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車在一個農家小院門口停住,古代女孩兒崔環兒被那位婦女抱著,下了驢車,那婦女的哥哥也從車上下來。
單看那破舊的木柵欄門兒,低矮的黃土院牆就知道這是一戶貧寒農家。的確,在七十年代好多的農村都還比較貧困。
兄妹兩人同時轉回頭看著那個趕車的人,趕車的人整理了一下手中的鞭子,然後豎著攬在胸前。
“二哥,進去歇會兒吃點兒飯吧。”
那婦女的哥哥這樣稱呼那個趕車的人,原來他們是親戚,那趕車的是他的姨表哥。
“是啊,是啊,你瞧,這天兒都快晌午了。”那婦女抬頭看了一眼頭頂的太陽,已經轉向了南方,時近中午了。
他們那位姨表哥臉上露出一種複雜的表情,輕輕搖搖頭,嘴裏淡淡的說著“不”。其實,那是一種假意推辭,是一種虛偽的心口不一的表情。那個年代生活並不寬裕,農村人肚子裏更沒油水,已經到了中午肚子早就在唱空城計了。
他的那位表弟看出了他的心思,於是走過去拽住他的胳膊就往院子裏拉。表哥很自然的雙腳隨著走進了院子,那位婦女也抱著剛剛找回的“女兒”興奮地走進去,嘴裏不停地喊著:“爹,娘你們快來看看呐,我把翠霞找到了。”
崔環兒這個古代的小女孩兒,著實不太習慣“翠霞”這個名字,但以目前的處境下,她又擺脫不了。
唉!管他們怎麽稱呼自己呢,默認下吧,至少可以在這裏吃飽飯。
孩子在心裏這樣安慰著自己,雖然她很想回自己的家,很想父母和哥哥。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自己又不知道回去的路,唯有乖乖的做別人的女兒。這一次意外的經曆,讓這個七歲的孩子像是一下長大了許多。
觀察著這個院子和這個家裏的人,她依舊默不作聲。
院子不是很大,坐北朝南的走向,有兩座房子。堂屋也就是北屋,大約有五六間的樣子,房頂上沒有瓦,是低矮的平房。這種房子的造型,這個古代的孩子是第一次見到,感覺有些驚奇。不過,幼小的她已經可以辨別那房子的新舊程度了。的確,那房子的年紀已經不小。牆壁上沒有多少磚,隻在房子的根腳處也就是最底部,以及窗口處和窗台砌有幾層磚,其餘的牆體都是泥巴做成的。看得出最右側的那一間,應該是廚房,因為窗戶和門框已經熏得漆黑。
有一座西屋,大約三間的樣子,造型和北屋基本雷同。西屋有兩個房門,也許有一間是可以單獨進出的吧。
孩子正在觀察著這個院子,突然從北屋裏走出兩位老人,大約六七十歲,頭發都已是黑白相間。臉上滿布的褶皺以及暗褐色的皮膚,仿佛就可以證明他們是地地道道的農村老人。老人眼睛眯成彎月狀,微張著嘴透著憨厚的笑容,各自穿著淺灰色和深藍色的粗布夾襖,夾褲。他們腳步蹣跚地走過來,眼睛裏閃著激動的淚光。
“孩子,我的乖乖,快下來跟姥姥進屋去。”那位自稱“姥姥”的人,就是那位婦女的母親,也就是那個柳翠霞的外祖母。聰慧的崔環兒雖生在古代,但對這些親人之間的稱呼,還是有所了解的,盡管各地有所差別。她瞬間明白了這幾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她想掙脫那位婦女的手,目的是趕快走進房間尋找吃的,因為饑餓感實在太難受。
“哎呦,還是跟姥姥親近,一見到姥姥就馬上不讓我抱著了。”那婦女笑著說,並順手將孩子放下。
“那當然,孩子是我帶大的嘛!淑枝啊,快去街上買些肉和菜來,現在可能集市還沒散去。今個兒正好你表哥也來了,咱們改善改善夥食。”老人吩咐著自己的女兒,並轉頭看了一眼自己的外甥,也就是趕驢車來的那位。
“嗬嗬,看來我今個兒有口福了,都快半年沒嚐過肉味兒了。”那位趕驢車的憨憨一笑,把手中的鞭子順便放到了牆角。
“哎,我馬上去買。”那位婦女應了她母親一句。
原來她叫淑枝,姓李,是村裏民辦小學的老師。
“老頭子,去後院裏抱些幹柴禾來。”老人又吩咐了一句,站在一旁憨笑的老伴兒。
老伴兒點點頭,照吩咐去辦了。原來這座院子的房後還有一處閑置的地方,沒有建房子隻是搭了一個窩棚,平時放些幹柴和雜物。
“樹良啊,你也別閑著,去刷刷茶壺。我那櫃子裏還有過年時剩的一些茶葉,給你表哥沏壺茶。”老人又吩咐自己的兒子。看來這位老人在這個家,是身處“要職”的,絕對的掌家人。
“哎呦,娘,你藏著茶葉都不讓我知道?看來,我今個兒還要借表哥的光了。”兒子樹良有些埋怨的語氣,笑笑說。
從母子倆的話語裏不難聽出,在那個年代一壺茶水好像都是奢侈品,平時幾乎都喝不到。
老人笑著,拉著崔環兒走進北屋。
房間裏的陳設很簡單,一張大火炕,炕上鋪著一張蘆葦編的席子。幾床粗布做的藍花紋兒的棉被,疊放在一角。不過,火炕是燒煤的,這在當時已經算不錯的了。恐怕他們是冬天睡暖炕,夏天睡涼炕,因為房間裏連張床都沒有。
房間裏有一張顏色已經模糊,很古舊的有兩個抽屜,下麵連著一個櫥櫃兒的桌子,幾把高背的刻有花紋的椅子。
“老二啊,坐下。”老人招呼自己的外甥坐到一張椅子上,自己則拉著崔環兒,想讓她坐到那張大炕上。
“翠霞,你坐到炕上吧。先歇會兒,要是困了就睡會兒,等你娘買回肉和菜來,姥姥給你做好吃的。哦,對了,這身衣服等會兒要換下來,給人家戲班送回去。”
老人溫和的語氣哄著這個外孫女,她也認為孩子身上的衣服,是從戲班裏偷來的。崔環兒呆愣愣的眼神,看著老人。對她的話有些不明白,不過,看看這裏人的裝扮,的確與自己不同。小小年紀的她,突然想到入鄉隨俗這個俗理兒,於是她點了點頭。
“好,乖孩子。這次回來真像變了個人似的,不愛說話也不愛鬧了。”老人誇讚著這個外孫女,崔環兒沒有解釋,也沒有反駁。她抬起腳正準備踏上,那火炕旁邊連著的土砌的煤爐子。猛然抬頭,牆壁上掛著的一隻相框吸引了她。古代的孩子,從沒見過這種有人的影像的東西,感覺好奇又有些害怕。但好奇心終究還是戰勝了懼怕感,她走了過去。
“咋了孩子?這是咱們一家人的照片啊,除了你爹,其他人都有啊!難不成,你不認識了?”
老人看著孩子疑惑的眼神,她也有些不解。難道這孩子失蹤了幾天,就不認得自家人的照片了嗎?
崔環兒走近了仔細看,突然她“哇”的一聲,嚎啕大哭起來。
單看那破舊的木柵欄門兒,低矮的黃土院牆就知道這是一戶貧寒農家。的確,在七十年代好多的農村都還比較貧困。
兄妹兩人同時轉回頭看著那個趕車的人,趕車的人整理了一下手中的鞭子,然後豎著攬在胸前。
“二哥,進去歇會兒吃點兒飯吧。”
那婦女的哥哥這樣稱呼那個趕車的人,原來他們是親戚,那趕車的是他的姨表哥。
“是啊,是啊,你瞧,這天兒都快晌午了。”那婦女抬頭看了一眼頭頂的太陽,已經轉向了南方,時近中午了。
他們那位姨表哥臉上露出一種複雜的表情,輕輕搖搖頭,嘴裏淡淡的說著“不”。其實,那是一種假意推辭,是一種虛偽的心口不一的表情。那個年代生活並不寬裕,農村人肚子裏更沒油水,已經到了中午肚子早就在唱空城計了。
他的那位表弟看出了他的心思,於是走過去拽住他的胳膊就往院子裏拉。表哥很自然的雙腳隨著走進了院子,那位婦女也抱著剛剛找回的“女兒”興奮地走進去,嘴裏不停地喊著:“爹,娘你們快來看看呐,我把翠霞找到了。”
崔環兒這個古代的小女孩兒,著實不太習慣“翠霞”這個名字,但以目前的處境下,她又擺脫不了。
唉!管他們怎麽稱呼自己呢,默認下吧,至少可以在這裏吃飽飯。
孩子在心裏這樣安慰著自己,雖然她很想回自己的家,很想父母和哥哥。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自己又不知道回去的路,唯有乖乖的做別人的女兒。這一次意外的經曆,讓這個七歲的孩子像是一下長大了許多。
觀察著這個院子和這個家裏的人,她依舊默不作聲。
院子不是很大,坐北朝南的走向,有兩座房子。堂屋也就是北屋,大約有五六間的樣子,房頂上沒有瓦,是低矮的平房。這種房子的造型,這個古代的孩子是第一次見到,感覺有些驚奇。不過,幼小的她已經可以辨別那房子的新舊程度了。的確,那房子的年紀已經不小。牆壁上沒有多少磚,隻在房子的根腳處也就是最底部,以及窗口處和窗台砌有幾層磚,其餘的牆體都是泥巴做成的。看得出最右側的那一間,應該是廚房,因為窗戶和門框已經熏得漆黑。
有一座西屋,大約三間的樣子,造型和北屋基本雷同。西屋有兩個房門,也許有一間是可以單獨進出的吧。
孩子正在觀察著這個院子,突然從北屋裏走出兩位老人,大約六七十歲,頭發都已是黑白相間。臉上滿布的褶皺以及暗褐色的皮膚,仿佛就可以證明他們是地地道道的農村老人。老人眼睛眯成彎月狀,微張著嘴透著憨厚的笑容,各自穿著淺灰色和深藍色的粗布夾襖,夾褲。他們腳步蹣跚地走過來,眼睛裏閃著激動的淚光。
“孩子,我的乖乖,快下來跟姥姥進屋去。”那位自稱“姥姥”的人,就是那位婦女的母親,也就是那個柳翠霞的外祖母。聰慧的崔環兒雖生在古代,但對這些親人之間的稱呼,還是有所了解的,盡管各地有所差別。她瞬間明白了這幾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她想掙脫那位婦女的手,目的是趕快走進房間尋找吃的,因為饑餓感實在太難受。
“哎呦,還是跟姥姥親近,一見到姥姥就馬上不讓我抱著了。”那婦女笑著說,並順手將孩子放下。
“那當然,孩子是我帶大的嘛!淑枝啊,快去街上買些肉和菜來,現在可能集市還沒散去。今個兒正好你表哥也來了,咱們改善改善夥食。”老人吩咐著自己的女兒,並轉頭看了一眼自己的外甥,也就是趕驢車來的那位。
“嗬嗬,看來我今個兒有口福了,都快半年沒嚐過肉味兒了。”那位趕驢車的憨憨一笑,把手中的鞭子順便放到了牆角。
“哎,我馬上去買。”那位婦女應了她母親一句。
原來她叫淑枝,姓李,是村裏民辦小學的老師。
“老頭子,去後院裏抱些幹柴禾來。”老人又吩咐了一句,站在一旁憨笑的老伴兒。
老伴兒點點頭,照吩咐去辦了。原來這座院子的房後還有一處閑置的地方,沒有建房子隻是搭了一個窩棚,平時放些幹柴和雜物。
“樹良啊,你也別閑著,去刷刷茶壺。我那櫃子裏還有過年時剩的一些茶葉,給你表哥沏壺茶。”老人又吩咐自己的兒子。看來這位老人在這個家,是身處“要職”的,絕對的掌家人。
“哎呦,娘,你藏著茶葉都不讓我知道?看來,我今個兒還要借表哥的光了。”兒子樹良有些埋怨的語氣,笑笑說。
從母子倆的話語裏不難聽出,在那個年代一壺茶水好像都是奢侈品,平時幾乎都喝不到。
老人笑著,拉著崔環兒走進北屋。
房間裏的陳設很簡單,一張大火炕,炕上鋪著一張蘆葦編的席子。幾床粗布做的藍花紋兒的棉被,疊放在一角。不過,火炕是燒煤的,這在當時已經算不錯的了。恐怕他們是冬天睡暖炕,夏天睡涼炕,因為房間裏連張床都沒有。
房間裏有一張顏色已經模糊,很古舊的有兩個抽屜,下麵連著一個櫥櫃兒的桌子,幾把高背的刻有花紋的椅子。
“老二啊,坐下。”老人招呼自己的外甥坐到一張椅子上,自己則拉著崔環兒,想讓她坐到那張大炕上。
“翠霞,你坐到炕上吧。先歇會兒,要是困了就睡會兒,等你娘買回肉和菜來,姥姥給你做好吃的。哦,對了,這身衣服等會兒要換下來,給人家戲班送回去。”
老人溫和的語氣哄著這個外孫女,她也認為孩子身上的衣服,是從戲班裏偷來的。崔環兒呆愣愣的眼神,看著老人。對她的話有些不明白,不過,看看這裏人的裝扮,的確與自己不同。小小年紀的她,突然想到入鄉隨俗這個俗理兒,於是她點了點頭。
“好,乖孩子。這次回來真像變了個人似的,不愛說話也不愛鬧了。”老人誇讚著這個外孫女,崔環兒沒有解釋,也沒有反駁。她抬起腳正準備踏上,那火炕旁邊連著的土砌的煤爐子。猛然抬頭,牆壁上掛著的一隻相框吸引了她。古代的孩子,從沒見過這種有人的影像的東西,感覺好奇又有些害怕。但好奇心終究還是戰勝了懼怕感,她走了過去。
“咋了孩子?這是咱們一家人的照片啊,除了你爹,其他人都有啊!難不成,你不認識了?”
老人看著孩子疑惑的眼神,她也有些不解。難道這孩子失蹤了幾天,就不認得自家人的照片了嗎?
崔環兒走近了仔細看,突然她“哇”的一聲,嚎啕大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