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表忠心
重生萬曆:打造最強大明 作者:道心悠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雨勢愈發猛烈,仿佛連天空都在為朱翊鈞內心的掙紮而哭泣。
他屹立於風雨之中,任由雨點打濕了衣襟,眼神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堅定與複雜。
在這一刻,他不再是那個被禮教束縛的皇帝,而是一個在時代洪流中尋求自我價值與帝國未來的思考者。
朱翊鈞深知,作為一國之君,他的每一個決定都關乎國家的興衰與萬民的福祉。
張居正與徐階之間的分歧,不僅僅是個人政見的碰撞,更是關乎國家改革方向、皇權與士紳利益平衡的深刻問題。
他必須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條既能推動國家發展,又能維護皇權尊嚴的道路。
“若張居正真的選擇妥協,與徐階等江南豪紳聯手,那將是對我多年努力的極大諷刺。”
朱翊鈞心中暗想,“我雖為帝王,卻也不能任由他人擺布。我要的,是一個強大而自由的帝國,一個能夠讓我實現抱負、讓百姓安居樂業的帝國。”
朱翊鈞內心的掙紮與盤算,展現了一個帝王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複雜情感。
他渴望超越曆史的束縛,成為一位能夠自由改造中華文明、實現獨裁統治的帝王,這是何等的雄心壯誌。
然而,他也深知這條道路充滿了未知與風險,特別是當他的得力助手張居正可能不再支持他的改革計劃時,他更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考慮過最壞的打算——如果張居正不再願意為他改製,他是否應該像原來曆史上的萬曆皇帝那樣,
選擇罷工躺平,放棄對國家的治理,任由帝國沉淪?這樣的選擇看似輕鬆,實則充滿了無奈與悲哀。
他深知,這樣的行為不僅會讓他失去作為帝王的尊嚴與責任,更可能讓國家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如果他這個皇帝擺爛,最高興的莫過於士大夫了,史書上評價頗高的明仁宗,不就是因為聽話擺爛,所以才被這些士大夫評為最仁厚的皇帝嘛!
事實上,如果朱翊鈞真的擺爛,按照原有曆史發展,他也不會成為亡國之君,可以快活享受一輩子。
但是可惜,朱翊鈞的身體裏住著一個有著強烈愛國情懷的現代人,但朱翊鈞一想到剛剛設立沒多久的軍機處,呈遞上來的一係列大明未來的軍事方略,
還有自己內心想出去看看大好河山的心思,都要因為自己的躺平而付諸東流時,他還是頗不甘心的。
在他有生之年,他必須徹底改造大明,留下一個強大的明帝國,這樣才能不辜負穿越而來!
朱翊鈞在萬曆四年初設立軍機處,是一個獨立於兵部的部門,不受任何部門管轄,隻聽命於皇帝,地位甚至於與內閣相當。
未來兵部隻負責後勤糧草和士兵訓練,軍機處負責全國軍隊統籌和戰時軍事指揮權,再也不是文官越俎代庖瞎指揮,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
目前軍機處也有三人,分別是勳貴之首定國公五軍都督府右都督--徐文璧,五軍都督府都督同知兼薊州總兵--戚繼光,五軍都督府都督同知兼軍校校長--俞大猷。
建立軍機處,其實也是一種削弱內閣權力的手段,之前朱翊鈞或許對於張居正還有現代人的濾鏡,認為他能力強又忠心耿耿,過於依賴他,事實上,張居正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弱點和軟肋,他不是全能的!
所以,現在的朱翊鈞更加成熟,他明白,作為一國之君,必須擁有獨立的人格和決策能力,不能過度依賴任何一個人,即便是像張居正這樣的重臣。
怪不得曆代皇帝都自稱孤家寡人呢!
現實不得不讓你做選擇!
當然如果張居正真的撂擔子不幹了,甚至於與徐階未代表的江南豪紳沆瀣一氣,他朱翊鈞也不是沒辦法,大不了掀桌子不玩了,後世偉人曾說槍杆子出政權,大不了老子再革命一次,掀翻地主階層,
20萬編練的新軍和內庫將近1億的白銀就是他敢掀桌子的底氣。
當然這是最壞的打算,現在還不是時候,還有回旋餘地。
再說天下文官之間並非鐵板一塊,存在著各種矛盾和利益衝突,還是有操作空間的!
“先靜觀其變。隻是有關於先生與徐家接觸的事,一有情況就立即報於朕知道。”
朱翊鈞先對鄭陽吩咐了一句。
“是!”
鄭陽答應了一聲,且告退了出去。
不久後,
張宏躬身行禮,聲音低沉而恭敬:“啟稟皇爺,申時行申師傅與薊州戚侯各有密奏送達,請皇爺過目。”
朱翊鈞眼神微閃,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笑意:“哦?倒是巧了,兩位重臣同時來奏,必是有要事。”他接過密奏,目光先落在申時行的那份上,心中暗自思量。
朱翊鈞心想:申時行啊申時行,你倒是個機敏之人,知道在這關鍵時刻向我表忠心。
隻是,你又能看透幾分這朝堂的暗流湧動呢?
朱翊鈞輕啟密奏,邊讀邊緩緩道出:“申師傅這密奏,倒是坦誠。
張居正之意,他心知肚明,卻又暗自揣摩朕的心思,有趣。”他放下申時行的密奏,轉而看向戚繼光的那一份,眼中閃過一絲期待。
張宏見皇上神色變化,心中暗自揣摩,適時插話):“戚侯的密奏,想來也是邊疆急報,或是有何獨到見解,欲與皇爺共謀國是。”
朱翊鈞輕笑,眼神中閃過一抹狡黠:“張宏啊,你這老狐狸,倒是會察言觀色。
不過,這朝堂之上,哪有絕對的忠誠與背叛,不過是利益與權力的博弈罷了。”
他邊說邊打開戚繼光的密奏,隻見其中不僅詳述了邊關軍情,還隱約透露出對朝中改革的支持,以及對張居正可能妥協的憂慮。
朱翊鈞心中暗喜:戚繼光,你雖遠在邊疆,卻心係朝堂,這份忠誠與遠見,朕甚慰。
朱翊鈞合上密奏,目光如炬,望向張宏:“張宏,你如何看待申時行與戚繼光的密奏?”
張宏躬身,語氣堅定:“回皇爺,老奴以為,申師傅與戚侯皆乃國之棟梁,他們各抒己見,正是為大明江山社稷著想。皇爺英明,定能洞察秋毫,做出最明智的決斷。”
朱翊鈞點頭,目光深邃:“說得好。朕要的,就是這般忠心耿耿、敢於直言的臣子。
至於張居正與徐階之事,朕自有計較。你二人,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務必替朕盯緊了,有任何風吹草動,即刻來報。”
朱翊鈞心中暗下決心:這朝堂之上,風起雲湧,朕既要穩固皇權,又要推進改革,每一步都需謹慎。
他屹立於風雨之中,任由雨點打濕了衣襟,眼神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堅定與複雜。
在這一刻,他不再是那個被禮教束縛的皇帝,而是一個在時代洪流中尋求自我價值與帝國未來的思考者。
朱翊鈞深知,作為一國之君,他的每一個決定都關乎國家的興衰與萬民的福祉。
張居正與徐階之間的分歧,不僅僅是個人政見的碰撞,更是關乎國家改革方向、皇權與士紳利益平衡的深刻問題。
他必須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條既能推動國家發展,又能維護皇權尊嚴的道路。
“若張居正真的選擇妥協,與徐階等江南豪紳聯手,那將是對我多年努力的極大諷刺。”
朱翊鈞心中暗想,“我雖為帝王,卻也不能任由他人擺布。我要的,是一個強大而自由的帝國,一個能夠讓我實現抱負、讓百姓安居樂業的帝國。”
朱翊鈞內心的掙紮與盤算,展現了一個帝王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複雜情感。
他渴望超越曆史的束縛,成為一位能夠自由改造中華文明、實現獨裁統治的帝王,這是何等的雄心壯誌。
然而,他也深知這條道路充滿了未知與風險,特別是當他的得力助手張居正可能不再支持他的改革計劃時,他更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考慮過最壞的打算——如果張居正不再願意為他改製,他是否應該像原來曆史上的萬曆皇帝那樣,
選擇罷工躺平,放棄對國家的治理,任由帝國沉淪?這樣的選擇看似輕鬆,實則充滿了無奈與悲哀。
他深知,這樣的行為不僅會讓他失去作為帝王的尊嚴與責任,更可能讓國家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如果他這個皇帝擺爛,最高興的莫過於士大夫了,史書上評價頗高的明仁宗,不就是因為聽話擺爛,所以才被這些士大夫評為最仁厚的皇帝嘛!
事實上,如果朱翊鈞真的擺爛,按照原有曆史發展,他也不會成為亡國之君,可以快活享受一輩子。
但是可惜,朱翊鈞的身體裏住著一個有著強烈愛國情懷的現代人,但朱翊鈞一想到剛剛設立沒多久的軍機處,呈遞上來的一係列大明未來的軍事方略,
還有自己內心想出去看看大好河山的心思,都要因為自己的躺平而付諸東流時,他還是頗不甘心的。
在他有生之年,他必須徹底改造大明,留下一個強大的明帝國,這樣才能不辜負穿越而來!
朱翊鈞在萬曆四年初設立軍機處,是一個獨立於兵部的部門,不受任何部門管轄,隻聽命於皇帝,地位甚至於與內閣相當。
未來兵部隻負責後勤糧草和士兵訓練,軍機處負責全國軍隊統籌和戰時軍事指揮權,再也不是文官越俎代庖瞎指揮,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
目前軍機處也有三人,分別是勳貴之首定國公五軍都督府右都督--徐文璧,五軍都督府都督同知兼薊州總兵--戚繼光,五軍都督府都督同知兼軍校校長--俞大猷。
建立軍機處,其實也是一種削弱內閣權力的手段,之前朱翊鈞或許對於張居正還有現代人的濾鏡,認為他能力強又忠心耿耿,過於依賴他,事實上,張居正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弱點和軟肋,他不是全能的!
所以,現在的朱翊鈞更加成熟,他明白,作為一國之君,必須擁有獨立的人格和決策能力,不能過度依賴任何一個人,即便是像張居正這樣的重臣。
怪不得曆代皇帝都自稱孤家寡人呢!
現實不得不讓你做選擇!
當然如果張居正真的撂擔子不幹了,甚至於與徐階未代表的江南豪紳沆瀣一氣,他朱翊鈞也不是沒辦法,大不了掀桌子不玩了,後世偉人曾說槍杆子出政權,大不了老子再革命一次,掀翻地主階層,
20萬編練的新軍和內庫將近1億的白銀就是他敢掀桌子的底氣。
當然這是最壞的打算,現在還不是時候,還有回旋餘地。
再說天下文官之間並非鐵板一塊,存在著各種矛盾和利益衝突,還是有操作空間的!
“先靜觀其變。隻是有關於先生與徐家接觸的事,一有情況就立即報於朕知道。”
朱翊鈞先對鄭陽吩咐了一句。
“是!”
鄭陽答應了一聲,且告退了出去。
不久後,
張宏躬身行禮,聲音低沉而恭敬:“啟稟皇爺,申時行申師傅與薊州戚侯各有密奏送達,請皇爺過目。”
朱翊鈞眼神微閃,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笑意:“哦?倒是巧了,兩位重臣同時來奏,必是有要事。”他接過密奏,目光先落在申時行的那份上,心中暗自思量。
朱翊鈞心想:申時行啊申時行,你倒是個機敏之人,知道在這關鍵時刻向我表忠心。
隻是,你又能看透幾分這朝堂的暗流湧動呢?
朱翊鈞輕啟密奏,邊讀邊緩緩道出:“申師傅這密奏,倒是坦誠。
張居正之意,他心知肚明,卻又暗自揣摩朕的心思,有趣。”他放下申時行的密奏,轉而看向戚繼光的那一份,眼中閃過一絲期待。
張宏見皇上神色變化,心中暗自揣摩,適時插話):“戚侯的密奏,想來也是邊疆急報,或是有何獨到見解,欲與皇爺共謀國是。”
朱翊鈞輕笑,眼神中閃過一抹狡黠:“張宏啊,你這老狐狸,倒是會察言觀色。
不過,這朝堂之上,哪有絕對的忠誠與背叛,不過是利益與權力的博弈罷了。”
他邊說邊打開戚繼光的密奏,隻見其中不僅詳述了邊關軍情,還隱約透露出對朝中改革的支持,以及對張居正可能妥協的憂慮。
朱翊鈞心中暗喜:戚繼光,你雖遠在邊疆,卻心係朝堂,這份忠誠與遠見,朕甚慰。
朱翊鈞合上密奏,目光如炬,望向張宏:“張宏,你如何看待申時行與戚繼光的密奏?”
張宏躬身,語氣堅定:“回皇爺,老奴以為,申師傅與戚侯皆乃國之棟梁,他們各抒己見,正是為大明江山社稷著想。皇爺英明,定能洞察秋毫,做出最明智的決斷。”
朱翊鈞點頭,目光深邃:“說得好。朕要的,就是這般忠心耿耿、敢於直言的臣子。
至於張居正與徐階之事,朕自有計較。你二人,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務必替朕盯緊了,有任何風吹草動,即刻來報。”
朱翊鈞心中暗下決心:這朝堂之上,風起雲湧,朕既要穩固皇權,又要推進改革,每一步都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