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又叫地瓜、紅薯、山芋、甘薯等等,芳名何其多也,“孵番薯”就是“烤地瓜”,是閩南地道的說法,我與孵番薯的羅曼史可以一直追溯到記憶初端的童年。
早年的廈門大學校舍前後大都是番薯地,很鄉土很鄉下的,這一片是東沃農場的,那一片是南普陀和尚的,每每收成之後,我們便四下冒了出來,在地裏畦行的邊邊角角挖尋殘餘的番薯,方言謂“變番薯”,鄉規民約中它是合情合法的。小家夥們用腳東踢踢西蹭蹭,然後機靈地一貓腰,便獲至寶,大凡這樣的收獲是對大人保密的。夥伴們把“翻”來的戰果悄悄藏在各自的“秘密洞”中,接著又老練地拍去膝上肘上的土塵,方才若無其事地回到家裏,然而一股企盼已久的燒烤之香始終令小腦瓜興奮不已!
周六下午,待大人們都去“政治學習”的良辰一到,幾聲口哨,小夥伴們便從家中溜出,從“秘密洞”中取走地瓜,直奔“花果山水簾洞”。這是五老峰下的一處避風的岩窩,窩內有一汪流泉兩方細沙,四麵馬尾鬆與相思林鬱鬱蔥蔥,直屬我們廈大“國光三樓區”兒童王國的天然樂園。一抵目的地,每人儼然成了山的孩子,從衣兜褲袋裏奮力拔出大大小小的番薯,慷慨地擲地合堆,不分你我。接著便四下收集枯枝敗葉,一個個比小螞蟻還要勤快。糧草備好,便點火開張,而後越象放炸彈一樣,快手快腳地把地瓜投入火中,人人口中還“轟轟”有聲。當然火勢常常不如人意,往往沒多久就隻見黑煙,不見紅亮了。於是英勇的“救火”工作開始了,無所畏懼的小饞貓趴在地上,歪著頭鼓足吃奶的力氣,對著冒煙的“熱點”奮勁地吹。一個被熏得滿臉淚灰抱頭退下,另一個勇士又迎煙而上,前仆後繼,直至枝堆裏又急地冒起勝利的火苗來。經過一陣流汗流淚的忙亂之後,岩窩裏的柴火煙味中湛出了另一種焦香,那是番薯與炭火的“飄柔二合一”呀!
閩南話把“烤番薯”叫“孵番薯”,哈哈,這個“孵”字絕對是當地老百姓在千百回原始的燒烤裏提煉出的語言精華:它一是諄諄告訴我們烤地瓜要有母雞孵小雞的耐心,心急如火勢必夾生;二是生動地暗示了燒烤的炭火熱力要均勻,一如作窩的老母雞暖烘烘的肥臀……
“孵呀孵,孵番薯”,這令人歡欣鼓舞卻又分秒難熬的激情時刻,小手在伸伸縮縮中躍躍欲試,小嘴中更有吞咽不盡的口水!經過三言兩語的合計,夥伴們一致同意先從火堆中撥出幾條最小的解饞。於是那七、八苗條得如同雞腸一般的地瓜根在眾人的“香呀”、“好料呀”的讚歎聲中,傾刻便塞了牙縫。
添了新材草,又燃起幾陣壯麗的大火,這可是烤透“肥大的”關鍵。當最後一縷火苗抖滅之後,眾夥伴七手八腳興奮地揚起鋪天蓋地的沙子,把方才煙火之處蓋得嚴嚴實實,緊接著便一擁而上,鋼鉗鐵爪似地把滾燙的“寶貝”從餘燼中掏出來,二話沒說便撕掉焦黑的外皮,把急不可待的小嘴湊向金黃的美味。夥伴們一邊吃一邊相互做著鬼臉,個個樂得尤如“花果山”的美猴王一般。
“烤番薯大宴”到了尾聲,眾夥伴們開始打掃戰場,先伸出舌頭上舔下舔,把唇上的殘渣舔得精光;再掏出小雞雞,把小肚中積了一下午的“人造番薯湯”,對準幾縷餘煙進行輪番“掃射”,(山林防火的意識很強哦)方才高唱“日落西山紅霞飛,戰士打靶把營歸”,盡興凱旋。
我出生在都市裏的書香門第,卻擁有如此鄉野的回憶,那全是因為廈大那個“都市裏的村莊”,自然是值得向漂亮的女同事們反複誇耀的!有一回登山活動,我特意領著大夥兒從“花果山水簾洞”走過,指點著當年烤番薯的曆史遺跡,得意地說:“那是我6歲時第一次自製點心的廚房!”接著便開始大講特講本文前麵的描述了。不過在家中我可噤若寒蟬,當兒子對我小時候從未嚐過什麽“美美蝦條”、“巨無霸漢堡”深表可憐時,我卻從不敢把烤地瓜的自豪泄漏半點,原因很簡單,自己小時候再頑皮,卻總要求自己的兒子規規矩矩,這也許是當代國人一種無可奈何的通病吧!。
近來交往多了,有了一些赴宴的機會。我發現大凡最後一道菜不外是水果或餡餅之類的甜點,這道洋小吃,英語叫“dessert”,譯成“尾食”最確切。不過我在此想鄭重地請各大賓館的餐廳部主任注意,您如能在宴會之末,隆重推出烤番薯來壓陣,也許會贏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您也有“孵番薯”的羅曼史嗎?如果沒有,趕緊吃一條,多少彌補上這人生幸福的一課!
早年的廈門大學校舍前後大都是番薯地,很鄉土很鄉下的,這一片是東沃農場的,那一片是南普陀和尚的,每每收成之後,我們便四下冒了出來,在地裏畦行的邊邊角角挖尋殘餘的番薯,方言謂“變番薯”,鄉規民約中它是合情合法的。小家夥們用腳東踢踢西蹭蹭,然後機靈地一貓腰,便獲至寶,大凡這樣的收獲是對大人保密的。夥伴們把“翻”來的戰果悄悄藏在各自的“秘密洞”中,接著又老練地拍去膝上肘上的土塵,方才若無其事地回到家裏,然而一股企盼已久的燒烤之香始終令小腦瓜興奮不已!
周六下午,待大人們都去“政治學習”的良辰一到,幾聲口哨,小夥伴們便從家中溜出,從“秘密洞”中取走地瓜,直奔“花果山水簾洞”。這是五老峰下的一處避風的岩窩,窩內有一汪流泉兩方細沙,四麵馬尾鬆與相思林鬱鬱蔥蔥,直屬我們廈大“國光三樓區”兒童王國的天然樂園。一抵目的地,每人儼然成了山的孩子,從衣兜褲袋裏奮力拔出大大小小的番薯,慷慨地擲地合堆,不分你我。接著便四下收集枯枝敗葉,一個個比小螞蟻還要勤快。糧草備好,便點火開張,而後越象放炸彈一樣,快手快腳地把地瓜投入火中,人人口中還“轟轟”有聲。當然火勢常常不如人意,往往沒多久就隻見黑煙,不見紅亮了。於是英勇的“救火”工作開始了,無所畏懼的小饞貓趴在地上,歪著頭鼓足吃奶的力氣,對著冒煙的“熱點”奮勁地吹。一個被熏得滿臉淚灰抱頭退下,另一個勇士又迎煙而上,前仆後繼,直至枝堆裏又急地冒起勝利的火苗來。經過一陣流汗流淚的忙亂之後,岩窩裏的柴火煙味中湛出了另一種焦香,那是番薯與炭火的“飄柔二合一”呀!
閩南話把“烤番薯”叫“孵番薯”,哈哈,這個“孵”字絕對是當地老百姓在千百回原始的燒烤裏提煉出的語言精華:它一是諄諄告訴我們烤地瓜要有母雞孵小雞的耐心,心急如火勢必夾生;二是生動地暗示了燒烤的炭火熱力要均勻,一如作窩的老母雞暖烘烘的肥臀……
“孵呀孵,孵番薯”,這令人歡欣鼓舞卻又分秒難熬的激情時刻,小手在伸伸縮縮中躍躍欲試,小嘴中更有吞咽不盡的口水!經過三言兩語的合計,夥伴們一致同意先從火堆中撥出幾條最小的解饞。於是那七、八苗條得如同雞腸一般的地瓜根在眾人的“香呀”、“好料呀”的讚歎聲中,傾刻便塞了牙縫。
添了新材草,又燃起幾陣壯麗的大火,這可是烤透“肥大的”關鍵。當最後一縷火苗抖滅之後,眾夥伴七手八腳興奮地揚起鋪天蓋地的沙子,把方才煙火之處蓋得嚴嚴實實,緊接著便一擁而上,鋼鉗鐵爪似地把滾燙的“寶貝”從餘燼中掏出來,二話沒說便撕掉焦黑的外皮,把急不可待的小嘴湊向金黃的美味。夥伴們一邊吃一邊相互做著鬼臉,個個樂得尤如“花果山”的美猴王一般。
“烤番薯大宴”到了尾聲,眾夥伴們開始打掃戰場,先伸出舌頭上舔下舔,把唇上的殘渣舔得精光;再掏出小雞雞,把小肚中積了一下午的“人造番薯湯”,對準幾縷餘煙進行輪番“掃射”,(山林防火的意識很強哦)方才高唱“日落西山紅霞飛,戰士打靶把營歸”,盡興凱旋。
我出生在都市裏的書香門第,卻擁有如此鄉野的回憶,那全是因為廈大那個“都市裏的村莊”,自然是值得向漂亮的女同事們反複誇耀的!有一回登山活動,我特意領著大夥兒從“花果山水簾洞”走過,指點著當年烤番薯的曆史遺跡,得意地說:“那是我6歲時第一次自製點心的廚房!”接著便開始大講特講本文前麵的描述了。不過在家中我可噤若寒蟬,當兒子對我小時候從未嚐過什麽“美美蝦條”、“巨無霸漢堡”深表可憐時,我卻從不敢把烤地瓜的自豪泄漏半點,原因很簡單,自己小時候再頑皮,卻總要求自己的兒子規規矩矩,這也許是當代國人一種無可奈何的通病吧!。
近來交往多了,有了一些赴宴的機會。我發現大凡最後一道菜不外是水果或餡餅之類的甜點,這道洋小吃,英語叫“dessert”,譯成“尾食”最確切。不過我在此想鄭重地請各大賓館的餐廳部主任注意,您如能在宴會之末,隆重推出烤番薯來壓陣,也許會贏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您也有“孵番薯”的羅曼史嗎?如果沒有,趕緊吃一條,多少彌補上這人生幸福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