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時,忽然隔間的門被推開,高遜誌剛想說些什麽,卻見來人非是旁人,正是薑星火。
“國師怎麽來了?”高遜誌驚訝道。
聽了這話,曹端和孔希路卻是“噌”地一下站了起來。
薑星火笑嗬嗬地說道:“世上無閑人,唯有存閑心之人。”
見了三人正在飲酒吃火鍋,隔間內暖爐燒的彤紅,開著一扇窗對著莫愁湖的雪景,卻好似神仙般的日子,頗為令薑星火羨煞。
薑星火也不說來什麽事,就好似本該當值,就是偷溜出來喝酒一般。
片刻功夫。
薑星火已喝下四五杯,依舊是興致盎然,絲毫不見醉態,反而是戟指眼前湖景道。
“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小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如此美景,不做些青史留名的大事豈不可惜?”
高遜誌三人當然曉得,若非真有要事,平素日理萬機的國師是斷斷不會尋他們喝酒的,此時精神俱是一震。
事實上,高遜誌倒還能冷眼旁觀些,他可是眼見著自從“王霸義利古今”三辯後,曹端和高遜誌兩人就像是打了雞血一般每日亢奮地研究,這種狀態如今是持續了接近半年,方才有些緩和下來的意思。
而薑星火若是比作棋手,晾了這兩枚棋子這麽久,這時候尋上門來,便是要重新啟用的意思了,而且看起來,不像是要走尋常棋路,恐怕上來就是要殺招。
可如今的大明,永樂元年十二月,馬上要到了年終歲末,薑星火又要做什麽呢?高遜誌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
薑星火也不用他猜,直接揭曉了答案。
“我要你們登兩篇文章。”
第482章 六經
莫愁湖上,小雪紛紛。
湖畔閣樓中,四人擁爐火而坐,薑星火開門見山道:“這些日子之所以未曾來尋孔公,乃是國朝諸事實在繁雜,今日湖畔一晤,見湖麵寬廣、白雪皚皚,心中亦是有幾分遁脫囚籠之感,有些話說起來,倒也敞亮今日是來借孔公之名的。”
孔希路聽後,心下倒是了然,自己既然是威孚海內之望,乃是儒林的泰山北鬥,那薑星火有所圖方才正常,若是一無所圖,反倒說不過去。
畢竟對方拿來做交換的,正是他真正能用以開宗立派,乃至青史留名的東西。
但孔希路畢竟是南孔家主,一舉一動,既要看自己心意,也同樣要顧全家族,而薑星火乃是變法派的旗手,從實際角度上,是與保守的程朱理學相衝突的。
故此,若是薑星火有什麽特別過分的要求,孔希路的內心裏,還是會有所權衡的。
“咳咳。”
這時候,一直在角落裏隱身的慧空走了出來,他的手向懷中伸去,摸出了一本小冊子。
“這位乃是大天界寺的慧空禪師,一向喜歡鑽研醫術,對於醫術有些自己獨到的見解。”
高遜誌看了看,此人已經強壯到冬天都隻穿露出一條胳膊的僧袍,再看了看對方一身的腱子肉.不,是脖頸連接處都練出肉眼可見的強勁肌肉。
高遜誌此時的腦海有一點混亂,可能是由於過度飲酒導致的,但不管怎樣,他都很難把眼前的人,跟“精通醫術”聯係在一起。
高遜誌人品很好,但他不是一個酒品很好的人,這時候腦子裏奇怪的思緒四處飄飛,然後竟然打著嗝伸出了一隻手:“嗝給我看看。”
薑星火看著高遜誌,笑道:“高太常可是醉了?”
高遜誌搖了搖頭,隻道:“人又非清心寡欲的聖賢,偶爾喝兩杯,助助興,哪裏會醉呢?”
看著應該不會把東西掉火鍋裏,高遜誌這番表態,薑星火也就放心許多,隨即將那本慧空遞過來的小冊子遞給高遜誌。
慧空重新恢複了隱身狀態。
高遜誌接過小冊子,翻閱了片刻,臉色逐漸漲紅,然後他猛地抬頭:“這你.”
薑星火微微一笑,自顧自地斟了杯酒,可惜這幾人喝的太猛,酒杯都倒不滿,酒壇子就空了,於是他仰首將酒水灌入喉嚨,然後又從旁邊的櫃子裏取了壇美酒。
高遜誌則看著這小冊子,整個人都呆住了他的雙手都在顫抖,然後緩緩站起身來,雙腿都有些發軟。
——這玩意對他來說,也太惡心了。
他看著角落裏的慧空,一字一句的問道:“你是說,人體裏麵骨骼、五髒六腑是這樣?”
“當然。”
慧空點了點頭:“貧僧解剖了很多,都這樣。”
高遜誌嘴唇蠕動了半晌,終究沒吐出一個字來,最後頹然跌坐回椅子上。
他看著手中的小冊子,一時間覺得這本薄薄的小冊子還挺燙手。
於是,高遜誌趕緊丟給了坐在另一側的曹端和孔希路,自己又要喝起酒來。
薑星火又倒了一杯酒,端起來,送到高遜誌麵前:“來,高太常,喝一口,驅驅寒氣!”
高遜誌心中思忖:“哪有什麽寒氣?怕是邪氣還差不多。”
他接過酒水,卻不知為何,一想起小冊子裏麵人體解剖的景象,頓時便趴在桌旁,對著下麵的痰盂嘔吐了起來,不知是卡了還是怎地,一張臉憋成醬紫色,薑星火拍了拍他後背,方才順了過來。
這一幕落在其它兩人眼中,卻是不免有些驚詫了。
曹端接過來,很尊老愛幼地放在了桌子中間,給孔希路翻閱,但沒翻閱兩下,曹端就覺得有點受不了了。
原因無他,慧空這手繪實在是太栩栩如生了,還進行了上色。
古代有人體經絡圖,但這種人體解剖圖,肯定是沒有的,屬於誰都沒見過的新活,而且古人讀書很少讀醫書,即便是讀了,也是純文字的,學習經絡、草藥這些,去了解五髒六腑和骨頭的具體位置的人,微乎其微,更別說連血管都畫出來了。
所以乍一眼看去,就跟把人扒了皮詳詳細細地放到麵前似地,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還是尺度過大了。
事實上在薑星火的前世,華夏直到清末時期,也就是十九世紀初,才有傳教士帶來已經發展的相對完善的解剖學,解剖學領域的教科書也因此傳入中國,基本跟後來魯迅手繪的那種人體解剖圖差不多,但中文版的解剖學書籍,則要等到1851年,由英國傳教士合信與中國人陳修堂合譯,出版了解剖生理學著作《全體新論》。
正因如此,這種東西確實很難被這個時代的人所接受,哪怕是跟普通人比,相對有醫學常識的大儒。
“嗤。”
伴隨著一聲沉悶響聲,曹端也開始趴在地上幹嘔,那種畫麵他簡直不願想起,現在一想就渾身發冷。
坐在外側的薑星火起身拍了拍他肩膀道:“後麵還沒看呢.”
出乎曹端和高遜誌的意料,孔老頭子反而是對此忍耐力最強的。
其實想想也就不奇怪了,孔希路每天在顯微鏡下研究的東西,肯定有比這個更惡心的.應該是早就鍛鏈出來了。
孔希路耐心地翻閱完,然後放下小冊子,說道:“醫書有言五髒六腑位置,骨骼雖然沒有說明的太詳細,但想來也與這大差不差,國師是打算讓我以‘體物’,不,‘體己’的名義來推廣這人體的醫學嗎?”
其實孔希路從他的本心來說,對於骨骼、血管、內髒這些的構成,並不太感興趣,因為嚴格地講,這屬於醫學範疇,跟顯微鏡下的細胞、微生物這些,是完全截然不同的兩個領域。
孔希路之所以沉迷於此,是因為這世界上所有有生命的物體,放在顯微鏡下都是有細胞存在的,對於孔希路來說,這是普遍存在的微觀規律,隻不過不同的生命體和統一生命體不同部位的細胞可能各不相同,但這東西,跟“理一分殊”的道理是一樣的,不影響什麽。
換言之,孔希路在乎的是能真正通過“體物”來參透萬事萬物本源的“理”的手段。
至於人體啥樣,他不太在乎,因為儒學負責是君子求諸己心,醫學才負責求諸己身,就算放大了說,他研究出了“體己”,也沒啥用,不是能通用於萬物的本源道理,所以他有些興趣缺缺。
但如果僅僅是這個,孔希路還是願意幫忙的,畢竟薑星火好像也沒有要求自己做過什麽,這雖然有些驚世駭俗,但說到底,並不是違反什麽儒家原則的事情,儒家根本不管這玩意。
薑星火當然不僅僅是為了推廣人體解剖學,這種東西如果他想推廣,根本用不著請動孔希路,他這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薑星火從袖子裏拿了張紙出來,遞給孔希路。
孔希路神色一凝,展開看來是一段話。
“凡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理有未窮,即知有不盡,若能窮理有據,則不論何人言之,皆當信之,蓋人同此心,而心同此理,固不得異其人,而並異其理也。夫醫學一道功夫,甚巨關係非輕,不知部位者,即不知病源,不知病源者,即不明治法,不明治法而用平常之藥,猶屬不致大害,若捕風捉影以藥試病,將有不忍言者矣。經世致用,亦同此理”
孔希路多聰明的人,看到“經世致用”這四個字,就已經基本明白薑星火打的是什麽幌子了。
說白了,人體解剖學雖然實用,能救人,能讓人了解人體的奧秘,但對於薑星火這種位置的人來說,還真沒那麽重要。
薑星火最需要的是什麽?
當然是讓帝國在方方麵麵向著自己設計的方向前進。
而對於思想界來說,薑星火要做的,無非就是讓思想界轉向“探尋究理,經世致用”八個字而已。
那麽儒家怎麽實踐這八個字?
答案也不複雜,用另外八個字來實踐。
——“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現在既然已經用複興的心學和實學,破壞了理學一家獨大的地位,那麽接下來,當然是繼續加大對理學優勢地位的破壞。
什麽破壞是最有威力的?
要知道,堡壘永遠都是從內部攻破最容易。
所以薑星火打的主意,就是說服這些剛剛在“古今王霸義利”三辯中名揚天下的大儒,讓他們幫忙破壞理學.這聽起來是一個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但薑星火卻早有計劃。
薑星火笑道:“齊家治國平天下尚且不提,就說這讀書一事,六經之中義例文句精粗微顯可謂是參雜紛煩,又比真的處理國家政務,要簡單多少?我看未必!而既然六經繁雜,百思未必能通,那就有通經致用的必要了。”
曹端的粗眉微皺,開口問道:“通經致用,又是怎麽個說法?”
“自然是由朝廷出錢,延請大儒,修訂六經之注,以為後世準則。”
薑星火這話說得輕巧,但這話一出,其實事情就成了三分之一了。
為什麽?
錢不錢的其實不重要,就說這件事,那就是多少大儒搶破腦袋都想承擔的任務?
這可是給國朝修六經集注!
這可是要流傳後世成為無數讀書人所學標準的!
站在角落裏隱身的慧空其實不太理解,為什麽眼前的這三位大儒神色有些變化。
他對於儒學的理解,還處於比較粗淺的皮毛階段,但慧空也知道朱熹能配祀孔廟,憑的就是他理學集大成者的身份,那麽朱熹的思想是通過什麽體現的?《四書集注》。
《四書集注》全稱為《四書章句集注》,是朱熹對《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做的批注,它既是讀書人的教材,也是科舉考試的標準,科舉答題的答案都是從這裏出來的,在眼下的大明,地位很高。
可但凡是對儒學理論體係有些了解的人,都能明白,“六經”是高於“四書”的,更何況四書裏的《論語》、《孟子》本不是經,《大學》、《中庸》一開始更僅僅隻是《小戴禮記》中的兩篇。
朱熹對此是怎麽解釋的呢?朱熹自己也說的清楚,“河南程夫子之教人,必先使之用力乎《大學》、《論語》、《中庸》、《孟子》之言,然後及乎六經”,朱熹把他注釋的四書比作“熟飯”,也就是拿來就能果腹充饑,而六經則是“打禾為飯”,意思就是把禾苗拔下來做飯.在理學的演進中,一開始二程是將四書看做學習六經的階梯的,朱熹承認這一點,但是他通過掌握相對更容易學習的四書的批注權,在經書學習中奪取了六經正統的教育地位。
《四書集注》是朱熹鑽研一生構建的完整理學思想體係,因此,朱熹反複強調掌握了《四書集注》就奠定了理學思想的基礎事實上,朱熹的《四書集注》當然是一部相當厲害的作品,但要是說這就是儒學的唯一解釋,那也是扯淡,至於他的弟子吹噓的“故愚謂《朱子語類》與《四書》異者,當以《朱子語類》為正,而論難往複,《四書》所未及者,當以《朱子語類》為助”,更是純純的往朱熹臉上貼金。
給六經做注,毫無疑問是比給四書做注,工作量更大,也更加煊赫榮耀的事情。
四書尚且可以一個人窮其一生來做,但六經這種體量,涉及到考據、對比、研究,就跟修《永樂大典》是一個概念,沒有國家出大錢,組織大量的人力進行,是不可能完成的。
一個人,或是一個書院來做這件事,想都不要想。
而參與這件事,哪怕是掛個名,那都是跟修《資治通鑒》在編撰組上留名是一個概念。
“國師怎麽來了?”高遜誌驚訝道。
聽了這話,曹端和孔希路卻是“噌”地一下站了起來。
薑星火笑嗬嗬地說道:“世上無閑人,唯有存閑心之人。”
見了三人正在飲酒吃火鍋,隔間內暖爐燒的彤紅,開著一扇窗對著莫愁湖的雪景,卻好似神仙般的日子,頗為令薑星火羨煞。
薑星火也不說來什麽事,就好似本該當值,就是偷溜出來喝酒一般。
片刻功夫。
薑星火已喝下四五杯,依舊是興致盎然,絲毫不見醉態,反而是戟指眼前湖景道。
“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小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如此美景,不做些青史留名的大事豈不可惜?”
高遜誌三人當然曉得,若非真有要事,平素日理萬機的國師是斷斷不會尋他們喝酒的,此時精神俱是一震。
事實上,高遜誌倒還能冷眼旁觀些,他可是眼見著自從“王霸義利古今”三辯後,曹端和高遜誌兩人就像是打了雞血一般每日亢奮地研究,這種狀態如今是持續了接近半年,方才有些緩和下來的意思。
而薑星火若是比作棋手,晾了這兩枚棋子這麽久,這時候尋上門來,便是要重新啟用的意思了,而且看起來,不像是要走尋常棋路,恐怕上來就是要殺招。
可如今的大明,永樂元年十二月,馬上要到了年終歲末,薑星火又要做什麽呢?高遜誌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
薑星火也不用他猜,直接揭曉了答案。
“我要你們登兩篇文章。”
第482章 六經
莫愁湖上,小雪紛紛。
湖畔閣樓中,四人擁爐火而坐,薑星火開門見山道:“這些日子之所以未曾來尋孔公,乃是國朝諸事實在繁雜,今日湖畔一晤,見湖麵寬廣、白雪皚皚,心中亦是有幾分遁脫囚籠之感,有些話說起來,倒也敞亮今日是來借孔公之名的。”
孔希路聽後,心下倒是了然,自己既然是威孚海內之望,乃是儒林的泰山北鬥,那薑星火有所圖方才正常,若是一無所圖,反倒說不過去。
畢竟對方拿來做交換的,正是他真正能用以開宗立派,乃至青史留名的東西。
但孔希路畢竟是南孔家主,一舉一動,既要看自己心意,也同樣要顧全家族,而薑星火乃是變法派的旗手,從實際角度上,是與保守的程朱理學相衝突的。
故此,若是薑星火有什麽特別過分的要求,孔希路的內心裏,還是會有所權衡的。
“咳咳。”
這時候,一直在角落裏隱身的慧空走了出來,他的手向懷中伸去,摸出了一本小冊子。
“這位乃是大天界寺的慧空禪師,一向喜歡鑽研醫術,對於醫術有些自己獨到的見解。”
高遜誌看了看,此人已經強壯到冬天都隻穿露出一條胳膊的僧袍,再看了看對方一身的腱子肉.不,是脖頸連接處都練出肉眼可見的強勁肌肉。
高遜誌此時的腦海有一點混亂,可能是由於過度飲酒導致的,但不管怎樣,他都很難把眼前的人,跟“精通醫術”聯係在一起。
高遜誌人品很好,但他不是一個酒品很好的人,這時候腦子裏奇怪的思緒四處飄飛,然後竟然打著嗝伸出了一隻手:“嗝給我看看。”
薑星火看著高遜誌,笑道:“高太常可是醉了?”
高遜誌搖了搖頭,隻道:“人又非清心寡欲的聖賢,偶爾喝兩杯,助助興,哪裏會醉呢?”
看著應該不會把東西掉火鍋裏,高遜誌這番表態,薑星火也就放心許多,隨即將那本慧空遞過來的小冊子遞給高遜誌。
慧空重新恢複了隱身狀態。
高遜誌接過小冊子,翻閱了片刻,臉色逐漸漲紅,然後他猛地抬頭:“這你.”
薑星火微微一笑,自顧自地斟了杯酒,可惜這幾人喝的太猛,酒杯都倒不滿,酒壇子就空了,於是他仰首將酒水灌入喉嚨,然後又從旁邊的櫃子裏取了壇美酒。
高遜誌則看著這小冊子,整個人都呆住了他的雙手都在顫抖,然後緩緩站起身來,雙腿都有些發軟。
——這玩意對他來說,也太惡心了。
他看著角落裏的慧空,一字一句的問道:“你是說,人體裏麵骨骼、五髒六腑是這樣?”
“當然。”
慧空點了點頭:“貧僧解剖了很多,都這樣。”
高遜誌嘴唇蠕動了半晌,終究沒吐出一個字來,最後頹然跌坐回椅子上。
他看著手中的小冊子,一時間覺得這本薄薄的小冊子還挺燙手。
於是,高遜誌趕緊丟給了坐在另一側的曹端和孔希路,自己又要喝起酒來。
薑星火又倒了一杯酒,端起來,送到高遜誌麵前:“來,高太常,喝一口,驅驅寒氣!”
高遜誌心中思忖:“哪有什麽寒氣?怕是邪氣還差不多。”
他接過酒水,卻不知為何,一想起小冊子裏麵人體解剖的景象,頓時便趴在桌旁,對著下麵的痰盂嘔吐了起來,不知是卡了還是怎地,一張臉憋成醬紫色,薑星火拍了拍他後背,方才順了過來。
這一幕落在其它兩人眼中,卻是不免有些驚詫了。
曹端接過來,很尊老愛幼地放在了桌子中間,給孔希路翻閱,但沒翻閱兩下,曹端就覺得有點受不了了。
原因無他,慧空這手繪實在是太栩栩如生了,還進行了上色。
古代有人體經絡圖,但這種人體解剖圖,肯定是沒有的,屬於誰都沒見過的新活,而且古人讀書很少讀醫書,即便是讀了,也是純文字的,學習經絡、草藥這些,去了解五髒六腑和骨頭的具體位置的人,微乎其微,更別說連血管都畫出來了。
所以乍一眼看去,就跟把人扒了皮詳詳細細地放到麵前似地,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還是尺度過大了。
事實上在薑星火的前世,華夏直到清末時期,也就是十九世紀初,才有傳教士帶來已經發展的相對完善的解剖學,解剖學領域的教科書也因此傳入中國,基本跟後來魯迅手繪的那種人體解剖圖差不多,但中文版的解剖學書籍,則要等到1851年,由英國傳教士合信與中國人陳修堂合譯,出版了解剖生理學著作《全體新論》。
正因如此,這種東西確實很難被這個時代的人所接受,哪怕是跟普通人比,相對有醫學常識的大儒。
“嗤。”
伴隨著一聲沉悶響聲,曹端也開始趴在地上幹嘔,那種畫麵他簡直不願想起,現在一想就渾身發冷。
坐在外側的薑星火起身拍了拍他肩膀道:“後麵還沒看呢.”
出乎曹端和高遜誌的意料,孔老頭子反而是對此忍耐力最強的。
其實想想也就不奇怪了,孔希路每天在顯微鏡下研究的東西,肯定有比這個更惡心的.應該是早就鍛鏈出來了。
孔希路耐心地翻閱完,然後放下小冊子,說道:“醫書有言五髒六腑位置,骨骼雖然沒有說明的太詳細,但想來也與這大差不差,國師是打算讓我以‘體物’,不,‘體己’的名義來推廣這人體的醫學嗎?”
其實孔希路從他的本心來說,對於骨骼、血管、內髒這些的構成,並不太感興趣,因為嚴格地講,這屬於醫學範疇,跟顯微鏡下的細胞、微生物這些,是完全截然不同的兩個領域。
孔希路之所以沉迷於此,是因為這世界上所有有生命的物體,放在顯微鏡下都是有細胞存在的,對於孔希路來說,這是普遍存在的微觀規律,隻不過不同的生命體和統一生命體不同部位的細胞可能各不相同,但這東西,跟“理一分殊”的道理是一樣的,不影響什麽。
換言之,孔希路在乎的是能真正通過“體物”來參透萬事萬物本源的“理”的手段。
至於人體啥樣,他不太在乎,因為儒學負責是君子求諸己心,醫學才負責求諸己身,就算放大了說,他研究出了“體己”,也沒啥用,不是能通用於萬物的本源道理,所以他有些興趣缺缺。
但如果僅僅是這個,孔希路還是願意幫忙的,畢竟薑星火好像也沒有要求自己做過什麽,這雖然有些驚世駭俗,但說到底,並不是違反什麽儒家原則的事情,儒家根本不管這玩意。
薑星火當然不僅僅是為了推廣人體解剖學,這種東西如果他想推廣,根本用不著請動孔希路,他這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薑星火從袖子裏拿了張紙出來,遞給孔希路。
孔希路神色一凝,展開看來是一段話。
“凡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理有未窮,即知有不盡,若能窮理有據,則不論何人言之,皆當信之,蓋人同此心,而心同此理,固不得異其人,而並異其理也。夫醫學一道功夫,甚巨關係非輕,不知部位者,即不知病源,不知病源者,即不明治法,不明治法而用平常之藥,猶屬不致大害,若捕風捉影以藥試病,將有不忍言者矣。經世致用,亦同此理”
孔希路多聰明的人,看到“經世致用”這四個字,就已經基本明白薑星火打的是什麽幌子了。
說白了,人體解剖學雖然實用,能救人,能讓人了解人體的奧秘,但對於薑星火這種位置的人來說,還真沒那麽重要。
薑星火最需要的是什麽?
當然是讓帝國在方方麵麵向著自己設計的方向前進。
而對於思想界來說,薑星火要做的,無非就是讓思想界轉向“探尋究理,經世致用”八個字而已。
那麽儒家怎麽實踐這八個字?
答案也不複雜,用另外八個字來實踐。
——“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現在既然已經用複興的心學和實學,破壞了理學一家獨大的地位,那麽接下來,當然是繼續加大對理學優勢地位的破壞。
什麽破壞是最有威力的?
要知道,堡壘永遠都是從內部攻破最容易。
所以薑星火打的主意,就是說服這些剛剛在“古今王霸義利”三辯中名揚天下的大儒,讓他們幫忙破壞理學.這聽起來是一個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但薑星火卻早有計劃。
薑星火笑道:“齊家治國平天下尚且不提,就說這讀書一事,六經之中義例文句精粗微顯可謂是參雜紛煩,又比真的處理國家政務,要簡單多少?我看未必!而既然六經繁雜,百思未必能通,那就有通經致用的必要了。”
曹端的粗眉微皺,開口問道:“通經致用,又是怎麽個說法?”
“自然是由朝廷出錢,延請大儒,修訂六經之注,以為後世準則。”
薑星火這話說得輕巧,但這話一出,其實事情就成了三分之一了。
為什麽?
錢不錢的其實不重要,就說這件事,那就是多少大儒搶破腦袋都想承擔的任務?
這可是給國朝修六經集注!
這可是要流傳後世成為無數讀書人所學標準的!
站在角落裏隱身的慧空其實不太理解,為什麽眼前的這三位大儒神色有些變化。
他對於儒學的理解,還處於比較粗淺的皮毛階段,但慧空也知道朱熹能配祀孔廟,憑的就是他理學集大成者的身份,那麽朱熹的思想是通過什麽體現的?《四書集注》。
《四書集注》全稱為《四書章句集注》,是朱熹對《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做的批注,它既是讀書人的教材,也是科舉考試的標準,科舉答題的答案都是從這裏出來的,在眼下的大明,地位很高。
可但凡是對儒學理論體係有些了解的人,都能明白,“六經”是高於“四書”的,更何況四書裏的《論語》、《孟子》本不是經,《大學》、《中庸》一開始更僅僅隻是《小戴禮記》中的兩篇。
朱熹對此是怎麽解釋的呢?朱熹自己也說的清楚,“河南程夫子之教人,必先使之用力乎《大學》、《論語》、《中庸》、《孟子》之言,然後及乎六經”,朱熹把他注釋的四書比作“熟飯”,也就是拿來就能果腹充饑,而六經則是“打禾為飯”,意思就是把禾苗拔下來做飯.在理學的演進中,一開始二程是將四書看做學習六經的階梯的,朱熹承認這一點,但是他通過掌握相對更容易學習的四書的批注權,在經書學習中奪取了六經正統的教育地位。
《四書集注》是朱熹鑽研一生構建的完整理學思想體係,因此,朱熹反複強調掌握了《四書集注》就奠定了理學思想的基礎事實上,朱熹的《四書集注》當然是一部相當厲害的作品,但要是說這就是儒學的唯一解釋,那也是扯淡,至於他的弟子吹噓的“故愚謂《朱子語類》與《四書》異者,當以《朱子語類》為正,而論難往複,《四書》所未及者,當以《朱子語類》為助”,更是純純的往朱熹臉上貼金。
給六經做注,毫無疑問是比給四書做注,工作量更大,也更加煊赫榮耀的事情。
四書尚且可以一個人窮其一生來做,但六經這種體量,涉及到考據、對比、研究,就跟修《永樂大典》是一個概念,沒有國家出大錢,組織大量的人力進行,是不可能完成的。
一個人,或是一個書院來做這件事,想都不要想。
而參與這件事,哪怕是掛個名,那都是跟修《資治通鑒》在編撰組上留名是一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