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節
李世民為弟弟劇透頭疼中 作者:木蘭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靖見李世民麾下還是這麽活潑熱鬧,十分頭疼。
將來朝堂上不會也如此熱鬧?自己還是一直外放鎮守邊疆,別回朝堂了。
李靖不喜歡多話,勸諫點到即止,沒有拉著李世民的袖子一直嘮叨。
勸諫一句後,李靖就將馮盎的情況告訴了李世民。
李世民唏噓:“冼夫人和馮盎啊,我知道。”
他唏噓的不是冼夫人和馮盎,而是馮盎那個出名的宦官曾孫。
湊巧的是,李玄霸寫信讓李世民暫時別回來,先把馮盎帶回來時,也在唏噓馮盎的曾孫。
馮盎除了有一個出名的祖母,還有一個出名的曾孫,名為高力士。
後世很多人知道冼夫人,知道高力士,甚至連馮盎都聽說過,但絕對不知道,高力士是馮盎的曾孫,冼夫人的第七世孫,本名馮元一。
高力士常和李白捆綁出現,即著名的“高力士脫靴”,好像高力士是隻知奉承唐玄宗才得寵的奸宦似的。
其實高力士是累有功勳的大忠臣,官至右監門衛大將軍,晉爵渤海郡公,聽聞唐玄宗駕崩後嘔血而死,追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而且,他還是滿門忠良的冼夫人和馮盎之後。
武則天稱帝時為按下朝堂不滿,重用酷吏萬國俊排除異己。眾所周知,曆來酷吏除了幫主人排除異己,還會自己濫用職權。
聖曆元年,嶺南遭災,萬國俊坐鎮廣州當監察禦史,當時鎮守嶺南的是馮盎之孫馮君衡。馮君衡沒有及時奉承萬國俊,萬國俊便誣告馮君衡指使嶺南受災的流民謀反。女帝詔令嶺南討擊使李千裏,將馮氏宗族和冼氏宗族毀墳滅族。
馮元一因年幼被免於處死,被閹割為奴。李千裏憐惜他,將他帶回宮中為宦官。馮元一被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名高力士。
高延福出身渤海高氏,也是因罪淨身入宮。或許是對馮元一的經曆感同身受,他才庇佑年幼的馮元一。高力士後來被封渤海郡王,也是因為所認義父是渤海高氏出身,慣例冊封祖籍地為封號的緣故。
明朝李贄誇讚:“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
冼夫人的後人即使隻剩下一個太監也恪守忠良終身,所謂滿門忠良,被滅滿門了也還是忠良,真不負君王。
高力士身為忠良勳貴之後,因被誣告而淨身入宮,仍舊不改宏圖大誌忠君立功,以宦官之身得封郡公,卻仍舊因身體殘缺被人輕視侮辱,真是可歎。
對了,現在的渤海郡公正是他出身渤海高氏的師兄,高表仁。高延福大概是他八竿子打不著的旁支族人。
“高大兄,聽聞你是渤海高氏出身,要不要在渤海高氏開辦族學?”李玄霸道,“大唐以後會推廣科舉,渤海高氏的族人若以科舉晉身,也算清貴了。”
高盛道無語道:“別說這麽遠,現在震得這麽厲害,你都不害怕嗎!”
李玄霸知道這場地震的日期,李玄霸與高盛道、房喬等人提前三日在帳篷裏居住,以便於地震來後第一時間發出政令。
地震如約而至,眾人先猛地站起,然後站立不穩,跌倒在地,麵有懼色。
隻李玄霸坐在椅子上晃來晃去,一邊看信,一邊嘮嘮叨叨,沒個正形。
見李玄霸這副輕鬆的模樣,眾人雖然很無語,但心中恐慌也消失不少。
這場地震都被李玄霸提前預知了,還有何可懼?當務之急,該是立刻賑災,沒空讓他們畏懼天災。
地震之後,竇皇後帶著萬貴妃和後宮妃嬪親自搭建粥棚賑濟災民;宇文珠匆忙趕回京城,應對地震後京城可能出現的疫病;長孫康寧仍舊在李昭軍中,與父親長孫晟一起安撫突厥首領,商議再次分割東|突厥之事,待李世民快回京的時候再回來當皇後。
李世民也掐準時間北上,一路安撫災民,平定騷亂,開倉賑災。
李玄霸早就安排在京城居住的各地百姓代表,終於能完成他們的任務了。
他們改了一下標語,以各郡縣宿老的身份,勸“秦王”李世民登基。
這天下本就該是“秦王”李世民的,正因為真命天子沒有及時歸位,龍脈才動蕩不安啊!
“東都洛陽控製不住了,百姓們堅信你的謊話,都開始給大雄鑄神像建廟宇了!”高熲急匆匆返京,對著搞事的李玄霸一頓噴。
李玄霸滿頭霧水。
長安的百姓還在看熱鬧,沒有參與進這場皇袍加身呢,怎麽剛成為大唐百姓不久的洛陽百姓如此激動?
沒幾日,李世民也派長孫無忌回長安求助。
“阿玄!你幹的什麽好事!我被洛陽百姓圍著燒香叩拜,他們要逼我在洛陽趕緊登基!不登基不準走,怕又出現地震!你趕緊來洛陽把我救出去!”
李玄霸下巴都快掉地上了。
宇文珠笑得差點嗆道:“郎君,你趕緊去洛陽把兄公接回來,不然觀音婢就要改道去洛陽當皇後了。”
李玄霸雙手抱頭:“究竟發生了什麽!啊,高老師你別擼袖子,洛陽和我又沒關係!不是你駐守洛陽……好吧,我的錯,不對,是二哥的錯!”
二哥你做了什麽,才讓洛陽百姓逼你登基啊!
第216章 有時仿佛陌生人
李世民真沒做什麽。他就是從大運河回來, 在洛陽下船補給,然後就走不掉了。
按照常理,李世民帶著軍隊, 百姓應該遠遠繞道。但現在洛陽百姓就是圍了上來, 還是求李世民登基, 李世民總不能讓兵卒開道吧?
裴行儼和長孫無忌兩個副將都袖手旁觀,說這種事自己不敢擅自處置,讓李世民看著辦。
一同回來參加李世民登基, 等李世民登基後再繼續回南方撫民和剿零星未滅的匪徒的李靖更是直接裝病,把明哲保身發揮到了極致。
隨李靖進京的馮盎瑟瑟發抖。
他經曆了陳、隋,如今歸順大唐, 自詡見多識廣。馮家雖然一直坐鎮嶺南,但也沒有放棄詩書之家的傳統, 馮盎也算熟讀史書。無論是親眼見的, 還是書中讀的,馮盎從未見過這樣的“被逼登基”啊!
馮盎這次進京帶了一大家子人,讓兒子們去長安長長見識。
若是不回中原,兒子們偏安一隅,可能會眼界狹小, 以為嶺南那荒蕪的地方就是一切,自己當個土霸王就滿足了。要見到中原的繁華, 開闊了眼界,他們在嶺南才不會犯錯。
而且馮家人不需要全部都留在嶺南,他其餘兒子也要去朝堂找官做, 家族才不會被中原文化拋棄, 退化成為蠻夷, 所以馮盎把三十個兒子都帶上了。
如今不僅馮盎瑟瑟發抖, 他三十個兒子也圍著他們的老父親瑟瑟發抖。
“父親啊,以前隋朝皇帝登基也是這副模樣嗎?我在史書中沒讀到過啊!”
“別胡說,大唐皇帝和大隋皇帝哪能一樣?我看大唐說不定是大漢!”
大漢之後,再無大一統的盛世王朝。現在仍舊有許多人都自稱漢人,懷念那段哪怕皇帝平庸的時候,百姓也比亂世中過得好的曆史時光。
魏晉南北朝幾百年,大隋短暫統一後二世而亡,讓世人都把隋朝也隻當做亂世的一部分,一段隻是讓人喘口氣的短暫平靜。
預定會留在京中的馮盎次子馮智戴道:“哪怕如大隋一樣有個近四十年的和平時期,也有一代人能在和平中度過了。”
馮智戴的弟弟馮智玳小聲道:“大隋三十多年時光,至少有十年時光,百姓過得不一定有亂世好。至少我們嶺南是這樣。”
以前亂世時嶺南還能偏安,隻要他們馮家人行得正,嶺南百姓就不會有太大的苦難。
但隋煬帝當政時,就是嶺南也要服徭役。
馮盎皺眉製止幼子:“聽聞太子殿下曾經是大隋的秦王,深受隋朝皇帝信賴,他不一定會樂意聽到你詆毀隋煬帝。我讓你們小心謹慎,謹防禍從口出,你忘記了嗎?”
馮智玳忙垂首:“不敢。”
馮盎歎氣:“能親眼見證這件事,也是我們的福氣。如果將來大唐真的如大漢一樣,能成為持續百年以上的盛世王朝,我們馮家替大唐鎮守嶺南,將來史書上必有我們濃墨重彩的一筆。”
馮家人都挺起了胸。
他們世代留在嶺南,榮華富貴世代相傳,所圖的除了家業的延續,就隻剩下青史留名了。
馮盎對次子馮智戴道:“你早年征戰過多,有舊傷在身。我將你留在京中,除了讓你當質子,也是因為長安的氣候可能對你的身體更好,名醫也很多。如果你的身體好轉,跟隨這樣的皇帝,說不定不會忌憚我們馮家在嶺南的地位給你建功立業的機會,不必等到下一代。”
馮智戴拱手,心生向往。
能跟隨這樣的皇帝,哪怕隻是給陛下牽馬,也比留在嶺南當土霸王揚眉吐氣。
被父親勒令在角落裏垂首反省的馮智玳眼珠子轉了轉,眼中出現一絲狡黠。
李世民被迫留下來安撫洛陽百姓,高熲去長安城把李玄霸找來解決問題。
李世民堅稱,出現這麽大的變故,一定是阿玄的錯!
高熲也認為,隻有李玄霸會這麽折騰,也才敢這麽折騰。
當高熲到了長安,聽到李玄霸堅稱一切都是李世民的錯時,他難得迷糊了。
難道洛陽百姓把李世民“扣住”不準離開,真的是意外?
百姓怎麽敢這樣做?!
現在李世民還隻是太子,李淵才是皇帝。雖然朝中都知道李世民是實權皇帝,但名義上李淵禪位也得資源。李世民若真的在洛陽登基,那就是篡位自立。
這天下難道還有被百姓逼迫“篡位”的皇帝??!
高熲都快八十了,這場麵他真的沒見過。
李玄霸驚訝一番後,冷靜下來,心中的驚訝變成了興奮。
被扣住好啊!這效果比自己布置的戲台更好!
李玄霸請高熲留在長安,與裴世矩、蘇威兩位老臣一同準備二哥的繼位典禮,然後帶著早就準備好“勸進登基”的演員們從長安出發,一邊監察沿路災區官吏救災賑濟情況,一邊將洛陽的事宣揚出去。
洛陽百姓深信太子李世民才是真命天子,在隋朝小皇帝自焚時,隋朝皇帝就已經將天下禪讓給李世民。李世民遲遲不登基,才導致國運無人鎮壓,龍脈出現震蕩,地龍憤怒翻身。
李世民根本就不該當什麽太子!他是被隋朝皇帝禪位的大隋秦王李世民,直接就該當皇帝!
沿路災民遇到地震本來很麻木,早就習慣了自己扛。
大唐剛建立,太子都還在親自帶兵打仗,能給他們減免徭役賦稅就不錯了,誰能指望官府會救他們?
官吏們居然派人來探查他們的受災情況,把他們組織起來清理廢墟,恢複生產,還給他們發糧食。災民們都擔心今日吃了官府的糧食,明日就會被拉去高麗戰場,或者被拉去又修一條運河。
但那也是明日的事了,災民們還是乖乖聽話,沒有反抗,活過今日再說。
一日、兩日、三日……日日官吏們都隻是安排他們清理廢墟,補種田地,沒提把他們遷徙到邊塞,也沒說要打高麗。
突厥倒是打了,那是太子殿下自己打的。太子殿下還是大隋秦王的時候就愛去草原抓突厥可汗,現在又去草原抓了幾個,和老百姓們沒關係。
災民們聚在一起幹活時竊竊私語。
“這就是話本中說的好皇帝嗎?就是那個漢文帝,我還以為話本都是假的呢。”
“什麽?漢文帝真的存在?我還以為那是村老用來哄小孩的故事。”
“大漢不是很久很久的事了?那什麽三皇五帝是不是也是大漢的皇帝?”
“我也聽過這個故事!三皇五帝一起爭奪天下,最後是秦始皇和漢高祖決戰楚河!”
“啊?是秦始皇嗎?不是西楚霸王項羽嗎?”
災民中也有讀過幾本書的庶族地主。
庶族地主在好時節能吃飽肚子,能遊學讀書。天災一來,他們就淪落得和曾經租種他們田地的佃農差不多。如果挺過災難,他們重新建好房子,補種田地,恢複元氣肯定比普通的農人強。但在那之前,他們也隻能領賑濟糧為官府幹活來維持生命。
庶族地主一般都是村中宿老,他們中大部分人都比較“接地氣”,不會以和農人交流為恥。他們就是如今聲勢還很弱小的寒門庶士。
將來朝堂上不會也如此熱鬧?自己還是一直外放鎮守邊疆,別回朝堂了。
李靖不喜歡多話,勸諫點到即止,沒有拉著李世民的袖子一直嘮叨。
勸諫一句後,李靖就將馮盎的情況告訴了李世民。
李世民唏噓:“冼夫人和馮盎啊,我知道。”
他唏噓的不是冼夫人和馮盎,而是馮盎那個出名的宦官曾孫。
湊巧的是,李玄霸寫信讓李世民暫時別回來,先把馮盎帶回來時,也在唏噓馮盎的曾孫。
馮盎除了有一個出名的祖母,還有一個出名的曾孫,名為高力士。
後世很多人知道冼夫人,知道高力士,甚至連馮盎都聽說過,但絕對不知道,高力士是馮盎的曾孫,冼夫人的第七世孫,本名馮元一。
高力士常和李白捆綁出現,即著名的“高力士脫靴”,好像高力士是隻知奉承唐玄宗才得寵的奸宦似的。
其實高力士是累有功勳的大忠臣,官至右監門衛大將軍,晉爵渤海郡公,聽聞唐玄宗駕崩後嘔血而死,追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而且,他還是滿門忠良的冼夫人和馮盎之後。
武則天稱帝時為按下朝堂不滿,重用酷吏萬國俊排除異己。眾所周知,曆來酷吏除了幫主人排除異己,還會自己濫用職權。
聖曆元年,嶺南遭災,萬國俊坐鎮廣州當監察禦史,當時鎮守嶺南的是馮盎之孫馮君衡。馮君衡沒有及時奉承萬國俊,萬國俊便誣告馮君衡指使嶺南受災的流民謀反。女帝詔令嶺南討擊使李千裏,將馮氏宗族和冼氏宗族毀墳滅族。
馮元一因年幼被免於處死,被閹割為奴。李千裏憐惜他,將他帶回宮中為宦官。馮元一被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名高力士。
高延福出身渤海高氏,也是因罪淨身入宮。或許是對馮元一的經曆感同身受,他才庇佑年幼的馮元一。高力士後來被封渤海郡王,也是因為所認義父是渤海高氏出身,慣例冊封祖籍地為封號的緣故。
明朝李贄誇讚:“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
冼夫人的後人即使隻剩下一個太監也恪守忠良終身,所謂滿門忠良,被滅滿門了也還是忠良,真不負君王。
高力士身為忠良勳貴之後,因被誣告而淨身入宮,仍舊不改宏圖大誌忠君立功,以宦官之身得封郡公,卻仍舊因身體殘缺被人輕視侮辱,真是可歎。
對了,現在的渤海郡公正是他出身渤海高氏的師兄,高表仁。高延福大概是他八竿子打不著的旁支族人。
“高大兄,聽聞你是渤海高氏出身,要不要在渤海高氏開辦族學?”李玄霸道,“大唐以後會推廣科舉,渤海高氏的族人若以科舉晉身,也算清貴了。”
高盛道無語道:“別說這麽遠,現在震得這麽厲害,你都不害怕嗎!”
李玄霸知道這場地震的日期,李玄霸與高盛道、房喬等人提前三日在帳篷裏居住,以便於地震來後第一時間發出政令。
地震如約而至,眾人先猛地站起,然後站立不穩,跌倒在地,麵有懼色。
隻李玄霸坐在椅子上晃來晃去,一邊看信,一邊嘮嘮叨叨,沒個正形。
見李玄霸這副輕鬆的模樣,眾人雖然很無語,但心中恐慌也消失不少。
這場地震都被李玄霸提前預知了,還有何可懼?當務之急,該是立刻賑災,沒空讓他們畏懼天災。
地震之後,竇皇後帶著萬貴妃和後宮妃嬪親自搭建粥棚賑濟災民;宇文珠匆忙趕回京城,應對地震後京城可能出現的疫病;長孫康寧仍舊在李昭軍中,與父親長孫晟一起安撫突厥首領,商議再次分割東|突厥之事,待李世民快回京的時候再回來當皇後。
李世民也掐準時間北上,一路安撫災民,平定騷亂,開倉賑災。
李玄霸早就安排在京城居住的各地百姓代表,終於能完成他們的任務了。
他們改了一下標語,以各郡縣宿老的身份,勸“秦王”李世民登基。
這天下本就該是“秦王”李世民的,正因為真命天子沒有及時歸位,龍脈才動蕩不安啊!
“東都洛陽控製不住了,百姓們堅信你的謊話,都開始給大雄鑄神像建廟宇了!”高熲急匆匆返京,對著搞事的李玄霸一頓噴。
李玄霸滿頭霧水。
長安的百姓還在看熱鬧,沒有參與進這場皇袍加身呢,怎麽剛成為大唐百姓不久的洛陽百姓如此激動?
沒幾日,李世民也派長孫無忌回長安求助。
“阿玄!你幹的什麽好事!我被洛陽百姓圍著燒香叩拜,他們要逼我在洛陽趕緊登基!不登基不準走,怕又出現地震!你趕緊來洛陽把我救出去!”
李玄霸下巴都快掉地上了。
宇文珠笑得差點嗆道:“郎君,你趕緊去洛陽把兄公接回來,不然觀音婢就要改道去洛陽當皇後了。”
李玄霸雙手抱頭:“究竟發生了什麽!啊,高老師你別擼袖子,洛陽和我又沒關係!不是你駐守洛陽……好吧,我的錯,不對,是二哥的錯!”
二哥你做了什麽,才讓洛陽百姓逼你登基啊!
第216章 有時仿佛陌生人
李世民真沒做什麽。他就是從大運河回來, 在洛陽下船補給,然後就走不掉了。
按照常理,李世民帶著軍隊, 百姓應該遠遠繞道。但現在洛陽百姓就是圍了上來, 還是求李世民登基, 李世民總不能讓兵卒開道吧?
裴行儼和長孫無忌兩個副將都袖手旁觀,說這種事自己不敢擅自處置,讓李世民看著辦。
一同回來參加李世民登基, 等李世民登基後再繼續回南方撫民和剿零星未滅的匪徒的李靖更是直接裝病,把明哲保身發揮到了極致。
隨李靖進京的馮盎瑟瑟發抖。
他經曆了陳、隋,如今歸順大唐, 自詡見多識廣。馮家雖然一直坐鎮嶺南,但也沒有放棄詩書之家的傳統, 馮盎也算熟讀史書。無論是親眼見的, 還是書中讀的,馮盎從未見過這樣的“被逼登基”啊!
馮盎這次進京帶了一大家子人,讓兒子們去長安長長見識。
若是不回中原,兒子們偏安一隅,可能會眼界狹小, 以為嶺南那荒蕪的地方就是一切,自己當個土霸王就滿足了。要見到中原的繁華, 開闊了眼界,他們在嶺南才不會犯錯。
而且馮家人不需要全部都留在嶺南,他其餘兒子也要去朝堂找官做, 家族才不會被中原文化拋棄, 退化成為蠻夷, 所以馮盎把三十個兒子都帶上了。
如今不僅馮盎瑟瑟發抖, 他三十個兒子也圍著他們的老父親瑟瑟發抖。
“父親啊,以前隋朝皇帝登基也是這副模樣嗎?我在史書中沒讀到過啊!”
“別胡說,大唐皇帝和大隋皇帝哪能一樣?我看大唐說不定是大漢!”
大漢之後,再無大一統的盛世王朝。現在仍舊有許多人都自稱漢人,懷念那段哪怕皇帝平庸的時候,百姓也比亂世中過得好的曆史時光。
魏晉南北朝幾百年,大隋短暫統一後二世而亡,讓世人都把隋朝也隻當做亂世的一部分,一段隻是讓人喘口氣的短暫平靜。
預定會留在京中的馮盎次子馮智戴道:“哪怕如大隋一樣有個近四十年的和平時期,也有一代人能在和平中度過了。”
馮智戴的弟弟馮智玳小聲道:“大隋三十多年時光,至少有十年時光,百姓過得不一定有亂世好。至少我們嶺南是這樣。”
以前亂世時嶺南還能偏安,隻要他們馮家人行得正,嶺南百姓就不會有太大的苦難。
但隋煬帝當政時,就是嶺南也要服徭役。
馮盎皺眉製止幼子:“聽聞太子殿下曾經是大隋的秦王,深受隋朝皇帝信賴,他不一定會樂意聽到你詆毀隋煬帝。我讓你們小心謹慎,謹防禍從口出,你忘記了嗎?”
馮智玳忙垂首:“不敢。”
馮盎歎氣:“能親眼見證這件事,也是我們的福氣。如果將來大唐真的如大漢一樣,能成為持續百年以上的盛世王朝,我們馮家替大唐鎮守嶺南,將來史書上必有我們濃墨重彩的一筆。”
馮家人都挺起了胸。
他們世代留在嶺南,榮華富貴世代相傳,所圖的除了家業的延續,就隻剩下青史留名了。
馮盎對次子馮智戴道:“你早年征戰過多,有舊傷在身。我將你留在京中,除了讓你當質子,也是因為長安的氣候可能對你的身體更好,名醫也很多。如果你的身體好轉,跟隨這樣的皇帝,說不定不會忌憚我們馮家在嶺南的地位給你建功立業的機會,不必等到下一代。”
馮智戴拱手,心生向往。
能跟隨這樣的皇帝,哪怕隻是給陛下牽馬,也比留在嶺南當土霸王揚眉吐氣。
被父親勒令在角落裏垂首反省的馮智玳眼珠子轉了轉,眼中出現一絲狡黠。
李世民被迫留下來安撫洛陽百姓,高熲去長安城把李玄霸找來解決問題。
李世民堅稱,出現這麽大的變故,一定是阿玄的錯!
高熲也認為,隻有李玄霸會這麽折騰,也才敢這麽折騰。
當高熲到了長安,聽到李玄霸堅稱一切都是李世民的錯時,他難得迷糊了。
難道洛陽百姓把李世民“扣住”不準離開,真的是意外?
百姓怎麽敢這樣做?!
現在李世民還隻是太子,李淵才是皇帝。雖然朝中都知道李世民是實權皇帝,但名義上李淵禪位也得資源。李世民若真的在洛陽登基,那就是篡位自立。
這天下難道還有被百姓逼迫“篡位”的皇帝??!
高熲都快八十了,這場麵他真的沒見過。
李玄霸驚訝一番後,冷靜下來,心中的驚訝變成了興奮。
被扣住好啊!這效果比自己布置的戲台更好!
李玄霸請高熲留在長安,與裴世矩、蘇威兩位老臣一同準備二哥的繼位典禮,然後帶著早就準備好“勸進登基”的演員們從長安出發,一邊監察沿路災區官吏救災賑濟情況,一邊將洛陽的事宣揚出去。
洛陽百姓深信太子李世民才是真命天子,在隋朝小皇帝自焚時,隋朝皇帝就已經將天下禪讓給李世民。李世民遲遲不登基,才導致國運無人鎮壓,龍脈出現震蕩,地龍憤怒翻身。
李世民根本就不該當什麽太子!他是被隋朝皇帝禪位的大隋秦王李世民,直接就該當皇帝!
沿路災民遇到地震本來很麻木,早就習慣了自己扛。
大唐剛建立,太子都還在親自帶兵打仗,能給他們減免徭役賦稅就不錯了,誰能指望官府會救他們?
官吏們居然派人來探查他們的受災情況,把他們組織起來清理廢墟,恢複生產,還給他們發糧食。災民們都擔心今日吃了官府的糧食,明日就會被拉去高麗戰場,或者被拉去又修一條運河。
但那也是明日的事了,災民們還是乖乖聽話,沒有反抗,活過今日再說。
一日、兩日、三日……日日官吏們都隻是安排他們清理廢墟,補種田地,沒提把他們遷徙到邊塞,也沒說要打高麗。
突厥倒是打了,那是太子殿下自己打的。太子殿下還是大隋秦王的時候就愛去草原抓突厥可汗,現在又去草原抓了幾個,和老百姓們沒關係。
災民們聚在一起幹活時竊竊私語。
“這就是話本中說的好皇帝嗎?就是那個漢文帝,我還以為話本都是假的呢。”
“什麽?漢文帝真的存在?我還以為那是村老用來哄小孩的故事。”
“大漢不是很久很久的事了?那什麽三皇五帝是不是也是大漢的皇帝?”
“我也聽過這個故事!三皇五帝一起爭奪天下,最後是秦始皇和漢高祖決戰楚河!”
“啊?是秦始皇嗎?不是西楚霸王項羽嗎?”
災民中也有讀過幾本書的庶族地主。
庶族地主在好時節能吃飽肚子,能遊學讀書。天災一來,他們就淪落得和曾經租種他們田地的佃農差不多。如果挺過災難,他們重新建好房子,補種田地,恢複元氣肯定比普通的農人強。但在那之前,他們也隻能領賑濟糧為官府幹活來維持生命。
庶族地主一般都是村中宿老,他們中大部分人都比較“接地氣”,不會以和農人交流為恥。他們就是如今聲勢還很弱小的寒門庶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