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勞動最光榮
重生萬曆:打造最強大明 作者:道心悠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暴力?哼,我隻遵從本心,今日不打醒你,難消我心頭之恨!”李贄邊說邊回頭,對隨後被押入的王世貞與曇陽子喊道:“二位,還愣著作甚?此等小人,不除不足以平民憤!”
王世貞聞言,從袖中掏出一錠銀子,眼中閃過一抹狡黠:“說得好!我早有準備!”說著,他奮力一擲,本想直擊何心隱,卻不料力道偏了,那銀錠竟穿透了牢房的縫隙,不偏不倚地砸在了剛巧路過的東廠提督太監鄭陽的額頭上。
“哎喲!”鄭陽痛呼一聲,捂住額頭,怒不可遏:“反了,真是反了!來人,給我拿下這些狂徒!”
眾儒士見狀,皆是目瞪口呆,王世貞更是愣在原地,望著那因自己而受傷的鄭陽,一臉愕然,手足無措。
“哈哈,王鳳洲,你這一擲,怕是要名垂青史了!”徐琨在一旁幸災樂禍地笑道,氣氛一時變得微妙而尷尬。
鄭陽強忍怒火,推開攙扶他的錦衣衛王偉,大步走向何心隱等人,冷冷下令:“將他們移至新牢房,加重勞役,我要讓他們知道,詔獄不是他們可以撒野的地方!”
王偉領命而去,臨走前還不忘啐了一口:“真是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瘋子!”
在那幽暗而壓抑的圓形牢獄之中,每一間單薄的磚房都像是囚禁思想的牢籠,卻意外地成為了思想碰撞的舞台。
天井之上,一縷微光穿透雲層,灑在這片特殊的“講堂”上,映照出一張張或激昂、或憤慨的臉龐。
李贄站在天井中央,衣衫雖破,眼神卻如炬,他的話語如同鋒利的刀刃,直刺那些固守陳規的大儒心髒:“道德,不過是某些人手中的工具,用以粉飾太平,掩蓋私欲。真正的智慧,在於看清這世界的本質,而非盲目崇拜那些虛無縹緲的德行。”
焦竑聞言,臉色鐵青,他猛地站起,聲音因憤怒而顫抖:“李贄,你竟敢如此褻瀆聖賢之道!道德乃立國之本,你此言,無異於自絕於天下士子!”
李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針鋒相對:“焦兄言之差矣,道德若真能成為立國之本,為何這天下依舊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我們所追求的,應是讓每個人都能自由思考,而非被一套套虛偽的道德枷鎖束縛。”
此時,周圍的大儒們紛紛加入辯論,有的怒不可遏,有的則若有所思。
一位年邁的大儒顫巍巍地站起,指著李贄:“你這等妖言惑眾之徒,若不除之,必成大患!”他轉而向沉默的王偉懇求:“王大人,您身為錦衣衛指揮使,豈能坐視不管?”
王偉放下手中的詞話本,抬頭望向那混亂的場麵,眼中閃過一絲玩味。
他緩緩開口,聲音不高卻清晰可聞:“諸位大人,本官雖為天子近臣,但今日之事,乃是學問之爭,非本官所能裁決。再者,陛下有旨,錦衣衛不得直接介入此類紛爭。”
此言一出,眾人嘩然。
有人失望,有人憤慨,而李贄則嘴角微揚,仿佛早已料到這一結果。
他繼續高談闊論,言辭愈發犀利,引得眾人或怒或笑,氣氛一時達到了高潮。
......................................
陽光斜灑在錦衣衛北鎮撫司新設的紗坊內,一片繁忙而又略顯突兀的景象中,一群平日裏高談闊論的大儒名士被安排在了這裏,準備體驗一番“百姓日用即道”的真諦。
王偉,這位錦衣衛的指揮同知,站在眾人麵前,神色嚴峻又不失幾分戲謔,宣布著皇帝的旨意。
“諸位大人,今日非但要論道,更要行道。紡紗四時辰,體驗民生疾苦,方能知學問非空談,而在實踐之中。”他的聲音回蕩在紗坊內,帶著幾分不容置疑的威嚴。
何心隱聞言,臉色鐵青,嘴角抽搐,仿佛聽到了世間最不可思議的命令。
“陛下怎可如此?我等士人,豈能與白丁同流合汙,更遑論紡紗這等婦人之事!”他的話語中滿是憤慨與不甘,仿佛自己的尊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踐踏。
這時,李贄站了出來,他那雙銳利的眼睛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淡然一笑:“何大人此言差矣,白丁之事,亦是世間之道。
衣食住行,哪一樣不是百姓所創?學問若不能解民之苦,又有何用?”說罷,他大步流星走向紡車,一副準備大幹一場的模樣,卻在麵對複雜的紡車時,露出了幾分尷尬與茫然。
“哈哈,李兄豪氣幹雲,卻也難逃這紡車之困。”曇陽子適時插話,語氣中帶著幾分調侃,卻也透露出對李贄勇氣的敬佩。
正當眾人或笑或歎之際,劉賢那沉穩的聲音響起:“此乃腳踏紡車,操作並不複雜。”他邊說邊上前,熟練地演示起來,那份從容與自信,瞬間贏得了所有人的目光和尊敬。
“哎呀,劉兄真是深藏不露,我等自愧不如。”曇陽子笑道,話語間滿是敬佩。
隨著劉賢的示範,紗坊內逐漸熱鬧起來,大儒們或笨拙或認真地嚐試著紡紗。
............................
萬曆四年,
深秋時節的南直應天府,
寒風已悄然滲透進每一個角落,連府衙的班房也未能幸免,透著一股刺骨的涼意。
班房內,昏黃的燭光搖曳,映照著庶民劉楊海那張疲憊不堪、滿是塵土的臉龐。
“我家……真的沒這麽多田啊。”楊海的聲音沙啞而無力,像是被歲月和絕望一同磨蝕過的老木,每一聲歎息都伴隨著心中無盡的苦澀。
他雙手環抱著膝蓋,蜷縮在冰冷的地上,眼神空洞地望著斑駁的牆壁,那裏似乎藏著他所有未了的夢想與掙紮。
正當他陷入無盡的自我懷疑與絕望之際,一陣沉重的腳步聲打破了班房的寂靜。
一隊衙役手持水火棍,麵無表情地走到班房門口,鐵門吱嘎作響,仿佛連空氣都凝固了。
“楊海,起來,府台大老爺要見你,跟我們走一趟。”領頭的衙役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卻也藏著幾分不易察覺的同情。
楊海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愕,隨即是難以置信的喜悅。他猛地抬頭,眼中仿佛重新點燃了希望的火花:“真……真的嗎?府台大老爺要見我?”
“沒錯,快起來,別磨蹭。”衙役催促道,但語氣中已沒有了先前的冰冷。
楊海掙紮著站起身,身體因長時間的囚禁而顯得僵硬。
他踉蹌著走出班房,每一步都像是踩在雲端,既輕飄又不真實。
外麵的陽光刺得他眯起了眼,但那份久違的自由感卻讓他心頭一暖。
“這……這是真的嗎?我是不是要自由了?”楊海忍不住向身旁的衙役確認,聲音中帶著一絲顫抖。
衙役沒有直接回答,隻是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那動作裏似乎包含了太多無法言說的意味。
隨著一行人穿過府衙的長廊,每一步都像是踏在楊海的心坎上,激起層層漣漪。
王世貞聞言,從袖中掏出一錠銀子,眼中閃過一抹狡黠:“說得好!我早有準備!”說著,他奮力一擲,本想直擊何心隱,卻不料力道偏了,那銀錠竟穿透了牢房的縫隙,不偏不倚地砸在了剛巧路過的東廠提督太監鄭陽的額頭上。
“哎喲!”鄭陽痛呼一聲,捂住額頭,怒不可遏:“反了,真是反了!來人,給我拿下這些狂徒!”
眾儒士見狀,皆是目瞪口呆,王世貞更是愣在原地,望著那因自己而受傷的鄭陽,一臉愕然,手足無措。
“哈哈,王鳳洲,你這一擲,怕是要名垂青史了!”徐琨在一旁幸災樂禍地笑道,氣氛一時變得微妙而尷尬。
鄭陽強忍怒火,推開攙扶他的錦衣衛王偉,大步走向何心隱等人,冷冷下令:“將他們移至新牢房,加重勞役,我要讓他們知道,詔獄不是他們可以撒野的地方!”
王偉領命而去,臨走前還不忘啐了一口:“真是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瘋子!”
在那幽暗而壓抑的圓形牢獄之中,每一間單薄的磚房都像是囚禁思想的牢籠,卻意外地成為了思想碰撞的舞台。
天井之上,一縷微光穿透雲層,灑在這片特殊的“講堂”上,映照出一張張或激昂、或憤慨的臉龐。
李贄站在天井中央,衣衫雖破,眼神卻如炬,他的話語如同鋒利的刀刃,直刺那些固守陳規的大儒心髒:“道德,不過是某些人手中的工具,用以粉飾太平,掩蓋私欲。真正的智慧,在於看清這世界的本質,而非盲目崇拜那些虛無縹緲的德行。”
焦竑聞言,臉色鐵青,他猛地站起,聲音因憤怒而顫抖:“李贄,你竟敢如此褻瀆聖賢之道!道德乃立國之本,你此言,無異於自絕於天下士子!”
李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針鋒相對:“焦兄言之差矣,道德若真能成為立國之本,為何這天下依舊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我們所追求的,應是讓每個人都能自由思考,而非被一套套虛偽的道德枷鎖束縛。”
此時,周圍的大儒們紛紛加入辯論,有的怒不可遏,有的則若有所思。
一位年邁的大儒顫巍巍地站起,指著李贄:“你這等妖言惑眾之徒,若不除之,必成大患!”他轉而向沉默的王偉懇求:“王大人,您身為錦衣衛指揮使,豈能坐視不管?”
王偉放下手中的詞話本,抬頭望向那混亂的場麵,眼中閃過一絲玩味。
他緩緩開口,聲音不高卻清晰可聞:“諸位大人,本官雖為天子近臣,但今日之事,乃是學問之爭,非本官所能裁決。再者,陛下有旨,錦衣衛不得直接介入此類紛爭。”
此言一出,眾人嘩然。
有人失望,有人憤慨,而李贄則嘴角微揚,仿佛早已料到這一結果。
他繼續高談闊論,言辭愈發犀利,引得眾人或怒或笑,氣氛一時達到了高潮。
......................................
陽光斜灑在錦衣衛北鎮撫司新設的紗坊內,一片繁忙而又略顯突兀的景象中,一群平日裏高談闊論的大儒名士被安排在了這裏,準備體驗一番“百姓日用即道”的真諦。
王偉,這位錦衣衛的指揮同知,站在眾人麵前,神色嚴峻又不失幾分戲謔,宣布著皇帝的旨意。
“諸位大人,今日非但要論道,更要行道。紡紗四時辰,體驗民生疾苦,方能知學問非空談,而在實踐之中。”他的聲音回蕩在紗坊內,帶著幾分不容置疑的威嚴。
何心隱聞言,臉色鐵青,嘴角抽搐,仿佛聽到了世間最不可思議的命令。
“陛下怎可如此?我等士人,豈能與白丁同流合汙,更遑論紡紗這等婦人之事!”他的話語中滿是憤慨與不甘,仿佛自己的尊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踐踏。
這時,李贄站了出來,他那雙銳利的眼睛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淡然一笑:“何大人此言差矣,白丁之事,亦是世間之道。
衣食住行,哪一樣不是百姓所創?學問若不能解民之苦,又有何用?”說罷,他大步流星走向紡車,一副準備大幹一場的模樣,卻在麵對複雜的紡車時,露出了幾分尷尬與茫然。
“哈哈,李兄豪氣幹雲,卻也難逃這紡車之困。”曇陽子適時插話,語氣中帶著幾分調侃,卻也透露出對李贄勇氣的敬佩。
正當眾人或笑或歎之際,劉賢那沉穩的聲音響起:“此乃腳踏紡車,操作並不複雜。”他邊說邊上前,熟練地演示起來,那份從容與自信,瞬間贏得了所有人的目光和尊敬。
“哎呀,劉兄真是深藏不露,我等自愧不如。”曇陽子笑道,話語間滿是敬佩。
隨著劉賢的示範,紗坊內逐漸熱鬧起來,大儒們或笨拙或認真地嚐試著紡紗。
............................
萬曆四年,
深秋時節的南直應天府,
寒風已悄然滲透進每一個角落,連府衙的班房也未能幸免,透著一股刺骨的涼意。
班房內,昏黃的燭光搖曳,映照著庶民劉楊海那張疲憊不堪、滿是塵土的臉龐。
“我家……真的沒這麽多田啊。”楊海的聲音沙啞而無力,像是被歲月和絕望一同磨蝕過的老木,每一聲歎息都伴隨著心中無盡的苦澀。
他雙手環抱著膝蓋,蜷縮在冰冷的地上,眼神空洞地望著斑駁的牆壁,那裏似乎藏著他所有未了的夢想與掙紮。
正當他陷入無盡的自我懷疑與絕望之際,一陣沉重的腳步聲打破了班房的寂靜。
一隊衙役手持水火棍,麵無表情地走到班房門口,鐵門吱嘎作響,仿佛連空氣都凝固了。
“楊海,起來,府台大老爺要見你,跟我們走一趟。”領頭的衙役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卻也藏著幾分不易察覺的同情。
楊海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愕,隨即是難以置信的喜悅。他猛地抬頭,眼中仿佛重新點燃了希望的火花:“真……真的嗎?府台大老爺要見我?”
“沒錯,快起來,別磨蹭。”衙役催促道,但語氣中已沒有了先前的冰冷。
楊海掙紮著站起身,身體因長時間的囚禁而顯得僵硬。
他踉蹌著走出班房,每一步都像是踩在雲端,既輕飄又不真實。
外麵的陽光刺得他眯起了眼,但那份久違的自由感卻讓他心頭一暖。
“這……這是真的嗎?我是不是要自由了?”楊海忍不住向身旁的衙役確認,聲音中帶著一絲顫抖。
衙役沒有直接回答,隻是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那動作裏似乎包含了太多無法言說的意味。
隨著一行人穿過府衙的長廊,每一步都像是踏在楊海的心坎上,激起層層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