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燕國人才多
齊國公子冷著臉看一眼令翊,過了片刻才不情不願地道:“儀。”
“儀”者,顏色好,行止有度。令翊仔細打量這位齊國公子田儀,長得……也還行吧,但想到俞嬴說“風流的臨淄少年”時的神情語氣,令翊又看一眼齊國公子,終究在心裏“嘁”了一聲。
令翊雖在心裏“嘁”了這位“風流的臨淄少年”,卻沒虐待他,令人給他飲了水,甚至還讓人重新給他綁了綁——之前綁得有些太狠了,將這位的手腕勒出了很明顯的血痕。腳則沒有再綁上。
故而令朔和衛池見到這位齊國公子時,他不算多狼狽。
夜裏大軍潰敗,令朔和衛池令翊其實離著不算多遠,晨間打探的斥候便遇上了,於是令朔衛池此時兵合一處。又有旁的走散的兵卒軍將也聚攏來。
夜裏弱津城火光衝天,令朔和衛池都看見了,令朔不明所以,衛池卻是知道的,當時以掌拍腿:“竟然真成了!”又感慨,“若我衛氏能有翊這樣的男兒,何愁宗族不興!”
是以晨間見了灰頭土臉卻毫發無傷的令朔,衛池說不羨慕是假的。等令翊還帶來這麽一位齊國公子時,衛池就不知道說什麽好了——他是聽說過這位公子儀的,這位公子是齊侯最小的兄弟,很受齊侯寵愛。看看捉來這位公子,奔波一晚不見疲色的令翊,衛池隻能感慨,大約宗族也是有氣運這回事的吧?
因為令翊在弱津城這神奇的一燒,齊燕之戰詭異起來。本來齊軍過了新河,又大敗燕軍,是無可置疑的大獲全勝,下麵隻等往桑丘等城推進即可,但如今糧草全無,不免進退維穀起來——
進,無糧草,如何進?退,死傷那麽多人好不容易過了河水,難道真要再退回去?便是守,也是難的,沒有城郭可依,在野有令朔衛池殘軍,不遠處城池中也有燕軍,最主要的,守於此地,也要人吃糧馬吃草啊。
而令朔和衛池也沒有去桑丘等大城池,而是退到附近的小城新牧,似乎隨時等著齊軍撤了,他們再接著回守新河。
齊軍勝不算勝,燕軍敗也不算敗,場麵一時尷尬起來。
最終齊軍還是又再次回撤到弱津,等著從文安等地暫且籌措一些糧草過來,而令朔和衛池果然又再次整軍防守新河。公子儀則被送往武陽。
一同送往武陽的,還有戰訊。
“這次能扭轉戰局,多虧了翊。”燕侯對太子友、相邦燕杵及其餘幾位臣僚再次嘮叨起令翊出生時身大頭圓、哭聲洪亮及自己想賜名為“偉”的事來:“當年寡人就說,翊日後定能是一員猛將,果然是一員猛將。”
“不止勇猛,還有智謀,有膽魄!”太子友道。
相邦燕杵也笑著讚許點頭:“如今列國如令氏這樣幾百年又忠又勇的將門寥若晨星了。有令氏,是君上之福,是燕之福。”
然後燕侯便與眾臣議起是否能趁此機會與齊軍議和的事。此前派使節去三晉求援,至今還沒有訊息傳來,想也知道艱難。若能借公子儀和齊軍缺糧草之事,說得齊侯退兵,那就太好了,但想到當今齊侯自繼位來,幾次三番侵燕,燕侯和眾臣又都默然。
“想來亦衝先生也快有信傳回來了。”太子友道。
燕杵皺眉看一眼太子,沒有說什麽。眾臣看看這兩位,也都沒有說什麽。
很快,令翊便接到了擢升的諭令——升令翊為將軍,協助其叔父令朔守新河。
齊國都城臨淄收到訊息是另一番景象。
齊侯剡將簡片狠狠摔在地上:“都是廢物!頭一回中了計,中渡被河水衝了,這一回又中計,竟然讓人燒了糧草!田唐和鄭牖腦子裏塞的也是草!
“還有儀!讓他老老實實在臨淄待著,鬥他的雞犬、吹他的笙簫。不聽!不知道受了什麽人攛掇,非得跟著去伐燕!廢物!隻會添亂!”
內侍寺人趴了一地,幾位臣僚也都小心地覘視齊侯臉色,不敢說什麽。公子午在齊侯提到公子儀的時候看了齊侯一眼,便又垂下眼去。
相邦田向神色如常:“燕人或會借此來求和,君上允嗎?”
“求和?燕人也配!”齊侯對相邦田向緩和了一下語氣,“相邦看,從哪裏挪糧草運送過去?”
田向略思索:“先前檢點糧草,浮陽大營的糧草豐足,浮陽離著北麵燕地又近,便先把那裏的糧草挪運過去吧。”
田向又道:“前幾日從邯鄲傳來訊息,趙侯或會與我們共同伐燕。隻是不知道趙侯是想與我們合兵共伐,還是趙國往西北從廣昌、樂徐直搗武陽。不管趙人從哪裏伐燕,屆時我軍攻城都更容易,奪了城池,糧草總也能補一些。”
齊侯點頭,呼一口氣:“相邦所言甚是,便依此辦吧。”
齊侯又轉頭吩咐大夫劇辛:“讓人告訴鄭牖,再有這等差池,提頭來見寡人。至於儀,讓他在燕國受些苦,有好處!”
見齊侯緩了脾氣,眾臣僚都鬆一口氣。
齊侯又想起了旁的,問田向:“此次燒糧草的這個,是不是就是上回詐田唐過河的那個燕將?”
田向點頭:“出自令氏,名翊。年歲不大,極勇猛,如今看,智謀膽魄也不缺,是一名不可多得的虎將。可惜令氏是燕侯同脈,除非令人反間,讓燕侯殺其父,滅其族,否則此人難以為齊所用。”
齊侯皺眉:“燕侯這老叟,窩囊無能,卻有一點好,不多疑,故而在燕不好用反間計……也罷,不過是一員軍將,能翻出什麽浪花。”
“還有那個燕國女使者,俞嬴,”齊侯看田向,大約想到旁邊還有別人,總要給相邦麵子,齊侯截住本來要說的話,“燕國這幾年,倒是能人輩出……”
田向神色淡淡的。
不幾日,武陽和臨淄幾乎同時接到趙國將出兵的訊息——自然,訊息是不同的,卻令雙方都很歡喜。
燕國使者大夫高已經過中山國的時候被戎人阻了一下,幸虧帶的護衛不少,隻略晚了幾日回到燕國,此時方到武陽:“先時,亦衝先生殺那齊國使者於斯破局,臣還覺得太過冒險。誰知,先生竟然真因此見到了趙侯,也竟然真說服趙侯合燕伐齊!此時,先生已去遊說魏韓從南側伐齊。若此計能成,齊國必大受挫,或幾年不能北顧。亦衝先生,有膽有謀,真國士也。”
因此事機密,在場隻有燕侯、太子友及相邦燕杵。燕侯連聲稱善,太子友臉上的笑幾乎抑製不住,相邦燕杵皺起眉,卻又不得不把眉頭舒展開,張張嘴,想說什麽,終究沒說,半晌才訥訥道:“如此——甚好。”太子友看一眼這位伯父,低下頭,臉上的笑意越發濃了。
齊侯則是見到了趙侯派來的使者。使者說了趙侯的意思,趙國將派大軍與齊軍會同一處,共同伐燕,過新河後,再分兵,各憑本事攻城略地。
齊侯點頭,趙侯一向不吃虧,趙軍有齊軍與之互為掎角,自然比趙人單獨去西北攻伐,要省力得多。
相邦田向在單獨會見趙使時,多問了兩句燕國使者俞嬴的事。
“那燕使承認是她讓人殺了敝國使臣?”
“承認了。那燕使還說,若不如此,如何能見寡君呢。天下間竟然有人敢如此戲耍寡君!寡君登時大怒,令人將那燕使打了出去。後來寡君又令人去捉拿,惜乎那燕使見機跑了,未曾拿到……”趙使道。
田向想像,某個身材頎長總是笑吟吟的女子說:“若不如此,如何能見到君呢?”
這是她能做出來的事。
但田向清楚地知道,這個叫俞嬴的燕國使者,即便做事也有幾分她的樣子,終究不是她。
俞國宗室女都可以叫俞嬴,但是明月兒隻有一個。
待趙國使者走後,田向又拿出那卷“越人的東西”。
後來他找真正通越人語的看過,這是一首越地小調,說的是江南春色,桃花微雨,梁間鳥雀——便恰如她第一次跟自己去舊宅的那天。
田向將那卷記載著越人小調的竹簡讓人收起來。他也不知道怎麽最近頻頻想起俞嬴,其實末了那兩年,兩人已經漸行漸遠,最後幾乎形同陌路。若她不是當時死了,隻怕如今自己殺她都不會手軟——自然,她也不會手軟,便如她那位同族女子殺於斯。
俞嬴不知道遠在臨淄的某人還在惦記著自己的一把爛骨頭與他互相捅刀子,她剛剛豪氣地將燕太子友給的珍寶一股腦給了魏侯寵臣曲疆——不豪氣不行,曲疆受魏侯寵信多年,家裏的好東西太多。
很快,魏侯有諭至諸侯館,召燕國使者明日進宮。
第24章 俞嬴說魏侯
曲疆不愧是能當那麽多年魏侯寵臣的人,辦事極地道,又將俞嬴叫到其家中,有些事提前說與她聽:“如今趙將與齊共同伐燕的事已經傳到了安邑。之前為尊使致求見之意時,疆順便探了探寡君的意思,尊使放心,於此事,寡君斷然不會置之不理。”
俞嬴忙施禮致謝:“魏君自然仁義,卻也是因為有大夫在旁幫助燕國陳情。不止俞嬴,燕國君臣上下,皆念大夫之恩。”
曲疆笑了,圓圓的臉上竟然有兩個笑靨:“尊使莫要客氣。”
“隻是——”曲疆的笑中帶了一點兒為難,“尊使上次見疆時說想請魏伐齊,疆看寡君的意思,卻是想伐趙。疆以為,二國伐燕,魏是伐趙還是伐齊,俱是救燕,於燕倒也沒有太大區別。齊的事,尊使不妨赴楚赴越去試試。”
俞嬴忙再施禮道謝。
曲疆大約從前遇到過嘴上應得好好的,實際做起來卻不是那麽回事的,故而多囑咐俞嬴兩句:“寡君多少年來,不管是出兵征伐還是朝內的事,都是極有主意的,一旦定了的事,極少更改。寡君又尤其不喜歡喋喋饒舌之人。尊使見寡君時,萬望小心分寸。”
曲疆能把話說到這個地步,可見太子友的珍寶著實珍貴。俞嬴做動容狀,禮比剛才施得還要深些:“俞嬴及燕國上下感念大夫大恩。大夫放心,俞嬴曉得分寸。”
曲疆笑著點點頭。
俞嬴確是曉得分寸,先前見燕侯,見趙侯,便是前世的時候見這位魏侯,乃至更早的時候見其父魏文侯,都未曾這般鄭重過。
如今已經有些熱了,俞嬴卻穿著全套的禮服,一進魏侯宮殿,便低頭趨行,揖拜之禮恭謹舒展,一如從周禮中走出來的人。
魏侯擊臉上露出些舒泰的笑意:“如今禮崩樂壞,真是難得見尊使這樣有規矩的人了。之前曲自固與寡人說,尊使是儒家弟子,與十幾年前的公子俞嬴既是同族,又是同門,可寡人看,尊使比公子俞嬴可要守規矩得多。”
俞嬴靦腆一笑,臉上帶著她如今這個年紀的真誠:“其實,外臣見旁的君主,也未曾如此。外臣雖無知,列國卻也都曾去過,其中無一如魏這般強大;列國君主,外臣也曾見過幾位,無一如君這般威武。以魏之強,外臣不敢失禮;以君之威,外臣心悅誠服,不願失禮。”說著俞嬴再次施禮。
魏侯大笑,抬手輕輕拈須:“小小年紀,這般會說話。快莫要多禮了。”
俞嬴笑著謝魏侯。見魏侯用手拈須的姿勢極小心,其胡須又比從前豐盛許多,俞嬴便知道,魏侯這是粘了義須——看著倒確實更威武些,隻是若不小心拈掉了,豈不尷尬?
俞嬴前世見魏侯的時候,四十歲的他胡須雖少,對此也很是在意,卻還是不粘義須的。有的人越老越通透,有的人則越老越固執——魏侯無疑是後者。
固執有固執的好處。
“尊使適才說周遊過列國,又說列國無一如魏這般強大,果真嗎?與魏國同源的趙國韓國,東邊的齊,南麵的楚,西麵的秦,哪一個不是大國?怎麽能說隻魏獨大呢?”魏侯微笑問道。
“外臣從不虛言。趙韓與魏同出於晉。外臣從北來,聽小兒歌謠說:‘魏趙韓,一生三;三晉起,終歸一。’”
魏侯神色認真:“哦?竟然有這樣的童謠?”
俞嬴點頭:“俞嬴下車去問,眾兒說不出是誰先傳唱的。從前上天有所示,多令星宿下凡,化作小兒,造作讖謠,這想來就是了。這三晉歸一,歸的是哪國?”
俞嬴自問自答:“自然是魏。此無疑也!”
“尊使試言之!”魏侯坐正,雙目炯炯,看著俞嬴。
“姑且不說君治國之智,群臣之忠,也不說武卒之強大,魏國之富庶,隻說趙韓。韓國盡處於魏之包圍中,其形似一瓠,若從中間天門、高都處將此‘瓠’斷開,分而擊之,韓國便入魏囊中矣。”
魏侯微笑著點點頭,卻旋即正色道:“韓也還罷了,主要是趙。趙人悍勇,趙又占地甚廣,當今趙侯繼位後,頗多不軌之舉。”
“俞嬴以為,趙固然地廣,人口卻少,尤其趙之西北,常百裏而無一城郭,故而看著地域廣大,其實這些地方並不難攻伐;再者,君忘了君之故封地中山了?若魏再得中山,將趙如韓一般,一分為二,伐趙又有何難?”
魏侯緩緩點頭。
“況且——趙君多壽數不永,君位更迭幾乎代代都有事情。”俞嬴微笑道,“從前雖有‘師不伐喪’的規矩,但三晉歸一,順乎於天,倒也不用太拘泥。”
魏侯笑起來,卻擺手道:“哪有尊使說得這般容易?”
俞嬴笑道:“外臣也知道,此非一時一日之功,但總有一日三晉盡歸於魏,此天命也。”
魏侯笑著點頭。
俞嬴卻正色道:“外臣僭越說一句,既然此為天命,魏其實大可不必如今急著三晉歸一,畢竟趙韓所得之地,日後便是魏地,此時趙韓所得之民,日後便是魏民。如今外敵未清,便急著統一趙韓,倒恐怕為外敵所乘。”
魏侯想了想,再次緩緩點頭。
“外敵者,西秦、南楚、東齊而已。西秦失河西之地,被魏死死地摁在淆函以西,已不足慮。”
魏侯臉上笑容愈盛:“尊使亦認為秦人不足慮也?如今魏國多有一些輕狂人,喊著秦是魏國心腹大患呢。”
這“輕狂人”中一定就包括自己那位新知己皮策……俞嬴笑道:“哪國皆有輕狂人,君又何須理會呢?”
魏侯點頭:“尊使適才說秦不足慮,那便剩下齊楚了。”
“楚國,著實疆域廣大,但畢竟不在中原。外臣以為,魏國或可與越結盟,用越國牽製楚國,再看準時機,慢慢蠶食楚魏相交之地。”俞嬴神色一肅,“魏國當下所慮者,齊耳!”
魏侯臉上帶了些微妙的笑意。
“齊如今侵燕,俞嬴作為燕國使臣,來魏國求援,此時說齊是魏國當下外敵中最宜討伐者,似乎有搬弄是非之嫌。俞嬴不避嫌疑,請為君說齊國之事。”
“尊使倒是敞快人。既如此,且試言之!”聽她將話挑明,魏侯笑道。
“燕國居北,與魏不接壤。燕與齊趙都有相爭之時、相爭之處,卻一向與魏親睦。這幾年,齊國常常伐燕。每次魏都帶著趙韓來救燕,魏軍來,齊人則退,次年卻又來——外臣不懂,齊人這是伐燕,還是妄圖挑戰於魏?”俞嬴道。
齊國公子冷著臉看一眼令翊,過了片刻才不情不願地道:“儀。”
“儀”者,顏色好,行止有度。令翊仔細打量這位齊國公子田儀,長得……也還行吧,但想到俞嬴說“風流的臨淄少年”時的神情語氣,令翊又看一眼齊國公子,終究在心裏“嘁”了一聲。
令翊雖在心裏“嘁”了這位“風流的臨淄少年”,卻沒虐待他,令人給他飲了水,甚至還讓人重新給他綁了綁——之前綁得有些太狠了,將這位的手腕勒出了很明顯的血痕。腳則沒有再綁上。
故而令朔和衛池見到這位齊國公子時,他不算多狼狽。
夜裏大軍潰敗,令朔和衛池令翊其實離著不算多遠,晨間打探的斥候便遇上了,於是令朔衛池此時兵合一處。又有旁的走散的兵卒軍將也聚攏來。
夜裏弱津城火光衝天,令朔和衛池都看見了,令朔不明所以,衛池卻是知道的,當時以掌拍腿:“竟然真成了!”又感慨,“若我衛氏能有翊這樣的男兒,何愁宗族不興!”
是以晨間見了灰頭土臉卻毫發無傷的令朔,衛池說不羨慕是假的。等令翊還帶來這麽一位齊國公子時,衛池就不知道說什麽好了——他是聽說過這位公子儀的,這位公子是齊侯最小的兄弟,很受齊侯寵愛。看看捉來這位公子,奔波一晚不見疲色的令翊,衛池隻能感慨,大約宗族也是有氣運這回事的吧?
因為令翊在弱津城這神奇的一燒,齊燕之戰詭異起來。本來齊軍過了新河,又大敗燕軍,是無可置疑的大獲全勝,下麵隻等往桑丘等城推進即可,但如今糧草全無,不免進退維穀起來——
進,無糧草,如何進?退,死傷那麽多人好不容易過了河水,難道真要再退回去?便是守,也是難的,沒有城郭可依,在野有令朔衛池殘軍,不遠處城池中也有燕軍,最主要的,守於此地,也要人吃糧馬吃草啊。
而令朔和衛池也沒有去桑丘等大城池,而是退到附近的小城新牧,似乎隨時等著齊軍撤了,他們再接著回守新河。
齊軍勝不算勝,燕軍敗也不算敗,場麵一時尷尬起來。
最終齊軍還是又再次回撤到弱津,等著從文安等地暫且籌措一些糧草過來,而令朔和衛池果然又再次整軍防守新河。公子儀則被送往武陽。
一同送往武陽的,還有戰訊。
“這次能扭轉戰局,多虧了翊。”燕侯對太子友、相邦燕杵及其餘幾位臣僚再次嘮叨起令翊出生時身大頭圓、哭聲洪亮及自己想賜名為“偉”的事來:“當年寡人就說,翊日後定能是一員猛將,果然是一員猛將。”
“不止勇猛,還有智謀,有膽魄!”太子友道。
相邦燕杵也笑著讚許點頭:“如今列國如令氏這樣幾百年又忠又勇的將門寥若晨星了。有令氏,是君上之福,是燕之福。”
然後燕侯便與眾臣議起是否能趁此機會與齊軍議和的事。此前派使節去三晉求援,至今還沒有訊息傳來,想也知道艱難。若能借公子儀和齊軍缺糧草之事,說得齊侯退兵,那就太好了,但想到當今齊侯自繼位來,幾次三番侵燕,燕侯和眾臣又都默然。
“想來亦衝先生也快有信傳回來了。”太子友道。
燕杵皺眉看一眼太子,沒有說什麽。眾臣看看這兩位,也都沒有說什麽。
很快,令翊便接到了擢升的諭令——升令翊為將軍,協助其叔父令朔守新河。
齊國都城臨淄收到訊息是另一番景象。
齊侯剡將簡片狠狠摔在地上:“都是廢物!頭一回中了計,中渡被河水衝了,這一回又中計,竟然讓人燒了糧草!田唐和鄭牖腦子裏塞的也是草!
“還有儀!讓他老老實實在臨淄待著,鬥他的雞犬、吹他的笙簫。不聽!不知道受了什麽人攛掇,非得跟著去伐燕!廢物!隻會添亂!”
內侍寺人趴了一地,幾位臣僚也都小心地覘視齊侯臉色,不敢說什麽。公子午在齊侯提到公子儀的時候看了齊侯一眼,便又垂下眼去。
相邦田向神色如常:“燕人或會借此來求和,君上允嗎?”
“求和?燕人也配!”齊侯對相邦田向緩和了一下語氣,“相邦看,從哪裏挪糧草運送過去?”
田向略思索:“先前檢點糧草,浮陽大營的糧草豐足,浮陽離著北麵燕地又近,便先把那裏的糧草挪運過去吧。”
田向又道:“前幾日從邯鄲傳來訊息,趙侯或會與我們共同伐燕。隻是不知道趙侯是想與我們合兵共伐,還是趙國往西北從廣昌、樂徐直搗武陽。不管趙人從哪裏伐燕,屆時我軍攻城都更容易,奪了城池,糧草總也能補一些。”
齊侯點頭,呼一口氣:“相邦所言甚是,便依此辦吧。”
齊侯又轉頭吩咐大夫劇辛:“讓人告訴鄭牖,再有這等差池,提頭來見寡人。至於儀,讓他在燕國受些苦,有好處!”
見齊侯緩了脾氣,眾臣僚都鬆一口氣。
齊侯又想起了旁的,問田向:“此次燒糧草的這個,是不是就是上回詐田唐過河的那個燕將?”
田向點頭:“出自令氏,名翊。年歲不大,極勇猛,如今看,智謀膽魄也不缺,是一名不可多得的虎將。可惜令氏是燕侯同脈,除非令人反間,讓燕侯殺其父,滅其族,否則此人難以為齊所用。”
齊侯皺眉:“燕侯這老叟,窩囊無能,卻有一點好,不多疑,故而在燕不好用反間計……也罷,不過是一員軍將,能翻出什麽浪花。”
“還有那個燕國女使者,俞嬴,”齊侯看田向,大約想到旁邊還有別人,總要給相邦麵子,齊侯截住本來要說的話,“燕國這幾年,倒是能人輩出……”
田向神色淡淡的。
不幾日,武陽和臨淄幾乎同時接到趙國將出兵的訊息——自然,訊息是不同的,卻令雙方都很歡喜。
燕國使者大夫高已經過中山國的時候被戎人阻了一下,幸虧帶的護衛不少,隻略晚了幾日回到燕國,此時方到武陽:“先時,亦衝先生殺那齊國使者於斯破局,臣還覺得太過冒險。誰知,先生竟然真因此見到了趙侯,也竟然真說服趙侯合燕伐齊!此時,先生已去遊說魏韓從南側伐齊。若此計能成,齊國必大受挫,或幾年不能北顧。亦衝先生,有膽有謀,真國士也。”
因此事機密,在場隻有燕侯、太子友及相邦燕杵。燕侯連聲稱善,太子友臉上的笑幾乎抑製不住,相邦燕杵皺起眉,卻又不得不把眉頭舒展開,張張嘴,想說什麽,終究沒說,半晌才訥訥道:“如此——甚好。”太子友看一眼這位伯父,低下頭,臉上的笑意越發濃了。
齊侯則是見到了趙侯派來的使者。使者說了趙侯的意思,趙國將派大軍與齊軍會同一處,共同伐燕,過新河後,再分兵,各憑本事攻城略地。
齊侯點頭,趙侯一向不吃虧,趙軍有齊軍與之互為掎角,自然比趙人單獨去西北攻伐,要省力得多。
相邦田向在單獨會見趙使時,多問了兩句燕國使者俞嬴的事。
“那燕使承認是她讓人殺了敝國使臣?”
“承認了。那燕使還說,若不如此,如何能見寡君呢。天下間竟然有人敢如此戲耍寡君!寡君登時大怒,令人將那燕使打了出去。後來寡君又令人去捉拿,惜乎那燕使見機跑了,未曾拿到……”趙使道。
田向想像,某個身材頎長總是笑吟吟的女子說:“若不如此,如何能見到君呢?”
這是她能做出來的事。
但田向清楚地知道,這個叫俞嬴的燕國使者,即便做事也有幾分她的樣子,終究不是她。
俞國宗室女都可以叫俞嬴,但是明月兒隻有一個。
待趙國使者走後,田向又拿出那卷“越人的東西”。
後來他找真正通越人語的看過,這是一首越地小調,說的是江南春色,桃花微雨,梁間鳥雀——便恰如她第一次跟自己去舊宅的那天。
田向將那卷記載著越人小調的竹簡讓人收起來。他也不知道怎麽最近頻頻想起俞嬴,其實末了那兩年,兩人已經漸行漸遠,最後幾乎形同陌路。若她不是當時死了,隻怕如今自己殺她都不會手軟——自然,她也不會手軟,便如她那位同族女子殺於斯。
俞嬴不知道遠在臨淄的某人還在惦記著自己的一把爛骨頭與他互相捅刀子,她剛剛豪氣地將燕太子友給的珍寶一股腦給了魏侯寵臣曲疆——不豪氣不行,曲疆受魏侯寵信多年,家裏的好東西太多。
很快,魏侯有諭至諸侯館,召燕國使者明日進宮。
第24章 俞嬴說魏侯
曲疆不愧是能當那麽多年魏侯寵臣的人,辦事極地道,又將俞嬴叫到其家中,有些事提前說與她聽:“如今趙將與齊共同伐燕的事已經傳到了安邑。之前為尊使致求見之意時,疆順便探了探寡君的意思,尊使放心,於此事,寡君斷然不會置之不理。”
俞嬴忙施禮致謝:“魏君自然仁義,卻也是因為有大夫在旁幫助燕國陳情。不止俞嬴,燕國君臣上下,皆念大夫之恩。”
曲疆笑了,圓圓的臉上竟然有兩個笑靨:“尊使莫要客氣。”
“隻是——”曲疆的笑中帶了一點兒為難,“尊使上次見疆時說想請魏伐齊,疆看寡君的意思,卻是想伐趙。疆以為,二國伐燕,魏是伐趙還是伐齊,俱是救燕,於燕倒也沒有太大區別。齊的事,尊使不妨赴楚赴越去試試。”
俞嬴忙再施禮道謝。
曲疆大約從前遇到過嘴上應得好好的,實際做起來卻不是那麽回事的,故而多囑咐俞嬴兩句:“寡君多少年來,不管是出兵征伐還是朝內的事,都是極有主意的,一旦定了的事,極少更改。寡君又尤其不喜歡喋喋饒舌之人。尊使見寡君時,萬望小心分寸。”
曲疆能把話說到這個地步,可見太子友的珍寶著實珍貴。俞嬴做動容狀,禮比剛才施得還要深些:“俞嬴及燕國上下感念大夫大恩。大夫放心,俞嬴曉得分寸。”
曲疆笑著點點頭。
俞嬴確是曉得分寸,先前見燕侯,見趙侯,便是前世的時候見這位魏侯,乃至更早的時候見其父魏文侯,都未曾這般鄭重過。
如今已經有些熱了,俞嬴卻穿著全套的禮服,一進魏侯宮殿,便低頭趨行,揖拜之禮恭謹舒展,一如從周禮中走出來的人。
魏侯擊臉上露出些舒泰的笑意:“如今禮崩樂壞,真是難得見尊使這樣有規矩的人了。之前曲自固與寡人說,尊使是儒家弟子,與十幾年前的公子俞嬴既是同族,又是同門,可寡人看,尊使比公子俞嬴可要守規矩得多。”
俞嬴靦腆一笑,臉上帶著她如今這個年紀的真誠:“其實,外臣見旁的君主,也未曾如此。外臣雖無知,列國卻也都曾去過,其中無一如魏這般強大;列國君主,外臣也曾見過幾位,無一如君這般威武。以魏之強,外臣不敢失禮;以君之威,外臣心悅誠服,不願失禮。”說著俞嬴再次施禮。
魏侯大笑,抬手輕輕拈須:“小小年紀,這般會說話。快莫要多禮了。”
俞嬴笑著謝魏侯。見魏侯用手拈須的姿勢極小心,其胡須又比從前豐盛許多,俞嬴便知道,魏侯這是粘了義須——看著倒確實更威武些,隻是若不小心拈掉了,豈不尷尬?
俞嬴前世見魏侯的時候,四十歲的他胡須雖少,對此也很是在意,卻還是不粘義須的。有的人越老越通透,有的人則越老越固執——魏侯無疑是後者。
固執有固執的好處。
“尊使適才說周遊過列國,又說列國無一如魏這般強大,果真嗎?與魏國同源的趙國韓國,東邊的齊,南麵的楚,西麵的秦,哪一個不是大國?怎麽能說隻魏獨大呢?”魏侯微笑問道。
“外臣從不虛言。趙韓與魏同出於晉。外臣從北來,聽小兒歌謠說:‘魏趙韓,一生三;三晉起,終歸一。’”
魏侯神色認真:“哦?竟然有這樣的童謠?”
俞嬴點頭:“俞嬴下車去問,眾兒說不出是誰先傳唱的。從前上天有所示,多令星宿下凡,化作小兒,造作讖謠,這想來就是了。這三晉歸一,歸的是哪國?”
俞嬴自問自答:“自然是魏。此無疑也!”
“尊使試言之!”魏侯坐正,雙目炯炯,看著俞嬴。
“姑且不說君治國之智,群臣之忠,也不說武卒之強大,魏國之富庶,隻說趙韓。韓國盡處於魏之包圍中,其形似一瓠,若從中間天門、高都處將此‘瓠’斷開,分而擊之,韓國便入魏囊中矣。”
魏侯微笑著點點頭,卻旋即正色道:“韓也還罷了,主要是趙。趙人悍勇,趙又占地甚廣,當今趙侯繼位後,頗多不軌之舉。”
“俞嬴以為,趙固然地廣,人口卻少,尤其趙之西北,常百裏而無一城郭,故而看著地域廣大,其實這些地方並不難攻伐;再者,君忘了君之故封地中山了?若魏再得中山,將趙如韓一般,一分為二,伐趙又有何難?”
魏侯緩緩點頭。
“況且——趙君多壽數不永,君位更迭幾乎代代都有事情。”俞嬴微笑道,“從前雖有‘師不伐喪’的規矩,但三晉歸一,順乎於天,倒也不用太拘泥。”
魏侯笑起來,卻擺手道:“哪有尊使說得這般容易?”
俞嬴笑道:“外臣也知道,此非一時一日之功,但總有一日三晉盡歸於魏,此天命也。”
魏侯笑著點頭。
俞嬴卻正色道:“外臣僭越說一句,既然此為天命,魏其實大可不必如今急著三晉歸一,畢竟趙韓所得之地,日後便是魏地,此時趙韓所得之民,日後便是魏民。如今外敵未清,便急著統一趙韓,倒恐怕為外敵所乘。”
魏侯想了想,再次緩緩點頭。
“外敵者,西秦、南楚、東齊而已。西秦失河西之地,被魏死死地摁在淆函以西,已不足慮。”
魏侯臉上笑容愈盛:“尊使亦認為秦人不足慮也?如今魏國多有一些輕狂人,喊著秦是魏國心腹大患呢。”
這“輕狂人”中一定就包括自己那位新知己皮策……俞嬴笑道:“哪國皆有輕狂人,君又何須理會呢?”
魏侯點頭:“尊使適才說秦不足慮,那便剩下齊楚了。”
“楚國,著實疆域廣大,但畢竟不在中原。外臣以為,魏國或可與越結盟,用越國牽製楚國,再看準時機,慢慢蠶食楚魏相交之地。”俞嬴神色一肅,“魏國當下所慮者,齊耳!”
魏侯臉上帶了些微妙的笑意。
“齊如今侵燕,俞嬴作為燕國使臣,來魏國求援,此時說齊是魏國當下外敵中最宜討伐者,似乎有搬弄是非之嫌。俞嬴不避嫌疑,請為君說齊國之事。”
“尊使倒是敞快人。既如此,且試言之!”聽她將話挑明,魏侯笑道。
“燕國居北,與魏不接壤。燕與齊趙都有相爭之時、相爭之處,卻一向與魏親睦。這幾年,齊國常常伐燕。每次魏都帶著趙韓來救燕,魏軍來,齊人則退,次年卻又來——外臣不懂,齊人這是伐燕,還是妄圖挑戰於魏?”俞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