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讓讓,快讓讓,我們要牽牛走了,你們別堵在這門口啊。”
“老爺,看看我們的戶籍,我是真的在山裏住的,我們村離得最遠是有名額買牛的,能不能讓我們進去選牛啊。”
為了讓這一批牛馬利用最大化,王懷玉叫各個縣整理了一份貧困村的名單出來,像那種村裏青壯年和耕地少的,住在山裏麵又什麽額外產業收入的,這些村每個村最少能分到一頭牛,價格不會便宜但是可以分期付款。
各個縣現在都在每個村派了駐村衙役,那個村是什麽情況不說了如指掌,也是心中有數,很快就把名單整理出來了。
這些村就讓村長或者族老帶著村裏的青年過來買牛。因為他們是特殊情況,大家都能理解,讓他們能夠買的上牛也沒有什麽好嫉妒。至於剩下的那些,也是要核對身份去購買的,凡是家中田地過多,已經超過縣衙劃定的畝數就會被限製購買,或者是多交一筆銀子。
王懷玉這樣做,也是在一定程度上遏製土地兼並和地主世家占有更多的生產資料。政策掰開來揉碎和百姓們講,他們就能聽得進去,隻要是為他們好的,他們能夠獲利的就沒有人會不支持。
至於那些占不到便宜的世家地主們是不太服氣,也對王懷玉有所怨言,但是他們不敢出聲。他們還是知道要不是王懷玉,現在他們就是各路叛軍的血包,能不能保證性命都是兩說,還想要保住家業,那簡直是癡人說夢。
而且王懷玉也隻是在土地上對他們苛刻了一點,讀書識字當官做生意,也沒有對他們限製,條件甚至還比大齊要放寬許多。再加上王懷玉鼓勵他們經商和辦廠出海,這些算下來怎麽都比種地賺得多。這樣一對比下來,心裏有怨氣的也能往肚子裏吞了。
至於百姓,那就是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日子,他們已經很知足了。
張老頭有三個兒子,這一次都來了,三人護著他往裏麵擠,才勉強在人家一村一村,一族一族的人下搶到一頭小牛犢。
“哎,這牛看著才兩歲,我們買回去好好養,明年就能下地幹活了。有了這個夥計,你們以後就不用那麽累了。”
老張頭看孫子一樣,滿臉慈愛的牽著小牛犢,一隻手還不停的柔柔的給它梳毛。小牛犢也很通人性,哞哞叫了幾聲,朝張老頭的手心蹭了蹭。
牛是最暢銷的,退役的戰馬價格比較貴且下不了地,不是百姓的首選,但小商販們就看中了這些戰馬的價值。
“現在各個縣去找活幹的人多了,碼頭還有工廠那些地方也要貨車,不過我們嶺南的牛馬驢都挺少的,這些地方還是人推車、背貨。要是我們搞幾匹馬再打個車架子,頂多不過三五年就能把本賺回來了。”有頭腦的商販和苦力想道。
“就算我們自己一時錢不湊手,但我們可以一起湊錢啊,這馬拉得怎麽都比人多吧?一匹馬頂我們五個人,賺的就是五個人的錢,難道我們五個人還湊不出三十兩銀子?”想幹的人不停的遊說道。
現在這些戰馬雖然說是退役了,但也隻是有些小毛病,跟不上軍營訓練的速度而已,真要說大問題不能動的,早就殺來吃了,不會送來這裏。
送來的這一批馬少說還能幹個七八年,要是照顧得好的十幾年都不成問題。這些縣衙特意請了會看馬的人來仔細確認過的,堅決不讓任何一匹不能幹活的牛馬混進來。
他們知道這些但凡是有一隻,在這六千多頭中算不了什麽,但落到任何一戶人家的頭上,那就是一家人幾年都白幹。所以王懷玉對這方麵把控得很嚴。
縣衙主持買賣的都有保障,這是這些年來已經深入嶺南百姓心中的一個共識,所以他們買起東西來也比其他地方的人要舍得。這就越發的吸引北方的商販過來做生意了。
知道嶺南對牲畜需求大,很多人都想做這個生意,但現在除了以放牧為生的匈奴和部分北方遊牧民族,都缺耕牛缺得很。
王懷玉早在來的那一年就看到了這一個缺口,這些年也一直在培育,官方的養殖場和民間的租養相結合,嶺南的耕牛從原本的三千多頭變成了現在四萬多頭。人畜興旺,在嶺南這裏不再是一句願景,而是切切實實的變化。
市場裏的牛馬被一掃而空,不過是一個下午就隻剩下空蕩蕩的圈了。搶到的人喜笑顏開,搶不到的垂頭喪氣。
第152章
北方來的牲畜一共有三批,一共一萬二千頭,全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有了這一批牲畜的投入,嶺南的產量又能增加將近三成。看著日漸增長的糧食,王懷玉琢磨著也能用來做點啥。
“選個地方再建一個食品加工廠吧,不需要多複雜,做點餅幹這樣的存放很久的幹糧就好了。”王懷玉計劃道。
雖然方便麵這些東西更好吃更符合百姓的口味,但是嶺南一不長小麥沒有麵粉製作麵條,也沒有足夠的植物油去進行油炸,製作餅幹這一類技術含量不高,原料要求也不多的食品最合適。
想到這裏,王懷玉突然想起之前自己看到的一個段子。如果你給一群犯人天天提供榨菜和白粥,他們會不會造反?
當然是他們會讓你披上黃袍。
這足以證明古代百姓的生活有多貧窮,改造代表的是細糧,榨菜是鹽分。而兩樣東西現在嶺南都不缺。
也確實證明能夠提供這些東西給百姓,他們真的會對你俯首稱臣。
和底下人聽到王懷玉的要求,卻是絞盡了腦子也不知道該做些什麽。
點心吧,大都是用麵粉做的。像嶺南用米粉做的,就是粉條和籺比較多,是這些東西大多是當天做當天吃,想要長久保存非常困難。
“鹹魚曬幹了能保存,放多了鹽也能延長這個時間。米粉上我們也試試看把它曬幹了咋樣吧。”
應聘來建設食品加工廠的管事和工人,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還有到處去取經。嚐試了許多法子。
說北方有做饢和做饃饃的方法,也和北方的人學習了一下。然後將米粉打碎曬幹,這時候發現隻要將它稍微炒一炒,泡水也是能糊口的好東西。
把它做成粉條晾幹了,吃的時候再泡開來煮,味道也不錯,隻是需要耗費的柴火比較多。不過現在大齊往南的地方並不缺柴,往北的地方開發了煤礦。
晾幹的米粉條子,需要煎炸的大龍籺,還有各式各樣的米餅,炒米都被做成了幹糧。味道上有些欠佳,但方便了不少。
新出的米餅也瞬間成了各大商販,尤其是走南闖北,跨越幾千裏的行商們的歡迎。在荒郊野嶺隻要有一個鍋一把火,不到一刻鍾就能吃上熱乎乎的東西。再不濟有碗熱水也能直接就著它下咽,填飽肚子。
新開的食品加工廠,讓嶺南的糧食有了去處,百姓們又多了一個選擇,不過他們交完稅後,嶺南官府一年需要的存糧也準備好了,並不需要額外的再去收購。
百姓們現在有了更多的作物選擇,縣衙稅收則是隻收玉米和稻穀,這也倒置了水稻和玉米的價格更貴一些。不過嶺南的百姓很樂意,稻穀玉米雖然作為稅收糧食,一年上交一大半,但剩下的自己可以吃也可以賣,已經夠養活一家人了。更不要說像木薯、土豆這樣的東西沒有做另外的稅收。
關於嶺南的稅收,王懷玉是深感其繁瑣,又恨他們的苛捐雜稅。但一開始想要改革的時候卻無從下手,因為嶺南的財政支出就是從這些苛捐雜稅中來的,真正貪的人有,但嶺南已經窮到這種地步了,上麵下來的正常稅收也把百姓壓得死死的,根本不用層層加碼。
在這樣的情況下,王懷玉隻能選擇把蛋糕先做大,再討論分蛋糕的事情。
王屋村,因為離蒼梧縣最近,變化是最明顯最快的。
他們村以前一共有五十六戶人家,七百六十三口人,每人不到一畝地沒有一頭牛,但一年要服兩次徭役,一次最少半個月多則一個月。一年要交的除了夏秋兩季的糧食稅,還有什麽坡地稅、稻種稅、砍柴稅…林林總總下來,一年一戶人家最少要交一兩銀子,這還不包括他們交的糧食。
但是現在他們隻要交兩種稅就可以了,一個是玉米和稻穀的糧食稅,這個也不是縣衙或者誰說了算,而是看他們村這一季一共收了多少畝、畝產量多少,平均下來交一半的糧食上去就可以了。
剩下一個就是人頭稅,家中人口滿十歲到六十歲的,每年交一百文錢就可以了。剩下的,不管你打柴還是挑水、開墾還是租用農具都不需要再額外交稅,還有一年兩次的徭役也免除了。
這些政策不見得比以前要少交多少,但是它足夠公平足夠透明,讓百姓看得見,知道自己錢交到了那裏,而不會被巧立名目去收取。每一年的稅收多少都是會公布在縣城的廣場和村裏的,得益於送教下村,現在各個村都有幾個識字的人,自然也看得懂公示上寫的東西。
但凡寫出來的和收上去的不一樣,那百姓就能到郡主府或者相應的監管機構去舉報了。而農業尤其是水稻人口這些稅收,能賺的還是很少,想要動手腳很難。
所以在王懷玉處理幾個屢教不改的貪官後,嶺南官場就少了許多這樣的事情。還有比較特殊,比如說種植茶葉香料的,那就是根據他們的營業來收稅。
起征點是在一百兩,采取的是十稅一;五百兩起就是十稅二;一千兩就是十稅三;一千五是十稅五。每往上增加這一個收入,稅收也會不斷的上漲。逃稅的人那裏都有,但是不管買方還是賣方,官府都是做有備案的。隻要兩方一對賬,對不上來的將會罰得更重!
有人嚐試過,最後就是連本帶利都被罰個精光。受不了的商人想要往外麵走,剛出嶺南關就成了流民匪盜的肥羊。好不容易保住一條命回來,才知道嶺南的環境有多好。
錢進不到官員的腰包,他們有縣衙包辦的一切,甚至包括了養老、生病也能優惠去看,地位上還受人尊重,很多衙役都滿足現在的生活和工作。當一個地方的人都養成了這樣的認識,那些有自己小心思的人有不得不藏起來。
官員不貪,環境自然就好起來了。做生意的人隻要按照規定,遵紀守法,繳納稅收,在嶺南做生意比任何一個地方都要安全。
嶺南的東西在這幾年打出了名聲,來往的商販越發多,尤其是淮南府和淮安府這幾個地方,因為合作關係也受到了諸多優待。
在嶺南各行各業都蓬勃發展的時候,淮安等西北各府的百姓,也迎來了他們新的生機。
“不要急,排好隊。這些種子每一個人都有份,趕緊去找衙役落戶,拿著戶籍過來領種子和田地去種。”淮安府的衙役學著嶺南衙役的模樣,走到街頭為百姓宣講政策。
也許是他們高高在上的習慣了,在勸說上帶著命令式的,嚇得百姓瑟瑟發抖。
黃老根帶著僅剩下的一個孫子,緊緊的依偎在一塊,警惕又敏感的看著前麵的隊伍。手上的破碗是他們唯一的家當。
“爺爺,你說我們真的能領到神仙發的種子嗎?一畝地就能讓我們天天吃飽肚子。”小孩瘦的隻有兩隻眼睛,一臉向往的望著最後一個親人。
經過這幾年的殘酷生活,才十歲的黃小強自然不是什麽天真的孩子。他見過賣兒賣女,見過為了一點吃的把父母推出去擋刀,甚至見過父母把孩子和別人交換來吃,怎麽可能天真的起來。
縣衙官府也好,叛軍匪盜也罷,在他們看來沒有什麽區別。
但淮安府卻是不一樣,這是第一次有人願意在這個時候拿出糧食來給他們,還給他們分田地,分農具和耕牛。這些政策他們看不明白其中深意,也不想去追究人家是為了什麽。他們隻知道自己有糧食吃了,能填飽肚子不被餓死,還有地可以種有農具可以使用,這比什麽都重要。
祖孫兩伸長了脖子往前看,已經吃過幾天有淮安王府發送的救濟糧。吃到過那個玉米,覺得非常的頂餓,後麵又聽說這個玉米能畝產千斤,不用怎麽澆水,施肥也可以有最少七百多斤的收獲,便第一時間跑過來排隊了。
這長長的隊伍全是排隊要玉米種的,金黃色的種子,一個人頭分了一斤,可以種半畝地左右,收獲能有四百來斤。
輪到黃老根他們,衙役看了看他們老的老小的小,放種子的時候特意抖一下,往旁邊的農具攤子提醒努了努嘴:“你們兩個符合租用農具是條件,可以去旁邊看看,租把鋤頭可以省點力氣。”
語氣很凶,但是讓黃老根受寵若驚,連忙把種子護在懷裏,“唉,好好好,謝謝官爺提醒。”
一邊鞠躬點頭,一邊拉著孩子快步往旁邊走。
盧婷婷吸取嶺南的經驗,在淮安府這裏也搞了農業幫助,除了分發種子的田地,將無事可幹的流民籠絡起來,還注意到了那些沒有什麽能力的老少窮殘的流民,在縣衙招募了一支給農民犁地的小隊。
耕牛和鐵農具,尤其是曲轅犁都是難得的東西,就這樣借給百姓大家都不放心,所以幹脆讓自己人拿著去給他們幹活,老百姓就隻要反正下種和管理就好。
原本隻是想著保護農具,沒有想到這個反而提高了效率,靠近府城的那些良田被迅速的開墾出來,種上了玉米、木薯這樣的高產糧食。
周邊府城的流民聽說淮安府這些地方招人,還給糧食種子田地,組織人給他們犁地,就紛紛拖家帶口跑來投靠他們。
一波波的人口讓淮安府這些幾乎空城的地方,逐漸變得繁華,淮安王和下屬的人笑得見牙不見眼。
第153章
“沒有想到嶺南的法子竟然這樣好用,隻是把這些地和農具借給百姓,就能讓他們都來我們淮安府了。好啊好啊,哈哈哈哈。”淮安王哈哈大笑著。
對王懷玉的做法越發的欽佩,想著她的才能,要不是甘願屈居於嶺南,現在的局勢還真不好說。梁少和看明白其中的原理,但人口往自己這邊來,是有利於他們的好事,傻子才會拒絕呢。
在太平的時候土地金銀珠寶是最珍貴的東西,在亂世的時候糧食是最重要的,現在災後重建嘛,那就是人口最重要了。
太原府崔家,崔老太爺聽著下麵的人上報,最近幾年收容的流民成批的往外逃,太原府內原本的百姓也是十不存一,全往淮安府去了。
淮安府和太原府就隻隔了一個州府,離得很近,以往隻有淮安府的百姓逃亡太原府,沒有想到有一天位於中原地區的太原府,也成了要逃離的地方。
人走了,就沒有人給他們耕地,做出來東西就沒有人買單。人才是他們世家享福的根本,這個雖然大家都不說,但所有人都知道這個樸素的道理。
他們希望人越多越好,尤其是底層的百姓。但他們又不會善待這些人,看著他們離開了又無能狂怒。
淮安王幾乎能想到被自己撬了牆角的各世家是上麵反應了,但一想到他們忌憚自己的兵力不敢反抗,他就暗爽不已。
他們梁家被世家欺負了那麽多年,終於輪到他讓世家吃虧了。
“還是王爺想得全,學了嶺南的法子知識換了換,對百姓們好一點就把人收攏過來了。新添的這三萬人口,能把淮安府的十萬畝良田開墾出來,在今年春種完所有的玉米和木薯,等到六七月份,我們淮安府就不缺糧食,也不用和嶺南買了。”
屬官劈裏啪啦的打著算盤,把這段時間來的收獲,和預計的收成一算,所有人都激動得不行。
經曆了十年的旱災水災還有兵禍,不止是百姓,就連他們這些當官的的也過得很艱難。現在好不容易看到了希望,自然都是激動的。
老天爺也很給力,在西北的三月份樹梢剛剛抽芽回綠時,淅淅瀝瀝的下了好幾場小雨,給冰凍了一冬泥土喝足了水。
除了必要防守和駐紮的士兵,淮安王全都安排他們去地裏犁地耕種了,盧婷婷也根據自己的所知,向淮安王提出了兵屯製,進一步擴大了淮安府的耕地和糧食。
張老根很幸運,分在了府城出去三十裏不到的十裏村。
十裏村原來是府城某個世家的莊子,但是旱災後世家就居家搬離了,這裏被官府收下,現在分給他們這些無地的人。有的家裏離得遠,也全都被集中到了縣城或者府城附近。
人少了,地也空出來了,給他們這些人剛剛好。
北方的土地除了戈壁灘,都很肥沃。尤其是府城、縣城附近,都是有河流經過的,水土肥不需要發愁。
隻是到底丟荒了幾年,需要好好的養一養才能肥回來。但這再開墾的田地,用來種木薯和玉米一點也不差。
官兵用牛耕翻開了結實的泥土,百姓拿著鋤頭、釘耙在後麵把它再敲碎打細,然後翻起合適的長壟,在上麵挖開碗口大小的坑,每個坑放一到兩粒玉米,間隔半米左右,然後再輕輕蓋上一層土就可以了。
這個活計就算是五歲小孩都能幹,所以淮安府的玉米種得很快。有些地方沒有條件牛耕的,就用鋤頭刨個合適的坑,就把坑裏的泥土打碎就可以放玉米了。效果差不到那裏去。
“老爺,看看我們的戶籍,我是真的在山裏住的,我們村離得最遠是有名額買牛的,能不能讓我們進去選牛啊。”
為了讓這一批牛馬利用最大化,王懷玉叫各個縣整理了一份貧困村的名單出來,像那種村裏青壯年和耕地少的,住在山裏麵又什麽額外產業收入的,這些村每個村最少能分到一頭牛,價格不會便宜但是可以分期付款。
各個縣現在都在每個村派了駐村衙役,那個村是什麽情況不說了如指掌,也是心中有數,很快就把名單整理出來了。
這些村就讓村長或者族老帶著村裏的青年過來買牛。因為他們是特殊情況,大家都能理解,讓他們能夠買的上牛也沒有什麽好嫉妒。至於剩下的那些,也是要核對身份去購買的,凡是家中田地過多,已經超過縣衙劃定的畝數就會被限製購買,或者是多交一筆銀子。
王懷玉這樣做,也是在一定程度上遏製土地兼並和地主世家占有更多的生產資料。政策掰開來揉碎和百姓們講,他們就能聽得進去,隻要是為他們好的,他們能夠獲利的就沒有人會不支持。
至於那些占不到便宜的世家地主們是不太服氣,也對王懷玉有所怨言,但是他們不敢出聲。他們還是知道要不是王懷玉,現在他們就是各路叛軍的血包,能不能保證性命都是兩說,還想要保住家業,那簡直是癡人說夢。
而且王懷玉也隻是在土地上對他們苛刻了一點,讀書識字當官做生意,也沒有對他們限製,條件甚至還比大齊要放寬許多。再加上王懷玉鼓勵他們經商和辦廠出海,這些算下來怎麽都比種地賺得多。這樣一對比下來,心裏有怨氣的也能往肚子裏吞了。
至於百姓,那就是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日子,他們已經很知足了。
張老頭有三個兒子,這一次都來了,三人護著他往裏麵擠,才勉強在人家一村一村,一族一族的人下搶到一頭小牛犢。
“哎,這牛看著才兩歲,我們買回去好好養,明年就能下地幹活了。有了這個夥計,你們以後就不用那麽累了。”
老張頭看孫子一樣,滿臉慈愛的牽著小牛犢,一隻手還不停的柔柔的給它梳毛。小牛犢也很通人性,哞哞叫了幾聲,朝張老頭的手心蹭了蹭。
牛是最暢銷的,退役的戰馬價格比較貴且下不了地,不是百姓的首選,但小商販們就看中了這些戰馬的價值。
“現在各個縣去找活幹的人多了,碼頭還有工廠那些地方也要貨車,不過我們嶺南的牛馬驢都挺少的,這些地方還是人推車、背貨。要是我們搞幾匹馬再打個車架子,頂多不過三五年就能把本賺回來了。”有頭腦的商販和苦力想道。
“就算我們自己一時錢不湊手,但我們可以一起湊錢啊,這馬拉得怎麽都比人多吧?一匹馬頂我們五個人,賺的就是五個人的錢,難道我們五個人還湊不出三十兩銀子?”想幹的人不停的遊說道。
現在這些戰馬雖然說是退役了,但也隻是有些小毛病,跟不上軍營訓練的速度而已,真要說大問題不能動的,早就殺來吃了,不會送來這裏。
送來的這一批馬少說還能幹個七八年,要是照顧得好的十幾年都不成問題。這些縣衙特意請了會看馬的人來仔細確認過的,堅決不讓任何一匹不能幹活的牛馬混進來。
他們知道這些但凡是有一隻,在這六千多頭中算不了什麽,但落到任何一戶人家的頭上,那就是一家人幾年都白幹。所以王懷玉對這方麵把控得很嚴。
縣衙主持買賣的都有保障,這是這些年來已經深入嶺南百姓心中的一個共識,所以他們買起東西來也比其他地方的人要舍得。這就越發的吸引北方的商販過來做生意了。
知道嶺南對牲畜需求大,很多人都想做這個生意,但現在除了以放牧為生的匈奴和部分北方遊牧民族,都缺耕牛缺得很。
王懷玉早在來的那一年就看到了這一個缺口,這些年也一直在培育,官方的養殖場和民間的租養相結合,嶺南的耕牛從原本的三千多頭變成了現在四萬多頭。人畜興旺,在嶺南這裏不再是一句願景,而是切切實實的變化。
市場裏的牛馬被一掃而空,不過是一個下午就隻剩下空蕩蕩的圈了。搶到的人喜笑顏開,搶不到的垂頭喪氣。
第152章
北方來的牲畜一共有三批,一共一萬二千頭,全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有了這一批牲畜的投入,嶺南的產量又能增加將近三成。看著日漸增長的糧食,王懷玉琢磨著也能用來做點啥。
“選個地方再建一個食品加工廠吧,不需要多複雜,做點餅幹這樣的存放很久的幹糧就好了。”王懷玉計劃道。
雖然方便麵這些東西更好吃更符合百姓的口味,但是嶺南一不長小麥沒有麵粉製作麵條,也沒有足夠的植物油去進行油炸,製作餅幹這一類技術含量不高,原料要求也不多的食品最合適。
想到這裏,王懷玉突然想起之前自己看到的一個段子。如果你給一群犯人天天提供榨菜和白粥,他們會不會造反?
當然是他們會讓你披上黃袍。
這足以證明古代百姓的生活有多貧窮,改造代表的是細糧,榨菜是鹽分。而兩樣東西現在嶺南都不缺。
也確實證明能夠提供這些東西給百姓,他們真的會對你俯首稱臣。
和底下人聽到王懷玉的要求,卻是絞盡了腦子也不知道該做些什麽。
點心吧,大都是用麵粉做的。像嶺南用米粉做的,就是粉條和籺比較多,是這些東西大多是當天做當天吃,想要長久保存非常困難。
“鹹魚曬幹了能保存,放多了鹽也能延長這個時間。米粉上我們也試試看把它曬幹了咋樣吧。”
應聘來建設食品加工廠的管事和工人,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還有到處去取經。嚐試了許多法子。
說北方有做饢和做饃饃的方法,也和北方的人學習了一下。然後將米粉打碎曬幹,這時候發現隻要將它稍微炒一炒,泡水也是能糊口的好東西。
把它做成粉條晾幹了,吃的時候再泡開來煮,味道也不錯,隻是需要耗費的柴火比較多。不過現在大齊往南的地方並不缺柴,往北的地方開發了煤礦。
晾幹的米粉條子,需要煎炸的大龍籺,還有各式各樣的米餅,炒米都被做成了幹糧。味道上有些欠佳,但方便了不少。
新出的米餅也瞬間成了各大商販,尤其是走南闖北,跨越幾千裏的行商們的歡迎。在荒郊野嶺隻要有一個鍋一把火,不到一刻鍾就能吃上熱乎乎的東西。再不濟有碗熱水也能直接就著它下咽,填飽肚子。
新開的食品加工廠,讓嶺南的糧食有了去處,百姓們又多了一個選擇,不過他們交完稅後,嶺南官府一年需要的存糧也準備好了,並不需要額外的再去收購。
百姓們現在有了更多的作物選擇,縣衙稅收則是隻收玉米和稻穀,這也倒置了水稻和玉米的價格更貴一些。不過嶺南的百姓很樂意,稻穀玉米雖然作為稅收糧食,一年上交一大半,但剩下的自己可以吃也可以賣,已經夠養活一家人了。更不要說像木薯、土豆這樣的東西沒有做另外的稅收。
關於嶺南的稅收,王懷玉是深感其繁瑣,又恨他們的苛捐雜稅。但一開始想要改革的時候卻無從下手,因為嶺南的財政支出就是從這些苛捐雜稅中來的,真正貪的人有,但嶺南已經窮到這種地步了,上麵下來的正常稅收也把百姓壓得死死的,根本不用層層加碼。
在這樣的情況下,王懷玉隻能選擇把蛋糕先做大,再討論分蛋糕的事情。
王屋村,因為離蒼梧縣最近,變化是最明顯最快的。
他們村以前一共有五十六戶人家,七百六十三口人,每人不到一畝地沒有一頭牛,但一年要服兩次徭役,一次最少半個月多則一個月。一年要交的除了夏秋兩季的糧食稅,還有什麽坡地稅、稻種稅、砍柴稅…林林總總下來,一年一戶人家最少要交一兩銀子,這還不包括他們交的糧食。
但是現在他們隻要交兩種稅就可以了,一個是玉米和稻穀的糧食稅,這個也不是縣衙或者誰說了算,而是看他們村這一季一共收了多少畝、畝產量多少,平均下來交一半的糧食上去就可以了。
剩下一個就是人頭稅,家中人口滿十歲到六十歲的,每年交一百文錢就可以了。剩下的,不管你打柴還是挑水、開墾還是租用農具都不需要再額外交稅,還有一年兩次的徭役也免除了。
這些政策不見得比以前要少交多少,但是它足夠公平足夠透明,讓百姓看得見,知道自己錢交到了那裏,而不會被巧立名目去收取。每一年的稅收多少都是會公布在縣城的廣場和村裏的,得益於送教下村,現在各個村都有幾個識字的人,自然也看得懂公示上寫的東西。
但凡寫出來的和收上去的不一樣,那百姓就能到郡主府或者相應的監管機構去舉報了。而農業尤其是水稻人口這些稅收,能賺的還是很少,想要動手腳很難。
所以在王懷玉處理幾個屢教不改的貪官後,嶺南官場就少了許多這樣的事情。還有比較特殊,比如說種植茶葉香料的,那就是根據他們的營業來收稅。
起征點是在一百兩,采取的是十稅一;五百兩起就是十稅二;一千兩就是十稅三;一千五是十稅五。每往上增加這一個收入,稅收也會不斷的上漲。逃稅的人那裏都有,但是不管買方還是賣方,官府都是做有備案的。隻要兩方一對賬,對不上來的將會罰得更重!
有人嚐試過,最後就是連本帶利都被罰個精光。受不了的商人想要往外麵走,剛出嶺南關就成了流民匪盜的肥羊。好不容易保住一條命回來,才知道嶺南的環境有多好。
錢進不到官員的腰包,他們有縣衙包辦的一切,甚至包括了養老、生病也能優惠去看,地位上還受人尊重,很多衙役都滿足現在的生活和工作。當一個地方的人都養成了這樣的認識,那些有自己小心思的人有不得不藏起來。
官員不貪,環境自然就好起來了。做生意的人隻要按照規定,遵紀守法,繳納稅收,在嶺南做生意比任何一個地方都要安全。
嶺南的東西在這幾年打出了名聲,來往的商販越發多,尤其是淮南府和淮安府這幾個地方,因為合作關係也受到了諸多優待。
在嶺南各行各業都蓬勃發展的時候,淮安等西北各府的百姓,也迎來了他們新的生機。
“不要急,排好隊。這些種子每一個人都有份,趕緊去找衙役落戶,拿著戶籍過來領種子和田地去種。”淮安府的衙役學著嶺南衙役的模樣,走到街頭為百姓宣講政策。
也許是他們高高在上的習慣了,在勸說上帶著命令式的,嚇得百姓瑟瑟發抖。
黃老根帶著僅剩下的一個孫子,緊緊的依偎在一塊,警惕又敏感的看著前麵的隊伍。手上的破碗是他們唯一的家當。
“爺爺,你說我們真的能領到神仙發的種子嗎?一畝地就能讓我們天天吃飽肚子。”小孩瘦的隻有兩隻眼睛,一臉向往的望著最後一個親人。
經過這幾年的殘酷生活,才十歲的黃小強自然不是什麽天真的孩子。他見過賣兒賣女,見過為了一點吃的把父母推出去擋刀,甚至見過父母把孩子和別人交換來吃,怎麽可能天真的起來。
縣衙官府也好,叛軍匪盜也罷,在他們看來沒有什麽區別。
但淮安府卻是不一樣,這是第一次有人願意在這個時候拿出糧食來給他們,還給他們分田地,分農具和耕牛。這些政策他們看不明白其中深意,也不想去追究人家是為了什麽。他們隻知道自己有糧食吃了,能填飽肚子不被餓死,還有地可以種有農具可以使用,這比什麽都重要。
祖孫兩伸長了脖子往前看,已經吃過幾天有淮安王府發送的救濟糧。吃到過那個玉米,覺得非常的頂餓,後麵又聽說這個玉米能畝產千斤,不用怎麽澆水,施肥也可以有最少七百多斤的收獲,便第一時間跑過來排隊了。
這長長的隊伍全是排隊要玉米種的,金黃色的種子,一個人頭分了一斤,可以種半畝地左右,收獲能有四百來斤。
輪到黃老根他們,衙役看了看他們老的老小的小,放種子的時候特意抖一下,往旁邊的農具攤子提醒努了努嘴:“你們兩個符合租用農具是條件,可以去旁邊看看,租把鋤頭可以省點力氣。”
語氣很凶,但是讓黃老根受寵若驚,連忙把種子護在懷裏,“唉,好好好,謝謝官爺提醒。”
一邊鞠躬點頭,一邊拉著孩子快步往旁邊走。
盧婷婷吸取嶺南的經驗,在淮安府這裏也搞了農業幫助,除了分發種子的田地,將無事可幹的流民籠絡起來,還注意到了那些沒有什麽能力的老少窮殘的流民,在縣衙招募了一支給農民犁地的小隊。
耕牛和鐵農具,尤其是曲轅犁都是難得的東西,就這樣借給百姓大家都不放心,所以幹脆讓自己人拿著去給他們幹活,老百姓就隻要反正下種和管理就好。
原本隻是想著保護農具,沒有想到這個反而提高了效率,靠近府城的那些良田被迅速的開墾出來,種上了玉米、木薯這樣的高產糧食。
周邊府城的流民聽說淮安府這些地方招人,還給糧食種子田地,組織人給他們犁地,就紛紛拖家帶口跑來投靠他們。
一波波的人口讓淮安府這些幾乎空城的地方,逐漸變得繁華,淮安王和下屬的人笑得見牙不見眼。
第153章
“沒有想到嶺南的法子竟然這樣好用,隻是把這些地和農具借給百姓,就能讓他們都來我們淮安府了。好啊好啊,哈哈哈哈。”淮安王哈哈大笑著。
對王懷玉的做法越發的欽佩,想著她的才能,要不是甘願屈居於嶺南,現在的局勢還真不好說。梁少和看明白其中的原理,但人口往自己這邊來,是有利於他們的好事,傻子才會拒絕呢。
在太平的時候土地金銀珠寶是最珍貴的東西,在亂世的時候糧食是最重要的,現在災後重建嘛,那就是人口最重要了。
太原府崔家,崔老太爺聽著下麵的人上報,最近幾年收容的流民成批的往外逃,太原府內原本的百姓也是十不存一,全往淮安府去了。
淮安府和太原府就隻隔了一個州府,離得很近,以往隻有淮安府的百姓逃亡太原府,沒有想到有一天位於中原地區的太原府,也成了要逃離的地方。
人走了,就沒有人給他們耕地,做出來東西就沒有人買單。人才是他們世家享福的根本,這個雖然大家都不說,但所有人都知道這個樸素的道理。
他們希望人越多越好,尤其是底層的百姓。但他們又不會善待這些人,看著他們離開了又無能狂怒。
淮安王幾乎能想到被自己撬了牆角的各世家是上麵反應了,但一想到他們忌憚自己的兵力不敢反抗,他就暗爽不已。
他們梁家被世家欺負了那麽多年,終於輪到他讓世家吃虧了。
“還是王爺想得全,學了嶺南的法子知識換了換,對百姓們好一點就把人收攏過來了。新添的這三萬人口,能把淮安府的十萬畝良田開墾出來,在今年春種完所有的玉米和木薯,等到六七月份,我們淮安府就不缺糧食,也不用和嶺南買了。”
屬官劈裏啪啦的打著算盤,把這段時間來的收獲,和預計的收成一算,所有人都激動得不行。
經曆了十年的旱災水災還有兵禍,不止是百姓,就連他們這些當官的的也過得很艱難。現在好不容易看到了希望,自然都是激動的。
老天爺也很給力,在西北的三月份樹梢剛剛抽芽回綠時,淅淅瀝瀝的下了好幾場小雨,給冰凍了一冬泥土喝足了水。
除了必要防守和駐紮的士兵,淮安王全都安排他們去地裏犁地耕種了,盧婷婷也根據自己的所知,向淮安王提出了兵屯製,進一步擴大了淮安府的耕地和糧食。
張老根很幸運,分在了府城出去三十裏不到的十裏村。
十裏村原來是府城某個世家的莊子,但是旱災後世家就居家搬離了,這裏被官府收下,現在分給他們這些無地的人。有的家裏離得遠,也全都被集中到了縣城或者府城附近。
人少了,地也空出來了,給他們這些人剛剛好。
北方的土地除了戈壁灘,都很肥沃。尤其是府城、縣城附近,都是有河流經過的,水土肥不需要發愁。
隻是到底丟荒了幾年,需要好好的養一養才能肥回來。但這再開墾的田地,用來種木薯和玉米一點也不差。
官兵用牛耕翻開了結實的泥土,百姓拿著鋤頭、釘耙在後麵把它再敲碎打細,然後翻起合適的長壟,在上麵挖開碗口大小的坑,每個坑放一到兩粒玉米,間隔半米左右,然後再輕輕蓋上一層土就可以了。
這個活計就算是五歲小孩都能幹,所以淮安府的玉米種得很快。有些地方沒有條件牛耕的,就用鋤頭刨個合適的坑,就把坑裏的泥土打碎就可以放玉米了。效果差不到那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