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酷愛武俠。


    最早把我帶進這個世界的是1995年tvb版的神雕俠侶,那時候我對於這部劇裏講得什麽一概不知,隻是每天聽表姐嘴裏念叨:“傻郭靖,愛黃蓉,嘻嘻哈哈老頑童,愛吃雞肉的洪七公……”我也跟著念,有一次發高燒燒得糊塗了,滿腦子都是小龍女那身雪白的衣服,雖然那個時候我並不知道小龍女是誰。60後、70後可能是伴著書本、收音機長大的,80後、90後卻是在電視前長大的。我小學畢業前,在電視上看完了《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天龍八部》、《俠客行》……知道了有金庸那麽一個人。我想:要是自己也能寫出一個這樣精彩的小說該多好啊。於是在作業本上寫,至於那個時候寫的什麽?寫的如何?我現在是半點不記得了。要知道:那個時候,我除了電視劇外,連一本起碼的武俠小說都沒看過。現在想想,真是好笑,如果找得到當年的作業本的話,我恐怕沒有信心再進行今天的創作了。


    初中。高中。大學畢業。


    十年時光倏忽而過,讀完了金庸。又讀古龍,隻看了一部《大旗英雄傳》,再看其他作品時,覺得不舒服;又看梁羽生,也不舒服。我幹脆讀古典武俠小說,《說嶽全傳》、《七俠五義》、《水滸傳》、《太平廣記》,被古人那拙樸、簡潔的行文深深吸引了。試看《水滸傳》中“浪子燕青秋林渡射燕”一回:


    那山泉石佳麗,宋江在馬上遙看山景,仰觀天上,見空中數行雁,不依次序,高低亂飛,都有驚鳴之意。宋江見了,心疑作怪;又聽的前軍喝采,使人去問緣由,飛馬回報,原來是“浪子”燕青,初學弓箭,向空中射,箭箭不空。卻須臾之間,射下十數隻鴻,因此諸將驚訝不已。宋江有感於心,讚揚雁為仁義智信五德俱備之禽,不該射之,並因此而鬱鬱不樂,深有所感。


    寥寥百餘字,將一個很複雜的空間,處理得那麽巧妙:遙看山景——仰望天空——定格到雁——聽到喝采——派人詢問——飛馬回報。宋江的沉穩,燕青的跳脫,諸將勝利班師的氣氛,秋天肅殺的環境,通過一段射雁全都交融在一起了。不僅如此,這一段,我始終看作《水滸傳》全書隱喻性的一段。當年梁山聚義,花榮也射雁,晁蓋跟著叫好;此時替朝廷出征凱旋,燕青射雁,宋江卻怪他。這一段隱喻,讓人看後浮想聯翩,到底是晁蓋錯了,還是宋江錯了?燕青為什麽最後自己悄然消失了呢?燕青射雁,雁是禮義之禽,燕青自己走了,他可有兄弟之義?我每每讀到此段,都覺得心中壓抑無比,不能自拔。


    所以,我在《飲馬山莊》的故事裏,給李孤鴻取了個外號“秋林渡浪子”,至於他為什麽要如此自稱,我沒打算寫個掌故,也沒打算讓他自己說出來,恐怕在這裏隻是用“射雁”作為他的命運的一個小小的隱喻。


    《飲馬山莊》的故事發生在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這一年其實是不被史家重視的,因為宋金和議,沒有仗打。但作為小說作者,卻很好在這裏開展故事。我設計的一對孿生兄弟蘇柳和李孤鴻在此時一齊出場。蘇柳、李孤鴻其實是一個人的性格的兩個麵,兩兄弟本來一母同胞,天性是一樣的,但由於一個悲劇樣的人物製造了一個悲劇,蘇柳在農村長大,李孤鴻在金國貴族家中長大。蘇柳的童年雖然孤苦,但充滿了正義、情誼;李孤鴻的童年雖然富足,但小小年紀就涉入朝局,為著抬高自己的地位,掩藏了會愛的天性。蘇柳很淡泊,淡泊到他師父三次要他做峨眉派掌門,他都不肯,師父要死了都不答應;李孤鴻很激進,一切盡在自己掌握之中,結交江湖好友,提高個人身份。有人會說你怎麽對李孤鴻這麽不公平?可能李孤鴻有些性情是像我本人或者我身邊一些人的,我對這種性情很討厭,一定要讓自己扔掉它。所以我說兩兄弟是一個人格的兩麵,有出世的、有入世的,有理想的、有現實的,最終誰戰勝誰並不一定,但依著現實看,總得有一方勝出。


    整個故事的大體架構,在我腦子裏構思了好久,大學四年屢次提筆,寫寫停停。停後數月擱下了,再看時又不滿意,於是又從頭寫。一直到今天,最多也不過十回,但是架構確乎成熟了:


    故事開端在南宋紹興二十一年,一直持續到紹興三十一年,故事中插敘的背景,也要上溯到北宋靖康二年,那麽前前後後就是近四十年的跨度。主要涉及兩代人的恩怨:兩位男主人公的生父,為了營救徽欽二帝,邀請眾豪傑上華山,結果奸人從中作梗,誤導群豪逼死了華山派掌門。華山派掌門的大弟子遂與群豪結仇。到了第二代人,就是蘇柳、李孤鴻兩兄弟的恩怨,其實兩兄弟能結什麽怨呢?我們生活中一個普通家庭兩兄弟吵得分了家,無外乎為了錢,無外乎為了媳婦的挑撥嘛。蘇李本該是很孝順、很友愛的兩兄弟,無非是為了實現各自的目的,受到旁人的挑撥,這才結下了仇。但也和普通家庭的兄弟一樣,不管鬧得有多大,總有一方、甚至雙方一起,要和好。


    由於受金庸的影響很大,我習慣性地按照曆史背景寫故事,甚至不惜改變主人公的出場年齡,和他要結交的人物。所以這個故事裏的姓氏、家族、曆史事件,我都做了大量的功課,在有典可考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的。


    至於筆法,有些朋友可能會嫌我老套,甚至有些文白相間的表述方式讓大家頭疼。但無無法做調整,因為這是我的審美取向,文風平實中見險奇,可能會更有味道。要我學古龍的筆法,我是打死都不會學的(但是他的人物成功,值得學習)。


    我在杭州讀書期間,一有空閑就到西湖一帶散步。西湖的墳文化很有名,棲霞嶺(嶽墳)、紫雲洞(牛皋墓)、仁壽山(張憲墓)、吳山城隍廟(伍子胥祠堂),等等。每次都是無意間經過這些地方都感到時間在靜止。去年冬天,我回杭州,和一位老友在龍井吃完午飯,讓他開車把我撂到三台山,自己徘徊在山路上。常綠的闊葉林中,襲來陣陣涼風,但在午後豔陽的照射下,一點都不冷。我沿著山路信步遊走,無意間撞進了於謙墓,忽然想:“讀書時就聽說於謙墓在西湖,卻一直沒有刻意找過,在這時候遇見,是的的確確的緣法了。”我點了三顆煙,插在香爐上,才放好的一刹那,整個墓園瑟瑟風起,枯黃的梧桐葉嘩嘩作響,如雨飛落。我四下巡望,見自己身處在一個山坳裏,外界如何渾然不知,此時儼如穿越回大明朝一般。


    杭州是一座有魂靈的城市,西湖也是一潭有魂靈的水,我曾試著在不同季節找尋不同名篇佳作中的杭州,比如湖心亭的雪(張岱《湖心亭看雪》)、初夏傍晚的霞(歐陽修《采桑子殘霞夕照西湖好》)、淨慈寺的晚鍾(《南屏晚鍾》)、劉莊的荷花(楊萬裏《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而所有這些景物裏,因為浸潤著先人的哲思和情感,才有了魂靈。


    有人說杭州屠蘇、西湖嫵媚,更罵宋高宗“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我絲毫不覺得,我一旦想起這些分布在西湖周遭的先烈墳塚,就覺得整個西湖都蕩漾著炙熱的血色。於是,我告訴自己,要在自己的小說中,盡可能的讓西湖壯烈起來。所以就有了“中秋大鬧太平樓”、“大雪夜萬舟齊發湖心亭”這些橋段。作者於“存悔書屋”


    2015年10月26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飲馬山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金匱石室主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金匱石室主人並收藏飲馬山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