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玉倒是知道墨家,至於匠人。現在的匠人都是入籍的,就跟軍籍一樣,一旦父輩是匠人,那就祖祖輩輩都是匠人,除非有特殊情況轉換,不然就沒有辦法改變。
這樣的製度雖然利於管理者管理,但是不利於社會的流通,不管是技藝還是人才,甚至有的會後繼無人。
任何東西一旦壟斷就會使大眾很難再擁有,王懷玉並不想這樣,所以她也一直致力於打破這一個界限,就像嶺南的書院,官員衙役的考試。
“好東西都是要交流碰撞,還能讓它迸發出更多活力,更多可能,從而促進社會世界的進步。”
王懷玉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創造世界。像一些在如今看來不合時宜的東西,若幹年後可能就會發揮出難以想象的生命力。
王華玉抱著自己的理想,嶺南人民看到的則是自己生活的改變。所以他們願意跟著王懷玉去。
闊別一年,王懷玉帶回了三百多號各種人才,恰好這個時候技術大學已經修建完一部分,王懷玉也不打算再做另外安排了,直接把這幾百號人放到書院裏麵去教授知識。
這些都是有能力的人,比如能自己製作翻車,知道大齊目前已有的礦物,還有一個就是純正的農家傳人。
這個農家可不隻是種田的人,而是真正有門派流傳的,致力於研究改善農業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比如王懷玉讓人研究多年都沒有眉目的肥料,農家也研究出了簡易的版本。
王懷玉簡直是狂喜,連忙把自己知道的淺薄的關於化肥的知識說給他們聽,順便把嶺南這些年來的經驗也全部給了他們。
農家的人拿到資料也是很震驚,沒有想到除了他們竟然還有人重視農業,重視是這些看起來肮髒的東西。
“榮安郡主果然沒有騙我們,我們農家跟著他總算能實現我們的夢想了,農家也是治國安邦的門派!”
這算是千裏馬遇上了伯樂。農家人奔走相告,爭相讓自己的師門遷往嶺南。
第137章
嶺南缺的就是這種幹實事的人,尤其是他們還有一定的實驗基礎,再加上王懷玉的理論,研究簡直是一日千裏。
“我的老天爺啊,原來這個化肥能夠讓糧食增產那麽多。瞧瞧這些東西,也就雞蛋殼難找一點,其他都是大家扔外頭當垃圾處理的,這稍微轉變一下就變廢為寶了。”
官員衙役們看著山腳下那一塊塊實驗田,沉重的稻穗壓得禾苗抬不起頭,就算他們沒怎麽做做過農活,也知道這糧食是豐收了,而且還不是一般的豐收。
聽著他們誇讚的話,負責製作化肥的農家人原本因為種植彎下的腰背,現在挺得筆直筆直。
“我們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東西就是對的,就是好的。旁人都覺得我們農家人和田地打交道,和牲畜的糞便打交道,便覺得我們低人一等。卻不知沒有我們這些農家人,哪來他們的錦衣玉食?”
“能讓糧食增產是多少百姓的願望,是多大的功勞,這事足以青史留名!”
“何止是青史留名,這和神農有什麽區別!當代神農。”
青史留名是多少學派想要達到的終身目的,真正能留下名字的卻少之又少。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多少流派紛紛湧現,爭鳴璀璨,但能流傳至今的又有多少?
他們農家這些年一直在夾縫中艱難生存。明明農業是全天下人最需要重視的東西,卻是最不為帝王和世家重視的。
而今終於等來了重視他們的人。
王懷玉倒是沒想到自己憑借這一件事獲得了農家的支持。但這也給了她思路,既然憑借農業可以獲得農家的支持,那對手工業的重視是不是也可以吸引墨家?
當下她便將招攬來的幾位墨家學者召集在一塊,耐心的詢問起他們關於嶺南發展和手工業的看法。
相如何練著花白的胡子點頭讚賞道:“嶺南是我見過最重視匠人的地方,而且嶺南已經舍棄掉了匠籍,不管是誰都能夠學,學了也能憑借自己的手藝去掙錢,這簡直是聞所未聞。”
“而且嶺南隊匠人的待遇極好,我看有衙役開辦的商行裏就有匠人開辦的家具鋪,雜貨鋪等,這竟然是允許了我們匠人自己做生意,真是千古以來頭一遭。”
士農工商一直是不可跨越的界限,他們這些工匠的地位也就比商人好一點點,但賺的遠遠沒有商人多。現在他們的身份卻是一樣,而且還能自己經營,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事情了。
當然這些改變可能會存在一些小的問題,但是事實也證明,這個做法是正確的。
墨家農家都在嶺南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希望。
聽到相如何的說法,王懷玉有些得意的笑了笑,不枉費她多年付出的心血。
“相如先生要是覺得嶺南不錯,可以把親朋好友也一起叫過來,嶺南如今正是發展的時候,需要你們這樣的人才。”
“如果你們對於嶺南有任何建議,歡迎隨時找我聊一聊,確實可行的話,我們可以在嶺南嚐試。對於能提出建議促進嶺南發展的,嶺南也不會虧待他。”
像相如何這樣的人,除了工藝精湛,掌握大齊最先進的技術外,還是熟讀經書,傳承文化的人。
這樣的人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是珍寶,既然皇室和世家不懂得珍惜,王懷玉也不介意照單全收。
相如何點頭,“郡主放心,嶺南現在的發展非常適合我們墨家,我會傳信給門派中人,讓他們到嶺南來的。”
不過現在大齊各地紛亂,很多墨家心中有大義者,寧願留在當地守護百姓,也不會遷移他方。而這些就不是相如何能叫來的,因為這些人在踐行他們墨家的理想。
兼愛非攻。
王懷玉表示理解,隨即帶他到嶺南的各個工程地去查看,有需要查漏補缺的就查漏補缺。沒有需要的就讓他提提意見,看看在哪裏建造水車,水利工程,挖水井等合適。又或者是他們建設的城牆,房子,水車有什麽問題,如果有更先進的技術,也希望他能夠教給當地百姓。
當然這一些都是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
王懷玉舍得給也尊重他們的技術,相如何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有那麽自信的一天,也沒有想到自己的理想和先賢的理想能有真正實現的一天。
看著田間地頭半山腰都是各種水利工程,水車,這一些用王懷玉的話來說屬於機械的東西。對他們來講就是墨家機關術。
這些東西能夠發揚光大,並且幫助到老百姓改善他們的生活。相如何感覺到了理想和現實的融合。
“或許我們原來的方向就是錯的,我們在以前經常去遊說傳播我們的學派,讓人家跟著我們學習,但從來沒有想過用我們的東西去為百姓改善生活。我們也成了紙上談兵的人。”
他們不是沒有想過,隻是很少這樣去做。或者說他們沒有主動的去想墨家的機關術到底能給百姓生活帶來什麽變化。
而現在王懷玉卻領先他們一步,把真正理想和現實融合的實踐之路擺到了他們麵前。
“相如先生過謙了,你們和農家一樣致力於維護百姓的利益,隻是你們的想法不符合時代的要求。自然沒有受到當權者的重用。
但是我不一樣,嶺南也不一樣。這是一塊契合你們理想的土壤。現在這裏不光是農家還是墨家都能發揮你們學派的優秀思想,為嶺南百姓造福。”
王懷玉說起農家製造的肥料帶來的變化。也滿是期待的看著相如何,“相如先生精通機關術,旗下弟子更是無數,相信在你們的努力下,肯定能讓嶺南的科技更上一層樓。”
王懷玉現在最缺的就是改善農業耕種的條件。不管是琢磨了好幾年才發明出來的曲轅犁,還是播種的耬車,還有很多她知道卻沒有創造出來的農具,都是現在嶺南百姓急需的。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種地的時候隻有有力的工具,才能把更多的勞動力從耕種中解放出來。解放出來的勞動力才能投入到其他行業去,讓社會發展得更快更好。
現在嶺南還是農業占大頭,未來一百年也將是如此。但是怎麽在有限的土地上,用有限的人手種植更多的糧食,是他們需要奮鬥的方向。
王懷玉將相如何和幾個墨家的巨頭,放到了剛剛建成的技術大學裏,做物理科的教授。
這個時候他除了單單教授製作機械,更重要的是弄懂其中的原理,並將它用到其他方麵去。
而新選拔出來的那一批學子,今年也從各個縣的書院畢業了,此時他們正好18歲,在父母師長的期盼或不理解下,背上自己的行囊奔往平河縣技術大學。
平河技術大學隻是王懷玉當時臨時取的名字。它真正落成的時候,王懷玉親筆題了名。
天工大學。
取於天工開物,巧奪天工之意。
海納百川,博采眾長,謂之大。學識淵博,勤學好學,謂之學。這是大學。
這一所大學寄托了王懷英深厚的希望,它將是撬動嶺南,撬動大齊科學的一個啟蒙點。或許十年或許百年,她希望這個地方能有一天成為科技的前沿。
回想自己那個時代,因為科學技術落後而挨打的事情數不勝數。為了這裏的百姓不在經受這樣的痛苦,王懷玉無論砸多少錢都一定要把這個大學辦成。
醫學,化工,物理,農業是最先進駐的幾個學科,這些學科的老師大都是從大齊官僚係統中拉來的。尤其是醫學,一大半以上是來自太醫院。
工作是由道家和農家組成,他們兩個之間相互促進,在對世間萬物的研究組合中,產生了奇妙的碰撞。
而農家也要和墨家相互合作,製作出此時更符合百姓們需要的農具。
最令人矚目的就是雜交水稻的培育!
農明生到達嶺南的第二年,就讓自己最有種植經驗的師叔農文稻來了嶺南,到了這裏他們和原來嶺南的農官碰頭溝通,這不談不知道,一談嚇一跳。原來嶺南的農官已經嚐試著將不同水稻培育成他們想要的樣子。
這種嫁接的技術在果樹中常見。但在水稻中卻是他們第一次聽說。一時間師叔兩人都非常感興趣。且二人對水稻了解非常深。比嶺南當地的農官還要清楚。
他們是從蜀郡過來的,蜀郡當地的稻種就非常矮小,平時的風難以吹倒,除了產量上不如嶺南的,其他都很符合要求。
嶺南的農官看到實物後,簡直是兩眼放光。
“這稻子,這徑幹竟然如此粗壯!便是小一點的台風也不會被吹倒吧?”劉農社癡迷道。
他已經根據王懷玉的要求做了八年的雜交水稻實驗,原本覺得荒唐異想天開的東西,這幾年陸陸續續的出了一些成果。雖然隻是在稻子產量上有上下的浮動,或者是葉片大小的變化,成熟早晚的時間等這些影響不大的方麵。
但是這給了劉農社信心,讓他也相信了王懷玉所說的,隻要多加實驗,找到更好的母本進行培育,他們總會種出畝產千斤,風吹不倒的水稻的!
農明生二人第一次接觸到雜交水稻的想法,但他們一上手實驗一遍,就知道這個是個很成熟的理論,甚至像是已經有人常識過了這條路能走,隻是忘記怎麽走而已。
他們要做的,就是沿著路上的痕跡找到終點。
農明生師叔侄兩人瞬間沉迷於此,每天和農官一起披星戴月的查看實驗田,到野外鄉下尋找更好的稻種。
第138章
山間的野稻,來自全大齊各地的稻種,這些年在王懷玉的有意收購下已經攢了滿滿幾大罐。有的甚至在試驗田裏麵栽種了不少。
有了這些基礎,農家想做實驗就更方便了,加上想要產量的提高,對化肥更加重視。在他們天天催促下,道家的人也是煩不勝煩。但沒辦法,王懷玉給的待遇實在是太好了,他們不得不放下煉丹轉而去煉製化肥。
大學建設好了,先生也從各個地方領域招來,作為第一批學生的蘇棟梁背著自己的行囊,站在高大的校門前,仰頭凝望。
“這就是我的大學啊,不愧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校門古樸典雅卻刻畫了我們那麽多個民族的圖騰。”蘇棟梁感歎道。
蘇棟梁是漢人,但是他的母親是苗族人,小時候生活的地方,少數民族和漢族雜居。他見過有相處得好,也見過世代為仇敵的。但是不管如何,沒有任何一個人一個地方會將所有民族的信仰融合到一塊。
然而在天工大學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有各個民族的特色。校門如此,進到學校裏麵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根據地形地勢和學科特色,每一門學科的建築都不一樣,裏麵雕刻的花紋也不一樣。
就像蘇棟梁入學的農科,學院的主建築樓是小麥,水稻這樣的農作物。除此之外還有瑤族信仰的太陽以及壯族的銅鼓。
書院的服飾也都是統一的。不過不同學科的學子穿著的顏色不一樣,像他們農科的就是深青色。既耐髒又顯得有生命力,非常適合下地也符合他們的形象。
對於化學科的就是采用他們道袍的形式,染製成藏藍色。物理課的則是深褐色,便於他們做實驗使用。
各個學科有各個學科的特點,校服是統一免費發放,全部由王懷玉個人承擔。
學校在後麵也是會慢慢移交給官府,但王懷玉為了確保這一個文化陣地,哪怕是移交了也要保留一半以上的決策權。
這個大學不管是選址,還是設計找人來建造。以及出錢,選學生,找老師。全部都是王懷玉一手包辦的,擁有一半的決策權自然沒有人質疑。
大齊曆法七月初一,正上結束夏收夏種的好日子。以往人們忙著出去找工作,忙著開荒辦喜事,今天則是忙著在大學門口觀看開學典禮。
天工大學開學,這是平河縣乃至整個嶺南的大事。在日子剛一出來的時候,大家就議論紛紛,滿懷期待。
到了這一天,天工大學門口外,除了拉了警覺線的地方,外麵擠得人頭攢動,大人小孩嬉嬉鬧鬧,伸長了脖子,惦著腳往裏看。小孩子有的還被大人放到脖子上,尖叫著四處看。
生意精明的小商販,這個時候已經是把吃喝玩樂帶過來了,就用一個小背簍背著,專往有小孩子的地方去。
“大哥大姐,糖葫蘆咧,我們嶺南自己做的蔗糖,甜得不行,要不要給孩子來一串?”
“水果糖水果糖,荔枝味的橘子味的都有,大姐給孩子來一顆吧。”
這樣的製度雖然利於管理者管理,但是不利於社會的流通,不管是技藝還是人才,甚至有的會後繼無人。
任何東西一旦壟斷就會使大眾很難再擁有,王懷玉並不想這樣,所以她也一直致力於打破這一個界限,就像嶺南的書院,官員衙役的考試。
“好東西都是要交流碰撞,還能讓它迸發出更多活力,更多可能,從而促進社會世界的進步。”
王懷玉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創造世界。像一些在如今看來不合時宜的東西,若幹年後可能就會發揮出難以想象的生命力。
王華玉抱著自己的理想,嶺南人民看到的則是自己生活的改變。所以他們願意跟著王懷玉去。
闊別一年,王懷玉帶回了三百多號各種人才,恰好這個時候技術大學已經修建完一部分,王懷玉也不打算再做另外安排了,直接把這幾百號人放到書院裏麵去教授知識。
這些都是有能力的人,比如能自己製作翻車,知道大齊目前已有的礦物,還有一個就是純正的農家傳人。
這個農家可不隻是種田的人,而是真正有門派流傳的,致力於研究改善農業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比如王懷玉讓人研究多年都沒有眉目的肥料,農家也研究出了簡易的版本。
王懷玉簡直是狂喜,連忙把自己知道的淺薄的關於化肥的知識說給他們聽,順便把嶺南這些年來的經驗也全部給了他們。
農家的人拿到資料也是很震驚,沒有想到除了他們竟然還有人重視農業,重視是這些看起來肮髒的東西。
“榮安郡主果然沒有騙我們,我們農家跟著他總算能實現我們的夢想了,農家也是治國安邦的門派!”
這算是千裏馬遇上了伯樂。農家人奔走相告,爭相讓自己的師門遷往嶺南。
第137章
嶺南缺的就是這種幹實事的人,尤其是他們還有一定的實驗基礎,再加上王懷玉的理論,研究簡直是一日千裏。
“我的老天爺啊,原來這個化肥能夠讓糧食增產那麽多。瞧瞧這些東西,也就雞蛋殼難找一點,其他都是大家扔外頭當垃圾處理的,這稍微轉變一下就變廢為寶了。”
官員衙役們看著山腳下那一塊塊實驗田,沉重的稻穗壓得禾苗抬不起頭,就算他們沒怎麽做做過農活,也知道這糧食是豐收了,而且還不是一般的豐收。
聽著他們誇讚的話,負責製作化肥的農家人原本因為種植彎下的腰背,現在挺得筆直筆直。
“我們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東西就是對的,就是好的。旁人都覺得我們農家人和田地打交道,和牲畜的糞便打交道,便覺得我們低人一等。卻不知沒有我們這些農家人,哪來他們的錦衣玉食?”
“能讓糧食增產是多少百姓的願望,是多大的功勞,這事足以青史留名!”
“何止是青史留名,這和神農有什麽區別!當代神農。”
青史留名是多少學派想要達到的終身目的,真正能留下名字的卻少之又少。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多少流派紛紛湧現,爭鳴璀璨,但能流傳至今的又有多少?
他們農家這些年一直在夾縫中艱難生存。明明農業是全天下人最需要重視的東西,卻是最不為帝王和世家重視的。
而今終於等來了重視他們的人。
王懷玉倒是沒想到自己憑借這一件事獲得了農家的支持。但這也給了她思路,既然憑借農業可以獲得農家的支持,那對手工業的重視是不是也可以吸引墨家?
當下她便將招攬來的幾位墨家學者召集在一塊,耐心的詢問起他們關於嶺南發展和手工業的看法。
相如何練著花白的胡子點頭讚賞道:“嶺南是我見過最重視匠人的地方,而且嶺南已經舍棄掉了匠籍,不管是誰都能夠學,學了也能憑借自己的手藝去掙錢,這簡直是聞所未聞。”
“而且嶺南隊匠人的待遇極好,我看有衙役開辦的商行裏就有匠人開辦的家具鋪,雜貨鋪等,這竟然是允許了我們匠人自己做生意,真是千古以來頭一遭。”
士農工商一直是不可跨越的界限,他們這些工匠的地位也就比商人好一點點,但賺的遠遠沒有商人多。現在他們的身份卻是一樣,而且還能自己經營,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事情了。
當然這些改變可能會存在一些小的問題,但是事實也證明,這個做法是正確的。
墨家農家都在嶺南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希望。
聽到相如何的說法,王懷玉有些得意的笑了笑,不枉費她多年付出的心血。
“相如先生要是覺得嶺南不錯,可以把親朋好友也一起叫過來,嶺南如今正是發展的時候,需要你們這樣的人才。”
“如果你們對於嶺南有任何建議,歡迎隨時找我聊一聊,確實可行的話,我們可以在嶺南嚐試。對於能提出建議促進嶺南發展的,嶺南也不會虧待他。”
像相如何這樣的人,除了工藝精湛,掌握大齊最先進的技術外,還是熟讀經書,傳承文化的人。
這樣的人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是珍寶,既然皇室和世家不懂得珍惜,王懷玉也不介意照單全收。
相如何點頭,“郡主放心,嶺南現在的發展非常適合我們墨家,我會傳信給門派中人,讓他們到嶺南來的。”
不過現在大齊各地紛亂,很多墨家心中有大義者,寧願留在當地守護百姓,也不會遷移他方。而這些就不是相如何能叫來的,因為這些人在踐行他們墨家的理想。
兼愛非攻。
王懷玉表示理解,隨即帶他到嶺南的各個工程地去查看,有需要查漏補缺的就查漏補缺。沒有需要的就讓他提提意見,看看在哪裏建造水車,水利工程,挖水井等合適。又或者是他們建設的城牆,房子,水車有什麽問題,如果有更先進的技術,也希望他能夠教給當地百姓。
當然這一些都是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
王懷玉舍得給也尊重他們的技術,相如何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有那麽自信的一天,也沒有想到自己的理想和先賢的理想能有真正實現的一天。
看著田間地頭半山腰都是各種水利工程,水車,這一些用王懷玉的話來說屬於機械的東西。對他們來講就是墨家機關術。
這些東西能夠發揚光大,並且幫助到老百姓改善他們的生活。相如何感覺到了理想和現實的融合。
“或許我們原來的方向就是錯的,我們在以前經常去遊說傳播我們的學派,讓人家跟著我們學習,但從來沒有想過用我們的東西去為百姓改善生活。我們也成了紙上談兵的人。”
他們不是沒有想過,隻是很少這樣去做。或者說他們沒有主動的去想墨家的機關術到底能給百姓生活帶來什麽變化。
而現在王懷玉卻領先他們一步,把真正理想和現實融合的實踐之路擺到了他們麵前。
“相如先生過謙了,你們和農家一樣致力於維護百姓的利益,隻是你們的想法不符合時代的要求。自然沒有受到當權者的重用。
但是我不一樣,嶺南也不一樣。這是一塊契合你們理想的土壤。現在這裏不光是農家還是墨家都能發揮你們學派的優秀思想,為嶺南百姓造福。”
王懷玉說起農家製造的肥料帶來的變化。也滿是期待的看著相如何,“相如先生精通機關術,旗下弟子更是無數,相信在你們的努力下,肯定能讓嶺南的科技更上一層樓。”
王懷玉現在最缺的就是改善農業耕種的條件。不管是琢磨了好幾年才發明出來的曲轅犁,還是播種的耬車,還有很多她知道卻沒有創造出來的農具,都是現在嶺南百姓急需的。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種地的時候隻有有力的工具,才能把更多的勞動力從耕種中解放出來。解放出來的勞動力才能投入到其他行業去,讓社會發展得更快更好。
現在嶺南還是農業占大頭,未來一百年也將是如此。但是怎麽在有限的土地上,用有限的人手種植更多的糧食,是他們需要奮鬥的方向。
王懷玉將相如何和幾個墨家的巨頭,放到了剛剛建成的技術大學裏,做物理科的教授。
這個時候他除了單單教授製作機械,更重要的是弄懂其中的原理,並將它用到其他方麵去。
而新選拔出來的那一批學子,今年也從各個縣的書院畢業了,此時他們正好18歲,在父母師長的期盼或不理解下,背上自己的行囊奔往平河縣技術大學。
平河技術大學隻是王懷玉當時臨時取的名字。它真正落成的時候,王懷玉親筆題了名。
天工大學。
取於天工開物,巧奪天工之意。
海納百川,博采眾長,謂之大。學識淵博,勤學好學,謂之學。這是大學。
這一所大學寄托了王懷英深厚的希望,它將是撬動嶺南,撬動大齊科學的一個啟蒙點。或許十年或許百年,她希望這個地方能有一天成為科技的前沿。
回想自己那個時代,因為科學技術落後而挨打的事情數不勝數。為了這裏的百姓不在經受這樣的痛苦,王懷玉無論砸多少錢都一定要把這個大學辦成。
醫學,化工,物理,農業是最先進駐的幾個學科,這些學科的老師大都是從大齊官僚係統中拉來的。尤其是醫學,一大半以上是來自太醫院。
工作是由道家和農家組成,他們兩個之間相互促進,在對世間萬物的研究組合中,產生了奇妙的碰撞。
而農家也要和墨家相互合作,製作出此時更符合百姓們需要的農具。
最令人矚目的就是雜交水稻的培育!
農明生到達嶺南的第二年,就讓自己最有種植經驗的師叔農文稻來了嶺南,到了這裏他們和原來嶺南的農官碰頭溝通,這不談不知道,一談嚇一跳。原來嶺南的農官已經嚐試著將不同水稻培育成他們想要的樣子。
這種嫁接的技術在果樹中常見。但在水稻中卻是他們第一次聽說。一時間師叔兩人都非常感興趣。且二人對水稻了解非常深。比嶺南當地的農官還要清楚。
他們是從蜀郡過來的,蜀郡當地的稻種就非常矮小,平時的風難以吹倒,除了產量上不如嶺南的,其他都很符合要求。
嶺南的農官看到實物後,簡直是兩眼放光。
“這稻子,這徑幹竟然如此粗壯!便是小一點的台風也不會被吹倒吧?”劉農社癡迷道。
他已經根據王懷玉的要求做了八年的雜交水稻實驗,原本覺得荒唐異想天開的東西,這幾年陸陸續續的出了一些成果。雖然隻是在稻子產量上有上下的浮動,或者是葉片大小的變化,成熟早晚的時間等這些影響不大的方麵。
但是這給了劉農社信心,讓他也相信了王懷玉所說的,隻要多加實驗,找到更好的母本進行培育,他們總會種出畝產千斤,風吹不倒的水稻的!
農明生二人第一次接觸到雜交水稻的想法,但他們一上手實驗一遍,就知道這個是個很成熟的理論,甚至像是已經有人常識過了這條路能走,隻是忘記怎麽走而已。
他們要做的,就是沿著路上的痕跡找到終點。
農明生師叔侄兩人瞬間沉迷於此,每天和農官一起披星戴月的查看實驗田,到野外鄉下尋找更好的稻種。
第138章
山間的野稻,來自全大齊各地的稻種,這些年在王懷玉的有意收購下已經攢了滿滿幾大罐。有的甚至在試驗田裏麵栽種了不少。
有了這些基礎,農家想做實驗就更方便了,加上想要產量的提高,對化肥更加重視。在他們天天催促下,道家的人也是煩不勝煩。但沒辦法,王懷玉給的待遇實在是太好了,他們不得不放下煉丹轉而去煉製化肥。
大學建設好了,先生也從各個地方領域招來,作為第一批學生的蘇棟梁背著自己的行囊,站在高大的校門前,仰頭凝望。
“這就是我的大學啊,不愧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校門古樸典雅卻刻畫了我們那麽多個民族的圖騰。”蘇棟梁感歎道。
蘇棟梁是漢人,但是他的母親是苗族人,小時候生活的地方,少數民族和漢族雜居。他見過有相處得好,也見過世代為仇敵的。但是不管如何,沒有任何一個人一個地方會將所有民族的信仰融合到一塊。
然而在天工大學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有各個民族的特色。校門如此,進到學校裏麵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根據地形地勢和學科特色,每一門學科的建築都不一樣,裏麵雕刻的花紋也不一樣。
就像蘇棟梁入學的農科,學院的主建築樓是小麥,水稻這樣的農作物。除此之外還有瑤族信仰的太陽以及壯族的銅鼓。
書院的服飾也都是統一的。不過不同學科的學子穿著的顏色不一樣,像他們農科的就是深青色。既耐髒又顯得有生命力,非常適合下地也符合他們的形象。
對於化學科的就是采用他們道袍的形式,染製成藏藍色。物理課的則是深褐色,便於他們做實驗使用。
各個學科有各個學科的特點,校服是統一免費發放,全部由王懷玉個人承擔。
學校在後麵也是會慢慢移交給官府,但王懷玉為了確保這一個文化陣地,哪怕是移交了也要保留一半以上的決策權。
這個大學不管是選址,還是設計找人來建造。以及出錢,選學生,找老師。全部都是王懷玉一手包辦的,擁有一半的決策權自然沒有人質疑。
大齊曆法七月初一,正上結束夏收夏種的好日子。以往人們忙著出去找工作,忙著開荒辦喜事,今天則是忙著在大學門口觀看開學典禮。
天工大學開學,這是平河縣乃至整個嶺南的大事。在日子剛一出來的時候,大家就議論紛紛,滿懷期待。
到了這一天,天工大學門口外,除了拉了警覺線的地方,外麵擠得人頭攢動,大人小孩嬉嬉鬧鬧,伸長了脖子,惦著腳往裏看。小孩子有的還被大人放到脖子上,尖叫著四處看。
生意精明的小商販,這個時候已經是把吃喝玩樂帶過來了,就用一個小背簍背著,專往有小孩子的地方去。
“大哥大姐,糖葫蘆咧,我們嶺南自己做的蔗糖,甜得不行,要不要給孩子來一串?”
“水果糖水果糖,荔枝味的橘子味的都有,大姐給孩子來一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