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翊隨即哂笑,單以相貌論,這位亦衝先生倒也算清秀,但恐怕跟國色挨不上。
其實國色什麽樣兒,誰是國色,令翊也說不上來。他年幼時與幾個堂兄弟一同讀書習武,大一些便去了邊塞,雖也偶爾去上都薊城和下都武陽,進過宮廷,赴過宴會,遇見過一些公卿貴女,但從來沒想到過“國色”的事。
這次因養傷,在兩都待得久,與都城的世家子們鬼混。便如那位亦衝先生說的臨淄少年,兩都世家子們在一起也不外是鼓瑟吹笙、鬥雞走犬、飲酒六博、投壺射箭,再坐不住的就是郊外打獵了。當然,也有些人,喜歡品鑒美人。
令翊對鼓瑟吹笙、鬥雞走犬興趣略小,飲酒六博尚可,更喜歡射箭打獵。至於品鑒美人,就一點興趣也無了。母親還曾問過此事,令翊當時是怎麽說的?
“誰能比我更美?”
母親失笑:“你啊,便是東北邊塞常見的那種圓眼白嘴、短角短尾的傻鹿!”
令翊覺得母親在胡說,自己即便真的是鹿,也不是頭頂兩根短棍、長了一對招風耳,一聽到弓弦聲,尾巴就炸毛的傻鹿,而是頭頂枝枝杈杈三尺長、身有斑點的那種又威武雄壯,又好看的鹿!
這回對戰田唐,令翊確實打扮得威武好看。
田唐卻不覺得他像鹿,而覺得他和臨淄那些花裏胡哨的世家子一樣,像雉雞,長尾巴,花羽毛,除了煮羹湯全無半點用處的雉雞。
田唐自入燕以來,還未嚐有敗績。對打敗令朔之軍,田唐更是沒有猶疑。也實在沒有必要猶疑,因為已經打敗過令氏老匹夫兩次。以田唐看,令朔還算善斷,卻實在說不上多謀,膽子亦小,要不是運氣好,哪能活到今天……這樣的人,實在是辜負了令氏將門的出身。也或者,令氏與許多齊國世家一樣,不過徒有其名而已。
當然,田唐也小有擔憂之處——晨間先遣的探路先鋒竟然沒有回來。莫不是沒有回報,去河水上遊探看了?又有斥候回報,說河畔有作戰痕跡,總不會是讓令朔之軍全殲了吧?令朔慣常龜縮之人,敢過河?
田唐率軍到達弱津城北擬從此過河的無名渡口時,便見到了敢過河來的人,不是令朔,而是一個長尾巴雉雞一樣的年輕令氏子。
那令氏子隻帶了約莫三千步卒,沒有兵車,倒有幾十騎兵。
何以隻有數千步卒,田唐知道,這也是他為何選在此處渡河的原因。
該渡口南岸旁有一帶山坡,矮卻陡,矮則不易藏兵,陡則難以從山坡往下衝鋒。而從山坡到河水中間的堤岸則太窄,無法容納大量軍卒在此列陣。若在此據守,則守軍之以逸待勞、地勢天時之利盡失,故而令朔大軍據守北岸。
田唐不太明白的是,若打起來,北岸燕軍定然無法及時救援,令朔何以讓其子侄帶這幾千人來南岸?以幾千對齊軍幾萬,何異於以卵擊石?
但看看那令氏子擺出的攻擊雁形陣,田唐便有些明白了——愣頭愣腦的年輕人硬是要找死,長者怕是攔不住。
及至這令氏子笑吟吟地說“將軍想來已經知道,你那幾百探路先鋒已經被我全殲了”,田唐已經更加確信剛才的推斷。不過是晨間不知如何小勝一場,此時便帶著幾千人獨自過河對抗幾萬大軍……他倒是騎馬跑得快,隻可惜了這幾千燕軍。
懶得與這樣的小兒廢話,田唐讓手下張豐帶兵上前以方陣對之。
張豐三十餘歲,身高八尺,豹頭環眼,雖謀略上有些欠缺,卻勇猛異常,是田唐的愛將。田唐也是見那令氏子騎馬執矛,像是有把子力氣的,故而讓勇武的張豐出戰。
方陣穩當,雁陣銳利,雙方戰在一起。
田唐在後觀戰。他此時不免遺憾,這裏地勢不夠平坦,不能用戰車。不然燕軍戰車不方便過河,而我方有車,以戰車衝之,頃刻陣破。
不過這令氏子倒也確實稱得上勇武,一杆長矛使開,與另外的騎兵配合,竟然硬生生把方陣衝出了口子。
張豐一向自恃勇猛,哪裏見得敵將在他麵前耍威風,也騎馬衝了上去。
見這釣田唐的“餌”到了,令翊一笑,與他戰在一起。
張豐也確實是一員猛將,臂力很是過人,但其以車戰居多,不似令翊與胡人作戰,更擅騎馬。
看出張豐下盤不穩,令翊虛晃一矛,縱馬與他錯身時,扭頭回手紮去,張豐忙也回手來擋,哪知那矛卻是衝著馬臀去的,張豐被甩下馬來。
不待張豐起身,令翊已經一矛紮在他的胸口,將張豐斃於馬下。
令翊伸矛挑起張豐頭上戴的皮胄,抬聲對齊軍將旗下的田唐笑道:“這種人也配與我動手?還給你!”說著將皮胄朝將旗方向甩去。
皮胄自然甩不到田唐麵前,卻也足夠讓他生氣了。況且張豐是他愛將,這樣不過幾個回合就斃了命,怎能不心疼?
田唐雖怒,卻沒有失了神智另外派將上去與他拚殺,而是親自指揮,戰鼓換了鼓點,方陣變圓陣,要把這“雁”包在裏麵。
那令氏子顯是有些慌了,也急忙令身旁旗兵揮旗,換陣撤退。
“雁”的兩翼越發展開,方便“雁身”後撤。
那令氏子倒也有種,竟然親自帶著騎兵斷後。
燕軍狼狽後撤,齊軍追趕,眼看燕軍開始涉水過河,田唐扼腕,差一點就把這點燕軍包住了,這些燕人變陣也太快了,像早有準備一樣。
早有準備……
田唐抬手,戰旗揮動,戰鼓再次換了鼓點,齊軍停住。
“將軍,如何不追了?”身旁眾軍將忙問。
“隻怕燕軍有詐。”
“可就這麽白白將他們放走,豈不可惜?”
田唐有些猶豫,說話間,燕軍斷後的都已經入水了,再不追,就晚了。再看對岸,燕軍已列陣,但兵卒車乘實在不算很多。若對岸燕軍趁著追擊的齊軍半渡而擊,田唐算一算,以齊軍兵力,倒也能打敗燕軍,隻是齊軍損失略大。就這麽直接打嗎?
田唐尚未決定,隻聽“嗖”的一聲,一支弩箭射在身旁將旗的旗杆上,竟是那令氏子!
他竟然一邊騎馬涉水,一邊回頭射箭:“哎!別以為我好欺負!老匹夫,你有什麽了不得的?你是不是田氏之人都很難說,裝什麽將帥之才!今日不過是我的人少,改日定將你斃於馬下!”
對“你是不是田氏之人都很難說”這句話,齊將中有人知曉個中原委,有人不知。明白其中原委的知道,今日與燕軍大戰,已無可避免。
果然——田唐怒聲道:“追!”
狼狽撤回北岸的燕軍繞到已經擺好的戰陣後麵休整,令翊卻撥轉馬頭,留在了陣前。
齊軍已經追了過來。
因戰車難以涉水,故而過來的多是步卒,並少量騎兵。
北岸平坦,正合用戰車。燕軍戰車衝擊著上岸的齊軍兵卒們,齊軍死傷不少。
命令追擊時,田唐便做好了燕人中渡而擊的準備,當下令鼓手敲響戰鼓,命令過河的兵卒往一起聚攏擺陣。
燕營空地處升騰起狼煙。
夕陽的餘暉中,桃花渡渾濁的河水滾滾而來。
俞嬴看一眼大戰的齊燕二軍,和幾名士卒將手裏最後剩下的柴扔進火堆,拍拍手上的土。
第5章 師門有絕技
齊軍半渡,河水滾滾而來。尚在河中者,多因不諳水性,被水衝走,溺水而死。其中包括大將田唐。
將旗已倒,戰鼓漂在水上,本已經聚集成陣的北岸齊軍失了主將,身後又有滔滔河水,登時大亂。沒有戰陣的齊國兵卒麵對擺著嚴整陣勢的燕軍,便如羊入狼群,有的被剿殺,有的被戰車衝擊,自己跳進河水。
有幸尚未渡河的後隊齊兵見大勢已去,紛紛後退潰逃。待負責斷後的齊將宋易收攏殘部,齊國五萬大軍,隻餘一萬多了。
經弱津城北無名渡口一戰,齊軍元氣大傷,宋易不敢再與燕軍對戰,退回到不遠處的弱津城,並遣使回國報訊。
燕軍大捷,還是近些年對齊軍從未有過的大捷,燕軍營內,不管軍將兵卒都興高采烈。實在是這幾年太憋屈了。從前齊人偶爾也侵燕,但沒近幾年這般頻繁。自齊侯剡繼位,似乎就認準了燕國欺負。
比方說前年,不知怎麽的,魏竟然約同秦國一起攻打起了一向與自己較為親睦的韓國。韓國在三晉中最為弱小,哪裏禁得住魏秦之兵,立刻向齊國求救,齊國答應去救韓國,整軍——轉頭來攻燕國!這就譬如三隻凶悍大鵝嘎嘎打架,吵醒了黃犬,黃犬轉頭把老老實實趴著的雞咬了,這都什麽事兒啊?
齊國前年侵燕,去年侵燕,今年又侵燕,簡直比秋冬季來劫掠的東胡人來得還勤!
燕國打不過齊軍,每每隻能向三晉求救。真是難得有這樣燕軍自己的大捷!
營地裏就跟過節一樣。兵卒們不飲酒,但也吃上了平時吃不上的肉羹,軍將們則開了慶功酒宴。
令朔鄭重向諸人介紹了俞嬴,極恭敬地稱呼她為“亦衝先生”。
從前,隻有當時參與討論軍機的少數高階軍將認得俞嬴,其他諸將隻是聽說,這回都認得這位亦衝先生了。
令朔請俞嬴居左首而坐,俞嬴十分推辭:“此大捷,上是燕國和君上的福祉,中是將軍指揮得當,諸位協同謀劃衝殺之功績,下靠兵卒們浴血奮戰。俞嬴不過建言一二,在此大宴上,豈敢居左位?”
諸軍將有真心認了俞嬴這位謀士的,有對謀士為女這種事別扭的,也有自恃功高的,卻沒有沒眼色的——這位亦衝先生是將軍門客,代表的是將軍!
當下便有一個相貌極憨直的軍將道:“先生不坐此位,吾等越發該去帳外了。”
其餘諸將也忙相勸。
俞嬴笑,哪裏都是這般,先還覺得燕人率直呢。
那便坐吧,又不是沒坐過。俞嬴按照慣例又推讓兩次,便坐了令朔下的左首。
俞嬴一眼掃見令翊,他剛才可沒勸自己……
令翊也看她,嘴角掛了一抹笑意,似頗有些揶揄之意。
俞嬴懂他的意思,年歲小,看不得這些虛虛飄飄的。俞嬴想起自己從前跟阿翁學禮儀的時候,總是不耐煩。如何吃飯,如何行禮,如何坐臥,如何乘車,連怎麽脫履都有講究。有一回實在煩了,對阿翁道:“如今禮崩樂壞,誰還講究這些?”
阿翁默然,過了片刻才說:“多會一些總是好的。”
阿翁師從孔門子西,是大儒弟子,學了許多仁義詩禮在腹內,懷抱一腔熱忱遊走諸國,先是去齊,後來之魯之宋,晉自然也是去過的,都未被重用,直到來到夾縫中的俞國。
俞國不過幾城之國,難得見大儒,立刻拜阿翁為相邦。
阿翁就這樣一輩子賣給了俞國。
輔佐一任又一任國君,國亡了,還養著自己這個漏網沒死在兵亂中的國君之女,管吃管喝,教識字教禮儀,並尋找其他宗室,於諸國四處奔走,企圖讓俞國複國……
後來奔走不動了,再次帶著自己來到齊國,用他本就不多的家財和俞國印璽為敲門物,讓自己與齊國宗室、諸國質子質女相交,希望能讓自己找到個一國國君之女當有的“歸宿”。
老翁何其天真……
在這樣歡慶的宴會上,俞嬴不合時宜地想起舊時人,舊時事。俞嬴在心裏歎口氣,如今再世為人,中間十幾年做鬼的事是一點也不記得了。到底有鬼歟,無鬼歟?做鬼的時候不知道是否與老翁相見了,他對自己賣弄權術四處鑽營鬼混的樣子,該是失望至極的吧?
俞嬴瞎想的時候,並沒有耽誤微笑著隨令朔及諸將一同祭飲、祝酒、請讓之類,實在是這些事做過太多次,太過熟悉了。
到底是軍中,到底隔河弱津城中還有齊軍,宴上不免還是談起當前的戰事。
令朔問:“先生以為,齊軍會就此退兵嗎?”聲音裏滿含希冀。
俞嬴雖然不願在這樣的慶功宴上讓令朔、讓諸軍將失望,卻還是說了實話:“俞嬴以為,怕是不會。”
令朔皺眉,想了想,問:“先生,這是為何?從前三晉來救,齊軍並不戀戰,打不贏也便退回齊國了。”
“魏國強大,趙人勇猛,韓國也有從前晉的底子,三晉合一,當今天下幾無敵手。齊人如何能不退?又如何敢不退呢。”俞嬴道。
她把這事再剝一層:“若此次我等是正麵列陣,與齊人以車乘兵卒拚殺勝了,對方或許也會退。如今,齊軍雖被殲滅大部,卻會把此次燕軍之勝、齊軍之敗歸結於僥幸,畢竟我等不能再決一次桃花渡。”俞嬴省去了後半句,畢竟一直以來,燕軍對齊軍敗多勝少。
看眾人皆怏怏,麵有憂色,俞嬴揚聲:“齊人不知,這固然有君國福祉天地造化之功,亦是我燕軍上下一心,不惜性命,奮力一搏之力。這大捷,有一便有二,有二便有三,日後我等讓齊人敗退的時候有的是呢。”
眾人讓她說得再次振奮起來,紛紛道:“先生說得是!”
令朔舉起酒爵,請大家共飲。
俞嬴也舉起酒觚,兵法上總說哀兵必勝,但哀得太過,甚至被打怕了,卻也勝不了。總要有些令小君子眉宇間那股勁兒才好。
俞嬴再看令翊,兩人四目相對。俞嬴先笑了。
因為處於戰時,慶功宴時候並不長,也不可能讓愛酒的軍將喝盡興。令朔再祝酒,眾人飲了,便散了宴席。
其餘諸人都是部將,無需客氣,但對俞嬴,這位從前的俞國宗室女,如今的上賓,令朔總要有禮敬之姿。
俞嬴哪能讓一軍主將相送,忙笑著推辭:“將軍請留步。”
其實國色什麽樣兒,誰是國色,令翊也說不上來。他年幼時與幾個堂兄弟一同讀書習武,大一些便去了邊塞,雖也偶爾去上都薊城和下都武陽,進過宮廷,赴過宴會,遇見過一些公卿貴女,但從來沒想到過“國色”的事。
這次因養傷,在兩都待得久,與都城的世家子們鬼混。便如那位亦衝先生說的臨淄少年,兩都世家子們在一起也不外是鼓瑟吹笙、鬥雞走犬、飲酒六博、投壺射箭,再坐不住的就是郊外打獵了。當然,也有些人,喜歡品鑒美人。
令翊對鼓瑟吹笙、鬥雞走犬興趣略小,飲酒六博尚可,更喜歡射箭打獵。至於品鑒美人,就一點興趣也無了。母親還曾問過此事,令翊當時是怎麽說的?
“誰能比我更美?”
母親失笑:“你啊,便是東北邊塞常見的那種圓眼白嘴、短角短尾的傻鹿!”
令翊覺得母親在胡說,自己即便真的是鹿,也不是頭頂兩根短棍、長了一對招風耳,一聽到弓弦聲,尾巴就炸毛的傻鹿,而是頭頂枝枝杈杈三尺長、身有斑點的那種又威武雄壯,又好看的鹿!
這回對戰田唐,令翊確實打扮得威武好看。
田唐卻不覺得他像鹿,而覺得他和臨淄那些花裏胡哨的世家子一樣,像雉雞,長尾巴,花羽毛,除了煮羹湯全無半點用處的雉雞。
田唐自入燕以來,還未嚐有敗績。對打敗令朔之軍,田唐更是沒有猶疑。也實在沒有必要猶疑,因為已經打敗過令氏老匹夫兩次。以田唐看,令朔還算善斷,卻實在說不上多謀,膽子亦小,要不是運氣好,哪能活到今天……這樣的人,實在是辜負了令氏將門的出身。也或者,令氏與許多齊國世家一樣,不過徒有其名而已。
當然,田唐也小有擔憂之處——晨間先遣的探路先鋒竟然沒有回來。莫不是沒有回報,去河水上遊探看了?又有斥候回報,說河畔有作戰痕跡,總不會是讓令朔之軍全殲了吧?令朔慣常龜縮之人,敢過河?
田唐率軍到達弱津城北擬從此過河的無名渡口時,便見到了敢過河來的人,不是令朔,而是一個長尾巴雉雞一樣的年輕令氏子。
那令氏子隻帶了約莫三千步卒,沒有兵車,倒有幾十騎兵。
何以隻有數千步卒,田唐知道,這也是他為何選在此處渡河的原因。
該渡口南岸旁有一帶山坡,矮卻陡,矮則不易藏兵,陡則難以從山坡往下衝鋒。而從山坡到河水中間的堤岸則太窄,無法容納大量軍卒在此列陣。若在此據守,則守軍之以逸待勞、地勢天時之利盡失,故而令朔大軍據守北岸。
田唐不太明白的是,若打起來,北岸燕軍定然無法及時救援,令朔何以讓其子侄帶這幾千人來南岸?以幾千對齊軍幾萬,何異於以卵擊石?
但看看那令氏子擺出的攻擊雁形陣,田唐便有些明白了——愣頭愣腦的年輕人硬是要找死,長者怕是攔不住。
及至這令氏子笑吟吟地說“將軍想來已經知道,你那幾百探路先鋒已經被我全殲了”,田唐已經更加確信剛才的推斷。不過是晨間不知如何小勝一場,此時便帶著幾千人獨自過河對抗幾萬大軍……他倒是騎馬跑得快,隻可惜了這幾千燕軍。
懶得與這樣的小兒廢話,田唐讓手下張豐帶兵上前以方陣對之。
張豐三十餘歲,身高八尺,豹頭環眼,雖謀略上有些欠缺,卻勇猛異常,是田唐的愛將。田唐也是見那令氏子騎馬執矛,像是有把子力氣的,故而讓勇武的張豐出戰。
方陣穩當,雁陣銳利,雙方戰在一起。
田唐在後觀戰。他此時不免遺憾,這裏地勢不夠平坦,不能用戰車。不然燕軍戰車不方便過河,而我方有車,以戰車衝之,頃刻陣破。
不過這令氏子倒也確實稱得上勇武,一杆長矛使開,與另外的騎兵配合,竟然硬生生把方陣衝出了口子。
張豐一向自恃勇猛,哪裏見得敵將在他麵前耍威風,也騎馬衝了上去。
見這釣田唐的“餌”到了,令翊一笑,與他戰在一起。
張豐也確實是一員猛將,臂力很是過人,但其以車戰居多,不似令翊與胡人作戰,更擅騎馬。
看出張豐下盤不穩,令翊虛晃一矛,縱馬與他錯身時,扭頭回手紮去,張豐忙也回手來擋,哪知那矛卻是衝著馬臀去的,張豐被甩下馬來。
不待張豐起身,令翊已經一矛紮在他的胸口,將張豐斃於馬下。
令翊伸矛挑起張豐頭上戴的皮胄,抬聲對齊軍將旗下的田唐笑道:“這種人也配與我動手?還給你!”說著將皮胄朝將旗方向甩去。
皮胄自然甩不到田唐麵前,卻也足夠讓他生氣了。況且張豐是他愛將,這樣不過幾個回合就斃了命,怎能不心疼?
田唐雖怒,卻沒有失了神智另外派將上去與他拚殺,而是親自指揮,戰鼓換了鼓點,方陣變圓陣,要把這“雁”包在裏麵。
那令氏子顯是有些慌了,也急忙令身旁旗兵揮旗,換陣撤退。
“雁”的兩翼越發展開,方便“雁身”後撤。
那令氏子倒也有種,竟然親自帶著騎兵斷後。
燕軍狼狽後撤,齊軍追趕,眼看燕軍開始涉水過河,田唐扼腕,差一點就把這點燕軍包住了,這些燕人變陣也太快了,像早有準備一樣。
早有準備……
田唐抬手,戰旗揮動,戰鼓再次換了鼓點,齊軍停住。
“將軍,如何不追了?”身旁眾軍將忙問。
“隻怕燕軍有詐。”
“可就這麽白白將他們放走,豈不可惜?”
田唐有些猶豫,說話間,燕軍斷後的都已經入水了,再不追,就晚了。再看對岸,燕軍已列陣,但兵卒車乘實在不算很多。若對岸燕軍趁著追擊的齊軍半渡而擊,田唐算一算,以齊軍兵力,倒也能打敗燕軍,隻是齊軍損失略大。就這麽直接打嗎?
田唐尚未決定,隻聽“嗖”的一聲,一支弩箭射在身旁將旗的旗杆上,竟是那令氏子!
他竟然一邊騎馬涉水,一邊回頭射箭:“哎!別以為我好欺負!老匹夫,你有什麽了不得的?你是不是田氏之人都很難說,裝什麽將帥之才!今日不過是我的人少,改日定將你斃於馬下!”
對“你是不是田氏之人都很難說”這句話,齊將中有人知曉個中原委,有人不知。明白其中原委的知道,今日與燕軍大戰,已無可避免。
果然——田唐怒聲道:“追!”
狼狽撤回北岸的燕軍繞到已經擺好的戰陣後麵休整,令翊卻撥轉馬頭,留在了陣前。
齊軍已經追了過來。
因戰車難以涉水,故而過來的多是步卒,並少量騎兵。
北岸平坦,正合用戰車。燕軍戰車衝擊著上岸的齊軍兵卒們,齊軍死傷不少。
命令追擊時,田唐便做好了燕人中渡而擊的準備,當下令鼓手敲響戰鼓,命令過河的兵卒往一起聚攏擺陣。
燕營空地處升騰起狼煙。
夕陽的餘暉中,桃花渡渾濁的河水滾滾而來。
俞嬴看一眼大戰的齊燕二軍,和幾名士卒將手裏最後剩下的柴扔進火堆,拍拍手上的土。
第5章 師門有絕技
齊軍半渡,河水滾滾而來。尚在河中者,多因不諳水性,被水衝走,溺水而死。其中包括大將田唐。
將旗已倒,戰鼓漂在水上,本已經聚集成陣的北岸齊軍失了主將,身後又有滔滔河水,登時大亂。沒有戰陣的齊國兵卒麵對擺著嚴整陣勢的燕軍,便如羊入狼群,有的被剿殺,有的被戰車衝擊,自己跳進河水。
有幸尚未渡河的後隊齊兵見大勢已去,紛紛後退潰逃。待負責斷後的齊將宋易收攏殘部,齊國五萬大軍,隻餘一萬多了。
經弱津城北無名渡口一戰,齊軍元氣大傷,宋易不敢再與燕軍對戰,退回到不遠處的弱津城,並遣使回國報訊。
燕軍大捷,還是近些年對齊軍從未有過的大捷,燕軍營內,不管軍將兵卒都興高采烈。實在是這幾年太憋屈了。從前齊人偶爾也侵燕,但沒近幾年這般頻繁。自齊侯剡繼位,似乎就認準了燕國欺負。
比方說前年,不知怎麽的,魏竟然約同秦國一起攻打起了一向與自己較為親睦的韓國。韓國在三晉中最為弱小,哪裏禁得住魏秦之兵,立刻向齊國求救,齊國答應去救韓國,整軍——轉頭來攻燕國!這就譬如三隻凶悍大鵝嘎嘎打架,吵醒了黃犬,黃犬轉頭把老老實實趴著的雞咬了,這都什麽事兒啊?
齊國前年侵燕,去年侵燕,今年又侵燕,簡直比秋冬季來劫掠的東胡人來得還勤!
燕國打不過齊軍,每每隻能向三晉求救。真是難得有這樣燕軍自己的大捷!
營地裏就跟過節一樣。兵卒們不飲酒,但也吃上了平時吃不上的肉羹,軍將們則開了慶功酒宴。
令朔鄭重向諸人介紹了俞嬴,極恭敬地稱呼她為“亦衝先生”。
從前,隻有當時參與討論軍機的少數高階軍將認得俞嬴,其他諸將隻是聽說,這回都認得這位亦衝先生了。
令朔請俞嬴居左首而坐,俞嬴十分推辭:“此大捷,上是燕國和君上的福祉,中是將軍指揮得當,諸位協同謀劃衝殺之功績,下靠兵卒們浴血奮戰。俞嬴不過建言一二,在此大宴上,豈敢居左位?”
諸軍將有真心認了俞嬴這位謀士的,有對謀士為女這種事別扭的,也有自恃功高的,卻沒有沒眼色的——這位亦衝先生是將軍門客,代表的是將軍!
當下便有一個相貌極憨直的軍將道:“先生不坐此位,吾等越發該去帳外了。”
其餘諸將也忙相勸。
俞嬴笑,哪裏都是這般,先還覺得燕人率直呢。
那便坐吧,又不是沒坐過。俞嬴按照慣例又推讓兩次,便坐了令朔下的左首。
俞嬴一眼掃見令翊,他剛才可沒勸自己……
令翊也看她,嘴角掛了一抹笑意,似頗有些揶揄之意。
俞嬴懂他的意思,年歲小,看不得這些虛虛飄飄的。俞嬴想起自己從前跟阿翁學禮儀的時候,總是不耐煩。如何吃飯,如何行禮,如何坐臥,如何乘車,連怎麽脫履都有講究。有一回實在煩了,對阿翁道:“如今禮崩樂壞,誰還講究這些?”
阿翁默然,過了片刻才說:“多會一些總是好的。”
阿翁師從孔門子西,是大儒弟子,學了許多仁義詩禮在腹內,懷抱一腔熱忱遊走諸國,先是去齊,後來之魯之宋,晉自然也是去過的,都未被重用,直到來到夾縫中的俞國。
俞國不過幾城之國,難得見大儒,立刻拜阿翁為相邦。
阿翁就這樣一輩子賣給了俞國。
輔佐一任又一任國君,國亡了,還養著自己這個漏網沒死在兵亂中的國君之女,管吃管喝,教識字教禮儀,並尋找其他宗室,於諸國四處奔走,企圖讓俞國複國……
後來奔走不動了,再次帶著自己來到齊國,用他本就不多的家財和俞國印璽為敲門物,讓自己與齊國宗室、諸國質子質女相交,希望能讓自己找到個一國國君之女當有的“歸宿”。
老翁何其天真……
在這樣歡慶的宴會上,俞嬴不合時宜地想起舊時人,舊時事。俞嬴在心裏歎口氣,如今再世為人,中間十幾年做鬼的事是一點也不記得了。到底有鬼歟,無鬼歟?做鬼的時候不知道是否與老翁相見了,他對自己賣弄權術四處鑽營鬼混的樣子,該是失望至極的吧?
俞嬴瞎想的時候,並沒有耽誤微笑著隨令朔及諸將一同祭飲、祝酒、請讓之類,實在是這些事做過太多次,太過熟悉了。
到底是軍中,到底隔河弱津城中還有齊軍,宴上不免還是談起當前的戰事。
令朔問:“先生以為,齊軍會就此退兵嗎?”聲音裏滿含希冀。
俞嬴雖然不願在這樣的慶功宴上讓令朔、讓諸軍將失望,卻還是說了實話:“俞嬴以為,怕是不會。”
令朔皺眉,想了想,問:“先生,這是為何?從前三晉來救,齊軍並不戀戰,打不贏也便退回齊國了。”
“魏國強大,趙人勇猛,韓國也有從前晉的底子,三晉合一,當今天下幾無敵手。齊人如何能不退?又如何敢不退呢。”俞嬴道。
她把這事再剝一層:“若此次我等是正麵列陣,與齊人以車乘兵卒拚殺勝了,對方或許也會退。如今,齊軍雖被殲滅大部,卻會把此次燕軍之勝、齊軍之敗歸結於僥幸,畢竟我等不能再決一次桃花渡。”俞嬴省去了後半句,畢竟一直以來,燕軍對齊軍敗多勝少。
看眾人皆怏怏,麵有憂色,俞嬴揚聲:“齊人不知,這固然有君國福祉天地造化之功,亦是我燕軍上下一心,不惜性命,奮力一搏之力。這大捷,有一便有二,有二便有三,日後我等讓齊人敗退的時候有的是呢。”
眾人讓她說得再次振奮起來,紛紛道:“先生說得是!”
令朔舉起酒爵,請大家共飲。
俞嬴也舉起酒觚,兵法上總說哀兵必勝,但哀得太過,甚至被打怕了,卻也勝不了。總要有些令小君子眉宇間那股勁兒才好。
俞嬴再看令翊,兩人四目相對。俞嬴先笑了。
因為處於戰時,慶功宴時候並不長,也不可能讓愛酒的軍將喝盡興。令朔再祝酒,眾人飲了,便散了宴席。
其餘諸人都是部將,無需客氣,但對俞嬴,這位從前的俞國宗室女,如今的上賓,令朔總要有禮敬之姿。
俞嬴哪能讓一軍主將相送,忙笑著推辭:“將軍請留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