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利義持很清楚地知道,這個決定事關重大,一旦失敗,整個室町幕府都麵臨覆滅的危險。
但是,他也清楚,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案,這已經是京都了,他不可能把京都丟了跑路。
“那麽,我們就與明軍野戰吧。”
足利義持最終做出了決定:“我們要利用對地形的熟悉和兵力優勢,給明軍一個迎頭痛擊。”
這個決定很快在幕府聯軍中傳開了,雖然將士們對明軍的強大火力感到恐懼,但他們也清楚,這是唯一的選擇。
於是,幕府聯軍開始積極備戰,準備迎接這場生死之戰。
與此同時,明軍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明軍高層們雖然對幕府聯軍的野戰能力不屑一顧,但也知道這場戰鬥關乎著大明的對日戰略走向,因此也不敢有絲毫大意。
很快,十四萬明軍及其仆從軍,在朱能、李景隆、薑星火、朱高煦等人率領下抵達了京都西北部,而十七萬幕府聯軍亦是浩浩蕩蕩出城列陣,在將近二十裏的寬大正麵上,雙方完全成了布陣,開始進行決定日本命運的最終決戰。
第569章 決戰
明軍自西而來,出嵐山河穀,在這段南北流向的桂川河流中,處於嵐山東側的山下平原。
這樣布陣,跟當年諸葛武侯出岐山是一樣的道理,在山穀出口建立大營,即便真有萬一,也可以從容退守,不至於被敵人追的連個落腳點都沒有。
兵家未慮勝先慮敗,便是這個意思。
而幕府聯軍,則是自京都西部的嵯峨野而來,嵯峨野位於嵐山北方,盤踞在小倉山東麓,本是荒野,但由於貴族們在此欣賞紅葉、玩耍遊船,田園和竹林的景色逐漸擴大,此時已是寺院林立,不久前後龜山天皇就是從這裏逃走的。
同樣,幕府聯軍把大營建在了嵯峨野的丘陵下,目的跟明軍也是一樣的,萬一戰敗,還能逃回來穩住陣腳。
雙方隔著桂川,營壘連綿數十裏,此時,都已經整頓好兵馬,出兵列陣。
蒼穹中長風如刀,割破了天邊厚密的雲層,露出了下麵暗流湧動的戰場。
明軍的帥旗下,成國公朱能屹立如山,明光鎧在陽光中閃著淩厲的光芒,他目光如炬,掃視著周圍將領。
副帥曹國公李景隆靜立一旁,麵容沉靜,嘴角卻緊緊地抿著,心裏不知道在想什麽。
太子朱高煦則是一身戎裝,英氣逼人,他作為先鋒,早已是躍躍欲試,隻待一聲令下,便要領著明軍的具裝甲騎衝鋒陷陣。
李遠、劉才、房寬等步騎兵將領也各自準備著,他們的臉上倒沒什麽表情,這些將軍都是打老了仗的,靖難時期規模比這大的仗可不在少數。
平安此時不在帥旗旁,現在他作為火器部隊的指揮官,正仔細巡閱著後方,讓火銃手們仔細檢查著手中的火銃和彈藥。
明軍陣列之外,是四萬倭軍仆從軍,菊池氏、相良氏、伊東氏、大內氏、山名氏的紋章旗幟在風中飄揚,明軍這時候把他們扔到了兩翼壓住陣腳,不敢把他們放在前麵。
原因也很簡單,這群仆從軍如果在兩翼崩了,那就會自動逃散開來,不會影響到明軍,而如果這群人在前麵被幕府聯軍輾軋過來崩了,則會直接倒卷到明軍陣前形成反推.到了那時候,明軍就不得不先把他們宰了然後再麵對幕府聯軍,反倒浪費火力,並且嚴重影響了明軍的打擊效率。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明軍是不可能放開陣線讓這些仆從軍回來的。
因為在這個時代,哪怕明軍是冷熱武器混編的部隊,在十幾萬人的會戰中,依然需要保持嚴格的陣型,才能讓軍隊有組織地接受指揮,這種規模的會戰那就是人山人海,士兵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嚴謹的陣型,沒了陣型,再精銳的老兵都隻能陷入到被人群裹挾踐踏的慌亂之中無法立足,更別說反擊了。
古往今來,無數的敗仗都是因為陣型被敵人衝散,軍隊在慌亂中失去組織抵抗的能力。
而且,仆從軍是倭軍,幕府聯軍也是倭軍,就算有條件放開縫隙,明軍也不可能分得清楚最後進來的到底是仆從軍的後部還是幕府聯軍的前鋒。
所以對於明軍來說,現在不是攻城,而這些仆從軍在正式野戰裏,連當炮灰都不夠資格。
幕府聯軍的高層們,未必沒有想到這一點,而幕府聯軍不存在這個問題,表麵上是各家的聯軍,但多年以來幕府都是這麽組織作戰的,協同配合程度很高,所以一加一減,相當於明軍真正能用的,也隻有那算上輔兵攏共的十萬人,同樣算上輔兵,幕府聯軍的兵力優勢,則比紙麵上還要大,雖然沒達到2:1,但是也差不多了。
朱能的聲音在帥旗周圍回蕩:“諸位,今日一戰,非同小可,幕府聯軍兵力雄厚,但我們也有我們的優勢,我軍火器鋒銳,且具裝甲騎精銳程度遠勝幕府聯軍,太子殿下勇冠三軍,率領鐵騎直搗黃龍,定能在關鍵時刻給敵人以致命一擊。”
李景隆接過話茬:“倭軍遜我軍多矣,諸位皆是能征慣戰之將,隻要能合理調配兵力,發揮我軍優勢,必能擊敗當麵倭軍。”
眾將聞言紛紛點頭稱是,心中的疑慮也稍微減輕了幾分。
明軍的將士們已經做好了準備,隻待戰鼓擂響便衝鋒陷陣、浴血奮戰。
其實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場硬仗、惡戰,但明軍畢竟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哪怕不是明軍序列中戰鬥力最強的備倭軍,可隻要他們團結一心、奮勇殺敵,勝利終將屬於明軍。
烏雲愈發厚重了。
薑星火看著天空,始終沒有說話。
“老師在想什麽?”朱高煦係緊剛才摘下來的兜鍪後,扭頭望向薑星火。
薑星火看著恍若金甲戰神一般的朱高煦,努了努嘴開口道:“想我這些年的謀劃。”
多年謀劃,如今終見靖掃倭奴之日,薑星火心中激蕩,自是難以分說。
可眼見著雙方三十萬大軍列陣於野將要一決生死,薑星火的心頭,又升起了幾分不真實感.所有的一切,真的被自己改變了。
“君不見,書生婆娑翰墨場,窮年力學攻文章,曉窺芸閣明窗靜,日短暮續青藜光。
倚馬萬言猶不足,夜光之珠混魚目,不如三尺劍蒼芒,揮之旦夕易陵穀。”
“君不見,丈夫四海同遼廓,談天雄論摧山嶽,寧願一死不脫纓,安能局蹐居丘壑。
聞道四夷多未格,擁裘誰畫平原策,負弓願請向前驅,直挽銀河洗兵甲。”
朱高煦聽得清楚,前一句是說薑星火自己,後一句則說的是他。
他咧開大嘴笑了笑:“當年李世民一戰擒雙王的時候也就是個秦王,老師且看俺馬踏京都擒了那兩個南北狗皇便是。”
“好一句‘也就是個秦王’。”
薑星火不禁莞爾。
不過周圍的將領反而被朱高煦的豪氣所感染。
“古來天下多少事,決於鐵甲大馬之上也!”
朱能拔出腰刀,重重劈下。
“——進軍!”
霎那間,擂鼓之聲如雷暴驟風,響徹平野。
而在遠處,幕府聯軍更是規模龐大,十七萬大軍的聲勢震天動地。
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持同樣在幕府將軍的大旗下,畠山基國、斯波義將、赤鬆義則、一色滿笵四位大將分列兩旁,他們的氣質或陰鷙、或狂傲、或沉穩、或狡黠,但都無一例外地散發著強烈的戰意。
此刻,在這風雲匯聚的戰場上,一場關乎兩國命運的大戰正式拉開帷幕。
“咚咚咚——”
幕府聯軍的鼓聲亦如同驚濤拍岸,震蕩在兩軍之間的桂川中,河水也跟著激起千堆雪花般的白浪,似是有所感召一般。
“嗚~~~”
號角聲響起。
兩翼的幕府聯軍,也開始緩緩向前移動,他們排著不算整齊的步伐,踩碎樹葉、踏碎青草,正在慢慢地調整著自己的狀態。
正如同運動需要熱身一樣,打仗也是如此,三十萬人規模的會戰,注定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分出勝負,因此在漫長的鏖戰中,如何調整好自己的身心狀態,就成了老兵和新兵的區別之一。
軍陣不算整齊,速度更談不上快,但隨著行軍的進程,慢慢地,一種協同性就開始出現了,伴隨著“吱呀吱呀”的聲音,仿佛腳步開始統一。
這一批幕府聯軍從南北朝末期開始,協同作戰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年,經曆了應永之亂、明德之亂等一係列大型戰事,可以說協同作戰的能力已經磨合的相當到位了。
或者說,放眼整個世界,目前這支幕府聯軍,戰鬥力也是排的上號的。
雖然薑星火仇視倭人,但卻從未小看他們。
兩軍相隔還有二十裏,中間還隔著桂川,有許多人在走路,而且越走越快,越走越急促。
但很快,在令旗的指引下,中間的行軍速度慢慢放慢下來,每個人的眼神,變得愈加熾熱。
起飛的明軍飛鷹衛指揮官霍飛從上空中俯瞰,一時間不由得麵色凝重。
幕府聯軍展開了十餘裏的陣型,這時候竟然直接拉平了。
不要小看這一點,普通軍隊由於體力、裝備、速度、命令傳遞的差異,是根本不可能做到有意識地協調一致拉平戰線,不給敵人露出突出部的。
“哈——”
他們忽然爆發出一陣吶喊,那些穿戴盔甲的倭寇,也舉著盾牌和刀劍,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停頓住了。
剎那間,十七萬幕府聯軍用一個個方陣形成了一道宏偉的鐵幕!
這就是幕府的精銳,這就是倭國最強悍的軍隊!
而幕府聯軍打的主意非常簡單,那就是等明軍過河!
他們是防守方,身後就是京都,完全不用著急,而明軍不同,明軍不過河的話在嵐山大營固然安全,可想要擊敗幕府聯軍卻是癡心妄想,而且明軍遠道而來,就算補給準備充分,運輸也是大問題。
所以,幕府聯軍更耗得起。
而明軍,顯然不想拖了。
“報告,前方斥候回來稟報,明軍主力已然全數出營列陣。”一員倭軍武士策馬飛奔,跑進了幕府軍斥候官佐藤義之的旗幟下,單膝跪地恭敬地稟報導。
“明軍有多少人,具體有何動向?”
佐藤義之騎在從朝鮮進口的矮馬上,低頭問道。
“明軍大約有十五萬左右。”那武士答道。
佐藤義之眉頭皺了起來:“動向呢?”
武士低頭道:“還在查,據斥候偵察所知,明軍大概是傾巢出動了,應該是要與我們決戰。”
佐藤義之又道:“多派斥候,繼續探聽情報,把明軍各部的旗幟都探查清楚,還有菊池氏、相良氏、伊東氏、大內氏、山名氏的部隊都在什麽位置,探清楚了再來報。”
“哈依!”
武士領命而去。
在這一片平原上,雙方的輕騎正在疾馳交錯,雙方的斥候都在偵查對方的動靜。
不過明軍在這一點上,顯然是更有優勢的一方,因為目前的天空中雖然雲層比較厚,但還沒有下雨的跡象,熱氣球在天空中對地麵的戰場情況,可以說是一覽無餘了,尤其是明軍的飛鷹衛還標配了最新的高倍數望遠鏡。
不過唯一稱不上缺點的缺點,就是信息的傳遞並不及時。
比如幕府軍如果壓箱底的“禦馬回”精銳騎兵出動,被明軍的熱氣球所偵測到,那麽前方的戰場偵測熱氣球必須下降到同一高度,然後給後方“觀測熱氣球的熱氣球”打旗語,然後再把旗語傳遞的簡單指令進行雙向核實後,由“觀測熱氣球的熱氣球”再給更後方“觀測觀測熱氣球的熱氣球的熱氣球”打旗語,情報用筆寫下來,順著後方“觀測觀測熱氣球的熱氣球的熱氣球”的繩子扔下去,再送到主帥那裏。
也就是前線熱氣球甲→中繼熱氣球乙→後方熱氣球丙→主帥。
軍情必須保證絕對準確,這個過程為了確保不鬧出“我說城門樓子,你說糟老頭子”這種笑話,雙方必須讓觀測手和旗語手進行雙向核對,這種雙向核對要進行兩遍,再算上雙方降低或上升高度的時間,一個簡單的訊息傳遞,哪怕是訓練有素的飛鷹衛,也得要個一炷香的時間。
一炷香的時間,對於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來說,足以改變很多事情了。
不過,哪怕過程如此繁瑣,擁有製空權,也比沒有要強太多。
道理很簡單,現在飛鷹衛傳訊需要一炷香的時間看起來很慢,但實際上,如果沒有飛鷹衛從天上偵查情報,那麽可能敵人調動結束,運動到了相當接近你的位置,你都永遠發現不了。
但是,他也清楚,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案,這已經是京都了,他不可能把京都丟了跑路。
“那麽,我們就與明軍野戰吧。”
足利義持最終做出了決定:“我們要利用對地形的熟悉和兵力優勢,給明軍一個迎頭痛擊。”
這個決定很快在幕府聯軍中傳開了,雖然將士們對明軍的強大火力感到恐懼,但他們也清楚,這是唯一的選擇。
於是,幕府聯軍開始積極備戰,準備迎接這場生死之戰。
與此同時,明軍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明軍高層們雖然對幕府聯軍的野戰能力不屑一顧,但也知道這場戰鬥關乎著大明的對日戰略走向,因此也不敢有絲毫大意。
很快,十四萬明軍及其仆從軍,在朱能、李景隆、薑星火、朱高煦等人率領下抵達了京都西北部,而十七萬幕府聯軍亦是浩浩蕩蕩出城列陣,在將近二十裏的寬大正麵上,雙方完全成了布陣,開始進行決定日本命運的最終決戰。
第569章 決戰
明軍自西而來,出嵐山河穀,在這段南北流向的桂川河流中,處於嵐山東側的山下平原。
這樣布陣,跟當年諸葛武侯出岐山是一樣的道理,在山穀出口建立大營,即便真有萬一,也可以從容退守,不至於被敵人追的連個落腳點都沒有。
兵家未慮勝先慮敗,便是這個意思。
而幕府聯軍,則是自京都西部的嵯峨野而來,嵯峨野位於嵐山北方,盤踞在小倉山東麓,本是荒野,但由於貴族們在此欣賞紅葉、玩耍遊船,田園和竹林的景色逐漸擴大,此時已是寺院林立,不久前後龜山天皇就是從這裏逃走的。
同樣,幕府聯軍把大營建在了嵯峨野的丘陵下,目的跟明軍也是一樣的,萬一戰敗,還能逃回來穩住陣腳。
雙方隔著桂川,營壘連綿數十裏,此時,都已經整頓好兵馬,出兵列陣。
蒼穹中長風如刀,割破了天邊厚密的雲層,露出了下麵暗流湧動的戰場。
明軍的帥旗下,成國公朱能屹立如山,明光鎧在陽光中閃著淩厲的光芒,他目光如炬,掃視著周圍將領。
副帥曹國公李景隆靜立一旁,麵容沉靜,嘴角卻緊緊地抿著,心裏不知道在想什麽。
太子朱高煦則是一身戎裝,英氣逼人,他作為先鋒,早已是躍躍欲試,隻待一聲令下,便要領著明軍的具裝甲騎衝鋒陷陣。
李遠、劉才、房寬等步騎兵將領也各自準備著,他們的臉上倒沒什麽表情,這些將軍都是打老了仗的,靖難時期規模比這大的仗可不在少數。
平安此時不在帥旗旁,現在他作為火器部隊的指揮官,正仔細巡閱著後方,讓火銃手們仔細檢查著手中的火銃和彈藥。
明軍陣列之外,是四萬倭軍仆從軍,菊池氏、相良氏、伊東氏、大內氏、山名氏的紋章旗幟在風中飄揚,明軍這時候把他們扔到了兩翼壓住陣腳,不敢把他們放在前麵。
原因也很簡單,這群仆從軍如果在兩翼崩了,那就會自動逃散開來,不會影響到明軍,而如果這群人在前麵被幕府聯軍輾軋過來崩了,則會直接倒卷到明軍陣前形成反推.到了那時候,明軍就不得不先把他們宰了然後再麵對幕府聯軍,反倒浪費火力,並且嚴重影響了明軍的打擊效率。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明軍是不可能放開陣線讓這些仆從軍回來的。
因為在這個時代,哪怕明軍是冷熱武器混編的部隊,在十幾萬人的會戰中,依然需要保持嚴格的陣型,才能讓軍隊有組織地接受指揮,這種規模的會戰那就是人山人海,士兵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嚴謹的陣型,沒了陣型,再精銳的老兵都隻能陷入到被人群裹挾踐踏的慌亂之中無法立足,更別說反擊了。
古往今來,無數的敗仗都是因為陣型被敵人衝散,軍隊在慌亂中失去組織抵抗的能力。
而且,仆從軍是倭軍,幕府聯軍也是倭軍,就算有條件放開縫隙,明軍也不可能分得清楚最後進來的到底是仆從軍的後部還是幕府聯軍的前鋒。
所以對於明軍來說,現在不是攻城,而這些仆從軍在正式野戰裏,連當炮灰都不夠資格。
幕府聯軍的高層們,未必沒有想到這一點,而幕府聯軍不存在這個問題,表麵上是各家的聯軍,但多年以來幕府都是這麽組織作戰的,協同配合程度很高,所以一加一減,相當於明軍真正能用的,也隻有那算上輔兵攏共的十萬人,同樣算上輔兵,幕府聯軍的兵力優勢,則比紙麵上還要大,雖然沒達到2:1,但是也差不多了。
朱能的聲音在帥旗周圍回蕩:“諸位,今日一戰,非同小可,幕府聯軍兵力雄厚,但我們也有我們的優勢,我軍火器鋒銳,且具裝甲騎精銳程度遠勝幕府聯軍,太子殿下勇冠三軍,率領鐵騎直搗黃龍,定能在關鍵時刻給敵人以致命一擊。”
李景隆接過話茬:“倭軍遜我軍多矣,諸位皆是能征慣戰之將,隻要能合理調配兵力,發揮我軍優勢,必能擊敗當麵倭軍。”
眾將聞言紛紛點頭稱是,心中的疑慮也稍微減輕了幾分。
明軍的將士們已經做好了準備,隻待戰鼓擂響便衝鋒陷陣、浴血奮戰。
其實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場硬仗、惡戰,但明軍畢竟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哪怕不是明軍序列中戰鬥力最強的備倭軍,可隻要他們團結一心、奮勇殺敵,勝利終將屬於明軍。
烏雲愈發厚重了。
薑星火看著天空,始終沒有說話。
“老師在想什麽?”朱高煦係緊剛才摘下來的兜鍪後,扭頭望向薑星火。
薑星火看著恍若金甲戰神一般的朱高煦,努了努嘴開口道:“想我這些年的謀劃。”
多年謀劃,如今終見靖掃倭奴之日,薑星火心中激蕩,自是難以分說。
可眼見著雙方三十萬大軍列陣於野將要一決生死,薑星火的心頭,又升起了幾分不真實感.所有的一切,真的被自己改變了。
“君不見,書生婆娑翰墨場,窮年力學攻文章,曉窺芸閣明窗靜,日短暮續青藜光。
倚馬萬言猶不足,夜光之珠混魚目,不如三尺劍蒼芒,揮之旦夕易陵穀。”
“君不見,丈夫四海同遼廓,談天雄論摧山嶽,寧願一死不脫纓,安能局蹐居丘壑。
聞道四夷多未格,擁裘誰畫平原策,負弓願請向前驅,直挽銀河洗兵甲。”
朱高煦聽得清楚,前一句是說薑星火自己,後一句則說的是他。
他咧開大嘴笑了笑:“當年李世民一戰擒雙王的時候也就是個秦王,老師且看俺馬踏京都擒了那兩個南北狗皇便是。”
“好一句‘也就是個秦王’。”
薑星火不禁莞爾。
不過周圍的將領反而被朱高煦的豪氣所感染。
“古來天下多少事,決於鐵甲大馬之上也!”
朱能拔出腰刀,重重劈下。
“——進軍!”
霎那間,擂鼓之聲如雷暴驟風,響徹平野。
而在遠處,幕府聯軍更是規模龐大,十七萬大軍的聲勢震天動地。
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持同樣在幕府將軍的大旗下,畠山基國、斯波義將、赤鬆義則、一色滿笵四位大將分列兩旁,他們的氣質或陰鷙、或狂傲、或沉穩、或狡黠,但都無一例外地散發著強烈的戰意。
此刻,在這風雲匯聚的戰場上,一場關乎兩國命運的大戰正式拉開帷幕。
“咚咚咚——”
幕府聯軍的鼓聲亦如同驚濤拍岸,震蕩在兩軍之間的桂川中,河水也跟著激起千堆雪花般的白浪,似是有所感召一般。
“嗚~~~”
號角聲響起。
兩翼的幕府聯軍,也開始緩緩向前移動,他們排著不算整齊的步伐,踩碎樹葉、踏碎青草,正在慢慢地調整著自己的狀態。
正如同運動需要熱身一樣,打仗也是如此,三十萬人規模的會戰,注定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分出勝負,因此在漫長的鏖戰中,如何調整好自己的身心狀態,就成了老兵和新兵的區別之一。
軍陣不算整齊,速度更談不上快,但隨著行軍的進程,慢慢地,一種協同性就開始出現了,伴隨著“吱呀吱呀”的聲音,仿佛腳步開始統一。
這一批幕府聯軍從南北朝末期開始,協同作戰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年,經曆了應永之亂、明德之亂等一係列大型戰事,可以說協同作戰的能力已經磨合的相當到位了。
或者說,放眼整個世界,目前這支幕府聯軍,戰鬥力也是排的上號的。
雖然薑星火仇視倭人,但卻從未小看他們。
兩軍相隔還有二十裏,中間還隔著桂川,有許多人在走路,而且越走越快,越走越急促。
但很快,在令旗的指引下,中間的行軍速度慢慢放慢下來,每個人的眼神,變得愈加熾熱。
起飛的明軍飛鷹衛指揮官霍飛從上空中俯瞰,一時間不由得麵色凝重。
幕府聯軍展開了十餘裏的陣型,這時候竟然直接拉平了。
不要小看這一點,普通軍隊由於體力、裝備、速度、命令傳遞的差異,是根本不可能做到有意識地協調一致拉平戰線,不給敵人露出突出部的。
“哈——”
他們忽然爆發出一陣吶喊,那些穿戴盔甲的倭寇,也舉著盾牌和刀劍,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停頓住了。
剎那間,十七萬幕府聯軍用一個個方陣形成了一道宏偉的鐵幕!
這就是幕府的精銳,這就是倭國最強悍的軍隊!
而幕府聯軍打的主意非常簡單,那就是等明軍過河!
他們是防守方,身後就是京都,完全不用著急,而明軍不同,明軍不過河的話在嵐山大營固然安全,可想要擊敗幕府聯軍卻是癡心妄想,而且明軍遠道而來,就算補給準備充分,運輸也是大問題。
所以,幕府聯軍更耗得起。
而明軍,顯然不想拖了。
“報告,前方斥候回來稟報,明軍主力已然全數出營列陣。”一員倭軍武士策馬飛奔,跑進了幕府軍斥候官佐藤義之的旗幟下,單膝跪地恭敬地稟報導。
“明軍有多少人,具體有何動向?”
佐藤義之騎在從朝鮮進口的矮馬上,低頭問道。
“明軍大約有十五萬左右。”那武士答道。
佐藤義之眉頭皺了起來:“動向呢?”
武士低頭道:“還在查,據斥候偵察所知,明軍大概是傾巢出動了,應該是要與我們決戰。”
佐藤義之又道:“多派斥候,繼續探聽情報,把明軍各部的旗幟都探查清楚,還有菊池氏、相良氏、伊東氏、大內氏、山名氏的部隊都在什麽位置,探清楚了再來報。”
“哈依!”
武士領命而去。
在這一片平原上,雙方的輕騎正在疾馳交錯,雙方的斥候都在偵查對方的動靜。
不過明軍在這一點上,顯然是更有優勢的一方,因為目前的天空中雖然雲層比較厚,但還沒有下雨的跡象,熱氣球在天空中對地麵的戰場情況,可以說是一覽無餘了,尤其是明軍的飛鷹衛還標配了最新的高倍數望遠鏡。
不過唯一稱不上缺點的缺點,就是信息的傳遞並不及時。
比如幕府軍如果壓箱底的“禦馬回”精銳騎兵出動,被明軍的熱氣球所偵測到,那麽前方的戰場偵測熱氣球必須下降到同一高度,然後給後方“觀測熱氣球的熱氣球”打旗語,然後再把旗語傳遞的簡單指令進行雙向核實後,由“觀測熱氣球的熱氣球”再給更後方“觀測觀測熱氣球的熱氣球的熱氣球”打旗語,情報用筆寫下來,順著後方“觀測觀測熱氣球的熱氣球的熱氣球”的繩子扔下去,再送到主帥那裏。
也就是前線熱氣球甲→中繼熱氣球乙→後方熱氣球丙→主帥。
軍情必須保證絕對準確,這個過程為了確保不鬧出“我說城門樓子,你說糟老頭子”這種笑話,雙方必須讓觀測手和旗語手進行雙向核對,這種雙向核對要進行兩遍,再算上雙方降低或上升高度的時間,一個簡單的訊息傳遞,哪怕是訓練有素的飛鷹衛,也得要個一炷香的時間。
一炷香的時間,對於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來說,足以改變很多事情了。
不過,哪怕過程如此繁瑣,擁有製空權,也比沒有要強太多。
道理很簡單,現在飛鷹衛傳訊需要一炷香的時間看起來很慢,但實際上,如果沒有飛鷹衛從天上偵查情報,那麽可能敵人調動結束,運動到了相當接近你的位置,你都永遠發現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