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仁義』霸主
袁騰飛講先秦·上古春秋 作者:袁騰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春秋五霸之中的宋襄公,和其他霸主相比,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這個特點,讓他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同時也讓他飽受爭議。有人說他做事兒荒唐,根本不具備當霸主的素質和條件,所以曆史上的春秋五霸,才會出現不同的版本。那麽,宋襄公的這個特點究竟是什麽?為什麽這個特點會引來如此大的爭議呢?
宋國的公子都忙著跑路
齊桓公去世後,齊國的霸業也就成了明日黃花。繼他之後,又出現了一位新的霸主,不過這位霸主卻是有爭議的。
關於春秋五霸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五霸”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應該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當然了,還有其他不同的說法,但是這兩種說法比較主流。
按照第一種說法,齊桓公之後,下一個霸主就是宋襄公。
宋國人是商的後裔。他們的第一代國君是商紂王的兄弟。西周初年,他們被封在了今天的河南東部。這個地方地處中原,表麵看上去很富庶,但實際上卻夾在幾個大國之間。而且宋國四麵平原,無險可守。隻要他們敢不老實,很快就會被周王室派來的軍隊搞定。
其實,周王室對宋這個殷商後裔,還是很有防範之心的。不過麵子上的工作還得做,周天子給宋國國君封了個公爵,跟魯國是一個等級。
如此高貴的爵位,使其他諸侯在和平年代裏,對宋國都比較尊敬。宋國的國君也有一種高貴的優越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之後,宋國還跟鄭莊公爭過霸。鄭莊公死後,宋國又派兵攻占了不少鄭國的土地。但是,由於第一代霸主齊桓公的閃亮登場,宋國國君也很自覺地審時度勢,不再玩兒爭霸,而是跟著齊桓公混了。
這時候宋國的國君是宋襄公,他爹是宋桓公。能跟齊桓公用同樣的諡號,說明這個宋桓公也不是吃素的。宋襄公的童年很幸福,他的父親、母親、兄弟姐妹對他都很好。
宋襄公本來有一個弟弟,兩人的關係非常好,於是宋襄公就要把太子之位讓給這位弟弟。但是,他這個弟弟也是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非但沒有接受太子之位,自己還出走了。
從這件事兒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宋襄公已經具備了仁愛的名聲。但是也有人認為,宋襄公此舉就是做給他爹和天下人看的,是為了給自己博得仁愛的美名,是一場政治作秀。
這事兒沒有因為宋襄公弟弟的出走而結束,反而越來越有意思。宋襄公一看弟弟跑了,他應對的辦法不是去追,而是把自己的行李收拾了一下,也跑了。兄弟倆這一出謙讓和睦的好戲,真是讓其他諸侯好生羨慕。
當時齊桓公有五個兒子,他們為了爭位,一個個都把自己的親兄弟往死裏整,對此齊桓公和管仲都很頭疼。齊桓公還感歎道:“同樣是公子,我齊國的公子和人家宋國的公子相比,差距咋那麽大呢!”
有了這樣兩個好兒子,宋桓公特別高興。公元前652年,宋桓公病重不起,他趕快派人到外麵召回了宋襄公。老頭怕這兒子不回來,還特意傳話說:“你小子要再不回來,老爹我可就愁死了。”宋襄公這才回到了宋國。
到了第二年春天,宋桓公欣慰地閉上了雙眼,宋襄公即位為君。隨後,他讓自己的弟弟也回國了,專心輔佐自己。這哥倆齊心協力,使宋國又有了一番新氣象。
每一個小弟都有當大哥的夢
宋襄公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但在那個時代,理想往往要服從現實。在他即位之後,天下的形勢很明朗,齊桓公是不折不扣的老大。跟著齊桓公混就有糖吃,唱反調就得挨揍。宋襄公當然不能犯二,站錯隊這種事兒他可不能幹。
公元前651年,宋襄公還在服喪期間,就去參加了齊桓公主持的葵丘會盟。從此以後,隻要是齊桓公召開的會,甭管大會小會,宋襄公是逢會必到。
宋襄公如此積極地追隨齊桓公,也讓宋國落了不少好處。但是,宋襄公不甘心一輩子都跟著別人混。在宋襄公的心裏,一直有一個非常堅定的夢想,那就是取齊桓公而代之,自己稱霸天下。
宋襄公能有這個想法,說明他也是很有實力的。他心想:“別看你齊桓公現在這麽厲害,可是我比你年輕。別的我比不過你,但你肯定死得比我早。等你一死,我就有機會了。”
不久,齊桓公去世了。他雖然死了,但宋國也不可能立馬擁有稱霸的機會,因為齊國的實力仍然很強大。以當時宋國的國力,經濟、人口、軍力,都不是齊國的對手。隻要齊國不出問題,幾乎沒人能夠威脅到齊國的霸主地位。
但齊國還真就自己亂了。齊桓公在世時英明神武,但他在自己兒子的教育問題上,一直不太英明。齊桓公本人喜歡公子昭,他活著的時候,就曾經托付宋襄公說:“我要不在了,你得幫我讓公子昭繼位。”
齊桓公一死,五個兒子都想登位,都想當下一個天下霸主。齊桓公生前有三個寵臣,他們分別擁立不同的王子,相互之間打來打去。
齊國的內戰打了一年多,公子昭打不過別人,就逃到宋國來了,請求宋襄公幫助他奪位。公子昭一來,宋襄公特別熱情地接待了他,好吃好喝地伺候著,但是對於出兵幫助他這件事兒,卻表現得特別冷淡。
公子昭是個聰明人,一看這個局麵,立刻就知道宋襄公想要什麽了。他就對宋襄公講:“隻要我能夠登上國君之位,一定會以盟主之禮來對待叔叔您。”也就是說,隻要公子昭能當上齊國國君,他情願讓宋襄公當盟主。
宋襄公得到公子昭這個許諾後,立刻就跟打了雞血一樣,號令天下,要求各國出兵,幫助公子昭奪位。可是,宋襄公不是齊桓公,齊桓公活著時還有人拿宋國當回事兒,現在齊桓公不在了,誰還有工夫搭理他。
最後,隻有三個小國帶了一點軍隊來響應宋襄公,而這點軍隊根本就不能對付強大的齊國。宋襄公咬咬牙,心想:“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他清點宋國全部的兵馬,加上那三個小國聊勝於無的軍隊,浩浩蕩蕩地殺向了齊國。
本來宋襄公心裏是沒底的,他也就是前去探探形勢,若是不妙,隨時準備掉頭開跑。
但是,宋襄公的運氣很好。這時候的齊國,各方勢力已經打得精疲力竭。所以宋襄公一來,很快就控製住了局麵,幫助公子昭順利當上了國君,這就是曆史上的齊孝公。
這時候的齊國已經不是當初的齊國了。齊孝公也兌現了當初的許諾,真的就聽從宋襄公的號令了。這下宋襄公可牛氣了,他心想:“連以前的霸主都聽我的了,那我豈不是真正的霸主!”
誰是真正的男主角
宋襄公自以為當上老大後,就想放幾把火,威風一下。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曹國。因為曹國在他發文請天下出兵時,很不給他麵子,所以這時候宋襄公就想發兵把曹國的國君砍了。
收拾完曹國後,宋襄公又把矛頭對準了滕國。滕國的國君過去因為一件小事兒得罪過宋襄公。宋襄公眥睚必報,就把滕國國君殺了祭神。
這時候的宋襄公一點都不仁愛了,而且還有些心狠手辣。但是,宋襄公忽略了一個問題,霸主不是靠繼承得來的,而是靠拳頭打出來的。隻有具備足夠的實力,才能讓一票諸侯心服口服。那麽,宋襄公有這個實力嗎?
其實,對於自己有幾斤幾兩,宋襄公的心裏還是很清楚的。
在幹掉了滕國國君之後,宋襄公挾此餘威,組織會盟。但他心裏清楚,就憑自己這點影響力,肯定不行,他必須得到一個強國的支持。那麽,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是誰呢?楚國。
宋襄公想得到楚國的支持,他心想:“我在諸侯中名聲最好,楚國實力最強,如果我們哥倆一起合作,定能成就我的一番霸業。”
其實,宋襄公對於稱霸這件事兒,自己心裏也沒底。他也不好好想想,楚國實力如此強大,它為啥不自己當霸主呢?
宋襄公沒想那麽多,他立刻去聯絡楚國。一開始他也有點擔心,怕楚國不配合。沒想到,楚國答應得特別爽快,表示不僅會參加宋襄公組織的會盟,還願意以自己的名義,聯絡各路諸侯。
所以宋、齊、楚三國牽頭的盟會就召開了。宋襄公特別高興,有楚國捧場,老霸主齊國力挺,再加上他自己這些年為人稱道的仁義美名,這次會盟肯定會順順當當。
這三國一出麵邀請,來的諸侯國就多了。到了約定開會的日子,楚國、陳國、蔡國、許國、曹國、鄭國都來了。
宋襄公首先致辭道:“咱們在此地會盟的目的,是仿效當年齊桓公的做法,共同輔佐王室,停止相互間的戰爭。”
這時候,楚成王的狐狸尾巴就露出來了。他問道:“你這個想法挺好,但不知這盟主之位應該由誰來擔任呢?”
宋襄公一聽,還以為楚成王是幫他的,就說:“咱們論爵位,這裏麵誰爵位最高,誰就當盟主。”
他話音剛落,楚成王就說:“我們楚國早就稱王了,你宋國雖說是公爵,但比王還是低一等吧。所以盟主的交椅,應該由我來坐。”還沒等宋襄公反應過來,楚成王就坐到了盟主的位置上。
宋襄公這時候才明白,人家才是男主角。宋襄公指著楚成王的鼻子就開始罵:“我的公爵是天子封的,你那王是自己意淫的,你有什麽資格做盟主?”
楚成王都懶得搭理他。這時候,楚國的一個大臣脫去了外麵的長袍,露出了裏麵穿的鎧甲,手舉一麵小紅旗,輕輕揮動。
隻見跟隨楚成王來的這些人,紛紛脫去外衣,原來他們個個都是內穿鎧甲、手持利刃的士兵。這幫人往台上一衝,嚇得各路諸侯四散而逃。
宋襄公被楚國士兵一把抓住,拖到車上帶走了,成了楚國的人質。直到這一年的冬天,楚成王覺得關著宋襄公也沒啥用,才把他放走。
荒唐的“仁義觀”
被楚國這麽羞辱一番,宋襄公還不清醒。他認為這次失敗是因為楚國使用了奸詐的手段。
會議結束後,歸國的各路諸侯紛紛變臉,不承認楚成王的盟主地位。因為楚成王實在幹得不地道。宋襄公一看有機會,就想報仇雪恨。
宋襄公雖然很想找楚國的麻煩,但他卻沒有進攻楚國的膽量。楚國他是惹不起的,但楚國的小弟還是可以打一打的。於是,宋襄公就把矛頭對準了鄭國。
鄭國和宋國的仇恨老大了。特別是在齊桓公稱霸的時候,宋襄公經常欺負鄭國。鄭國為了不再受氣,就成為中原諸侯中第一個投靠楚國的。
宋襄公打的就是這隻出頭鳥,他要讓世人知道,跟楚國合作不會有好下場。宋襄公的想法是沒錯,但打起來就不是一回事兒了。因為宋國一打鄭國,楚國必然救援,到時候宋、楚兩國的戰爭就不可避免了。
按照宋襄公的想法,他一打鄭國,楚國要是不救援,他就滅了鄭國。楚國要是救援,他就設下埋伏,打楚國一個措手不及。
但楚成王可沒宋襄公想的那麽傻。他不僅不去救鄭國,反而率領大隊人馬,直接殺向宋國,上演了一出“圍宋救鄭”。
宋襄公這下可慌了,再也顧不上攻打鄭國,連夜帶領著宋軍往國內趕。等到宋軍在泓水邊紮好了營盤,楚國的兵馬也正好來到了河對岸。
這個時候就有個明白的大臣對宋襄公說:“楚軍打過來的目的隻是為了救鄭國,咱們已經從鄭國撤軍了,他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咱們兵微將寡,不能跟楚國硬拚,不如跟他們講和算了。”
但宋襄公不以為然,他說:“楚國雖然兵強馬壯,但咱們是仁義之師,不義之兵怎麽能戰得過仁義之師呢?”然後他讓人做了一麵大旗,繡上了“仁義”兩字,他要用“仁義”來戰勝楚國的刀槍。
第二天天一亮,兩軍就開戰了。楚軍過河時,大臣就對宋襄公說:“楚軍白日渡河,明明是小看咱們了。咱們應該等他們渡到一半的時候,發動進攻,一定能取勝。”
但宋襄公卻不同意,他回頭一指,對大臣說道:“你看到咱們車上那麵迎風飄搖的仁義之旗了嗎?咱們是仁義之師,人家連河都沒渡完就打人家,這算哪門子的仁義?”
等到楚軍全部渡過河,在河岸上布陣時,大臣又對宋襄公講:“咱們得趁著楚軍沒有布好陣,抓緊時間發動衝鋒,還有一定勝算。”
但宋襄公還是不同意,他還是那句老話:“人家都沒有布好陣,咱們就去打,這是仁義之師的行為嗎?”
宋襄公話音未落,楚軍就已經布好了陣,二話不說就衝了過來。宋軍一看楚軍凶猛,膽都嚇破了,掉頭就跑。
宋襄公正想親自督陣進攻呢,還沒來得及衝到前麵,就被楚軍團團圍住,身上、腿上受了好幾處傷。幸虧宋國幾員大將奮力衝殺,才把他救出來。
等宋襄公逃出來時,宋軍早已潰散,兵車、糧草都被楚軍搶走了,那麵仁義大旗,也早就不見了蹤影。
宋國的老百姓對宋襄公是罵不絕口,紛紛抱怨大家怎麽攤上了這麽一個國君,這麽缺心眼。但宋襄公還是不自省,他一瘸一拐地回到都城,一邊走還一邊跟周圍的人講仁義道德,把他身邊的士兵都給氣壞了。
宋襄公確實是很仁義,但是講仁義的後果相當慘重。宋國的精銳部隊在這場荒唐的戰爭中,幾乎全部被殲。
宋國是一個小國,一旦經曆這樣的慘敗,可能幾代都緩不過來。此後,宋國徹底淪落成了一個弱者。
可是慘敗到這個地步,宋襄公還是不認為自己有錯。他回到國內後,大臣們就埋怨他,說不應該跟楚國打仗,要打也不能像他這樣打。
但宋襄公不以為然,他反駁道:“你們懂什麽,我這是仁義,打仗就應該這麽仁義。如果看到敵方的士兵頭發花白,你就不要抓他;如果看到敵方士兵受傷了,就不要傷害他。”
宋襄公的弟弟一聽這話,連聲冷笑道:“打仗就是為了打敗敵人,照您這種打法,打仗的意義何在呢?您倒是在戰場上學雷鋒做好事兒,可敵人不跟您做好事兒。”宋襄公一聽自己的親弟弟都這麽講,這才多少有點覺悟了。
戰敗一年後,由於大腿箭傷複發,宋襄公在憤恨交加中離開了人世。
宋襄公是以仁義出名的。在後來的記載中,他就成了五霸之一。後世對這樣一位仁義的霸主,評價是比較極端的。有的人說他是維護舊秩序的衛道士,有的人說他是堂吉訶德,荒唐卻可愛。
在主流的觀點中,宋襄公的做法是很不可行的,特別是在春秋亂世的爭霸戰爭中,你這麽幹就是置自己的國家於危險的境地,所以宋襄公或許根本就不算霸主。
不管他算不算,他也隻是春秋爭霸史上的一朵曇花。宋襄公死後,真正的霸主登上了曆史舞台。那麽,他是誰呢?
宋國的公子都忙著跑路
齊桓公去世後,齊國的霸業也就成了明日黃花。繼他之後,又出現了一位新的霸主,不過這位霸主卻是有爭議的。
關於春秋五霸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五霸”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應該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當然了,還有其他不同的說法,但是這兩種說法比較主流。
按照第一種說法,齊桓公之後,下一個霸主就是宋襄公。
宋國人是商的後裔。他們的第一代國君是商紂王的兄弟。西周初年,他們被封在了今天的河南東部。這個地方地處中原,表麵看上去很富庶,但實際上卻夾在幾個大國之間。而且宋國四麵平原,無險可守。隻要他們敢不老實,很快就會被周王室派來的軍隊搞定。
其實,周王室對宋這個殷商後裔,還是很有防範之心的。不過麵子上的工作還得做,周天子給宋國國君封了個公爵,跟魯國是一個等級。
如此高貴的爵位,使其他諸侯在和平年代裏,對宋國都比較尊敬。宋國的國君也有一種高貴的優越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之後,宋國還跟鄭莊公爭過霸。鄭莊公死後,宋國又派兵攻占了不少鄭國的土地。但是,由於第一代霸主齊桓公的閃亮登場,宋國國君也很自覺地審時度勢,不再玩兒爭霸,而是跟著齊桓公混了。
這時候宋國的國君是宋襄公,他爹是宋桓公。能跟齊桓公用同樣的諡號,說明這個宋桓公也不是吃素的。宋襄公的童年很幸福,他的父親、母親、兄弟姐妹對他都很好。
宋襄公本來有一個弟弟,兩人的關係非常好,於是宋襄公就要把太子之位讓給這位弟弟。但是,他這個弟弟也是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非但沒有接受太子之位,自己還出走了。
從這件事兒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宋襄公已經具備了仁愛的名聲。但是也有人認為,宋襄公此舉就是做給他爹和天下人看的,是為了給自己博得仁愛的美名,是一場政治作秀。
這事兒沒有因為宋襄公弟弟的出走而結束,反而越來越有意思。宋襄公一看弟弟跑了,他應對的辦法不是去追,而是把自己的行李收拾了一下,也跑了。兄弟倆這一出謙讓和睦的好戲,真是讓其他諸侯好生羨慕。
當時齊桓公有五個兒子,他們為了爭位,一個個都把自己的親兄弟往死裏整,對此齊桓公和管仲都很頭疼。齊桓公還感歎道:“同樣是公子,我齊國的公子和人家宋國的公子相比,差距咋那麽大呢!”
有了這樣兩個好兒子,宋桓公特別高興。公元前652年,宋桓公病重不起,他趕快派人到外麵召回了宋襄公。老頭怕這兒子不回來,還特意傳話說:“你小子要再不回來,老爹我可就愁死了。”宋襄公這才回到了宋國。
到了第二年春天,宋桓公欣慰地閉上了雙眼,宋襄公即位為君。隨後,他讓自己的弟弟也回國了,專心輔佐自己。這哥倆齊心協力,使宋國又有了一番新氣象。
每一個小弟都有當大哥的夢
宋襄公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但在那個時代,理想往往要服從現實。在他即位之後,天下的形勢很明朗,齊桓公是不折不扣的老大。跟著齊桓公混就有糖吃,唱反調就得挨揍。宋襄公當然不能犯二,站錯隊這種事兒他可不能幹。
公元前651年,宋襄公還在服喪期間,就去參加了齊桓公主持的葵丘會盟。從此以後,隻要是齊桓公召開的會,甭管大會小會,宋襄公是逢會必到。
宋襄公如此積極地追隨齊桓公,也讓宋國落了不少好處。但是,宋襄公不甘心一輩子都跟著別人混。在宋襄公的心裏,一直有一個非常堅定的夢想,那就是取齊桓公而代之,自己稱霸天下。
宋襄公能有這個想法,說明他也是很有實力的。他心想:“別看你齊桓公現在這麽厲害,可是我比你年輕。別的我比不過你,但你肯定死得比我早。等你一死,我就有機會了。”
不久,齊桓公去世了。他雖然死了,但宋國也不可能立馬擁有稱霸的機會,因為齊國的實力仍然很強大。以當時宋國的國力,經濟、人口、軍力,都不是齊國的對手。隻要齊國不出問題,幾乎沒人能夠威脅到齊國的霸主地位。
但齊國還真就自己亂了。齊桓公在世時英明神武,但他在自己兒子的教育問題上,一直不太英明。齊桓公本人喜歡公子昭,他活著的時候,就曾經托付宋襄公說:“我要不在了,你得幫我讓公子昭繼位。”
齊桓公一死,五個兒子都想登位,都想當下一個天下霸主。齊桓公生前有三個寵臣,他們分別擁立不同的王子,相互之間打來打去。
齊國的內戰打了一年多,公子昭打不過別人,就逃到宋國來了,請求宋襄公幫助他奪位。公子昭一來,宋襄公特別熱情地接待了他,好吃好喝地伺候著,但是對於出兵幫助他這件事兒,卻表現得特別冷淡。
公子昭是個聰明人,一看這個局麵,立刻就知道宋襄公想要什麽了。他就對宋襄公講:“隻要我能夠登上國君之位,一定會以盟主之禮來對待叔叔您。”也就是說,隻要公子昭能當上齊國國君,他情願讓宋襄公當盟主。
宋襄公得到公子昭這個許諾後,立刻就跟打了雞血一樣,號令天下,要求各國出兵,幫助公子昭奪位。可是,宋襄公不是齊桓公,齊桓公活著時還有人拿宋國當回事兒,現在齊桓公不在了,誰還有工夫搭理他。
最後,隻有三個小國帶了一點軍隊來響應宋襄公,而這點軍隊根本就不能對付強大的齊國。宋襄公咬咬牙,心想:“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他清點宋國全部的兵馬,加上那三個小國聊勝於無的軍隊,浩浩蕩蕩地殺向了齊國。
本來宋襄公心裏是沒底的,他也就是前去探探形勢,若是不妙,隨時準備掉頭開跑。
但是,宋襄公的運氣很好。這時候的齊國,各方勢力已經打得精疲力竭。所以宋襄公一來,很快就控製住了局麵,幫助公子昭順利當上了國君,這就是曆史上的齊孝公。
這時候的齊國已經不是當初的齊國了。齊孝公也兌現了當初的許諾,真的就聽從宋襄公的號令了。這下宋襄公可牛氣了,他心想:“連以前的霸主都聽我的了,那我豈不是真正的霸主!”
誰是真正的男主角
宋襄公自以為當上老大後,就想放幾把火,威風一下。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曹國。因為曹國在他發文請天下出兵時,很不給他麵子,所以這時候宋襄公就想發兵把曹國的國君砍了。
收拾完曹國後,宋襄公又把矛頭對準了滕國。滕國的國君過去因為一件小事兒得罪過宋襄公。宋襄公眥睚必報,就把滕國國君殺了祭神。
這時候的宋襄公一點都不仁愛了,而且還有些心狠手辣。但是,宋襄公忽略了一個問題,霸主不是靠繼承得來的,而是靠拳頭打出來的。隻有具備足夠的實力,才能讓一票諸侯心服口服。那麽,宋襄公有這個實力嗎?
其實,對於自己有幾斤幾兩,宋襄公的心裏還是很清楚的。
在幹掉了滕國國君之後,宋襄公挾此餘威,組織會盟。但他心裏清楚,就憑自己這點影響力,肯定不行,他必須得到一個強國的支持。那麽,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是誰呢?楚國。
宋襄公想得到楚國的支持,他心想:“我在諸侯中名聲最好,楚國實力最強,如果我們哥倆一起合作,定能成就我的一番霸業。”
其實,宋襄公對於稱霸這件事兒,自己心裏也沒底。他也不好好想想,楚國實力如此強大,它為啥不自己當霸主呢?
宋襄公沒想那麽多,他立刻去聯絡楚國。一開始他也有點擔心,怕楚國不配合。沒想到,楚國答應得特別爽快,表示不僅會參加宋襄公組織的會盟,還願意以自己的名義,聯絡各路諸侯。
所以宋、齊、楚三國牽頭的盟會就召開了。宋襄公特別高興,有楚國捧場,老霸主齊國力挺,再加上他自己這些年為人稱道的仁義美名,這次會盟肯定會順順當當。
這三國一出麵邀請,來的諸侯國就多了。到了約定開會的日子,楚國、陳國、蔡國、許國、曹國、鄭國都來了。
宋襄公首先致辭道:“咱們在此地會盟的目的,是仿效當年齊桓公的做法,共同輔佐王室,停止相互間的戰爭。”
這時候,楚成王的狐狸尾巴就露出來了。他問道:“你這個想法挺好,但不知這盟主之位應該由誰來擔任呢?”
宋襄公一聽,還以為楚成王是幫他的,就說:“咱們論爵位,這裏麵誰爵位最高,誰就當盟主。”
他話音剛落,楚成王就說:“我們楚國早就稱王了,你宋國雖說是公爵,但比王還是低一等吧。所以盟主的交椅,應該由我來坐。”還沒等宋襄公反應過來,楚成王就坐到了盟主的位置上。
宋襄公這時候才明白,人家才是男主角。宋襄公指著楚成王的鼻子就開始罵:“我的公爵是天子封的,你那王是自己意淫的,你有什麽資格做盟主?”
楚成王都懶得搭理他。這時候,楚國的一個大臣脫去了外麵的長袍,露出了裏麵穿的鎧甲,手舉一麵小紅旗,輕輕揮動。
隻見跟隨楚成王來的這些人,紛紛脫去外衣,原來他們個個都是內穿鎧甲、手持利刃的士兵。這幫人往台上一衝,嚇得各路諸侯四散而逃。
宋襄公被楚國士兵一把抓住,拖到車上帶走了,成了楚國的人質。直到這一年的冬天,楚成王覺得關著宋襄公也沒啥用,才把他放走。
荒唐的“仁義觀”
被楚國這麽羞辱一番,宋襄公還不清醒。他認為這次失敗是因為楚國使用了奸詐的手段。
會議結束後,歸國的各路諸侯紛紛變臉,不承認楚成王的盟主地位。因為楚成王實在幹得不地道。宋襄公一看有機會,就想報仇雪恨。
宋襄公雖然很想找楚國的麻煩,但他卻沒有進攻楚國的膽量。楚國他是惹不起的,但楚國的小弟還是可以打一打的。於是,宋襄公就把矛頭對準了鄭國。
鄭國和宋國的仇恨老大了。特別是在齊桓公稱霸的時候,宋襄公經常欺負鄭國。鄭國為了不再受氣,就成為中原諸侯中第一個投靠楚國的。
宋襄公打的就是這隻出頭鳥,他要讓世人知道,跟楚國合作不會有好下場。宋襄公的想法是沒錯,但打起來就不是一回事兒了。因為宋國一打鄭國,楚國必然救援,到時候宋、楚兩國的戰爭就不可避免了。
按照宋襄公的想法,他一打鄭國,楚國要是不救援,他就滅了鄭國。楚國要是救援,他就設下埋伏,打楚國一個措手不及。
但楚成王可沒宋襄公想的那麽傻。他不僅不去救鄭國,反而率領大隊人馬,直接殺向宋國,上演了一出“圍宋救鄭”。
宋襄公這下可慌了,再也顧不上攻打鄭國,連夜帶領著宋軍往國內趕。等到宋軍在泓水邊紮好了營盤,楚國的兵馬也正好來到了河對岸。
這個時候就有個明白的大臣對宋襄公說:“楚軍打過來的目的隻是為了救鄭國,咱們已經從鄭國撤軍了,他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咱們兵微將寡,不能跟楚國硬拚,不如跟他們講和算了。”
但宋襄公不以為然,他說:“楚國雖然兵強馬壯,但咱們是仁義之師,不義之兵怎麽能戰得過仁義之師呢?”然後他讓人做了一麵大旗,繡上了“仁義”兩字,他要用“仁義”來戰勝楚國的刀槍。
第二天天一亮,兩軍就開戰了。楚軍過河時,大臣就對宋襄公說:“楚軍白日渡河,明明是小看咱們了。咱們應該等他們渡到一半的時候,發動進攻,一定能取勝。”
但宋襄公卻不同意,他回頭一指,對大臣說道:“你看到咱們車上那麵迎風飄搖的仁義之旗了嗎?咱們是仁義之師,人家連河都沒渡完就打人家,這算哪門子的仁義?”
等到楚軍全部渡過河,在河岸上布陣時,大臣又對宋襄公講:“咱們得趁著楚軍沒有布好陣,抓緊時間發動衝鋒,還有一定勝算。”
但宋襄公還是不同意,他還是那句老話:“人家都沒有布好陣,咱們就去打,這是仁義之師的行為嗎?”
宋襄公話音未落,楚軍就已經布好了陣,二話不說就衝了過來。宋軍一看楚軍凶猛,膽都嚇破了,掉頭就跑。
宋襄公正想親自督陣進攻呢,還沒來得及衝到前麵,就被楚軍團團圍住,身上、腿上受了好幾處傷。幸虧宋國幾員大將奮力衝殺,才把他救出來。
等宋襄公逃出來時,宋軍早已潰散,兵車、糧草都被楚軍搶走了,那麵仁義大旗,也早就不見了蹤影。
宋國的老百姓對宋襄公是罵不絕口,紛紛抱怨大家怎麽攤上了這麽一個國君,這麽缺心眼。但宋襄公還是不自省,他一瘸一拐地回到都城,一邊走還一邊跟周圍的人講仁義道德,把他身邊的士兵都給氣壞了。
宋襄公確實是很仁義,但是講仁義的後果相當慘重。宋國的精銳部隊在這場荒唐的戰爭中,幾乎全部被殲。
宋國是一個小國,一旦經曆這樣的慘敗,可能幾代都緩不過來。此後,宋國徹底淪落成了一個弱者。
可是慘敗到這個地步,宋襄公還是不認為自己有錯。他回到國內後,大臣們就埋怨他,說不應該跟楚國打仗,要打也不能像他這樣打。
但宋襄公不以為然,他反駁道:“你們懂什麽,我這是仁義,打仗就應該這麽仁義。如果看到敵方的士兵頭發花白,你就不要抓他;如果看到敵方士兵受傷了,就不要傷害他。”
宋襄公的弟弟一聽這話,連聲冷笑道:“打仗就是為了打敗敵人,照您這種打法,打仗的意義何在呢?您倒是在戰場上學雷鋒做好事兒,可敵人不跟您做好事兒。”宋襄公一聽自己的親弟弟都這麽講,這才多少有點覺悟了。
戰敗一年後,由於大腿箭傷複發,宋襄公在憤恨交加中離開了人世。
宋襄公是以仁義出名的。在後來的記載中,他就成了五霸之一。後世對這樣一位仁義的霸主,評價是比較極端的。有的人說他是維護舊秩序的衛道士,有的人說他是堂吉訶德,荒唐卻可愛。
在主流的觀點中,宋襄公的做法是很不可行的,特別是在春秋亂世的爭霸戰爭中,你這麽幹就是置自己的國家於危險的境地,所以宋襄公或許根本就不算霸主。
不管他算不算,他也隻是春秋爭霸史上的一朵曇花。宋襄公死後,真正的霸主登上了曆史舞台。那麽,他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