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古代女子記事(雙重生) 作者:青橋細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多時,李婠打扮妥當,去了膳廳。幾個丫鬟捧著食盒魚貫而入,布菜擺桌。早膳不多但格外精致,幾個小巧的豆腐皮包子,並蓮葉羹和幾樣小菜,和一碗雞湯。李婠略微用了些就帶著春慧、秋靈去了上房。
李婠前腳剛出了院子,夏菱後腳就和冬清抱怨道:“府上份例事物好生敷衍,前兩日領的紫粉格外浮,一點都不貼麵,難怪姑娘不愛用。”冬清點點頭,“你說得是。”夏菱看她煞有其事的點頭,以為有甚話要說,等了半天,又不見她言語,頓時氣結,收拾完了就撇下她和別人嘮嗑去了。
話分兩頭,這邊李婠看日頭尚早,便從花園子穿過,朝西南方就抄手遊廊去上房。
在遊廊時,對麵好幾個丫鬟婆子並一個小廝眾心捧月護著一個年輕公子走來。隻見他身穿了件絳紅吉祥錦袍,腰間係著青色紋錦帶,體型挺拔,眉目清正,一派好風姿相貌。那人也看到對麵之人,停下腳步:“小妹有禮。”
“大哥哥有禮。”李婠回了一禮。雙方下人也各自見禮。
“大哥哥可是從上房回?”
“正是。”
“倒是我晚了,本來起得早,隻是在園子裏耽誤了些時辰。”
“倒也不晚,眾姐妹都沒聚齊,隻是我今兒個學裏有課,所以早些。”李康榮提到“學裏有課”時頗為含糊,語氣有些不自然。
李婠隻當未覺,兩人各自說了兩句家常話,就各自離去。
第3章
穿過垂花門,一小丫鬟邊打簾,邊高聲說道:“六姑娘來了。”一灰綠緞襖方臉婆子連忙迎上前來,“老太太她們正說著姑娘呢,姑娘就到了。”這婆子姓夏,是打小伺候府上老太太的,從顧家到了李府,家裏的小姐少爺都會給幾分尊重,李婠遂微點頭問好,“嬤嬤安好。”“誒,好、好。”周嬤嬤一邊笑著一邊把李婠往引。
兩人穿過報廈到了正廳,隻見一老太太身著深紫菊紋錦軟緞,手拿一串佛珠坐在軟榻上,脊梁挺直,麵帶嚴肅,不苟言笑。廳堂之上,左垂首大太太季氏、二太太何氏二人,右垂首李嫦、李娟、李研三姐妹依次落座,李婠先朝祖母行禮後,一一拜見過去。
方落座,便聽季夫人說道:“六丫頭這身倒不若平時打扮。”“可不是,素雅了些,不過這樣打扮看著倒是長大了。”周嬤嬤也在一旁幫腔。
上首的老太太也把目光轉過來片刻,而後說道:“是有了些變化,不過還是一團孩子氣。”李嫦笑著開口:“變化的可不止穿著,小妹同我們姐妹念學堂時身量最矮,現也抽條了。”其他姐妹提到學堂之事均說笑起來,隻左邊季夫人、何夫人兩人笑容勉強。
究其緣故,就不得不提幾年前一樁趣事。
故李宗顯老太爺與顧李氏有五子一女。長子李自成、娶妻季氏,育有李嬋、李嫦、李娟、李康榮姐弟四人,其中李嬋遠嫁京城,李娟為庶出。次子李自仁,娶妻何氏,育有李妍、李姝、李康寧三人,李妍為庶出。三子李自德,娶妻朱氏,有一女便是李婠,隻二人早年逝世,另外,四子李自新與一女李自秀一個外放做官,一個嫁去外地,暫不多敘。
隻說李家第三代雖子嗣繁盛,但隻得李康榮、李康寧兩個哥兒,女子眾多,遂在啟蒙時並未請閨塾師,而是在家中組了家學,請了梁州一落第秀才啟蒙教導。兩子至十歲左右,梁州大儒王啟欲收門徒,李府欣然前往。王啟為昔年三甲,才高八鬥,在朝廷上因黨派之爭落敗,辭官回鄉,欲相效仿聖人,開壇講學。
這日,李府送二子前腳剛走,李婠在後作男童打扮,自行驅車到了王家。此時王家角門來拜師者絡繹不絕,李婠自稱李府三子李康君,因事來遲,未與兄長一道,遂獨自前來,門房看她打扮富貴,便放行了。
到廳前,一老者居上座,眾小郎站在廳中,外麵圍著不少婆子下人。又過片刻,待人來齊,幾個小廝上前擺上數張小案,上各有筆墨紙硯,眾人雖有不解,但行禮後一一落座。
“答案寫在紙上即可。”王啟撫須,開口考校,他出題隨性而為,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到《幼學瓊林》《千家詩》再到《古文觀止》《增廣賢文》,四書五經,農書工書,正史野史均有涉及。而後或是讓人畫一副花鳥畫,寫一首邊塞詩,或叫人寫寫讀書之道,算算九章算術。日頭西落時,考校方罷。
眾人都去歇息時,王啟接過答卷,驗看起來。其中幾份筆跡端正,言之有物,作答上佳,遂把這幾人叫來。
他拿起手中一份答卷,問道:“李康君為何人?”“學生李康君。”李婠上前恭謹行禮。
王啟虛著眼看過來,心裏暗想,這小郎身量尚小,隻到他腰部,年歲指定還小。他所出之題繁雜瑣碎,有些偏難刁鑽,能全對的隻他一人,稱得上天賦上佳。問道:“今年幾歲?”
“回稟先生,學生虛歲有七。”
“可治四書五經?”
“不曾明其意,但已熟讀成誦。”
王啟頓首片刻後道:“你們且等著。”他入了裏屋,拿出本孤本《輿地廣記》遞給李婠,“你且去隔間背誦,稍後再來。”
趁此間隔,他又分別考校其餘兩人,但並未像先前這麽詳細,考校之後便讓兩人明日前來拜師。王啟坐在堂中,添了一回茶後,就見那小郎捧書而出。他嘴角輕提,放緩聲音:“可是全背下了。”見她點頭承是,遂隨機抽取幾段叫她背誦。李婠流利背出,毫無吞吐。王啟撫掌大笑三聲,“好好好,小小年紀便有如此天賦,是我之幸——。”
李婠心裏大喜,繃著臉,朗聲說道:“多謝先生稱讚。”
王啟皺眉,“怎麽還叫我先生?”
李婠本來一臉嚴肅,此時嘴角也止不住上揚,露出缺了一顆門牙的牙齒。她利索的下跪磕頭,“拜見老師。”
王啟大笑,“有徒如此,暢快,暢快——切記,明日辰時準點來。”
李婠拚命抑製自己喜色,一路隨下人出了角門,就見一下仆牽著她的馬車上前,“小郎,怎不帶個馬夫,一人可怎麽回去?”李婠還未作答,隻聽一聲音從後方斜插過來,“這有何難,康君便同我一道吧。”
往後望去,見一絲綢裝裹,鑲金嵌寶的馬車上出來一身著暗紅斜紋經錦長袍的小郎,身量頗高,比尋常同齡人高出不少,且相貌堂堂,眼神帶笑。李婠見他是剛剛三人之一,但她不知其姓名,遂有禮地問道:“不知兄台如何稱呼。”
那小郎見她矮墩墩一坨,一手背在身後,一手虛握,應該剛是和王啟學的站姿,嘴角努力向下,做嚴肅狀,兩頰嘟起,說話還能看到漏齒牙縫,輕笑三聲。
李婠不知緣由,略感不快,把眉頭緊皺,接過馬上韁繩欲走。
結果對方見她如此,忙開口道,“康君且慢,是為兄唐突了。”說著,從馬車上下來,一仆人趕忙趴在地上,助他下腳。
“我名陳昌,見康君學識淵博,欲結交之。遂在此等候。我見康君你缺一馬夫,與我同行可好?”
李婠不必二字尚未說完,就被對方雙手從腋下抄起,安置在了車架上。一陣淩空感後,李婠趕忙整理衣衫,同時不悅地皺眉,“陳兄怎如此行事?實在太過失禮——”
陳昌:“是我唐突了。三七,還不快走。”
車軲轆碾在路上,馬蹄踢踏聲響起。
李婠挺直腰背,與陳昌對角而坐,皺著眉頭,一臉莫名,在對方詢問時,才惜字如金地吐出幾個字。好不容易到了府邸,李婠逃也似的下車,進門了。
待人進門,陳昌忍不住又大笑起來,“三七,你瞧,我師兄說話做事仿佛掉書袋的老先生,正言厲色,一本正經,要緊的是,小我四歲,才到我胸口,門牙都缺了一顆。”三七哭著臉告饒,“我的爺,您小點聲。”又催促車夫快些離開。
第二日,李婠三人便帶了芹菜,蓮子,紅豆,紅棗,桂圓,幹瘦肉條六禮前去,王啟笑著收下三人束脩,帶著他們前往學堂。
這頭李婠正在進學,那頭李婠大伯李自成正要去當值時,便被人攔下,說有天大的事要報,遂帶著季氏,李康榮書童福令兩人到了書房。
還未坐穩,福令便跪在地上,磕頭,倒豆子似的開口,“請老爺安,昨日大爺回府,便寢食難安,輾轉難眠,我心甚憂,遂問了大爺幾句。原是在王家偏房稍作休息時,大爺竟看見了六姑娘作男童打扮與他同處一室。大爺上前規勸,六姑娘並無悔色,反讓大爺莫要泄漏此事。現、現姑娘已是大儒王啟親傳弟子,今日便上學去了。”
弟子、上學?李自成聽到此,微閉的眼猛地一睜,既驚且怒,嗬道:“大膽——安敢汙蔑府上小姐。”福令磕頭砰砰作響,大聲叫喚:“大人明鑒,再給我一百個膽子我也不敢——”
“夠了——你且下去。”說罷,他思索再三,轉頭對季氏說:“煩請夫人不要讓風聲走漏,我那侄女幼年失怙,可憐得緊,我這便去帶她回來。”季氏:“老爺哪裏的話,這後宅之事本就是我責任,如今如此,是我不是。”“不怪你,六姐兒的事,母親一直不許旁人插手,我是知曉的。”
日頭偏斜時,王啟讓三人稍作休息,自己在書房練字。一小廝上前稟報,“大人,李大人登門拜訪,言有要事相商。”
“喔?可是城南李家?”
“正是。”
王啟皺眉,今日並非休沐之日,是何要事要此時前來?來不及多想,王啟回道:“快快有請。”
李自成大步前來,好似攜著狂風陰雨。王啟起身相迎,“李大人安好?”“先生安好。”兩人安坐後,王啟見他麵色有異,遂開門見山的問道:“不知李兄前來所謂何事?可是因康君而來?”
李自成聲音冷硬,回道:“正是。煩請先生派人把她帶出來。我這就帶她家去。”王啟見他橫眉怒目,一來就想帶他愛徒家去,邊派人去叫康君,邊問道:“不知小徒所犯何事,惹得李兄這時前來?”
“恕我不能告知,隻是今日我必要帶康君家去。”
王啟冷笑一聲,場麵有幾許冷凝。王啟揮手遣一小廝去叫人。
這時,李婠手持狼豪練字,便被中途叫停,被引到了書房,卻不料在此見著了一意想不到之人,她驚呼:“大伯父,您怎會在此?”“康君,快快與我家去。”李自成說著,攜李婠就要走。
王啟見他動作,大喝:“李自成,安敢帶走我徒?你今日若沒個正當理由,休想讓康君跨出我府邸一步——”
後又他見李自成動作稍止,語氣一緩道:“你可是聽到什麽惡語?康君天資甚高,且品德上佳,如此璞玉,來日必金榜題名,蟾宮折桂。我亦會傾囊相授,免他傷仲永之憂。李兄若有何事,都可與我直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若有難事,我必鼎立相助。”說完,深深一拜。
李自成連忙去扶,又看這齊腰小兒滿眼含淚,長歎一聲,“煩請王兄屏蔽左右。”王啟照做。李自成道:“我知王兄拳拳愛護之意,但康君、康君……”說著,聲音漸無。
王啟催促道:"康君如何?”
“康君原名李婠,是我三弟李自德之獨女。”
什麽?獨女?!
女?!
仿若當頭棒喝。
空氣猛地沉寂下來,半響之後,才聽王啟啞著嗓子問道:“你說什麽?康君是女娃娃?”後轉頭又問李婠:“康君你說,你當真是女娃娃?”
李婠跪在地上,頭伏下去,“老師。”
王啟一看,閉目,用手扶額。許久之後,長歎一聲,“罷了,你回去吧——”
李婠眼中含淚,膝行到了王啟腳邊,仰頭說道:“老師容稟,我並非有意欺瞞,隻是李婠亦有求學之心,淩雲之誌,求老師別趕我走。”
王啟麵露不忍,卻還是對李自成道:“你和她回吧。”
李婠聽後大哭:“老師,這是為何、為何——除了我是女子外和他們有何不同?怎麽一得知我是女娃娃就翻臉——練字我刻苦,冬練三九,夏練九伏,從無一日懈怠,讀書我勤奮,頭懸梁、錐刺股,不敢墜師名頭,為何如此、為何如此?”
王啟:“女子讀書有何用?我知你勤學苦練,那又有何用?是能恩科中舉,報效朝廷?還是能開壇講學,桃李成溪?還是回去學些女紅,管家要緊,這才是你立足之本。況且,女子外出求學,前所未有——”
“怎麽男子便可以拜得名師?女子為何不能?論天資,我過目不忘,聰穎好學,論誌向,我亦有報效家國,解民於倒懸之誌,論刻苦、品德、言談、舉止均不必男子差分毫。為何我不能為官為師?天下怎麽有如此好笑的道理?”
王啟久久不言,沒有回答她,而是催促李自成帶她離開。李婠扒著王啟袍角,哭著說道:“老師——老師留下我吧,聖人都說,有教無類,不分貧富貴賤、老少高低,為何要分男女?求老師憐我一片向學之心——”
王啟麵色稍有鬆動,李自成邊拉扯,邊焦急地說:“我知你向學,府上定會為你請最好的閨塾師,和我家去吧,流言蜚語何等傷人,若是你名聲有損,怎麽嫁人?”
王啟聽此,狠心一扯,布料撕碎聲響起,伴隨李婠撕心裂肺的大哭,“老師、老師,我不嫁人——別不要我、留下我罷——”
許久之後,耳邊已聽不見李婠撕心裂肺地哭喊。室內隻留幾縷青煙騰空向上,王啟長歎一聲,痛煞我也,怎麽不是男兒身,怎會不是男兒身?
第4章
卻說這邊,季夫人與何夫人兩妯娌麵色不好,沒有插話,幾個姐妹也並未多講,換了話題。正在此時,門簾外傳來李姝說話聲,“抬進來吧。”
眾人不明所以,紛紛看去,何夫人笑著說道:“怕是又淘到什麽新奇物件兒,要來獻寶了。”隻見許多小子抬著幾口紅木箱,跟著李姝和一眼生的婆子走進來。
“五丫頭,這些果子又是從哪裏來的,難不成之所以這麽晚,是連夜去了果子園?”李嫦打趣道。
“二姐貫會打趣我,不過是半路上遇著了城北陳家這位媽媽,便同他們一塊兒來了。”
那眼生的婆子身著錦衣,頭戴金銀,見狀行了一禮,開口道:“請各位太太小姐主子安,奴家姓姚,是東華巷城北陳家人,府上二公子與我家遠大爺是好友,莊上送來瓜果,特給府上二公子送上‘奉橘貼’。”
眾人一聽,紛紛讚道:“果真一番心意。”“真是雅事一樁。”隻何夫人臉上強笑,心說:怕又是近日哪個酒肉朋友送的。
此時,季夫人奇怪問道:“那怎地送到這兒來了?”
姚媽媽遂遞上一描金貼子,上寫“送果貼”三字,笑道:“我家二太太說,他們‘同窗之交’有‘奉橘貼’,但‘大人之交’必定要正式不少,遂送上了‘送果貼’。還請老爺太太小姐們不要嫌棄,不過是莊子上幾個瓜果,得老爺太太小姐們賞臉,就嚐個新鮮。”說著,揭開盒蓋,露出香瓜、番石榴、芒果,櫻桃等果子,還有許多不應季的龍眼,大棗,葡萄等。
故李宗顯老太爺與陳府老太爺交情甚好,兩家雖常年走動,關係尚可,互送鮮果吃食也是有的。季夫人笑著回道:“那這帖子我們便收下了,但這心意可不止幾個果子的事,來日定當上門拜謝。”
待人走後,眾人又閑語了幾刻鍾,軟榻上的老太太開口道:“這天越發熱了,索性安排安排,去莊子上避避暑氣,也免得捂在屋子裏生悶氣。”季夫人忙回道:“母親說的是。”後斂眉思索片刻:“便去郊外的那處有涼屋的莊子吧,那處有梨園,有廟宇,也熱鬧些,母親您看?”
老太太點頭:“那就定下。你們該管事的管事,該繡花的繡花,別把日子耗在我這兒,都回罷。”說完,就讓周嬤嬤扶著回了小佛堂。
現如今女子身居宅院,出門不易,知曉納暑秋遊一事,海棠苑裏這兩天人人都歡天喜地,忙著收拾物件兒。
正巧這天午後,夏嬤嬤也笑眯眯地捧著一物過來,逢人便問:“你們姑娘呢?我有事要找。”
秋靈忙上前回道:“姑娘在後屋歇息,嬤嬤且和我來。”說罷,欲引人去了後屋。
夏嬤嬤製止:“秋靈,你且去忙吧,那處我熟。”說罷,獨自穿過正堂,從小門去了後屋。
那處有兩棵快百年的八棱海棠樹,樹枝交結,下擺著三兩石桌石椅,頗有幾分野趣。
李婠前腳剛出了院子,夏菱後腳就和冬清抱怨道:“府上份例事物好生敷衍,前兩日領的紫粉格外浮,一點都不貼麵,難怪姑娘不愛用。”冬清點點頭,“你說得是。”夏菱看她煞有其事的點頭,以為有甚話要說,等了半天,又不見她言語,頓時氣結,收拾完了就撇下她和別人嘮嗑去了。
話分兩頭,這邊李婠看日頭尚早,便從花園子穿過,朝西南方就抄手遊廊去上房。
在遊廊時,對麵好幾個丫鬟婆子並一個小廝眾心捧月護著一個年輕公子走來。隻見他身穿了件絳紅吉祥錦袍,腰間係著青色紋錦帶,體型挺拔,眉目清正,一派好風姿相貌。那人也看到對麵之人,停下腳步:“小妹有禮。”
“大哥哥有禮。”李婠回了一禮。雙方下人也各自見禮。
“大哥哥可是從上房回?”
“正是。”
“倒是我晚了,本來起得早,隻是在園子裏耽誤了些時辰。”
“倒也不晚,眾姐妹都沒聚齊,隻是我今兒個學裏有課,所以早些。”李康榮提到“學裏有課”時頗為含糊,語氣有些不自然。
李婠隻當未覺,兩人各自說了兩句家常話,就各自離去。
第3章
穿過垂花門,一小丫鬟邊打簾,邊高聲說道:“六姑娘來了。”一灰綠緞襖方臉婆子連忙迎上前來,“老太太她們正說著姑娘呢,姑娘就到了。”這婆子姓夏,是打小伺候府上老太太的,從顧家到了李府,家裏的小姐少爺都會給幾分尊重,李婠遂微點頭問好,“嬤嬤安好。”“誒,好、好。”周嬤嬤一邊笑著一邊把李婠往引。
兩人穿過報廈到了正廳,隻見一老太太身著深紫菊紋錦軟緞,手拿一串佛珠坐在軟榻上,脊梁挺直,麵帶嚴肅,不苟言笑。廳堂之上,左垂首大太太季氏、二太太何氏二人,右垂首李嫦、李娟、李研三姐妹依次落座,李婠先朝祖母行禮後,一一拜見過去。
方落座,便聽季夫人說道:“六丫頭這身倒不若平時打扮。”“可不是,素雅了些,不過這樣打扮看著倒是長大了。”周嬤嬤也在一旁幫腔。
上首的老太太也把目光轉過來片刻,而後說道:“是有了些變化,不過還是一團孩子氣。”李嫦笑著開口:“變化的可不止穿著,小妹同我們姐妹念學堂時身量最矮,現也抽條了。”其他姐妹提到學堂之事均說笑起來,隻左邊季夫人、何夫人兩人笑容勉強。
究其緣故,就不得不提幾年前一樁趣事。
故李宗顯老太爺與顧李氏有五子一女。長子李自成、娶妻季氏,育有李嬋、李嫦、李娟、李康榮姐弟四人,其中李嬋遠嫁京城,李娟為庶出。次子李自仁,娶妻何氏,育有李妍、李姝、李康寧三人,李妍為庶出。三子李自德,娶妻朱氏,有一女便是李婠,隻二人早年逝世,另外,四子李自新與一女李自秀一個外放做官,一個嫁去外地,暫不多敘。
隻說李家第三代雖子嗣繁盛,但隻得李康榮、李康寧兩個哥兒,女子眾多,遂在啟蒙時並未請閨塾師,而是在家中組了家學,請了梁州一落第秀才啟蒙教導。兩子至十歲左右,梁州大儒王啟欲收門徒,李府欣然前往。王啟為昔年三甲,才高八鬥,在朝廷上因黨派之爭落敗,辭官回鄉,欲相效仿聖人,開壇講學。
這日,李府送二子前腳剛走,李婠在後作男童打扮,自行驅車到了王家。此時王家角門來拜師者絡繹不絕,李婠自稱李府三子李康君,因事來遲,未與兄長一道,遂獨自前來,門房看她打扮富貴,便放行了。
到廳前,一老者居上座,眾小郎站在廳中,外麵圍著不少婆子下人。又過片刻,待人來齊,幾個小廝上前擺上數張小案,上各有筆墨紙硯,眾人雖有不解,但行禮後一一落座。
“答案寫在紙上即可。”王啟撫須,開口考校,他出題隨性而為,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到《幼學瓊林》《千家詩》再到《古文觀止》《增廣賢文》,四書五經,農書工書,正史野史均有涉及。而後或是讓人畫一副花鳥畫,寫一首邊塞詩,或叫人寫寫讀書之道,算算九章算術。日頭西落時,考校方罷。
眾人都去歇息時,王啟接過答卷,驗看起來。其中幾份筆跡端正,言之有物,作答上佳,遂把這幾人叫來。
他拿起手中一份答卷,問道:“李康君為何人?”“學生李康君。”李婠上前恭謹行禮。
王啟虛著眼看過來,心裏暗想,這小郎身量尚小,隻到他腰部,年歲指定還小。他所出之題繁雜瑣碎,有些偏難刁鑽,能全對的隻他一人,稱得上天賦上佳。問道:“今年幾歲?”
“回稟先生,學生虛歲有七。”
“可治四書五經?”
“不曾明其意,但已熟讀成誦。”
王啟頓首片刻後道:“你們且等著。”他入了裏屋,拿出本孤本《輿地廣記》遞給李婠,“你且去隔間背誦,稍後再來。”
趁此間隔,他又分別考校其餘兩人,但並未像先前這麽詳細,考校之後便讓兩人明日前來拜師。王啟坐在堂中,添了一回茶後,就見那小郎捧書而出。他嘴角輕提,放緩聲音:“可是全背下了。”見她點頭承是,遂隨機抽取幾段叫她背誦。李婠流利背出,毫無吞吐。王啟撫掌大笑三聲,“好好好,小小年紀便有如此天賦,是我之幸——。”
李婠心裏大喜,繃著臉,朗聲說道:“多謝先生稱讚。”
王啟皺眉,“怎麽還叫我先生?”
李婠本來一臉嚴肅,此時嘴角也止不住上揚,露出缺了一顆門牙的牙齒。她利索的下跪磕頭,“拜見老師。”
王啟大笑,“有徒如此,暢快,暢快——切記,明日辰時準點來。”
李婠拚命抑製自己喜色,一路隨下人出了角門,就見一下仆牽著她的馬車上前,“小郎,怎不帶個馬夫,一人可怎麽回去?”李婠還未作答,隻聽一聲音從後方斜插過來,“這有何難,康君便同我一道吧。”
往後望去,見一絲綢裝裹,鑲金嵌寶的馬車上出來一身著暗紅斜紋經錦長袍的小郎,身量頗高,比尋常同齡人高出不少,且相貌堂堂,眼神帶笑。李婠見他是剛剛三人之一,但她不知其姓名,遂有禮地問道:“不知兄台如何稱呼。”
那小郎見她矮墩墩一坨,一手背在身後,一手虛握,應該剛是和王啟學的站姿,嘴角努力向下,做嚴肅狀,兩頰嘟起,說話還能看到漏齒牙縫,輕笑三聲。
李婠不知緣由,略感不快,把眉頭緊皺,接過馬上韁繩欲走。
結果對方見她如此,忙開口道,“康君且慢,是為兄唐突了。”說著,從馬車上下來,一仆人趕忙趴在地上,助他下腳。
“我名陳昌,見康君學識淵博,欲結交之。遂在此等候。我見康君你缺一馬夫,與我同行可好?”
李婠不必二字尚未說完,就被對方雙手從腋下抄起,安置在了車架上。一陣淩空感後,李婠趕忙整理衣衫,同時不悅地皺眉,“陳兄怎如此行事?實在太過失禮——”
陳昌:“是我唐突了。三七,還不快走。”
車軲轆碾在路上,馬蹄踢踏聲響起。
李婠挺直腰背,與陳昌對角而坐,皺著眉頭,一臉莫名,在對方詢問時,才惜字如金地吐出幾個字。好不容易到了府邸,李婠逃也似的下車,進門了。
待人進門,陳昌忍不住又大笑起來,“三七,你瞧,我師兄說話做事仿佛掉書袋的老先生,正言厲色,一本正經,要緊的是,小我四歲,才到我胸口,門牙都缺了一顆。”三七哭著臉告饒,“我的爺,您小點聲。”又催促車夫快些離開。
第二日,李婠三人便帶了芹菜,蓮子,紅豆,紅棗,桂圓,幹瘦肉條六禮前去,王啟笑著收下三人束脩,帶著他們前往學堂。
這頭李婠正在進學,那頭李婠大伯李自成正要去當值時,便被人攔下,說有天大的事要報,遂帶著季氏,李康榮書童福令兩人到了書房。
還未坐穩,福令便跪在地上,磕頭,倒豆子似的開口,“請老爺安,昨日大爺回府,便寢食難安,輾轉難眠,我心甚憂,遂問了大爺幾句。原是在王家偏房稍作休息時,大爺竟看見了六姑娘作男童打扮與他同處一室。大爺上前規勸,六姑娘並無悔色,反讓大爺莫要泄漏此事。現、現姑娘已是大儒王啟親傳弟子,今日便上學去了。”
弟子、上學?李自成聽到此,微閉的眼猛地一睜,既驚且怒,嗬道:“大膽——安敢汙蔑府上小姐。”福令磕頭砰砰作響,大聲叫喚:“大人明鑒,再給我一百個膽子我也不敢——”
“夠了——你且下去。”說罷,他思索再三,轉頭對季氏說:“煩請夫人不要讓風聲走漏,我那侄女幼年失怙,可憐得緊,我這便去帶她回來。”季氏:“老爺哪裏的話,這後宅之事本就是我責任,如今如此,是我不是。”“不怪你,六姐兒的事,母親一直不許旁人插手,我是知曉的。”
日頭偏斜時,王啟讓三人稍作休息,自己在書房練字。一小廝上前稟報,“大人,李大人登門拜訪,言有要事相商。”
“喔?可是城南李家?”
“正是。”
王啟皺眉,今日並非休沐之日,是何要事要此時前來?來不及多想,王啟回道:“快快有請。”
李自成大步前來,好似攜著狂風陰雨。王啟起身相迎,“李大人安好?”“先生安好。”兩人安坐後,王啟見他麵色有異,遂開門見山的問道:“不知李兄前來所謂何事?可是因康君而來?”
李自成聲音冷硬,回道:“正是。煩請先生派人把她帶出來。我這就帶她家去。”王啟見他橫眉怒目,一來就想帶他愛徒家去,邊派人去叫康君,邊問道:“不知小徒所犯何事,惹得李兄這時前來?”
“恕我不能告知,隻是今日我必要帶康君家去。”
王啟冷笑一聲,場麵有幾許冷凝。王啟揮手遣一小廝去叫人。
這時,李婠手持狼豪練字,便被中途叫停,被引到了書房,卻不料在此見著了一意想不到之人,她驚呼:“大伯父,您怎會在此?”“康君,快快與我家去。”李自成說著,攜李婠就要走。
王啟見他動作,大喝:“李自成,安敢帶走我徒?你今日若沒個正當理由,休想讓康君跨出我府邸一步——”
後又他見李自成動作稍止,語氣一緩道:“你可是聽到什麽惡語?康君天資甚高,且品德上佳,如此璞玉,來日必金榜題名,蟾宮折桂。我亦會傾囊相授,免他傷仲永之憂。李兄若有何事,都可與我直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若有難事,我必鼎立相助。”說完,深深一拜。
李自成連忙去扶,又看這齊腰小兒滿眼含淚,長歎一聲,“煩請王兄屏蔽左右。”王啟照做。李自成道:“我知王兄拳拳愛護之意,但康君、康君……”說著,聲音漸無。
王啟催促道:"康君如何?”
“康君原名李婠,是我三弟李自德之獨女。”
什麽?獨女?!
女?!
仿若當頭棒喝。
空氣猛地沉寂下來,半響之後,才聽王啟啞著嗓子問道:“你說什麽?康君是女娃娃?”後轉頭又問李婠:“康君你說,你當真是女娃娃?”
李婠跪在地上,頭伏下去,“老師。”
王啟一看,閉目,用手扶額。許久之後,長歎一聲,“罷了,你回去吧——”
李婠眼中含淚,膝行到了王啟腳邊,仰頭說道:“老師容稟,我並非有意欺瞞,隻是李婠亦有求學之心,淩雲之誌,求老師別趕我走。”
王啟麵露不忍,卻還是對李自成道:“你和她回吧。”
李婠聽後大哭:“老師,這是為何、為何——除了我是女子外和他們有何不同?怎麽一得知我是女娃娃就翻臉——練字我刻苦,冬練三九,夏練九伏,從無一日懈怠,讀書我勤奮,頭懸梁、錐刺股,不敢墜師名頭,為何如此、為何如此?”
王啟:“女子讀書有何用?我知你勤學苦練,那又有何用?是能恩科中舉,報效朝廷?還是能開壇講學,桃李成溪?還是回去學些女紅,管家要緊,這才是你立足之本。況且,女子外出求學,前所未有——”
“怎麽男子便可以拜得名師?女子為何不能?論天資,我過目不忘,聰穎好學,論誌向,我亦有報效家國,解民於倒懸之誌,論刻苦、品德、言談、舉止均不必男子差分毫。為何我不能為官為師?天下怎麽有如此好笑的道理?”
王啟久久不言,沒有回答她,而是催促李自成帶她離開。李婠扒著王啟袍角,哭著說道:“老師——老師留下我吧,聖人都說,有教無類,不分貧富貴賤、老少高低,為何要分男女?求老師憐我一片向學之心——”
王啟麵色稍有鬆動,李自成邊拉扯,邊焦急地說:“我知你向學,府上定會為你請最好的閨塾師,和我家去吧,流言蜚語何等傷人,若是你名聲有損,怎麽嫁人?”
王啟聽此,狠心一扯,布料撕碎聲響起,伴隨李婠撕心裂肺的大哭,“老師、老師,我不嫁人——別不要我、留下我罷——”
許久之後,耳邊已聽不見李婠撕心裂肺地哭喊。室內隻留幾縷青煙騰空向上,王啟長歎一聲,痛煞我也,怎麽不是男兒身,怎會不是男兒身?
第4章
卻說這邊,季夫人與何夫人兩妯娌麵色不好,沒有插話,幾個姐妹也並未多講,換了話題。正在此時,門簾外傳來李姝說話聲,“抬進來吧。”
眾人不明所以,紛紛看去,何夫人笑著說道:“怕是又淘到什麽新奇物件兒,要來獻寶了。”隻見許多小子抬著幾口紅木箱,跟著李姝和一眼生的婆子走進來。
“五丫頭,這些果子又是從哪裏來的,難不成之所以這麽晚,是連夜去了果子園?”李嫦打趣道。
“二姐貫會打趣我,不過是半路上遇著了城北陳家這位媽媽,便同他們一塊兒來了。”
那眼生的婆子身著錦衣,頭戴金銀,見狀行了一禮,開口道:“請各位太太小姐主子安,奴家姓姚,是東華巷城北陳家人,府上二公子與我家遠大爺是好友,莊上送來瓜果,特給府上二公子送上‘奉橘貼’。”
眾人一聽,紛紛讚道:“果真一番心意。”“真是雅事一樁。”隻何夫人臉上強笑,心說:怕又是近日哪個酒肉朋友送的。
此時,季夫人奇怪問道:“那怎地送到這兒來了?”
姚媽媽遂遞上一描金貼子,上寫“送果貼”三字,笑道:“我家二太太說,他們‘同窗之交’有‘奉橘貼’,但‘大人之交’必定要正式不少,遂送上了‘送果貼’。還請老爺太太小姐們不要嫌棄,不過是莊子上幾個瓜果,得老爺太太小姐們賞臉,就嚐個新鮮。”說著,揭開盒蓋,露出香瓜、番石榴、芒果,櫻桃等果子,還有許多不應季的龍眼,大棗,葡萄等。
故李宗顯老太爺與陳府老太爺交情甚好,兩家雖常年走動,關係尚可,互送鮮果吃食也是有的。季夫人笑著回道:“那這帖子我們便收下了,但這心意可不止幾個果子的事,來日定當上門拜謝。”
待人走後,眾人又閑語了幾刻鍾,軟榻上的老太太開口道:“這天越發熱了,索性安排安排,去莊子上避避暑氣,也免得捂在屋子裏生悶氣。”季夫人忙回道:“母親說的是。”後斂眉思索片刻:“便去郊外的那處有涼屋的莊子吧,那處有梨園,有廟宇,也熱鬧些,母親您看?”
老太太點頭:“那就定下。你們該管事的管事,該繡花的繡花,別把日子耗在我這兒,都回罷。”說完,就讓周嬤嬤扶著回了小佛堂。
現如今女子身居宅院,出門不易,知曉納暑秋遊一事,海棠苑裏這兩天人人都歡天喜地,忙著收拾物件兒。
正巧這天午後,夏嬤嬤也笑眯眯地捧著一物過來,逢人便問:“你們姑娘呢?我有事要找。”
秋靈忙上前回道:“姑娘在後屋歇息,嬤嬤且和我來。”說罷,欲引人去了後屋。
夏嬤嬤製止:“秋靈,你且去忙吧,那處我熟。”說罷,獨自穿過正堂,從小門去了後屋。
那處有兩棵快百年的八棱海棠樹,樹枝交結,下擺著三兩石桌石椅,頗有幾分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