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節
(曆史同人)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 作者:鴉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筆買賣,總歸是不虧本的。
而且對於朝廷來說,茶與鹽一樣,還能收取商稅與關稅。
“對!”周邈不能更讚同。
不愧是你李斯!
……
而上首的嬴政則要更加了解周邈,僅兩條命脈,應當不會讓他屈指計數。
“可還有其他命脈?”
“陛下怎麽知道!”周邈高興於始皇陛下懂他心思,也不藏著掖著,“還有就是:羊毛。”
殿中眾人疑惑:羊毛?
“西域和草原上的牧民們,大約在商代時,就已經學會運用動物的毛與皮,比如裘氈就是其中的代表。”
周邈說起皮毛——尤其是羊毛的價值:“在開春暖和的季節,剃下羊毛,粗硬的羊毛可以做氈毯,而細軟的羊毛和絨毛,則可以紡成毛線,織成羊毛衣、羊毛褲。”
衣食住行,一旦涉及衣,大秦君臣瞬間鄭重起來。
“而羊毛衣褲,即便些微刺撓,不能貼身穿,冬日裏穿在中間,保暖程度基本與棉襖不相上下。”
其實不難想象。牛羊就是靠一身毛渡過寒冬的,羊毛穿在人身上自然也很暖和。
你說有棉花,毛衣褲不需要了?
聽聽在說什麽傻話呢!
且不說棉花還未推廣開來,即便廣泛種植,也要占用田地。
哪裏比得上長在北方草原的羊群身上,幾乎白得,來得劃算?
李斯:“以鹽、茶換牛羊牲畜及羊毛,如此大秦不僅能源源不斷地,從草原部族賺取資財,還把他們的命脈握在了手中。”
茶暫且不明,但鹽嘛,在有仙使的鹽田法和煉鹽神通後,立時就低廉起來。
——當然,交易給草原蠻夷的鹽,必然是珍貴難得的。
“經年日久,形成習慣,匈奴和東胡的牧民們,自然而然就會養更多的羊,而少養馬匹,從而戰力日漸削弱。
到時,一旦北方蠻夷不老實,隻需斷掉鹽茶市易,便能將他們拿捏得死死的。”
“當然,在此之時,大秦要能守住關隘,攔住蠻夷南下劫掠。”
而若是戰力削弱的蠻夷都攔不住,那大秦注定是日薄西山了。
嬴政當即決斷:“還煩請仙使傳授尋找和種植茶樹,及炒製茶葉之法。”
周邈拍拍胸膛:“沒問題!”
嬴政又吩咐李斯:“左丞相,即日起,布局食鹽輸出匈奴與東胡,以及西域與東夷。”
謀篇布局以匈奴與東胡為主,可西域與東夷也未嚐不能多上一手。
或許不能養成命脈,並握在掌中,至少也能攫取巨大資財。
周邈:永遠為始皇陛下的格局眼界而折服!
“另,派人負責尋找和種植茶樹,而後如同鹽一般出關匈奴與東胡,長遠布局西域與東夷。”
茶短則三五年,長則七八年,才能大量銷往草原,但也不必急。
因為在此之前,有鹽先去探路。
“咕嘟咕嘟……”
奶茶熬煮得差不多了,周邈灑進去一小撮鹽,攪拌充分後。
就給每個碗裏舀一勺炒米碎、炒豆粉,再衝入奶茶。
瞬間,濃鬱醇厚的香氣被激發,香味四溢!
蒙毅照舊先給上首的嬴政呈上一碗,之後幾人各自取上一碗,啜飲起來。
“呼!”扶蘇滿足地呼出一口氣,“好喝!”
顯然,相比澀味的清茶,剛喝的時候,還是奶茶更得他們的喜歡。
周邈額外再喝一碗奶茶,心情愉悅之下,陡然想到:
好像後來封建時代的東西貿易,中原輸出的商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茶和瓷器?
現在茶有了,瓷器呢?
第105章 帶上兩件新棉襖、兩床棉被,去探望王翦老將軍
封建時期的東西貿易,最具代表性的,是自西漢為始的張騫鑿空、開通西域大道的絲綢之路。
而絲綢之路暢通的朝代節點,人所皆知的有漢、唐及明。
絲綢之路,顧名思義,這條商貿通道上的貨品,以絲綢紡織品的影響最大。
然而越到後來,除了華美的絲綢,還有暢銷的茶葉,精美的瓷器等。
茶葉,無需多言,算是農副產品經濟作物。僅成本而言,可以算是低廉,但利潤卻格外高。
放在當下,是絕佳的貿易商品。
至於絲綢,固然不愁銷路和利潤,但養蠶取絲、繅絲績線、紡織成布,屬於是精工細活。
利潤確實高,但成本也不低。
相較而言,當下適合傾銷,以量取勝,短時間養成製敵命脈的還是鹽。
而大秦已建成五個海鹽場,在供給國內兩千萬黔首低廉食鹽之外,還有富餘可以出口周邊勢力。
因為瓷器與華夏同名1。
周邈首先就對其有一股好感,而且他心裏盤算一下:
如果掌握瓷器燒製技術,到時一窯萬彩,豈不賺翻?
同樣是高端商品,可成本方麵,相比絲綢,瓷器其實要更低一些。
“……陶瓷分陶器和瓷器,至於帶釉麵的硬陶,早在商時就有了。但現在及之後的小幾百年之間,使用的都還隻能算是陶器。”
“而若是能燒製更精美的瓷器,那麽必然能令東夷、北方和西方的貴族們,趨之若鶩!”
周邈簡要闡述一番瓷器的作用。
李斯則再次敏銳地成功察覺要素:“如果說鹽和茶葉,是上下皆必不可少。那麽瓷器,就是拿捏上層掌權者的利器!”
鹽和茶葉固然不可或缺,就如房梁地基,但對各勢力的掌權者而言,不到掘塌地基、抽掉房梁的時候,其實也無關痛癢。
即便真到那時候,掌權者若無仁心,不顧所屬萬民死活,短時間內也仍是無關痛癢。
但瓷器一如青銅鼎、鐵釜、絲綢,成了上層掌權者的權力與地位象征,那麽他們必定狂熱追捧!
而精美的瓷器,掌握在大秦手中。相當於那些掌權者,也能一定
程度上被大秦左右態度。
“設身處地,假使大秦宗室公卿們追捧某國華美器物,大秦上下所必需的糧食和鹽,也全部依賴該國市易。”
“大秦還被引導不種糧食,專種棉花、桑麻……”
李斯隻是稍作假設,心內就已惶恐不安。
從上到下,從明到暗,命脈皆被人挾製掌中。這種生死由人的人感覺,實在令人驚懼。
這豈不正是昔日管子行事2?甚至猶有過之。
周邈被李斯用忌憚(?)的目光盯著,疑惑直言:“李丞相難道是感同身受,心有不忍了?”
你李斯難道是什麽心性良善之輩?
李斯:“仙使多慮。若大秦成為拿捏命脈者,那可真是求之不得!”
周邈一副果不其然的表情,但隨即又道:“隻是瓷器方麵,我是一竅不通的。”
然而殿內大秦君臣四人,對仙使這話,卻未作定論。
完全沒有大失所望,而是不慌不忙地繼續聆聽下文。
既然能夠提出來,必然是有所了解的。
果如所料。
周邈自顧自繼續道:“我對如何燒製瓷器一竅不通,隻是曉得如果燒瓷的溫度不夠,可以用風箱吹火,還能改進爐窯,用依坡而建的長條形‘龍窯’燒製。”
“燒製瓷器的土似乎也有更高要求,有名的又記得的,就是高嶺土——高嶺石族粘土礦物為主的粘土和粘土岩。”
周邈突然又想到:“短時間內想要速成,燒製出瓷器,其實也有條捷徑。”
“秦時的陶器代表是那什麽兵馬俑,而漢時陶器創新則是鉛釉陶,有黃、褐、綠色,而盛行的綠色就是青瓷的前身。”
“鉛釉陶,隻需七八百度,就能燒製出均勻的釉麵。若改用高嶺土和龍窯,較容易就能燒出漂亮的青瓷了。”
雖然周邈含糊其詞,以‘那什麽兵馬俑’代稱,但在座皆知他所指。
大秦君臣:至少懂得避諱了,有所進步。
在短暫又微妙的欣慰之餘,殿中大秦君臣皆是‘不出所料’的心緒。
而嬴政最終一錘定音:“勞煩周邈你,將風箱和龍窯的結構形製描寫出來,再把燒製瓷器的訣竅謄寫一份,朕
令少府即日起建窯鑽研燒製。”
雖然以輸出鹽、茶和瓷器,購入羊毛及其他物產,挾製周邊勢力,不是三兩日之功,至少也要等到八方馳道徹底貫通後。
但未雨綢繆,早早行動起來,總歸沒錯。
“好嘞!”
……
周邈帶著方岩和燕,搬上圍爐煮茶的家夥事,又原路回到六英宮。
接著鋪紙磨墨,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而且對於朝廷來說,茶與鹽一樣,還能收取商稅與關稅。
“對!”周邈不能更讚同。
不愧是你李斯!
……
而上首的嬴政則要更加了解周邈,僅兩條命脈,應當不會讓他屈指計數。
“可還有其他命脈?”
“陛下怎麽知道!”周邈高興於始皇陛下懂他心思,也不藏著掖著,“還有就是:羊毛。”
殿中眾人疑惑:羊毛?
“西域和草原上的牧民們,大約在商代時,就已經學會運用動物的毛與皮,比如裘氈就是其中的代表。”
周邈說起皮毛——尤其是羊毛的價值:“在開春暖和的季節,剃下羊毛,粗硬的羊毛可以做氈毯,而細軟的羊毛和絨毛,則可以紡成毛線,織成羊毛衣、羊毛褲。”
衣食住行,一旦涉及衣,大秦君臣瞬間鄭重起來。
“而羊毛衣褲,即便些微刺撓,不能貼身穿,冬日裏穿在中間,保暖程度基本與棉襖不相上下。”
其實不難想象。牛羊就是靠一身毛渡過寒冬的,羊毛穿在人身上自然也很暖和。
你說有棉花,毛衣褲不需要了?
聽聽在說什麽傻話呢!
且不說棉花還未推廣開來,即便廣泛種植,也要占用田地。
哪裏比得上長在北方草原的羊群身上,幾乎白得,來得劃算?
李斯:“以鹽、茶換牛羊牲畜及羊毛,如此大秦不僅能源源不斷地,從草原部族賺取資財,還把他們的命脈握在了手中。”
茶暫且不明,但鹽嘛,在有仙使的鹽田法和煉鹽神通後,立時就低廉起來。
——當然,交易給草原蠻夷的鹽,必然是珍貴難得的。
“經年日久,形成習慣,匈奴和東胡的牧民們,自然而然就會養更多的羊,而少養馬匹,從而戰力日漸削弱。
到時,一旦北方蠻夷不老實,隻需斷掉鹽茶市易,便能將他們拿捏得死死的。”
“當然,在此之時,大秦要能守住關隘,攔住蠻夷南下劫掠。”
而若是戰力削弱的蠻夷都攔不住,那大秦注定是日薄西山了。
嬴政當即決斷:“還煩請仙使傳授尋找和種植茶樹,及炒製茶葉之法。”
周邈拍拍胸膛:“沒問題!”
嬴政又吩咐李斯:“左丞相,即日起,布局食鹽輸出匈奴與東胡,以及西域與東夷。”
謀篇布局以匈奴與東胡為主,可西域與東夷也未嚐不能多上一手。
或許不能養成命脈,並握在掌中,至少也能攫取巨大資財。
周邈:永遠為始皇陛下的格局眼界而折服!
“另,派人負責尋找和種植茶樹,而後如同鹽一般出關匈奴與東胡,長遠布局西域與東夷。”
茶短則三五年,長則七八年,才能大量銷往草原,但也不必急。
因為在此之前,有鹽先去探路。
“咕嘟咕嘟……”
奶茶熬煮得差不多了,周邈灑進去一小撮鹽,攪拌充分後。
就給每個碗裏舀一勺炒米碎、炒豆粉,再衝入奶茶。
瞬間,濃鬱醇厚的香氣被激發,香味四溢!
蒙毅照舊先給上首的嬴政呈上一碗,之後幾人各自取上一碗,啜飲起來。
“呼!”扶蘇滿足地呼出一口氣,“好喝!”
顯然,相比澀味的清茶,剛喝的時候,還是奶茶更得他們的喜歡。
周邈額外再喝一碗奶茶,心情愉悅之下,陡然想到:
好像後來封建時代的東西貿易,中原輸出的商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茶和瓷器?
現在茶有了,瓷器呢?
第105章 帶上兩件新棉襖、兩床棉被,去探望王翦老將軍
封建時期的東西貿易,最具代表性的,是自西漢為始的張騫鑿空、開通西域大道的絲綢之路。
而絲綢之路暢通的朝代節點,人所皆知的有漢、唐及明。
絲綢之路,顧名思義,這條商貿通道上的貨品,以絲綢紡織品的影響最大。
然而越到後來,除了華美的絲綢,還有暢銷的茶葉,精美的瓷器等。
茶葉,無需多言,算是農副產品經濟作物。僅成本而言,可以算是低廉,但利潤卻格外高。
放在當下,是絕佳的貿易商品。
至於絲綢,固然不愁銷路和利潤,但養蠶取絲、繅絲績線、紡織成布,屬於是精工細活。
利潤確實高,但成本也不低。
相較而言,當下適合傾銷,以量取勝,短時間養成製敵命脈的還是鹽。
而大秦已建成五個海鹽場,在供給國內兩千萬黔首低廉食鹽之外,還有富餘可以出口周邊勢力。
因為瓷器與華夏同名1。
周邈首先就對其有一股好感,而且他心裏盤算一下:
如果掌握瓷器燒製技術,到時一窯萬彩,豈不賺翻?
同樣是高端商品,可成本方麵,相比絲綢,瓷器其實要更低一些。
“……陶瓷分陶器和瓷器,至於帶釉麵的硬陶,早在商時就有了。但現在及之後的小幾百年之間,使用的都還隻能算是陶器。”
“而若是能燒製更精美的瓷器,那麽必然能令東夷、北方和西方的貴族們,趨之若鶩!”
周邈簡要闡述一番瓷器的作用。
李斯則再次敏銳地成功察覺要素:“如果說鹽和茶葉,是上下皆必不可少。那麽瓷器,就是拿捏上層掌權者的利器!”
鹽和茶葉固然不可或缺,就如房梁地基,但對各勢力的掌權者而言,不到掘塌地基、抽掉房梁的時候,其實也無關痛癢。
即便真到那時候,掌權者若無仁心,不顧所屬萬民死活,短時間內也仍是無關痛癢。
但瓷器一如青銅鼎、鐵釜、絲綢,成了上層掌權者的權力與地位象征,那麽他們必定狂熱追捧!
而精美的瓷器,掌握在大秦手中。相當於那些掌權者,也能一定
程度上被大秦左右態度。
“設身處地,假使大秦宗室公卿們追捧某國華美器物,大秦上下所必需的糧食和鹽,也全部依賴該國市易。”
“大秦還被引導不種糧食,專種棉花、桑麻……”
李斯隻是稍作假設,心內就已惶恐不安。
從上到下,從明到暗,命脈皆被人挾製掌中。這種生死由人的人感覺,實在令人驚懼。
這豈不正是昔日管子行事2?甚至猶有過之。
周邈被李斯用忌憚(?)的目光盯著,疑惑直言:“李丞相難道是感同身受,心有不忍了?”
你李斯難道是什麽心性良善之輩?
李斯:“仙使多慮。若大秦成為拿捏命脈者,那可真是求之不得!”
周邈一副果不其然的表情,但隨即又道:“隻是瓷器方麵,我是一竅不通的。”
然而殿內大秦君臣四人,對仙使這話,卻未作定論。
完全沒有大失所望,而是不慌不忙地繼續聆聽下文。
既然能夠提出來,必然是有所了解的。
果如所料。
周邈自顧自繼續道:“我對如何燒製瓷器一竅不通,隻是曉得如果燒瓷的溫度不夠,可以用風箱吹火,還能改進爐窯,用依坡而建的長條形‘龍窯’燒製。”
“燒製瓷器的土似乎也有更高要求,有名的又記得的,就是高嶺土——高嶺石族粘土礦物為主的粘土和粘土岩。”
周邈突然又想到:“短時間內想要速成,燒製出瓷器,其實也有條捷徑。”
“秦時的陶器代表是那什麽兵馬俑,而漢時陶器創新則是鉛釉陶,有黃、褐、綠色,而盛行的綠色就是青瓷的前身。”
“鉛釉陶,隻需七八百度,就能燒製出均勻的釉麵。若改用高嶺土和龍窯,較容易就能燒出漂亮的青瓷了。”
雖然周邈含糊其詞,以‘那什麽兵馬俑’代稱,但在座皆知他所指。
大秦君臣:至少懂得避諱了,有所進步。
在短暫又微妙的欣慰之餘,殿中大秦君臣皆是‘不出所料’的心緒。
而嬴政最終一錘定音:“勞煩周邈你,將風箱和龍窯的結構形製描寫出來,再把燒製瓷器的訣竅謄寫一份,朕
令少府即日起建窯鑽研燒製。”
雖然以輸出鹽、茶和瓷器,購入羊毛及其他物產,挾製周邊勢力,不是三兩日之功,至少也要等到八方馳道徹底貫通後。
但未雨綢繆,早早行動起來,總歸沒錯。
“好嘞!”
……
周邈帶著方岩和燕,搬上圍爐煮茶的家夥事,又原路回到六英宮。
接著鋪紙磨墨,知無不言、言無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