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節
看不見的病人(出書版) 作者:範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在這些年的評判和比較中越來越力不從心,我覺得很累,也的確感到很挫敗。
“我很難在所有方麵都做得優異,一旦我在某方麵不如別人,就會感到不舒服。所以我越來越少地去嚐試不擅長的東西,因為嚐試意味著踏入陌生的領域,而陌生便有挑戰,有可能做得好,也可能做不好,若是做不好,就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可能是因為這樣,我越來越沉默了,不喜歡也不擅長和別人互動,很多時候我都是那麽平庸,尤其是職場這種需要自我表現的地方。”
一口氣說了這麽多,他已經越來越懂得自我分析,越來越敞開自我。
所以我認真地聽,沒有插話,認真地感受他的感受。有一些句子,雖然他說得平淡如常,但卻十分有力地戳中我的內心。
比如母親的白眼,父親的辱罵,還有那一屋子的人。
那是一種刺痛的感覺。
雖然他說自己對於身體的疼痛已經沒有記憶了,但是父母的這些態度,卻深深地紮在了他的心上。
人有自我保護機製,碰了火,方知燙,於是學會了不碰火。人的心理也是如此。
這些態度紮得他疼,他要躲避這種感覺,就得按照父母的意願和期待行事,這樣才會得到好評價。
而這些評價直接塑造了他對於自身的感覺。
白眼,意味著“我”是一個令人嫌惡的小孩,辱罵意味著“我”是一個愚蠢的人。
盡管這些感覺因為他後來的努力有過稍許改變,但是家庭中負麵評價的反複使用,使得這些感覺一次又一次地被喚醒和加強。
以至於在後來的成長中,他已經習慣成自然,內化了這種方式。哪怕父母不再打罵他,但他與周圍的人,與這個世界的關係,仍是評判與被評判的關係。
這是一種緊張的關係,不安全的關係,他無法信任這個世界,自然也無法敞開自己,去擁抱它。
所以他總能敏感地在一個新環境裏辨認出那個具有話語權,可以評判自己的人,要去贏得他/她的認可,這幾乎成了他的自動反應。
既害怕又勉強地迎合著,這就是他過往二十幾年的生活。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麽他見到領導就會煩躁。有一個聲音告訴他一定要做好,讓她滿意,不能得到不好的反饋;而另一個聲音卻在說,這不是你真正追求的,為什麽要在意自己做得好不好,況且她的評價也未必就絕對正確,為什麽要因此懷疑自己?
這種矛盾讓他撕裂,所以他忍不住要傾訴,要爆發。
不過這種矛盾也未必是壞事,這很可能是他的自主意識在發展的原因。
他開始在其他擅長的事情中,找到越來越多的自我肯定,他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這是他第一次真切地感覺到自己的意願,而不是父母要求他去做,或者出於比較的壓力。
我應該鼓勵他發展這部分的獨立意識,這樣他的自我內在感覺就有可能從依賴外部評價漸漸轉向為自我判斷。
所謂自信,就是這麽一點點來的。需要耐心地慢慢來,可能會反複。
以上分析大部分出於我的直覺,我需要在接下來的谘詢中進一步印證,同時還要結合他的性格氣質,他過往的患病史等因素綜合考慮。
我跟他交流了一部分我的設想,詢問他的看法,看他是否有這樣的感受。
對於大部分他都表示了讚同。
說到父母,他的情緒很矛盾,一方麵,他們的教育方式的確對自己產生了這些影響;另一方麵,他又不忍心責怪父母,他們也不容易,況且自己長到這麽大,再去怪他們已經於事無補。
我能理解他的心情。
很多來訪者分析到這裏時,都會表示出這樣的無奈,或者幹脆就拖著,不願談論雙親,原因之一就是,無可改變。
然而,我仍然相信,看到本身是有意義的。
當你可以去談論它,去直麵那份無奈,就有機會看到自己內在是否仍有委屈,是否仍有改變過去的幻想。
以江斌的情況舉例,他很清楚,責怪父母過去的錯誤是沒有意義的,從理智和道德的角度,他都很清楚。或者說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他不允許自己對父母有過多的指責,他選擇諒解。
然而,這麽久以來,他仍受困於這些感受,仍會在第一時間想起父母的眼神和話語。
我想這裏麵是存在壓抑的,壓抑的憤怒、壓抑的委屈。
我並不是鼓勵他向父母當麵說出這些,首先父母不一定真的能聽懂,其次,就以江斌的道德感來看,如果感到內疚,他可能也會同時產生自責。
然而,他意識到了自己被壓抑的憤怒,看到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仍然在哭泣,他想被愛、被肯定。
他會慢慢找到力量,去擁抱那個孩子,安撫他,告訴他,你值得被善待,那些話語不是權威,不能斷言你的好壞,不能決定你的未來。沒有人有資格告訴你,你是誰需要你自己去探索。
到那個時候,他心中的憤怒,才會真正地逐漸消散。
囚牢也將不攻自破。
總而言之,對於他是否要和父母溝通,以及要以什麽方式疏導和安撫自己,要以什麽方式邁向接下來的人生,我還要在今後與他商量。我尊重他的意願。
“和你聊了這些,我好像清晰了很多。”這是這次谘詢他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
我微笑,很高興談話對他有幫助。
四
幾個星期後,他第一次提出了想要視頻谘詢的想法。
我很高興,與他進行了視頻谘詢。他的確與我夢中見到的那個人長得一樣,這讓我產生了一種見到老朋友的錯覺。
這沒有影響到我們的谘詢,最近他在遊戲製作方麵有了新的進展,女領導帶給他的煩躁感偶爾也還會出現,這讓他感覺自己的情況有時好,有時壞,有種反複。
我和他討論了這種反複,人的心理機製就是這樣,如果你急於消除一種感受,那種感受反而會加強,這和人壓抑自己的負麵情緒原理相同。就像一個不想被消滅的小惡魔,你想殺了它,它就會抵抗。
理解這一點,或許可以試著容許它的出現、反複,久而久之,它的力量反而會因為損耗偃旗息鼓。
再後來,他對於這種煩躁感的出現淡定了許多,也越來越少留意到它的出現。
他辭了職,準備全身心投入遊戲製作行業,先到遊戲公司裏任職,積累經驗和人脈,同時也不放棄自己團隊的組建,至於原公司的那個領導,漸漸被他拋諸腦後。
我們常常會對某個不熟悉的人產生喜歡或者討厭的情緒,那是因為那個人身上具有某種特質,和我們自己的過往記憶有關。我們會把過去對某人的情感投射到這個新人身上。
看著奇怪,其實是我們對自己還不夠了解。
人們總喜歡高呼著“做自己”的口號,但從我的經驗來看,“做自己”,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好在,我們還有時間探索自己。
某天夜裏,我又夢到了那個場景,一個人影背光站在黑暗裏,看著我。
不知道是因為這次夢得比較短,還是別的原因,我醒來以後很快就分辨出那是夢。
這讓我多少有些意外,我已經很久沒有夢到江斌了,也沒有重新夢到過去的病人。
第二天我在谘詢的時候,隨口問了他這件事,他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說自己沒有再做那個夢了。
看來是我單方麵夢到他了,或許和他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這個夢應該不緊要,我也就沒有再想起。
直到……
又過了些日子。
某天早晨我醒來,照例穿衣洗漱,吃早餐。今天,我想要帶上床頭那本書一起上班。
當我回房取書時,習慣性地瞥了一眼掛在牆上的半身鏡。
這一瞥,我似乎看見了一樣東西。
整個人瞬間呆立。
我看到了,的確在那裏……
不,現在不見了,是我眼花了吧。
我的心裏升起一股不安。
我確定在剛才那不算短暫的呼吸間,鏡子裏出現了一個東西,以科學常識判斷,那個東西是不可能出現在那裏的。
我站定了一會兒,想要往前仔細查探,它卻驀然消失了。
確切地說,不是它,是他。
不是一個東西,是一個人。
難道不是他嗎?
一個從黑暗中走出來的人,看不清麵容,就這麽盯著我……
在我的鏡子裏……那他豈不是站在我的背後?
我趕緊轉頭看向身後。
沒有人。
我讓自己冷靜下來,這裏是我家,不可能有不認識的外人,除非……
除非,我家進人了……而且是在我未知的情況下,莫名闖入。
我頓時難以平靜。
這人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突然站在我的身後,一會兒又憑空消失。
不可能。
然而,我心中越是排除掉這件事的現實可能性,另一種不安就越凸顯出來。
我的心裏始終有一個聲音在說:我看見了,我真的看見了。
如果我看到的東西,根本不可能出現,那豈不是更讓人心慌?
我走到客廳,倒了一杯溫水喝下。
接著重新走進臥室,看向那麵鏡子。
沒有了,什麽也沒有。
我稍稍放鬆了一些。
現在時間還很早,今天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檢查了房子的各個角落,都沒有什麽異樣。我不可能因為這點捕風捉影的事就停下來不工作了。
於是,我檢查好門窗之後,便出了門。
走在路上,我仍然很難將剛剛的事情從腦中完全揮去。
我試著調整自己,幹脆就讓自己把這事想個明白。
仔細回想自己究竟看見了什麽。是一個人嗎?總感覺黑漆漆的,什麽也沒看清楚,隻記得那有雙眼睛盯著我。
啊!
我立刻想起了那個夢。
是江斌嗎?
這是怎麽回事。我非常清楚他不可能出現在我家裏,而且那也不像是他視頻裏的樣子。
“我很難在所有方麵都做得優異,一旦我在某方麵不如別人,就會感到不舒服。所以我越來越少地去嚐試不擅長的東西,因為嚐試意味著踏入陌生的領域,而陌生便有挑戰,有可能做得好,也可能做不好,若是做不好,就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可能是因為這樣,我越來越沉默了,不喜歡也不擅長和別人互動,很多時候我都是那麽平庸,尤其是職場這種需要自我表現的地方。”
一口氣說了這麽多,他已經越來越懂得自我分析,越來越敞開自我。
所以我認真地聽,沒有插話,認真地感受他的感受。有一些句子,雖然他說得平淡如常,但卻十分有力地戳中我的內心。
比如母親的白眼,父親的辱罵,還有那一屋子的人。
那是一種刺痛的感覺。
雖然他說自己對於身體的疼痛已經沒有記憶了,但是父母的這些態度,卻深深地紮在了他的心上。
人有自我保護機製,碰了火,方知燙,於是學會了不碰火。人的心理也是如此。
這些態度紮得他疼,他要躲避這種感覺,就得按照父母的意願和期待行事,這樣才會得到好評價。
而這些評價直接塑造了他對於自身的感覺。
白眼,意味著“我”是一個令人嫌惡的小孩,辱罵意味著“我”是一個愚蠢的人。
盡管這些感覺因為他後來的努力有過稍許改變,但是家庭中負麵評價的反複使用,使得這些感覺一次又一次地被喚醒和加強。
以至於在後來的成長中,他已經習慣成自然,內化了這種方式。哪怕父母不再打罵他,但他與周圍的人,與這個世界的關係,仍是評判與被評判的關係。
這是一種緊張的關係,不安全的關係,他無法信任這個世界,自然也無法敞開自己,去擁抱它。
所以他總能敏感地在一個新環境裏辨認出那個具有話語權,可以評判自己的人,要去贏得他/她的認可,這幾乎成了他的自動反應。
既害怕又勉強地迎合著,這就是他過往二十幾年的生活。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麽他見到領導就會煩躁。有一個聲音告訴他一定要做好,讓她滿意,不能得到不好的反饋;而另一個聲音卻在說,這不是你真正追求的,為什麽要在意自己做得好不好,況且她的評價也未必就絕對正確,為什麽要因此懷疑自己?
這種矛盾讓他撕裂,所以他忍不住要傾訴,要爆發。
不過這種矛盾也未必是壞事,這很可能是他的自主意識在發展的原因。
他開始在其他擅長的事情中,找到越來越多的自我肯定,他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這是他第一次真切地感覺到自己的意願,而不是父母要求他去做,或者出於比較的壓力。
我應該鼓勵他發展這部分的獨立意識,這樣他的自我內在感覺就有可能從依賴外部評價漸漸轉向為自我判斷。
所謂自信,就是這麽一點點來的。需要耐心地慢慢來,可能會反複。
以上分析大部分出於我的直覺,我需要在接下來的谘詢中進一步印證,同時還要結合他的性格氣質,他過往的患病史等因素綜合考慮。
我跟他交流了一部分我的設想,詢問他的看法,看他是否有這樣的感受。
對於大部分他都表示了讚同。
說到父母,他的情緒很矛盾,一方麵,他們的教育方式的確對自己產生了這些影響;另一方麵,他又不忍心責怪父母,他們也不容易,況且自己長到這麽大,再去怪他們已經於事無補。
我能理解他的心情。
很多來訪者分析到這裏時,都會表示出這樣的無奈,或者幹脆就拖著,不願談論雙親,原因之一就是,無可改變。
然而,我仍然相信,看到本身是有意義的。
當你可以去談論它,去直麵那份無奈,就有機會看到自己內在是否仍有委屈,是否仍有改變過去的幻想。
以江斌的情況舉例,他很清楚,責怪父母過去的錯誤是沒有意義的,從理智和道德的角度,他都很清楚。或者說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他不允許自己對父母有過多的指責,他選擇諒解。
然而,這麽久以來,他仍受困於這些感受,仍會在第一時間想起父母的眼神和話語。
我想這裏麵是存在壓抑的,壓抑的憤怒、壓抑的委屈。
我並不是鼓勵他向父母當麵說出這些,首先父母不一定真的能聽懂,其次,就以江斌的道德感來看,如果感到內疚,他可能也會同時產生自責。
然而,他意識到了自己被壓抑的憤怒,看到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仍然在哭泣,他想被愛、被肯定。
他會慢慢找到力量,去擁抱那個孩子,安撫他,告訴他,你值得被善待,那些話語不是權威,不能斷言你的好壞,不能決定你的未來。沒有人有資格告訴你,你是誰需要你自己去探索。
到那個時候,他心中的憤怒,才會真正地逐漸消散。
囚牢也將不攻自破。
總而言之,對於他是否要和父母溝通,以及要以什麽方式疏導和安撫自己,要以什麽方式邁向接下來的人生,我還要在今後與他商量。我尊重他的意願。
“和你聊了這些,我好像清晰了很多。”這是這次谘詢他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
我微笑,很高興談話對他有幫助。
四
幾個星期後,他第一次提出了想要視頻谘詢的想法。
我很高興,與他進行了視頻谘詢。他的確與我夢中見到的那個人長得一樣,這讓我產生了一種見到老朋友的錯覺。
這沒有影響到我們的谘詢,最近他在遊戲製作方麵有了新的進展,女領導帶給他的煩躁感偶爾也還會出現,這讓他感覺自己的情況有時好,有時壞,有種反複。
我和他討論了這種反複,人的心理機製就是這樣,如果你急於消除一種感受,那種感受反而會加強,這和人壓抑自己的負麵情緒原理相同。就像一個不想被消滅的小惡魔,你想殺了它,它就會抵抗。
理解這一點,或許可以試著容許它的出現、反複,久而久之,它的力量反而會因為損耗偃旗息鼓。
再後來,他對於這種煩躁感的出現淡定了許多,也越來越少留意到它的出現。
他辭了職,準備全身心投入遊戲製作行業,先到遊戲公司裏任職,積累經驗和人脈,同時也不放棄自己團隊的組建,至於原公司的那個領導,漸漸被他拋諸腦後。
我們常常會對某個不熟悉的人產生喜歡或者討厭的情緒,那是因為那個人身上具有某種特質,和我們自己的過往記憶有關。我們會把過去對某人的情感投射到這個新人身上。
看著奇怪,其實是我們對自己還不夠了解。
人們總喜歡高呼著“做自己”的口號,但從我的經驗來看,“做自己”,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好在,我們還有時間探索自己。
某天夜裏,我又夢到了那個場景,一個人影背光站在黑暗裏,看著我。
不知道是因為這次夢得比較短,還是別的原因,我醒來以後很快就分辨出那是夢。
這讓我多少有些意外,我已經很久沒有夢到江斌了,也沒有重新夢到過去的病人。
第二天我在谘詢的時候,隨口問了他這件事,他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說自己沒有再做那個夢了。
看來是我單方麵夢到他了,或許和他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這個夢應該不緊要,我也就沒有再想起。
直到……
又過了些日子。
某天早晨我醒來,照例穿衣洗漱,吃早餐。今天,我想要帶上床頭那本書一起上班。
當我回房取書時,習慣性地瞥了一眼掛在牆上的半身鏡。
這一瞥,我似乎看見了一樣東西。
整個人瞬間呆立。
我看到了,的確在那裏……
不,現在不見了,是我眼花了吧。
我的心裏升起一股不安。
我確定在剛才那不算短暫的呼吸間,鏡子裏出現了一個東西,以科學常識判斷,那個東西是不可能出現在那裏的。
我站定了一會兒,想要往前仔細查探,它卻驀然消失了。
確切地說,不是它,是他。
不是一個東西,是一個人。
難道不是他嗎?
一個從黑暗中走出來的人,看不清麵容,就這麽盯著我……
在我的鏡子裏……那他豈不是站在我的背後?
我趕緊轉頭看向身後。
沒有人。
我讓自己冷靜下來,這裏是我家,不可能有不認識的外人,除非……
除非,我家進人了……而且是在我未知的情況下,莫名闖入。
我頓時難以平靜。
這人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突然站在我的身後,一會兒又憑空消失。
不可能。
然而,我心中越是排除掉這件事的現實可能性,另一種不安就越凸顯出來。
我的心裏始終有一個聲音在說:我看見了,我真的看見了。
如果我看到的東西,根本不可能出現,那豈不是更讓人心慌?
我走到客廳,倒了一杯溫水喝下。
接著重新走進臥室,看向那麵鏡子。
沒有了,什麽也沒有。
我稍稍放鬆了一些。
現在時間還很早,今天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檢查了房子的各個角落,都沒有什麽異樣。我不可能因為這點捕風捉影的事就停下來不工作了。
於是,我檢查好門窗之後,便出了門。
走在路上,我仍然很難將剛剛的事情從腦中完全揮去。
我試著調整自己,幹脆就讓自己把這事想個明白。
仔細回想自己究竟看見了什麽。是一個人嗎?總感覺黑漆漆的,什麽也沒看清楚,隻記得那有雙眼睛盯著我。
啊!
我立刻想起了那個夢。
是江斌嗎?
這是怎麽回事。我非常清楚他不可能出現在我家裏,而且那也不像是他視頻裏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