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這話,林初月起身,她笑著婉拒道:“兒媳多謝母妃疼愛,隻是……”


    林初月露出了不好意思的神色,她道:“隻是兒媳到底年輕,想事情做事情還不夠周全,景華園占了兒媳大半的心神了,再加上鈺哥兒還小,兒媳實在是騰不出精力來管更多的事宜了,還望母妃見諒。”


    李氏頗為驚訝地看了林初月一眼,卻沒說什麽。


    王氏詫異地看了林初月一眼,很快收回了視線。


    孫氏更是毫不收斂得看著林初月,像是看傻瓜一樣的目光,機會都送到手上了,還要往外推,真是傻到家了。


    心裏這麽想著,孫氏卻也沒說什麽。林初月退出那更好,還少一個人和她分管家權。


    太子妃看著林初月不像是客氣推辭,反倒是認真的樣子,她點點頭,“既如此,那由你。”


    “兒媳多謝母妃。”


    林初月對太子府的管家權是真的懶得沾染。說句大不敬的話,皇帝已經六十好幾的人了,不知道還能有幾年活頭。到時候公爹登基之後,這一大家子肯定是要分府另住的。


    就算現在拿上了管家權,隻怕還沒等著捂熱呢,就要各過各的了。


    那現在沾這些完全沒有必要,況且萬一有什麽不對的地方,那不是自找麻煩嗎?還不如等分了府之後,堂堂正正管自己府上的瑣事。


    不過,林初月倒是有些佩服太子妃。她可是知道後院裏的女人最看重的就是管家權,不肯放權是常態,像太子妃這麽幹脆的倒是很稀奇了。


    林初月聽過不少勳貴人家的孫媳婦都進門了,家中的老祖宗還舍不得放權,就連兒媳都沾不上一分,被防備的死死的。


    太子妃拍板把這事定下來,“既然老四媳婦精力有限,那就你們三個來吧。”


    “是,母妃。”


    第132章 為了兩個孩子


    就在林初月等人準備離開的時候,就聽到太子妃說道:“李氏,你留一下。”


    林初月,孫氏和王氏三人率先離去。


    路上,林初月不知怎麽就想起太子妃對李氏的稱呼了,以往太子妃喊李氏“老大媳婦”,現在倒是不喊了,隻喊李氏了。


    宜春堂內。


    太子妃把想要綰姐兒養在她膝下的想法和李氏說了,不過她倒是沒提這是周宏的想法。


    太子妃看著李氏,淡淡道:“你若是願意,就把綰姐兒放在我這裏,若是不願意,我也不勉強。”


    李氏強壓下心中的不舍,她笑道:“把姐兒放在母妃這裏,兒媳自然是一百個願意的。”


    李氏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兩個孩子了,周宏在的時候,這兩個孩子自然是無比尊貴的,誰也沒有那膽子敢怠慢她的兩個孩子。


    可周宏去了之後,她那原本見了綰姐兒就心肝肉的哄著的娘家嫂子竟也敢對綰姐兒愛搭不理的。


    看到孩子這麽受委屈,李氏心都碎了。可她有什麽法子,總不能和娘家把關係弄得太僵了。


    現在綰姐兒就受人輕視,以後談婚論嫁的時候可如何是好。她的女兒,她自是想給綰姐兒許個四角俱全的好人家的,舍不得看她有一絲的不如意。


    太子妃願意把綰姐兒養在膝下,那是再好不過的了。當朝太子妃娘娘,未來的皇後,她養出的女兒家,誰能挑出一點不好的地方來。


    “既如此,那你看什麽時候把她送過來就行。”


    “是,母妃。”


    “對了。”


    太子妃像是想起什麽似的,她淡淡吩咐道:“你素日裏也要多顧著些妍姐兒,別讓她被不長眼的下人磋磨了。”


    “是,母妃,兒媳會好好照看妍姐兒的。”


    “行了,你去吧。”


    看著李氏的背影消失不見之後,太子妃這才收回目光。


    太子妃伸出手來,張嬤嬤趕緊上前扶著太子妃。


    太子妃朝著給周宏設的佛堂的方向走去。


    張嬤嬤出言勸道:“娘娘,先去用些早膳吧。”


    早上起來以後,太子妃先是抄了一會兒的經書,接著就是去正廳裏見幾位娘子,到現在還一點東西都沒吃呢。


    自太孫殿下去了之後,娘娘每天都提不起精神來,整個人就像是沒了精氣神兒一樣,飯也不好好吃,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佛堂裏為太孫殿下抄寫經書,拜佛念經。


    張嬤嬤是急在心裏卻沒法開口勸,多虧了郡主還時常來看看,大娘子也帶著哥兒和姐兒來給娘娘請安,娘娘好歹能笑一笑,剩下的時間都是無悲無喜的狀態。


    昨天娘娘吩咐她派人去告知各房今天來請安,張嬤嬤幾乎要喜極而泣,娘娘可算是振作起來了。


    可現在看來,張嬤嬤又有些不確定了,怕太子妃不願意吃飯,她不由得勸道:“娘娘,好歹吃一些吧。太孫殿下交待您要好好吃飯,保重身體,您這不是讓殿下擔心嗎?”


    張嬤嬤自小時候就跟著太子妃,將近四十年的主仆了,也隻有她敢這麽勸太子妃了。現如今,周宏的名諱都快成了宜春堂的忌諱了,換一個人都不敢輕易提起周宏。


    看著張嬤嬤眼中的擔心,太子妃拍了拍她的手,“行了,那聽你的,讓人擺早膳吧。”


    張嬤嬤趕緊應下,當即就吩咐人擺飯。


    太子妃心中縱使因著周宏的離世恨不得能跟著他一起去了,可她一向堅毅,到底沒有就此而一蹶不振。


    她還有女兒,還有八歲的孫子和六歲的孫女,她怎麽也要把她宏兒的兩個孩子照顧長大成家。


    不然她怎麽對得起她宏兒把兩個孩子托付給她。


    可太子妃對於周宏去之前說的那番話也並沒有全部都聽。


    太子妃不會和李氏說什麽再嫁的話,李氏既入了她兒子的門,那就別想著還能二嫁旁人了。


    現在看不出李氏有什麽其他的想法,太子妃希望李氏以後也不會有,不然,她一定親手解決了她,讓李氏下去陪她宏兒。


    她兒子不該有這樣朝三暮四的妻子,她孫子也不該有這樣的娘。


    張嬤嬤笑著說道:“娘娘您還是疼大娘子,管家權說給就給了。”


    太子妃冷哼一聲,“我是為了我孫子和孫女。”


    對於這個她親自挑選的兒媳婦,太子妃以前是滿意的,滿意李氏的識大體顧大局、從容冷靜、不掐尖拈酸。


    可現在,太子妃對於李氏身上那些曾經讓她滿意的特性反倒是說不出來是什麽感覺了,總歸是有些複雜。


    正是由於李氏的冷靜識大體,她能迅速排解掉丈夫離世給她帶來的負麵情緒,冷靜下來想盡辦法為她們母子三人以後的生活謀劃。


    以前李氏也會帶著兩個孩子來她這裏請安,可絕對不會像如今這樣頻繁。甚至李氏還會讓兩個孩子單獨過她這邊來過夜,以前李氏從來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一方麵,太子妃心底是認同李氏的做法的。去世的人已經去了,無論如何都不會回來了,而活著的人還要活著,總不能隻一味地沉湎於悲傷之中難以自拔。


    可另一方麵,太子妃冷眼看著李氏這麽輕易就走出了失去丈夫的悲傷,像是石子投入湖水一般,雖有漣漪,卻很快就消頓於無,很快投入新的生活。


    對於此,太子妃心裏是有些不得勁兒的,她為自己的兒子感到悲傷和不平,她兒子臨死之前都不想讓李氏年紀輕輕就守寡,並不介意她另嫁他人,可李氏那般輕飄飄就把她兒子拋在腦後。


    說一千道一萬,自李氏無聲拒絕前去徽州時起,太子妃就難以再用以前的心態來看待她了。


    從理智上來說,太子妃覺得李氏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可再理智的人也不可能做到事事都理智,尤其是關係到自己在乎的人。


    刀子紮在誰身上誰知道疼,太子妃過不了心裏的那一關。


    既然做不到如初見時那樣,索性太子妃就少和李氏見麵。


    把管家權放給李氏也是為了兩個孩子。雖說這府裏應當不會有人敢欺辱這兩個孩子,但事情都有個萬一。


    她一個祖母,也不可能時時照看著這兩個孩子,那兩個孩子也不會事事都同她說。


    與其天天都盯著兩個孩子,還不如直接把權利給了李氏。手中握著權柄,腰杆都要挺直三分,任哪個不長眼的人也不敢惹到那兩個孩子身上了。


    至於讓其他幾個也一起來,也是讓其他三房人不至於對大房那母子三人心存妒恨。


    以後最終登上最高位置的人也就是周宵周宥和周宴兄弟三人中的其中一個,那妯娌三個也有一個最終是要登上後位的。


    無論是誰登上皇位和後位,讓未來的皇後甚至是皇帝嫉恨,那可不是什麽好事。


    第133章 塬城


    塬城。


    太陽剛剛自東方升起,有些慘淡的太陽光照在城外周邊的山上。


    城外遠遠響起一陣由輕漸重的腳步聲,還夾雜著踢踢踏踏的聲音以及馬的嘶鳴聲。


    定睛一瞧,城門前方的道路盡頭湧現出黑壓壓一大片望不到盡頭的士兵,高高揚起的繡著紅色“安”字的黑底旌旗被冷冽的寒風吹的獵獵作響。


    是安朝的將士們乘勝歸來。


    將士們離城門越來越近,城牆上的士兵大聲衝著下麵喊道:“開城門,開城門。”


    隊伍最前麵騎馬的將領身著銀色盔甲,盔甲上濺上了一道道暗紅的血跡,硬挺帥氣的臉龐上也沾染了絲絲血跡,整個人散發著一股子肅然之氣,讓人不自覺有些害怕。此人赫然就是周宵。


    經過了戰爭的打磨與洗禮,周宵身上的氣勢越發的深厚沉穩了。


    後麵騎馬的士兵,大隊的步兵身上皆染著血跡,臉上卻洋溢著打了勝仗的喜悅。


    打了勝仗的將士雄赳赳氣昂昂進了城門。


    “將軍,末將幸不辱使命,以精兵五千擊敗商邑一萬士兵,繳獲戰馬五百匹。”


    身著盔甲的周宵拱手朝著鎮遠將軍宋遠軍說道。


    聽到這話,鎮遠將軍看向周宵的眼神帶著一絲讚賞,大笑道:“哈哈哈,好,做得好,郡王果真是後生可畏。”


    鎮遠將軍是一個四十多歲的精壯漢子,身材魁梧有力,麵容剛毅,眼睛極其有神,蓄著短短的一層胡須,整個人看著很嚴肅。


    可是一笑起來,那份嚴肅之氣瞬間倘然無存,反而讓人覺得有些親切。


    宋遠軍問道:“我軍損傷如何?”


    周宵道:“重傷三十二人,輕傷三百二十六人,損失戰馬三十六匹。”


    這個損傷已經是很小了,尤其是在以少勝多的情況下還能夠取得勝利。


    鎮遠將軍道:“讓軍醫好好照顧他們,吩咐廚房給他們做些好的補一補。”


    鎮遠將軍以前隻聽說這位郡王爺斷案厲害,沒曾想打仗也是一把好手。


    當時出發的時候,陛下已經下了命令,不用與商邑廢話,不用留情,盡最大的力量攻打商邑。


    聽到皇帝的話,宋遠軍和周宵對視一眼,明明是第一次打交道的兩個人卻有了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


    聽陛下的意思和語氣,似乎不滿足於隻是給商邑一個教訓,倒像是想把商邑滅國似的?


    當時宋遠軍忍不住多問了一句,“陛下的意思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高門貴女的榮華之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景州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景州記並收藏高門貴女的榮華之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