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七年


    臘月二十七日,


    冬日的寒風中夾雜著臘梅的清香,預示著新年將至。


    明軍在這一日,懷揣著對年節的期盼與休憩的心願,悄然抵達漢城外城,其勢如虹,不可阻擋。


    次日,遼東水師亦傳來捷報,成功擊退朝鮮水軍,將海運而來的重炮安全運抵漢城城下。


    在陸地明軍的協助下,朝鮮民夫被組織起來,將這些龐然大物運至指定位置,為即將到來的戰役做足準備。


    李成梁將軍目光如炬,對吳惟忠吩咐道:“吳將軍,是時候試試你家公子奉旨鑄造的青銅重炮了。


    讓漢城內的朝鮮君臣見識一下我大明的威力,或許能讓他們早日下定決心,認罪歸順。”


    吳惟忠領命,於臘月二十九日上午,組織炮手操縱著戚昌國鑄造的青銅重炮,對漢城展開了猛烈的炮轟。


    十門雙耳、口細尾粗的十二斤重炮,在炮手的操控下,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大地為之顫抖,


    漢城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撼動,城上積雪紛紛墜落,如雪幕般籠罩了整個城池。


    隨著炮擊的持續,漢城城牆開始搖搖欲墜,落磚如雹,城內百姓和達官顯宦皆驚恐萬分,紛紛躲藏進屋內,不敢稍有動彈。


    不久,城牆便被轟開了一個大洞,但明軍並未立即衝鋒,而是列陣於外,靜觀其變。


    漢城守軍嚇得魂飛魄散,急忙將這一情況報告給了國王李暉。


    李暉在聽到炮擊聲後,心中驚駭不已,他知道,大明已經不再是以前那個寬仁的宗主國了。


    於是,他下定決心,對領議政盧守慎說道:“沒想到天朝也會有一天這麽強勢,所以,借卿人頭一用吧。”


    盧守慎含淚跪下,匍匐在地,表示願意接受這一命運。


    臘月二十九日下午,


    大提學李耳以朝鮮宣慰使的身份,端著盧守慎的首級,走出城門,跪在雪地上,高舉盧的首級高喊道:“奸臣盧守慎蒙蔽視聽,離間殿下與陛下父子,蓄意謀亂,才矯命拒天朝駐兵之旨。


    如今,已為我殿下知曉,且對其誅殺,特獻其首級於天軍,以期天朝降慈恩恕殿下未能遵旨之罪!”


    李成梁得知此事後,特派人將這一消息告知了禮部派來的官員——禮部右侍郎餘有丁。


    餘有丁是乘遼東水師的大舟而來的,此時剛與李成梁等人會麵,並見到了被押解來的鄭澈。


    在得知鄭澈承認自己是違拗王命拒絕天軍入城後,餘有丁並未多疑,隻是從理學的角度對鄭澈的抗命行為進行了斥責。


    此時見到李耳,他直接問道:“本堂乃陛下欽定問爾殿下之罪的大臣,你們殿下呢?”


    李耳恭敬地回道:“回天使,殿下正在宮門跪迎待問。”


    餘有丁點了點頭,說道:“起吧,帶我們去見他。”


    於是,一行人便在李耳的帶領下,前往漢城王宮,去見那位正等待著天朝問罪的朝鮮國王李暉。


    當餘有丁、李成梁、吳惟忠等明軍將領踏入王宮,李暉即刻跪伏於地,身軀顫抖,聲音微弱地道:“臣李暉問陛下安!”


    “陛下安!”餘有丁淡淡回應,隨即直入主題,“殿下可知平安道觀察使鄭澈拒絕天軍入平壤一事?”


    李暉聞言,迅速瞥了一眼被押解而來的鄭澈,連忙否認道:“吾不知。”


    餘有丁眼神銳利,繼續問道:“那殿下打算如何處置此人?”


    李暉心中一凜,忙不迭地道:“當誅!”


    餘有丁點了點頭,與李成梁交換了一個眼神。李成梁隨即下令解開鄭澈的束縛,而李暉則在此刻急切地道:“將鄭澈立即斬立決,以證孤之忠心!”


    鄭澈麵色平靜,眼中含淚,嘴角卻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仿佛對這一切早已預料。


    不久,鄭澈便被處決。


    餘有丁見狀,以朝鮮國王李暉已除奸自證忠心為由,表示願意代天子奏明,並宣達了天子的旨意:要求朝鮮盡賠府庫,並即刻下令釜山、濟州、對馬諸島皆由天朝駐兵管理。


    李暉接過旨意,不敢有絲毫怠慢,立即照辦起來。


    他深知,此刻的半點不滿都可能引來天朝的怒火,使自己和大臣們陷入更加憋屈的境地。


    因此,他竭盡全力籌資,認認真真地招待天朝大臣與官兵,生怕他們有任何不滿而不肯離開。


    就這樣,如李成梁預先安排的那樣,大明全軍在漢城度過了一個舒舒服服的新年。


    除了吳惟忠在元夕後便奉旨帶著一部分朝鮮府庫所存的糧食與豆料前往釜山駐兵外,李成梁等人在朝鮮一直待到了二月初,才帶著滿載而歸的朝鮮府庫積蓄離開。


    而李暉和他的大臣們,則在這段時間裏,始終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伺候著天朝的貴客們。


    萬曆七年春,


    紫禁城的宮牆內,新綠與舊柳交織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麵。


    冰雪的融化似乎也預示著大明王朝即將迎來一場新的變革。


    文華殿西室內,


    燭光搖曳,


    映照出朱翊鈞那張因得知平壤大捷而展露笑顏的臉龐。


    他輕輕撫過案上的奏章,目光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期許。


    “張先生,平壤一役,我大明威震四方,此皆因新政之功。先生功不可沒,當居首功。”


    朱翊鈞的話語中帶著幾分敬佩與感激。


    張居正聞言,連忙躬身行禮,謙遜地回應:“陛下言重了。


    若非陛下勵精圖治,臣縱有千般計謀,也難以施展。大明今日的武功,實乃陛下英明決策之果。


    臣等不過是在陛下的指引下,為帝國的繁榮添磚加瓦罷了。”


    朱翊鈞微微點頭,深邃的眼眸中透露出對張居正言辭的認可。


    他深知,作為皇帝,自己的意誌和決心才是推動國家前行的關鍵。


    而張居正,這位忠誠的首輔,正是他實現圖治進取的重要助手。


    “張先生,清丈田畝雖已完成,但朕的誌向遠不止於此。


    朕欲在製度上繼續革新,尤其是財稅之製。唯有如此,方能確保我大明文治武功之基業永固。”朱翊鈞的語氣堅定而有力。


    張居正聞言,心中暗自讚歎。


    他深知,朱翊鈞並非那種易於滿足的君主。


    他對於國家的未來有著更為深遠的規劃和期待。於是,他沉吟片刻後,拱手道:“陛下聖明,臣願竭盡所能,助陛下實現改製之誌。”


    朱翊鈞滿意地點了點頭,隨即又提出了一個新的議題:“朕欲設立機構,對全國田畝、人口等數據進行科學分析,以便為後續的改製提供指導。


    同時,朕還希望各地撫按藩臬能夠著手準備調查人口,包括充為養兒養女的奴婢奴仆,都要統計在冊。


    此舉既能了解我大明子民之實數,又能防止權貴官紳等大戶隱瞞蓄奴情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萬曆:打造最強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道心悠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道心悠悠並收藏重生萬曆:打造最強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