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節
看不見的病人(出書版) 作者:範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表示理解。事實上,從谘詢室出來以後,我就差不多了解了。許露的母親找到了我,我們曾經見過麵。
她告訴我,自從女兒出事以後,她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她也隻是隱約覺得這事可能和她們的家庭會有關聯,但還不能確定。
直到和我見過麵以後,我問了些關於許露成長的問題,她才更多地從這個角度去進行反思。
她覺得自己過去對女兒太過疏忽。她一直都存有這方麵的擔心,現在則更是自責和無奈。
就是在這樣的情緒下,她想起了我曾向她打聽的,關於許露手機上記錄的那個人名是什麽情況。
於是,她和警察一起翻找出這個記錄的時候,就多留了個心眼兒,從女兒的手機裏翻找出了這個號碼。
終於,兩天以前,她為了想要更了解女兒一些,撥通了這個號碼。
這就是高至遠突然出現的原因了。
他們能遇到彼此的確是不易的緣分,我為他們倆高興,不過,我仍有些擔心……
那天過後,我和許露的谘詢,換到了我的工作室裏繼續進行。
她已經出院,重新回到了工作中,但仍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持續服藥一段時間,與我之間的心理谘詢也還沒有結束。
在後來的一個星期,我們在醫院外見麵了。
穿上了平日裏的衣服,化上合適的妝,她又是那個精致完美的女人了。
不過我還是看出了一些變化,不同於她入院時的變化。
她的眼裏有了一些柔情。
在笑起來的時候,不再藏著尖利的諷刺,氣質也不再那麽冰冷。
但她在柔情之中,仍留有過去的一絲陰霾。
她帶著一貫的平靜,微笑地說:“至遠說要在我身邊照顧我,老實說,我很感動。不過,會照顧多久呢……”
她的笑裏似乎有一絲苦澀的味道:“他不是沒有提過這個話題,但都被我打斷了。也許他想商量,或者想承諾?”
她搖搖頭:“還不如抱在一起,跳支舞,唱首歌呢。”
“你不願意和他談論這個話題,是為什麽呢?害怕嗎?還是……”
“是吧,就是害怕。”
這時候,我更加體會到她笑裏的那一點苦澀是什麽了,是一種帶著自嘲又無可奈何的味道。
“為什麽害怕呢?”我嚐試讓她看清自己內心的恐懼。
這一次,她沒有那麽快地回答,托著下巴想了許久:“說不清楚,也許,是怕失望。”
“失望……那是因為心裏有某種期望嗎?”
又過了許久,她說:“是吧。”她說著,好像心裏泛起一股酸澀,眼眶又潮濕了。
瞳孔裏閃爍著她的期許和願望。那些讓這個富足無缺的女人也感到渺茫而無常的期望。
“不知道,但我不想要承諾,不想他承諾。現在很好,就珍惜吧。”最後,她的嘴角又揚起了微笑。
成年人的世界往往是這樣,我們越過了一個坎並不意味著前路就是坦途。
我不會要求她此刻就學著去相信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相信感情可以長久,雖然這是她內心最渴望的方向。
作為谘詢師,我尊重每個人所處的人生階段和人生經驗。
在她眼裏,世界是無常的。
一點點感情的聯結和羈絆,對於她都極為珍稀,也極為不適。經過那樣的成長經曆浸泡後,她自己也已經不適應長久的關係。
在自己的渴望和自己的能力之間,她還要慢慢尋找,尋找一種平衡。
在這個過程裏,我會根據她的階段變化,幫助她調整。
一切欲速則不達,尤其是人的心靈成長,在這裏,“慢”即是“快”。
一路的風景由我陪她繼續看,至少她不孤單。
第三章 夢境囚徒
一
送走許露以後,我坐到谘詢室外的辦公桌前,記錄下今天的谘詢工作,整理文檔。
這個時候,我的工作郵箱裏跳出了一封新郵件的提示。
發郵件過來的用戶名是一串陌生的字母。
標題還是空白的。
可能是垃圾廣告吧。雖然看著奇怪,但我還是點開了,畢竟是工作郵箱,我擔心會錯過什麽。
然而打開以後,我愣了兩秒。
我向下滾動頁麵,看看還有什麽內容,是不是惡作劇什麽的。但是後麵是一片空白,什麽也沒有。
不過隨即,我再想想也就不奇怪了。
做心理谘詢工作,偶爾會收到陌生人發來訴說心事的郵件,我一般會常規性地回複這些郵件,告知對方如果有需要可以預約谘詢。畢竟這種片段式地描述,我無法對其做任何判斷,也幫不到對方。
但是收到像今天這樣簡短的郵件,還是頭一回——
“心情不好。”
這四個字,就是郵件的全部內容,
看著很像隨意丟過來的一個“漂流瓶”,或是朋友圈動態之類的,沒有寫下自己來信的緣由,甚至連署名也沒有。
不能明確他發郵件的態度,究竟是玩笑還是什麽,我的鼠標放在刪除鍵上猶豫了一下,還是移到了回複鍵。
“如有需要,可以預約谘詢。”
關上電腦,我坐在靠背椅上,完全地放鬆下來。
我掏出手機,準備放空一下自己。
然而,才剛掏出,我就想起似乎有什麽事情沒有做完。
看著剛剛解鎖的手機屏幕,正對的那個圖標是我的備忘錄。
對了,那個事我還沒分析明白。
關於我的夢。
上次整理的思路,隻想到了一半,還沒有記錄下來。
我的興致一下子上來了,打開備忘錄,裏麵隻有一行字。
“兩個世界,內容不完全重複。”
這是最初記錄的第二條規律。
縱觀我之前摸索到的這些規律,再加上這一段時間的觀察,我對自己的夢又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我和許露之間發生的談話,並沒有重複夢中的內容,也沒有提前兩天的準確“時差”。
不過,夢中的內容有時會提前於現實倒是真的,那些內容總是還沒有和來訪者溝通過,卻在夢中預先得知。
所以,我的確是做了預知夢嗎?
假設這是預知夢,我仍然相信這個夢的出現是存在規律的。
這是我的直覺。
雖然我說不出提前的具體時間,但它出現的規律還是有跡可循的。它像是帶著某種目的,在我需要的時候出現,對我啟發過後又“懂事”地消失不見,不再打擾。
這樣想來,它的確是幫了我許多。
“在我需要的時候出現……”
當我把這些字打在手機屏幕上的時候,我停住了。
如果把這句話反過來說,又會如何呢?
“不對,不是在我需要的時候出現……”我自言自語地說。
對我而言,現在重要的不是去確定一個規律,或者去定義出一個概念。所有我寫下的句子都隻是一種猜測,一種可能。
所以多找角度來思考,甚至是逆向思維,都是有利於拓展我的想象力的,畢竟這件事情已經超出現實考量的範疇了。
受益人看似是我,其實是我和來訪者雙方受益。
更確切一點,這種夢是在對方有需要的時候,才出現在我的夢裏。
谘詢是以來訪者為中心,以對方為主體。幫助來訪者探索自己、治療自己,是谘詢師的工作,更是來訪者的意願。
谘詢關係是一個合作關係,沒有治療師可以治好一個不想好起來的病人,谘詢的一切以求助者本人的動力為前提。
所以,對於我的夢更貼切的表述是當來訪者有需要的時候,它便出現了。
沒錯,應該就是這樣的。
我仔細回想這兩次夢境出現的契機,不單單是在時間上比現實中提前一些,從另一個角度來考慮,似乎更為貼切。
那就是契機。
它不是在某段固定時間引發的,而是由某種緣由觸發的。
那個觸發點就是當來訪者有話想說,卻說不出口的時候。
我不得不承認,這一點的確幫我減少了許多障礙,幫我在一片迷霧森林中開辟出一條捷徑,讓我能夠和來訪者的潛意識直接溝通。
它就像一個谘詢工具,專門來輔助我。
這讓我對此事多少降低了一些憂慮,多了些感激,不過仍然不能完全消除我的擔心。
我究竟是真的有了一項特異功能,還是受到了某種事物的影響呢?
長此以往,又會如何?
我可以任此情況繼續嗎,還是在出現什麽副作用之前,搞清楚事情真相?
算了,先不要煩惱,現在也想不出更具體的緣由,而且這夢下一次還會不會出現也難說。有空的時候先找一位靠譜的腦科醫生看看吧。
這件事沒有再耽擱,我去了醫院,拍了片子,又進行了其他檢查。
她告訴我,自從女兒出事以後,她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她也隻是隱約覺得這事可能和她們的家庭會有關聯,但還不能確定。
直到和我見過麵以後,我問了些關於許露成長的問題,她才更多地從這個角度去進行反思。
她覺得自己過去對女兒太過疏忽。她一直都存有這方麵的擔心,現在則更是自責和無奈。
就是在這樣的情緒下,她想起了我曾向她打聽的,關於許露手機上記錄的那個人名是什麽情況。
於是,她和警察一起翻找出這個記錄的時候,就多留了個心眼兒,從女兒的手機裏翻找出了這個號碼。
終於,兩天以前,她為了想要更了解女兒一些,撥通了這個號碼。
這就是高至遠突然出現的原因了。
他們能遇到彼此的確是不易的緣分,我為他們倆高興,不過,我仍有些擔心……
那天過後,我和許露的谘詢,換到了我的工作室裏繼續進行。
她已經出院,重新回到了工作中,但仍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持續服藥一段時間,與我之間的心理谘詢也還沒有結束。
在後來的一個星期,我們在醫院外見麵了。
穿上了平日裏的衣服,化上合適的妝,她又是那個精致完美的女人了。
不過我還是看出了一些變化,不同於她入院時的變化。
她的眼裏有了一些柔情。
在笑起來的時候,不再藏著尖利的諷刺,氣質也不再那麽冰冷。
但她在柔情之中,仍留有過去的一絲陰霾。
她帶著一貫的平靜,微笑地說:“至遠說要在我身邊照顧我,老實說,我很感動。不過,會照顧多久呢……”
她的笑裏似乎有一絲苦澀的味道:“他不是沒有提過這個話題,但都被我打斷了。也許他想商量,或者想承諾?”
她搖搖頭:“還不如抱在一起,跳支舞,唱首歌呢。”
“你不願意和他談論這個話題,是為什麽呢?害怕嗎?還是……”
“是吧,就是害怕。”
這時候,我更加體會到她笑裏的那一點苦澀是什麽了,是一種帶著自嘲又無可奈何的味道。
“為什麽害怕呢?”我嚐試讓她看清自己內心的恐懼。
這一次,她沒有那麽快地回答,托著下巴想了許久:“說不清楚,也許,是怕失望。”
“失望……那是因為心裏有某種期望嗎?”
又過了許久,她說:“是吧。”她說著,好像心裏泛起一股酸澀,眼眶又潮濕了。
瞳孔裏閃爍著她的期許和願望。那些讓這個富足無缺的女人也感到渺茫而無常的期望。
“不知道,但我不想要承諾,不想他承諾。現在很好,就珍惜吧。”最後,她的嘴角又揚起了微笑。
成年人的世界往往是這樣,我們越過了一個坎並不意味著前路就是坦途。
我不會要求她此刻就學著去相信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相信感情可以長久,雖然這是她內心最渴望的方向。
作為谘詢師,我尊重每個人所處的人生階段和人生經驗。
在她眼裏,世界是無常的。
一點點感情的聯結和羈絆,對於她都極為珍稀,也極為不適。經過那樣的成長經曆浸泡後,她自己也已經不適應長久的關係。
在自己的渴望和自己的能力之間,她還要慢慢尋找,尋找一種平衡。
在這個過程裏,我會根據她的階段變化,幫助她調整。
一切欲速則不達,尤其是人的心靈成長,在這裏,“慢”即是“快”。
一路的風景由我陪她繼續看,至少她不孤單。
第三章 夢境囚徒
一
送走許露以後,我坐到谘詢室外的辦公桌前,記錄下今天的谘詢工作,整理文檔。
這個時候,我的工作郵箱裏跳出了一封新郵件的提示。
發郵件過來的用戶名是一串陌生的字母。
標題還是空白的。
可能是垃圾廣告吧。雖然看著奇怪,但我還是點開了,畢竟是工作郵箱,我擔心會錯過什麽。
然而打開以後,我愣了兩秒。
我向下滾動頁麵,看看還有什麽內容,是不是惡作劇什麽的。但是後麵是一片空白,什麽也沒有。
不過隨即,我再想想也就不奇怪了。
做心理谘詢工作,偶爾會收到陌生人發來訴說心事的郵件,我一般會常規性地回複這些郵件,告知對方如果有需要可以預約谘詢。畢竟這種片段式地描述,我無法對其做任何判斷,也幫不到對方。
但是收到像今天這樣簡短的郵件,還是頭一回——
“心情不好。”
這四個字,就是郵件的全部內容,
看著很像隨意丟過來的一個“漂流瓶”,或是朋友圈動態之類的,沒有寫下自己來信的緣由,甚至連署名也沒有。
不能明確他發郵件的態度,究竟是玩笑還是什麽,我的鼠標放在刪除鍵上猶豫了一下,還是移到了回複鍵。
“如有需要,可以預約谘詢。”
關上電腦,我坐在靠背椅上,完全地放鬆下來。
我掏出手機,準備放空一下自己。
然而,才剛掏出,我就想起似乎有什麽事情沒有做完。
看著剛剛解鎖的手機屏幕,正對的那個圖標是我的備忘錄。
對了,那個事我還沒分析明白。
關於我的夢。
上次整理的思路,隻想到了一半,還沒有記錄下來。
我的興致一下子上來了,打開備忘錄,裏麵隻有一行字。
“兩個世界,內容不完全重複。”
這是最初記錄的第二條規律。
縱觀我之前摸索到的這些規律,再加上這一段時間的觀察,我對自己的夢又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我和許露之間發生的談話,並沒有重複夢中的內容,也沒有提前兩天的準確“時差”。
不過,夢中的內容有時會提前於現實倒是真的,那些內容總是還沒有和來訪者溝通過,卻在夢中預先得知。
所以,我的確是做了預知夢嗎?
假設這是預知夢,我仍然相信這個夢的出現是存在規律的。
這是我的直覺。
雖然我說不出提前的具體時間,但它出現的規律還是有跡可循的。它像是帶著某種目的,在我需要的時候出現,對我啟發過後又“懂事”地消失不見,不再打擾。
這樣想來,它的確是幫了我許多。
“在我需要的時候出現……”
當我把這些字打在手機屏幕上的時候,我停住了。
如果把這句話反過來說,又會如何呢?
“不對,不是在我需要的時候出現……”我自言自語地說。
對我而言,現在重要的不是去確定一個規律,或者去定義出一個概念。所有我寫下的句子都隻是一種猜測,一種可能。
所以多找角度來思考,甚至是逆向思維,都是有利於拓展我的想象力的,畢竟這件事情已經超出現實考量的範疇了。
受益人看似是我,其實是我和來訪者雙方受益。
更確切一點,這種夢是在對方有需要的時候,才出現在我的夢裏。
谘詢是以來訪者為中心,以對方為主體。幫助來訪者探索自己、治療自己,是谘詢師的工作,更是來訪者的意願。
谘詢關係是一個合作關係,沒有治療師可以治好一個不想好起來的病人,谘詢的一切以求助者本人的動力為前提。
所以,對於我的夢更貼切的表述是當來訪者有需要的時候,它便出現了。
沒錯,應該就是這樣的。
我仔細回想這兩次夢境出現的契機,不單單是在時間上比現實中提前一些,從另一個角度來考慮,似乎更為貼切。
那就是契機。
它不是在某段固定時間引發的,而是由某種緣由觸發的。
那個觸發點就是當來訪者有話想說,卻說不出口的時候。
我不得不承認,這一點的確幫我減少了許多障礙,幫我在一片迷霧森林中開辟出一條捷徑,讓我能夠和來訪者的潛意識直接溝通。
它就像一個谘詢工具,專門來輔助我。
這讓我對此事多少降低了一些憂慮,多了些感激,不過仍然不能完全消除我的擔心。
我究竟是真的有了一項特異功能,還是受到了某種事物的影響呢?
長此以往,又會如何?
我可以任此情況繼續嗎,還是在出現什麽副作用之前,搞清楚事情真相?
算了,先不要煩惱,現在也想不出更具體的緣由,而且這夢下一次還會不會出現也難說。有空的時候先找一位靠譜的腦科醫生看看吧。
這件事沒有再耽擱,我去了醫院,拍了片子,又進行了其他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