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節
李世民為弟弟劇透頭疼中 作者:木蘭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元氏婦的丈夫是個憑借門蔭入仕,沒什麽作為的紈絝子弟,自己玩得就很,男女葷素不忌,與自己妻子不僅各玩各的,有時候還會一起玩耍。
李玄霸吐槽,元氏婦與二表兄在家中私會,怕不是元氏婦的丈夫對二表兄也有企圖,隻是礙於二表兄的身份隻能過個眼癮。二表兄那張臉啊,真是藍顏禍水。
年少的李世民感到了極度的震撼,幼小的心靈遭遇了極大的創傷,並讓弟弟閉嘴,不準再說這些肮髒事。
現在已經長大的李世民,神色很平靜地把從弟弟那裏聽來的小道消息告訴了薛元敬和薛德音。薛元敬和薛德音露出了與年少李世民同樣的大受震撼並大受傷害的神情。
李世民感慨:“我在涿郡時,聽聞二表兄兵諫後,許多人家都與二表兄撇清關心,元氏婦也迅速‘病逝’,屍骸都入土了。沒想到元氏夫婦居然為二表兄藏了一個孩子,我都快相信阿玄的胡言亂語了。”
薛元敬的胡須不夠長,沒辦法扯,他隻能扯著自己沒紮嚴實的鬢發,把自己的頭發扯成了亂雞窩,嘴唇哆哆嗦嗦,半晌說不出話來。
薛德音也神情複雜。
他雖然知道為太子生育遺腹子的女子就是元氏婦韋氏,但他隻是想到太子與元氏婦餘情未了,怎麽還扯上元家郎君了?
薛德音很想反駁,但聽了李世民的小道消息後,他很難不被李世民說服。
如果沒有元家郎君的掩護,元氏婦懷有孩子的消息不可能不泄露,更何況元家郎君居然還偽造了元氏婦“被病逝”的假象,甚至不知道從哪找了具女屍埋進祖墳。
元氏婦出身京兆韋氏。京兆韋氏默許元家郎君為了自保讓族中女子病逝,但主母的身份還是得保留,所以祖墳還是得進的。
正因為元氏婦被埋進了祖墳,所以沒有人懷疑死的不是元氏婦本人。
這可是祖墳啊!
薛德音深呼吸了幾下,雙手捂住垂下的臉,長長歎了口氣:“是元家郎君有俠義之心,對太子殿下忠誠而已,隻是這樣而已。”
薛元敬嘴角抽搐。族叔,你說這話你自己信嗎?!
李世民走神。他想,這就是阿玄說的槽點太多,不知道從哪吐起吧?
見薛德音心態快崩了,李世民轉移話題:“元氏婦自盡,大約是擔心別人發現她還活著,繼而猜到二表兄遺腹子的事。她真是對二表兄一往情深。我在獄中和二表兄聊天時,二表兄並不知道元氏婦懷著他的孩子,還感慨自己沒有子嗣是件好事,楊廣總不至於對孫女動手。是庾養廉隱瞞了嗎?”
楊暕的女兒對楊廣沒有任何威脅。楊暕以為楊廣好臉麵,為了展現出仁慈,應當不會對年幼的孫女動手。他真是從始至終都不了解自己的父皇。
薛德音放下手,疲憊地回答道:“是。太子殿下重感情,又不善隱瞞,所以庾養廉沒讓太子殿下知道此事。元氏婦在與太子殿下私……私會的時候,還騙太子殿下喝了避孕藥。”
李世民的嘴角都抽搐了:“這世上哪來的避孕藥?二表兄真是好騙。”
李玄霸在李世民叨叨了許多次避孕的事,李世民印象深刻。
薛元敬歎氣道:“為了給太子殿下留一個遺腹子,庾養廉和元氏夫婦真是用心良苦。”
李玄霸吐槽:“這樣就襯托著二表兄更像個鐵憨憨了。二表兄就算已經成為合格的太子,但還是和以前一樣是個鐵憨憨。”
李世民雖然心裏讚同,嘴上還是訓斥道:“別這麽說二表兄。”
薛元敬疑惑:“什麽‘別這麽說’?”
薛德音也疑惑地看著李世民。
李世民神情恍惚了一下,很快回過神:“沒什麽,你們聽錯了。我的意思是,二表兄真憨厚。”
薛元敬:“……”
薛德音:“……”
叔侄二人異口同聲道:“雖然……但是別這麽說太子殿下!”
李世民摸了摸鼻子,失笑道:“好,不說。磬之,這孩子還是暫時以你庶子的身份養著。你放心,將來我一定會讓他恢複姓氏,延續二表兄的香火。這孩子取名了嗎?”
薛德音神色悲哀道:“他母親為他取名了,名……名湣,湣悼的湣。”
作者有話要說:
新的一個月,休息一天,今天隻有一更。昨天的承諾明天再兌現,躺平。
關於修文,如果章節有標題和作話,修改章節就隻是捉蟲和潤色,不用重看;如果沒有作話,就是劇情沒寫完,建議第二天再瞟一眼。即,作話才是結尾(撓頭)。
第144章 阿玄沒死在搞事
因為李世民一頓離譜的八卦, 把這場談話的悲壯氣氛都快衝沒了
薛德音說出楊暕遺腹子的名字時,悲壯的氣氛才重新回來。
借著重新出現的悲壯氣氛,薛元敬和薛德音迅速把李世民推測的事從腦海中掃除,用強大的意誌力讓自己短暫失憶。
嘿咻!髒東西滾出我的大腦!
得知薛德音帶來的是楊暕遺腹子後, 李世民沒有做其他布置。
楊湣仍舊由薛德音照顧, 李世民隻是為楊湣多尋了幾位有經驗的乳母,減輕薛德音照顧孩童的負擔。
楊湣恢複身份的事, 隻有等楊廣死了才能做。
當然, 李世民也可以借楊湣的身份“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李世民認為沒有這個必要。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因為漢朝四百年,民間還有很多人相信天命在漢。
你看晉朝滅亡時,有誰挾持晉朝的天子令諸侯?
魏晉南北朝的大小國家滅亡得都很幹脆。隋朝雖然是繼短命西晉後的新的大一統王朝,但也是個立國才三十多年的短命王朝,談不上天命, 百姓更是對其恨之入骨。
等大隋倒塌, 自己光明正大地逐鹿天下便是。他會親手打下這個天下, 就像是秦始皇和漢高祖一樣, 不需要誰禪讓。
就算楊湣還是個嬰孩, 有了“廢帝”的身份,未來都會過得很艱難。二表兄隻剩下這麽一個孩子,李世民會護好他, 才算全了他和二表兄一段兄弟之情。
李世民叮囑薛德音和薛元敬護好楊湣的秘密,並告訴他們自己不會利用這個孩子,希望將來他稱帝後再恢複楊湣的身份,好讓楊湣在新的王朝能肆意地施展抱負。
薛元敬不住歎息, 說不愧是李二郎。
薛德音淚流滿麵, 跪下道:“李二郎有這等胸襟, 天下誰人能比?主公在上,請受薛某一拜!”
他哭著叩首。
李世民沒有阻攔薛德音,受了薛德音這一拜後,才將薛德音扶起來。
薛元敬看看李世民,又看看族叔:“我也該改口叫主公了。主公,是不是隻有薛伯褒還沒叫你主公?”
李世民一邊為薛德音擦眼淚,一邊笑道:“等薛伯褒回來,你自己問他。”
薛元敬壞笑道:“好。”
薛德音擦幹眼淚,也忍不住促狹地笑了起來。
而某個正在喝海帶湯的人背後一涼,差點把湯灑身上。
薛收歎了口氣,對旁邊大漢道:“陳將軍,我們離開大隋幾年了?”
陳棱麵無表情烤著海魚道:“某不想這件事。”
薛收道:“我們的船還修得好嗎?”
陳棱繼續麵無表情道:“某不想這件事。”
薛收欲哭無淚。
他後悔了,為什麽要貪圖比那幫朋友提前立功,留在了築紫島。
現在他們確實打下了築紫島,但運氣非常不好的是,他們沒料到海島上居然刮了一次可怕的大風。雖然兵卒無事,但戰船損傷嚴重。
築紫島北邊是剛被他們搶了島的倭國,南邊是一直在和大隋打仗的高麗,不可能幫忙,他們隻能自己與當地工匠一同琢磨怎麽造船。
雖然他們可以通過小船到高麗登陸,但還是那個問題,大隋一直在和高麗打仗,肯定還未登陸就被高麗戰船圍了起來。
高麗的水軍不一定多強,但肯定比他們的小船強。
沒辦法,陳棱和薛收就隻能在築紫島一邊屯田捕魚一邊修船,一邊等大隋那邊支援。
至於占據這個島嶼當土皇帝的念頭,別說這兩人,就是軍中普通士卒都沒想過。
他們離開大隋的時候大隋正是強盛的時候,不知道大隋現在已經民不聊生。築紫島這個窮鄉僻壤,誰愛待誰待,反正我要回家。
士卒天天想家天天哭,一邊哭一邊把想要島搶回來的倭國打回去。
他們很想搶倭國人的船,但倭國人不傻,每次都派小船偷渡,根本不給大隋人搶大船的機會。
楊廣一征高麗時,派遣使臣出使倭國,希望倭國能一同攻打高麗,如果不能就老實點,別給大隋添亂。薛收混入了使團中,磨礪自己的本事。
從出使到現在,薛收已經離開大隋快三年了。他從被李玄霸擔憂的病秧子,變成了肌肉結實的遊泳健將,真是造化弄人。
陳棱比薛收更早離開大隋,駐紮琉球練兵,為楊廣征討倭國做準備。
楊廣當時是想一口氣征服高麗,然後就率領大軍給狂妄的倭國一個狠的。陳棱先行駐軍琉球,從倭國側麵威懾倭國,如果有機會就抽倭國兩巴掌。
現在兩人都被困築紫島,已經結成了深厚的落難友誼。
薛收都敢對陳棱說,如果他們在築紫島待了太多年,回去的時候大隋已經亡了該如何的大逆不道的話了。
陳棱也一本正經地回答,說如果大隋亡了,誰當皇帝他就投誰。自己帶兵投靠,還附帶一個築紫島,怎麽也能封個國公。不過大隋正值強盛,皇帝又英明神武,怎麽可能亡呢?他還等著大隋派船來救他。
薛收則十分絕望。該不會要等大唐建立,李世民和李玄霸才會騰出手來組建水師來救他吧?
已經在齊郡的李玄霸,正好和王薄說起此事。
“我的友人薛收薛伯褒前一封信說他在築紫島,現在杳無音信,我很擔心,不知道他是否安好。”李玄霸對王薄道,“能否幫我從漁民和水師潰兵中打探一下築紫島的消息?”
王薄道:“我會盡力打探,三郎君請安心。”
李玄霸在翟讓親自護送下來到王薄的地盤,本來情緒低落的王薄把腰都挺直了,那對翟讓是一個揚眉吐氣啊,看得翟讓勾著王薄的脖子,拖著王薄去校場切磋。
王薄情緒低落是因為部下的心越來越散,他有點撐不住了。
看了李玄霸給的書籍之後,王薄一直在很努力地踐行自己看書後萌發的理念——公平。
他將得到的田地均勻分給百姓,無論男女老少都有田種;他廢除大隋的田賦,隻取很少的田租,並帶領部下與百姓一同耕種;他對部下十分寬厚,每次搶得財物都率先分給有功的將領,自己得到的財物大多用於雇傭百姓修補城牆;他在魏徵的幫助下製定法令,連自己的親戚犯法都不姑息……
王薄的聲望越來越高,百姓都很尊敬他,士卒也都敬愛他,但他與部下的衝突越來越大,豪強的動作也越來越頻繁。
王薄想要征討豪強,卻總有人給豪強通風報信,他連連撲空。
這時他就知道部下有人與他離心。如果不是他現在接連打勝仗,賞賜尚能安撫部下,大隋皇帝這個敵人也還未死,或許他的部下就要嘩變了。
王薄一直等著李玄霸來為他解惑。
他的部下大多與他一樣都是出身草莽。自己並未吝嗇賞賜,隻是讓他們在得勢後不要欺辱草莽,何至於就鬧到與他離心的程度?
李玄霸聽了王薄的困惑後,歎了口氣,道:“之前我和翟讓說,朝中有出身貧寒的官員,才知道如何對百姓好,這隻是我用來說服他的借口。無論出身貧寒還是富貴,都有高尚的人,有卑鄙的人。甚至出身貧寒者乍富之下更會欺壓百姓。”
王薄悲哀道:“為何?是因為我們天生貧賤者就是不如天生富貴者?”
李玄霸搖頭,道:“你可聽說過‘讀書明智’?”
李玄霸吐槽,元氏婦與二表兄在家中私會,怕不是元氏婦的丈夫對二表兄也有企圖,隻是礙於二表兄的身份隻能過個眼癮。二表兄那張臉啊,真是藍顏禍水。
年少的李世民感到了極度的震撼,幼小的心靈遭遇了極大的創傷,並讓弟弟閉嘴,不準再說這些肮髒事。
現在已經長大的李世民,神色很平靜地把從弟弟那裏聽來的小道消息告訴了薛元敬和薛德音。薛元敬和薛德音露出了與年少李世民同樣的大受震撼並大受傷害的神情。
李世民感慨:“我在涿郡時,聽聞二表兄兵諫後,許多人家都與二表兄撇清關心,元氏婦也迅速‘病逝’,屍骸都入土了。沒想到元氏夫婦居然為二表兄藏了一個孩子,我都快相信阿玄的胡言亂語了。”
薛元敬的胡須不夠長,沒辦法扯,他隻能扯著自己沒紮嚴實的鬢發,把自己的頭發扯成了亂雞窩,嘴唇哆哆嗦嗦,半晌說不出話來。
薛德音也神情複雜。
他雖然知道為太子生育遺腹子的女子就是元氏婦韋氏,但他隻是想到太子與元氏婦餘情未了,怎麽還扯上元家郎君了?
薛德音很想反駁,但聽了李世民的小道消息後,他很難不被李世民說服。
如果沒有元家郎君的掩護,元氏婦懷有孩子的消息不可能不泄露,更何況元家郎君居然還偽造了元氏婦“被病逝”的假象,甚至不知道從哪找了具女屍埋進祖墳。
元氏婦出身京兆韋氏。京兆韋氏默許元家郎君為了自保讓族中女子病逝,但主母的身份還是得保留,所以祖墳還是得進的。
正因為元氏婦被埋進了祖墳,所以沒有人懷疑死的不是元氏婦本人。
這可是祖墳啊!
薛德音深呼吸了幾下,雙手捂住垂下的臉,長長歎了口氣:“是元家郎君有俠義之心,對太子殿下忠誠而已,隻是這樣而已。”
薛元敬嘴角抽搐。族叔,你說這話你自己信嗎?!
李世民走神。他想,這就是阿玄說的槽點太多,不知道從哪吐起吧?
見薛德音心態快崩了,李世民轉移話題:“元氏婦自盡,大約是擔心別人發現她還活著,繼而猜到二表兄遺腹子的事。她真是對二表兄一往情深。我在獄中和二表兄聊天時,二表兄並不知道元氏婦懷著他的孩子,還感慨自己沒有子嗣是件好事,楊廣總不至於對孫女動手。是庾養廉隱瞞了嗎?”
楊暕的女兒對楊廣沒有任何威脅。楊暕以為楊廣好臉麵,為了展現出仁慈,應當不會對年幼的孫女動手。他真是從始至終都不了解自己的父皇。
薛德音放下手,疲憊地回答道:“是。太子殿下重感情,又不善隱瞞,所以庾養廉沒讓太子殿下知道此事。元氏婦在與太子殿下私……私會的時候,還騙太子殿下喝了避孕藥。”
李世民的嘴角都抽搐了:“這世上哪來的避孕藥?二表兄真是好騙。”
李玄霸在李世民叨叨了許多次避孕的事,李世民印象深刻。
薛元敬歎氣道:“為了給太子殿下留一個遺腹子,庾養廉和元氏夫婦真是用心良苦。”
李玄霸吐槽:“這樣就襯托著二表兄更像個鐵憨憨了。二表兄就算已經成為合格的太子,但還是和以前一樣是個鐵憨憨。”
李世民雖然心裏讚同,嘴上還是訓斥道:“別這麽說二表兄。”
薛元敬疑惑:“什麽‘別這麽說’?”
薛德音也疑惑地看著李世民。
李世民神情恍惚了一下,很快回過神:“沒什麽,你們聽錯了。我的意思是,二表兄真憨厚。”
薛元敬:“……”
薛德音:“……”
叔侄二人異口同聲道:“雖然……但是別這麽說太子殿下!”
李世民摸了摸鼻子,失笑道:“好,不說。磬之,這孩子還是暫時以你庶子的身份養著。你放心,將來我一定會讓他恢複姓氏,延續二表兄的香火。這孩子取名了嗎?”
薛德音神色悲哀道:“他母親為他取名了,名……名湣,湣悼的湣。”
作者有話要說:
新的一個月,休息一天,今天隻有一更。昨天的承諾明天再兌現,躺平。
關於修文,如果章節有標題和作話,修改章節就隻是捉蟲和潤色,不用重看;如果沒有作話,就是劇情沒寫完,建議第二天再瞟一眼。即,作話才是結尾(撓頭)。
第144章 阿玄沒死在搞事
因為李世民一頓離譜的八卦, 把這場談話的悲壯氣氛都快衝沒了
薛德音說出楊暕遺腹子的名字時,悲壯的氣氛才重新回來。
借著重新出現的悲壯氣氛,薛元敬和薛德音迅速把李世民推測的事從腦海中掃除,用強大的意誌力讓自己短暫失憶。
嘿咻!髒東西滾出我的大腦!
得知薛德音帶來的是楊暕遺腹子後, 李世民沒有做其他布置。
楊湣仍舊由薛德音照顧, 李世民隻是為楊湣多尋了幾位有經驗的乳母,減輕薛德音照顧孩童的負擔。
楊湣恢複身份的事, 隻有等楊廣死了才能做。
當然, 李世民也可以借楊湣的身份“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李世民認為沒有這個必要。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因為漢朝四百年,民間還有很多人相信天命在漢。
你看晉朝滅亡時,有誰挾持晉朝的天子令諸侯?
魏晉南北朝的大小國家滅亡得都很幹脆。隋朝雖然是繼短命西晉後的新的大一統王朝,但也是個立國才三十多年的短命王朝,談不上天命, 百姓更是對其恨之入骨。
等大隋倒塌, 自己光明正大地逐鹿天下便是。他會親手打下這個天下, 就像是秦始皇和漢高祖一樣, 不需要誰禪讓。
就算楊湣還是個嬰孩, 有了“廢帝”的身份,未來都會過得很艱難。二表兄隻剩下這麽一個孩子,李世民會護好他, 才算全了他和二表兄一段兄弟之情。
李世民叮囑薛德音和薛元敬護好楊湣的秘密,並告訴他們自己不會利用這個孩子,希望將來他稱帝後再恢複楊湣的身份,好讓楊湣在新的王朝能肆意地施展抱負。
薛元敬不住歎息, 說不愧是李二郎。
薛德音淚流滿麵, 跪下道:“李二郎有這等胸襟, 天下誰人能比?主公在上,請受薛某一拜!”
他哭著叩首。
李世民沒有阻攔薛德音,受了薛德音這一拜後,才將薛德音扶起來。
薛元敬看看李世民,又看看族叔:“我也該改口叫主公了。主公,是不是隻有薛伯褒還沒叫你主公?”
李世民一邊為薛德音擦眼淚,一邊笑道:“等薛伯褒回來,你自己問他。”
薛元敬壞笑道:“好。”
薛德音擦幹眼淚,也忍不住促狹地笑了起來。
而某個正在喝海帶湯的人背後一涼,差點把湯灑身上。
薛收歎了口氣,對旁邊大漢道:“陳將軍,我們離開大隋幾年了?”
陳棱麵無表情烤著海魚道:“某不想這件事。”
薛收道:“我們的船還修得好嗎?”
陳棱繼續麵無表情道:“某不想這件事。”
薛收欲哭無淚。
他後悔了,為什麽要貪圖比那幫朋友提前立功,留在了築紫島。
現在他們確實打下了築紫島,但運氣非常不好的是,他們沒料到海島上居然刮了一次可怕的大風。雖然兵卒無事,但戰船損傷嚴重。
築紫島北邊是剛被他們搶了島的倭國,南邊是一直在和大隋打仗的高麗,不可能幫忙,他們隻能自己與當地工匠一同琢磨怎麽造船。
雖然他們可以通過小船到高麗登陸,但還是那個問題,大隋一直在和高麗打仗,肯定還未登陸就被高麗戰船圍了起來。
高麗的水軍不一定多強,但肯定比他們的小船強。
沒辦法,陳棱和薛收就隻能在築紫島一邊屯田捕魚一邊修船,一邊等大隋那邊支援。
至於占據這個島嶼當土皇帝的念頭,別說這兩人,就是軍中普通士卒都沒想過。
他們離開大隋的時候大隋正是強盛的時候,不知道大隋現在已經民不聊生。築紫島這個窮鄉僻壤,誰愛待誰待,反正我要回家。
士卒天天想家天天哭,一邊哭一邊把想要島搶回來的倭國打回去。
他們很想搶倭國人的船,但倭國人不傻,每次都派小船偷渡,根本不給大隋人搶大船的機會。
楊廣一征高麗時,派遣使臣出使倭國,希望倭國能一同攻打高麗,如果不能就老實點,別給大隋添亂。薛收混入了使團中,磨礪自己的本事。
從出使到現在,薛收已經離開大隋快三年了。他從被李玄霸擔憂的病秧子,變成了肌肉結實的遊泳健將,真是造化弄人。
陳棱比薛收更早離開大隋,駐紮琉球練兵,為楊廣征討倭國做準備。
楊廣當時是想一口氣征服高麗,然後就率領大軍給狂妄的倭國一個狠的。陳棱先行駐軍琉球,從倭國側麵威懾倭國,如果有機會就抽倭國兩巴掌。
現在兩人都被困築紫島,已經結成了深厚的落難友誼。
薛收都敢對陳棱說,如果他們在築紫島待了太多年,回去的時候大隋已經亡了該如何的大逆不道的話了。
陳棱也一本正經地回答,說如果大隋亡了,誰當皇帝他就投誰。自己帶兵投靠,還附帶一個築紫島,怎麽也能封個國公。不過大隋正值強盛,皇帝又英明神武,怎麽可能亡呢?他還等著大隋派船來救他。
薛收則十分絕望。該不會要等大唐建立,李世民和李玄霸才會騰出手來組建水師來救他吧?
已經在齊郡的李玄霸,正好和王薄說起此事。
“我的友人薛收薛伯褒前一封信說他在築紫島,現在杳無音信,我很擔心,不知道他是否安好。”李玄霸對王薄道,“能否幫我從漁民和水師潰兵中打探一下築紫島的消息?”
王薄道:“我會盡力打探,三郎君請安心。”
李玄霸在翟讓親自護送下來到王薄的地盤,本來情緒低落的王薄把腰都挺直了,那對翟讓是一個揚眉吐氣啊,看得翟讓勾著王薄的脖子,拖著王薄去校場切磋。
王薄情緒低落是因為部下的心越來越散,他有點撐不住了。
看了李玄霸給的書籍之後,王薄一直在很努力地踐行自己看書後萌發的理念——公平。
他將得到的田地均勻分給百姓,無論男女老少都有田種;他廢除大隋的田賦,隻取很少的田租,並帶領部下與百姓一同耕種;他對部下十分寬厚,每次搶得財物都率先分給有功的將領,自己得到的財物大多用於雇傭百姓修補城牆;他在魏徵的幫助下製定法令,連自己的親戚犯法都不姑息……
王薄的聲望越來越高,百姓都很尊敬他,士卒也都敬愛他,但他與部下的衝突越來越大,豪強的動作也越來越頻繁。
王薄想要征討豪強,卻總有人給豪強通風報信,他連連撲空。
這時他就知道部下有人與他離心。如果不是他現在接連打勝仗,賞賜尚能安撫部下,大隋皇帝這個敵人也還未死,或許他的部下就要嘩變了。
王薄一直等著李玄霸來為他解惑。
他的部下大多與他一樣都是出身草莽。自己並未吝嗇賞賜,隻是讓他們在得勢後不要欺辱草莽,何至於就鬧到與他離心的程度?
李玄霸聽了王薄的困惑後,歎了口氣,道:“之前我和翟讓說,朝中有出身貧寒的官員,才知道如何對百姓好,這隻是我用來說服他的借口。無論出身貧寒還是富貴,都有高尚的人,有卑鄙的人。甚至出身貧寒者乍富之下更會欺壓百姓。”
王薄悲哀道:“為何?是因為我們天生貧賤者就是不如天生富貴者?”
李玄霸搖頭,道:“你可聽說過‘讀書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