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菜是包心菜的縮稱,但話說包菜,還真不容易說,因為中國有的菜名叫法不一,東南西北各有所稱,要翻譯準確了,還真不容易,鬧不好譯家本身也“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勢必要落入“丈二和尚摸不著腦瓜”的尷尬,“包菜”就是相當典型的一猁。對於它,大凡北京人要字正腔圓地說“圓白菜”,充分利用形象上的差異,讓它與“大白菜”迥然各異!而我們一口地瓜腔的閩南人開口閉口就是“高麗菜”,叫得它好象就是“高麗參”的表兄弟似地,至於“高麗菜”是否真的就是和“高麗參”一樣來自朝鮮三千裏錦繡河山,則沒有人去考究。我也懶得去追根,是又怎麽樣,不是又怎麽樣?反正落地生根,高麗菜在閩南老家生活得滋潤而圓白而肥大,像一個幸福的胖妞!但“高麗菜”應當與朝鮮民族關係密切,至少在“韓國泡菜”裏就少不了它脆脆的切片。不過植物學家可不大在乎民間的七叫八叫,而是正兒八經地稱其為“結球甘藍”,是啊,是啊,一粒圓圓的,當然是球了,可惜是實心球,不會蹦,不會跳,甚至連滾動都還不如西紅柿來得輕巧,可謂徒有其形!


    我對高麗菜比較有感情,因為從小看著它長大。小時侯家住的附近是一個叫“東沃”的農場,主要就是種植油菜和包菜,提供給廈門市區的菜場。美食界把高麗菜定位“淡色蔬菜”,其實在菜地裏的時候它一直是深色,離地出家時,才褪去藍綠色的外衣,一身淡青接受人們的挑選。高麗菜褪去的外衣要麽用來喂豬,要麽就漚爛在田裏,包菜收獲的季節,空氣裏爛葉的酸臭是我兒時鼻孔最熟悉的氣味兒之一。


    高麗菜一直是閩南最主要的大眾菜蔬,1960年代的“困難時期”,它和空心菜一起幾乎是菜市場最後的支撐。白水煮出的高麗菜難以下咽,冷了之後菜梗還會泛黃發紅,想了都反胃。但是它畢竟功德無量,挽救了多少垂死的性命。但隻要有油水,高麗菜絕對好吃,那爆炒的高麗菜,切條,先用蒜泥嗆鍋,鹽巴進入熱油,然後下菜爆炒,包菜脆爽,不大出水,因此要不時澆點高湯,潤滑防焦,出鍋前撒點味精,噴點醬油,就可以上盤了,當然趁熱吃,嘿嘿,百姓皇帝同滋味也!


    高麗菜一葉包一葉,很有團隊精神的,這個時候稱它為“包菜”是再合適不過了的。但餐桌上更多的情況它往往是“被包”:比如春卷,包的內容就含有高麗菜絲,比如菜包子包的餡料往往是高麗菜丁……它之所以常常成為被包的主角,是因為它葉麵的堅挺!包菜包菜,還真是其他深色蔬菜所難以包辦取代的。當然高麗菜也不甘心老這麽平平淡淡的。所以就有了脫俗絕塵的紫色高麗菜,平淡慣了,一席紫衣也妖冶得八方傾倒,不但成為餐桌上的新寵,而且還躋身觀賞植物的行列,好不風光!但高麗菜“自包”的形態與“被包”的結果卻又引起我對生活的諸多聯想……


    更為不得了的是美容界一舉進入了吹捧高麗菜的行列,把那高麗菜的生葉貼在臉上,據說有涼血麗膚的神奇,是治療青春痘的妙藥。說是法國芳香療法界相當有名的jeanva醫師就形容高麗菜是一種窮人的藥,古時候的羅馬人會生吃高麗菜來治療宿醉;高麗菜還能幫助消化、治療關節炎等等保健療效。而日本癌症學會認為高麗菜可預防大腸癌,也是癌症患者最好的輔助食品……反正是越說越神。我是不大相信的,對植物似乎也有“捧殺”的流行,記得小時侯我老拿包菜葉挖兩個窟窿當麵具,那菜葉貼在臉上也貼得夠緊的,裝神弄鬼地嚇女生,如此超前的反複的麵膜,後來還不是照樣滿臉青春痘。高麗菜肯定有這樣那樣的保健效果,但我以為還是讓它悄悄地潛移默化的好,說出來了,似乎反倒有種勉為其難的大不自然了!麵對高麗菜,我想最好還是保留一份平實的歡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閩南童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鄭啟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鄭啟五並收藏閩南童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