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節
李世民為弟弟劇透頭疼中 作者:木蘭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薛收並不意外,道:“家父也常稱讚李秀才。”
薛收的父親是大隋最著名的詩人薛道衡,雖他已經過繼,但仍舊稱薛道衡為父親。
薛道衡在南北朝到大隋這一段時間的詩名,大概和盛唐時李杜的名聲差不多,可以說是力蓋群雄,公認當世第一詩人。
他的性格也和李白差不多,甚至比李白更恃才傲物。
楊廣曾把薛道衡當做心中的白月光朱砂痣,但薛道衡總懶得應付楊廣,最後楊廣“因愛生恨”,連罪名都懶得找,賜薛道衡自盡。
薛收因此發誓不仕隋,最後成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
哥的下屬,李玄霸又見到了一個。
李玄霸看重的人,李世民就會禮遇。就像是李世民“一見如故”的人,李玄霸都很尊敬一樣。
“薛公?難道是當世第一詩人,司隸大夫薛公?”李世民趕緊拱手道,“三郎,這可是你一直想拜訪的人。”
薛收忙回禮:“若李秀才想要拜訪家父,家父肯定很高興。”
薛收這句話不是客氣。
薛道衡此人,是高熲的“迷弟”。他也正是死在這件事上。
楊廣原本就不滿薛道衡,高熲死了幾年了,薛道衡還在念高熲的好,說朝堂若是有高熲在會如何如何,楊廣便動了殺心。
裴蘊投楊廣所好,幫楊廣給薛道衡編織了一個“論其罪名,似如隱昧;源其情意,深為悻逆”的罪名。
楊廣十分高興地稱讚裴蘊這個罪名編得好,“公論其逆,妙體本心”,便以這個罪名將薛道衡下獄,逼其自盡。
裴蘊這個首創被北宋蘇轍學去了,誣告章惇“雖罪名未著,而意有不善,輒不可留”。南宋秦檜幫兩位前輩提煉了觀點,“莫須有”。
李玄霸知道薛道衡會被楊廣用“莫須有”的罪名殺掉,當然不會主動接觸薛道衡。
不然以他和李世民那高熲弟子的身份,早就在薛道衡府中來去自如了。
或許是因為高熲沒死的緣故,薛道衡雖然仍舊恃才傲物,一副文人尖酸刻薄的習氣得罪了不少人,但居然給楊廣寫了幾篇歌頌的詩賦,哄得楊廣心花怒放,現在又有想要提拔薛道衡的意思。
李玄霸進宮伴駕的時候,楊廣主動和李玄霸說,李玄霸的詩才不錯,該多和薛道衡學習。若能學得薛道衡一二皮毛,將來在詩賦道路上會受益無窮。
楊廣都這麽說了,李玄霸就不躲著薛道衡了。
薛道衡什麽的無所謂,薛收還是很有本事的,可惜武德七年就病逝了。
薛收今年才十六歲,正是鮮衣怒馬少年郎,脾氣很是開朗直爽。
李世民和薛收說笑了幾句,這兩人就勾肩搭背,一同約去投壺。
至於李玄霸。他這個悶墩子在二哥開始發揮恐怖的社交能力時,就隻需要在一旁當掛件。
李玄霸很好奇地觀察薛收。
薛收在曆史中是個謀士和諫臣的形象。在魏徵歸唐太宗所用前,規勸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別喜歡奢華的宮殿,阻止李世民遊獵無度的都是薛收。
李玄霸翻看到薛收生平時曾好奇地想,若是薛收沒有早逝,魏徵還能不能成為唐太宗唯一的鏡子。
唐太宗對薛收也很懷念,當皇帝後感慨若薛收還活著,“中書令”這個位置該薛收來坐。“中書令”就是唐初的宰相,房玄齡和杜如晦坐的位置。
因顧忌薛道衡,李玄霸原本沒打算提前接觸薛收。
今日既然有緣見了,他就光明正大地觀察這位後來居上,明明是被房喬舉薦,卻差點躍到房喬頭上先當宰相的人。
李玄霸以為薛收身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又是直諫之人,一定是一個文質彬彬,十分沉穩可靠的書生。
但薛收這個十六歲的少年居然和九歲的二哥勾肩搭背,投壺的時候大呼小叫,投中了就鼓掌叫好,沒投中就跺腳搖頭,和街上見到的鬥雞遛狗的子弟沒什麽區別。
李玄霸都有些懷疑,這是不是同名同姓的人了。
“阿玄,你也來!”李世民把箭塞到在一旁發呆的李玄霸手中。
李玄霸活動了一下胳膊,道:“如果我沒投中,可不要笑話我。”
說罷,他一支箭直接貫穿了壺的把手。
薛收正想說“肯定不笑”,李玄霸投出“掛耳”後,他的話堵在喉嚨裏,差點沒憋岔氣。
楊暕走過來,好奇道:“本王聽父皇說,大德你射箭幾乎射不到靶子上,為何投壺如此厲害?”
李世民笑道:“阿玄不是準頭不好,是拉不開弓。投壺不需要多少力氣,他可不會輸給誰。”
李玄霸白了李世民一眼,又是一支箭從手中投出,掛在了壺的另一個耳朵上。
李世民鼓掌:“又是貫耳,連中!再來!”
楊暕道:“還有兩支箭,若都能投中,本王就豪飲一壇!”
投壺輸了要喝酒。若賓客都投中了,就等於主人家輸了,由主人家喝酒。不過有些賓客不喜喝酒,就改成作詩。李世民和李玄霸年幼,自然不會喝酒。
投壺是主賓依次投,每個人四支箭,楊暕已經喝過一場。
李玄霸道:“齊王殿下,你還是少喝些吧。你明明可以投中,非投壺外去,這是故意想喝酒嗎?”
說罷,他兩支箭連續投出,再次分別投入了壺的兩邊“耳朵”中,不僅“貫耳”,還“全中”。
楊暕大聲呼好,引得其他人紛紛側目。
有勳貴子弟好奇道:“李三郎投壺這麽厲害,最難的‘驍箭’也能投出來嗎?”
李玄霸搖頭:“我力氣不夠,投不出來。”
驍箭就是將箭投入壺中彈起後,又落入壺中。李玄霸那力氣,是不可能把弓箭彈起來的。
有人嗤笑道:“聽聞李三郎病弱,原來真的連驍箭都投不出。”
李玄霸看向嗤笑他的人。
楊暕也將冷漠的視線投了過去。
那人迎著齊王不悅的視線,也絲毫不懼。
已經和李世民混熟了的薛收,在李世民和李玄霸耳邊小聲道:“那是楚國公幼弟楊積善。”
第51章 人前倨傲人後恭
=
李玄霸疑惑地看向楊積善。
自己和楚國公一家沒什麽利益衝突吧?這人嗤笑什麽?難道是天生一副嘲諷臉嗎?
在李玄霸疑惑的時候, 楊暕和楊積善已經夾槍帶棒聊了起來。
李玄霸從楊積善與楊暕的聊天中,結合高熲曾經的授課,勉強明白了為何楊積善會對自己態度不好。
楊積善是字, 他本名楊玄德, 是如今楚國公楊玄感的幼弟, 雖年紀不大,但因為楚國公楊素的功勞,被授予上儀同三司。
上儀同三司是散實官, 即北周的勳官,專門授予關隴集團的貴族子弟。
隋朝的官製相當複雜,有散實官(勳官)、散官和職官三套係統。
職官即實權官職, 不必多說。
散官是延續魏晉門閥那一套,依照門閥品級直接定官職, “上品無寒士”就是指的散官。
自魏晉後, 散官是官員“本階”,即無論你當什麽實權官職,身上官品都是以散官品階為主,所以才會出現手握大權的寒士對沒有實職的門閥卑躬屈膝的情形。
勳官是西魏關隴武人集團為了取代山東舊門閥,聯合關中郡望世家自造的一套新的門閥體係, 取代了“散官”為官員“本階”,即關隴貴族的“門蔭”。
隋朝建立後, 關隴貴族有政治上的實權和特權,山東舊門閥把握地方郡望和經學人才,雙方矛盾尖銳, 其表現之一就是散實官和散官地位的不斷調整。
楊廣看到了這一點, 腦袋一拍, 在大業三年撤了散實官的名字和散官的體係, 把兩者合而為一。
比如楊玄德原本是從四品的上儀同三司,現在名號改為從四品的通議大夫。
從楊玄德和李玄霸、李世民身上的散官品階,就可以看出雖然同出國公府,唐國公府和楚國公府沒法比。如楚國公府這樣實權國公,子嗣門蔭入仕初次授予的官職,就是從四品的上儀同三司。
楊廣問題看得很準,但解決問題的方法完全錯誤,就像是一個醫生能看準病症但胡亂開藥一樣。
楊廣這麽一改,勳貴武官很生氣。
上柱國等高品階散實官是能開府招攬屬官的,退休了也能保留屬官。現在把散實官的名號改為文散官之後,他們一從朝中退下來就得解散屬官,變成隻能領俸祿的閑散老頭。
以舊士族為主的文官們也很不高興。
雖然保留了散官的名號,但晉升方式是按照散實官的來。隋朝規定,散實官必須在當朝有功勳才能獲得,舊士族文官很難獲取。
關隴勳貴因為去年的改革對楊廣逐漸積怨,楊廣也知道這群人在怨恨他,所以提拔心腹打壓關隴集團中的老貴族。
唐國公一脈本來屬於關隴集團的老貴族,但在現在關隴集團老貴族都在被楊廣打壓的時候,李淵卻靠著拍馬屁一路走紅。
看看李玄霸做了什麽“好事”。
給皇帝複原古方當貢品,因為皇帝喜好聲樂就下場寫詞,拋棄門蔭入仕居然科舉考官還自稱天子門生……前麵還無所謂,討好皇帝嘛,不寒磣,其他勳貴也在做。但最後一點,簡直是勳貴中的叛徒!
雖然李玄霸年紀小,勳貴們都認為這是李淵的主意,李玄霸隻是李淵用來討好皇帝的工具。
無論楚國公和朝中勳貴如何傾軋,但“楚國公”一係本身就是關隴軍事集團的代表。楊素死後,這一點也不會改變。
但既然見到了李玄霸,楊玄德自然要板著臉表示自己對李玄霸的輕視。
在楊玄德和楊暕“親切友好”交流的時候,宴會圈子隱隱分裂成了三個團體。
楊玄德身後冷眼旁觀的幾乎都是勳貴子弟,山東舊士族子弟的表情很明顯是看熱鬧,而江南僑姓子弟和朝中非勳貴世家的官僚子弟則站在支持齊王這一邊。
李世民拳頭都握緊了,看樣子很想上去給楊玄德幾下。
李玄霸卻嘴角浮現出了笑容,感到頗有趣味。
朝堂的局勢在一個小小的貴族年輕子弟宴會中展現了出來,難道不有趣嗎?
李玄霸雖矮小,但他是這場“親切友好”交流的起因,所以眾人都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到了李玄霸身上。
在李玄霸微笑時,楊玄德立刻不滿道:“你笑什麽?”
李玄霸疑惑:“齊王殿下邀請我們聚會,這麽開心的事,我不笑,難道還哭嗎?”
握緊拳頭的李世民無奈地轉頭看了弟弟一眼。
齊王楊暕大笑:“沒錯,難道在本王的宴會中你們不該笑?”
楊玄德看向李玄霸的表情十分不屑,就差把“馬屁精”三個字寫在臉上。
李玄霸對楊暕道:“表兄,你別和他一般計較了。我不僅病弱還年幼,拉不動弓也投不出‘驍箭’,這是事實。”
薛收的父親是大隋最著名的詩人薛道衡,雖他已經過繼,但仍舊稱薛道衡為父親。
薛道衡在南北朝到大隋這一段時間的詩名,大概和盛唐時李杜的名聲差不多,可以說是力蓋群雄,公認當世第一詩人。
他的性格也和李白差不多,甚至比李白更恃才傲物。
楊廣曾把薛道衡當做心中的白月光朱砂痣,但薛道衡總懶得應付楊廣,最後楊廣“因愛生恨”,連罪名都懶得找,賜薛道衡自盡。
薛收因此發誓不仕隋,最後成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
哥的下屬,李玄霸又見到了一個。
李玄霸看重的人,李世民就會禮遇。就像是李世民“一見如故”的人,李玄霸都很尊敬一樣。
“薛公?難道是當世第一詩人,司隸大夫薛公?”李世民趕緊拱手道,“三郎,這可是你一直想拜訪的人。”
薛收忙回禮:“若李秀才想要拜訪家父,家父肯定很高興。”
薛收這句話不是客氣。
薛道衡此人,是高熲的“迷弟”。他也正是死在這件事上。
楊廣原本就不滿薛道衡,高熲死了幾年了,薛道衡還在念高熲的好,說朝堂若是有高熲在會如何如何,楊廣便動了殺心。
裴蘊投楊廣所好,幫楊廣給薛道衡編織了一個“論其罪名,似如隱昧;源其情意,深為悻逆”的罪名。
楊廣十分高興地稱讚裴蘊這個罪名編得好,“公論其逆,妙體本心”,便以這個罪名將薛道衡下獄,逼其自盡。
裴蘊這個首創被北宋蘇轍學去了,誣告章惇“雖罪名未著,而意有不善,輒不可留”。南宋秦檜幫兩位前輩提煉了觀點,“莫須有”。
李玄霸知道薛道衡會被楊廣用“莫須有”的罪名殺掉,當然不會主動接觸薛道衡。
不然以他和李世民那高熲弟子的身份,早就在薛道衡府中來去自如了。
或許是因為高熲沒死的緣故,薛道衡雖然仍舊恃才傲物,一副文人尖酸刻薄的習氣得罪了不少人,但居然給楊廣寫了幾篇歌頌的詩賦,哄得楊廣心花怒放,現在又有想要提拔薛道衡的意思。
李玄霸進宮伴駕的時候,楊廣主動和李玄霸說,李玄霸的詩才不錯,該多和薛道衡學習。若能學得薛道衡一二皮毛,將來在詩賦道路上會受益無窮。
楊廣都這麽說了,李玄霸就不躲著薛道衡了。
薛道衡什麽的無所謂,薛收還是很有本事的,可惜武德七年就病逝了。
薛收今年才十六歲,正是鮮衣怒馬少年郎,脾氣很是開朗直爽。
李世民和薛收說笑了幾句,這兩人就勾肩搭背,一同約去投壺。
至於李玄霸。他這個悶墩子在二哥開始發揮恐怖的社交能力時,就隻需要在一旁當掛件。
李玄霸很好奇地觀察薛收。
薛收在曆史中是個謀士和諫臣的形象。在魏徵歸唐太宗所用前,規勸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別喜歡奢華的宮殿,阻止李世民遊獵無度的都是薛收。
李玄霸翻看到薛收生平時曾好奇地想,若是薛收沒有早逝,魏徵還能不能成為唐太宗唯一的鏡子。
唐太宗對薛收也很懷念,當皇帝後感慨若薛收還活著,“中書令”這個位置該薛收來坐。“中書令”就是唐初的宰相,房玄齡和杜如晦坐的位置。
因顧忌薛道衡,李玄霸原本沒打算提前接觸薛收。
今日既然有緣見了,他就光明正大地觀察這位後來居上,明明是被房喬舉薦,卻差點躍到房喬頭上先當宰相的人。
李玄霸以為薛收身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又是直諫之人,一定是一個文質彬彬,十分沉穩可靠的書生。
但薛收這個十六歲的少年居然和九歲的二哥勾肩搭背,投壺的時候大呼小叫,投中了就鼓掌叫好,沒投中就跺腳搖頭,和街上見到的鬥雞遛狗的子弟沒什麽區別。
李玄霸都有些懷疑,這是不是同名同姓的人了。
“阿玄,你也來!”李世民把箭塞到在一旁發呆的李玄霸手中。
李玄霸活動了一下胳膊,道:“如果我沒投中,可不要笑話我。”
說罷,他一支箭直接貫穿了壺的把手。
薛收正想說“肯定不笑”,李玄霸投出“掛耳”後,他的話堵在喉嚨裏,差點沒憋岔氣。
楊暕走過來,好奇道:“本王聽父皇說,大德你射箭幾乎射不到靶子上,為何投壺如此厲害?”
李世民笑道:“阿玄不是準頭不好,是拉不開弓。投壺不需要多少力氣,他可不會輸給誰。”
李玄霸白了李世民一眼,又是一支箭從手中投出,掛在了壺的另一個耳朵上。
李世民鼓掌:“又是貫耳,連中!再來!”
楊暕道:“還有兩支箭,若都能投中,本王就豪飲一壇!”
投壺輸了要喝酒。若賓客都投中了,就等於主人家輸了,由主人家喝酒。不過有些賓客不喜喝酒,就改成作詩。李世民和李玄霸年幼,自然不會喝酒。
投壺是主賓依次投,每個人四支箭,楊暕已經喝過一場。
李玄霸道:“齊王殿下,你還是少喝些吧。你明明可以投中,非投壺外去,這是故意想喝酒嗎?”
說罷,他兩支箭連續投出,再次分別投入了壺的兩邊“耳朵”中,不僅“貫耳”,還“全中”。
楊暕大聲呼好,引得其他人紛紛側目。
有勳貴子弟好奇道:“李三郎投壺這麽厲害,最難的‘驍箭’也能投出來嗎?”
李玄霸搖頭:“我力氣不夠,投不出來。”
驍箭就是將箭投入壺中彈起後,又落入壺中。李玄霸那力氣,是不可能把弓箭彈起來的。
有人嗤笑道:“聽聞李三郎病弱,原來真的連驍箭都投不出。”
李玄霸看向嗤笑他的人。
楊暕也將冷漠的視線投了過去。
那人迎著齊王不悅的視線,也絲毫不懼。
已經和李世民混熟了的薛收,在李世民和李玄霸耳邊小聲道:“那是楚國公幼弟楊積善。”
第51章 人前倨傲人後恭
=
李玄霸疑惑地看向楊積善。
自己和楚國公一家沒什麽利益衝突吧?這人嗤笑什麽?難道是天生一副嘲諷臉嗎?
在李玄霸疑惑的時候, 楊暕和楊積善已經夾槍帶棒聊了起來。
李玄霸從楊積善與楊暕的聊天中,結合高熲曾經的授課,勉強明白了為何楊積善會對自己態度不好。
楊積善是字, 他本名楊玄德, 是如今楚國公楊玄感的幼弟, 雖年紀不大,但因為楚國公楊素的功勞,被授予上儀同三司。
上儀同三司是散實官, 即北周的勳官,專門授予關隴集團的貴族子弟。
隋朝的官製相當複雜,有散實官(勳官)、散官和職官三套係統。
職官即實權官職, 不必多說。
散官是延續魏晉門閥那一套,依照門閥品級直接定官職, “上品無寒士”就是指的散官。
自魏晉後, 散官是官員“本階”,即無論你當什麽實權官職,身上官品都是以散官品階為主,所以才會出現手握大權的寒士對沒有實職的門閥卑躬屈膝的情形。
勳官是西魏關隴武人集團為了取代山東舊門閥,聯合關中郡望世家自造的一套新的門閥體係, 取代了“散官”為官員“本階”,即關隴貴族的“門蔭”。
隋朝建立後, 關隴貴族有政治上的實權和特權,山東舊門閥把握地方郡望和經學人才,雙方矛盾尖銳, 其表現之一就是散實官和散官地位的不斷調整。
楊廣看到了這一點, 腦袋一拍, 在大業三年撤了散實官的名字和散官的體係, 把兩者合而為一。
比如楊玄德原本是從四品的上儀同三司,現在名號改為從四品的通議大夫。
從楊玄德和李玄霸、李世民身上的散官品階,就可以看出雖然同出國公府,唐國公府和楚國公府沒法比。如楚國公府這樣實權國公,子嗣門蔭入仕初次授予的官職,就是從四品的上儀同三司。
楊廣問題看得很準,但解決問題的方法完全錯誤,就像是一個醫生能看準病症但胡亂開藥一樣。
楊廣這麽一改,勳貴武官很生氣。
上柱國等高品階散實官是能開府招攬屬官的,退休了也能保留屬官。現在把散實官的名號改為文散官之後,他們一從朝中退下來就得解散屬官,變成隻能領俸祿的閑散老頭。
以舊士族為主的文官們也很不高興。
雖然保留了散官的名號,但晉升方式是按照散實官的來。隋朝規定,散實官必須在當朝有功勳才能獲得,舊士族文官很難獲取。
關隴勳貴因為去年的改革對楊廣逐漸積怨,楊廣也知道這群人在怨恨他,所以提拔心腹打壓關隴集團中的老貴族。
唐國公一脈本來屬於關隴集團的老貴族,但在現在關隴集團老貴族都在被楊廣打壓的時候,李淵卻靠著拍馬屁一路走紅。
看看李玄霸做了什麽“好事”。
給皇帝複原古方當貢品,因為皇帝喜好聲樂就下場寫詞,拋棄門蔭入仕居然科舉考官還自稱天子門生……前麵還無所謂,討好皇帝嘛,不寒磣,其他勳貴也在做。但最後一點,簡直是勳貴中的叛徒!
雖然李玄霸年紀小,勳貴們都認為這是李淵的主意,李玄霸隻是李淵用來討好皇帝的工具。
無論楚國公和朝中勳貴如何傾軋,但“楚國公”一係本身就是關隴軍事集團的代表。楊素死後,這一點也不會改變。
但既然見到了李玄霸,楊玄德自然要板著臉表示自己對李玄霸的輕視。
在楊玄德和楊暕“親切友好”交流的時候,宴會圈子隱隱分裂成了三個團體。
楊玄德身後冷眼旁觀的幾乎都是勳貴子弟,山東舊士族子弟的表情很明顯是看熱鬧,而江南僑姓子弟和朝中非勳貴世家的官僚子弟則站在支持齊王這一邊。
李世民拳頭都握緊了,看樣子很想上去給楊玄德幾下。
李玄霸卻嘴角浮現出了笑容,感到頗有趣味。
朝堂的局勢在一個小小的貴族年輕子弟宴會中展現了出來,難道不有趣嗎?
李玄霸雖矮小,但他是這場“親切友好”交流的起因,所以眾人都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到了李玄霸身上。
在李玄霸微笑時,楊玄德立刻不滿道:“你笑什麽?”
李玄霸疑惑:“齊王殿下邀請我們聚會,這麽開心的事,我不笑,難道還哭嗎?”
握緊拳頭的李世民無奈地轉頭看了弟弟一眼。
齊王楊暕大笑:“沒錯,難道在本王的宴會中你們不該笑?”
楊玄德看向李玄霸的表情十分不屑,就差把“馬屁精”三個字寫在臉上。
李玄霸對楊暕道:“表兄,你別和他一般計較了。我不僅病弱還年幼,拉不動弓也投不出‘驍箭’,這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