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亨利四世與議會商討後不得不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他下令與明軍進行談判,試圖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這場危機。


    客觀地來講,鄭和並沒有滅亡英國的打算,他手上的兵力無法徹底統治英國,隨著戰線的拉長和補給的短缺,繼續打下去還很有可能陷入泥沼。


    所以,鄭和選擇了跟英國人談判。


    在明軍強大的軍事壓力之下,英王亨利四世被迫簽署了一份屈辱的城下之盟。


    ——《明英倫敦契約》。


    該契約主要內容包括:割讓樸茨茅斯港,向明軍賠償巨額軍費,開放六個建立非武裝區的沿海港口進行自由貿易,並且要大明在港口中設立抽分所和官廠,以及無論任何情況英王都無權審判大明子民,隻能移交給大明天使館進行處理。


    這份契約對於英國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打擊和無與倫比的恥辱。


    他們不僅承認了明軍的強大和不可戰勝,還被迫接受了一係列苛刻的條件和限製。


    同時,明軍還獲得了在泰晤士河自由航行的權利和在英國土地上的駐軍權。


    消息傳出後,倫敦市民的心情更加沉重和悲憤,他們無法接受自己的國王竟然會簽訂這樣一份屈辱的契約,將英國的尊嚴拱手相讓。


    然而,麵對明軍強大的軍事力量,他們也無能為力,隻能默默承受著這份痛苦。


    本身就是篡位者的英王亨利四世也深感自責與無奈。


    顯然,這份契約會把他永遠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成為自己永遠無法抹去的汙點。


    嗯,帶英石敬瑭了屬於是。


    然而,亨利四世也明白,在當前的形勢下這是唯一能夠避免更大損失的選擇。


    他希望通過這份《明英倫敦契約》能夠換來一時的和平,為蘭開斯特王朝的未來贏得一絲喘息之機。


    ——————


    在呂貝克城那莊嚴而古老的漢薩同盟議會大廳內,漢薩同盟與條頓騎士團國的代表們齊聚一堂,召開聯合會議,商討如何應對日益逼近的明軍威脅。


    漢薩同盟能跟條頓騎士團國搞在一起,還要從條頓騎士團的曆史說起。


    條頓騎士團是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期間,一群由呂貝克、不萊梅等地的德國商人,組成了互助會,專門為德意誌十字軍提供治療,他們組建一個醫療機構來專門照料的自己的士兵,自稱“耶路撒冷的德意誌聖瑪麗醫院騎士團”。


    後來正式在阿卡成立了條頓騎士團,全稱為:耶路撒冷的德意誌弟兄聖母騎士團。


    這個騎士團第二年就獲得了羅馬教廷的認可,他們團徽為白底黑十字,團規和醫院騎士團相同,與醫院騎士團、聖殿騎士團並稱為三大騎士團。


    後來經過一番波折,條頓騎士團征服了普魯士,最終在普魯士建立了條頓騎士團國。


    在此時大明的永樂時期,條頓騎士團國的領土已經涵蓋了整個波羅的海東岸與南岸,成為了東北歐的霸權,而其境內城市多為漢薩同盟的主要經濟體。


    說白了,漢薩同盟捏著錢袋子,條頓騎士團國拿著刀把子。


    條頓騎士團大團長烏爾裏希·馮·容金根,這位條頓騎士團的領袖,看著商人們有些慌亂的神情,深知在座的各位都對明軍在進攻英國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強大實力感到擔憂.但容金根也很明白,此時需要的是勇氣,而非恐慌。


    他以堅定且自信的聲音打破了沉默。


    “諸位。”


    容金根大團長開始陳述他的觀點:“漢薩同盟的海軍實力毋庸置疑,並且我們還有地形優勢,在海上我們不需要懼怕明軍。”


    容金根頓了一頓,環顧四周,看到眾人的臉上開始露出些許讚同之色,他繼續說道:“而且不要忘記,我們條頓騎士團的騎士們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士,他們勇猛無畏,訓練有素,遠超那些英國佬,隻要明軍敢登陸,條頓騎士團定叫他有來無回!”


    容金根的話音落下,議會大廳內響起了一片竊竊私語,有人點頭表示讚同,也有人皺眉思考,但無人出言反駁他們都知道,大團長的話雖然有些過於自信,但也不無道理。


    畢竟,漢薩同盟的海軍實力確實強大,而條頓騎士團的戰鬥力也是舉世公認的。


    “所以。”


    容金根總結道:“我們不能坐等明軍登陸,那樣隻會讓他們占據主動,我認為我們應該集中我們的海軍力量,果斷出擊,通過主動出擊打亂他們的部署,讓他們在海上就付出慘重的代價。”


    這時候,一個弱弱的聲音響起:“要不,先談判吧?”


    但這個提議很快就被否決了。


    明軍艦隊來歐洲進行貿易,這次服軟了,以後還有源源不斷的船隊來,掘的是靠壟斷貿易為生的漢薩同盟的根,沒得談。


    坐擁歐洲最強海軍的漢薩同盟,如果不打一場看看結果就讓大明占走了他們賴以為生的商業利益,那漢薩同盟可以原地解散了。


    不過雙方的海戰過程卻頗為乏善可陳。


    漢薩同盟的海軍在波羅的海完成了集結,隨後在丹麥日德蘭半島附近的北海海域,漢薩同盟強大的海軍與鄭和指揮的明軍艦隊在這片海域不期而遇不是什麽巧合,因為這裏是從北海進入波羅的海的必經之地。


    漢薩同盟的海軍戰艦數量眾多,足有上千艘,密密麻麻地布滿了海麵。


    相比之下,明軍艦隊的戰艦數量較少,隻有二百艘,但很多都是巨無霸級別的巨艦一千五百料和兩千料的寶船船體高大而寬厚,仿佛是一座座浮動的小山,船上安裝著密密麻麻的火炮,每一門火炮都頗為讓人膽寒。


    隨著一聲炮響劃破了天際,海戰爆發了。


    漢薩同盟的海軍憑借著數量優勢,向明軍艦隊發起蟻潮般的攻擊。


    而明軍戰艦上則是火炮齊射,炮彈如同雨點般密集地砸向漢薩同盟的戰艦,海麵上頓時硝煙彌漫。


    在這場激烈的海戰中,雙方都展現出了驚人的勇氣,並且貢獻出了這個時代規模最大、水準最高的一場大海戰。


    海麵上戰艦相互撞擊,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水手們的吶喊聲與火炮的轟鳴聲交織在一起,這些聲音共同構成了一曲壯麗的戰爭交響樂。


    經過長時間的激戰,雙方都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漢薩同盟的海軍雖然數量眾多,但在明軍艦隊強大的火炮麵前,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一艘艘戰艦被擊沉,水手們紛紛跳海逃生。


    明軍也陸續出現了二十餘艘戰艦的損毀。


    然而,在這場殊死搏鬥中,明軍艦隊逐漸占據了上風,他們憑借著巨大的船體和強大的火炮,將漢薩同盟的海軍逼入了絕境。


    最終漢薩同盟的海軍在明軍艦隊的猛烈攻擊下敗下陣來,他們引以為傲的海軍終究是各家拚湊的聯軍,此時大難臨頭各自飛,整個日德蘭海麵都被燃燒的船隻化為了一片火海。


    漢薩商人們被大明艦隊給打服了,被襲擊了多個港口後,商業貿易網絡趨於崩潰,最後還是不得不上了談判桌。


    隻不過,現在他們手中的籌碼並不多了。


    很快,漢薩同盟就與大明簽訂了嶄新的貿易契約,全麵開放所有漢薩同盟的港口與大明進行自由貿易。


    當然了,該有的那些條款一個不少。


    “在那個陰霾密布的時代,來自東方的龐然大物如同海上的暴風驟雨,肆無忌憚地橫掃了從英吉利海峽至波羅的海的每一片海域.這些東方巨艦,以其巍峨的船身和令人膽寒的大炮,展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海上霸權。


    而我們,作為原住民,隻能以屈辱的目光注視著這些東方人在我們的家門口耀武揚威,那種震撼和恐懼幾乎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泰晤士河上的火炮轟鳴,仿佛是在向我們宣告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一個由他們主宰的時代。”


    第565章 證券


    隨著鄭和下西洋的全麵成功,目前所有“已知世界”範圍內的文明和國家已經完成了溝通,而環繞非洲的航路固然難走,但這也未嚐不是大明的目的。


    作為開拓者,大明的艦隊已經在沿岸的要地進行了布置,很快,這些航線上的咽喉之地,就會被後續源源不斷地船隊建設成類似馬尼拉、新港的海外基地。


    而現在的歐洲人,在漢薩同盟的海軍力量被摧毀後,其他歐洲國家已經沒有太大規模的海軍,自然也就無法進行探索,相當於大明畫完跑道、定下規則後,這群選手還沒起跑呢。


    毫無疑問,這就是領先於時代的重要作用,這也是薑星火來到這個時代的意義。


    ——鄭和下西洋,本就應該成為華夏大航海時代的先驅!


    而隨著各種貿易契約的簽訂,大量的大明貨物,也開始沿著這條新航路走向帖木兒汗國、白羊王朝、馬穆魯克王朝、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拜占庭帝國以及西方諸國的市場。


    不過跟茶葉、絲綢、瓷器等貨物在消費能力強大的這些中西亞及中東諸國的熱銷情況不同,大明的商人們發現,此時的歐洲,隻有上流社會能夠負擔得起這些來自東方的高級奢侈品的消費,而普通民眾,則更熱衷於棉紡織品。


    根據已經簽訂的貿易契約,各國從大明商人們手裏獲得的棉紡織品,會在樸茨茅斯、呂貝克等地通過漢薩同盟組織的大型拍賣會的方式進行分銷。


    而按照西天竺公司的粗略統計,這些棉紡織品被歐洲各地的商人大量買進以後,會在漢薩同盟的分銷渠道下,逐漸向中歐、東歐和南歐進行銷售,有的是直接賣棉布,有的則是經過裁縫購買和手工縫製後,製成當地比較流傳統的衣物種類再進行二次銷售,男人有棉布襯衫、圍巾、袖口、手絹,女人有頭巾、睡衣、兜帽、袖套圍裙、外衣、襯裙等等。


    雖然在東西方貿易開展的之初,歐洲的棉紡織品的消費量還不算高,甚至隻有安南人的一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棉紡織品在歐洲的消費量開始逐漸走高。


    原因都很簡單,第一個原因是無論是水洗還是日曬,都不怎麽會褪色,這對於歐洲的普通百姓來說,是非常友好的貴族們的絲綢和皮毛禮服都是隻穿一次,可他們買一件衣服,要穿很久。


    第二個原因則是這些來自大明的棉紡織品已經染出了很多色彩,看起來很好看。


    是的,這是對於歐洲的普通百姓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相比於南天竺的婦女通常可以用五顏六色的衣服和紗裙來打扮自己不同,處於中世紀末期的歐洲,普通百姓是基本不能穿到這些色彩鮮豔的衣服的。


    後世的經濟學家如此記載道:“在大明的艦隊抵達歐洲以前,裝束及外表上的差別,通常被意味著在歐洲社會不同的社會等級,正如水晶鞋的童話中所寄托的寓意那樣,許許多多的歐洲女人認為,像是貴婦們之間也在流行印花棉布一樣,印花棉布既有絲綢的圖案和視覺效果,又具備能夠被更廣泛的社會階層接受的價格,從而使得曾經屬於精英階層的昂貴絲綢的消費時尚,開始向整個社會傳播之前靠刺繡或者精心織布才能形成的圖案,現在能夠通過印染無窮無盡地進行複製,而隻要能穿上這種輕巧且色彩鮮豔的棉布衣裳,她們就不再是底層社會的普通女人,這種源自於內心需求的強大動力,讓渴望從封閉與保守中解脫出來的消費者對大明的棉紡織品趨之若鶩。”


    不過大明物美價廉的棉紡織品在歐洲的大量傾銷,顯然也不是沒有阻力的。


    如果說財大氣粗的帖木兒汗國認為跟大明的貿易基本上是雙贏,那麽對於始終處於貿易逆差狀態下的歐洲,則有很多保守者認為這是對歐洲社會在道德和經濟上的雙重摧毀從道德上,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二世就公開呼籲,這些來自東方的奢侈品腐化了歐洲社會的道德,因為當歐洲社會把毛料和絲綢用以符號標記社會等級的時候,印花棉布卻導致了整個社會的無序與混亂。


    ——隨後在鄭和艦隊兩年後再次來到歐洲的時候,就幫羅馬人重新換了一位教皇。


    什麽時候大明的事情輪到教皇來指手畫腳了?


    而這時候歐洲正好有兩位教皇,分別是位於羅馬的高利十二世和位於阿維尼翁的本尼迪克十三世,明軍登陸亞平寧半島,在已經有二百多年曆史的比薩斜塔下,羅馬和阿維尼翁兩教廷的樞機主教屈服於明軍的壓力,召開了包括有樞機主教、主教、修道院長、神學家以及歐洲各國君主代表共五百餘人參加的“教皇換屆會議”,同時廢黜了格列高利十二世和本尼迪克十三世,選了亞曆山大五世成為新教皇。


    亞曆山大五世在明確知道自己確實沒有幾個師的現實後,乖乖地給開始給信徒們重新解讀聖經了。


    而隨著大明與歐洲的貿易持續進行,在貿易逆差上的加劇,迫使歐洲被棉布衝破產的毛料和麻料製造商和牧羊人、蓄麻人們開始了行動,聲勢浩大的抗議棉布運動開始了,許多歐洲人都認為從大明進口的棉布不僅讓數以十萬計的相關產業人員失業,而且造成了嚴重的財富流失在同樣是引進產品的報紙上,不同意見的人相互對噴,短論、諷刺作品和報刊文章亦是如此。


    由於法國此前一直矛盾重重,不僅奧爾良派和勃艮第派爭鬥不休,而且市民頻繁暴動,二十年前的鉛錘黨暴動就差點把巴黎夷為平地,而此次抗議棉布運動更是聲勢浩大到整個法國的中西部都卷了進來,患有精神病的法王查理六世為了平息法國各階層矛盾,最終,決定禁止進口和銷售所有大明棉布,同樣禁止裁縫和裝飾工使用這些布料縫製衣服和裝飾品,並要求法國所有進口的大明商品都要加上特殊的鉛封。


    禁令一下,數十萬人湧上巴黎街頭,興高采烈地慶祝這喜悅的日子,為他們破產的生意重現生機而全體一致地向國王致謝。


    此後


    第一年,義大利、西班牙的商人熟練地掌握了鉛封的偽造技巧。


    第二年,明軍火燒羅浮宮,法王查理六世被送上了斷頭台當眾處決,以儆效尤。


    第三年,在大明的幫助下,歐洲重新恢複了歌舞升平。


    ——————


    當時間線回到鄭和船隊第一次抵達歐洲並歸來的時候。


    永樂六年,經曆了六年的變法,大明的國力對比建文四年朱棣剛剛奪取皇位的時候,已經明顯上了一個台階。


    從各項關鍵數據來看。


    和平的到來與人均糧食產量的提高,促進了人口的極大增長,新的嬰兒潮來臨了.再加上之前戰亂導致的人口隱匿情況開始消失,逃亡的人口逐漸回歸故土,使得在永樂六年的人口統計中,整個大明的人口由56301026人,上升到了60608532人,增加了約7%左右的人口。


    得益於戶口累進稅的執行,規模過大的宗族和士紳被迫進行分家,所以整個大明的戶口從10626779戶,上升到了11537928戶,增加了8%左右的戶口。


    當然了,如果是正常比例,那麽人口:戶口,通常是4:1到5:1,之所以實現了戶口和人口增速接近,主要就是因為戶口累進稅,這項稅收為地方創造了可持續性的財源,地方征收和核實戶口的行動非常積極。


    而實際糧食稅收的增長則更為明顯,建文四年的統計數據是30459823石,永樂六年的統計數據是41023379石,增長了足足三分之一!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跨越式的增長,原因很多,但簡單來說主要是幾個方麵,第一個方麵就是建文四年處於內戰狀態,整個北方的稅收都是混亂;第二個方麵則是華中和華南農業高產區裏化肥的廣泛使用,以及農書的推廣,都在實際上促進了糧食產量的爆炸增長,對於江南等地的實際稅收比率稍微調整,就能多收上來相當數量的糧食;第三個方麵則是清田等相關工作的進行,基本杜絕了在糧食稅收中的貪墨和各種損耗現象,做到了基本接近十足十的征收。


    這幾個方麵的因素加起來,才造就了糧食稅收的跨越式增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國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湖遇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湖遇雨並收藏大明國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