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決定的總是政治領袖,把人民拖著走是個簡單不過的事兒,你隻要告訴他們外麵有敵人威脅,然後把反對戰爭的人全打為“不愛國”,或說他們使我國陷於危機,就行了。


    ——戈林


    01. 準備大打出手


    千載難逢的機會


    “他們就這樣把我們的斐迪南給殺了。”一位奧匈帝國的婦女曾這樣形容薩拉熱窩刺殺事件。不管斐迪南大公做過什麽,普通民眾對他們夫婦的慘死,多少抱有同情。但在政治家看來,這件事的性質完全不同,它令人興奮。


    19世紀末的歐洲,軍國主義泛濫,各國君主們大多熱愛戰爭,確切點兒說,是熱愛發動戰爭和享受勝利果實。


    1914年6月28日下午,德皇威廉二世還在基爾港外海的遊艇上帶著老婆吃著火鍋唱著歌。聽到刺殺消息後,他先是大驚失色,斐迪南大公是他的鐵哥們兒,哥兒倆經常在一起獵殺動物。幾周前,德皇夫婦還在大公夫婦的鄉間別墅做客,沒想到這麽快人就沒了!威廉二世為好友悲傷了幾分鍾,旋即揮動雙手興奮地大叫:“這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他馬上吩咐,回柏林!一分鍾也不準耽誤。當然,他回去是為了觀察動靜,畢竟人家沒有刺殺德國皇儲,需要等待奧匈帝國的反應。


    聽說侄子去世,正在外麵避暑的老皇帝、以茜茜公主的老公而聞名於世的弗蘭茨·約瑟夫一世趕回維也納召開大臣會議,商討對策。皇儲的摯友、陸軍總參謀長康拉德將軍咬牙切齒地說:“加害大公是對奧匈帝國的公然挑釁,我們決不能再心慈手軟,必須狠狠地教訓塞爾維亞!”外交大臣貝爾希多爾德也力主開戰,他說:“現在到了解決塞爾維亞問題的時候了。”但是,老皇帝沒有馬上拍板,他反問道:“我們對塞爾維亞開戰並不難,小小的塞爾維亞我一隻腳就能踏平,但如果俄國支持塞爾維亞怎麽辦?”康拉德答道:“陛下可以同我們的盟友威廉二世聯絡,我相信他會幫助我們的。”於是,會議決定,在發動戰爭之前,先跟德國通氣。


    接下來,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給威廉二世寫了封信。信的開頭是:“這次對我可憐的侄兒的襲擊,乃是俄國和塞爾維亞大斯拉夫主義者直接鼓動的結果。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削弱三國同盟。”信的中段說:“如果貝爾格萊德(塞爾維亞首都)這種罪惡的煽動根源不受到懲罰,那麽所有歐洲君主國家的和平政策將受到威脅。”信的末尾點題,懇請威廉二世表態支持奧匈發動戰爭。


    打仗就像追姑娘


    威廉二世看完信後,當即表示,德國將全力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作戰。接著,威廉二世才召開高級將領和大臣會議,告訴他們可能會開戰的“好消息”。


    讓皇帝滿意的是,將軍們同樣感到興奮,紛紛請戰。總參謀部的軍需部長說:“這次覲見後,我就沒有什麽事兒可做了。因為動員計劃早在3月31日就已經完成。軍隊和往常一樣,早已做好了準備。”總參謀長小毛奇甚至說:“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對於我們來說,戰爭越快越好。”


    對這幫戰爭狂人來說,打仗就像追姑娘,下手當然越快越好。


    同盟國在密謀戰爭,協約國也沒閑著。沙皇尼古拉二世派密使前往塞爾維亞,向塞爾維亞人保證:如果奧匈帝國膽敢動手,俄國決不會袖手旁觀。俄國看起來像塞爾維亞的保護神,其實它真正的目的是想通過戰爭控製巴爾幹並奪取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使黑海成為“俄國湖”。


    眼看著俄奧兩國就要開打,7月20日,法國總統普恩加萊和總理維維安尼一同訪問俄國。沙皇為法國人舉行了盛大的招待宴會,兩國相互保證,一旦對同盟國開戰,一定履行盟友的義務。雙方對天發誓,騙人死全家,兩國的官員們親如兄弟。訪問期間,法國總統還不忘召見奧匈帝國駐俄大使,要他轉告奧匈政府“應當特別慎重地”處理對塞爾維亞的關係。總統強調:“塞爾維亞是俄國人民很親密的朋友,法國又是俄國的盟友,在這個問題上真不知有多少可怕的糾紛。”


    奧匈帝國才不管有多少糾紛呢,有了德國的支持,立刻膽兒肥了,對俄國的擔心和害怕大大減少。7月23日,就在法國總統離俄回國那天,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用侮辱性的言語提出了10項苛刻要求。


    這時候,塞爾維亞知道奧匈帝國不好對付,何況它後麵還有更強大的德國。為了避免戰爭,除了不同意奧匈帝國派人幹涉內政外,其餘條件都答應了。但是,奧匈帝國要的不是這個,而是徹底解決問題!


    英國依舊在演戲


    1914年7月28日,按照預定時間表,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


    俄國聞風而動,7月30日,開始進行戰爭動員,向奧匈東部邊境集結軍隊。


    德皇威廉二世怒了,7月31日,德國向俄、法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俄國中止動員,要求法國宣布在德俄戰爭中保持中立,遭到俄法兩國斷然拒絕。


    就在德奧和俄法積極備戰之際,有一個國家還在觀望,那就是英國。英國十分狡猾,喬治五世 在俄德之間盡情演戲,他一麵向德國表示,盡一切可能防止大國戰爭,英國將不卷入戰爭,盡可能長期袖手旁觀;另一方麵,英國暗中慫恿俄國備戰。英國的做法,給了德奧集團一種錯覺,以為英國真的會對巴爾幹事態保持中立,不願卷入戰爭。


    沒想到,7月29日,也就是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的第二天,英國外交大臣就約見德國大使說:“如果衝突僅僅限於俄奧之間,英國可以保持中立,如果德法兩國卷入,那麽局勢立刻就會發生變化,英國政府在一定情況下,將被迫做出緊急決定,就不能長期作壁上觀了。”敢情英國是想借俄國之手幹掉德國的一個盟友,連帶著把俄國削弱,還想讓德國在旁觀戰,不能插手。


    威廉二世氣急敗壞,在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之前你怎麽不說呀?他明白,英國一旦加進來,勝負的天平就起了變化。他鬱悶地說:“英國在它認為我們已陷入絕路的情況下,向我們攤牌!”


    威廉二世似乎是中招了,實際上他是被自己的欲望衝昏了頭。德國要建立的是一個從北海、波羅的海到亞得裏亞海,從柏林到巴格達的大德意誌帝國。在中歐和近東建立殖民統治,讓英國交出全部艦隊;把埃及變為棉花產地,把南美洲變為德國的勢力範圍。這手都伸到哪兒去了?隻有神經病才想得出來。


    無獨有偶,德國的兄弟奧匈帝國希望通過戰爭吞並塞爾維亞,獨霸巴爾幹半島,奪取通往亞得裏亞海和愛琴海的出海口,變奧匈二元製帝國為三元製帝國。


    英國打算參戰是希望擊敗主要對手德國,保住世界霸權,肢解土耳其帝國,奪取兩河流域和巴勒斯坦,順便瓜分德國在非洲有限的殖民地。


    隻有法國的參戰動機相對單純,法國要雪洗普法戰爭的恥辱,收複阿爾薩斯和洛林,還企圖侵占德國的薩爾煤鐵礦。


    為戰爭鼓與呼


    不過,話說回來,誰想發動戰爭,誰就應該自己上戰場。就像在競技場比賽,讓皇帝、大臣、將軍們上場競技,一對一格鬥,拚到最後,誰活著,誰的國家就算勝利。但是,皇帝和大臣們是不會親自去拚命的,他們要煽動那些不想打仗的人去相互仇殺,讓民眾的頭腦變得瘋狂,去替自己實現“理想”。


    7月28日前後,為了進行戰爭動員,各國宣傳機構大肆鼓吹。威廉二世在王宮白色大廳慷慨激昂地宣布:“我不知道有什麽黨派,我隻知道我們都是德意誌兄弟。”群眾狂熱地歡呼,不分年齡、職業和政黨的人都被集合起來。在各種媒體聲嘶力竭的鼓動下,大街上到處都是狂熱的人。當時的詩人吟唱:“德國的全部德與美隻有在戰爭中才能顯示出來。”


    法國總統普恩加萊發表了《告法國人民書》,意思也差不多:“此時此刻不再有黨派,隻有一個永恒的法蘭西,一個愛好和平與充滿決心的法蘭西,一個有權力和正義,緊緊團結在安寧、警惕和尊嚴中的祖國。”他強調“法國將再一次為人類的自由、理性和正義而鬥爭”。


    那些禦用喉舌竭力為戰爭辯護,宣傳戰爭可以解決人口“過剩”的問題,挽救工商業危機,甚至宣稱戰爭能對人類起到“優生”作用。德國騎兵將領柏第公然叫囂:“戰爭是萬事之父……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罪惡的戰爭終於被提上日程了。


    1914年8月1日,德國對俄國宣戰,推倒了大國宣戰的多米諾骨牌。


    德國用足了心思,它先向東邊的俄國宣戰,可主攻方向卻在西線。


    精妙的施裏芬計劃


    為什麽德國首先在西線發動進攻?因為有施裏芬伯爵元帥。


    在德國的曆任總參謀長中,能耐最大的要數輔佐俾斯麥先後打贏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而統一德意誌的毛奇。最為中國人熟知的,是毛奇的繼任者、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施裏芬是瓦德西的繼任者,早在1900年,也就是一戰爆發前14年,他就製訂了一個通過廣闊的比利時平原入侵法國的作戰計劃。


    比利時,這個小小的工業化國家,建設有發達的鐵路和公路,穿越河流可以直通法國,而且它和法國的邊界不設防。


    施裏芬設想,戰爭一旦爆發,德國無法避免受到法俄兩麵夾擊,因此需要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那麽首先擊破誰呢?施裏芬對法國和俄國進行了深入研究。法國雖然在普法戰爭中失敗,並失去了阿爾薩斯和洛林,但法國陸軍雄風不減,在歐洲仍處於領先地位,是德意誌帝國在歐洲大陸的最大敵人。反觀俄國,雖號稱有600萬常備軍,但裝備落後,戰略思想仍停留在冷兵器時代,很多俄國士兵還拿著綁了尖刀的木棍作為武器。於是,施裏芬有了一個大膽的構想:利用德軍便於機動的優勢,先行經過比利時擊敗法國,之後回頭集中力量擊敗俄國。


    施裏芬判斷:俄國工業落後,鐵路不發達,除了人多,什麽都少,打起仗來,從宣戰到參戰至少需要6到8周時間,才能完成有效的軍事集結。這段時間內,德軍集中主力在西線,完全有能力迅速擊敗法國。然後利用德國發達的鐵路網把軍隊調往東線,在俄國發動進攻前,再擊潰俄國,結束戰爭。


    施裏芬計劃的基本戰略思想,用三個字概括就是:時間差。


    開戰之前就注定了失敗


    施裏芬伯爵於1913年逝世,沒看到自己製訂的計劃在實戰中的效果。他臨終時還念念不忘,再三囑咐自己的接班人小毛奇將軍:東西兩線作戰會分散兵力,法德邊界又要分散兵力,所以你在向法國進軍的時候,一定要加強右翼!讓右翼末梢袖拂海峽,這樣才可以在英國遠征軍到來之前,迂回包抄,占領法國。


    可惜,施裏芬的接班人小毛奇沒有他的魄力。小毛奇將軍係出名門,是老毛奇元帥的侄兒。德國軍隊特別珍視名將的血脈傳承,因此把小毛奇捧到了總參謀長的高位。小毛奇其實就仗著叔父的餘蔭,仗著光榮的姓氏,軍職不斷提升,先做施裏芬的助手,後來成為其接班人。但是小毛奇的性格和能力跟他的叔父比起來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兒,小毛奇總是愁眉苦臉,神情憂鬱,被威廉二世稱為“憂鬱的愷撒”。


    施裏芬伯爵曾經跟別人談起,有一次,小毛奇製訂了一個作戰計劃,施裏芬認為計劃不妥,就批評了他並讓他修改。當施裏芬伯爵再次走進小毛奇辦公室的時候,驚訝地發現小毛奇在哭。難道說,堂堂一個將軍,長官批評不得?說你兩句居然就落淚,還是個日耳曼爺們兒嗎?


    小毛奇沒有集中全部兵力進攻一個目標的膽力,如果說施裏芬的座右銘是“膽大、膽大、再膽大”,那麽小毛奇的座右銘則是“千萬不要冒險”。他擔心左翼力量薄弱,不能抗擊法國進攻;又怕東線防守東普魯士的兵力單薄,不能抵禦俄國。施裏芬計劃雖然被他繼承下來了,但為了謹慎起見,每年都做出修訂,不斷往東線調兵。


    到了開戰前夕,施裏芬計劃已經被改得變了樣。西線約150萬德軍被重新做了部署,小毛奇取消了入侵荷蘭的計劃,從而使右翼的兩個集團軍需要穿過狹窄的比利時列日要塞;由於顧慮法軍從左翼突破,他抽調右翼的部隊防守左翼;由於擔心東線對付俄國的兵力太少,霍亨索倫王朝的龍興之地被人占領,又從右翼抽出4個半軍加強東線。


    這樣一來,德軍右翼的兵力,比施裏芬計劃的減少了近一半。戰史專家們認為,這樣的修訂,在開戰之前就注定了德國的失敗。


    02. 德軍進攻比利時


    點兒背的公使


    或許是為了給比利時一點兒顏色看看,1914年8月1日,德軍率先對盧森堡大公國展開軍事行動。


    盧森堡軍隊隻有幾百人,隻好放棄抵抗,這在法理上不構成戰爭行為。德軍一個步兵連在一名中尉率領下,兵不血刃就占領了一個主權國家。盧森堡再小也有2500多平方公裏,德國一個連的兵力就給占領了,看來盧森堡人民非常愛好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是如此,德國一宣戰,盧森堡就投降了。這個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創造了零死亡的紀錄。盧森堡被占領後,德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比利時。


    1914年8月2日,德國駐比利時公使貝洛收到了從首都柏林發來的電令,讓他立即拆封7月29日送來的密件,並且把密件內的最後通牒於當晚8時遞交給比利時政府,要求比利時在12小時內做出答複。


    貝洛公使的經曆非常有意思。他年初才擔任德國駐比利時公使,辦公桌上有一隻銀質煙灰缸,上麵有一個子彈眼兒。每當有人問起這個彈眼兒的來曆,他總是哈哈大笑說:“我這人就是點兒背,我到哪兒,哪兒就出亂子。我到了土耳其,土耳其就鬧革命(指青年黨人的革命);我到中國,又碰上義和團,這彈眼兒就是從窗戶外麵飛進來的子彈打的。”不過,每次跟客人說完這句話後,他都優哉遊哉地點上一根香煙,噴著煙圈說:“我現在日子過爽了,布魯塞爾是歌舞升平啊,這個國家是不會打仗的。”從1839年以來,比利時就是中立國,能有啥事兒?沒承想密件一打開,他就傻眼了。


    8月1日清晨,德國進攻盧森堡的消息傳來,比利時就感到震驚,政要們紛紛來到德國駐比利時公使館,要求貝洛保證尊重比利時的中立。貝洛隻好一遍又一遍地許諾說:“比利時沒什麽好害怕的,就算鄰居的房子著火,也不意味著你的房子一定會著火。”


    但是,這種模棱兩可的保證沒有讓比利時人放心,比利時國王阿爾貝決定以個人名義向德國皇帝做最後呼籲。歐洲王室之間經常通婚,比利時王後是德國巴伐利亞公爵的女兒,德國是王後的娘家,很多比利時人都會說德語。阿爾貝國王希望通過親戚關係,促使德皇做出保證,尊重比利時的中立。


    與其跪著生,不如站著死


    但是,比利時等來的是德國的最後通牒。


    貝洛奉命把最後通牒交給了比利時外交部,在這份通牒裏,德國人顛倒黑白,說法國要經過比利時進攻德國,因此,德國要回擊法軍就必須進入比利時國土。如果比利時反對德國通過,則將被視作敵國,今後跟比利時的關係將由槍炮來決定。德國要求比利時在12小時內做出明確無誤的回答。


    比利時自1839年以來就是一個中立的小國,它的部隊隻有7個師,狗拉機


    比利時自1839年以來就是一個中立的小國,它的部隊隻有7個師,狗拉機槍都算重武器


    槍都算重武器,軍備跟德國沒法兒比。當年施裏芬伯爵製訂計劃時,打算通過比利時進攻法國,俾斯麥提醒他,不要為反德力量增加一個幫手。施裏芬輕蔑地說,如果比利時的7個師敢於抵抗,我借道比利時的34個師,可以在進軍途中捎帶著將它消滅。


    比利時外長看到通牒之後,感覺很為難,怎麽辦呢?比利時疆域狹小,如果決定捍衛獨立,後果難料,弄不好就是玉石俱焚,田園荒蕪,生靈塗炭;但是如果順從德國的要求,比利時就會變成德國的附庸,也會遭到德國的掠奪。無論順從還是不順從,結局都是一樣。這樣,與其跪著生,不如站著死!所以,比利時人自豪地回答:“如果我們必須要被化為齏粉,那就讓我們光榮地化為齏粉吧!”


    比利時首相說:“我們是有準備的。”其實,比利時軍隊的6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師,裝備不足,缺乏訓練。這時候,阿爾貝國王真正體會到作為一個統治者責任重大。阿爾貝16歲時成為王位繼承人,因為他沉默寡言,老國王起初並未對他寄予厚望,說他是“封了口的信封”。可是,在這個“信封”內,卻蘊藏著驚人的毅力和智慧。他喜歡戶外運動和體育鍛煉,愛好科學,關心自然環境,而且酷愛讀書,包括許多軍事著作。


    1913年11月,阿爾貝國王曾應邀訪問柏林,德皇設宴款待他,作陪的有陸軍大臣法爾肯海因、海軍大臣提爾皮茨、總參謀長小毛奇等德國所有軍政要員。在宴會上,德皇指著一位將軍對阿爾貝國王說,這個人將來要奉命率師進軍巴黎,他叫克魯克。小毛奇更是向阿爾貝國王吹噓,德國軍隊不可戰勝,憤怒的條頓人無法阻擋,他們足跡所至,將留下一片廢墟。他問比利時駐德武官,如果一支外國大軍入侵比利時,比利時將何以自處?這個武官回答,無論哪個大國進犯我們的邊界,我們都將全力抗擊。小毛奇說,你光有良好的願望不行,還必須有一支可以履行責任的軍隊。


    小毛奇的話音剛落,阿爾貝國王就接口說:“我們決心向侵犯我們領土的任何大國宣戰,決心竭盡全部力量和全部軍事資源,在任何需要的地方,甚至越過邊界進行戰爭,並且決心一直打下去,即使在進犯之敵敗退之後,仍將繼續打下去,直到實現全麵的和平。”


    也就是說,在戰爭爆發前,阿爾貝國王就已經下了這樣的決心,無論任何國家,不光是德國,如果法國侵犯我的中立,我也要跟它打。


    求你接受最後通牒


    8月2日當天,阿爾貝國王主持召開國務會議,通報了最後通牒的內容。


    國王在開場詞中說:“無論後果如何,我們的回答必須是‘不’,我們的責任是捍衛祖國的領土完整。對此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國王的開場詞得到了所有與會者的熱烈掌聲,比利時人做好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準備。比利時副總參謀長甚至建議,在侵略者越過比利時邊界之前首先出擊,狠狠揍一頓德國人。比利時敢以這麽少的軍隊主動攻擊這麽強大的敵人,雖然說在軍事上行不通,但是他們的氣節讓人為之動容。


    當比利時向德國的最後通牒說不的時候,德國人坐不住了。8月3日淩晨一點半,德國駐比利時公使貝洛,來到比利時外交部,想最後努力一把,勸說比利時人接受最後通牒。據說,貝洛在勸比利時人的時候,聲淚俱下,他對比利時懷有美好的感情,不願意看到比利時人這麽不自量力,做出蚍蜉撼大樹的蠢事,最後玉石俱焚。他幾乎是哭著哀求比利時人,接受我們的最後通牒吧,你們別抵抗了……這在世界宣戰史上也是個奇跡。但是比利時人還是氣壯山河地喊出了“不”!


    8月3日上午7點,就在德國發出最後通牒12小時期限的最後一分鍾,比利時政府把它的答複送到了德國公使館,比利時拒絕接受最後通牒。


    這一下,英國坐不住了。就在8月2日,倫敦還充滿了和平的氣氛,英國首相接見德國大使的時候,還眼含熱淚地跟德國大使講,我們兩國之間發生戰爭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兒。


    到了下午,德國向比利時發出最後通牒之後,英國外相格雷就要求內閣授權,用英國海軍來保護法國沿海。在比利時拒絕了最後通牒後,格雷在英國國會發表了政府公開聲明,聲明最後說,我要求國會根據英國利益考慮當前的危機,假設法國被擊敗,假設比利時受到同一勢力的支配,而且還有荷蘭和丹麥,假設我們逃避責任,在戰後,當整個西歐都已落入某一帝國的支配之下,我們又將如何自保?所以我相信,即使在全世界麵前犧牲我們的尊嚴和名譽,也還是不能避免嚴重的後果。


    最後,格雷問議員們,英國該何去何從?到這時候,英國的戰爭政策呼之欲出了。當格雷離開國會的時候,海軍大臣丘吉爾問他該怎麽辦,他說要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它24小時內同意停止入侵比利時。


    8月4日,在得知德軍已經進入比利時的確切消息後,英國以德國破壞比利時中立為由,對德國正式宣戰。


    將“傻帽兒”碾成粉末


    此前一天,德國已經對法國宣戰。


    德國大使遞送宣戰書時說,法國曾經空襲德國,而且飛行員已經飛越了比利時領空,德國指責法國破壞了比利時的中立,所以德國認為跟法國已經處於戰爭狀態。法國總理兼外長立即否認了這項指控。德國大使曾駐法多年,遞送完宣戰書後,法國總理起身送他出門。兩個人都知道,這一別再相見就不知何年了,都有點兒依依不舍。法國總理陪著德國大使一同走出了房間,走下了門前的台階,一直走到德國大使的座車旁邊,雙方相顧無言站了一兩分鍾,彼此鞠躬告別。雙方都很紳士,雖然兩國宣戰了,但這是國仇,咱們個人之間沒仇。


    法國對德宣戰之後,英國外相格雷對一位朋友說:“整個歐洲的燈光都要熄滅了,在我們一生中可能不會看到它再點燃了。”


    比利時拒絕了德國的最後通牒後,德國仍然希望比利時隻是象征性地抵抗一下,為了麵子開上幾槍,然後就投降。沒想到阿爾貝國王居然下令炸毀列日要塞附近馬斯河上的橋梁,以及與盧森堡交界的鐵路和橋梁,公開表示抵抗。


    當時德國駐比使館的外交官就說:“比利時人真是一幫可憐的笨蛋,他們幹嗎不避開壓路機呢?我們並不想傷害他們,但是他們如果擋路,那就要被碾成粉末,這幫傻帽兒!”


    8月4日上午8點,第一波土灰色的浪濤就衝過了比利時邊境,這是德國派來攻打比利時列日要塞的先遣部隊,一共3個騎兵師,6個步兵旅,各步兵旅都配備了大炮。德國人在日落之前到達了馬斯河畔的要塞,這裏後來成為歐洲一係列廢墟中的第一個廢墟。


    德國人入侵1小時後,阿爾貝國王身穿軍裝,騎馬去了國會,坐在馬車上跟隨他的,是他的王後和3個孩子。一路上,家家戶戶懸掛著國旗,手拿鮮花,向國王歡呼,素不相識的人互相握手。每個人的感情都非常強烈,充滿著對同胞的愛和對敵人的恨。國王在國會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他回顧創建獨立比利時的1830年國會會議,向議員們問道:“先生們,你們是否矢誌維護我們先輩留下的神聖禮物,使它不受侵犯?”議員們群情激憤,起立高呼:“是的!是的!是的!”


    出席會議的美國大使記下了這個場麵,他特別注意到,國王年僅12歲的繼承人身穿海軍軍服,也在聆聽父王的演講。美國大使在日記裏說,等到年長日久之後,這位12歲的男孩還會想起這個令人激動的場麵嗎?令人遺憾的是,1940年的時候,當年的男孩已經登基做了比利時國王,麵對更加強大的德國再次入侵,他無奈地選擇了投降。


    國王的演講結束後,比利時人同仇敵愾,齊聲高呼:“打倒德國佬!處死殺人犯!比利時獨立萬歲!”


    沒有帶上大殺器


    按照德國人的時間表,必須要在法國充分動員之前通過比利時。要想通過比利時,就必須首先攻克列日要塞。


    列日要塞雄踞在馬斯河左岸高達150米的陡坡上,這一帶的河道寬約200米,是天然的護城河。列日要塞是一座馳名歐洲的固若金湯的城池,就像一座城堡的吊閘,守衛著從德國進入比利時的大門。整個要塞共有大炮400門,其中口徑最大的是210毫米榴彈炮。這些大炮全都被安放在鋼製的堡壘當中,而且都能降到地下。每座大型的堡壘有兩個連的炮兵和一個連的步兵共400名士兵駐守。


    戰爭爆發後,阿爾貝國王親任武裝部隊總司令,他任命63歲的陸軍大學校長勒芒將軍擔任第三師師長兼列日要塞指揮官,國王要求他“堅守托付給你的陣地,死戰到底”。


    德軍右翼一共3個集團軍計34個師,另有一支3個騎兵師組成的騎兵軍,一起向比利時撲了過來。這3個集團軍分別由克魯克、比洛和豪森將軍指揮,三位將軍都68歲,前兩個是普法戰爭時的沙場老將。


    德軍進攻列日要塞的是從第二集團軍中抽調出的6個旅,他們組成了馬斯河軍團,由埃姆米希將軍指揮。如果比利時人不抵抗,那麽這支部隊就會在主力集結之際完成占領列日要塞的任務。


    戰前,威廉二世曾經對一個英國將軍伸出一隻手,把它翻過來,說他將這樣通過比利時,意為易如反掌。德國人認為,比利時人說不惜一戰就是夢話,頂多進行象征性抵抗,很快就會屈服。


    因此,德軍沒有把作為撒手鐧的兩種巨炮送到前線,一種是由斯科達兵工廠製造的305毫米臼炮,另一種是克虜伯兵工廠製造的420毫米臼炮。德國人認為殺雞焉用牛刀,就沒把這倆大殺器帶上。


    德軍也玩兒人海戰術


    8月4日,德軍越過邊境開進比利時。行軍的時候,一點兒都不緊張,德軍士兵縱情高唱《德國至上》《國王勝利萬歲》,仿佛是去遊行,而不是去戰鬥。


    埃姆米希將軍指揮的各旅德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進攻列日,當他們到達馬斯河的時候,發現橋梁已被破壞,就準備架浮橋過河。這時,比利時軍隊開火了。德軍萬萬沒想到比利時人居然會來真的,德軍人數達6萬,而比軍隻有2.5萬人,在真槍實彈的對射中,德軍開始了第一批死傷。但德軍畢竟人數上占優,再加上裝備和訓練上的優勢,還是強渡了馬斯河。但是,德國人在一戰中遭受的當頭一棒也從此開始。


    隨著德軍向列日要塞發動進攻,比利時人的反擊越來越激烈,德國士兵的苦惱也就越來越深。德國人原來認為比利時人就是“巧克力士兵”,根本不堪一擊,沒想到抵抗這麽堅決。他們原想在24小時之內通過比利時,現在才認識到,在列日要塞的戰鬥肯定是殘酷的。


    8月5日,德軍步兵開始攻擊列日的堡壘,先用野戰炮連續轟擊,然後是步兵衝擊。但是德軍沒帶重炮,輕炮對於堅固的要塞沒有什麽威脅,而比利時人從要塞中發射出的炮彈卻殺傷了大量德軍士兵。德軍士兵不惜傷亡,一撥又一撥地投入戰鬥,玩兒的也是人海戰術。


    一名比利時軍官寫道:“他們並不試圖展開隊形,而是一排排地幾乎是肩並肩地衝過來,直到中彈倒地。倒下去的傷亡人員堆成一堵可怕的街壘,快要遮住我們的槍口,為我們帶來麻煩。街壘越來越高,我們實在不知道究竟是隔著它射擊好,還是走出去用雙手開拓一些通道。可是你相信嗎?這堵用屍體和傷員堆成的牆垛幫助了德國人,使他們越爬越近,終於爬上了碉堡前的斜坡。但是他們最多隻能走到一半,因為我們的機槍和步槍把他們擊退了。當然,我們也有損失,但是和敵人的大量傷亡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


    由此可見,列日之戰爆發後的第二天,各交戰國不計傷亡、把士兵的生命視如草芥的情況就出現了。


    為榮譽而戰的戰士


    8月5日夜間,德軍各旅再次集結,準備發動一次新攻勢。


    當時,德國第二集團軍副參謀長魯登道夫少將隨軍觀戰,他突然發現所在部隊第14旅士兵情緒低落,神情沮喪。魯登道夫立刻去查明原因,原來旅長戰死了。魯登道夫當機立斷,接管了該旅的指揮權,並且立即組織進攻。


    6日下午2點,德軍突破了堡壘圈,進抵馬斯河右岸製高點,在那裏,可以遙望對岸的列日城及其堡壘。


    德國派出使者前去勸降,告訴勒芒將軍,如果不讓德軍通過,“齊柏林”飛艇將毀掉列日。勒芒將軍拒絕了德國人的勸降。德國的飛艇對城市進行了轟炸,投下了13顆炸彈,炸死了9名市民,這是20世紀對和平居民進行的第一次轟炸。


    轟炸之後,德國人再去勸降,還是無功而返。魯登道夫一看勒芒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了,就派出一支36名官兵組成的分遣隊,穿上英軍製服,開車到勒芒所在的司令部,準備幹掉他。沒想到勒芒將軍的副官看出情況不對,大喊:“他們不是英國人,是德國佬!”於是,比利時人集中火力把這支小分隊全部殲滅了。


    德軍在列日要塞受挫的消息極大地鼓舞了協約國。法國政府把拿破侖創立的最高勳章——榮譽軍團一級勳章,授予了列日市,並且把軍功勳章授予阿爾貝國王。法國國民議會議長宣稱,比利時是在保衛歐洲的獨立,是為榮譽而戰的戰士。英國《泰晤士報》說,比利時人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流芳百世。但是,當各種榮譽紛至遝來的同時,德國的巨炮也在向列日推進。


    自從8月5日炮戰開始以來,德國炮兵便不占上風。德軍裝備數量最多的105毫米榴彈炮幾乎不能對列日堡壘造成任何損害,而重炮連的150毫米榴彈炮也無法奏效,因為它們根本就砸不穿鋼筋混凝土築成的堡壘。


    相比之下,比利時軍隊憑借開戰前對周邊地形的精密測量,用要塞炮不斷攻擊德軍。德國人雖然出動飛機修正彈著點,但是連續被摧毀的依舊是德國人的火炮。每到晚上,在炮兵未能壓製堡壘火力的情況下,德軍發起步兵衝鋒,在守軍火炮和機槍的打擊下損失慘重,出現了伏屍如山的場麵。


    可怕的“歌利亞”


    就在此時,德軍第二集團軍緊急調撥而來的4個210毫米重榴彈炮營開抵戰場。這種榴彈炮最大射程9.4公裏,穿甲威力遠遠大於150毫米榴彈炮。


    8月8日上午,210毫米重榴彈炮第一次實施炮擊,炮彈朝著巴洪堡如雨般傾瀉,幾小時後,巴洪堡的多個炮塔失去作用。210毫米重榴彈炮接著又蹂躪了巴洪堡幾個小時,巴洪堡終於頂不住了。雖然巴洪堡最大口徑的炮塔仍能使用,陣亡者也隻有22人,但是剩下的人已經在夏日高溫下被有毒氣體嗆得無法作戰,巴洪堡指揮官隻好宣布投降,成為列日12堡中第一個投降的堡壘。


    德國人手中的大殺器——420毫米重型臼炮


    8月10日,德國人手中更厲害的一種大殺器,被英法媒體稱為“歌利亞”(聖經中的巨人)的305毫米重型攻城臼炮到了。這種炮是從奧匈帝國借來的。奧匈哥們兒一共裝備了24門,德軍借走了8門,專門用於攻打列日要塞。


    305毫米巨炮運到前線後,首先對伊夫格聶堡進行炮擊,305毫米重炮可以射出384公斤重的穿甲彈,擊穿2米厚的混凝土牆體,將裏麵的人員和裝備毀傷殆盡,爆炸威力也足以影響周圍100米內的建築,殺傷周圍400米內的人員。夜色中,這種重炮的轟擊,使得列日周圍的夜空呈現出可怕的暗紅色,其間夾雜著爆炸所產生的慘綠色。


    到了8月11日下午,列日要塞的伊夫格聶堡失陷了,但是,這場攻防戰中真正令人膽寒的巨炮還沒出場。


    沒有攻不破的堡壘


    8月12日,在馬斯河軍團展開攻擊一周之後,令人瞠目結舌的巨炮抵達了前線,這就是克虜伯 軍工技術的集大成者——兩門420毫米重型臼炮。這是當時德軍可以拿得出手的最大口徑重炮,它的昵稱是“豐滿的貝莎”。


    一直到8月9日,貝莎才配備完畢。巨炮長7米,重達42噸,每顆炮彈有1噸重,威力極其巨大。為了將它運到前線,需要200多名炮兵輔助,先要用火車運到鐵路線盡頭,再鋪設專門的公路,然後用36匹健馬拖拉到列日附近的德軍陣地。沿途的比利時百姓看到這個怪家夥,一個個目瞪口呆,異常驚愕,知道大難臨頭了。


    “豐滿的貝莎”到達陣地後,耗時6個小時才裝配完畢。列日要塞的末日真要到來了。


    8月12日下午,兩門“豐滿的貝莎”開始發射,炮彈擊中要塞之後,爆炸形成的塵土、碎片、硝煙,升入了300多米的高空。炮擊持續24小時之後,又有3座堡壘被德軍占領。


    到8月16日,列日要塞12座堡壘中已有11座失守,隻有勒芒將軍所在的堡壘還在堅持,直到“豐滿的貝莎”把它炸毀。德國人攻進堡壘之後,發現勒芒將軍被壓在一大片碎石下麵,看起來已經氣絕身亡。一名滿臉汙垢的副官守在邊上,對德國人說:“請對將軍尊重一些,他已經死了。”其實,勒芒隻是被震昏了過去,蘇醒過來後,他被送到了埃姆米希將軍麵前,交出指揮刀說:“我是在昏迷中被俘的。請你務必在戰報中說明這一點。”埃姆米希將軍說:“你的指揮刀並沒有玷汙軍人的榮譽。”並把刀還給了勒芒,說:“你留著它吧。”一戰時的軍人還是很有騎士風度的。勒芒將軍從此過上了戰俘的生活,他寫信給國王說:“我當時是樂於犧牲自己生命的,可是死神不要我。”


    勒芒的兩個對手——埃姆米希和魯登道夫的脖頸上則掛上了十字功勳章,這是德國最高等級的軍事勳章,以它的俗稱“藍色馬克斯”而聞名。魯登道夫將軍指揮的德軍第14旅占領了列日城,這一年他49歲,列日成為他光輝的起點。


    嚴厲無情的報複


    列日要塞被攻克後,德軍右翼的全部兵力投入行動,開始橫越比利時。列日雖然丟了,但是推遲了德軍的推進,為協約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雖然德軍大舉進入了比利時,但是比利時軍隊迫使德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作戰。另外,比利時人炸毀橋梁、鐵路,迫使德軍不得不抽出兵力來保護後勤運輸線。


    德軍認為,必須襲擊比利時老百姓,作為嚴厲無情的報複。於是,德國軍隊所到之處焚毀村莊、打死平民的事兒非常多。一直到現在,比利時很多城鎮的公墓裏,還有墓碑上麵刻著“1914年被德軍殺害”的碑文。


    德國人這麽做,完全不顧道義準則和戰爭慣例,希望以此嚇住比利時,實現速戰速決的目的。針對即將與法國的戰鬥,威廉二世公開說:“一切都應該被淹沒在火焰和血泊中,必須把男女老幼都殺死,一棟房子、一棵樹都不能留下,這是唯一能使退化了的法國民族感到畏懼的恐怖手段。運用這種手段,戰爭不到兩個月就會結束,假如我以人道主義為懷,戰爭會延續好幾年。”事實卻是,德軍拋棄了人道主義,戰爭仍然延續了好幾年。


    8月20日,德軍攻占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比利時人民更加憤怒,反抗更加激烈。8月25日,德國人火燒了列日與布魯塞爾之間的小城盧萬,它有一座美輪美奐的中世紀圖書館,裏麵珍藏著許多價值連城的古代手稿,全被德軍付之一炬。盧萬城建於1426年,那時柏林還隻是一片木棚。現在,盧萬被德國人化為灰燼。


    一位德國軍官對來到盧萬的美國外交官說:“我們一定要把它毀掉,絕不會有一塊兒磚石還砌在另一塊兒磚石上,你們聽著,一塊兒也不會。我們要教導比利時人尊重德國,人們將世世代代在這裏看到我們幹了什麽!”


    今天的德國人看了這段話,一定會無比鬱悶。


    03. 老冤家再次交手


    紅褲子就是法蘭西


    德軍通過比利時之後,開始進攻法國,法國軍隊奮起迎戰。


    其實法國在一戰初期的戰略戰術,跟德國幾乎完全一樣,也是主動進攻。法國人的戰略方案是1913年4月製訂的“17號計劃”,這個計劃說到底就是一個詞:進攻。計劃一開頭就講,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求我全軍將士奮勇前進,齊心協力,對德軍發動攻擊。


    法國總參謀部認為,德國人在右翼投入的兵力過強,在左翼和中路的兵力就會相應削弱,法國可以在這一帶取得突破。所以,法軍在兵力部署上減少了右翼的防守兵力,增強中路和左翼,想在這兩個方向進行突破。法軍的作戰目標首先是收複阿爾薩斯和洛林,然後是占領德國本土。德軍重心放到了右翼,法軍重心放到了中路和左翼。法國人認為,這就跟賽馬似的,我的下駟對你的上駟,我的上駟對你的中駟,我的中駟對你的下駟,再不濟也是平手。你就算占了我的地盤,我也可以占領你的地盤,雙方誰也不吃虧!


    但是,相比計劃周密、思維縝密的德國人,法國人顯然算錯了。法蘭西民族被複仇的欲望衝昏了頭腦,無論是戰略計劃,還是軍事準備,都非常不合實際。


    當法軍開往前線的時候,可以看到什麽景象呢?穿戴還停留在1830年的沙場老將,騎馬走在隊伍的前麵;騎兵團的士兵身披著閃光耀眼的護胸鐵甲,頭盔上垂下長長的黑色馬尾,一水兒拿破侖戰爭時的裝束;大炮都是75毫米口徑的野戰炮,缺乏重炮。


    法國步兵的穿戴同樣停留在1830年,藍色軍上裝搭配紅軍帽、紅軍褲。1830年步槍子彈的射程隻有200步,軍隊都在近距離交戰,不用隱蔽。而到一戰時期,鮮豔的服裝是給人家提供顯著的標靶。


    法國陸軍部長原本打算讓法國兵跟其他國家的軍隊一樣,穿戴別這麽鮮豔,把軍服改成藍灰或者青灰色,但是遭到了陸軍狂熱的反對,陸軍的捍衛者們宣布:“取消一切鮮明的色彩,放棄一切使士兵生機勃勃的服裝,是違背法國人的愛美觀念和軍隊職能的。”法國前任陸軍部長在議會上大聲疾呼:“絕對不行,紅褲子就是法蘭西,法蘭西就是紅褲子。”


    上前線打仗還愛美?穿紅褲子你挨一槍都找不著傷口在哪兒。


    超級自信的統帥


    可以看出,法國人的觀念非常陳舊。


    當時法軍的總司令“遲鈍將軍”霞飛 ,年近六旬,出任總司令之前是後方勤務總監,工程兵軍官出身。除了為人穩重沉著、不動感情之外,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對什麽事兒都充滿信心。他的副官曾經問他,戰爭是否會爆發。霞飛說:“我認為這不成問題,我一向認為戰爭是要來的,我要指揮戰爭,我要取得勝利!無論幹什麽都恪盡職守,這一次也會如此,就像我以前幹的那樣。”


    戰爭一爆發,法軍就在邊界展開了5個集團軍,對付德軍部署在西線的70個師,實力是相當的。


    法軍在德軍右翼攻擊當麵部署的是郎勒紮克指揮的第五集團軍。郎勒紮克將軍認為,如果德軍在馬斯河西岸大舉南下,他的防區暴露的側翼將麵臨危險,於是向霞飛寫信通報了自己的憂慮。與此同時,法軍第三集團軍司令呂夫將軍,也表達了對德軍長驅直入穿過比利時的憂慮。


    霞飛卻以莫名其妙的自信認為,郎勒紮克的信不合時宜,而對呂夫將軍,霞飛的回答隻有三個字:“你錯了。”霞飛說總司令隻要發布命令,不必進行解釋,將軍們隻需要執行而不必思考,各集團軍司令收到命令後,應該執行命令,這才是職責所在。


    對於霞飛來講,大軍鏖戰,最關鍵的是執行作戰命令的決心和激情,勝利並非來自於最理想的計劃,而是來自最堅定的意誌和信心。


    8月6日至10日,英國遠征軍準備渡過海峽,協同法軍作戰。這支軍隊擁有3萬匹戰馬,315門野戰炮和125挺機槍,總共8萬人。英軍軍官們的指揮刀都是剛剛磨過的,閃閃發亮,他們奉命在動員前三天把指揮刀送去打磨,但是這些刀在一戰的戰場上,除了檢閱時行甩刀禮致敬外,根本沒有用處。


    英國遠征軍的指揮官是陸軍元帥弗倫奇,手下兩個軍,一個軍長是黑格爵士,另一個軍長是格裏爾森爵士。兩個軍長跟他們的指揮官互相看不起,矛盾重重。


    可惜了天才計劃


    8月15日,在西線戰場上,調集軍隊和前哨戰階段結束。


    法軍在阿爾薩斯和洛林發動了攻勢,第一、第二集團軍分別穿越了洛林地區的兩條天然通道,猛烈進攻。德軍在洛林地區的守軍是第六、第七集團軍,他們的任務是把盡可能多的法軍牽製在這條戰線上,使他們無法支援右翼。


    按照施裏芬計劃,德國第六、第七集團軍的統帥、巴伐利亞王儲魯普雷希特要先行退卻,把法軍引入口袋,拉長法軍交通線,把他們咬住,這時候,德軍的右翼就會打響決戰。王儲的任務就是誘敵深入,關門打狗,讓這個戰區的敵人取得戰術上的勝利,而使敵人全體遭受戰略上的失敗。所以在法國人進攻的頭幾天,德軍按照計劃徐徐後退,藍衣紅褲的法國士兵從公路上洶洶而來,開進了曾經屬於他們的國土。


    眼看著霞飛指揮的法軍就鑽進了施裏芬布置的口袋陣。可是,就在施裏芬計劃要如期實現的時候出了問題。從法軍在洛林發動進攻開始,小毛奇執行施裏芬計劃的決心就開始動搖。他曾經指望著法軍會調集左翼的主力來迎擊德軍的右翼,但是法國人沒有這麽做,而是集結主力向洛林地區大舉進攻。所以小毛奇就考慮,要不要調整整個戰略部署。


    實際上,這個時候雙方就是比誰的動作快,因為都有空子鑽。小毛奇這時候產生了動搖,他怕德軍的右翼占領了巴黎,法軍卻突破左翼占領了柏林。再加上前線將領魯普雷希特王儲感到很不是滋味,兄弟部隊都在昂首闊步地前進,隻有自己一退再退。他認為,要完成牽製更多法軍的任務,最好的辦法是進攻,並且跟小毛奇在電話裏激烈爭論了三天。


    最後,德軍總參謀部派了一位少校到前線了解情況。魯普雷希特告訴這位欽差:“要麽讓我進攻,要麽就下一道明確的命令禁止進攻。”他直接給副總參謀長打電話,問我發動進攻到底行還是不行。得到的回答是:“我們不會束縛你們的手腳,不準你們進攻,但你必須擔當起責任,本著良知做出你的決定。”魯普雷希特回答:“早就決定了,我們進攻啦!”副總參謀長說:“好吧,願上帝保佑你!”


    於是,施裏芬誘敵深入的口袋戰略被放棄,第六、第七集團軍後隊改前隊準備反攻。


    這真是可惜了天才的施裏芬計劃!施裏芬爵帥要是泉下有知,估計要被氣得活過來。


    令人發瘋的進攻


    幾乎與此同時,霞飛將軍也發布了第13號命令,指示第三、第四集團軍準備進攻阿登山區,第五集團軍向桑布爾河北麵進攻。


    從1914年8月18日到24日,德法雙方在邊境一共打了4場戰役,分別是洛林會戰、阿登會戰、桑布爾河會戰和蒙斯會戰。


    8月20日上午,法軍第一、第二集團軍向德軍嚴陣以待的洛林防線發動進攻,結果被打得焦頭爛額、頭破血流。這場戰役充分證明,對配有重炮、鐵絲網和機槍的防禦陣地發動進攻,就跟送死差不多。


    這時候的機槍和重炮的殺傷力,不知道是拿破侖時代的多少倍,但是法軍的進攻方式跟拿破侖時代一樣,完全靠士兵的血肉之軀,平時刻苦訓練瞄準射擊這些科目,在戰場上根本沒用。在德軍機槍和重炮的打擊下,法軍傷亡慘重,兩個集團軍被迫撤退。日暮時分,隻見戰場上屍橫遍野,戰死的士兵一排排、一行行,四肢伸開,臉麵朝地,慘不忍睹。


    連集團軍司令的兒子都戰死沙場了。司令官知道自己的兒子戰死後,沉默了片刻,對部下說:“先生們,我們還要繼續下去。”這句話,後來成了法國一句鼓舞人心的口號。


    8月22日,法軍又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各個戰場上炮聲隆隆,火光衝天。法軍在進攻前,槍上裝上了刺刀,無數的旗幟隨風飄揚,軍樂隊演奏著慷慨激昂的《馬賽曲》,戴著白手套的軍官們,在樂隊20步之前,踩著音節整齊快速地前進,聲勢很是浩大。


    一位英國軍官對親眼看到的情景,做過這樣的記載:“當法國步兵前進時,他們前衛隊的步伐是整齊的,隊形也是整齊的,甚至在德軍槍炮下倒下去時,也是整齊的。他們倒下之後,就再也無法爬起來。他們很勇敢,並不退縮,一直前進著。前衛隊的軍官們帶領大家前進,他們絲毫不害怕敵人的槍炮,昂首闊步,其勇敢沉著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前衛隊一小隊一小隊倒下去,又一小隊一小隊跟上去,不停地倒下去,又不停地前進,但截止到現在,後續部隊倒下去的位置,從沒有超過第一個倒下位置45米的。對於紅褲子兵的這種戰法,我深為遺憾,而對於他們的奮勇精神,我敬佩到了極點。”


    戰鬥一開始,法軍第三殖民地師打了6個小時就全軍覆沒,師長陣亡。戰場上一片令人難以置信的景象,成千上萬的死人還是站著的,靠在由成批的屍體壘成的拱扶垛上。


    一個法國士兵在日記中這樣記載:“雙方炮彈你來我往,看起來就像死神到處噴火。戰場上屍橫遍野,有法國兵,也有德國兵。我們部隊的那些軍官,上陣時還戴著白羽毛裝飾的圓筒軍帽和白手套,因為戴白手套陣亡被認為是漂亮的。炮擊連續不斷,但隻要一停,我們就能聽到森林裏傷員的一片哀號,每天總有一些人發瘋。”


    打開法國的大門


    到8月23日,法軍敗局已定,但是他們仍然鼓足勇氣,揮舞軍刀呐喊著前進,向敵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但是血肉之軀注定不是機槍大炮的對手,法國第三、第四集團軍也被迫撤退了。在此期間,在桑布爾河畔的第五集團軍奉命渡河進攻,霞飛要求英國人配合這次行動,渡過蒙斯運河。


    進攻的時候,法國人既沒有挖掘戰壕,也沒有架設鐵絲網或者修築別的防禦設施,就用自己的肉體向敵人猛衝,軍號嘹亮,戰旗飄揚,法國人打得十分壯烈,但是損失慘重。德國人的機槍威力巨大,一位法軍軍官這樣描述:“那些自前方打來的機關槍,不知道有多少,聲音連在一起,聽起來像是鬼哭狼嚎,讓人頭皮發麻。夜裏一串串彈丸,拖著一條條白色的尾巴在空中掠過。我老有這樣的感覺,每一發子彈都是衝著我來的。”


    由於損失慘重,法軍第五集團軍也被迫撤退。與此同時,英軍和德軍在蒙斯運河展開了爭奪戰。這是英國士兵自克裏米亞戰爭結束之後,首次和歐洲的敵人作戰,也是滑鐵盧戰役以來在西歐的第一仗。英軍累計投入兩個師共3.5萬人,打了9個小時,傷亡1600人,把德國的克魯克集團軍拖住了一天。


    整個法德邊界戰役中,法軍投入70個師,傷亡14萬。但邊界已被德軍突破,法國的大門被打開了。


    普恩加萊總統在日記中寫道:“我們必須下定決心,既要後撤也要進攻,過去兩個星期的夢幻結束了,現在,法國的未來取決於它的抵抗能力。”


    04. 馬恩河畔的奇跡


    不敢相信的好事兒


    1914年8月邊界之戰後,法國第四、第五集團軍和英國遠征軍撤至馬恩河以南,在巴黎至凡爾登一線布防。9月2日,德軍克魯克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已挺進到距巴黎僅有15英裏的地方。


    霞飛指揮的法軍主力,在邊界之戰中損失近30萬,卻沒有阻止德軍前進的步伐。巴黎人心惶惶,法國政府緊急遷往波爾多。


    然而,克魯克並沒有立即向巴黎前進,而是向東旋轉,以配合比洛指揮的德國第二集團軍圍殲法第五集團軍。這樣一來,德軍旋轉戰線上的側翼就要從巴黎附近經過,並且還要橫越法第六集團軍的前方。


    “遲鈍將軍”霞飛一向反應遲鈍,沒有把握住這個機會,他還是命令部隊繼續後撤。但是巴黎衛戍司令、老將加利埃尼 看到了機會,他興奮地說:“他們把側翼送上門來了!德國人怎麽這樣蠢!我不敢相信有這樣的好事!”


    加利埃尼立即命令毛努裏指揮的法國第六集團軍準備攻擊德軍右翼。他又打電話給霞飛,請他批準攻擊行動,但霞飛沒有表態。加利埃尼又驅車駛往英軍司令部,希望贏得他們的支持,但英國人也表示對這個計劃不感興趣。


    9月3日晚,克魯克抵達馬恩河,而他追擊的法國第五集團軍和英國遠征軍已經渡過了馬恩河。這兩支部隊倉皇撤退、指揮混亂,雖然一再接到炸毀橋梁的命令,但都沒有來得及執行。克魯克占領了橋頭堡之後,不顧柏林最高統帥部要他與比洛的第二集團軍齊頭並進的命令,準備於次日清晨渡河,繼續追殲手下敗將。


    這一天,克魯克集團軍雖然行進了近30英裏,但已經累垮了他的士兵,也把他的給養車隊和重炮隊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史上第一支摩托化縱隊


    9月4日,加利埃尼終於抓住了對戰爭進程影響重大的戰機。


    上午9時,在未取得霞飛同意的情況下,加利埃尼擅自向毛努裏發布命令,讓他先做好戰鬥準備。然後,加利埃尼再次給霞飛打電話,請霞飛下達攻擊的正式命令,但霞飛還是那麽遲鈍,對這個請求不置可否。


    聽完加利埃尼的請求後,霞飛看著作戰地圖陷入沉思。霞飛有一項本領,他可以一言不發地坐在椅子上整日地思考,而不在乎別人對他的議論。


    下午,加利埃尼再一次打來電話,“遲鈍將軍”霞飛終於批準了加利埃尼的請求。霞飛命令毛努裏的第六集團軍從馬恩河北岸發動進攻,並下令法軍其他部隊停止後撤,於9月6日開始發動全麵反攻。


    9月5日,當克魯克集團軍經過巴黎東麵時,甚至可以望見埃菲爾鐵塔。但德軍士兵們不知道,這是他們在一戰中離巴黎最近的一次。


    與此同時,克魯克集團軍後方側翼受到了法國第六集團軍的襲擊。克魯克立即命令負責掩護德國第二集團軍右翼的第三和第九軍,回頭對付法軍。這樣一來,克魯克的第一集團軍和德國第二集團軍之間,出現了一個寬達20英裏的缺口。克魯克之所以敢冒這個險,是因為這個缺口當麵的英軍已經撤退了。


    此時,對德軍來說,取勝的關鍵就在於能否在法軍主力部隊和英軍突破這一缺口之前,擊敗法軍的兩翼,即毛努裏的第六集團軍和福煦的第九集團軍。


    毛努裏的部隊在克魯克的進攻下,很快就頂不住了。毛努裏請求加利埃尼從巴黎城內火速派兵增援。


    於是,加利埃尼命令巴黎警察局征集出租車,將1個師的兵力緊急輸送到戰場。


    戰爭史上第一支摩托化縱隊誕生了!巴黎城內,大喇叭開始廣播,所有出租車司機放下乘客,到市政廳門口集合,拉上軍人上前線。巴黎出租車司機們聽到後,馬上停車,對乘客說,先生請您下車,我要去參加戰爭了。倍兒自豪。乘客給雙倍車錢,祝你好運!


    2000輛出租車把1個師的法軍送到了前線,使毛努裏最終沒有被克魯克打垮。


    去法國陣地搶罐頭


    9月6日淩晨,法軍發起全線反攻。


    法國第六集團軍繼續與德國第一集團軍激戰;法國第五集團軍也掉過頭來,變撤退為進攻,與法國第六集團軍一起進攻德國第一集團軍;法國第四和第九集團軍則截住德國第三、第四集團軍,使德國第一、第二集團軍陷於孤立。


    9月8日,戰事進行到了關鍵時刻,弗倫奇率領英軍3個軍悄悄地鑽進了德國第一集團軍和第二集團軍之間的缺口,將這兩個集團軍隔開。德國第一集團軍和第二集團軍麵臨著被分割包圍的危險。


    於是,比洛在9月9日下令德國第二集團軍撤退。克魯克的第一集團軍雖然暫時擊敗了毛努裏,但此時也處在孤立無援的不利局麵,不得不向後撤退。到了9月11日,德軍在西線的幾個集團軍都後撤了。至此,馬恩河會戰以法軍的勝利宣告結束。


    這場戰役中,交戰雙方先後投入了150萬兵力,傷亡人數將近50萬。其中,法軍損失25萬人,英軍損失1.3萬人,德軍損失22萬人。


    在馬恩河會戰中,法軍和英國遠征軍粉碎了德軍速戰速決的計劃,保住了法國首都巴黎。這場會戰的意義非常重大,施裏芬計劃徹底泡湯,德國人喪失了首先迅速擊敗法國再回頭對付俄國的唯一機會。從此,西線戰場進入了相持階段,德國人極不情願地被拖入了兩線作戰,勝利的機會已經十分渺茫。


    在戰爭爆發的一個月內,德軍快速穿越比利時領土向法國挺進。那時候,整個德國甚至幾乎全世界,都深信巴黎即將被占領,德軍很快就會取得戰爭的勝利。然而,協約國卻出人意料地在馬恩河畔轉敗為勝,因而被稱為“馬恩河畔的奇跡”。


    馬恩河戰役結束後,德軍速戰速決的企圖徹底落空,於是開始挖掘戰壕。法軍針鋒相對,也開始挖戰壕。雙方比賽著挖越來越長的戰壕,向著海邊延伸而去,西線暫時安靜下來。德法兩軍的士兵相距不遠,互相“問候”都聽得清清楚楚,就這樣對峙著。


    1914年的聖誕節很快到來了,雙方宣布停火24小時,讓在戰壕裏凍得瑟瑟發抖的士兵們過個節,喘口氣。這一天,打了幾個月的士兵們暫時不用擔心敵人的炮彈會落在自己頭上,他們終於有時間可以思念遠方的親人和逝去的戰友。


    有些地段的德法兩軍士兵們還舉行了聯歡會,啃著味同嚼蠟的壓縮餅幹的德國兵發現,法國兵竟然吃得這麽好,自己這邊平常隻有軍官們才能享用的高級香腸、黃油和果醬,法國兵居然隨便吃,味道更香的肉罐頭更是堆積如山。


    12月26日,雙方恢複了戰鬥。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去法國陣地搶罐頭,成了很多德國兵進攻的動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爭就是這麽回事兒:袁騰飛講一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騰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騰飛並收藏戰爭就是這麽回事兒:袁騰飛講一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