵有一口水井很甜,後來叫做“王府井”。
也有例外中的例外,譬如皇帝特別寵愛的,成年了也不打算放出去就藩的,比如明匠宗就很喜歡唯一的弟弟朱由檢,幹脆把英國公家裏的一座宅邸修了一下,當做信王府,屬於京城裏獨一份。
但現在還沒遷都,也沒有十王府這玩意,所以,當皇子成年且沒立太子、沒就藩的時候到底住在哪,就成了如今永樂初年的切實問題。
住皇宮不太妥當,東宮又沒資格住,隻能是以皇帝賞賜的方式,把靠近皇宮的幾間豪邸賜給了三位皇子。
府邸內的花園裏,胖胖的朱高熾整個人都舒服地靠在躺椅上,看著天邊漸漸消散的殘陽,心情稍稍有些愉悅自從南下以來,他還真沒有好好享受過這樣的悠閑時光。
“殿下。”旁邊的宦官小聲喚道,“晚膳準備妥當了。”
在這個時代,通常隻有富裕的商人和文官、貴族們有吃晚飯的習慣,大部分田間地頭的農民,還是兩餐製,而“用膳”這個詞,更是隻有皇室才能使用。
朱高熾回過神,說道:“還不餓,把飯菜送去給瞻基他們吃,讓他們別等我。”
宦官領命,匆匆離開了。
朱瞻基自然是不肯吃的,他得到消息後,站起身沿著長廊走向花園,他的腳步聲在寧靜的空氣裏格外清晰.朱瞻基畢竟是個孩子,雖然周圍有宦官跟著,可天色漸漸漆黑,黑暗中像是藏了什麽東西一樣,他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腳步,甚至小跑起來,不一會兒便來到了花園門口。
他跨門進去,卻見父親正躺在搖椅上,輕輕地敲著手指哼著曲,這是很少有的狀態。
朱瞻基打了招呼:“爹。”
朱高熾點頭道:“聽聞你今日在大本堂跟魏國公家的小姑娘打架了?”
朱瞻基道:“不礙事的,就是她偷襲我,給我撓了個口子。”
朱高熾沒好意思揭穿他,小孩子打鬧倒也不是什麽大事,犯不著上綱上線。
不過自己實在是太忙,平常白天也沒有時間看顧朱瞻基。
朱高熾的目光落在了躺椅旁邊桌上的折迭整齊的信件上,伸手取過,展開一看,便歎了一口氣,他放下信件,又歎了一口氣。
朱瞻基試探著問道:“父親大人?”
朱瞻基對於朱高熾而言的意義太過特殊,不僅是親兒子,更是登上儲君之位甚至皇位的重要保障,畢竟是朱棣最喜歡的嫡孫.嗯,冷知識,朱瞻基不是長孫,因為朱高煦這小子打小就野,所以生兒子反而比大哥早,長子朱瞻壑比朱瞻基還大一歲,可惜是個早產兒,從小不太聰明、身子骨也弱,不僅不受朱棣喜歡,朱高煦自己也不太喜歡,如今還待在北京。
朱高熾很多事情也不瞞著他,直接把手裏的信件遞給了他。
旁邊有點著驅蟲香料的香爐,也有燈籠,朱瞻基借著燈籠的亮光看了起來。
這裏麵記錄的都是南京乃至整個南直隸各地發生的事情,有案件,有流言,也有一些雞毛蒜皮到難以歸類的消息。
但無一例外地,都指向了隨著新的思潮的蔓延,市井之間、鄉下宗族內,一些傳統的思想和觀念都在發生劇烈的變化,比如手工工場區的女工,探親的時候,就會把‘進場打工’時的種種見聞告訴同鄉或鄰裏,而通過以工代賑擺脫土地束縛的佃農們,在興修水利鋪平道路後,一部分人不願意回家,也都找到了其他工場的打工機會.集體勞作、先進的紡車、全新的規則,無不在震撼著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體係下的人們。
而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裏,新版本的心學、能夠實證的科學,種種思想,同時也在如同無可阻擋的風暴一般,在迅速地擴散,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從而動搖著傳統的程朱理學所建立的那套三綱五常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倫理體係。
朱高熾沉吟道:“所謂‘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雖都不是什麽大事,卻也令人震動,我擔心這樣的事,以後一定會不止一次地發生”
朱瞻基不禁一怔。
朱高熾抬頭道:“咱們大明的局勢本來剛剛安定,從這幾年來看,老天賞臉,也算風調雨順。可近來要不斷征戰,朝堂上爭鬥激烈,民間也不省心,真是不當家不曉得度日艱難.若是如此也就罷了,我隻怕咱們朱家的天下,一百年、兩百年以後,不曉得是不是就要被今日之舉所埋葬了。”
“父親大人,何至於此?”朱瞻基驚詫道。
朱高熾笑了笑,語氣溫和地說道:“瞻基啊,你還不懂.世上哪有完美無缺的製度?每條路都存在著弊端,這些弊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慢慢積累起來,再加上天災、民心等等原因導致了最終的後果。”
朱高熾似乎陷入了某種深邃的憂慮中,語氣也頗為凝重,朱瞻基默然片刻,終於鼓起勇氣勸諫:“父親大人,兒子覺得,近來南京乃至南直隸的變化,充其量,最多也就發展成宋朝時那種城池繁華、市民富足的狀態,應該不至於有什麽.宋朝不也統治的好好的嗎?”
朱高熾搖了搖頭,腦海中始終縈繞著薑星火的那句話。
“製造力決定製造關係,物質地基決定頂層結構,如今製造力改變了,大批的手工工場建立了起來,製造關係也改變了,有了工人,這一切都在向著不可預知的方向發展,哪裏是宋朝的情景呢?若是長此以往手工工場主、大海商、市民,在全天下繁榮的城池中都勢力做大,哪裏是北宋開封一城的繁華所能媲美的呢?到了那時候,物質地基變了,我們朱家人,還能這麽輕鬆的駕馭天下嗎?”
朱瞻基不敢搭腔,他知道父親的心結。
朱高熾道:“對大明現在的變化,其實我一直都很欣慰,可我總覺得,走這條路,對於我們朱家人來說,代價可能比想象的還要大,你皇爺爺看不到這些,他想的是文治武功、千古一帝,可即便成了千古一帝,便不管後麵的人了嗎?”
朱瞻基當然知道,父親走上變法這條路,不是因為他從心底讚同,父親是個極為理智的人,對任何事情都不會盲從,隻是因為皇爺爺要走這條路,父親必須要跟隨而已。
“薑先生在大本堂講過一個故事,有個海外的國王,便說過‘我死以後,哪管洪水滔天’。”
朱高熾苦惱地揉了揉額頭,歎道:“過幾年到了約定的時間之後,你二叔三叔他們肯定不會滿足於現在的狀態,會不停地鼓噪,最後說不定會逼迫你皇爺爺,若是僅僅如此也倒罷了,我還有信心把咱大明維持下去,可若是你我父子與大位無緣,讓你二叔當了皇帝.他是個莽撞人,又素來聽國師的話如今曹國公還沒在安南發動登陸,可一旦登陸打贏了,勳貴們看到以戰養戰不僅能賺錢,而且有大把軍功可撈,那海洋貿易帶動內陸的手工工場的利益模式就成型了,利益集團一旦形成,再過一兩百年,恐怕到了我設想的那個時候,咱們大明的根基就不複存在了。”
不得不說又聰明又有能力的朱高熾真的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遠見卓識的判斷能力。
事實上,當海外探索-貿易-戰爭-殖民的鏈條形成後,必然帶動大明國內的製造業,而製造業的利差會反饋給工人乃至整個社會,進一步促進國內的商業。
當工場主、商人、市民、工人徹底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以後,基於農業經濟而建立起的封建統治秩序,必然會在這種時代浪潮的衝擊下搖搖欲墜,這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
而朱高熾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會如此擔憂,而非他所接受的傳統程朱理學教育讓他接受不了。
換言之,朱高熾雖然篤信理學,但也是一個實用主義者。
他看了一眼朱瞻基,見他仍在呆愣著出神,便笑道:“瞻基,你還小,許多事情想不清楚很正常,以後自會明白的。”
“嗯。”朱瞻基訥訥地應了一聲。
“別擔心,我心裏有數,你隻需按照自己的本性做事即可。”朱高熾笑道,“爹還是希望你好好讀書,以後能有番大作為。”
他說到這裏,突然轉移了話題道:“不過,你也要多關注朝堂和民間的變故。”
朱瞻基點頭道:“孩兒還是對父親大人今晚說的這番話有些疑問,難道皇爺爺便不曉得這其中的隱患嗎?”
朱高熾道:“曉得又如何?不曉得又如何?那些官員、將領、富紳,哪一個會因為曉不曉得而發生改變?朝廷的財政依舊捉襟見肘,而且大明周圍的局勢越來越複雜,以後恐怕要用錢的地方也會越來越多.歸根到底,還是錢的問題,國師能理財,能變出錢來,你皇爺爺當然是要用國師的辦法了。”
朱高熾苦笑道:“你爹我隻會那套開源節流,與民休息的法子,你皇爺爺不喜。”
他頓了頓,複又說道:“既然這個世上有人能治理好天下,那你皇爺爺又怎麽會不支持呢?燕王府的根本在北邊,不是南邊,一開始,你皇爺爺覺得南邊的這些官吏和富豪,隻是蛀蟲,可而今朝廷的錢糧,是靠南邊獲取的.征安南現在沒人覺得有多大意義,可在你爹我看來,確實咱大明不折不扣的轉折,這一仗若是勝了,南邊的海商越來越多、貨物越賣越賺,大明國庫裏的銀子也越來越多,所以我的這些顧慮,其實放在現在是沒用的,也不過是你我父子間的牢騷夜話罷了。”
朱瞻基恍惚聽明白了,忙道:“父親大人說得極是。”
“孩兒以為,這樣做固然是為了大明好,皇爺爺英武雄壯,文治武功定能成就千古名君、聖君,可如今朝廷各項政策,都是為了籌集資金朝廷每天都要養活許多軍隊,除此以外還有許多開支,可咱大明不能因為一時貪婪之欲,而損害了根本。”
朱高熾聽罷,麵色漸漸緩和,露出了微笑。他讚許地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笑著點了點頭道:
“須知道,做事切勿操之過急,否則也不過是杞人憂天罷了,時候不早了,回去歇息吧。”
朱瞻基沒再吭聲,徑直告退離開了花園。
回到自己的房間,他在屋簷下的石階上站立了良久,心裏琢磨著父親的話。
父親的擔心並非是沒道理的,一旦手工工場與軍功勳貴的利益集團結合起來徹底形成,那麽就算父親當了太子,在此情況下,這個新的利益集團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也肯定不甘心讓以文官士大夫為基本盤的父皇成為新君統治天下。
可二叔恰恰是這些軍功勳貴們的代表。
儲君之爭雖然被皇爺爺用自己的權威強行擱置,但並不代表矛盾已經消失,恰恰相反,隨著軍功勳貴們形成新的經濟利益集團,必然會侵害到傳統的以土地為主要財富的士大夫基層的利益,會有大量的佃農從土地中離開,一大批新的富豪也會在財富積累上超過士大夫地主。
換言之,他爹和二叔的矛盾,已經脫離了個人儲君之爭矛盾的範疇,與親情無關,來到了兩個對立階層的巨大且不可調和的矛盾中。
而無論是誰成為皇帝,這種矛盾都必須解決,才能讓朝廷的局勢維持穩定。
那麽朱高熾能成為新的利益集團的代表嗎?顯然不可能,先不說他基本盤就是文官士大夫,就算他願意自毀長城,轉頭重建一套班底,又怎麽能爭得過天然跟靖難勳貴們更鐵的朱高煦呢?
所以,朱高熾沒得選。
這個念頭閃過腦海,朱瞻基忍不住苦澀地搖頭。
薑星火是他的老師,也是他最佩服的人,薑星火擁有強烈的個人魅力,他敢於冒險、敢於挑戰一切權威,同時擁有著仿佛汪洋大海一般的知識,他的性格有時候與被稱為“拗相公”王安石差不多,認準了一條路,是真的全力以赴百折不撓朱瞻基甚至認為,如果這世界上有一個聖人,那一定非薑星火莫屬。
可這一切,當真的涉及到自己一家的切身利益,甚至可以說是天底下最大的利益——龍椅的誘惑時,卻都變得有些異樣了。
他心煩意亂地邁步往屋內走去,一路上都在想事情,屋內燈火昏黃,一片寧謐的安詳氣氛。
——————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薑星火此時洗漱完畢,也爬上床睡下了,可平常睡眠很好的他今夜卻是輾轉反側,一直難以入眠,就感到自己的肩膀似乎越來越沉,仿佛背負起了千斤重擔,壓迫著每根骨骼。
“該睡覺了,明天還要參加李至剛的三法司會審。”
他閉上眼睛,努力讓心平靜,但是不知怎麽,思緒依舊紛雜,腦海裏浮現出今日在奉天殿中的一幅幅畫麵,揮之不去。
薑星火翻了個身,枕著自己的胳膊望向窗外,腦袋裏亂七八糟,全都是一些陳芝麻爛穀子的瑣碎事.
薑星火披衣而起,在房間裏徘徊了一陣,便出了門。
夜裏月朗星稀,他一個人站在台階上仰望著漆黑的蒼穹,忽然有些茫然——今天是他穿越的第三年了。
按理說,該對這個世界有些歸屬感。
但是他的心裏,始終有種說不出來的失落。
陳瑛道:“臣初步判斷,是有人蓄意陷害王世傑。”
“有依據嗎?”
陳瑛道:“在常州府的時候,常州府宦場上下一片糜爛,唯獨王世傑與張玉麟等寥寥數人能夠潔身自好,而王世傑今年剛升任揚州府知府不過短短幾個月,當地的錦衣衛報告他為人寬宏仁慈,待屬下親厚但遵守法度,並未有什麽貪贓斂財之舉被錦衣衛發覺,臣懷疑,是哪個當地的官員嫉恨他,想藉此機會將他扳倒.”
朱棣沉吟道:“你繼續說。”
陳瑛道:“臣的意思是,這件事暫且保密,靜觀其變。”
朱棣盯著陳瑛的眼睛,問道:“那你認為此事是誰策劃的呢?會不會不僅是揚州府地方上的事情?”
陳瑛沉默半晌,道:“這個.微臣也不敢妄言,畢竟即便調查臣也隻能奉詔調查,沒權力揣測朝中諸公。”
朱棣念了一個名字。
陳瑛搖頭道:“他應當不屑幹這種卑鄙之事,而且這麽大的事,若是被揭發出來,恐怕會傷及其立足廟堂的根本,更重要的是,這件事牽扯到國師的鹽法改革。”
“嗯。”朱棣點了點頭,“你說得很有道理。”
見皇帝沒有別的指示,陳瑛躬身道:“那微臣告退了。”
朱棣忽然叫住了他,道:“你先等等。”
陳瑛頓足,轉頭恭敬地看著朱棣的靴子。
朱棣笑道:“都察院以後可以獨當一麵了。”
“呃!”陳瑛愣了一下,連忙跪伏在地,磕頭道,“臣惶恐,臣隻是為陛下分憂、不值一提。”
朱棣擺擺手道:“好了,你下去吧。”
陳瑛叩頭道:“臣遵旨。”
朱棣繼續拿起毛筆批改奏疏,不久之後他抬起頭看了看窗外,天黑了。
——————
夜幕降臨,府邸內外一片寂靜。
明代規矩,皇子未成年的時候,要住在皇宮裏;成年後,除了太子都要去封地就藩,而封地一般都是已經提前建造好了宮殿的。
在薑星火前世的曆史上,在明朝遷都北京以後,如果說有特殊情況,也就是成年了不能住皇宮但封地王府宮殿沒弄好,那就住在十王府裏,嗯,不知道十王府在哪不要緊,那裏麵有一口水井很甜,後來叫做“王府井”。
也有例外中的例外,譬如皇帝特別寵愛的,成年了也不打算放出去就藩的,比如明匠宗就很喜歡唯一的弟弟朱由檢,幹脆把英國公家裏的一座宅邸修了一下,當做信王府,屬於京城裏獨一份。
但現在還沒遷都,也沒有十王府這玩意,所以,當皇子成年且沒立太子、沒就藩的時候到底住在哪,就成了如今永樂初年的切實問題。
住皇宮不太妥當,東宮又沒資格住,隻能是以皇帝賞賜的方式,把靠近皇宮的幾間豪邸賜給了三位皇子。
府邸內的花園裏,胖胖的朱高熾整個人都舒服地靠在躺椅上,看著天邊漸漸消散的殘陽,心情稍稍有些愉悅自從南下以來,他還真沒有好好享受過這樣的悠閑時光。
“殿下。”旁邊的宦官小聲喚道,“晚膳準備妥當了。”
在這個時代,通常隻有富裕的商人和文官、貴族們有吃晚飯的習慣,大部分田間地頭的農民,還是兩餐製,而“用膳”這個詞,更是隻有皇室才能使用。
朱高熾回過神,說道:“還不餓,把飯菜送去給瞻基他們吃,讓他們別等我。”
宦官領命,匆匆離開了。
朱瞻基自然是不肯吃的,他得到消息後,站起身沿著長廊走向花園,他的腳步聲在寧靜的空氣裏格外清晰.朱瞻基畢竟是個孩子,雖然周圍有宦官跟著,可天色漸漸漆黑,黑暗中像是藏了什麽東西一樣,他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腳步,甚至小跑起來,不一會兒便來到了花園門口。
他跨門進去,卻見父親正躺在搖椅上,輕輕地敲著手指哼著曲,這是很少有的狀態。
朱瞻基打了招呼:“爹。”
朱高熾點頭道:“聽聞你今日在大本堂跟魏國公家的小姑娘打架了?”
朱瞻基道:“不礙事的,就是她偷襲我,給我撓了個口子。”
朱高熾沒好意思揭穿他,小孩子打鬧倒也不是什麽大事,犯不著上綱上線。
不過自己實在是太忙,平常白天也沒有時間看顧朱瞻基。
朱高熾的目光落在了躺椅旁邊桌上的折迭整齊的信件上,伸手取過,展開一看,便歎了一口氣,他放下信件,又歎了一口氣。
朱瞻基試探著問道:“父親大人?”
朱瞻基對於朱高熾而言的意義太過特殊,不僅是親兒子,更是登上儲君之位甚至皇位的重要保障,畢竟是朱棣最喜歡的嫡孫.嗯,冷知識,朱瞻基不是長孫,因為朱高煦這小子打小就野,所以生兒子反而比大哥早,長子朱瞻壑比朱瞻基還大一歲,可惜是個早產兒,從小不太聰明、身子骨也弱,不僅不受朱棣喜歡,朱高煦自己也不太喜歡,如今還待在北京。
朱高熾很多事情也不瞞著他,直接把手裏的信件遞給了他。
旁邊有點著驅蟲香料的香爐,也有燈籠,朱瞻基借著燈籠的亮光看了起來。
這裏麵記錄的都是南京乃至整個南直隸各地發生的事情,有案件,有流言,也有一些雞毛蒜皮到難以歸類的消息。
但無一例外地,都指向了隨著新的思潮的蔓延,市井之間、鄉下宗族內,一些傳統的思想和觀念都在發生劇烈的變化,比如手工工場區的女工,探親的時候,就會把‘進場打工’時的種種見聞告訴同鄉或鄰裏,而通過以工代賑擺脫土地束縛的佃農們,在興修水利鋪平道路後,一部分人不願意回家,也都找到了其他工場的打工機會.集體勞作、先進的紡車、全新的規則,無不在震撼著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體係下的人們。
而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裏,新版本的心學、能夠實證的科學,種種思想,同時也在如同無可阻擋的風暴一般,在迅速地擴散,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從而動搖著傳統的程朱理學所建立的那套三綱五常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倫理體係。
朱高熾沉吟道:“所謂‘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雖都不是什麽大事,卻也令人震動,我擔心這樣的事,以後一定會不止一次地發生”
朱瞻基不禁一怔。
朱高熾抬頭道:“咱們大明的局勢本來剛剛安定,從這幾年來看,老天賞臉,也算風調雨順。可近來要不斷征戰,朝堂上爭鬥激烈,民間也不省心,真是不當家不曉得度日艱難.若是如此也就罷了,我隻怕咱們朱家的天下,一百年、兩百年以後,不曉得是不是就要被今日之舉所埋葬了。”
“父親大人,何至於此?”朱瞻基驚詫道。
朱高熾笑了笑,語氣溫和地說道:“瞻基啊,你還不懂.世上哪有完美無缺的製度?每條路都存在著弊端,這些弊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慢慢積累起來,再加上天災、民心等等原因導致了最終的後果。”
朱高熾似乎陷入了某種深邃的憂慮中,語氣也頗為凝重,朱瞻基默然片刻,終於鼓起勇氣勸諫:“父親大人,兒子覺得,近來南京乃至南直隸的變化,充其量,最多也就發展成宋朝時那種城池繁華、市民富足的狀態,應該不至於有什麽.宋朝不也統治的好好的嗎?”
朱高熾搖了搖頭,腦海中始終縈繞著薑星火的那句話。
“製造力決定製造關係,物質地基決定頂層結構,如今製造力改變了,大批的手工工場建立了起來,製造關係也改變了,有了工人,這一切都在向著不可預知的方向發展,哪裏是宋朝的情景呢?若是長此以往手工工場主、大海商、市民,在全天下繁榮的城池中都勢力做大,哪裏是北宋開封一城的繁華所能媲美的呢?到了那時候,物質地基變了,我們朱家人,還能這麽輕鬆的駕馭天下嗎?”
朱瞻基不敢搭腔,他知道父親的心結。
朱高熾道:“對大明現在的變化,其實我一直都很欣慰,可我總覺得,走這條路,對於我們朱家人來說,代價可能比想象的還要大,你皇爺爺看不到這些,他想的是文治武功、千古一帝,可即便成了千古一帝,便不管後麵的人了嗎?”
朱瞻基當然知道,父親走上變法這條路,不是因為他從心底讚同,父親是個極為理智的人,對任何事情都不會盲從,隻是因為皇爺爺要走這條路,父親必須要跟隨而已。
“薑先生在大本堂講過一個故事,有個海外的國王,便說過‘我死以後,哪管洪水滔天’。”
朱高熾苦惱地揉了揉額頭,歎道:“過幾年到了約定的時間之後,你二叔三叔他們肯定不會滿足於現在的狀態,會不停地鼓噪,最後說不定會逼迫你皇爺爺,若是僅僅如此也倒罷了,我還有信心把咱大明維持下去,可若是你我父子與大位無緣,讓你二叔當了皇帝.他是個莽撞人,又素來聽國師的話如今曹國公還沒在安南發動登陸,可一旦登陸打贏了,勳貴們看到以戰養戰不僅能賺錢,而且有大把軍功可撈,那海洋貿易帶動內陸的手工工場的利益模式就成型了,利益集團一旦形成,再過一兩百年,恐怕到了我設想的那個時候,咱們大明的根基就不複存在了。”
不得不說又聰明又有能力的朱高熾真的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遠見卓識的判斷能力。
事實上,當海外探索-貿易-戰爭-殖民的鏈條形成後,必然帶動大明國內的製造業,而製造業的利差會反饋給工人乃至整個社會,進一步促進國內的商業。
當工場主、商人、市民、工人徹底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以後,基於農業經濟而建立起的封建統治秩序,必然會在這種時代浪潮的衝擊下搖搖欲墜,這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
而朱高熾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會如此擔憂,而非他所接受的傳統程朱理學教育讓他接受不了。
換言之,朱高熾雖然篤信理學,但也是一個實用主義者。
他看了一眼朱瞻基,見他仍在呆愣著出神,便笑道:“瞻基,你還小,許多事情想不清楚很正常,以後自會明白的。”
“嗯。”朱瞻基訥訥地應了一聲。
“別擔心,我心裏有數,你隻需按照自己的本性做事即可。”朱高熾笑道,“爹還是希望你好好讀書,以後能有番大作為。”
他說到這裏,突然轉移了話題道:“不過,你也要多關注朝堂和民間的變故。”
朱瞻基點頭道:“孩兒還是對父親大人今晚說的這番話有些疑問,難道皇爺爺便不曉得這其中的隱患嗎?”
朱高熾道:“曉得又如何?不曉得又如何?那些官員、將領、富紳,哪一個會因為曉不曉得而發生改變?朝廷的財政依舊捉襟見肘,而且大明周圍的局勢越來越複雜,以後恐怕要用錢的地方也會越來越多.歸根到底,還是錢的問題,國師能理財,能變出錢來,你皇爺爺當然是要用國師的辦法了。”
朱高熾苦笑道:“你爹我隻會那套開源節流,與民休息的法子,你皇爺爺不喜。”
他頓了頓,複又說道:“既然這個世上有人能治理好天下,那你皇爺爺又怎麽會不支持呢?燕王府的根本在北邊,不是南邊,一開始,你皇爺爺覺得南邊的這些官吏和富豪,隻是蛀蟲,可而今朝廷的錢糧,是靠南邊獲取的.征安南現在沒人覺得有多大意義,可在你爹我看來,確實咱大明不折不扣的轉折,這一仗若是勝了,南邊的海商越來越多、貨物越賣越賺,大明國庫裏的銀子也越來越多,所以我的這些顧慮,其實放在現在是沒用的,也不過是你我父子間的牢騷夜話罷了。”
朱瞻基恍惚聽明白了,忙道:“父親大人說得極是。”
“孩兒以為,這樣做固然是為了大明好,皇爺爺英武雄壯,文治武功定能成就千古名君、聖君,可如今朝廷各項政策,都是為了籌集資金朝廷每天都要養活許多軍隊,除此以外還有許多開支,可咱大明不能因為一時貪婪之欲,而損害了根本。”
朱高熾聽罷,麵色漸漸緩和,露出了微笑。他讚許地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笑著點了點頭道:
“須知道,做事切勿操之過急,否則也不過是杞人憂天罷了,時候不早了,回去歇息吧。”
朱瞻基沒再吭聲,徑直告退離開了花園。
回到自己的房間,他在屋簷下的石階上站立了良久,心裏琢磨著父親的話。
父親的擔心並非是沒道理的,一旦手工工場與軍功勳貴的利益集團結合起來徹底形成,那麽就算父親當了太子,在此情況下,這個新的利益集團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也肯定不甘心讓以文官士大夫為基本盤的父皇成為新君統治天下。
可二叔恰恰是這些軍功勳貴們的代表。
儲君之爭雖然被皇爺爺用自己的權威強行擱置,但並不代表矛盾已經消失,恰恰相反,隨著軍功勳貴們形成新的經濟利益集團,必然會侵害到傳統的以土地為主要財富的士大夫基層的利益,會有大量的佃農從土地中離開,一大批新的富豪也會在財富積累上超過士大夫地主。
換言之,他爹和二叔的矛盾,已經脫離了個人儲君之爭矛盾的範疇,與親情無關,來到了兩個對立階層的巨大且不可調和的矛盾中。
而無論是誰成為皇帝,這種矛盾都必須解決,才能讓朝廷的局勢維持穩定。
那麽朱高熾能成為新的利益集團的代表嗎?顯然不可能,先不說他基本盤就是文官士大夫,就算他願意自毀長城,轉頭重建一套班底,又怎麽能爭得過天然跟靖難勳貴們更鐵的朱高煦呢?
所以,朱高熾沒得選。
這個念頭閃過腦海,朱瞻基忍不住苦澀地搖頭。
薑星火是他的老師,也是他最佩服的人,薑星火擁有強烈的個人魅力,他敢於冒險、敢於挑戰一切權威,同時擁有著仿佛汪洋大海一般的知識,他的性格有時候與被稱為“拗相公”王安石差不多,認準了一條路,是真的全力以赴百折不撓朱瞻基甚至認為,如果這世界上有一個聖人,那一定非薑星火莫屬。
可這一切,當真的涉及到自己一家的切身利益,甚至可以說是天底下最大的利益——龍椅的誘惑時,卻都變得有些異樣了。
他心煩意亂地邁步往屋內走去,一路上都在想事情,屋內燈火昏黃,一片寧謐的安詳氣氛。
——————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薑星火此時洗漱完畢,也爬上床睡下了,可平常睡眠很好的他今夜卻是輾轉反側,一直難以入眠,就感到自己的肩膀似乎越來越沉,仿佛背負起了千斤重擔,壓迫著每根骨骼。
“該睡覺了,明天還要參加李至剛的三法司會審。”
他閉上眼睛,努力讓心平靜,但是不知怎麽,思緒依舊紛雜,腦海裏浮現出今日在奉天殿中的一幅幅畫麵,揮之不去。
薑星火翻了個身,枕著自己的胳膊望向窗外,腦袋裏亂七八糟,全都是一些陳芝麻爛穀子的瑣碎事.
薑星火披衣而起,在房間裏徘徊了一陣,便出了門。
夜裏月朗星稀,他一個人站在台階上仰望著漆黑的蒼穹,忽然有些茫然——今天是他穿越的第三年了。
按理說,該對這個世界有些歸屬感。
但是他的心裏,始終有種說不出來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