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節
李世民為弟弟劇透頭疼中 作者:木蘭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是三郎君幹的。算了,就當是三郎君幹的。
魏徵睜著眼睛說瞎話:“三郎君知恩必報,你既然救過他,他當然會鼎力相助。”
翟讓心裏溫暖極了。三郎君高義!
瓦崗寨有徐世勣、單雄信和翟讓這等猛將,翟讓又非常有自知之明地將軍隊統帥都交給了魏徵和薛收,這支“民賊”就完全不同了。
李建成身邊都還沒個正經謀士呢,瓦崗寨這裏有兩個,整整兩個!還是青史留名的兩個!
在薛收和魏徵的指揮下,瓦崗寨輕而易舉擊潰了李建成的援軍。
魏徵是個小心眼,薛收也心疼李玄霸這個好友,他們本來打算生擒李建成,給李建成一個教訓後再放人。
誰知道他們的仗還沒打完,後方的李建成見敵軍勇猛,飛速逃回了太原郡。
薛收和魏徵得知這個消息時,李建成早就跑得沒影了。
魏徵諷刺:“他誣陷三郎君後也是跑得如此快,把三郎君打了個措手不及。”
薛收冷漠道:“看來李建成在這亂世中一定死不了。他遭遇意外的概率,比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隻能跟在大軍屁股上的李三郎都要小。”
魏徵翻了個白眼:“那可不是,三郎君領兵進退有據,就是失敗了也會留在軍中收攏潰兵,不會仗沒打完,人已經跑得沒影了。唉,我還以為能幫主公和三郎君教訓他。”
薛收笑道:“也能教訓。我們攻入了滎陽,滎陽鄭氏想要我們不騷擾他們,總該付出點代價。翟讓怕世家,我二人可不怕,主公和三郎君也不怕。讓滎陽鄭氏多出點血,滎陽鄭氏一定對這個廢物女婿很生氣。”
魏徵失笑:“聽聞李建成和鄭氏今年成婚?那就算給他一份新婚大禮了。”
薛收和魏徵相識大笑。
瓦崗寨這裏大獲全勝,幾乎吸引了洛陽附近所有剿匪兵力,並堵在了楊廣回洛陽的前路上。
薛收留在滎陽繼續幫助瓦崗寨。魏徵回到王薄身邊,率領齊郡義軍牽製住張須陀,並派出小股勢力一起騷擾楊廣。
江淮、涿郡等地的義軍也紛紛往洛陽趕,一副多路反王會師洛陽的模樣。
楊玄感果然趁機再次舉旗起事,派李密與義軍聯盟,被推舉為盟主,二發檄文聲討楊廣。
一時間原本被撲滅的民亂也死灰複燃,義軍大火從南燒到北,從東燒到西,連隴右道都有人生事。
然後李世民露了個麵,民賊納頭便拜,涕泗橫流,高喊“我多年飄零,終遇明主”。
李玄霸在心聲裏為這群就奔著被招安來的心機男們補充:【我飄零半生,隻恨未逢明主,公若不棄,願拜為義父。】
李世民早就聽李玄霸講過現在還沒有的《三國演義》,知道這個台詞背後的含義,氣得在心裏高喊【閉嘴】【住口】無能狂怒。
大隋民亂再次四處開花,這次大隋軍隊卻捉襟見肘,難以像楊玄感初次起兵時那樣迅速滅火。承擔主要襲擾楊廣任務的河北義軍,肩上的壓力就輕了不少。
河北義軍首領是高士達,但高士達這時候也如翟讓一樣很有自知之明,將軍權交給了竇建德,自己隻負責後勤。
竇建德原本隻是按部就班地打出“太子楊暕”的旗號騷擾楊廣,時不時裝神弄鬼嚇唬一下楊廣,搞個“廢太子楊勇”“廢太子楊暕”雙人鬼魂輪舞,把被東|突厥嚇得心有餘悸的楊廣生生嚇病。
見其他義軍勢頭這麽好,護衛楊廣的隋軍的士氣又過於低落,竇建德就想冒險搞個大的。
他與高士達商議,用出的計謀恰好和他本該在大業十二年初次揚名時用出的計謀一模一樣——他和高士達裝作內訌,高士達假裝殺掉了竇建德家屬,竇建德率領精銳向楊廣投降。
楊廣現在一心想回到東都洛陽,立刻命令接受竇建德投降,讓竇建德為先鋒攻打賊帥高士達。
與原本時空不同的是,這次竇建德不是趁著簽訂盟約的時候隋軍鬆懈進攻,而是忍到了戰場臨陣倒戈。
竇建德覺得挺奇怪的。
他本來以為自己這支軍隊可能會被打散,自己隻率領幾百人在戰場上衝鋒。
奇謀都需要冒險,他已經做好了準備。
誰知道自己帶去的人一個不動全歸自己,隋軍還給自己補了弓箭武器。
竇建德不得不說,大隋曾經真的很輝煌,就這支被突厥人打殘的隋軍都還如此富裕。這讓他在戰場上反衝鋒得更有勁了。
高士達和竇建德一合流,本來士氣就很低的隋軍丟盔卸甲,還有許多人臨陣投降。
宇文述雖然是貪官,但他也是楊廣的忠臣。
他年紀一大把了,還將生病後無法縱馬疾馳的楊廣背在背上,悄悄走小路從混亂中逃走。
又有一眾老將親上戰場殺敵,把竇建德和高士達的攻勢壓了回去。
楊廣也是命不該絕,張須陀還是脫離了義軍的騷擾阻攔及時趕到,正好救下了楊廣和宇文述。
從草原回來的山西慰撫使李淵,和楊廣的心腹河東慰撫使堯君素也匆匆來援,高士達和竇建德遺憾撤退。
楊廣還是成功回到了洛陽。
許國公宇文述傷重不治,死前他良心發現,當了一回忠臣,勸楊廣將楊暕認回宗室,恢複楊暕的名聲,並坐鎮西京大興,承諾休養生息。
楊廣很感動,於是宇文述死後,他的兒子宇文化及沒能繼承宇文述許國公的爵位。
第156章 宇文化及的憤怒
宇文化及原本也不能繼承宇文述的爵位。
宇文述有三個兒子, 長子宇文化及和次子宇文智及都是不法分子,隻有成為楊廣駙馬的宇文士及勉強算是個懶散好人。
宇文化及曾是楊廣近衛,與楊廣算是少年朋友。所以楊廣繼位之後, 他仗著和楊廣的交情很是囂張。
宇文智及不僅囂張, 還很殘忍, 天生是個壞人。宇文述曾動過殺子的心,常說宇文智及會害了他們一家人。
但宇文士及十分愛護兄長,多次在父親和楊廣麵前維護二人, 又有南陽公主從中說和,所以兄弟二人都沒得到多大懲罰,行事更加肆無忌憚。
結果在楊廣北遊榆林時, 宇文化及在宇文智及的慫恿下私自與突厥人交易,終於觸怒了楊廣, 被楊廣以私|通突厥的罪名下令處死。
雖然在宇文士及和南陽公主再次說情下, 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沒有被處死,但被貶為奴隸,咳,給宇文述當奴隸。
把兩個兒子貶給親生父親當奴隸,這種事也隻有楊廣能做得出來。
群臣哪看不出來, 這大概是宇文述這隻老狐狸的意思。
宇文述察覺宇文化及太蠢,宇文智及太壞, 又無法親手殺子,就想了這個笨辦法。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被貶為奴隸後就不能再做官,給他做奴隸又不會吃苦, 這一輩子都是富貴閑人了。
至於自己身上的爵位, 宇文述心想, 皇帝肯定是會讓身為駙馬的宇文士及繼承的。
宇文述救駕而亡後, 楊廣十分感動,赦免了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
這一赦免,按照道理,楊廣應該把宇文述的爵位給嫡長子宇文化及繼承。
但宇文述臨終那番話惹惱了楊廣。
楊廣這一生有兩個人的名字提都不能提,一個是他兄長廢太子楊勇,一個是他兒子廢太子楊暕。
這兩個廢太子是楊廣的逆鱗,誰多誇幾句他都會震怒。
宇文述很清楚楊廣的心態,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他也確實是楊廣的忠臣,琢磨了一下自己的情況之後,還是說出了這個其他同僚不敢說的話。
他知道自己護駕而死,就算楊廣心裏不舒服,也不會因為這句話遷怒他的後人。再者宇文士及一直深得楊廣喜愛,楊廣就算遷怒也不會針對宇文士及。
既然自己這番話不會給自家人帶來麻煩,他就在臨終之前說了這番肺腑之言。
至於長子和次子,宇文述完全不希望這兩人被皇帝想起來。自己在臨死前讓皇帝生氣,皇帝一小心眼,說不定就不會赦免自己兩個兒子,這一箭雙雕啊。
誰知道楊廣對宇文述是真的愛。他雖然很生氣,但還是赦免了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並給宇文化及封了右屯衛將軍。
但他也很膈應,所以他把宇文述“許國公”的爵位給扣了。
楊廣想,用這個“許國公”的爵位換兩個已經被貶為奴隸的兒子當高官,宇文愛卿一定感動死了。
至於國公的爵位,楊廣認為,宇文家應該是不在乎的。因為他的駙馬宇文士及早就因宇文述的功勞得封新城縣公。
不過這個“許國公”,楊廣也不是不給了。
楊廣是真的對宇文述很寬容,隻是晚幾年給,讓自己消消氣。
他對宇文化及道:“朕雖然因為你父親的功勞赦免你,你為嫡長,理應繼承許國公的爵位。但你之前實在是太荒唐,就是你父親也不會安心讓你繼承爵位。朕給你幾年時間證明自己。如果你表現好,朕就把爵位給你;如果你表現很差,你這爵位就別要了。”
宇文化及先千恩萬謝,回頭就問宇文智及:“陛下的意思難道是想把國公的爵位給三弟?”
宇文智及搖頭:“就算陛下給三弟,以三弟的性格也不會要。我想陛下的意思是宇文家國公的爵位就沒了。”
宇文化及驚怒:“怎會如此?”
宇文智及道:“父親臨終前,隻有三弟守在陛下身邊。我觀察陛下從房中出來時臉上憤怒壓過了悲傷,或許是父親臨終前激怒了陛下。何不問問三弟?”
宇文化及趕緊叫人將宇文士及請來。
宇文士及歎氣道:“你們知道太多並不好。”
宇文化及罵道:“我們家的國公爵位都快沒了,你還說這個?!”
宇文士及道:“以我對陛下的了解,不會不給我們國公爵位,隻是會遲幾年,等他消氣就好了。”
宇文智及皺眉道:“父親究竟說了什麽讓陛下震怒?如果我們不知道陛下震怒的原因,下次說不定還會惹怒陛下。”
宇文士及對兄弟是掏心掏肺的好,為人又單純,兄弟這麽一說,他覺得有道理,便道:“父親勸陛下為廢太子楊暕平反。”
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麵色同時一僵。
宇文士及歎息:“父親對陛下是真的忠誠。”
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對視一眼,眼中都很憤怒。
宇文智及拉了宇文化及袖口一下,率先道:“原來如此。那我們這幾年就低調些,等陛下消氣。”
宇文士及點頭:“陛下一定會消氣,相信我。還有公主為我們說情,陛下不會遷怒太久。”
宇文化及扯了一個僵硬的笑容:“要再次麻煩公主了。三弟,你消瘦了許多,就算為父親守孝,你也該保重身體。”
宇文士及道:“我還好。兩位兄長也要保重身體。”
兄弟三人隨意閑聊了幾句,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親自把宇文士及送出門。熱孝已過,宇文士及每日來靈堂後,仍舊回公主府休息,不在宇文府居住。
宇文士及離開後,宇文化及關上門破口大罵:“楊廣真不做人!”
宇文智及抱著手臂冷哼:“他什麽時候做人?楊廣年少時與兄長曾是無話不談的友人,僅僅因為我們與突厥人交換了一點東西,他就要將你我處死。後來說什麽赦免……”
宇文智及嗤笑了一聲:“那叫赦免?他如果真的隻是因為嚴格執法,就該把你我貶往邊疆,過幾年再赦免我們回朝。貶為奴隸……貶為奴隸……”
宇文智及咬牙切齒,心中的暴戾不斷往上湧。
他和兄長曾是大興城最風光的紈絝公子,就算見到朝中公卿都敢輕蔑對待。
楊廣居然把他們貶為奴隸,還是給父親為奴,這侮辱還不如殺了他們!
宇文化及握拳狠狠砸了一下桌麵,眼中屈辱和憎恨也仿佛要溢出來似的。
魏徵睜著眼睛說瞎話:“三郎君知恩必報,你既然救過他,他當然會鼎力相助。”
翟讓心裏溫暖極了。三郎君高義!
瓦崗寨有徐世勣、單雄信和翟讓這等猛將,翟讓又非常有自知之明地將軍隊統帥都交給了魏徵和薛收,這支“民賊”就完全不同了。
李建成身邊都還沒個正經謀士呢,瓦崗寨這裏有兩個,整整兩個!還是青史留名的兩個!
在薛收和魏徵的指揮下,瓦崗寨輕而易舉擊潰了李建成的援軍。
魏徵是個小心眼,薛收也心疼李玄霸這個好友,他們本來打算生擒李建成,給李建成一個教訓後再放人。
誰知道他們的仗還沒打完,後方的李建成見敵軍勇猛,飛速逃回了太原郡。
薛收和魏徵得知這個消息時,李建成早就跑得沒影了。
魏徵諷刺:“他誣陷三郎君後也是跑得如此快,把三郎君打了個措手不及。”
薛收冷漠道:“看來李建成在這亂世中一定死不了。他遭遇意外的概率,比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隻能跟在大軍屁股上的李三郎都要小。”
魏徵翻了個白眼:“那可不是,三郎君領兵進退有據,就是失敗了也會留在軍中收攏潰兵,不會仗沒打完,人已經跑得沒影了。唉,我還以為能幫主公和三郎君教訓他。”
薛收笑道:“也能教訓。我們攻入了滎陽,滎陽鄭氏想要我們不騷擾他們,總該付出點代價。翟讓怕世家,我二人可不怕,主公和三郎君也不怕。讓滎陽鄭氏多出點血,滎陽鄭氏一定對這個廢物女婿很生氣。”
魏徵失笑:“聽聞李建成和鄭氏今年成婚?那就算給他一份新婚大禮了。”
薛收和魏徵相識大笑。
瓦崗寨這裏大獲全勝,幾乎吸引了洛陽附近所有剿匪兵力,並堵在了楊廣回洛陽的前路上。
薛收留在滎陽繼續幫助瓦崗寨。魏徵回到王薄身邊,率領齊郡義軍牽製住張須陀,並派出小股勢力一起騷擾楊廣。
江淮、涿郡等地的義軍也紛紛往洛陽趕,一副多路反王會師洛陽的模樣。
楊玄感果然趁機再次舉旗起事,派李密與義軍聯盟,被推舉為盟主,二發檄文聲討楊廣。
一時間原本被撲滅的民亂也死灰複燃,義軍大火從南燒到北,從東燒到西,連隴右道都有人生事。
然後李世民露了個麵,民賊納頭便拜,涕泗橫流,高喊“我多年飄零,終遇明主”。
李玄霸在心聲裏為這群就奔著被招安來的心機男們補充:【我飄零半生,隻恨未逢明主,公若不棄,願拜為義父。】
李世民早就聽李玄霸講過現在還沒有的《三國演義》,知道這個台詞背後的含義,氣得在心裏高喊【閉嘴】【住口】無能狂怒。
大隋民亂再次四處開花,這次大隋軍隊卻捉襟見肘,難以像楊玄感初次起兵時那樣迅速滅火。承擔主要襲擾楊廣任務的河北義軍,肩上的壓力就輕了不少。
河北義軍首領是高士達,但高士達這時候也如翟讓一樣很有自知之明,將軍權交給了竇建德,自己隻負責後勤。
竇建德原本隻是按部就班地打出“太子楊暕”的旗號騷擾楊廣,時不時裝神弄鬼嚇唬一下楊廣,搞個“廢太子楊勇”“廢太子楊暕”雙人鬼魂輪舞,把被東|突厥嚇得心有餘悸的楊廣生生嚇病。
見其他義軍勢頭這麽好,護衛楊廣的隋軍的士氣又過於低落,竇建德就想冒險搞個大的。
他與高士達商議,用出的計謀恰好和他本該在大業十二年初次揚名時用出的計謀一模一樣——他和高士達裝作內訌,高士達假裝殺掉了竇建德家屬,竇建德率領精銳向楊廣投降。
楊廣現在一心想回到東都洛陽,立刻命令接受竇建德投降,讓竇建德為先鋒攻打賊帥高士達。
與原本時空不同的是,這次竇建德不是趁著簽訂盟約的時候隋軍鬆懈進攻,而是忍到了戰場臨陣倒戈。
竇建德覺得挺奇怪的。
他本來以為自己這支軍隊可能會被打散,自己隻率領幾百人在戰場上衝鋒。
奇謀都需要冒險,他已經做好了準備。
誰知道自己帶去的人一個不動全歸自己,隋軍還給自己補了弓箭武器。
竇建德不得不說,大隋曾經真的很輝煌,就這支被突厥人打殘的隋軍都還如此富裕。這讓他在戰場上反衝鋒得更有勁了。
高士達和竇建德一合流,本來士氣就很低的隋軍丟盔卸甲,還有許多人臨陣投降。
宇文述雖然是貪官,但他也是楊廣的忠臣。
他年紀一大把了,還將生病後無法縱馬疾馳的楊廣背在背上,悄悄走小路從混亂中逃走。
又有一眾老將親上戰場殺敵,把竇建德和高士達的攻勢壓了回去。
楊廣也是命不該絕,張須陀還是脫離了義軍的騷擾阻攔及時趕到,正好救下了楊廣和宇文述。
從草原回來的山西慰撫使李淵,和楊廣的心腹河東慰撫使堯君素也匆匆來援,高士達和竇建德遺憾撤退。
楊廣還是成功回到了洛陽。
許國公宇文述傷重不治,死前他良心發現,當了一回忠臣,勸楊廣將楊暕認回宗室,恢複楊暕的名聲,並坐鎮西京大興,承諾休養生息。
楊廣很感動,於是宇文述死後,他的兒子宇文化及沒能繼承宇文述許國公的爵位。
第156章 宇文化及的憤怒
宇文化及原本也不能繼承宇文述的爵位。
宇文述有三個兒子, 長子宇文化及和次子宇文智及都是不法分子,隻有成為楊廣駙馬的宇文士及勉強算是個懶散好人。
宇文化及曾是楊廣近衛,與楊廣算是少年朋友。所以楊廣繼位之後, 他仗著和楊廣的交情很是囂張。
宇文智及不僅囂張, 還很殘忍, 天生是個壞人。宇文述曾動過殺子的心,常說宇文智及會害了他們一家人。
但宇文士及十分愛護兄長,多次在父親和楊廣麵前維護二人, 又有南陽公主從中說和,所以兄弟二人都沒得到多大懲罰,行事更加肆無忌憚。
結果在楊廣北遊榆林時, 宇文化及在宇文智及的慫恿下私自與突厥人交易,終於觸怒了楊廣, 被楊廣以私|通突厥的罪名下令處死。
雖然在宇文士及和南陽公主再次說情下, 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沒有被處死,但被貶為奴隸,咳,給宇文述當奴隸。
把兩個兒子貶給親生父親當奴隸,這種事也隻有楊廣能做得出來。
群臣哪看不出來, 這大概是宇文述這隻老狐狸的意思。
宇文述察覺宇文化及太蠢,宇文智及太壞, 又無法親手殺子,就想了這個笨辦法。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被貶為奴隸後就不能再做官,給他做奴隸又不會吃苦, 這一輩子都是富貴閑人了。
至於自己身上的爵位, 宇文述心想, 皇帝肯定是會讓身為駙馬的宇文士及繼承的。
宇文述救駕而亡後, 楊廣十分感動,赦免了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
這一赦免,按照道理,楊廣應該把宇文述的爵位給嫡長子宇文化及繼承。
但宇文述臨終那番話惹惱了楊廣。
楊廣這一生有兩個人的名字提都不能提,一個是他兄長廢太子楊勇,一個是他兒子廢太子楊暕。
這兩個廢太子是楊廣的逆鱗,誰多誇幾句他都會震怒。
宇文述很清楚楊廣的心態,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他也確實是楊廣的忠臣,琢磨了一下自己的情況之後,還是說出了這個其他同僚不敢說的話。
他知道自己護駕而死,就算楊廣心裏不舒服,也不會因為這句話遷怒他的後人。再者宇文士及一直深得楊廣喜愛,楊廣就算遷怒也不會針對宇文士及。
既然自己這番話不會給自家人帶來麻煩,他就在臨終之前說了這番肺腑之言。
至於長子和次子,宇文述完全不希望這兩人被皇帝想起來。自己在臨死前讓皇帝生氣,皇帝一小心眼,說不定就不會赦免自己兩個兒子,這一箭雙雕啊。
誰知道楊廣對宇文述是真的愛。他雖然很生氣,但還是赦免了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並給宇文化及封了右屯衛將軍。
但他也很膈應,所以他把宇文述“許國公”的爵位給扣了。
楊廣想,用這個“許國公”的爵位換兩個已經被貶為奴隸的兒子當高官,宇文愛卿一定感動死了。
至於國公的爵位,楊廣認為,宇文家應該是不在乎的。因為他的駙馬宇文士及早就因宇文述的功勞得封新城縣公。
不過這個“許國公”,楊廣也不是不給了。
楊廣是真的對宇文述很寬容,隻是晚幾年給,讓自己消消氣。
他對宇文化及道:“朕雖然因為你父親的功勞赦免你,你為嫡長,理應繼承許國公的爵位。但你之前實在是太荒唐,就是你父親也不會安心讓你繼承爵位。朕給你幾年時間證明自己。如果你表現好,朕就把爵位給你;如果你表現很差,你這爵位就別要了。”
宇文化及先千恩萬謝,回頭就問宇文智及:“陛下的意思難道是想把國公的爵位給三弟?”
宇文智及搖頭:“就算陛下給三弟,以三弟的性格也不會要。我想陛下的意思是宇文家國公的爵位就沒了。”
宇文化及驚怒:“怎會如此?”
宇文智及道:“父親臨終前,隻有三弟守在陛下身邊。我觀察陛下從房中出來時臉上憤怒壓過了悲傷,或許是父親臨終前激怒了陛下。何不問問三弟?”
宇文化及趕緊叫人將宇文士及請來。
宇文士及歎氣道:“你們知道太多並不好。”
宇文化及罵道:“我們家的國公爵位都快沒了,你還說這個?!”
宇文士及道:“以我對陛下的了解,不會不給我們國公爵位,隻是會遲幾年,等他消氣就好了。”
宇文智及皺眉道:“父親究竟說了什麽讓陛下震怒?如果我們不知道陛下震怒的原因,下次說不定還會惹怒陛下。”
宇文士及對兄弟是掏心掏肺的好,為人又單純,兄弟這麽一說,他覺得有道理,便道:“父親勸陛下為廢太子楊暕平反。”
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麵色同時一僵。
宇文士及歎息:“父親對陛下是真的忠誠。”
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對視一眼,眼中都很憤怒。
宇文智及拉了宇文化及袖口一下,率先道:“原來如此。那我們這幾年就低調些,等陛下消氣。”
宇文士及點頭:“陛下一定會消氣,相信我。還有公主為我們說情,陛下不會遷怒太久。”
宇文化及扯了一個僵硬的笑容:“要再次麻煩公主了。三弟,你消瘦了許多,就算為父親守孝,你也該保重身體。”
宇文士及道:“我還好。兩位兄長也要保重身體。”
兄弟三人隨意閑聊了幾句,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親自把宇文士及送出門。熱孝已過,宇文士及每日來靈堂後,仍舊回公主府休息,不在宇文府居住。
宇文士及離開後,宇文化及關上門破口大罵:“楊廣真不做人!”
宇文智及抱著手臂冷哼:“他什麽時候做人?楊廣年少時與兄長曾是無話不談的友人,僅僅因為我們與突厥人交換了一點東西,他就要將你我處死。後來說什麽赦免……”
宇文智及嗤笑了一聲:“那叫赦免?他如果真的隻是因為嚴格執法,就該把你我貶往邊疆,過幾年再赦免我們回朝。貶為奴隸……貶為奴隸……”
宇文智及咬牙切齒,心中的暴戾不斷往上湧。
他和兄長曾是大興城最風光的紈絝公子,就算見到朝中公卿都敢輕蔑對待。
楊廣居然把他們貶為奴隸,還是給父親為奴,這侮辱還不如殺了他們!
宇文化及握拳狠狠砸了一下桌麵,眼中屈辱和憎恨也仿佛要溢出來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