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禦史又要搞事
重生萬曆:打造最強大明 作者:道心悠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文華殿內,
燭光搖曳,
映照出朱翊鈞與張居正兩道專注的身影。
殿內靜謐,
唯有二人低沉而有力的對話,
在空曠的空間中回蕩。
“何人可為帥?”朱翊鈞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憂慮,卻也透露出對未來的期許。
他目光深邃,仿佛已穿透時空,看到了大明軍隊的未來。
張居正聞言,沉吟片刻,眼神中閃過一抹睿智的光芒。
“陛下,陳璘之言,實乃切中時弊。臣以為,此人既有此等見識,或許可堪大任,加以培養。”
朱翊鈞微微點頭,顯然對張居正的建議頗為讚同。“朕亦有此意。
且朕欲設立兵學院(類似後世幹部培訓班),
作為後備督撫進修之所(地位等同於翰林院,是未來將帥孵化基地),由經驗豐富的邊臣親自教授,以育帥才。”
張居正聞言,眼中閃過一抹讚賞。“陛下高瞻遠矚,此乃強軍之根本。然,此舉亦需謹慎,以免引發士人不滿。”
“哦?卿有何高見?”朱翊鈞眉頭微皺,顯然對可能出現的阻力有所預料。
張居正緩緩道出心中憂慮:“陛下,士人之中,多有以文自矜者。
若武官輕易轉文職,恐令其心生不服,認為寒窗苦讀豈能與武夫同列?
更恐有士人為求仕途捷徑,轉而投身武舉,致使武舉選拔偏離初衷。”
朱翊鈞聽後,眉頭緊鎖,陷入了沉思。片刻後,他眼中閃過一抹決絕。
“卿言之有理,朕豈能不知?但,若因此而阻了帝國強軍之路,朕心難安。
朕意已決,武官轉文職,需經文會試一考,以才學論英雄,無論文武,一視同仁。”
張居正聞言,心中暗自讚歎朱翊鈞的魄力與遠見。“陛下聖明!此舉既可平息士人不滿,又可激勵武官勤學不輟,更可廣開才路,為帝國選拔真才實學之將帥。”
“隻是……”張居正話鋒一轉,語氣中略帶憂慮,“陛下需防有人借此機會,投機取巧,隻求仕途,不求軍功。”
“卿慮之周全。”朱翊鈞微微一笑,仿佛胸有成竹,“朕已想好對策,凡欲從武轉文者,要麽需從院試鄉試一步步考上來,證明其文才;
要麽,便需在邊鎮真刀真槍地拚殺,以軍功換取會試資格。如此,方顯公平。”
張居正聞言,不禁撫掌大笑。
“陛下此策,既堵住了投機取巧之路,
又激勵了將士奮勇殺敵之心,實乃一舉兩得。臣遵旨,即刻擬詔,下發兵部。”
“好!”朱翊鈞一拍案幾,站起身來,目光如炬,“朕要讓天下人知道,大明帝國,文治武功,缺一不可。
武官,亦可為帥,亦可入閣拜相!”
都察院內,氣氛凝重而壓抑,仿佛連空氣都凝固了一般。
湖廣道禦史馬雍的聲音在空曠的大廳中回蕩,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堅決:“鉗製言路且不提,擅作威福也不論,
如今江陵竟要公然殺言官,牽連進言者三族,如此跋扈,簡直是將君父置於何地?!”他的眼神中燃燒著熊熊怒火,仿佛要將這腐朽的朝堂一把火燒盡。
福建道禦史楊嵩眉頭緊鎖,沉聲問道:“公以為當如何是好?”話語間透露出對時局的深深憂慮。
馬雍毫不猶豫地答道:“唯有去會極門伏闕,為劉公求情!我們必須讓兩宮太後知道此事,
天子雖年幼,被江陵與內閹蒙蔽,但兩宮太後聖明,豈能坐視不理?隻要我們齊心協力,定能揭露江陵的真麵目!”
廣西道禦史胡庸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讚許,點頭道:“有理!兩宮太後慈愛明惠,定不會讓陛下成為江陵手中的傀儡。
我這就去聯絡其他同僚,尤其是六科同僚,人多勢眾,才能更有力地聲援。”
馬雍拍了拍胡庸的肩膀,眼中閃爍著決絕:“好!你去聯絡,我先去東華門等候,我們誓要還朝堂一片清明!”言罷,他大步流星地走出都察院,背影顯得格外堅毅。
然而,馬雍並未直接前往六科廊,而是拐進了一處深宅大院。
院內,一位閣臣早已等候多時,見他到來,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微笑:“馬禦史,看來都察院已群情激憤。”
“閣老深謀遠慮,在下佩服。”馬雍拱手道,眼中滿是敬佩,“隻是,此去伏闕,凶險萬分,我等雖不懼死,但若能得兩宮太後支持,勝算自然更大。”
閣臣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抹狡黠:“你且放心,我已安排妥當。你隻管放手一搏,太後定會出麵幹預。”
“如此甚好!”馬雍心中大石落地,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待此事一成,朝堂必將煥然一新,百姓也將迎來真正的太平盛世!”
......................
天空如同被潑墨般漸漸暗淡,寒風凜冽,攜著漫天飛舞的鵝毛大雪,將紫禁城裝扮成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
小內宦匆匆歸來,肩上肩頭盡是細碎的雪花,仿佛剛從冬日仙境中穿梭而來。
乾清宮內,爐火跳躍,溫暖如春,與外麵的嚴寒形成鮮明對比。
朱翊鈞身著華麗的團龍大氅,端坐在龍椅之上,威嚴而莊重。
他身旁,張居正與譚綸並肩而立,臉上掛著淡淡的微笑,正為戚昌國等六位戰功赫赫的武將頒發軍功章與繡春刀。
“謝陛下!臣等定當盡忠王事,不敢懈怠!”武將們的聲音鏗鏘有力,回蕩在殿內,
他們手持鑲金蟒玉的軍功章,
腰佩鋒利的繡春刀,英姿勃發,
對朱翊鈞的恩寵感激涕零。
然而,這份和諧的氛圍並未持續太久,鄭陽的出現如同一股寒風,瞬間吹散了室內的暖意。
他滿身是雪,幾乎是連滾帶爬地衝進殿內,跪倒在朱翊鈞麵前,聲音因寒冷而顫抖:
“皇爺!會極門外來了許多朝臣伏闕,說是為劉台人求情,要麵見皇爺,揭露權臣嘴臉!”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一片寂靜,連爐火劈啪的聲音都顯得格外刺耳。
譚綸聞言,臉色驟變,他轉頭看向張居正,眼中滿是詫異與不解,顯然對朱翊鈞下令處死劉台之事毫不知情。
張居正則是麵色沉凝,目光深邃,仿佛已料到會有此一出。
“咳咳!”譚綸忍不住咳嗽起來,打破了這份尷尬與緊張。
他努力平複心緒,目光在朱翊鈞與張居正之間遊移,試圖尋找答案。
朱翊鈞眉頭微皺,但很快恢複鎮定,他站起身,目光如炬,掃視了一圈殿內眾人,最終落在鄭陽身上:“去看看!都平身,跟著朕去看看!”
隨著朱翊鈞的一聲令下,殿內眾人紛紛起身,緊隨其後。
走出乾清宮,一股刺骨的寒風迎麵撲來,雪花紛飛,模糊了視線。
朱翊鈞身披大氅,步伐堅定,向著會極門方向走去,心中暗自思量著如何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風波。
燭光搖曳,
映照出朱翊鈞與張居正兩道專注的身影。
殿內靜謐,
唯有二人低沉而有力的對話,
在空曠的空間中回蕩。
“何人可為帥?”朱翊鈞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憂慮,卻也透露出對未來的期許。
他目光深邃,仿佛已穿透時空,看到了大明軍隊的未來。
張居正聞言,沉吟片刻,眼神中閃過一抹睿智的光芒。
“陛下,陳璘之言,實乃切中時弊。臣以為,此人既有此等見識,或許可堪大任,加以培養。”
朱翊鈞微微點頭,顯然對張居正的建議頗為讚同。“朕亦有此意。
且朕欲設立兵學院(類似後世幹部培訓班),
作為後備督撫進修之所(地位等同於翰林院,是未來將帥孵化基地),由經驗豐富的邊臣親自教授,以育帥才。”
張居正聞言,眼中閃過一抹讚賞。“陛下高瞻遠矚,此乃強軍之根本。然,此舉亦需謹慎,以免引發士人不滿。”
“哦?卿有何高見?”朱翊鈞眉頭微皺,顯然對可能出現的阻力有所預料。
張居正緩緩道出心中憂慮:“陛下,士人之中,多有以文自矜者。
若武官輕易轉文職,恐令其心生不服,認為寒窗苦讀豈能與武夫同列?
更恐有士人為求仕途捷徑,轉而投身武舉,致使武舉選拔偏離初衷。”
朱翊鈞聽後,眉頭緊鎖,陷入了沉思。片刻後,他眼中閃過一抹決絕。
“卿言之有理,朕豈能不知?但,若因此而阻了帝國強軍之路,朕心難安。
朕意已決,武官轉文職,需經文會試一考,以才學論英雄,無論文武,一視同仁。”
張居正聞言,心中暗自讚歎朱翊鈞的魄力與遠見。“陛下聖明!此舉既可平息士人不滿,又可激勵武官勤學不輟,更可廣開才路,為帝國選拔真才實學之將帥。”
“隻是……”張居正話鋒一轉,語氣中略帶憂慮,“陛下需防有人借此機會,投機取巧,隻求仕途,不求軍功。”
“卿慮之周全。”朱翊鈞微微一笑,仿佛胸有成竹,“朕已想好對策,凡欲從武轉文者,要麽需從院試鄉試一步步考上來,證明其文才;
要麽,便需在邊鎮真刀真槍地拚殺,以軍功換取會試資格。如此,方顯公平。”
張居正聞言,不禁撫掌大笑。
“陛下此策,既堵住了投機取巧之路,
又激勵了將士奮勇殺敵之心,實乃一舉兩得。臣遵旨,即刻擬詔,下發兵部。”
“好!”朱翊鈞一拍案幾,站起身來,目光如炬,“朕要讓天下人知道,大明帝國,文治武功,缺一不可。
武官,亦可為帥,亦可入閣拜相!”
都察院內,氣氛凝重而壓抑,仿佛連空氣都凝固了一般。
湖廣道禦史馬雍的聲音在空曠的大廳中回蕩,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堅決:“鉗製言路且不提,擅作威福也不論,
如今江陵竟要公然殺言官,牽連進言者三族,如此跋扈,簡直是將君父置於何地?!”他的眼神中燃燒著熊熊怒火,仿佛要將這腐朽的朝堂一把火燒盡。
福建道禦史楊嵩眉頭緊鎖,沉聲問道:“公以為當如何是好?”話語間透露出對時局的深深憂慮。
馬雍毫不猶豫地答道:“唯有去會極門伏闕,為劉公求情!我們必須讓兩宮太後知道此事,
天子雖年幼,被江陵與內閹蒙蔽,但兩宮太後聖明,豈能坐視不理?隻要我們齊心協力,定能揭露江陵的真麵目!”
廣西道禦史胡庸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讚許,點頭道:“有理!兩宮太後慈愛明惠,定不會讓陛下成為江陵手中的傀儡。
我這就去聯絡其他同僚,尤其是六科同僚,人多勢眾,才能更有力地聲援。”
馬雍拍了拍胡庸的肩膀,眼中閃爍著決絕:“好!你去聯絡,我先去東華門等候,我們誓要還朝堂一片清明!”言罷,他大步流星地走出都察院,背影顯得格外堅毅。
然而,馬雍並未直接前往六科廊,而是拐進了一處深宅大院。
院內,一位閣臣早已等候多時,見他到來,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微笑:“馬禦史,看來都察院已群情激憤。”
“閣老深謀遠慮,在下佩服。”馬雍拱手道,眼中滿是敬佩,“隻是,此去伏闕,凶險萬分,我等雖不懼死,但若能得兩宮太後支持,勝算自然更大。”
閣臣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抹狡黠:“你且放心,我已安排妥當。你隻管放手一搏,太後定會出麵幹預。”
“如此甚好!”馬雍心中大石落地,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待此事一成,朝堂必將煥然一新,百姓也將迎來真正的太平盛世!”
......................
天空如同被潑墨般漸漸暗淡,寒風凜冽,攜著漫天飛舞的鵝毛大雪,將紫禁城裝扮成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
小內宦匆匆歸來,肩上肩頭盡是細碎的雪花,仿佛剛從冬日仙境中穿梭而來。
乾清宮內,爐火跳躍,溫暖如春,與外麵的嚴寒形成鮮明對比。
朱翊鈞身著華麗的團龍大氅,端坐在龍椅之上,威嚴而莊重。
他身旁,張居正與譚綸並肩而立,臉上掛著淡淡的微笑,正為戚昌國等六位戰功赫赫的武將頒發軍功章與繡春刀。
“謝陛下!臣等定當盡忠王事,不敢懈怠!”武將們的聲音鏗鏘有力,回蕩在殿內,
他們手持鑲金蟒玉的軍功章,
腰佩鋒利的繡春刀,英姿勃發,
對朱翊鈞的恩寵感激涕零。
然而,這份和諧的氛圍並未持續太久,鄭陽的出現如同一股寒風,瞬間吹散了室內的暖意。
他滿身是雪,幾乎是連滾帶爬地衝進殿內,跪倒在朱翊鈞麵前,聲音因寒冷而顫抖:
“皇爺!會極門外來了許多朝臣伏闕,說是為劉台人求情,要麵見皇爺,揭露權臣嘴臉!”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一片寂靜,連爐火劈啪的聲音都顯得格外刺耳。
譚綸聞言,臉色驟變,他轉頭看向張居正,眼中滿是詫異與不解,顯然對朱翊鈞下令處死劉台之事毫不知情。
張居正則是麵色沉凝,目光深邃,仿佛已料到會有此一出。
“咳咳!”譚綸忍不住咳嗽起來,打破了這份尷尬與緊張。
他努力平複心緒,目光在朱翊鈞與張居正之間遊移,試圖尋找答案。
朱翊鈞眉頭微皺,但很快恢複鎮定,他站起身,目光如炬,掃視了一圈殿內眾人,最終落在鄭陽身上:“去看看!都平身,跟著朕去看看!”
隨著朱翊鈞的一聲令下,殿內眾人紛紛起身,緊隨其後。
走出乾清宮,一股刺骨的寒風迎麵撲來,雪花紛飛,模糊了視線。
朱翊鈞身披大氅,步伐堅定,向著會極門方向走去,心中暗自思量著如何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