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節
李世民為弟弟劇透頭疼中 作者:木蘭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聞父親救駕而死,宇文化及既悲傷又興奮。他以為父親的救駕之功,怎麽也能抵消他和弟弟小小的走私之罪。
誰知道楊廣再次侮辱他,雖然將他赦免,卻剝奪了宇文家的爵位。
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雖然被貶為父親的奴隸多年,但與在楊廣麵前很風光的三弟宇文士及的關係其實很好。
如果楊廣認為他們倆曾是獲罪之身不能繼承爵位,讓宇文士及繼承國公爵位,他們都不會這麽憤怒。
但父親這麽大的功勞,宇文家的爵位還被剝奪了?
說什麽觀察幾年,誰家繼承父輩爵位還要觀察幾年?他們父親背著皇帝從箭雨中冒死逃生,自己重傷而亡,無論有什麽借口,也不該扣住我們宇文家的國公爵位!
“當年楚國公楊素對皇帝忠心耿耿,也被皇帝生生逼死。皇帝大概早就忌憚我們家了。”宇文智及道,“兄長,我們不得不防。”
宇文化及麵色陰沉道:“我知道。”
兄弟二人商議一整夜,拿出大筆錢財去收買驍果軍的將領。
驍果軍因為廢太子楊暕之事被清理了大批無辜中低層將領,對楊廣本就不滿;後來驍果軍在雁門之圍中聽了楊廣的鬼話奮勇殺敵,楊廣克扣了他們的賞賜,他們心中對楊廣的不滿不斷累積;這次楊廣遇襲,士氣低落的驍果軍又因為護駕不力被處罰,對楊廣不滿已經累積到了一個臨界點。
宇文化及被提拔為右屯衛將軍後,便接替宇文述成為驍果軍的最高上司。
他帶著一副謙遜的麵容,拿出大筆錢財給驍果軍將士,說自己沒有帶兵的經驗,希望驍果軍將士能多給自己一些建議。
“父親去世前,一直掛念著與他並肩作戰的驍果軍,命令我們將家中餘財贈予你們。”宇文化及溫和道,“驍果軍戰亡的將士的撫恤金都由我們宇文家包了。”
宇文化及在做這件事之前,就告知了楊廣。
雖然他心中憎恨楊廣,但與楊廣結識這麽多年,如果他不被狂妄蒙蔽雙眼,其實對楊廣性格了如指掌。
他對楊廣道:“臣已經深知以前的錯誤,想要重新洗心革麵為陛下效力。現在父親剛去世,臣本應該為陛下守孝,得陛下提拔,以戴孝之身入朝為官。臣心裏惶恐,不敢享用家中財物,隻願清貧度日以為父親守心孝。聽聞陛下內庫空虛,臣願意捐出家財為陛下勞軍。雖隻是杯水車薪,也是代父親為陛下出一份力。”
隋朝國庫和楊廣的內庫都已經空虛,連雁門之戰的賞賜都湊不齊。雖然多湊一湊,還是能湊出來,但楊廣認為驍果軍沒有保護好他,並不想拿出錢來給驍果軍戰死的將士。
宇文化及急他所急,楊廣心裏很熨帖,感覺宇文述回到了他身邊。
他讚賞了宇文化及的行為,狠狠誇讚了宇文化及,決定等宇文化及三年孝期一過,就把爵位還給他。
為什麽不現在還給宇文化及,當然是因為他這麽快更改決定,顯得有點沒麵子。
而且他仍舊對宇文述在死前提起廢太子楊暕很膈應。
之前宇文述你也是抨擊楊暕的一員,現在居然讓朕為楊暕平反,你這是什麽居心?!
若不是宇文述是因救駕而死,楊廣都要懷疑宇文述的忠心了。
一個他一直深信不疑的人居然對他不夠忠誠,楊廣心裏就像是有一顆釘子紮了一下,那心傷是一時半會兒好不了了。
不過他還是信任宇文化及的,所以將統領近衛之權都交給了宇文化及。
……
“完全不能理解。”李世民一個月後才得知洛陽的消息,整個人都陷入極大的困惑中。
李玄霸被哥哥吵得沒辦法,放下書本道:“楊廣不就是想考驗一下宇文家的忠誠,有什麽難理解?”
李世民道:“考驗忠誠就證明楊廣認為宇文家不忠誠,那他為何要將驍果軍交給宇文化及?”
李玄霸道:“他考驗宇文家的忠誠,但仍舊認為宇文家是對他最忠誠的臣子。”
李世民:“……什麽鬼?”
李玄霸歎氣:“我的意思是,他認為宇文家很忠誠,但他還是要考驗,並且認為自己這點小小的考驗不會讓宇文家不忠誠,明白了嗎?”
李世民使勁搖頭:“不明白,甚至覺得他腦子有病。”
李玄霸道:“不明白就算了。人不能理解精神病患者的思想很正常,理解了才有問題。”
李世民湊上來道:“但阿玄你理解啊。”
李玄霸道:“嗯,所以我有問題。”
李世民捧腹大笑:“哈哈哈哈哈哈。”
李智雲疑惑地看著二兄。
三兄一直這樣,他已經很習慣。但他永遠不能理解二兄的笑點在哪裏。這有什麽好笑?
房喬把手中文書往桌案上一拍:“主公你能不能別偷懶了!公務堆積如山,你還有空管皇帝想什麽?!”
李世民揉了揉笑疼的肚子和笑酸的臉:“好了好了,不笑了,有什麽需要我蓋章的?”
杜如晦扶額:“蓋章之前你多看幾眼行不行?!還有李三,你能不能也別偷懶了!”
李玄霸道:“我生病,不能耗費過多精力。”
李世民道:“我這是信任你們啊,‘房謀杜斷’,隻是秋收這點小事,你們謀了斷了不就行了,那還需要我來審一遍?”
房喬和杜如晦都露出了藏不住的刀人眼神。
李玄霸道:“薛家叔侄不用一用?再者,柳嘉禮還不回來?”
房喬道:“薛家叔侄文書寫得不錯,但在政務上還需要磨礪。柳嘉禮回河東後還沒有音訊。”
李世民無奈道:“伯褒剛回來,嘉禮又跑沒蹤影了。我麾下的文臣怎麽總是要玩失蹤?”
李玄霸道:“柳嘉禮不是失蹤,是忙碌小五的親事。”
李世民對李智雲道:“都是你的錯,讓你二兄我少了一個助手。”
李智雲給了二兄一個白眼,懶得理睬李世民。
柳嘉禮即柳亨。在他的推動下,李智雲與河東柳氏聯姻。但因為李智雲生死未卜,所以河東柳氏有動搖。
當時所有人都以為李玄霸和李智雲都死了,河東柳氏總不能讓自家族中女兒為未婚夫守孝?
不過李智雲剛失蹤,河東柳氏就退婚也不厚道。所以他們隻是上門與李淵、竇慧明商議,如果半年後李智雲還無蹤跡,兩家再好聚好散。
半年後李智雲仍舊沒有蹤跡,所以河東柳氏放出了要為自家女兒重新定親的風聲。不過等有媒人來問時,他們拒絕了媒人,說至少要等李智雲一年。世人皆稱讚河東柳氏重情義,放眼半年後要上門的媒人就更多了。
這本沒什麽。唐國公府也不可能讓未過門的媳婦守孝。河東柳氏給足了他們臉麵,他們對河東柳氏並無怨言。
但現在李智雲回來了,這事就要變一變了。
雖然李智雲自己對此沒有意見。如果他的姐妹遇到這種事,他肯定跳著雙腳讓姐妹趕緊退婚。
李世民和李玄霸也表示了理解,說河東柳氏如果願意,這婚事就照舊。
不過柳亨心裏有負擔,都沒等李世民和李玄霸回來,便匆匆回河東處理此事。
正好李建成要成親,李世民、李玄霸、李智雲都因為出兵敦煌不能回去參加兄長的婚禮,便委托柳亨代為送禮了。
李世民、李玄霸和李智雲在敦煌打得很激烈,完全沒有辦法脫身,所以他們真的沒辦法回河東,真是太遺憾了。
“或許是還沒到李建成大婚的時候,他回不來。”李玄霸道,“希望他回來時能把薛伯褒帶回來。等薛伯褒回來,玄齡和克明就稍稍輕鬆些了。”
現在隴右道的政務都壓在房喬和杜如晦身上,隴右道麵積之大,已經是春秋戰國的強國了。
隴右道的經濟又因為楊廣征討吐穀渾時亂來而十分混亂,後來楊廣不喜歡回大興,隴右道幾乎都被朝廷忽視了,所以無論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都荒廢嚴重。
東西突厥和吐穀渾現在都很安靜,他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恢複民生,與民休息。
之前朝廷不僅不重視隴右道,還不斷向隴右道要錢,他們恢複民生很不容易。
李世民撒謊要對西突厥用兵,才讓楊廣同意將隴右道賦稅截留,充作李世民出兵的軍費。
隻憑隴右道的賦稅完全不能支撐大隋對西突厥用兵。朝廷做出這樣的決定時,楊廣和朝臣都覺得有愧李世民。
賦稅不用上交後,隴右道的民生恢複是比較容易了,但房喬和杜如晦要做假賬來證明賦稅確實充當了軍費,這工作量就十分大了。
偏偏李世民和李玄霸雙雙偷懶,他們生氣又無可奈何,不好意思太催促這兩個好不容易重逢的雙生兄弟全身心投入工作。
李世民和李玄霸並不是故意折騰兩位友人,隻是李世民現在確實沒心情,李玄霸的身體也確實支撐不住。
他們不是把李智雲帶來了嗎?
李智雲隻想冷笑,並給兩位兄長比個凸。
他的本事有幾斤幾兩?除了給房兄長和杜兄長端茶倒水磨墨謄寫還能做什麽?
最終房喬和杜如晦還是扛下了所有,而薛家叔侄則遊走各個郡縣統計數據安撫民眾,並增加地方管理經驗。
薛元敬和薛德音的文采不錯,但很缺少吏治經驗,沒有腳踏實地地與百姓和小吏接觸過,學識都浮於表麵。
房喬和杜如晦都是當過縣令、下過基層的人,與薛元敬和薛德音的磨合很不好。在李玄霸的建議下,他們就把薛元敬和薛德音丟去了基層。
薛元敬和薛德音雖然心裏不服,但李世民勸說道:“不治一縣如何治一國?我和阿玄也是從幾百家奴開始帶兵。若能在亂世之中治得一方安寧,將來天下安定,以二位的才華,一定能出將入相。”
薛元敬和薛德音吃了年輕主公畫的餅,高高興興地離開了。
李玄霸掰著手指頭替二哥數,二哥已經承諾給多少人拜相。
李世民大手一揮:“三省六部,三省長官皆是丞相,三年換一次,不出十年就輪了九次,哪有不夠的?再來一倍都沒問題!”
李玄霸居然覺得二哥這亂來的辦法很有道理,被說服了。
房喬和杜如晦咬牙撐著,李世民以“阿玄需要散步了”為由,推著弟弟的輪椅離開,留屋內幾人把咬牙變成了磨牙。
李世民離開後抱怨:“我也不是完全不做事啊。我還要練兵,還要安排士信他們去草原掠奪,十分忙碌。如果不是他們不準我離開,我已經去草原了。”
雖然西突厥攻打敦煌是假的,但西突厥有東進的意圖是真的。李世民常派軍隊出草原震懾突厥人。
再者隴右道的資源不夠,要養一支萬人以上的常備精兵十分困難。長孫無忌帶出的幾萬兵卒不是借西突厥的,就是臨時湊的,不是常備軍。至於大隋在隴右道的府兵,已經幾乎喪失戰鬥力,連剿匪都要新募兵。
李世民麾下具甲騎兵擴充到了兩千,正朝著三千突破,其中耗費除了李玄霸兢兢業業經商賺來的,剩下全都是從突厥搶來的。
如果不搶掠突厥的牛羊馬匹,李世民麾下精兵強將哪能日日吃肉?
他甚至控製了幾個部落為他養馬養牛養羊,訓練好的騎兵基本住在草原上,過著和突厥人差不多以獸奶為主食的生活。
這辦法是李世民想的。
既然突厥人能在草原生活並練出強兵,那麽他的騎兵應當也能在草原生活。如果能靠放牧和掠奪養活一支軍隊,阿玄就不用愁軍費了。
將士們現在有點不適應,還得繼續調整訓練計劃。李世民每隔一段時日就要往草原上跑。
如果不是為了搶掠突厥部落,李世民肯定帶著弟弟住在氣候更適宜的武威郡,而不是回張掖郡。
至於讓李玄霸單獨住在武威郡養身體,他想都沒想過。
當初就是因為河東郡比太原郡氣候更適合弟弟養身體,然後把弟弟養丟了。
李世民和李玄霸聊了一會兒如何調整騎兵的訓練計劃,又說起中原的事。
李世民譏笑:“楊玄感自詡伐隋盟軍盟主,結果皇帝剛回洛陽,所謂盟軍就一哄而散,楊玄感這盟主當得可不怎麽樣。看來他的謀士李密也不怎麽樣。”
李玄霸道:“李密計策再行,如果軍隊戰鬥力不強,他也無可奈何。李密是個很自傲的人,楊玄感多次失敗,我看李密快要與楊玄感離心了。”
誰知道楊廣再次侮辱他,雖然將他赦免,卻剝奪了宇文家的爵位。
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雖然被貶為父親的奴隸多年,但與在楊廣麵前很風光的三弟宇文士及的關係其實很好。
如果楊廣認為他們倆曾是獲罪之身不能繼承爵位,讓宇文士及繼承國公爵位,他們都不會這麽憤怒。
但父親這麽大的功勞,宇文家的爵位還被剝奪了?
說什麽觀察幾年,誰家繼承父輩爵位還要觀察幾年?他們父親背著皇帝從箭雨中冒死逃生,自己重傷而亡,無論有什麽借口,也不該扣住我們宇文家的國公爵位!
“當年楚國公楊素對皇帝忠心耿耿,也被皇帝生生逼死。皇帝大概早就忌憚我們家了。”宇文智及道,“兄長,我們不得不防。”
宇文化及麵色陰沉道:“我知道。”
兄弟二人商議一整夜,拿出大筆錢財去收買驍果軍的將領。
驍果軍因為廢太子楊暕之事被清理了大批無辜中低層將領,對楊廣本就不滿;後來驍果軍在雁門之圍中聽了楊廣的鬼話奮勇殺敵,楊廣克扣了他們的賞賜,他們心中對楊廣的不滿不斷累積;這次楊廣遇襲,士氣低落的驍果軍又因為護駕不力被處罰,對楊廣不滿已經累積到了一個臨界點。
宇文化及被提拔為右屯衛將軍後,便接替宇文述成為驍果軍的最高上司。
他帶著一副謙遜的麵容,拿出大筆錢財給驍果軍將士,說自己沒有帶兵的經驗,希望驍果軍將士能多給自己一些建議。
“父親去世前,一直掛念著與他並肩作戰的驍果軍,命令我們將家中餘財贈予你們。”宇文化及溫和道,“驍果軍戰亡的將士的撫恤金都由我們宇文家包了。”
宇文化及在做這件事之前,就告知了楊廣。
雖然他心中憎恨楊廣,但與楊廣結識這麽多年,如果他不被狂妄蒙蔽雙眼,其實對楊廣性格了如指掌。
他對楊廣道:“臣已經深知以前的錯誤,想要重新洗心革麵為陛下效力。現在父親剛去世,臣本應該為陛下守孝,得陛下提拔,以戴孝之身入朝為官。臣心裏惶恐,不敢享用家中財物,隻願清貧度日以為父親守心孝。聽聞陛下內庫空虛,臣願意捐出家財為陛下勞軍。雖隻是杯水車薪,也是代父親為陛下出一份力。”
隋朝國庫和楊廣的內庫都已經空虛,連雁門之戰的賞賜都湊不齊。雖然多湊一湊,還是能湊出來,但楊廣認為驍果軍沒有保護好他,並不想拿出錢來給驍果軍戰死的將士。
宇文化及急他所急,楊廣心裏很熨帖,感覺宇文述回到了他身邊。
他讚賞了宇文化及的行為,狠狠誇讚了宇文化及,決定等宇文化及三年孝期一過,就把爵位還給他。
為什麽不現在還給宇文化及,當然是因為他這麽快更改決定,顯得有點沒麵子。
而且他仍舊對宇文述在死前提起廢太子楊暕很膈應。
之前宇文述你也是抨擊楊暕的一員,現在居然讓朕為楊暕平反,你這是什麽居心?!
若不是宇文述是因救駕而死,楊廣都要懷疑宇文述的忠心了。
一個他一直深信不疑的人居然對他不夠忠誠,楊廣心裏就像是有一顆釘子紮了一下,那心傷是一時半會兒好不了了。
不過他還是信任宇文化及的,所以將統領近衛之權都交給了宇文化及。
……
“完全不能理解。”李世民一個月後才得知洛陽的消息,整個人都陷入極大的困惑中。
李玄霸被哥哥吵得沒辦法,放下書本道:“楊廣不就是想考驗一下宇文家的忠誠,有什麽難理解?”
李世民道:“考驗忠誠就證明楊廣認為宇文家不忠誠,那他為何要將驍果軍交給宇文化及?”
李玄霸道:“他考驗宇文家的忠誠,但仍舊認為宇文家是對他最忠誠的臣子。”
李世民:“……什麽鬼?”
李玄霸歎氣:“我的意思是,他認為宇文家很忠誠,但他還是要考驗,並且認為自己這點小小的考驗不會讓宇文家不忠誠,明白了嗎?”
李世民使勁搖頭:“不明白,甚至覺得他腦子有病。”
李玄霸道:“不明白就算了。人不能理解精神病患者的思想很正常,理解了才有問題。”
李世民湊上來道:“但阿玄你理解啊。”
李玄霸道:“嗯,所以我有問題。”
李世民捧腹大笑:“哈哈哈哈哈哈。”
李智雲疑惑地看著二兄。
三兄一直這樣,他已經很習慣。但他永遠不能理解二兄的笑點在哪裏。這有什麽好笑?
房喬把手中文書往桌案上一拍:“主公你能不能別偷懶了!公務堆積如山,你還有空管皇帝想什麽?!”
李世民揉了揉笑疼的肚子和笑酸的臉:“好了好了,不笑了,有什麽需要我蓋章的?”
杜如晦扶額:“蓋章之前你多看幾眼行不行?!還有李三,你能不能也別偷懶了!”
李玄霸道:“我生病,不能耗費過多精力。”
李世民道:“我這是信任你們啊,‘房謀杜斷’,隻是秋收這點小事,你們謀了斷了不就行了,那還需要我來審一遍?”
房喬和杜如晦都露出了藏不住的刀人眼神。
李玄霸道:“薛家叔侄不用一用?再者,柳嘉禮還不回來?”
房喬道:“薛家叔侄文書寫得不錯,但在政務上還需要磨礪。柳嘉禮回河東後還沒有音訊。”
李世民無奈道:“伯褒剛回來,嘉禮又跑沒蹤影了。我麾下的文臣怎麽總是要玩失蹤?”
李玄霸道:“柳嘉禮不是失蹤,是忙碌小五的親事。”
李世民對李智雲道:“都是你的錯,讓你二兄我少了一個助手。”
李智雲給了二兄一個白眼,懶得理睬李世民。
柳嘉禮即柳亨。在他的推動下,李智雲與河東柳氏聯姻。但因為李智雲生死未卜,所以河東柳氏有動搖。
當時所有人都以為李玄霸和李智雲都死了,河東柳氏總不能讓自家族中女兒為未婚夫守孝?
不過李智雲剛失蹤,河東柳氏就退婚也不厚道。所以他們隻是上門與李淵、竇慧明商議,如果半年後李智雲還無蹤跡,兩家再好聚好散。
半年後李智雲仍舊沒有蹤跡,所以河東柳氏放出了要為自家女兒重新定親的風聲。不過等有媒人來問時,他們拒絕了媒人,說至少要等李智雲一年。世人皆稱讚河東柳氏重情義,放眼半年後要上門的媒人就更多了。
這本沒什麽。唐國公府也不可能讓未過門的媳婦守孝。河東柳氏給足了他們臉麵,他們對河東柳氏並無怨言。
但現在李智雲回來了,這事就要變一變了。
雖然李智雲自己對此沒有意見。如果他的姐妹遇到這種事,他肯定跳著雙腳讓姐妹趕緊退婚。
李世民和李玄霸也表示了理解,說河東柳氏如果願意,這婚事就照舊。
不過柳亨心裏有負擔,都沒等李世民和李玄霸回來,便匆匆回河東處理此事。
正好李建成要成親,李世民、李玄霸、李智雲都因為出兵敦煌不能回去參加兄長的婚禮,便委托柳亨代為送禮了。
李世民、李玄霸和李智雲在敦煌打得很激烈,完全沒有辦法脫身,所以他們真的沒辦法回河東,真是太遺憾了。
“或許是還沒到李建成大婚的時候,他回不來。”李玄霸道,“希望他回來時能把薛伯褒帶回來。等薛伯褒回來,玄齡和克明就稍稍輕鬆些了。”
現在隴右道的政務都壓在房喬和杜如晦身上,隴右道麵積之大,已經是春秋戰國的強國了。
隴右道的經濟又因為楊廣征討吐穀渾時亂來而十分混亂,後來楊廣不喜歡回大興,隴右道幾乎都被朝廷忽視了,所以無論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都荒廢嚴重。
東西突厥和吐穀渾現在都很安靜,他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恢複民生,與民休息。
之前朝廷不僅不重視隴右道,還不斷向隴右道要錢,他們恢複民生很不容易。
李世民撒謊要對西突厥用兵,才讓楊廣同意將隴右道賦稅截留,充作李世民出兵的軍費。
隻憑隴右道的賦稅完全不能支撐大隋對西突厥用兵。朝廷做出這樣的決定時,楊廣和朝臣都覺得有愧李世民。
賦稅不用上交後,隴右道的民生恢複是比較容易了,但房喬和杜如晦要做假賬來證明賦稅確實充當了軍費,這工作量就十分大了。
偏偏李世民和李玄霸雙雙偷懶,他們生氣又無可奈何,不好意思太催促這兩個好不容易重逢的雙生兄弟全身心投入工作。
李世民和李玄霸並不是故意折騰兩位友人,隻是李世民現在確實沒心情,李玄霸的身體也確實支撐不住。
他們不是把李智雲帶來了嗎?
李智雲隻想冷笑,並給兩位兄長比個凸。
他的本事有幾斤幾兩?除了給房兄長和杜兄長端茶倒水磨墨謄寫還能做什麽?
最終房喬和杜如晦還是扛下了所有,而薛家叔侄則遊走各個郡縣統計數據安撫民眾,並增加地方管理經驗。
薛元敬和薛德音的文采不錯,但很缺少吏治經驗,沒有腳踏實地地與百姓和小吏接觸過,學識都浮於表麵。
房喬和杜如晦都是當過縣令、下過基層的人,與薛元敬和薛德音的磨合很不好。在李玄霸的建議下,他們就把薛元敬和薛德音丟去了基層。
薛元敬和薛德音雖然心裏不服,但李世民勸說道:“不治一縣如何治一國?我和阿玄也是從幾百家奴開始帶兵。若能在亂世之中治得一方安寧,將來天下安定,以二位的才華,一定能出將入相。”
薛元敬和薛德音吃了年輕主公畫的餅,高高興興地離開了。
李玄霸掰著手指頭替二哥數,二哥已經承諾給多少人拜相。
李世民大手一揮:“三省六部,三省長官皆是丞相,三年換一次,不出十年就輪了九次,哪有不夠的?再來一倍都沒問題!”
李玄霸居然覺得二哥這亂來的辦法很有道理,被說服了。
房喬和杜如晦咬牙撐著,李世民以“阿玄需要散步了”為由,推著弟弟的輪椅離開,留屋內幾人把咬牙變成了磨牙。
李世民離開後抱怨:“我也不是完全不做事啊。我還要練兵,還要安排士信他們去草原掠奪,十分忙碌。如果不是他們不準我離開,我已經去草原了。”
雖然西突厥攻打敦煌是假的,但西突厥有東進的意圖是真的。李世民常派軍隊出草原震懾突厥人。
再者隴右道的資源不夠,要養一支萬人以上的常備精兵十分困難。長孫無忌帶出的幾萬兵卒不是借西突厥的,就是臨時湊的,不是常備軍。至於大隋在隴右道的府兵,已經幾乎喪失戰鬥力,連剿匪都要新募兵。
李世民麾下具甲騎兵擴充到了兩千,正朝著三千突破,其中耗費除了李玄霸兢兢業業經商賺來的,剩下全都是從突厥搶來的。
如果不搶掠突厥的牛羊馬匹,李世民麾下精兵強將哪能日日吃肉?
他甚至控製了幾個部落為他養馬養牛養羊,訓練好的騎兵基本住在草原上,過著和突厥人差不多以獸奶為主食的生活。
這辦法是李世民想的。
既然突厥人能在草原生活並練出強兵,那麽他的騎兵應當也能在草原生活。如果能靠放牧和掠奪養活一支軍隊,阿玄就不用愁軍費了。
將士們現在有點不適應,還得繼續調整訓練計劃。李世民每隔一段時日就要往草原上跑。
如果不是為了搶掠突厥部落,李世民肯定帶著弟弟住在氣候更適宜的武威郡,而不是回張掖郡。
至於讓李玄霸單獨住在武威郡養身體,他想都沒想過。
當初就是因為河東郡比太原郡氣候更適合弟弟養身體,然後把弟弟養丟了。
李世民和李玄霸聊了一會兒如何調整騎兵的訓練計劃,又說起中原的事。
李世民譏笑:“楊玄感自詡伐隋盟軍盟主,結果皇帝剛回洛陽,所謂盟軍就一哄而散,楊玄感這盟主當得可不怎麽樣。看來他的謀士李密也不怎麽樣。”
李玄霸道:“李密計策再行,如果軍隊戰鬥力不強,他也無可奈何。李密是個很自傲的人,楊玄感多次失敗,我看李密快要與楊玄感離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