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這是一種什麽感覺呢,可以再多和我說說這種懷疑嗎?”我直覺這個問題會讓我們更貼近他潛意識中的東西。


    “就是……你沒有過那種時候嗎?有時候好像對現在不滿,想去追求一點自己想要的,但是又不確定,覺得自己也許是錯的,也許從一開始就錯了,我根本就改變不了什麽,做不了什麽。”


    他反問的這個問題,可能是因為內心對於這種感覺有焦慮,他不確定自己的感覺是否是普遍的、正常的,他在理智中推測旁人也會有類似的感覺,但又不夠確信,就像他說的,他對於自己有很多懷疑。


    我想了想,才認真答道:“有的,我也不是在任何時候都對自己的判斷有把握,有時可能會受其他人的影響,然後下意識重新審視自己的思考過程。”我的分享是坦誠的,如果我暫時還沒有那種體會,我也會誠實地說沒有。坦誠才是增進對方信任的前提。


    我注意到“我不知道”這四個字從我認識他開始,就是他的口頭禪了,雖然他在業務能力上有不凡的實力,但在對待自己的觀點和選擇上,卻有很多不確定的表現。“對,可能是受別人影響吧。我不知道。”


    “也許我做的都是浪費時間,最後也不會有什麽結果,賺不到錢,也沒人會懂。本職工作不突出,升不了職,也沒有對象,在別人看來,就是loser吧。”


    他說這些話的時候,語氣裏掩蓋不了些微的頹喪。


    “loser”這個詞,是他發給我的郵件裏的第一句話的第一個詞。


    原來,他不是在罵別人,而是說自己。


    他怎麽竟對於自己有這麽多的不滿意,這麽多負麵的看法。


    我想到了什麽,問他:“你剛才說可能是受了別人的影響,是誰?”


    “這個,我指的也不是具體哪個人,隻是覺得,很多人不都是這樣嗎?他們都會有這樣的看法,你最好要升職、加薪,快點娶妻生子。”


    “這樣就不是loser,是成功了嗎?”我問。


    “是吧,至少在大家的眼裏是的。我也是快三十的人了,嗬。”他這是在以“大家”的角度,打趣自己、評判自己,並為自己的現狀感到有些不好意思,甚至還有點自卑。


    的確,在社會上會有一些對於成功與否的主流評判,可能給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不過它究竟會不會造成壓力,會給一個人造成多大壓力,還是取決於一個人自己的內心。


    顯然,江斌是會受此影響的人,他很在意別人的評判。


    “你剛才說不是某個具體的人,那麽,那些不知道具體是誰的,大家的看法,會對你有什麽影響呢?”


    “我也不知道,就是,會感覺不好,對自己感覺不好吧。”


    我嚐試體會他的這種感覺:“是不是這樣的,如果沒有獲得別人眼中的那種成功,就對自己感覺不好,就沒有辦法肯定自己。沒法肯定自己的人生,沒法肯定自己在做的事情,也沒法覺得自己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對,就是這樣。”他難得快速地回答了我。“難道其他人不是這樣的嗎?”


    他再次想要確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否正常。


    這是很多人有了心理困擾以後都會有的反應。人們會想要找到和自己相似的人和情況,擔心自己過於異常。


    其實正常與否,這樣定義的分界原本就太過非黑即白,太過簡單了。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內心的衝突,我們也在不斷地根據新的環境調整著內心的衝突,一個問題出現,又一個問題消失,這都是自然的過程。


    隻是有一些衝突在各方麵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產生的緊張感和壓力更大,程度更深,有的則小些。


    從無衝突的人本就不存在。


    所以我的回答需要謹慎。的確不止他一人會有此壓力,可以從這個角度,幫助他在一定程度上正常化自己的問題;但另一方麵,如果我說其他人也都這樣,則會強化他這方麵的想法,讓他下意識覺得沒有改變的餘地了。但事實上,凡事都不是絕對的。


    “我想的確很多人會有相似的感受,我也不是任何時候都對自己感到確定的。這會讓你覺得有什麽問題嗎?”


    我提出這個問題,讓他自己回答。如果他覺得被人影響並不是什麽大事,倒也不會存在什麽心理衝突,但如果他對此是不滿意的,想要改變,那他就會在內心衝突的驅使下提出疑議,進而促使我們去看到並解決這個衝突。


    “嗯……可是,這樣的話,我的確是失敗的。這種感覺……不好。”


    “那你想要按照他們的評價去改變自己嗎?”


    “讓領導喜歡,然後升職,哪怕是……


    “就為了早一點結婚,生孩子?可我覺得,那也不是我想要的。”


    “哦?”我表示了興趣,這是他第一次試圖說出自己想要什麽,表達自己的意願,可以看作谘詢的一個關鍵點。


    “我想做,我想做的事。”


    我讓他描述一下他真正想做的事是什麽,並鼓勵他說得盡量詳細。


    “就是我發給你的那些。”


    “更具體一些呢?”


    他展開了自己的想象,比如如何投入每天的創作當中,無所謂最終的結果,有回報最好,無回報也圖個過癮和心安,還有他和他的合作者在這個過程中,都得到了什麽樣的經驗和快樂。


    我體會到那種純粹的狀態帶來的快樂,是多麽寶貴。


    那是他本性裏真實的誌趣,真實的力量。


    如果他能將這股力量釋放出來,而不再畏首畏尾,那他就可以盡興地享受自己拚搏的過程和輝煌的成果了。


    顯然,他被旁人的觀念困住了。而他本身並不喜歡困守在裏麵。


    困住……


    我再一次想起了那個夢。


    三


    在這個話題暫時告一段落,我們的對話出現了短暫空白的時候,我又問及了那個夢。


    “如果你想不起來那雙眼睛究竟是怎麽回事,那麽那座監獄呢?它能讓你想到什麽嗎?”


    “這個……我原本的確想不出什麽,不過這幾次聊過以後,我好像明確了一些。”


    “哦,是什麽?”


    “就是這個,我們現在在談的事情。這種感覺的確一直困擾著我,就像一座沒有邊界的牢獄,把我禁錮其中,哪怕我暫時忘了它的存在,以為自己獲得了自由,但一個不留意,就會被不留情麵地打回原形。”


    “就是那隻眼睛出現,提醒你,你仍然受困的時候?”


    “對,可以這麽說。”


    “所以,那隻眼睛就是起到了監視並且提醒你的作用?”我進一步分析。


    “是吧。”


    我覺得我們已經很接近某個核心的問題了。


    “那我的領導……”或許他也有這種感覺,於是開始思索了起來。“她的眼睛也是在監視和提醒嗎?”


    他又停了下來,陷入沉默。不過,這一次沉默和過去不同。我沒有打斷他,他還在思考。


    “先前我說到,是不是要讓領導喜歡,升職、賺錢,哪怕……我沒說完,其實,我想說的是曲意逢迎,哪怕是曲意逢迎,也要這麽做嗎?嗬,事實上,很可能並不完全是我不想,而是我不擅長。”


    我沒有很快明白他此時說到這點的原因,不過我留意到他又出現了那種自嘲的語氣。


    “我想是自卑吧。任何事做不好,我都有點自卑。哪怕是一件我並不想做的事,但如果沒有做好,我也會有那種感受,那種認為自己不好的感受,尤其是別人眼中那些重要的事。”


    當他這段解釋說出來的時候,我一下子豁然開朗。我想我明白了這其中的關聯,還有,夢境的喻意。


    “對自己不好的感受,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嗎?”我繼續幫他澄清和分辨。


    “是吧。所以說是自卑的感覺,覺得自己在這方麵做不好。”


    “嗯……哪怕職場上的升遷,並不是自己最想追求的,也不是自己擅長的,但因為其他人可能會用這一點來評判你,覺得你在這方麵表現不好,而你也會主動地代入他人的評價中,認同這種評價,覺得自己不夠好。”


    “對,就是這種不夠好的感覺。而且我更嚴重一些,當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麵不擅長的時候,就想不起自己也有其他擅長的方麵,或者說是感覺不到。隻會沉浸在那種難受的感覺裏,出不來,一味地覺得自己不好。”


    他觸及了一些實質問題。


    從他的描述中,我更加確定了一點,他的自尊感比較低,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容易陷入自我貶低的循環裏——


    越是感覺到難受,就越是看不起這個難受的自己,甚至會進一步給自己負麵的評價,更加不認可自己。


    低自尊的人容易感覺到自身的無價值感,無意義感。


    一個人自尊水平的高低和他的成長、經曆和觀念,都有關。


    意識到這一點,我要注意在谘詢中幫他看到這個循環,並且停止這個循環。


    “就好像被他人的評價、眼光囚住了一樣?”我繼續貼近他的感受,將他的感受描述出來。這是一個讓他看到自己的過程,也是讓他看見那個循環的方法。


    “對!就是那座監獄。別人的評價、別人的眼神,時常提醒著我,我沒有真正的自由。”


    “為什麽那個領導的眼睛,會尤其地讓你不舒服?似乎你夢中的眼睛化身成了她的形象。”


    “她能夠評價我吧。我想是因為這樣,她是現在距離我最近的,可以評價我的人,而我又會十分介意他人的評價。尤其她還是我的領導,她的評價具有話語權和權威性。我害怕被評價。”


    “因為如果她真的給了你一個差的評價,那你也很可能會對自己產生懷疑,產生不好的感覺,哪怕她說的可能不是真的,你也有自己的長處。”


    “是的。”


    “你剛才說到了話語權和權威性,似乎相比起其他人,具有這兩者的人,會對你的自我評價有更大的影響。”


    “是這樣吧。”


    “可以回想一下,過去在你的生活中,有誰是同樣具有話語權和權威性的嗎,這種感覺在你過去的生活中曾經出現過嗎?”


    我再一次問到了他的過往。這個問題我曾經問過一次,不過這一次有所不同,我們有了新的線索。


    “話語權和權威性……”他琢磨著,“嗬,先前也許我沒有思緒,但一說到話語權和權威性,我想到的人太多了。”


    他的話難得多了起來:“從小到大,有話語權的人還少嗎,小時候是父母、老師,還有可能是長輩、親戚;長大以後,領導、同事,不過就是這些人。”


    “聽上去,你自己是沒有話語權的?”我認真捕捉他話中的信息,尤其是這種他不假思索的話。


    “嗯,小時候總是比較弱勢,當然會感覺到大人比較有權威,他們會評判你,比如你好不好、乖不乖。”


    “現在呢,長大了還弱勢嗎?”


    他停了一下,沒有立刻回答。


    “還是會有吧,在某些時候,比如領導,他們有一定職權,可以評判我。”


    “嗯,領導在工作上通常有一定的權威性。”我理解他的意思,“我注意到,你沒有提及領導的其他方麵,比如她對於職位的決定作用等,隻是提到了評判。這似乎和你前麵所說的是相互關聯的,那些過去的長輩、老師,他們對你的評價,是你在意的。”


    他又停了許久,應該是在思考。


    “說不上在不在意,過去還真沒有這麽考慮過。這樣想來的確是一種話語權,或者說是一種評價體係吧。什麽是好的,什麽是不好的,是有標準的。


    “比如,學習成績啦,懂不懂事啦,長大了就會是一些其他的,工作如何啊,有沒有對象,對象如何,諸如此類。


    “你說有沒有什麽人,或一些東西,的確是可以追溯的。我能想起一些片段和感覺,小時候我在眾人麵前犯錯時母親那嫌惡的白眼,父親在輔導我功課時罵我蠢笨,再後來父親裝作不經意提到其他孩子的優異。那些賺了錢,或者是生了聰明孩子的親戚朋友總是出現在父親的口中,出現在我們談話的間隙裏。


    “我們這不大的房子裏,卻仿佛住了一屋子的人。


    “我要注意自己的表現,是不是這不好了,那又不好了,免得被父親和他們比較,又遭羞辱。


    “後來父親生意不好,對我也越發沒了耐性,打我的時候也是有的。不過奇怪的是,當你讓我回憶的時候,我想不起他打我的那些細節,那些疼痛。想起的,反而是他表露態度的某些瞬間。


    “比如一個白眼,或者是一句‘蠢豬’。現在想起,我仍覺寒涼。


    “而那一屋子的人也從周圍的親戚,變成了同班的同學、同校的同學、校外的朋友,同事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看不見的病人(出書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範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範黎並收藏看不見的病人(出書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