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是從哪裏生出來的?”——這幾乎是全世界所有孩子都會問的一個問題。
我小時候,我們家大人的回答是:“你是撿來的。”據說大街上有個女瘋子,喜歡到處翻垃圾,有一次從某垃圾堆翻出了“我”,就把“我”抱到了“我”家大門口。
歲月匆匆,一轉眼,就輪到我要回答我自己孩子了。小女亦池三歲,一上幼兒園,問題就來了:“媽媽,我們班小朋友的媽媽說,她是從她媽媽胳肢窩生出來的,還有小朋友媽媽說他是從腳丫子生出來的,我是從哪裏生出來的?”
我坦然回答:“從媽媽肚子裏。”
這一刻我簡直非常慶幸我那慘痛的剖腹產,慶幸我可以巧妙地偷換概念,慶幸自己不用尷尬和說謊。最多不就是向孩子袒露一下腹部的手術疤痕麽?果然亦池追問:“可以讓我看看嗎?”
當然可以。我大方地掀開衣襟,讓小女驗明她的所來之處。小女鄭重凝視忽然露出小大人神態,說:“痛!”
這可是我不想要的效果!我可不希望讓我女兒三歲就留下對生育的恐懼印象。我還是隻得說謊,我假裝很真實地嘻哈一笑:“不痛不痛,就跟拉鏈一樣,輕輕拉開,把你取出來就行了。”
“真的?”
就這樣一雙清澈見底、天真無邪的眼睛,對你進行著追問。我頓住了,我不敢繼續說謊。可又該怎麽說呢?生育是如此複雜的成年人的事情,對孩子怎麽說得清楚?
這時候,一隻黑紅相間的大蝴蝶飛進我家窗口,戀戀盤旋於我的一盆金橘。“蝴蝶!”亦池驚叫。我幾乎也同時驚叫。我們都驚喜萬分,立刻去看蝴蝶。不遠處又傳來一陣狗吠,亦池又立刻豎起小耳朵,還跟著叫:“汪汪,汪汪!”
忽然間,主題自然變換了。倒是把我愣在了那裏——我把孩子的疑問當作千斤重擔,卻正是孩子四兩撥千斤。原來——問題沒有那麽嚴重,小孩子沒有想那麽多。他們隻是對自己的存在有好奇感,童話般的好奇,遊戲般的好奇,清淺的好奇,且隨時可能被更感興趣的東西所轉移或衝淡。三歲小兒有他們自己無比豐富又潔淨單純的小世界,即使成年人板著臉告訴他們生育的真實情況,他們也未見得會怎麽樣——就像老人告訴年輕人要“珍惜青春”一樣,某些年輕人還是不懂珍惜。人是經驗動物,沒有經曆過的事情,別人再傳經送寶都沒有用;人又是生理動物,當某個器官還沒有發育成熟,別人再傳經送寶也都沒有用——我獲得了一點頓悟,放下了。
然後,我蓄積著科學家的勇氣,時刻準備著,將來一定客觀而坦率地回答孩子發育以後的再次提問。然而,沒有出現這個將來。沒有什麽一本正經的討論。一把勁兒攢了二十多年,孩子卻再也沒有問過“我從哪裏來”。
不用說,顯然她自己什麽都知道了。我才又一次悟到:人是經驗動物,是生理動物,同時更是社會動物。逐漸長大的孩子,有她逐漸擴大的社會交往,她會逐漸獲得各個年齡段的知識。讓我最尷尬的是:我居然一直守株待兔想要硬塞給孩子某些難以啟齒的生理知識。
孩子成年以後,尤其當她過了二十歲,開始交往異性朋友,開始談婚論嫁,開始想象自己生兒育女,“我從哪裏來?”這個三歲的疑問,重新冒了出來。這個時候的孩子,也許不再冒失提問,也許假裝不感興趣,也許怕父母難為情而特別回避這個問題。但我知道,她的確在問,也的確想要答案。這是我親手帶大的孩子,我們時時刻刻朝夕相處親密無間,我對孩子舉止神態的點點滴滴都悉知悉見,我知道她在無聲發問。這是與生育生理無關的發問。這次發問直指情感。這才是“我從哪裏來”的問題實質:父母為什麽要她?她是父母意外的產物還是相愛的結晶?人生盛宴,她是被隆重邀請的貴賓?還是不速之客?
事實上,無論是怎樣懷孕的,天下父母心,都同樣地愛孩子。有趣的是:恐怕天下孩子,一輩子終究想知道這個答案,比如我自己。因此,將心比心,我願意,趁現在,我還沒有老糊塗,給孩子一個坦誠的答案。孩子的故事,就從序幕開始。盡管在孩子麵前坦白自己年輕時候傻乎乎的婚戀,有許多的尷尬,也會重新觸痛一些掩埋在歲月深處的創傷,但是,想要告訴孩子她的真實來曆,我想我必須勇敢一次。
我小時候,我們家大人的回答是:“你是撿來的。”據說大街上有個女瘋子,喜歡到處翻垃圾,有一次從某垃圾堆翻出了“我”,就把“我”抱到了“我”家大門口。
歲月匆匆,一轉眼,就輪到我要回答我自己孩子了。小女亦池三歲,一上幼兒園,問題就來了:“媽媽,我們班小朋友的媽媽說,她是從她媽媽胳肢窩生出來的,還有小朋友媽媽說他是從腳丫子生出來的,我是從哪裏生出來的?”
我坦然回答:“從媽媽肚子裏。”
這一刻我簡直非常慶幸我那慘痛的剖腹產,慶幸我可以巧妙地偷換概念,慶幸自己不用尷尬和說謊。最多不就是向孩子袒露一下腹部的手術疤痕麽?果然亦池追問:“可以讓我看看嗎?”
當然可以。我大方地掀開衣襟,讓小女驗明她的所來之處。小女鄭重凝視忽然露出小大人神態,說:“痛!”
這可是我不想要的效果!我可不希望讓我女兒三歲就留下對生育的恐懼印象。我還是隻得說謊,我假裝很真實地嘻哈一笑:“不痛不痛,就跟拉鏈一樣,輕輕拉開,把你取出來就行了。”
“真的?”
就這樣一雙清澈見底、天真無邪的眼睛,對你進行著追問。我頓住了,我不敢繼續說謊。可又該怎麽說呢?生育是如此複雜的成年人的事情,對孩子怎麽說得清楚?
這時候,一隻黑紅相間的大蝴蝶飛進我家窗口,戀戀盤旋於我的一盆金橘。“蝴蝶!”亦池驚叫。我幾乎也同時驚叫。我們都驚喜萬分,立刻去看蝴蝶。不遠處又傳來一陣狗吠,亦池又立刻豎起小耳朵,還跟著叫:“汪汪,汪汪!”
忽然間,主題自然變換了。倒是把我愣在了那裏——我把孩子的疑問當作千斤重擔,卻正是孩子四兩撥千斤。原來——問題沒有那麽嚴重,小孩子沒有想那麽多。他們隻是對自己的存在有好奇感,童話般的好奇,遊戲般的好奇,清淺的好奇,且隨時可能被更感興趣的東西所轉移或衝淡。三歲小兒有他們自己無比豐富又潔淨單純的小世界,即使成年人板著臉告訴他們生育的真實情況,他們也未見得會怎麽樣——就像老人告訴年輕人要“珍惜青春”一樣,某些年輕人還是不懂珍惜。人是經驗動物,沒有經曆過的事情,別人再傳經送寶都沒有用;人又是生理動物,當某個器官還沒有發育成熟,別人再傳經送寶也都沒有用——我獲得了一點頓悟,放下了。
然後,我蓄積著科學家的勇氣,時刻準備著,將來一定客觀而坦率地回答孩子發育以後的再次提問。然而,沒有出現這個將來。沒有什麽一本正經的討論。一把勁兒攢了二十多年,孩子卻再也沒有問過“我從哪裏來”。
不用說,顯然她自己什麽都知道了。我才又一次悟到:人是經驗動物,是生理動物,同時更是社會動物。逐漸長大的孩子,有她逐漸擴大的社會交往,她會逐漸獲得各個年齡段的知識。讓我最尷尬的是:我居然一直守株待兔想要硬塞給孩子某些難以啟齒的生理知識。
孩子成年以後,尤其當她過了二十歲,開始交往異性朋友,開始談婚論嫁,開始想象自己生兒育女,“我從哪裏來?”這個三歲的疑問,重新冒了出來。這個時候的孩子,也許不再冒失提問,也許假裝不感興趣,也許怕父母難為情而特別回避這個問題。但我知道,她的確在問,也的確想要答案。這是我親手帶大的孩子,我們時時刻刻朝夕相處親密無間,我對孩子舉止神態的點點滴滴都悉知悉見,我知道她在無聲發問。這是與生育生理無關的發問。這次發問直指情感。這才是“我從哪裏來”的問題實質:父母為什麽要她?她是父母意外的產物還是相愛的結晶?人生盛宴,她是被隆重邀請的貴賓?還是不速之客?
事實上,無論是怎樣懷孕的,天下父母心,都同樣地愛孩子。有趣的是:恐怕天下孩子,一輩子終究想知道這個答案,比如我自己。因此,將心比心,我願意,趁現在,我還沒有老糊塗,給孩子一個坦誠的答案。孩子的故事,就從序幕開始。盡管在孩子麵前坦白自己年輕時候傻乎乎的婚戀,有許多的尷尬,也會重新觸痛一些掩埋在歲月深處的創傷,但是,想要告訴孩子她的真實來曆,我想我必須勇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