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的老建築很多,廈大校園甚至被公認為是老建築保護得最好的典範,且不說最早的群賢樓和濱海的建南禮堂等兩套“一主四從”,也不說最具嘉庚特色的“芙蓉樓1-4”學生宿舍,單單國光樓1-3能保留下來就是一個奇跡,在寸土寸金的校園本部,它們低矮的紅磚木梁風雨飄搖,房前屋後,老樹新綠……
不過廈大被拆去的老建築也是很多的,比如全部的食堂和豬圈,比如舊公廁與衝澡房,它們顯然完全不適合社會的進程,它們傾斜的壁牆連同它們不良的氣味都令人愉快而欣慰地消失了……
改革開放後,廈大迎來了急速發展的機遇期,住房問題空前突出,拆舊建新在所難免,更是迫不及待,首當其衝的就是“勤業齋”,這是一個單層的單身教師宿舍,三兩株木瓜樹翠碧的傘葉仰天張開,三角梅依偎著小院落花崗岩白色的石條,門口還有一株奇異的油梨樹,就景觀而言,至今也算得上是優雅的小品。但它不是中國至少也是廈大曆史上最窄仄的宿舍了,每間一床一桌就幾乎塞滿了空間,壁櫥是書架,床底可安放皮箱和木箱。但也不乏那個年代的溫馨,大清早可看見這些單身的男人蹲在門口刷牙,並相互點頭問好……這些單身男士中出了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他就是陳景潤。
“勤業齋”上個世紀八十拆了,建起了“勤業樓”,由單層的十幾間變成了六層的數百間,一時解決了大量教工的居住問題,但每間窄仄的格局依舊,洗手間和浴室都是公共的,廚房就在走廊上解決,所以有“集中營”的惡名。有一位後來官至正廳的老同學是這樣回味“集中營”的居住生活的:“一家子都打地鋪,半夜起床上廁所,先跨過母親,再跨過保姆,小心再小心,還是踩了兒子的小手……”
進入二十一世紀,“勤業樓”據說是獲得了教育部“筒子樓改造”資金,內部進行了人性化的改建,盡管外觀大致還是當年“集中營”的模樣,但戶戶有了洗手間和小廚房,基本滿足了單身戶的生活需求。聽說現在租金也不低,對不少人而言,還是一間難求的,因為地點太好,實在是中心得不能再中心了,那著名的“廈大勤業餐廳饅頭”就在它的樓下!
從“勤業齋”的陳景潤到勤業餐廳的“白饅頭”,兩個關於“勤業宿舍”的關鍵詞相隔了半個世紀,這所大學滄海桑田,唯有漫天的鳳凰花似乎遮掩了一切。
不過廈大被拆去的老建築也是很多的,比如全部的食堂和豬圈,比如舊公廁與衝澡房,它們顯然完全不適合社會的進程,它們傾斜的壁牆連同它們不良的氣味都令人愉快而欣慰地消失了……
改革開放後,廈大迎來了急速發展的機遇期,住房問題空前突出,拆舊建新在所難免,更是迫不及待,首當其衝的就是“勤業齋”,這是一個單層的單身教師宿舍,三兩株木瓜樹翠碧的傘葉仰天張開,三角梅依偎著小院落花崗岩白色的石條,門口還有一株奇異的油梨樹,就景觀而言,至今也算得上是優雅的小品。但它不是中國至少也是廈大曆史上最窄仄的宿舍了,每間一床一桌就幾乎塞滿了空間,壁櫥是書架,床底可安放皮箱和木箱。但也不乏那個年代的溫馨,大清早可看見這些單身的男人蹲在門口刷牙,並相互點頭問好……這些單身男士中出了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他就是陳景潤。
“勤業齋”上個世紀八十拆了,建起了“勤業樓”,由單層的十幾間變成了六層的數百間,一時解決了大量教工的居住問題,但每間窄仄的格局依舊,洗手間和浴室都是公共的,廚房就在走廊上解決,所以有“集中營”的惡名。有一位後來官至正廳的老同學是這樣回味“集中營”的居住生活的:“一家子都打地鋪,半夜起床上廁所,先跨過母親,再跨過保姆,小心再小心,還是踩了兒子的小手……”
進入二十一世紀,“勤業樓”據說是獲得了教育部“筒子樓改造”資金,內部進行了人性化的改建,盡管外觀大致還是當年“集中營”的模樣,但戶戶有了洗手間和小廚房,基本滿足了單身戶的生活需求。聽說現在租金也不低,對不少人而言,還是一間難求的,因為地點太好,實在是中心得不能再中心了,那著名的“廈大勤業餐廳饅頭”就在它的樓下!
從“勤業齋”的陳景潤到勤業餐廳的“白饅頭”,兩個關於“勤業宿舍”的關鍵詞相隔了半個世紀,這所大學滄海桑田,唯有漫天的鳳凰花似乎遮掩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