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趣事
重生萬曆:打造最強大明 作者:道心悠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紫禁城,禦書房】
朱翊鈞正襟危坐於龍椅之上,手中把玩著一枚玉璽,眼神中滿是玩味。“張先生,朕聽說你府上近日熱鬧非凡?”
張居正步入禦書房,躬身行禮:“陛下聖明,微臣府中確實有些瑣事需處理,但皆未敢有絲毫懈怠於國事。”
朱翊鈞輕笑,將手中的密信遞給張居正:“先生看看這個,申時行的手段,倒是讓朕大開眼界。”
張居正接過信,快速瀏覽,臉色逐漸凝重。“申時行此舉,實乃不智。他既想維護同僚之情,又想討好陛下,卻不知已將自己置於兩難之地。”
朱翊鈞點頭,語氣中帶著幾分玩味:“先生以為,此事當如何處置?”
張居正沉吟片刻,眼中閃過一抹決絕:“陛下,微臣以為,申時行雖有錯,但念其初犯,且一心為國,可稍加懲戒以儆效尤。至於徐階,微臣自有計較。”
朱翊鈞微微一笑,仿佛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先生既有定計,朕自當全力支持。隻是,這朝堂之上,風雲變幻,還望先生多加小心。”
張居正躬身行禮,語氣堅定:“陛下放心,微臣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翊鈞坐在龍椅上,目光深邃,望著下方跪拜的張居正。
他通過這些文官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張居正、徐階與申時行之間的信件往來,感受到了朝堂上的暗流湧動。
“原來如此,申時行竟是如此狡猾,以密奏和私信在兩位首輔之間周旋。”
朱翊鈞心中暗笑,卻也不免對申時行的手段感到幾分敬佩。
這種能在權力鬥爭中保持微妙平衡的能力,正是他作為帝王所需要的。
“看來,朕的臣子們並非完全同心,但這恰恰給了朕更大的操作空間。”朱翊鈞暗自思量,他深知作為帝王,最重要的是平衡各方勢力,讓朝廷機器能夠順利運轉。
而此刻,他更加確信,隻要自己牢牢掌握君權,就沒有什麽是玩不過的。
張居正的擔憂——君權旁落,以及他對何心隱等離經叛道之人的警惕,讓朱翊鈞深感認同。
他明白,一個國家的穩定與繁榮,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
隻有中央集權,才能確保國家的統一與秩序,才能避免分裂與戰亂帶來的災難。
“是的,朕必須繼續集權,做一個真正的中華帝王。”朱翊鈞在心中堅定了這一信念。
他深知,在這個時代,大多數的精英都選擇了忠於皇帝,選擇了維護中央集權。
這不僅僅是他們個人的選擇,更是時代賦予他們的使命。
戚繼光、張居正、申時行……這些名字在朱翊鈞的腦海中一一閃過。
他們或許有著各自的私心和算計,但在維護國家穩定與統一這一點上,他們是堅定的。
他們選擇了對皇帝絕對忠誠,選擇了維護中央集權,這就是他們的高明之處。
“當然,朕也不是不通情理之人。”朱翊鈞暗自思量,“他們忠誠於朕,朕自然也要寬仁待他們。隻有這樣,君臣之間才能相互信任,共同治理好這個國家。”
..............................
紫禁城的晨曦中,一縷陽光穿透雲層,斑駁地灑在禦書房的琉璃瓦上,映出幾分莊嚴與神秘。
朱翊鈞,這位年輕的帝王,身著龍袍,眉頭緊鎖,正坐於案前,手中把玩著一枚玉璽,心中盤算著國家大計。
“鄭陽,你且細細道來,這些日子,詔獄裏可有什麽新鮮事兒?”朱翊鈞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鄭陽躬身前行幾步,恭敬地回答:“回皇爺,近日詔獄內可真是熱鬧非凡。
王世貞與楊慎二位大儒,初時還故作鎮定,談論著孔孟之道,轉眼間便因見解不合,爭執得麵紅耳赤,甚至差點動手。
還有那李贄,更是語出驚人,直言理學之弊,引得眾人側目。”
朱翊鈞聞言,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心中暗道:“這些老家夥,倒是比朕想象中更有活力。”他輕敲桌麵,沉吟片刻後,眼中閃過一絲狡黠,“既然他們如此‘不安分’,那便讓他們更‘充實’些吧。”
“鄭陽,傳朕旨意,北鎮撫司即刻擴建詔獄,效仿閩地圍屋,每間牢房緊密相連,中庭設為講學之地。讓他們既能唇槍舌劍,又能動手實踐,看看是他們的學問厲害,還是朕的手段高明。”
鄭陽聞言,心領神會,連忙應聲道:“遵旨!皇爺此舉,既是對他們的考驗,也是對我大明\"新思想\"的扶持,實乃高瞻遠矚。”
朱翊鈞微微一笑,“不僅如此,朕還要讓他們親身體會百姓疾苦,知道何為‘百姓日用即道’。
北鎮撫司下可開設織坊,讓他們織布紡紗,所得錢財充公,多勞多得,看誰還敢說朕是昏君!”
說到這裏,朱翊鈞不禁自嘲一笑,“朕這皇帝,怕是史上頭一遭,親自督工,還兼著‘包工頭’的角色了。”
數日後,陰暗潮濕的詔獄內,空氣中彌漫著壓抑與不安。何心隱,這位泰州學派的異類,正以一種近乎挑釁的姿態,向圍坐四周的儒士們闡述他的驚世駭俗之論。
“諸位同僚,聽我一言,聖賢之道,非但引領士人,更應成為商賈之燈塔,商賈則以其智慧與財富,促進工農之繁榮。至於官吏,若僅知坐享其成,不事生產,自當居於末位,甘為萬民之仆!”何心隱言辭激昂,眼中閃爍著異樣的光芒。
羅汝芳,同為學派大儒,聞言眉頭緊鎖,反駁道:“心隱兄此言差矣,農工乃國家之根本,豈能為逐利之商賈所驅使?此等謬論,實難苟同!”
“謬論?哈哈,羅兄莫非是怕商賈之崛起,動搖了你我士人的地位?”何心隱冷笑,正欲進一步闡述,忽聞牢門轟然開啟,李贄如怒獅般衝入,直奔何心隱而來。
“何心隱!你這陰險小人,我李卓吾敬你如師,你卻背後捅刀,害我至此!”李贄怒吼,拳如雨下,每一擊都帶著無盡的憤怒與不甘。
何心隱猝不及防,瞬間鼻青臉腫,卻也不甘示弱:“李卓吾,你枉為讀書人,竟以暴力解決問題!”
朱翊鈞正襟危坐於龍椅之上,手中把玩著一枚玉璽,眼神中滿是玩味。“張先生,朕聽說你府上近日熱鬧非凡?”
張居正步入禦書房,躬身行禮:“陛下聖明,微臣府中確實有些瑣事需處理,但皆未敢有絲毫懈怠於國事。”
朱翊鈞輕笑,將手中的密信遞給張居正:“先生看看這個,申時行的手段,倒是讓朕大開眼界。”
張居正接過信,快速瀏覽,臉色逐漸凝重。“申時行此舉,實乃不智。他既想維護同僚之情,又想討好陛下,卻不知已將自己置於兩難之地。”
朱翊鈞點頭,語氣中帶著幾分玩味:“先生以為,此事當如何處置?”
張居正沉吟片刻,眼中閃過一抹決絕:“陛下,微臣以為,申時行雖有錯,但念其初犯,且一心為國,可稍加懲戒以儆效尤。至於徐階,微臣自有計較。”
朱翊鈞微微一笑,仿佛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先生既有定計,朕自當全力支持。隻是,這朝堂之上,風雲變幻,還望先生多加小心。”
張居正躬身行禮,語氣堅定:“陛下放心,微臣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翊鈞坐在龍椅上,目光深邃,望著下方跪拜的張居正。
他通過這些文官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張居正、徐階與申時行之間的信件往來,感受到了朝堂上的暗流湧動。
“原來如此,申時行竟是如此狡猾,以密奏和私信在兩位首輔之間周旋。”
朱翊鈞心中暗笑,卻也不免對申時行的手段感到幾分敬佩。
這種能在權力鬥爭中保持微妙平衡的能力,正是他作為帝王所需要的。
“看來,朕的臣子們並非完全同心,但這恰恰給了朕更大的操作空間。”朱翊鈞暗自思量,他深知作為帝王,最重要的是平衡各方勢力,讓朝廷機器能夠順利運轉。
而此刻,他更加確信,隻要自己牢牢掌握君權,就沒有什麽是玩不過的。
張居正的擔憂——君權旁落,以及他對何心隱等離經叛道之人的警惕,讓朱翊鈞深感認同。
他明白,一個國家的穩定與繁榮,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
隻有中央集權,才能確保國家的統一與秩序,才能避免分裂與戰亂帶來的災難。
“是的,朕必須繼續集權,做一個真正的中華帝王。”朱翊鈞在心中堅定了這一信念。
他深知,在這個時代,大多數的精英都選擇了忠於皇帝,選擇了維護中央集權。
這不僅僅是他們個人的選擇,更是時代賦予他們的使命。
戚繼光、張居正、申時行……這些名字在朱翊鈞的腦海中一一閃過。
他們或許有著各自的私心和算計,但在維護國家穩定與統一這一點上,他們是堅定的。
他們選擇了對皇帝絕對忠誠,選擇了維護中央集權,這就是他們的高明之處。
“當然,朕也不是不通情理之人。”朱翊鈞暗自思量,“他們忠誠於朕,朕自然也要寬仁待他們。隻有這樣,君臣之間才能相互信任,共同治理好這個國家。”
..............................
紫禁城的晨曦中,一縷陽光穿透雲層,斑駁地灑在禦書房的琉璃瓦上,映出幾分莊嚴與神秘。
朱翊鈞,這位年輕的帝王,身著龍袍,眉頭緊鎖,正坐於案前,手中把玩著一枚玉璽,心中盤算著國家大計。
“鄭陽,你且細細道來,這些日子,詔獄裏可有什麽新鮮事兒?”朱翊鈞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鄭陽躬身前行幾步,恭敬地回答:“回皇爺,近日詔獄內可真是熱鬧非凡。
王世貞與楊慎二位大儒,初時還故作鎮定,談論著孔孟之道,轉眼間便因見解不合,爭執得麵紅耳赤,甚至差點動手。
還有那李贄,更是語出驚人,直言理學之弊,引得眾人側目。”
朱翊鈞聞言,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心中暗道:“這些老家夥,倒是比朕想象中更有活力。”他輕敲桌麵,沉吟片刻後,眼中閃過一絲狡黠,“既然他們如此‘不安分’,那便讓他們更‘充實’些吧。”
“鄭陽,傳朕旨意,北鎮撫司即刻擴建詔獄,效仿閩地圍屋,每間牢房緊密相連,中庭設為講學之地。讓他們既能唇槍舌劍,又能動手實踐,看看是他們的學問厲害,還是朕的手段高明。”
鄭陽聞言,心領神會,連忙應聲道:“遵旨!皇爺此舉,既是對他們的考驗,也是對我大明\"新思想\"的扶持,實乃高瞻遠矚。”
朱翊鈞微微一笑,“不僅如此,朕還要讓他們親身體會百姓疾苦,知道何為‘百姓日用即道’。
北鎮撫司下可開設織坊,讓他們織布紡紗,所得錢財充公,多勞多得,看誰還敢說朕是昏君!”
說到這裏,朱翊鈞不禁自嘲一笑,“朕這皇帝,怕是史上頭一遭,親自督工,還兼著‘包工頭’的角色了。”
數日後,陰暗潮濕的詔獄內,空氣中彌漫著壓抑與不安。何心隱,這位泰州學派的異類,正以一種近乎挑釁的姿態,向圍坐四周的儒士們闡述他的驚世駭俗之論。
“諸位同僚,聽我一言,聖賢之道,非但引領士人,更應成為商賈之燈塔,商賈則以其智慧與財富,促進工農之繁榮。至於官吏,若僅知坐享其成,不事生產,自當居於末位,甘為萬民之仆!”何心隱言辭激昂,眼中閃爍著異樣的光芒。
羅汝芳,同為學派大儒,聞言眉頭緊鎖,反駁道:“心隱兄此言差矣,農工乃國家之根本,豈能為逐利之商賈所驅使?此等謬論,實難苟同!”
“謬論?哈哈,羅兄莫非是怕商賈之崛起,動搖了你我士人的地位?”何心隱冷笑,正欲進一步闡述,忽聞牢門轟然開啟,李贄如怒獅般衝入,直奔何心隱而來。
“何心隱!你這陰險小人,我李卓吾敬你如師,你卻背後捅刀,害我至此!”李贄怒吼,拳如雨下,每一擊都帶著無盡的憤怒與不甘。
何心隱猝不及防,瞬間鼻青臉腫,卻也不甘示弱:“李卓吾,你枉為讀書人,竟以暴力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