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午後,自西北諸峰突然卷來層層密雲,壓得整個臨安城暗如池淵,不一會狂風大作,緊接著就是暴雨傾盆。偌大的帝都,本來熙熙攘攘的人流片刻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街巷中已經裝飾好的彩燈華飾,來不及等人去收,頃刻間被暴雨打得七零八落。臨安地處東海之濱,在這仲秋時節,極少出現暴雨,不由得令人稱奇。這場雨不偏不倚落在中秋佳節,西湖的水漲到與蘇堤齊高,錢塘江上更是萬分洶湧,許多來往的船隻無不在浪濤中拚命搖曳,強行駛進避風港。好在不到半個時辰的功夫,那密雲就飄過錢塘江望東海奔去。到了黃昏時分,雲開雨霽,千家萬戶打開窗子,陣陣涼風吹透薄衫;西湖一帶,諸峰煥然一新,在熾烈的晚霞之中徒剩剪影,宛若一群少女,豔麗無倫。


    當晚,夜空澄澈如鏡,不染纖塵,一輪大如玉盤的明月緩緩升上錢塘江,照得江平水闊、城郭如晝。家家戶戶趕不及再添新燈,索性賞玩這一輪秋月,別樣歡欣。整個臨安城,除了皇宮大內,隻有一處燈火通明,那就是清河坊北側的太平樓。清河坊北共有三條小巷,從東到西分別叫做“東太平巷”、“中太平巷”、“西太平巷”:中太平巷是禦賜的“清河郡王府”,也就是前樞密使、人稱“張太尉”的張俊的府邸;東太平巷是張俊的家廟,高宗皇帝禦書“德勳”二字;至於西太平巷,就是號稱天下第一酒樓的“太平樓”了,這座酒樓是張俊罷官封王後的私產。那太平樓東西兩座樓閣,各有四層,並肩而立,東麵的樓閣叫做“天九閣”,西麵的樓閣叫做“地四閣”,取“天九地四生金”的好彩頭,“天九閣”由上至下按照天、地、玄、黃命名,“地四閣”則是已宇、宙、洪、荒列次。兩幢樓閣間以四條複道相連,朱欄赭瓦、雕梁畫棟,淩空而亙,宏偉之極。整個臨安城中,除了禁宮,最豪奢的莫過於這座太平樓。


    那張俊與韓世忠、嶽飛、劉光世被後人並稱為宋代的“中興四將”,雖如此說,但四個人的人品卻是大異其趣。劉光世貪財好色,趨炎附勢,為了保全自己的富貴攀附權相秦檜,嶽飛當年被害,他也出了不少力,不過嶽飛被害的第二年,他也就病死了。至於張俊更不用說,他在四將中權力最大,紹興十一年,北伐軍連戰連捷之時,張俊迎合上意,親自繳了韓世忠、嶽飛的兵權,不久後自己也識相地上交了兵符。張俊早年執掌禁軍裏的中護軍,這支軍隊負責護衛京師,但他卻時常挪為私用。宋人莊綽《雞肋編》記載:“擇卒之少壯長大者,自臀而下文刺至足,謂之花腿。”那是說張俊從中護軍裏選出身材高大、年少健壯的,令他們從臀部至腳踝都紋上花鳥魚蟲,百姓稱這支軍隊為“花褪軍”。“花褪軍”不用履行中護軍護衛京師的職責,直接供張俊驅使。這名動江南的太平樓,就是“花褪軍”在張俊無償役使下耗費三年時光建成的。這些士卒長期勞作,不堪重負,私下裏怨聲四起。事情傳到皇帝耳朵裏,皇帝非但不以為忤,反而默許,於他老人家而言,張俊貪財好利,要遠勝於韓世忠、嶽飛這種天下稱頌、功高震主的一方統帥。當時民間有歌謠為證:


    張家寨裏沒來由,使他花腿抬石頭。


    二聖猶自救不得,行在蓋起太平樓。


    此時,張俊手中早沒了兵權,花褪軍成了他清河郡王府的府兵,一部分相貌英俊的,被派遣到太平樓當差。日常光顧太平樓的不是京城中的達官便是顯貴,試想:酒席之上,英俊孔武的士兵被呼來喝去,吃酒之人有多麽洋洋得意;臨安權貴中更兼有龍陽之好的,便時常喚幾個能說會唱的前來陪酒。偌大一個太平樓,偌大一支“花褪軍”,良將忠臣見了捶胸憤恨,百姓見了繞道而行。


    暴雨過後,太平樓加緊張羅,不到片刻功夫就張燈結彩;樓四周更是裏三層、外三層地安置了重崗,不僅有從張俊府兵中抽調的精銳,就連大內禁軍也調來了一千餘人。原來,太平樓在這中秋之夜大排筵席、遍邀朝臣,是張俊奉承聖意,搞了個與民同樂的好名頭——“海晏河清承聖推恩宴”。既討好聖上,說目下大宋王朝太平無事、百姓安居,又巧妙地將“清河”二字嵌進去,那意思是說“我清河郡王承接聖意,代皇帝推恩於臣民”,儼然一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口氣。


    張俊早早迎候在天九閣下,一身絳紫雲圖錦緞長袍,外罩玄緞描金靈鷲毬紋襦,腰束燙金宮絛,頭戴烏絲暗金進賢冠,正中鑲了一顆潤澤如肌的黃玉。他發須盡皆灰白,但麵色紅潤、殊無皺紋,一雙濃眉如蒼鷹般斜飛,頗有當年縱橫沙場的英氣。雖已是花甲之年,在衣著上爭奇鬥奢的勁頭絲毫不輸給年輕人。在他身後站著五個男子,從四十至二十長幼不等,個個體麵光鮮、舉止穩重,那是他的五個兒子:子琦、子厚、子顏、子正、子仁。


    今夜應邀的嘉賓,無論是皇親國戚、朝中閣老,還是六部要員、衙司主管,張俊不分貴賤,一應拱手寒暄,隨後指派一名兒子送上樓去,如此五子輪流更換,誰也不怠慢,這正是他在朝中人緣恒通的原因。眼下一百餘名賓客盡皆入內,張俊仍留在樓下垂手靜等,那自是尚有貴客未到。正當張俊向南張望時,三子張子顏急步走來,在他身旁耳語了幾句。張俊微微變色,沉聲道:“胡鬧!今兒個聖上要來,他一個篾片攪什麽局?這滿朝的文武聽他嚶啊唱的,像什麽話!把他關起來,等宴會一散再放出來。”張子顏“哎”了一聲便要去辦,張俊忽道:“且慢!客氣點,太平樓的生意不能少了他。”張子顏連連稱是,跑進樓去。


    隻聽得朝天門內禮樂齊鳴,夾雜著馬蹄聲響。張俊忙派人招呼賓客下樓,並率諸子及滿府家眷、仆人、太平樓各色雜役一齊走到禦街中央,倒身下拜,頭也不敢抬起。不一時,皇帝鑾駕已到,樂聲停歇,四十餘件樂器、十八騎駿馬、十八對導蓋分列左右,玉輦從中駛來,眾臣、侍衛山呼萬歲,震徹太平坊上空。


    高宗皇帝身著朱紅蟠龍便裝,神采奕奕地走下玉輦,走到張俊跟前,親自將他攙扶起來,笑道:“中秋佳節,朕來這太平坊,叨擾愛卿了。”張俊道:“陛下眷顧臣民,是臣等之幸,萬民之幸。”高宗皇帝哈哈一笑,叫眾卿平身,在張俊等人簇擁下走進太平樓。


    走進門,一張碩大屏風隔段內外,高宗皇帝見屏風共九扇,畫的都是他自做康王起一些事跡,配上“康王爺入敵營救國”、“應天府再造社稷”等一力恭維的言辭,那自是張俊命人連日趕製的,畫工精湛,栩栩如生。高宗皇帝見了大悅。繞過屏風,見天九閣內四層廊台呈回字形環繞,東西南北四麵各有樓梯斜通到底,南北樓梯在每一層廊台處都設有一個戲台,抬頭看去,雕梁畫棟,燈火通明,富麗堂皇。高宗皇帝打趣道:“早聽說愛卿這間酒樓是天下第一酒樓,你怎麽到現在才叫朕來?”張俊誠惶誠恐,道:“陛下萬金之軀,這小小酒樓哪能接得起陛下的駕。老臣是接了聖諭後,怕汙了陛下視聽,才加緊整飭的。”高宗皇帝聽了心下甚喜。一旁卻有一位灰髯文官笑道:“清河郡王的意思,聖駕要來,這裏才氣派起來的?”說話的正是權相秦檜。張俊忙道:“相國哪裏的話,陛下最是愛惜民力,卑職怕陛下怪罪,隻是稍加整飭,所用花費都是卑職這些年生意上賺的些散碎銀子,那也是’烏鳥私情’,報答聖恩的一片心意,怎敢仗著陛下駕到,就大肆營建,這豈不有損陛下威名?”秦檜道:“清河郡王在朝為國家柱石,在家則居奇致富,當真是滿朝文武的楷模啊!”張俊道:“不敢!陛下為江山社稷殫精竭慮,相國日夜侍奉、鞠躬盡瘁,卑職散漫俗人,不及萬一。”心中卻罵道:“好個奸賊,處處給我下套兒,安得什麽心思。”秦檜待要再說,高宗皇帝笑道:“兩位愛卿是朕的左膀右臂,社稷之肱股,就不要明分伯仲了。”


    秦、張兩人俯首稱是,忙擁皇帝登上北麵最高層,在天字一號廳落座,秦檜和參知政事董德元坐在右首、張俊和端明殿學士湯思退坐在左首。其餘眾臣按品級兩人一席在各層廊廳坐了。張俊見入座已畢,向侍立在一旁的張子顏使了個眼色,張子顏擊掌三下,頃刻間雅樂鳴奏,兩列“花腿軍”手中各執物事,從一樓正廳魚貫而入,徐徐登上樓梯,向一號廳走來。


    張子顏展開手中一張紅冊,喏喏唱道:“啟奏陛下,太平樓進獻’海晏河清承聖推恩宴’第一道菜——繡花高飣八果壘一行。”


    當先兩名“花腿軍”一齊抬上一個徑長三尺的大琉璃盤,揭開盤盅,隻見裏麵瓜果顏色繽紛、鮮豔喜人,一股清新的果味彌漫整個大廳。張子顏唱道:“繡花高飣八果壘,計香圓、真柑、石榴、橙子、鵝梨、乳梨、榠楂、花木瓜四季水果八件,敬祝皇帝陛下龍體安康,四時合宜!”高宗皇帝聞聽龍顏大悅。秦檜眯著眼道:“看果看菜不易做,清河郡王一時間找齊四個時令的水果,進獻給陛下,真是費煞苦心了。”原來唐宋時,宮廷大宴開席前四道菜叫做“看果”、“看菜”,呈上席位來隻供賞玩,用以淨化空氣。張俊道:“伺候陛下,卑職不敢懈怠。”


    張子顏又道:“太平樓進獻’海晏河清承聖推恩宴’第二道菜——樂仙乾果子叉袋兒一行。”後麵的花腿軍陸續呈上十二隻鎏金小盞,裏麵各色幹果,顆粒飽滿、盈盈可愛。張子顏道:“樂仙乾果子叉袋兒一行,計荔枝、龍眼、香蓮、榧子、榛子、鬆子、銀杏、梨肉、棗圈、蓮子肉、林檎旋、大蒸棗幹果十二件,敬頌皇帝陛下四海一統,協和萬邦!”果然這些幹果是大江南北各地特產,單是那榛子就是白山黑水一帶老林生長的大粒榛子,大蒸棗也是西域古於闐國一帶的名貴品種。這一行自然也屬於“看果”了。


    接著進獻的是“鏤近香藥一行”,計有腦子花兒、甘草花兒、朱砂圓子、木香丁香、水龍腦、使君子、縮砂花兒、官桂花兒、白術人參、橄欖花兒十種香草,一時間整個天九閣芳香四溢,令人神清氣爽。張子顏喏喏說什麽“敬祝大宋江山繁華昌盛”之類的頌詞,緊接著又呈上第二道“看菜”——“雕花蜜煎一行”,計有雕花梅球兒、紅消花、雕花筍、蜜冬瓜魚兒、雕花紅團花、木瓜大段兒、雕花金桔、青梅荷葉兒、雕花薑、蜜筍花兒、雕花棖子、木瓜方花兒十二品雕花造型,有雕成雪嶺梅樹、有的雕成嶺南翠竹、有的雕成騰龍、有的雕成舞鳳,個個雕得玲瓏剔透、巧奪天工,那梅紅、筍青、瓜白、桔金各種顏色交相輝映,看得眾人眼花繚亂。每道菜一上,秦檜都要想幾句話搶白張俊幾句,張俊也都一一得體地回擊,既逗樂了皇帝,也搪塞了秦檜。秦檜見單這前四道“看果”、“看菜”就如此豪奢,心中恨得咬牙切齒,隻想著“我貴為一國宰相,當年陛下來我家也辦不起這樣的排場,你老小子貪了多少錢當我不知道嗎?”怎奈高宗皇帝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是看著滿席的佳色珍饈,撚須微笑。


    四道“看果”、“看菜”已過,天字一號廳開始走主菜,各廊廳也都捧上簡便酒席,雖說簡便,但也是各色山珍海味精致搭配。這張食譜全是張俊親自造辦,講究葷素相間、五味調和。譬如第五道菜,也就是第一道主菜,是“砌香鹹酸一行”,共計各色開胃小菜十二品,以甜酸口為主,配上第一盞酒“花炊鵪子”、“荔枝白腰子”,鵪鶉性平、味甘,入大腸、心、肝、脾、肺、腎經,荔枝甜酸盡去腰子腥膻,逗得皇帝胃口大開。緊接著獻上“脯臘一行”,都是各種精心醃製的臘肉鹵味,配上第二盞酒“奶房簽”、“三脆羹”,更增肉類醇厚。到得第六道、第七道、第八道,又都是果蔬去膩。如此每上一道菜,便佐一盞酒,來來去去共計上了七十四道。高宗皇帝每道菜吃上一口,就命人傳送至各席,名曰“推恩”。


    吃完第一巡,張俊便傳上歌舞,十二名妙齡,在皇帝對麵的戲台上聯翩起舞。秦檜、張俊連連勸酒,高宗已感微醺。那董德元是秦檜的附庸,也跟著勸;湯思退為人剛直,見張俊這般奢靡,心下不悅,舉箸不願夾菜,入口難以下咽,又不敢掃皇帝的興,隻得把兩行老淚忍在眼眶、吞在肚裏


    高宗瞥見湯思退悶悶不樂,笑問道:“湯卿,你怎麽看起來不高興?怪張卿沒敬你酒麽?”湯思退忙道:“微臣不敢,隻是、隻是……”心中忙想找個什麽托詞。高宗問:“隻是什麽?”湯思退道:“聖人講’治大國,若烹小鮮’,昔日唐太宗宴請四海使臣,改’秦王破陣樂’為’功成慶善樂’,使二十四女子替換一百二十八位武士來跳舞,此乃大國君主舉重若輕之典範。清河郡王府精心獻上’海晏河清承聖推恩宴’,自是要彰顯陛下體恤臣民的胸懷,玉盤珍饈,本已豐盛,加上這廊閣雅樂、霓裳麗舞,就顯得繁華無以複加。微臣愚見,反而失去了些舉重若輕的氣度,令微臣這一介書生稍感壓抑,不得放鬆。”


    高宗聽罷笑道:“到底是湯卿見識高遠,張卿,酒食上你是無人可及的行家,但要論起調和歌酒、縱覽全局,你的見識遠遠不及湯卿。”張俊忙道:“陛下所言極是,趕明兒老臣定當向湯大人多多討教。”心中卻想:“一個窮酸書生,你懂個屁!”湯思退說:“不敢!”


    張俊忙示意張子顏傳第二巡酒菜,揭過這一茬尷尬,張子顏張口便欲傳菜,秦檜忽然道:“陛下,微臣……”高宗忽然大手一伸,道:“慢!你們聽……”一時間天九閣中鴉雀無聲,眾人側耳傾聽,果然聽到不知什麽地方,傳來悠揚的笛聲。這笛聲似被壓在倉穀中得鳥兒在悶聲啼叫,顯然相距甚遠,但笛聲之廖亮、音律之婉轉直透人心,不似人間凡音。


    高宗側耳聽了一陣,合著音節輕輕吟道:“風爐煮茶。霜刀剖瓜。暗香微透窗紗。是池中藕花。高梳髻鴉。濃妝臉霞。玉尖彈動琵琶。問香醪飲麽。好一首’醉太平’!好一首’醉太平’!”因向湯思退問道:“愛卿,我命人把這吹笛者給你找來下酒,你看可好?”湯思退道:“聞聽笛聲,意境開闊、格調曠遠,微臣猜那吹笛人也是性格豪疏、霽月清風,足見陛下是此吹笛者知音。”高宗大喜,道:“朕與愛卿俱是他知音人。”又向張俊道:“張卿,命人去尋這吹笛人來。”


    張俊麵有難色,支吾不答。高宗不悅:“怎麽,叫你這麽多屬下尋一個吹笛人都找不到麽?”張俊忙道:“陛下誤會!陛下若聽小曲,老臣府上樂工也可演奏給陛下聽,此吹笛人不知來曆、不知相貌,老臣怕他衝撞了陛下。”高宗道:“朕宮中的樂師都沒有這等造詣,單憑你這小酒樓的樂工哪裏能及得上。管他美醜,隻管給朕叫來。”


    張俊正要再勸,對麵廊閣上忽有一人道:“陛下不必去找,這人遠在天邊、近在咫尺,就在這太平樓裏。”張俊大驚,一看那人正是尋常來樓中做客的禮部侍郎範廷軒,暗罵:“這個龍陽癖好不曉事!”原來這吹笛人是太平樓中頭牌樂師,範廷軒與他相交甚厚,每到太平樓必請他陪坐。他今夜赴宴,還盼望他能出來演奏幾曲,以慰自己之心,哪知道張俊並不允許他見駕。此時笛聲響起,範廷軒聽出正是他所奏,暗中怎不驚喜。


    高宗問範廷軒道:“這人是誰?”範廷軒站得遠看不清張俊臉色,照實說道:“此人姓曾,名小乙,原是中護軍一名士卒,可謂是一表人才,能詩善歌,現在是太平樓第一樂師。”高宗大奇:“竟然是禁軍出身,朕倒要見識見識。張卿,你怎麽偏要藏起來呢?”範廷軒已有酒意,未加思索,搶著道:“微臣料想,清河郡王是怕陛下看中了,要將他回宮去。”此言一出,四座聳動。秦檜怒道:“大膽,一派胡言!”範廷軒這時才反應過來,他剛才這句話雖不是故意,但旁人不免以為他是暗指皇帝、清河郡王都喜好男色。當即離席咚咚叩頭,叫道:“微臣酒後失言,請陛下治臣大不敬之罪。”高宗道:“罷了,罰俸一年吧!”範廷軒領旨謝恩,再不敢多言。


    湯思退見張俊臉色不好,已明其中另有難處,便走去向高宗耳語了幾句。高宗道:“無妨!”對身旁一名內侍說:“你隨張卿去,帶這曾小乙來見駕。”秦檜看出其中關竅,也和董德元在一旁渲染,都說自己想見識見識這位曾小乙,實在是想讓張俊栽個跟頭。


    不一時,曾小乙帶到。眾人見他身修八尺,膀闊腰細,一襲青綢短打,挺拔如楊;腰係白綾,一支竹笛插在中間褲腿卷起三分,披發跣足,雪練一般的白肉上刺滿深青色花紋。曾小乙走到一樓正廳,倒身下拜,高宗命他平身,曾小乙便徑自走上對麵的戲台,麵朝天字一號廳而立。一旁眾臣看清他一張臉龐棱角分明,劍眉飛揚、星目如箭,凜然看著前方。


    高宗道:“曾小乙,適才是你在吹笛子?”曾小乙斂首答過,高宗又道:“你還會什麽曲子,吹來給朕助興。”曾小乙道:“陛下稍等。敢問主公,第二巡酒的第一道菜是什麽?”後麵的話卻是問張俊的。


    張俊見他與自己商量,登時顏色轉和,道:“下麵這道菜是’切時果一行’,計春藕、鵝梨餅子、甘蔗、乳梨月兒、紅柿子、切棖子、切綠橘、生藕鋌子共八品,來給陛下及諸位大臣解酒。”曾小乙點點頭,道:“便請主公上菜吧,小乙這就吹來。”


    話音剛落,笛聲緩緩流出。仿佛西子湖上,一股綠霧從東吹來,慢慢覆蓋了整個湖麵。笛聲本屬清越,但在他的唇間,宛若簫聲一般低回靜謐,時隱時現,引得四座沉沉冥想,如墮霧中。忽然,一段旋律飄蕩開來,聲音愈來愈長、愈來愈高、愈來愈亮,恰似一縷陽光照進霧靄,照澈整片湖山,青山乍現、碧波初皺、鮮花迭綻、魚蟲爭鳴。眾人正在陶醉之時,旋律陡轉跳躍,仿佛看到一隻蚱蜢纖舟從花港中駛出,駛入荷花叢中,舟中少女歡呼雀躍,互相捉弄,一片歡欣蓬勃的景象。高宗心領神會,隻看得滿席的果蔬都鮮活起來,食欲大開。正自咽了一陣口水,曾小乙一個贈音,引出一段綿長的尾聲,慢板行拍,舒爽人心,好似輕舟入港,綠霧重來,一切視野重又回複朦朧,再看不清了。


    曾小乙收笛躬身,掌聲、叫好聲雷鳴般響了起來,高宗激動不已,也跟著拊掌稱讚。半晌,聲音稍歇,高宗問道:“曾小乙,你這曲子叫什麽名字?”


    曾小乙道:“這隻曲子是草民自填的’采蓮行’。”


    高宗道:“眼下有藕、有橘、有柿子,都是秋冬之物,你為何吹了一首’采蓮行’?”


    曾小乙道:“‘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藕經涼、橘經露、柿子經霜,既為秋冬鮮果,自有歲寒之心。草民一曲’采蓮行’,欲將六月處暑喚回人間。敢問陛下,酷熱炎炎之時,想不想念這歲寒之物?”


    曾小乙所引用的是唐代詩人張九齡“感遇”一詩,詩人以丹橘自比,說自己是一片丹心,欲報答明主,卻懷才不遇。高宗如何不明白曾小乙的意思,當即拍案讚道:“好個’自有歲寒心’!好個曾小乙!”遂向張俊道:“張卿,你這太平樓裏有這等懷才不遇的奇人,你曉不曉得?”


    張俊大汗涔涔,下跪道:“陛下謬讚了,微臣隻道這曾小乙是行伍出身,不曉得他竟然是文武全才。”他這句話自然是撒謊,範廷軒心道:“曾小乙是你的搖錢樹,你豈能不知?”


    高宗叫張俊起來,又向曾小乙道:“給朕說一說,你想要個什麽官職?”在座重臣都是一驚:“皇帝用人向來謹慎,怎會因曾小乙一支曲子,就要封他官做?”


    曾小乙下跪道:“陛下恕罪,草民在這酒樓以販歌為生,已是心滿意足。草名是卑賤之身不敢玷汙廟堂,請陛下收回成命,也好教草民報答主公的養育之恩。”眾人見他說得誠懇,心中頗以為張俊給了他好些恩惠。隻有張氏父子心中奇怪:“這曾小乙向來高傲,怎麽今天忽然轉了性?”


    高宗見他回絕自己的恩典,不大愉快,便默然不語。秦檜最會揣測聖意,便向曾小乙道:“大膽奴才,陛下賜你官職是在內廷,你道是要讓你和在座眾位大人一起站在選徳殿上麽?你這班推脫,難不成是清河郡王不放你?”選徳殿是皇帝早朝的地方,秦檜這樣說不可謂不毒,既維護了高宗的麵子,又令在座眾臣心中喜歡,最毒的是把話頭引到張俊父子身上。張俊忙道:“相國何出此言,曾小乙不過是軍中小校,我有什麽不舍得的。隻是招進宮中,難免傷了陛下顏麵。”高宗聽秦檜、張俊都給自己圓場,也自忖剛才說話太急,此時正好下個台階,便道:“曾小乙,你既然不肯到宮中去,就繼續留在太平樓吧!”張俊喝道:“還不快退下!”


    曾小乙卻道:“陛下息怒。草民別無所長,隻會填詞唱曲,固然不敢奢望廟堂。陛下今日駕臨太平樓,是萬民之福,草民鬥膽竭誠,再為陛下獻歌一曲可好?”


    秦檜見在曾小乙身上找不出主意來排擠張俊,便搶道:“陛下,聽男子唱歌有什麽好?今日大理國第一妙音也在樓中,請她唱上一曲豈不妙哉?”


    高宗自幼受其父徽宗皇帝熏陶,於音律一道十分癡迷,剛才聽罷曾小乙吹笛,委實受用,心想就是父皇在場,也必對曾小乙青眼有加,此刻要他退下,老大不情願,哪裏管什麽大理國第一妙音。隻是秦檜一向機敏,怎麽此刻倒沒看懂他自己的意思,不給自己墊個台階下?正自躊躇,忽然對麵席間站起一個碧衣少女,麵罩白紗,向自己這邊盈盈拜倒,朗聲道:“陛下萬福,大理國民女白慕華叩祝陛下聖安。”她雖口中自稱“白慕華”,其實正是藍月穀穀主苗水仙,隻是在座君臣無一人知道。


    高宗大奇,忙問秦檜緣由。秦檜道:“啟稟陛下,這位白姑娘,是昨日和大理國相府的兩位公子一同入京的。微臣想他們不遠千裏而來,實屬不易,便私自將他們帶到這宴會上,也好叫他們一睹陛下豐采。”


    高宗問道:“高相國府上的公子是哪兩位?”


    高壽貞、鄭元鋒坐在苗水仙身旁,聽到高宗問詢,忙離席下拜,通報了姓名。高宗本因禁軍丟失了“雙生雪蓮”,擔心大理國會遣使臣前來質問,此刻見對方派了相國公子前來,又見他舉止恭謹,猜想大理國也不敢造次,心中甚喜,便道:“既然秦卿說你是大理國第一妙音,你不妨給朕唱上一曲。”


    苗水仙道:“大宋人傑地靈,濟濟英才,民女哪敢獻醜?剛才這位曾相公說要為陛下獻上一曲,民女倒不敢搶了他的先。不妨請曾相公先唱,要是勝過民女,民女也好知難而退。”說著眼波向曾小乙一轉,曾小乙向他頷首示謝。


    高宗笑道:“你很會說話。那麽,曾小乙,你且唱來!”


    曾小乙道:“草民這支曲子改編自李太白的’清平調’,須斟酒敲盞伴唱,懇請陛下恩準草民到駕前演奏。”


    高宗準了。曾小乙走到天字一號廳外戲台上,高宗指著桌上七隻青瓷碗、一雙千足銀箸,向內侍道:“把這個拿去給他用。”此時皇帝絲毫不拘禮法,眾臣料想他已經喝得開懷,無人敢上前勸阻。


    曾小乙叩首稱謝,將七隻青瓷碗一字排開,從一旁同伴手中取過酒壺,舉手斟酒入碗,酒漿流出細如絲線,從左至右、由多漸少,半點也不溢出。曾小乙雙手各執一枝銀箸,抬眼向高宗一瞧,見高宗點頭,先自出聲唱道:


    “我從東海捧珠來,長問天宮玉闥開。


    絳袂錦衣遮不住,畢竟真龍下瑤台。”


    他雖為男子,但發音清亮,綿綿悅耳,令人聞之心蕩。高宗微笑點頭,心想:“起句平平,無甚文采。好在說朕是真龍,倒也貼切。”隻聽得曾小乙雙箸輕擊數下,碧玉碗叮叮作響,五音齊備,複有清角、清羽兩個偏音,音律精準絲毫不遜色於上等的七弦琴,高宗及眾臣都暗暗稱奇。曾小乙手上加快,有時單擊數下,有時雙腕齊震,那響聲便綿綿不絕,瑰麗成章。曾小乙又唱道:


    “汴城煙闕盡飛花,迢遞離愁燕子斜。


    借問尺幅何處寄,過江南望又谘嗟。”


    這一段是說東京汴梁一片狼煙過後,到處落花紛飛,那些南來的燕子隻因負載了太多離愁,幾乎飛不動了。燕子問行人該向哪裏寄送書信,行人告訴燕子,過了江去,還要往南走,燕子不禁感歎路途遙遠。這段詞雖未直言高宗偏安江南,但借離人愁緒道出了祖國山河破碎帶來的種種悲涼,在座眾臣不乏北地之人,逃離故鄉二十年,此刻聽到曾小乙歌喉婉轉,音律悲愴,不由得潸潸落淚。秦檜見高宗猝然變色,心知不妙,便欲上前喝止。高宗卻黯然伸手,阻住秦檜,仍由曾小乙往下唱。那曾小乙旁若無人,狀如瘋癲,手中銀箸越敲越快,忽然將銀箸伸進第二隻碗,手腕揚起,挑出數滴酒飛到第一隻碗中,如此接連飛挑,瞬間把兩個清角、清羽的偏音,換成了變宮、變徵,重新組定了音階。整個曲調忽然變得嗚咽蒼涼。曾小乙星目中突然留下兩股熱淚,聲音頓轉粗獷,吐字鏗然:


    “兵在匣中何不鳴?當年塞外冒頓驚。


    可憐華夏多驕子,忍教英男粉太平。”


    唱到這裏咬牙切齒,暴吼一聲,喝道:“昏君,你寵信奸佞,冤殺忠良,折辱我華夏大好男兒,你死有餘辜!”直嚇得眾臣肝膽盡裂。


    張俊拍案大罵:“曾小乙,你要造反麽?”秦檜卻嚷著:“來人,把這逆賊給我拿下。”


    原來曾小乙這最後一段,是在痛罵昏君奸臣:前一句罵他們把當年令金賊聞風喪膽的神兵利器所在匣子裏,那自是為韓世忠、嶽飛鳴不平;後一句卻是為所有太平樓的“花腿軍”兄弟們登高一呼,說“我們本來是華夏驕子、堂堂男兒,卻被張俊這貪官逼迫,在這裏建酒樓、吹笛子、唱小曲,為你半壁江山粉飾太平”。這種話,張俊豈能忍受?隻因曾小乙這最後一段曲子唱出了一旁“花腿軍”的心聲,竟沒有一人願意上前製服他。張俊連聲呼喊樓外禁軍,曾小乙卻劍眉一樣,從懷中摸出一支匕首,蹭地撲向高宗。


    高宗與曾小乙相距不過丈許,見他如瘋虎般撲來,早已嚇得雙腿發軟,哪還能有力氣躲開這支匕首?


    注:趙構先後有兩個年號,建炎和紹興,死後廟號“高宗”。史家稱呼古代帝王有既定習慣,如漢魏時期,習慣以諡號稱呼,“漢武帝”;唐宋時期,習慣以廟號稱呼,如“宋太祖”;到得明清時期,則習慣以年號稱呼,如“崇禎”、“康熙”。廟號、諡號是帝王駕崩後才有的稱呼,所以宋高宗在世時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廟號是“高宗”。但大家已經稱呼習慣了,作者此處便從簡,以“高宗”指代趙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飲馬山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金匱石室主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金匱石室主人並收藏飲馬山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