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飛鷹衛是代替不了地麵斥候的,因為地麵斥候除了偵查敵人的情報以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屏蔽戰場信息,不讓敵人的斥候偵查到情報。
譬如眼下的桂川戰場,雙方三十萬人,正麵列陣十餘裏,而斥候就要撒出雙倍乃至三倍的距離,來警惕對方是否有從其他地方進行繞後偷襲的部隊。
而斥候之間的交鋒,往往是最為殘酷的。
——————
在桂川下遊的茂密叢林中,一支輕裝的明軍斥候隊伍正悄然穿行,他們帶隊的是總旗楊富田,出身南軍,經曆過東昌、槁城、夾河等戰役,是一個經驗豐富且直覺敏銳的斥候。
他帶領著這支精幹的隊伍,負責偵查幕府聯軍左翼(明軍的右翼)的動向和搜集情報,他們已經距離主陣線有一段路程了。
楊富田身著一襲有別於普通明軍的深色衣袍和牛皮甲,腰間懸掛著鋒利的短刀,身後背著弓,他的目光如鷹隼般銳利,不斷掃視著周圍的叢林和河流,尋找著任何可能的敵人蹤跡。
身後的斥候隊員們也都保持著高度的警惕,這些斥候的動作輕盈而迅速,仿佛一群在林中穿梭的幽靈。
突然,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打破了叢林的寧靜。
楊富田立刻揮手示意隊伍隱蔽,他們迅速策馬繞到了另一側茂密的灌木和樹叢中。
馬蹄聲越來越近,一隊身著日本武士鎧甲的騎兵出現在了視野中,他們的將領是一位身材魁梧、麵容猙獰的武士,手中握著一柄長長的太刀,正是倭軍的斥候將領佐藤義之。
正麵的倭軍斥候,在與明軍斥候的對抗中,很明顯地落入了下風,因此,他被迫親自帶隊從南側繞行,偵查明軍的動向.沒辦法,倭軍既沒有熱氣球也沒有望遠鏡,除了人工偵查,別無他法。
而且,佐藤義之還肩負著給倭軍奇兵探路的任務。
因為倭軍是本土作戰,而京都附近有很多寺廟,所以一支倭軍奇兵,就藏在了不遠處的向西寺中。
佐藤義之帶領著他的騎兵隊伍沿著小路迅速行進,他們的目光警惕地掃視著周圍的環境,佐藤義之忽然勒馬停下。
他的餘光剛才掃到了地麵上似乎被從此打掃過的某些痕跡,再看看另一側被砍下來一塊的帶葉樹枝,佐藤義之意識到了什麽。
就在他要說話的時候。
突然,一聲呼嘯的箭矢劃破了空氣,一名他身邊的倭軍斥候應聲落馬。
倭軍斥候立刻意識到他們已經陷入了敵人的伏擊,在查明方向後,佐藤義之大吼一聲,揮舞著太刀衝向了明軍斥候的藏身之處。
明軍既然被察覺出了剛才匆忙遮掩的痕跡,這時候也不再躲避,紛紛從藏身發起攻擊哪怕是在樹叢中,他們的弓箭精度也很準,很快就給倭軍斥候造成了一定的傷亡,然而倭軍斥候騎兵隊伍人數眾多,也算是訓練有素,他們迅速下馬組成了戰鬥隊形,手持弓弩向明軍衝了過去。
在激烈的互相射箭中,明軍斥候隊員們展現出了頑強的戰鬥意誌和出色的技戰術水平,他們靠著叢林地形開始牽著馬匹且戰且退,但由於人數上的劣勢,明軍開始逐漸被倭軍拉進了距離。
“不能再打了,撤!把情報傳遞回去,這裏遇到大隊倭軍斥候太反常了,八成是敵人要從南側繞後。”
楊富田咬了咬牙說道:“我殿後,伱們撤。”
大家沉默了下來。
“我留下!”
“我也留下,若是回不去就給我妻兒帶封信,在我帳篷裏。”
這時,劉興祚和李忠站了出來,劉興祚是一位身材魁梧的勇士,而李忠則是一位機智過人的斥候。
劉興祚揮舞著一把巨大的斧子頂在最前麵,每一次揮斧都伴隨著敵人的慘叫和倒地,為明軍的撤退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劉興祚大聲道:“諸位兄弟快走!明年給我燒點紙,我劉某人在這裏謝謝兄弟們了!”
“好漢子!”
“快走!”
李忠彎弓搭箭又射殺一名倭軍。
“你放心,我們會照顧你妻小的。”
楊富田拱手道:“拜托諸位了!”
隨後明軍斥候收攏馬匹和受傷的同僚,在劉興祚和李忠的掩護下,明軍斥候隊伍從叢林的另一側成功撤離了戰場。
而兩人邊打邊走,卻愈發深入叢林了,並且還無法攜帶馬匹一起移動。
劉興祚又砍殺了一名衝上來的倭軍,隨即在樹後躲避箭矢,他還有閑心問李忠:“你怎麽沒走?你不怕死嗎?”
李忠手上連珠箭接連射倒倭軍,一時壓得倭軍不敢上前,咧嘴笑了笑:“漢家兒郎,哪有怕死的?這不比死在內戰裏強多了。”
“再說了,誰說一定死在這?”
李忠大喝道:“聽我的,等我喊你跑,你往東邊的跑,我這裏還有發煙罐。”
李忠很機敏,他迅速觀察了周圍的形勢,找到了一條可能得撤退路線。
那就是向遠處的佛寺跑。
李忠扔出明軍新給斥候列裝的發煙罐,這玩意主要靠氯化銨作為發煙劑,是工坊按照薑星火指導嚐試製鹼的副產品,原材料不太好製備,而且體積偏大,所以隻能小批量生產,但拿來給斥候小隊用倒是完全可以。
“不好!”
佐藤義之麵色一變,向西寺可是還藏著一支奇兵呢!
而李忠掩護著劉興祚開始在叢林裏向佛寺方向跑,同時還不忘留下一些標記和陷阱,以迷惑和阻擊敵人的追擊。
——————
而在正麵戰場上。
當雙方接近到目視所及範圍內,清晰地觀測到對方軍陣的動態。
在明軍距離河流近百步左右,倭軍距離還有好幾裏的時候,明軍前軍停止了進軍,而倭軍也開始減速,雙方互相警惕著。
明軍前軍,李景隆等一幹將官騎在馬上,身穿鎧甲,手按著腰間的刀柄,目光淩厲,緊盯著前方的倭軍大營。
這是一次真正的正麵對壘,雙方的兵力加起來到了三十萬人的總人數,在戰場周圍所有位置都有斥候遮蔽且中間有一條河流的情況下,幾乎沒有什麽奇襲可言,更沒有半點花架子,隻憑藉雙方的戰術素養和軍械優劣決定勝負.這一點雙方都深知,誰都不敢有絲毫大意,冷冽的殺氣所凝成的氣氛甚至讓人連呼吸都屏住了。
“倭賊的陣形似乎有說法,五個大方陣擺在前麵。”
“嗯,看見了。”
“副帥,我軍要不要趁敵人立足未穩發起突襲,直接衝破倭寇防線?”
李景隆搖了搖頭道:“不用著急,前軍先按計劃搭浮橋過河,看倭軍來不來,若是來就用火炮轟,若是不來,我軍則可從容渡河。”
實際上,在十萬明軍麵前,莫說桂川這種小河,就是真正的大江大河,也真就不算什麽阻礙。
以明軍的舟橋水平,隨軍都攜帶著大量的器械,更有專業的工兵,在桂川上架起來幾十座浮橋也不過是須臾之事罷了。
而且明軍還有最重要的倚仗,那就是火炮。
明軍的野戰火炮,比當麵幕府聯軍的炮車要輕便的多,準頭、射程和威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明軍根本不怕傳統意義上的“半渡而擊”。
隻要你敢來,那火炮就可以隔著河跨射。
待徹底確定好桂川的水文條件後,負責指揮前軍的副帥李景隆一聲令下。
“渡河!”
眾將都露出了欣喜之色,這些備倭軍早就憋壞了,在山東那幾年一邊訓練兩棲登陸,一邊忍耐著砍死這些倭奴的衝動,就怕打草驚蛇,導致計劃出岔子,而現在總算是要發動進攻了。
當麵的幕府聯軍。
畠山基國問道:“要前進來阻擋明軍前軍過河嗎?”
“不行。”
斯波義將想都沒想就否定了,但他為了照顧對方的麵子,直接給出了答案:“雖然看不見明軍前軍後麵有什麽,但想都不用想,肯定是火炮明軍把火炮放在了前軍和中軍之間,隻有這樣,明軍才敢從容渡河。”
“說不得明軍就吃定了我們這麽想,才會放他們從容渡河。”
這就是到底是不是“我預判了你的預判”的問題了.
“試試就知道了。”
足利義持這時候緊緊攥著韁繩,咬著嘴唇說道。
是了,實踐出真知,其實與其在這裏猜來猜去,還不如上去試試。
很快,畠山基國就帶著兩千騎倭軍上去掠陣。
“敵襲!敵襲!”
工程兵聽到前麵明軍的高呼,頓時有些騷動了起來。
但很快他們就安心了。
“轟!”
明軍的炮彈打了過來,開花彈落在了前軍陣前的空地上,如同炸開了一朵燦爛奪目的煙花。
這是在校準彈道,同時,也是警告。
——不用試探了,明牌告訴你,炮兵就在後麵,我們就是要強渡桂川正麵決戰。
而明軍的火炮打的很遠,顯然是為了避免誤傷自己人。
畠山基國那邊,似乎並沒有什麽異常,仍舊是按照原計劃繼續向前,絲毫不為所動,他們的陣形也沒有任何變化,一切都井然有序。
眼見畠山基國頭鐵到非得試一試明軍是在拿一門炮詐他們還是主力炮群都在,指揮炮兵的平安得到朱能的命令後也不猶豫,直接下令開火。
雖然炮火不太容易擊中高速移動中的騎兵,但明軍既然選擇了堂堂正正決戰,眼下作為進攻方,渡河就是第一要務,主力炮群出現在中間,不是什麽需要太過遮掩的事情。
“砰砰砰!”
火炮的聲音密集而猛烈,伴隨著硝煙彌漫,炮口噴吐出一團團火光,一枚炮彈砸在了前方倭軍騎兵的陣列中間,瞬間就有倭軍倒下。
而這些倭軍在遭遇炮火打擊之時,表現得也比較冷靜,雖然戰馬有些不受控,但還是開始有序地退了下去。
明軍將士們見此情狀,也是紛紛繼續渡河。
眼下也就是明軍渡過來的主要是步兵,沒多少騎兵,不然的話,非得追出五裏地去不可。
而這頭試出來了明軍的炮兵位置,幕府聯軍也有了計較。
赤鬆義則開口道:“現在不能貿然行動,除了火器這些,明軍的陣形並沒什麽特殊之處,而且我軍的騎兵不擅長衝陣廝殺,不能貿然衝擊,免得吃虧,還是以守代攻的好。”
眾將紛紛頷首讚成。
大軍列隊停止了前進,在明軍陣前擺開陣勢,開始布置陣型。
野戰跟守城戰不一樣,野戰的情況下,倭軍的選擇要多得多,他們完全可以依靠車陣或者挖掘壕溝,可以用來對抗正麵的火銃方陣,也可以規避炮火的傷害。
明軍的火炮雖然犀利,對倭軍形成了代差打擊,但這些幕府高層也不是傻子,其中不乏能稱得上名將的存在,所以關於如何規避明軍的優勢火力,辦法很快就都琢磨出來了。
倭軍的戰車數量有限,所以出現在戰場上的這些都是改裝的板車,不需要使用馬,隻需要人推著這些戰車擺好位置形成掩護,然後讓士卒們躲在後麵就行了,比躲在盾牆後安全得多.而在兩側,由於戰車數量不夠所以沒有條件的倭軍也開始了掘土挖掘壕溝。
靠前指揮的李景隆用望遠鏡觀望了一會兒,說道:“讓已經渡河的騎兵上前,中軍在大炮陣地之後列陣。”
譬如眼下的桂川戰場,雙方三十萬人,正麵列陣十餘裏,而斥候就要撒出雙倍乃至三倍的距離,來警惕對方是否有從其他地方進行繞後偷襲的部隊。
而斥候之間的交鋒,往往是最為殘酷的。
——————
在桂川下遊的茂密叢林中,一支輕裝的明軍斥候隊伍正悄然穿行,他們帶隊的是總旗楊富田,出身南軍,經曆過東昌、槁城、夾河等戰役,是一個經驗豐富且直覺敏銳的斥候。
他帶領著這支精幹的隊伍,負責偵查幕府聯軍左翼(明軍的右翼)的動向和搜集情報,他們已經距離主陣線有一段路程了。
楊富田身著一襲有別於普通明軍的深色衣袍和牛皮甲,腰間懸掛著鋒利的短刀,身後背著弓,他的目光如鷹隼般銳利,不斷掃視著周圍的叢林和河流,尋找著任何可能的敵人蹤跡。
身後的斥候隊員們也都保持著高度的警惕,這些斥候的動作輕盈而迅速,仿佛一群在林中穿梭的幽靈。
突然,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打破了叢林的寧靜。
楊富田立刻揮手示意隊伍隱蔽,他們迅速策馬繞到了另一側茂密的灌木和樹叢中。
馬蹄聲越來越近,一隊身著日本武士鎧甲的騎兵出現在了視野中,他們的將領是一位身材魁梧、麵容猙獰的武士,手中握著一柄長長的太刀,正是倭軍的斥候將領佐藤義之。
正麵的倭軍斥候,在與明軍斥候的對抗中,很明顯地落入了下風,因此,他被迫親自帶隊從南側繞行,偵查明軍的動向.沒辦法,倭軍既沒有熱氣球也沒有望遠鏡,除了人工偵查,別無他法。
而且,佐藤義之還肩負著給倭軍奇兵探路的任務。
因為倭軍是本土作戰,而京都附近有很多寺廟,所以一支倭軍奇兵,就藏在了不遠處的向西寺中。
佐藤義之帶領著他的騎兵隊伍沿著小路迅速行進,他們的目光警惕地掃視著周圍的環境,佐藤義之忽然勒馬停下。
他的餘光剛才掃到了地麵上似乎被從此打掃過的某些痕跡,再看看另一側被砍下來一塊的帶葉樹枝,佐藤義之意識到了什麽。
就在他要說話的時候。
突然,一聲呼嘯的箭矢劃破了空氣,一名他身邊的倭軍斥候應聲落馬。
倭軍斥候立刻意識到他們已經陷入了敵人的伏擊,在查明方向後,佐藤義之大吼一聲,揮舞著太刀衝向了明軍斥候的藏身之處。
明軍既然被察覺出了剛才匆忙遮掩的痕跡,這時候也不再躲避,紛紛從藏身發起攻擊哪怕是在樹叢中,他們的弓箭精度也很準,很快就給倭軍斥候造成了一定的傷亡,然而倭軍斥候騎兵隊伍人數眾多,也算是訓練有素,他們迅速下馬組成了戰鬥隊形,手持弓弩向明軍衝了過去。
在激烈的互相射箭中,明軍斥候隊員們展現出了頑強的戰鬥意誌和出色的技戰術水平,他們靠著叢林地形開始牽著馬匹且戰且退,但由於人數上的劣勢,明軍開始逐漸被倭軍拉進了距離。
“不能再打了,撤!把情報傳遞回去,這裏遇到大隊倭軍斥候太反常了,八成是敵人要從南側繞後。”
楊富田咬了咬牙說道:“我殿後,伱們撤。”
大家沉默了下來。
“我留下!”
“我也留下,若是回不去就給我妻兒帶封信,在我帳篷裏。”
這時,劉興祚和李忠站了出來,劉興祚是一位身材魁梧的勇士,而李忠則是一位機智過人的斥候。
劉興祚揮舞著一把巨大的斧子頂在最前麵,每一次揮斧都伴隨著敵人的慘叫和倒地,為明軍的撤退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劉興祚大聲道:“諸位兄弟快走!明年給我燒點紙,我劉某人在這裏謝謝兄弟們了!”
“好漢子!”
“快走!”
李忠彎弓搭箭又射殺一名倭軍。
“你放心,我們會照顧你妻小的。”
楊富田拱手道:“拜托諸位了!”
隨後明軍斥候收攏馬匹和受傷的同僚,在劉興祚和李忠的掩護下,明軍斥候隊伍從叢林的另一側成功撤離了戰場。
而兩人邊打邊走,卻愈發深入叢林了,並且還無法攜帶馬匹一起移動。
劉興祚又砍殺了一名衝上來的倭軍,隨即在樹後躲避箭矢,他還有閑心問李忠:“你怎麽沒走?你不怕死嗎?”
李忠手上連珠箭接連射倒倭軍,一時壓得倭軍不敢上前,咧嘴笑了笑:“漢家兒郎,哪有怕死的?這不比死在內戰裏強多了。”
“再說了,誰說一定死在這?”
李忠大喝道:“聽我的,等我喊你跑,你往東邊的跑,我這裏還有發煙罐。”
李忠很機敏,他迅速觀察了周圍的形勢,找到了一條可能得撤退路線。
那就是向遠處的佛寺跑。
李忠扔出明軍新給斥候列裝的發煙罐,這玩意主要靠氯化銨作為發煙劑,是工坊按照薑星火指導嚐試製鹼的副產品,原材料不太好製備,而且體積偏大,所以隻能小批量生產,但拿來給斥候小隊用倒是完全可以。
“不好!”
佐藤義之麵色一變,向西寺可是還藏著一支奇兵呢!
而李忠掩護著劉興祚開始在叢林裏向佛寺方向跑,同時還不忘留下一些標記和陷阱,以迷惑和阻擊敵人的追擊。
——————
而在正麵戰場上。
當雙方接近到目視所及範圍內,清晰地觀測到對方軍陣的動態。
在明軍距離河流近百步左右,倭軍距離還有好幾裏的時候,明軍前軍停止了進軍,而倭軍也開始減速,雙方互相警惕著。
明軍前軍,李景隆等一幹將官騎在馬上,身穿鎧甲,手按著腰間的刀柄,目光淩厲,緊盯著前方的倭軍大營。
這是一次真正的正麵對壘,雙方的兵力加起來到了三十萬人的總人數,在戰場周圍所有位置都有斥候遮蔽且中間有一條河流的情況下,幾乎沒有什麽奇襲可言,更沒有半點花架子,隻憑藉雙方的戰術素養和軍械優劣決定勝負.這一點雙方都深知,誰都不敢有絲毫大意,冷冽的殺氣所凝成的氣氛甚至讓人連呼吸都屏住了。
“倭賊的陣形似乎有說法,五個大方陣擺在前麵。”
“嗯,看見了。”
“副帥,我軍要不要趁敵人立足未穩發起突襲,直接衝破倭寇防線?”
李景隆搖了搖頭道:“不用著急,前軍先按計劃搭浮橋過河,看倭軍來不來,若是來就用火炮轟,若是不來,我軍則可從容渡河。”
實際上,在十萬明軍麵前,莫說桂川這種小河,就是真正的大江大河,也真就不算什麽阻礙。
以明軍的舟橋水平,隨軍都攜帶著大量的器械,更有專業的工兵,在桂川上架起來幾十座浮橋也不過是須臾之事罷了。
而且明軍還有最重要的倚仗,那就是火炮。
明軍的野戰火炮,比當麵幕府聯軍的炮車要輕便的多,準頭、射程和威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明軍根本不怕傳統意義上的“半渡而擊”。
隻要你敢來,那火炮就可以隔著河跨射。
待徹底確定好桂川的水文條件後,負責指揮前軍的副帥李景隆一聲令下。
“渡河!”
眾將都露出了欣喜之色,這些備倭軍早就憋壞了,在山東那幾年一邊訓練兩棲登陸,一邊忍耐著砍死這些倭奴的衝動,就怕打草驚蛇,導致計劃出岔子,而現在總算是要發動進攻了。
當麵的幕府聯軍。
畠山基國問道:“要前進來阻擋明軍前軍過河嗎?”
“不行。”
斯波義將想都沒想就否定了,但他為了照顧對方的麵子,直接給出了答案:“雖然看不見明軍前軍後麵有什麽,但想都不用想,肯定是火炮明軍把火炮放在了前軍和中軍之間,隻有這樣,明軍才敢從容渡河。”
“說不得明軍就吃定了我們這麽想,才會放他們從容渡河。”
這就是到底是不是“我預判了你的預判”的問題了.
“試試就知道了。”
足利義持這時候緊緊攥著韁繩,咬著嘴唇說道。
是了,實踐出真知,其實與其在這裏猜來猜去,還不如上去試試。
很快,畠山基國就帶著兩千騎倭軍上去掠陣。
“敵襲!敵襲!”
工程兵聽到前麵明軍的高呼,頓時有些騷動了起來。
但很快他們就安心了。
“轟!”
明軍的炮彈打了過來,開花彈落在了前軍陣前的空地上,如同炸開了一朵燦爛奪目的煙花。
這是在校準彈道,同時,也是警告。
——不用試探了,明牌告訴你,炮兵就在後麵,我們就是要強渡桂川正麵決戰。
而明軍的火炮打的很遠,顯然是為了避免誤傷自己人。
畠山基國那邊,似乎並沒有什麽異常,仍舊是按照原計劃繼續向前,絲毫不為所動,他們的陣形也沒有任何變化,一切都井然有序。
眼見畠山基國頭鐵到非得試一試明軍是在拿一門炮詐他們還是主力炮群都在,指揮炮兵的平安得到朱能的命令後也不猶豫,直接下令開火。
雖然炮火不太容易擊中高速移動中的騎兵,但明軍既然選擇了堂堂正正決戰,眼下作為進攻方,渡河就是第一要務,主力炮群出現在中間,不是什麽需要太過遮掩的事情。
“砰砰砰!”
火炮的聲音密集而猛烈,伴隨著硝煙彌漫,炮口噴吐出一團團火光,一枚炮彈砸在了前方倭軍騎兵的陣列中間,瞬間就有倭軍倒下。
而這些倭軍在遭遇炮火打擊之時,表現得也比較冷靜,雖然戰馬有些不受控,但還是開始有序地退了下去。
明軍將士們見此情狀,也是紛紛繼續渡河。
眼下也就是明軍渡過來的主要是步兵,沒多少騎兵,不然的話,非得追出五裏地去不可。
而這頭試出來了明軍的炮兵位置,幕府聯軍也有了計較。
赤鬆義則開口道:“現在不能貿然行動,除了火器這些,明軍的陣形並沒什麽特殊之處,而且我軍的騎兵不擅長衝陣廝殺,不能貿然衝擊,免得吃虧,還是以守代攻的好。”
眾將紛紛頷首讚成。
大軍列隊停止了前進,在明軍陣前擺開陣勢,開始布置陣型。
野戰跟守城戰不一樣,野戰的情況下,倭軍的選擇要多得多,他們完全可以依靠車陣或者挖掘壕溝,可以用來對抗正麵的火銃方陣,也可以規避炮火的傷害。
明軍的火炮雖然犀利,對倭軍形成了代差打擊,但這些幕府高層也不是傻子,其中不乏能稱得上名將的存在,所以關於如何規避明軍的優勢火力,辦法很快就都琢磨出來了。
倭軍的戰車數量有限,所以出現在戰場上的這些都是改裝的板車,不需要使用馬,隻需要人推著這些戰車擺好位置形成掩護,然後讓士卒們躲在後麵就行了,比躲在盾牆後安全得多.而在兩側,由於戰車數量不夠所以沒有條件的倭軍也開始了掘土挖掘壕溝。
靠前指揮的李景隆用望遠鏡觀望了一會兒,說道:“讓已經渡河的騎兵上前,中軍在大炮陣地之後列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