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節
李世民為弟弟劇透頭疼中 作者:木蘭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羅士信是知恩圖報的人。李家三兄弟對他好,他連寫最不喜歡的大字都不頭疼了。
李智雲正無聊,多了個玩伴很開心。
他殷勤地給羅士信介紹自己的二兄三兄後道:“你先去軍中建功立業。二兄說了,明年我也能和你們一起去軍中!”
羅士信道:“好,我等你。”
白頭如新,傾蓋如故。友誼有時候幾句對話就能締結。李智雲和羅士信儼然已經成了很好的朋友。
見李智雲開心起來,不複之前無聊苦悶,李玄霸鬆了口氣,將更多的時間投入梳理張掖資源情況。
張掖南方是吐穀渾原本的國土,現在還未被大隋完全納入統治;往西翻越祁連山後就是敦煌郡,再往西就是剛建立的伊吾郡,是還未完全打通的西域絲綢之路。
在回到中原前,這兩處地方就是他和二哥準備的練兵地。
掌握了絲綢之路就掌握了錢財,掌握了吐穀渾故地就掌握了馬場。兩者缺一不可。
“現在以我們的兵力不可能打通西域絲綢之路,不過憑借大隋和西突厥的‘親密關係’借道,問題應該不大。”李世民盤坐在榻上,把地圖放在腿上,指著西突厥的地方,表情有點鬱悶,“他們的土地真廣闊。”
李玄霸道:“遊牧民族占領的土地廣闊,但隻占領不治理,政權難以持續。”
李世民道:“對他們的可汗而言政權難以持續,但對我們而言,無論換誰當可汗都一樣,都是突厥。西突厥處羅可汗還在楊廣那?”
李玄霸點頭:“楊廣帶著他和高昌國國王等西域使臣一同攻打高麗。”
李世民嗤笑:“什麽一同攻打高麗,就是想炫耀自己的武力。一次炫耀不成,第二次要還是炫耀不成,這西域就要亂起來了。嗯,按照你的話來說,這是好事。這裏天高皇帝遠,我們隻需要借著剿滅吐穀渾殘黨的理由把已經失去控製的西海郡拿下……”
李世民重重在地圖上一點:“控製張掖和西海,就截斷了西域通向中原的通道。我們就可以隨意在西域擴張了。”
李玄霸的視線也落在西海郡上。
楊廣雖然征討吐穀渾成功,但沒有吞下吐穀渾的國土。吐穀渾現在是各部落各自為政,大隋的政令仍舊出不了西平郡。
西海郡在青海湖以西。青海湖雖然是鹹水湖不能引用和灌溉,但青海湖附近河流眾多,所以很早就是遊牧民族聚集地。
如今占據西海郡的吐穀渾名王,名為慕容孝雋,是吐穀渾王慕容伏允最信任的大臣。
慕容伏允敗逃時,將慕容孝雋留在故地,以待他歸來時裏應外合。
慕容孝雋在慕容伏允死後扶伏允的幼子為可汗,占據西海郡,自立為名王“西海王”;西海郡南邊的河源郡被吐穀渾最強大的名王天柱王占據;剩餘吐穀渾王宮散布青海高原其他水草繁盛之地。
吐穀渾名王都擁有自己的部落、部曲,每個名王大約統治一千戶左右牧民。
慕容孝雋“攜可汗以令吐穀渾”,統治大約三千戶牧民;天柱王統治了三個部落,有上萬戶的牧民,牲畜高達二十多萬頭。
曆史中唐太宗再滅吐穀渾時,天柱部落就貢獻了二十萬頭牲畜給將士加餐。
看到李玄霸打探來的消息,李世民很是眼熱:“要是能吃下天柱王,我們就衣食無憂了。”
李玄霸道:“好,我支持你,二哥上!請一個人去!”
“滾!”李世民笑罵道,“先打西海郡。慕容孝雋所統領的是伏允殘部,戰鬥力不強。阿玄,要如何離間西海王和天柱王?你肯定已經提前布局了。”
李玄霸道:“我派使臣扮作商人給天柱王進貢珍寶,他已經成為天柱王的座上賓。天柱王坐擁萬戶牧民,那吐穀渾可汗不過是一個已經失去所有部曲和牧民,東拚西湊才勉強湊齊三千戶的破落戶。大丈夫豈能久久居於人下,天柱王該自立可汗!”
後麵幾句話,李玄霸說得慷慨激昂,神情十分激動,演得非常投入。
李玄霸難得皮一下,李世民笑得差點從坐榻上滾下去:“好一個‘大丈夫豈能久久居於人下’,天柱王不聽就不是大丈夫。我再給他添把火。”
李玄霸道:“二哥要親自與天柱王見麵?”
李世民活動了一下肩膀:“最近睜眼閉眼都是文書,真是膩了。我出去活動活動。等羅士信回來我就出發。那小子滅了一個東突厥小部落,俘虜了近千人。他的自傲是真的有本事支撐。”
李玄霸道:“有羅士信與你同往,我就不阻止你了。隻是你別自仗你和羅士信的武力,去做太冒險的事。”
李世民把地圖放到案上,伸了個懶腰:“放心。”
李玄霸臉色一垮:“每次你說放心,我都更不放心。”
李世民哈哈大笑:“反正都能贏,過程不重要。放心放心,我去去就回。香皂多給我幾塊,我去賄賂他。”
李玄霸道:“備禮的事交給我。在雪落之前回來,大雪封路,小心被堵在路上。”
李世民擺手:“我又不是楊廣,沒那麽傻。唉,不知道高麗如何了?”
李玄霸淡漠道:“打不了,楊玄感應該謀反了。希望父親能守好洛陽城,別嚇著母親。”
原本竇夫人會在今年陪同李淵去涿郡督運糧草,感染疫病去世。
涿郡周圍的道路上遍布役夫役婦的腐爛屍體,疫病早已經橫行。
如今李淵不僅提前當上了右驍衛中郎將,還成為洛陽留守,輔佐太子楊暕鎮守洛陽,沒有去涿郡。所以李玄霸就沒有提醒母親疫病之事。
李世民露出譏諷的笑容:“就楊玄感?他給我們父親提鞋都不配。”
李玄霸讚同:“的確。”雖然父親與其他開國皇帝相比本事不算太強,但拿楊玄感之類臭魚爛蝦比還是侮辱父親了。
李淵在最初也是一員猛將,隻是當了皇帝後就不挪窩,連禦駕親征都不肯意思意思,才顯得他這個開國皇帝很廢物。
現在楊玄感遇到的,正是當打之年的李淵,能開強弓,百發百中,俗稱大李世民。
李世民道:“何況還有二表兄。我與二表兄論過兵,他理論知識很紮實;他又上過戰場,實踐經驗也有。有父親輔佐,二表兄守城的本事不會差。”
李玄霸想起曆史中楊廣被東突厥圍住嗷嗷大哭的時候,齊王楊暕率領西軍在崞縣築堡抵禦突厥軍隊,幹得確實不錯。
李玄霸道:“楊玄感不會看洛陽太難啃,放棄洛陽去大興吧?”
李世民笑得前俯後仰,眼淚都出來了:“高老師在那呢!就算高老師不是大興留守,大興留守肯定會請高老師出山幫忙守城。宇文老師也在那。上次離別時宇文老師仍舊老當益壯,能壓著我打。楊玄感能挨得住宇文老師幾下劈砍?”
李玄霸捏下巴。
李密給了楊玄感上中下三策。下策攻打洛陽,中策攻打大興,上策攻打涿郡。念著洛陽繁榮,且留守的越王僅九歲,民部尚書樊子蓋之前沒帶過兵,所以楊玄感選了下策,和洛陽死磕,理所當然沒磕動。
這次楊玄感會如何選擇?
第110章 山東全境民亂起
楊玄感正在做選擇。
憑他內心, 他想選下策,攻打洛陽。
雖然洛陽有其他官員的家屬,但攻打大興和涿郡各有好處, 攻打洛陽的必要性和攻打大興、涿郡拉不開距離。
他選洛陽, 是因為洛陽繁華, 又是大隋國土的正中央,選洛陽很有麵子。
再者,涿郡有大隋最精銳的將士, 大興留守刑部尚書衛玄雖帶兵的本事不是太強,但高熲還在大興編書,絕對不會袖手旁觀。
楊玄感雖然自視甚高, 甚至有“再世項羽”之名,但人的名樹的影, 要在軍事上勝過高熲, 他隻能祈求父親靈魂上身。
洛陽隻有太子楊暕和唐國公李淵,看上去似乎是最軟的柿子。
李淵還沒有帶過兵,楊玄感本不應該懼怕他,但李二郎的名聲太過顯赫,讓他對李淵忌憚不已。
李二郎今年才十四周歲, 已經因功勞升任當朝最年輕的虎賁郎將。
看看李二郎立的功勞,初次作戰就靠著幾百家丁和從鐵勒部落借的騎兵俘虜了吐穀渾可汗, 楊廣一征高麗民亂四起時他拉著一支臨時拚湊的鄉勇就能百戰百勝,這功績讓人看得頭皮發麻。
可以說當朝許多老將都沒有李二郎這麽耀眼的功績——若不是李二郎實在是過於年少,光是吐穀渾可汗的腦袋就足夠李二郎封侯。
以前李二郎和李三郎升官的時候, 他還嘲笑李二郎和李三郎隻是因為背靠唐國公府, 是楊廣的外甥, 才有這樣的機會。
李三郎這幾年沒有顯露出多大的本事, 原本“少年秀才”的光環淡去。但李二郎實在是太耀眼了,把李三郎一個病秧子都帶上了虎牙郎將的位置。
唐國公教養的這兩個孩子真是厲害。
李二郎有這樣的本事,李淵肯定不會差。
想想李二郎的戰績,楊玄感不得不猶豫。
因一個十四歲少年郎將猶豫,楊玄感感到很挫敗。
可李二郎的戰績真的是很不講道理。楊玄感都疑惑,為何楊廣二征高麗不把李二郎帶上。難道是因為擔心二征高麗時突厥或者吐穀渾殘黨騷擾大隋後方,所以讓李二郎坐鎮張掖,震懾西域?
楊玄感猶豫時,獻策的李密很失望。
現在大隋民亂四起,驛站係統幾乎崩潰。各家勳貴現在傳遞消息都是派出自己的部曲,無法再倚仗官府的驛站係統。
洛陽離楊玄感起兵的地方很近。楊玄感隻要有所動作,洛陽肯定會防備。何況洛陽有太子在,李淵在朝中也頗有聲望,他們的自主權很大。就算沒有實際證據,他們也能調集錢糧將士提前準備。
長安和涿郡離中原較遠,交通被民亂堵塞,別看離他們也遠,但他們無法像洛陽那樣直接查到自己的動向,需要洛陽留守向他們傳遞消息。
在全國力量都壓在高麗的時候,大隋情報係統傳遞信息很慢。再者長安留守隻是一個刑部尚書,他想調集更多兵力得先向皇帝或者太子上報,這一來一往又會耗費許多時間。
在李密看來,涿郡雖然有大隋最精銳的將士,但大軍糧草不濟,且有楊廣這個狠狠拖後腿的人,想要達成戰略目標較為容易。有風險,但富貴險中求,殺掉楊廣和逼降大隋軍隊主力,畢其功於一役的富貴太大了,值得冒險。
選大興除了大興的反應速度很慢之外,大興是關隴勳貴的大本營,而楊廣將政治中心轉移到東都,又大肆提拔江南士族,讓關隴勳貴很是不滿。這個被楊廣冷落的西都很可能抵抗意願不強,願意成為楊玄感的助力。
且長安和涿郡都處於中原之外,退可和突厥、高麗聯合,容錯率非常高。
洛陽地處中原,交通十分便利,就意味著大隋的軍隊可以四麵八方支援圍堵他們。而且就算占據了洛陽城,之後要發展也非常難。若是輸了,更是無路可逃。
李密原本以為楊玄感身為楊素的兒子,戰略眼光應該有一點。不過他看出了楊玄感想要攻打洛陽的意圖,才退而求其次,告訴楊玄感攻打洛陽是下策。
但楊玄感居然仍舊想去洛陽?他真的以為攻占洛陽後就能一呼百應天下歸心?楊廣還沒死呢!
李密突然覺得楊玄感自詡項羽,還真的有點像項羽,“衣錦還鄉”“沐猴而冠”。
李密雖然仍舊受楊玄感禮遇,但他心中萌生了退意。
楊玄感看著不像是個能成事的人。自己要做好隨時逃跑的準備,唉。
楊玄感猶豫了許久,對李密道:“我仍舊意屬攻打洛陽。我們先去洛陽,若洛陽戒備森嚴,再取道去涿郡。”
李密鬆了一口氣。罷了,至少楊玄感還有基本常識,知道第二選項選直接攻打楊廣而不是高熲。
楊玄感做好決定後,就緊鑼密鼓地開始謀反。
他以誣陷來護兒謀反來湊集糧草、征集士卒,然後舉兵前往洛陽。
李密看著楊玄感的“十萬大軍”直皺眉。
他以為楊玄感既然敢造反,至少準備了一支五千人左右的精兵。
好歹戰馬、盔甲、武器齊全的三千精銳騎兵應該有吧?
沒想到楊玄感除了自己和少數親衛有像樣的武器,“十萬大軍”軍備極其缺乏,完全沒有攻堅的力量。
楊玄感不是早就準備謀反了嗎?這提前準備做得太差了吧?
難道是因為楊廣的監視太嚴密,所以楚國公才沒有機會積攢造反的力量?李密給楊玄感找了理由。
李密想,楊廣威望未墜,又對朝臣監視極嚴,楚國公無法提前積攢力量很正常,自己不該責怪他。
李智雲正無聊,多了個玩伴很開心。
他殷勤地給羅士信介紹自己的二兄三兄後道:“你先去軍中建功立業。二兄說了,明年我也能和你們一起去軍中!”
羅士信道:“好,我等你。”
白頭如新,傾蓋如故。友誼有時候幾句對話就能締結。李智雲和羅士信儼然已經成了很好的朋友。
見李智雲開心起來,不複之前無聊苦悶,李玄霸鬆了口氣,將更多的時間投入梳理張掖資源情況。
張掖南方是吐穀渾原本的國土,現在還未被大隋完全納入統治;往西翻越祁連山後就是敦煌郡,再往西就是剛建立的伊吾郡,是還未完全打通的西域絲綢之路。
在回到中原前,這兩處地方就是他和二哥準備的練兵地。
掌握了絲綢之路就掌握了錢財,掌握了吐穀渾故地就掌握了馬場。兩者缺一不可。
“現在以我們的兵力不可能打通西域絲綢之路,不過憑借大隋和西突厥的‘親密關係’借道,問題應該不大。”李世民盤坐在榻上,把地圖放在腿上,指著西突厥的地方,表情有點鬱悶,“他們的土地真廣闊。”
李玄霸道:“遊牧民族占領的土地廣闊,但隻占領不治理,政權難以持續。”
李世民道:“對他們的可汗而言政權難以持續,但對我們而言,無論換誰當可汗都一樣,都是突厥。西突厥處羅可汗還在楊廣那?”
李玄霸點頭:“楊廣帶著他和高昌國國王等西域使臣一同攻打高麗。”
李世民嗤笑:“什麽一同攻打高麗,就是想炫耀自己的武力。一次炫耀不成,第二次要還是炫耀不成,這西域就要亂起來了。嗯,按照你的話來說,這是好事。這裏天高皇帝遠,我們隻需要借著剿滅吐穀渾殘黨的理由把已經失去控製的西海郡拿下……”
李世民重重在地圖上一點:“控製張掖和西海,就截斷了西域通向中原的通道。我們就可以隨意在西域擴張了。”
李玄霸的視線也落在西海郡上。
楊廣雖然征討吐穀渾成功,但沒有吞下吐穀渾的國土。吐穀渾現在是各部落各自為政,大隋的政令仍舊出不了西平郡。
西海郡在青海湖以西。青海湖雖然是鹹水湖不能引用和灌溉,但青海湖附近河流眾多,所以很早就是遊牧民族聚集地。
如今占據西海郡的吐穀渾名王,名為慕容孝雋,是吐穀渾王慕容伏允最信任的大臣。
慕容伏允敗逃時,將慕容孝雋留在故地,以待他歸來時裏應外合。
慕容孝雋在慕容伏允死後扶伏允的幼子為可汗,占據西海郡,自立為名王“西海王”;西海郡南邊的河源郡被吐穀渾最強大的名王天柱王占據;剩餘吐穀渾王宮散布青海高原其他水草繁盛之地。
吐穀渾名王都擁有自己的部落、部曲,每個名王大約統治一千戶左右牧民。
慕容孝雋“攜可汗以令吐穀渾”,統治大約三千戶牧民;天柱王統治了三個部落,有上萬戶的牧民,牲畜高達二十多萬頭。
曆史中唐太宗再滅吐穀渾時,天柱部落就貢獻了二十萬頭牲畜給將士加餐。
看到李玄霸打探來的消息,李世民很是眼熱:“要是能吃下天柱王,我們就衣食無憂了。”
李玄霸道:“好,我支持你,二哥上!請一個人去!”
“滾!”李世民笑罵道,“先打西海郡。慕容孝雋所統領的是伏允殘部,戰鬥力不強。阿玄,要如何離間西海王和天柱王?你肯定已經提前布局了。”
李玄霸道:“我派使臣扮作商人給天柱王進貢珍寶,他已經成為天柱王的座上賓。天柱王坐擁萬戶牧民,那吐穀渾可汗不過是一個已經失去所有部曲和牧民,東拚西湊才勉強湊齊三千戶的破落戶。大丈夫豈能久久居於人下,天柱王該自立可汗!”
後麵幾句話,李玄霸說得慷慨激昂,神情十分激動,演得非常投入。
李玄霸難得皮一下,李世民笑得差點從坐榻上滾下去:“好一個‘大丈夫豈能久久居於人下’,天柱王不聽就不是大丈夫。我再給他添把火。”
李玄霸道:“二哥要親自與天柱王見麵?”
李世民活動了一下肩膀:“最近睜眼閉眼都是文書,真是膩了。我出去活動活動。等羅士信回來我就出發。那小子滅了一個東突厥小部落,俘虜了近千人。他的自傲是真的有本事支撐。”
李玄霸道:“有羅士信與你同往,我就不阻止你了。隻是你別自仗你和羅士信的武力,去做太冒險的事。”
李世民把地圖放到案上,伸了個懶腰:“放心。”
李玄霸臉色一垮:“每次你說放心,我都更不放心。”
李世民哈哈大笑:“反正都能贏,過程不重要。放心放心,我去去就回。香皂多給我幾塊,我去賄賂他。”
李玄霸道:“備禮的事交給我。在雪落之前回來,大雪封路,小心被堵在路上。”
李世民擺手:“我又不是楊廣,沒那麽傻。唉,不知道高麗如何了?”
李玄霸淡漠道:“打不了,楊玄感應該謀反了。希望父親能守好洛陽城,別嚇著母親。”
原本竇夫人會在今年陪同李淵去涿郡督運糧草,感染疫病去世。
涿郡周圍的道路上遍布役夫役婦的腐爛屍體,疫病早已經橫行。
如今李淵不僅提前當上了右驍衛中郎將,還成為洛陽留守,輔佐太子楊暕鎮守洛陽,沒有去涿郡。所以李玄霸就沒有提醒母親疫病之事。
李世民露出譏諷的笑容:“就楊玄感?他給我們父親提鞋都不配。”
李玄霸讚同:“的確。”雖然父親與其他開國皇帝相比本事不算太強,但拿楊玄感之類臭魚爛蝦比還是侮辱父親了。
李淵在最初也是一員猛將,隻是當了皇帝後就不挪窩,連禦駕親征都不肯意思意思,才顯得他這個開國皇帝很廢物。
現在楊玄感遇到的,正是當打之年的李淵,能開強弓,百發百中,俗稱大李世民。
李世民道:“何況還有二表兄。我與二表兄論過兵,他理論知識很紮實;他又上過戰場,實踐經驗也有。有父親輔佐,二表兄守城的本事不會差。”
李玄霸想起曆史中楊廣被東突厥圍住嗷嗷大哭的時候,齊王楊暕率領西軍在崞縣築堡抵禦突厥軍隊,幹得確實不錯。
李玄霸道:“楊玄感不會看洛陽太難啃,放棄洛陽去大興吧?”
李世民笑得前俯後仰,眼淚都出來了:“高老師在那呢!就算高老師不是大興留守,大興留守肯定會請高老師出山幫忙守城。宇文老師也在那。上次離別時宇文老師仍舊老當益壯,能壓著我打。楊玄感能挨得住宇文老師幾下劈砍?”
李玄霸捏下巴。
李密給了楊玄感上中下三策。下策攻打洛陽,中策攻打大興,上策攻打涿郡。念著洛陽繁榮,且留守的越王僅九歲,民部尚書樊子蓋之前沒帶過兵,所以楊玄感選了下策,和洛陽死磕,理所當然沒磕動。
這次楊玄感會如何選擇?
第110章 山東全境民亂起
楊玄感正在做選擇。
憑他內心, 他想選下策,攻打洛陽。
雖然洛陽有其他官員的家屬,但攻打大興和涿郡各有好處, 攻打洛陽的必要性和攻打大興、涿郡拉不開距離。
他選洛陽, 是因為洛陽繁華, 又是大隋國土的正中央,選洛陽很有麵子。
再者,涿郡有大隋最精銳的將士, 大興留守刑部尚書衛玄雖帶兵的本事不是太強,但高熲還在大興編書,絕對不會袖手旁觀。
楊玄感雖然自視甚高, 甚至有“再世項羽”之名,但人的名樹的影, 要在軍事上勝過高熲, 他隻能祈求父親靈魂上身。
洛陽隻有太子楊暕和唐國公李淵,看上去似乎是最軟的柿子。
李淵還沒有帶過兵,楊玄感本不應該懼怕他,但李二郎的名聲太過顯赫,讓他對李淵忌憚不已。
李二郎今年才十四周歲, 已經因功勞升任當朝最年輕的虎賁郎將。
看看李二郎立的功勞,初次作戰就靠著幾百家丁和從鐵勒部落借的騎兵俘虜了吐穀渾可汗, 楊廣一征高麗民亂四起時他拉著一支臨時拚湊的鄉勇就能百戰百勝,這功績讓人看得頭皮發麻。
可以說當朝許多老將都沒有李二郎這麽耀眼的功績——若不是李二郎實在是過於年少,光是吐穀渾可汗的腦袋就足夠李二郎封侯。
以前李二郎和李三郎升官的時候, 他還嘲笑李二郎和李三郎隻是因為背靠唐國公府, 是楊廣的外甥, 才有這樣的機會。
李三郎這幾年沒有顯露出多大的本事, 原本“少年秀才”的光環淡去。但李二郎實在是太耀眼了,把李三郎一個病秧子都帶上了虎牙郎將的位置。
唐國公教養的這兩個孩子真是厲害。
李二郎有這樣的本事,李淵肯定不會差。
想想李二郎的戰績,楊玄感不得不猶豫。
因一個十四歲少年郎將猶豫,楊玄感感到很挫敗。
可李二郎的戰績真的是很不講道理。楊玄感都疑惑,為何楊廣二征高麗不把李二郎帶上。難道是因為擔心二征高麗時突厥或者吐穀渾殘黨騷擾大隋後方,所以讓李二郎坐鎮張掖,震懾西域?
楊玄感猶豫時,獻策的李密很失望。
現在大隋民亂四起,驛站係統幾乎崩潰。各家勳貴現在傳遞消息都是派出自己的部曲,無法再倚仗官府的驛站係統。
洛陽離楊玄感起兵的地方很近。楊玄感隻要有所動作,洛陽肯定會防備。何況洛陽有太子在,李淵在朝中也頗有聲望,他們的自主權很大。就算沒有實際證據,他們也能調集錢糧將士提前準備。
長安和涿郡離中原較遠,交通被民亂堵塞,別看離他們也遠,但他們無法像洛陽那樣直接查到自己的動向,需要洛陽留守向他們傳遞消息。
在全國力量都壓在高麗的時候,大隋情報係統傳遞信息很慢。再者長安留守隻是一個刑部尚書,他想調集更多兵力得先向皇帝或者太子上報,這一來一往又會耗費許多時間。
在李密看來,涿郡雖然有大隋最精銳的將士,但大軍糧草不濟,且有楊廣這個狠狠拖後腿的人,想要達成戰略目標較為容易。有風險,但富貴險中求,殺掉楊廣和逼降大隋軍隊主力,畢其功於一役的富貴太大了,值得冒險。
選大興除了大興的反應速度很慢之外,大興是關隴勳貴的大本營,而楊廣將政治中心轉移到東都,又大肆提拔江南士族,讓關隴勳貴很是不滿。這個被楊廣冷落的西都很可能抵抗意願不強,願意成為楊玄感的助力。
且長安和涿郡都處於中原之外,退可和突厥、高麗聯合,容錯率非常高。
洛陽地處中原,交通十分便利,就意味著大隋的軍隊可以四麵八方支援圍堵他們。而且就算占據了洛陽城,之後要發展也非常難。若是輸了,更是無路可逃。
李密原本以為楊玄感身為楊素的兒子,戰略眼光應該有一點。不過他看出了楊玄感想要攻打洛陽的意圖,才退而求其次,告訴楊玄感攻打洛陽是下策。
但楊玄感居然仍舊想去洛陽?他真的以為攻占洛陽後就能一呼百應天下歸心?楊廣還沒死呢!
李密突然覺得楊玄感自詡項羽,還真的有點像項羽,“衣錦還鄉”“沐猴而冠”。
李密雖然仍舊受楊玄感禮遇,但他心中萌生了退意。
楊玄感看著不像是個能成事的人。自己要做好隨時逃跑的準備,唉。
楊玄感猶豫了許久,對李密道:“我仍舊意屬攻打洛陽。我們先去洛陽,若洛陽戒備森嚴,再取道去涿郡。”
李密鬆了一口氣。罷了,至少楊玄感還有基本常識,知道第二選項選直接攻打楊廣而不是高熲。
楊玄感做好決定後,就緊鑼密鼓地開始謀反。
他以誣陷來護兒謀反來湊集糧草、征集士卒,然後舉兵前往洛陽。
李密看著楊玄感的“十萬大軍”直皺眉。
他以為楊玄感既然敢造反,至少準備了一支五千人左右的精兵。
好歹戰馬、盔甲、武器齊全的三千精銳騎兵應該有吧?
沒想到楊玄感除了自己和少數親衛有像樣的武器,“十萬大軍”軍備極其缺乏,完全沒有攻堅的力量。
楊玄感不是早就準備謀反了嗎?這提前準備做得太差了吧?
難道是因為楊廣的監視太嚴密,所以楚國公才沒有機會積攢造反的力量?李密給楊玄感找了理由。
李密想,楊廣威望未墜,又對朝臣監視極嚴,楚國公無法提前積攢力量很正常,自己不該責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