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忘機
春到芳菲春淡去,情到深處情轉薄。是的,一個曾經你刻骨愛過的人,有一天會成為你想盡辦法要忘記的人。曾經是你窗前的明月光,如今卻是長在你心頭的刺。曾經是你青春歲月裏的榮耀,如今卻成了剜之不去的恥辱。人間的愛戀不過是聚了散,散了又聚,這世上本沒有誰給得起海枯石爛的誓言,就像河岸給不起青舟永遠的港灣,古道給不起離人永遠的重逢。這人間的一切,我們拿走的、擁有的,有一天都要雙手歸還,滴水不剩。
總還有一些恩愛是我們無法忘記的,還有一些人因為不曾真正得到,所以永遠留存美好的幻想。都說人生萍水是世間最美的相逢,隻因彼此心中存有的是一種朦朧的想象。一個站在雨霧中或是佇立在月光下的人,無論他平日多麽的堅韌,那一刻必定是柔情的。我們期待的愛情,也許是朝夕相處,是相看兩不厭。兩個人在一起相處久了,過著春耕秋嚐的平淡生活,了無新意之時,就會心生厭倦,彼此嫌棄。如同一杯衝泡多次沸水的茶,濾盡了顏色和芬芳,你還會一往情深地將之留在杯中永不舍棄嗎?
這並非是薄情,就像一場戲寡淡落幕,也許會意猶未盡,但是散了終究就是散了,最多在心中停留一夜或那麽幾天也就忘記了。多少愛丟失了從前的滋味,不需要說出口就淡淡疏離。蘇曼殊自知還沒有老到隻剩下回憶的年歲,可是在東京的這些日子,他卻總是反複地翻看情感的賬簿。那些泛黃的頁麵帶著一種荒涼的破舊與殘缺,如同他一直沒有打理的心田長滿了綠苔。蘇曼殊曾經說過,不敢在心田上輕易地種下愛根。可事與願違,這一生他不斷地栽種愛根,卻從不好好地給它們陽光和雨露,他的愛情不到收獲就枯萎而死。
一段又一段緣分被他蹉跎,蘇曼殊自認為是無辜的。流年將一切衝淡,可是你站在歲月的河道撐渡去打撈,依舊可以撈出許多殘留的碎片,撈到紅顏用過的珠釵、脂粉盒,以及她們用過的絹帕,還有淚漬。也許蘇曼殊的確不夠深情,可是在寂寞的光陰裏,他那顆柔軟的詩心總是會將過往的佳人懷想。手執素筆,字還未落在詩箋上,他已淚眼蒙矓。蘇曼殊深切地體會到,與他不離不棄最解心懷的依舊是文字。歲月的爐火烹煮著過往經年,被焚燒的熱情化成灰燼,散落在日子的杯盞中餘溫猶存。
蘇曼殊在32歲這一年,於日本東京寫下了著名的《東居雜詩》十九首。字字句句,皆由心生,任何的語言在詩句中都是那麽蒼白無力。我們可以在詩中讀出他千絲萬縷的情結,讀出一位飄萍之客的羈旅閑愁,一個失意之人的無邊落寞。多想做一隻真正的孤雁,不懼紅塵萬丈,殉身恨海情濤。可他總是會迷失方向,撲騰著翅膀,最終停留在異鄉的肩膀上。佛說,放下一切,方能了空。但他每次把滿山的落葉燒盡,又會期待自然的新生,結束了一段感情,又期許新的故事發生。
流螢明滅夜悠悠,素女嬋娟不耐秋。
相逢莫問人間事,故國傷心隻淚流。
羅襦換罷下西樓,豆蔻香溫語未休。
說到年華更羞怯,水晶簾下學箜篌。
翡翠流蘇白玉鉤,夜涼如水待牽牛。
知否去年人去後,枕函紅淚至今流。
異國名香莫浪偷,窺簾一笑意偏幽。
明珠欲贈還惆悵,來歲雙星怕引愁。
碧沼紅蓮水自流,涉江同上木蘭舟。
可憐十五盈盈女,不信盧家有莫愁。
蟬翼輕紗束細腰,遠山眉黛不能描。
誰知詞客蓬山裏,煙雨按台夢六朝。
槭槭秋林細雨時,天涯漂泊欲何之?
空山流水無人跡,何處蛾眉有怨詞。
我們無法分辨出他哪首詩是寫給哪位紅顏的,隻有他自己明白,提筆的那一刻思念的人是誰。回憶似洶湧的潮水在心田泛濫,不可收拾。蘇曼殊甚至多情地以為,他寫下如許多感人肺腑的詩句就可以抵消他往日的過錯,讓惶恐不安成為問心無愧。這世上沒有重來的日子,沒有後悔的良藥,否則就不需要有悔不當初這個詞了。蘇曼殊不明白,那些女子從來沒有怪罪過他,是他自己背負著內疚一年又一年不能自解。
很多人都不明白,蘇曼殊這一生是否真正刻骨地愛過。他像孤雲一樣,漂泊四海,何曾有過真正的停留?他三十年的光陰,似乎比別人一生都要漫長;邂逅過的情緣,比別人一生都要邂逅得多;發生過的事,比別人一生發生的都要頻繁。可是盤點歲月,又都是些什麽?唯一可以見證的,是他披在身上的袈裟證實他出過家、當過和尚;是那些與他相愛過的女子,她們的名字可以證實蘇曼殊確實愛過,得到過,也失去過;是他的畫冊、他的詩集,還有革命史冊上所記載的名字,這一切都可以證明他不是一個貧乏的人。
其實蘇曼殊心明如鏡,他真愛過的女子到底是誰,他的詩就是最好的見證人。他深深不忘的是那位低眉垂首、手撫琴弦的幽怨女子,是那位和他在台上萍水相逢、台下卻銘心鏤骨的女子,是那個和他一起調煮咖啡、通宵夜話的女子。這位女子,就是日本女郎彈箏人百助。諸多女子中,最愧疚的當為初戀的菊子,至愛之人非百助莫屬,其次才是那些在生命中遊走的紅樓歌妓。蘇曼殊自問他對每個女子都是真心的,盡管最後全部被他傷害,但真正贏取那句“恨不相逢未剃時”的唯有彈箏人。
1916年,蘇曼殊年初從日本回國。這一年,袁世凱準備稱帝,居正在山東成立護國軍,討伐袁世凱。蘇曼殊聞訊,自知不可袖手旁觀,於是在春季前往青島會晤居正,加入了討伐的隊伍。蘇曼殊在青島盤桓數日,感慨頗深。一則是因為身體一直不曾徹底康複,麵對軍隊裏紛亂的局麵感到力不從心,似乎再也尋不到當初的那般熱血沸騰。再則感到自己雖心生蒼苔,但對民族政事依舊牽腸掛肚不能輕鬆放下。
來到青島,最讓蘇曼殊此生難忘的則是嶗山的那場遊曆。嶗山,被稱作是“神仙之宅,靈異之府”。一半是碧海連天,驚濤拍岸;另一半是青鬆怪石,鬱鬱蔥蘢。傳說秦始皇、漢武帝都曾來此求仙,丘長春、張三豐在此修過道,嶗山因此被塗染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嶗山雖是道教名山,對於蘇曼殊這個佛家弟子來說並不衝突。都說道修今生,佛修來世,但是皆旨在清淨修煉,澹然忘機,既是度己,又可度人。
日行月隨,潮來潮往,江山早已經過無數次的更迭,曆史也被改寫得麵目全非。唯有河山依舊醒目如初,多少人將情感托付了出來,得到的又是怎樣的果報?那些一往情深到嶗山來訪仙問道、乞求長生的人,到如今連骸骨都無處尋覓。那些登山采藥、煉丹修仙的道士,又幻化去了哪裏?時間證明了世間種種無情,但一代又一代人依舊為這無情的世間,演繹著不肯謝幕的戲劇。
在浩瀚無邊的大自然麵前,人是多麽的微不足道。山光海色是上蒼給嶗山的天然畫屏,也不知道經曆多少次滄海桑田,才換來這樣的人間奇景。在這裏,你真的可以忘記一切,拋棄一切。無論山下的世界,是晴天還是雨季;無論人間的故事,是開始還是結局;無論塵世的愛人,是活著還是死去。在嶗山,你隻做雲巒霧靄間的一粒微塵,做飛泉瀑布下的一滴水花,做古木蒼鬆上的一隻蟲蟻。
春到芳菲春淡去,情到深處情轉薄。是的,一個曾經你刻骨愛過的人,有一天會成為你想盡辦法要忘記的人。曾經是你窗前的明月光,如今卻是長在你心頭的刺。曾經是你青春歲月裏的榮耀,如今卻成了剜之不去的恥辱。人間的愛戀不過是聚了散,散了又聚,這世上本沒有誰給得起海枯石爛的誓言,就像河岸給不起青舟永遠的港灣,古道給不起離人永遠的重逢。這人間的一切,我們拿走的、擁有的,有一天都要雙手歸還,滴水不剩。
總還有一些恩愛是我們無法忘記的,還有一些人因為不曾真正得到,所以永遠留存美好的幻想。都說人生萍水是世間最美的相逢,隻因彼此心中存有的是一種朦朧的想象。一個站在雨霧中或是佇立在月光下的人,無論他平日多麽的堅韌,那一刻必定是柔情的。我們期待的愛情,也許是朝夕相處,是相看兩不厭。兩個人在一起相處久了,過著春耕秋嚐的平淡生活,了無新意之時,就會心生厭倦,彼此嫌棄。如同一杯衝泡多次沸水的茶,濾盡了顏色和芬芳,你還會一往情深地將之留在杯中永不舍棄嗎?
這並非是薄情,就像一場戲寡淡落幕,也許會意猶未盡,但是散了終究就是散了,最多在心中停留一夜或那麽幾天也就忘記了。多少愛丟失了從前的滋味,不需要說出口就淡淡疏離。蘇曼殊自知還沒有老到隻剩下回憶的年歲,可是在東京的這些日子,他卻總是反複地翻看情感的賬簿。那些泛黃的頁麵帶著一種荒涼的破舊與殘缺,如同他一直沒有打理的心田長滿了綠苔。蘇曼殊曾經說過,不敢在心田上輕易地種下愛根。可事與願違,這一生他不斷地栽種愛根,卻從不好好地給它們陽光和雨露,他的愛情不到收獲就枯萎而死。
一段又一段緣分被他蹉跎,蘇曼殊自認為是無辜的。流年將一切衝淡,可是你站在歲月的河道撐渡去打撈,依舊可以撈出許多殘留的碎片,撈到紅顏用過的珠釵、脂粉盒,以及她們用過的絹帕,還有淚漬。也許蘇曼殊的確不夠深情,可是在寂寞的光陰裏,他那顆柔軟的詩心總是會將過往的佳人懷想。手執素筆,字還未落在詩箋上,他已淚眼蒙矓。蘇曼殊深切地體會到,與他不離不棄最解心懷的依舊是文字。歲月的爐火烹煮著過往經年,被焚燒的熱情化成灰燼,散落在日子的杯盞中餘溫猶存。
蘇曼殊在32歲這一年,於日本東京寫下了著名的《東居雜詩》十九首。字字句句,皆由心生,任何的語言在詩句中都是那麽蒼白無力。我們可以在詩中讀出他千絲萬縷的情結,讀出一位飄萍之客的羈旅閑愁,一個失意之人的無邊落寞。多想做一隻真正的孤雁,不懼紅塵萬丈,殉身恨海情濤。可他總是會迷失方向,撲騰著翅膀,最終停留在異鄉的肩膀上。佛說,放下一切,方能了空。但他每次把滿山的落葉燒盡,又會期待自然的新生,結束了一段感情,又期許新的故事發生。
流螢明滅夜悠悠,素女嬋娟不耐秋。
相逢莫問人間事,故國傷心隻淚流。
羅襦換罷下西樓,豆蔻香溫語未休。
說到年華更羞怯,水晶簾下學箜篌。
翡翠流蘇白玉鉤,夜涼如水待牽牛。
知否去年人去後,枕函紅淚至今流。
異國名香莫浪偷,窺簾一笑意偏幽。
明珠欲贈還惆悵,來歲雙星怕引愁。
碧沼紅蓮水自流,涉江同上木蘭舟。
可憐十五盈盈女,不信盧家有莫愁。
蟬翼輕紗束細腰,遠山眉黛不能描。
誰知詞客蓬山裏,煙雨按台夢六朝。
槭槭秋林細雨時,天涯漂泊欲何之?
空山流水無人跡,何處蛾眉有怨詞。
我們無法分辨出他哪首詩是寫給哪位紅顏的,隻有他自己明白,提筆的那一刻思念的人是誰。回憶似洶湧的潮水在心田泛濫,不可收拾。蘇曼殊甚至多情地以為,他寫下如許多感人肺腑的詩句就可以抵消他往日的過錯,讓惶恐不安成為問心無愧。這世上沒有重來的日子,沒有後悔的良藥,否則就不需要有悔不當初這個詞了。蘇曼殊不明白,那些女子從來沒有怪罪過他,是他自己背負著內疚一年又一年不能自解。
很多人都不明白,蘇曼殊這一生是否真正刻骨地愛過。他像孤雲一樣,漂泊四海,何曾有過真正的停留?他三十年的光陰,似乎比別人一生都要漫長;邂逅過的情緣,比別人一生都要邂逅得多;發生過的事,比別人一生發生的都要頻繁。可是盤點歲月,又都是些什麽?唯一可以見證的,是他披在身上的袈裟證實他出過家、當過和尚;是那些與他相愛過的女子,她們的名字可以證實蘇曼殊確實愛過,得到過,也失去過;是他的畫冊、他的詩集,還有革命史冊上所記載的名字,這一切都可以證明他不是一個貧乏的人。
其實蘇曼殊心明如鏡,他真愛過的女子到底是誰,他的詩就是最好的見證人。他深深不忘的是那位低眉垂首、手撫琴弦的幽怨女子,是那位和他在台上萍水相逢、台下卻銘心鏤骨的女子,是那個和他一起調煮咖啡、通宵夜話的女子。這位女子,就是日本女郎彈箏人百助。諸多女子中,最愧疚的當為初戀的菊子,至愛之人非百助莫屬,其次才是那些在生命中遊走的紅樓歌妓。蘇曼殊自問他對每個女子都是真心的,盡管最後全部被他傷害,但真正贏取那句“恨不相逢未剃時”的唯有彈箏人。
1916年,蘇曼殊年初從日本回國。這一年,袁世凱準備稱帝,居正在山東成立護國軍,討伐袁世凱。蘇曼殊聞訊,自知不可袖手旁觀,於是在春季前往青島會晤居正,加入了討伐的隊伍。蘇曼殊在青島盤桓數日,感慨頗深。一則是因為身體一直不曾徹底康複,麵對軍隊裏紛亂的局麵感到力不從心,似乎再也尋不到當初的那般熱血沸騰。再則感到自己雖心生蒼苔,但對民族政事依舊牽腸掛肚不能輕鬆放下。
來到青島,最讓蘇曼殊此生難忘的則是嶗山的那場遊曆。嶗山,被稱作是“神仙之宅,靈異之府”。一半是碧海連天,驚濤拍岸;另一半是青鬆怪石,鬱鬱蔥蘢。傳說秦始皇、漢武帝都曾來此求仙,丘長春、張三豐在此修過道,嶗山因此被塗染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嶗山雖是道教名山,對於蘇曼殊這個佛家弟子來說並不衝突。都說道修今生,佛修來世,但是皆旨在清淨修煉,澹然忘機,既是度己,又可度人。
日行月隨,潮來潮往,江山早已經過無數次的更迭,曆史也被改寫得麵目全非。唯有河山依舊醒目如初,多少人將情感托付了出來,得到的又是怎樣的果報?那些一往情深到嶗山來訪仙問道、乞求長生的人,到如今連骸骨都無處尋覓。那些登山采藥、煉丹修仙的道士,又幻化去了哪裏?時間證明了世間種種無情,但一代又一代人依舊為這無情的世間,演繹著不肯謝幕的戲劇。
在浩瀚無邊的大自然麵前,人是多麽的微不足道。山光海色是上蒼給嶗山的天然畫屏,也不知道經曆多少次滄海桑田,才換來這樣的人間奇景。在這裏,你真的可以忘記一切,拋棄一切。無論山下的世界,是晴天還是雨季;無論人間的故事,是開始還是結局;無論塵世的愛人,是活著還是死去。在嶗山,你隻做雲巒霧靄間的一粒微塵,做飛泉瀑布下的一滴水花,做古木蒼鬆上的一隻蟲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