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戰國時期各國的政治製度與實力對比
秦掃六合:統一之路的策略與輝煌 作者:文家村的荒雷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戰國時期各國的政治製度與實力對比》
戰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風雲激蕩、變革頻繁的時代。在這個時期,周王朝的權威逐漸衰落,各諸侯國紛紛崛起,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和競爭,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麵。這七個國家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魏國、韓國和趙國,它們在政治製度、經濟發展、軍事力量等方麵存在著差異,其實力也在不斷變化。
一、各國政治製度
1. 秦國:秦國的政治製度在戰國時期經曆了重大變革。商鞅變法是秦國崛起的關鍵,商鞅廢除了世卿世祿製,實行軍功爵製,鼓勵平民通過軍功獲得爵位和官職,這一製度打破了貴族的世襲特權,為秦國選拔了大量人才。秦國還推行郡縣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製。此外,秦國重視法律,法律條文嚴密且執行嚴格,形成了高效的行政管理體係。
2. 楚國:楚國一直沒有設相,以令尹為最高官職,相當於其他國家的相。楚也沒有設將軍,有柱國、上柱國的官職,是最高武官,相當於將。中央還有負責專門事務的一些官職,如尉是次一級武官,也有些國設尉是負責選擇任用官吏的。另外還有負責司法的廷尉,負責守衛宮廷的官吏稱郎中,負責教育太子的為太師、太傅,負責宗教事務的是太祝、太卜等。楚國在地方上實行封君製,封君在其封邑內有一定的權力。
3. 齊國:齊國在政治製度方麵,設相和將,相是“百官之長”,將是統率軍隊的長官。齊國沒有設過郡,設的都約相當其他國的郡,都的長官稱大夫。齊國在地方上也存在封君製度。
4. 燕國:燕國的政治製度與其他諸侯國類似,設有相、將等官職。燕國在地方上可能也實行了一定程度的郡縣製。
5. 魏國:魏國中央設立了相和將。相是相國、丞相,將是統率軍隊的長官。還有負責專門事務的一些官職,如尉、廷尉等。魏國在地方上推行郡縣製,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
6. 韓國:韓國的政治製度也包括相、將等官職設置。地方上同樣有郡縣製的推行。
7. 趙國:趙國設相和將,藺相如為相,廉頗為將。地方上實施郡縣製,郡守縣令由國君任免。
戰國時期各國紛紛打破貴族的世襲,平民也有機會擔任相、將和地方軍政長官。如申不害、範雎、蔡澤、張儀等平民成為相,孫臏、樂毅、白起、廉頗、王翦等平民成為將。但多數情況下,宗室貴族仍擔任軍政要職,如楚國的屈、景、昭三家族,齊國的諸田氏等。
各國還設有爵位等級製度。秦國商鞅為秦製爵20等,爵位與政治經濟特權掛鉤,有爵位就可得到相應官職、享有食邑和賞賜、減免刑罰等。這一製度有利於破除宗室貴族的世襲權力,為新興地主階級和平民取得政治經濟權力創造了條件。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爵位製度。
二、各國實力對比
戰國七雄的實力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以下分階段進行分析。
1. 戰國初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356年):魏國在綜合實力上力壓群雄。魏國率先進行了變法,繼承了晉國的部分衣缽,擁有吳起等傑出的文臣武將。在這一時期,魏國多次擊敗秦國,使其丟失了河西之地等疆域。楚國和齊國雖然也是大國,但也經常敗在魏國手中。
- 魏國: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較早地進行了社會改革,使魏國成為最先強盛的國家。魏國擁有數量眾多的城池和人口,還有橫行天下的魏武卒,其軍事實力強勁。在政治上,通過改革建立了相對高效的官僚體係。經濟上,農業和商業也有一定發展。
- 楚國:楚國地廣人稀,疆域遼闊,是一個人口較多的國家。其領土包括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部分地區。楚國的軍事實力也較為強大,擁有豐富的資源。但在政治製度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分封製殘餘,地方勢力相對較強。
- 齊國:齊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其疆域主要位於今天的山東地區,有一定的農業基礎和商業活動。齊國的軍事力量也不容小覷,擁有優秀的將領和軍隊。
- 秦國:戰國初期的秦國相對較弱。秦國地處西陲,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相對落後於中原各國。雖然秦國也有一定的軍事實力,但在與魏國的較量中多次失利,失去了部分領土。
- 燕國:燕國地處北方,其疆域包括今天的河北北部、遼寧等地。燕國的實力在戰國初期相對較弱,但具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和戰略地位。
- 趙國:趙國在這一時期尚未進行重大的變革,其綜合實力相對較為平均,在軍事、經濟等方麵有一定的基礎,但尚未展現出明顯的優勢。
- 韓國:韓國疆域較小,地處中原地區,四周強國環繞。其經濟和軍事實力相對較弱,但在政治和外交方麵也有一定的運作空間。
2. 戰國中期(公元前356年-公元前284年):魏國從霸主地位跌落,齊國成為新的霸主,秦國實力不斷增長。
- 齊國:在齊威王與齊宣王的治理下,經過一係列改革,齊國的國力逐漸增強。在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中,齊國先後殲滅霸主魏國十餘萬精銳,使其元氣大傷,齊國由此成為中原最強的國家。齊國的經濟持續繁榮,文化藝術也取得了顯著成就。
- 秦國:秦國在秦孝公時期進行商鞅變法後,實力增長迅猛。商鞅變法在經濟上推行土地私有製,鼓勵耕織;政治上廢除世卿世祿製,實行郡縣製;軍事上實行軍功爵製,極大地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秦國的軍事實力逐漸強大,開始在對外戰爭中取得一係列勝利。
- 楚國:楚國依然保持著較大的疆域和人口規模,其經濟和軍事實力依然較強。但在這一時期,楚國可能麵臨著內部政治矛盾和外部列強的壓力。
- 魏國:魏國在經曆了多次戰爭的失敗後,實力逐漸衰落。雖然仍有一定的實力,但已無法與齊國和秦國相抗衡。
- 趙國:趙國在趙武靈王的領導下進行了“胡服騎射”改革,建立起強大的騎兵部隊,軍事實力得到顯著提升。趙國的疆域也有所擴大,包括了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等地。
- 燕國:燕國在這一時期實力有所發展,但仍相對較弱。燕國在樂毅的帶領下曾短暫強盛,但整體上在戰國七雄中的地位並不突出。
- 韓國:韓國繼續在列強的夾縫中求生存,其領土和資源有限,軍事實力相對較弱,更多地依靠外交手段來維護自身利益。
3. 戰國中後期(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21年):趙國和秦國成為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秦國逐漸占據絕對優勢。
- 秦國:秦國通過商鞅變法以及多位君主的持續努力,綜合實力已遠超其他六國。秦國的政治製度更加完善,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經濟上農業發達,為戰爭提供了充足的物資支持;軍事上擁有強大的軍隊和傑出的將領,如白起、王翦等。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不斷兼並各國領土。
- 趙國:趙國經過“胡服騎射”後實力大增,成為秦國統一道路上的強勁對手。趙國擁有廉頗、李牧等名將,軍事實力不容小覷。但在長平之戰中,趙國遭遇慘敗,元氣大傷,此後實力逐漸衰落。
- 齊國:齊國在經曆了樂毅率領的五國聯軍進攻後,國力大損,雖然後來有所恢複,但已無法與秦國抗衡。齊國的經濟和文化仍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在軍事上的優勢不再明顯。
- 楚國:楚國在這一時期疆域仍然廣闊,但內部政治腐敗,統治階層矛盾重重。盡管楚國在某些戰役中仍能展現出一定的抵抗力,但整體實力已大不如前。
- 燕國:燕國實力相對較弱,在戰國後期的影響力有限。
- 魏國:魏國的實力進一步下降,成為秦國兼並的對象之一。
- 韓國: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之一,領土狹小,資源匱乏,在秦國的進攻下節節敗退。
三、各國的興衰原因分析
1. 秦國:秦國之所以能夠最終統一六國,主要歸因於以下幾點。首先是商鞅變法的成功實施,這一變革從根本上改變了秦國的政治、經濟。
商鞅變法廢除了世卿世祿製,實行軍功爵製,極大地調動了平民百姓參軍作戰的積極性,讓秦國軍隊的戰鬥力迅速提升。同時,獎勵耕織,重農抑商,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為國家的戰爭提供了充足的物資保障。在政治上,推行郡縣製,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國家的政令能夠有效地貫徹執行。
秦國曆代君主大多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戰略眼光。秦孝公堅定支持商鞅變法,為秦國崛起奠定基礎;秦惠文王善於用人,拓展疆土;秦昭襄王采用範雎的遠交近攻策略,逐步削弱六國;秦王嬴政更是雄才大略,果斷決策,最終實現統一大業。
秦國注重人才引進和培養。張儀、範雎、李斯等眾多他國賢才紛紛入秦,為秦國出謀劃策,貢獻智慧和力量。
秦國地理位置優越,關中地區土地肥沃,四周有山川險阻,易守難攻,為秦國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環境。
秦國在軍事戰略上表現出色,善於抓住時機,各個擊破。在外交上靈活多變,根據形勢調整與各國的關係。
2. 楚國:楚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最終未能統一六國,原因是多方麵的。
楚國的政治製度相對落後,貴族勢力龐大,權力分散,中央集權程度較低,難以形成強大的合力。
在軍事方麵,雖然楚國軍隊數量眾多,但缺乏有效的組織和訓練,戰鬥力相對較弱。
楚國在改革方麵力度不足,未能像秦國商鞅變法那樣進行徹底的製度變革,無法適應戰國時期激烈競爭的形勢。
而且,楚國在外交上常常決策失誤,與其他國家的聯盟關係不夠穩定,經常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3. 齊國:齊國曾是東方強國,但最終衰落。
齊國在經濟上繁榮,但政治上相對保守。其貴族階層安於現狀,缺乏進取精神和改革的決心。
在戰略決策上,齊國經常出現短視行為,例如在秦國攻打其他國家時,齊國選擇隔岸觀火,沒有意識到唇亡齒寒的道理,導致最終獨自麵對秦國的威脅時無力抵抗。
齊國在軍事建設上投入不足,軍隊的戰鬥力和戰鬥意誌相對薄弱。
4. 燕國:燕國地處北方,實力相對較弱。
燕國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無法為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和國家建設提供充足的物質支持。
燕國在政治上缺乏有遠見和才能的君主和大臣,難以製定出有效的戰略和政策。
燕國的軍事力量有限,在與其他強國的對抗中往往處於劣勢。
5. 魏國:魏國早期強盛,但很快衰落。
魏國率先變法,但後期未能持續推進改革,使得其他國家迎頭趕上並超越。
魏國處於四戰之地,地理位置不利,難以長期保持領土和資源的穩定。
魏國在外交策略上出現失誤,與周邊國家關係緊張,樹敵過多。
6. 韓國:韓國是七雄中最弱的國家之一。
韓國地域狹小,資源匱乏,發展空間有限。
韓國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麵的改革不夠深入和全麵,無法形成強大的競爭力。
在外交上,韓國常常依附於其他強國,缺乏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戰略。
7. 趙國: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一度強盛。
但趙國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軍事領域,政治和經濟方麵的改革相對滯後。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損失慘重,元氣大傷,此後難以恢複。
趙國的內部政治不夠穩定,存在權力鬥爭和內耗,影響了國家的發展和對外作戰能力。
總之,戰國時期各國的興衰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政治製度的先進性、君主的才能和決策、改革的力度和持續性、軍事戰略和外交策略的運用等,都對各國的命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戰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風雲激蕩、變革頻繁的時代。在這個時期,周王朝的權威逐漸衰落,各諸侯國紛紛崛起,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和競爭,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麵。這七個國家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魏國、韓國和趙國,它們在政治製度、經濟發展、軍事力量等方麵存在著差異,其實力也在不斷變化。
一、各國政治製度
1. 秦國:秦國的政治製度在戰國時期經曆了重大變革。商鞅變法是秦國崛起的關鍵,商鞅廢除了世卿世祿製,實行軍功爵製,鼓勵平民通過軍功獲得爵位和官職,這一製度打破了貴族的世襲特權,為秦國選拔了大量人才。秦國還推行郡縣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製。此外,秦國重視法律,法律條文嚴密且執行嚴格,形成了高效的行政管理體係。
2. 楚國:楚國一直沒有設相,以令尹為最高官職,相當於其他國家的相。楚也沒有設將軍,有柱國、上柱國的官職,是最高武官,相當於將。中央還有負責專門事務的一些官職,如尉是次一級武官,也有些國設尉是負責選擇任用官吏的。另外還有負責司法的廷尉,負責守衛宮廷的官吏稱郎中,負責教育太子的為太師、太傅,負責宗教事務的是太祝、太卜等。楚國在地方上實行封君製,封君在其封邑內有一定的權力。
3. 齊國:齊國在政治製度方麵,設相和將,相是“百官之長”,將是統率軍隊的長官。齊國沒有設過郡,設的都約相當其他國的郡,都的長官稱大夫。齊國在地方上也存在封君製度。
4. 燕國:燕國的政治製度與其他諸侯國類似,設有相、將等官職。燕國在地方上可能也實行了一定程度的郡縣製。
5. 魏國:魏國中央設立了相和將。相是相國、丞相,將是統率軍隊的長官。還有負責專門事務的一些官職,如尉、廷尉等。魏國在地方上推行郡縣製,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
6. 韓國:韓國的政治製度也包括相、將等官職設置。地方上同樣有郡縣製的推行。
7. 趙國:趙國設相和將,藺相如為相,廉頗為將。地方上實施郡縣製,郡守縣令由國君任免。
戰國時期各國紛紛打破貴族的世襲,平民也有機會擔任相、將和地方軍政長官。如申不害、範雎、蔡澤、張儀等平民成為相,孫臏、樂毅、白起、廉頗、王翦等平民成為將。但多數情況下,宗室貴族仍擔任軍政要職,如楚國的屈、景、昭三家族,齊國的諸田氏等。
各國還設有爵位等級製度。秦國商鞅為秦製爵20等,爵位與政治經濟特權掛鉤,有爵位就可得到相應官職、享有食邑和賞賜、減免刑罰等。這一製度有利於破除宗室貴族的世襲權力,為新興地主階級和平民取得政治經濟權力創造了條件。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爵位製度。
二、各國實力對比
戰國七雄的實力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以下分階段進行分析。
1. 戰國初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356年):魏國在綜合實力上力壓群雄。魏國率先進行了變法,繼承了晉國的部分衣缽,擁有吳起等傑出的文臣武將。在這一時期,魏國多次擊敗秦國,使其丟失了河西之地等疆域。楚國和齊國雖然也是大國,但也經常敗在魏國手中。
- 魏國: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較早地進行了社會改革,使魏國成為最先強盛的國家。魏國擁有數量眾多的城池和人口,還有橫行天下的魏武卒,其軍事實力強勁。在政治上,通過改革建立了相對高效的官僚體係。經濟上,農業和商業也有一定發展。
- 楚國:楚國地廣人稀,疆域遼闊,是一個人口較多的國家。其領土包括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部分地區。楚國的軍事實力也較為強大,擁有豐富的資源。但在政治製度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分封製殘餘,地方勢力相對較強。
- 齊國:齊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其疆域主要位於今天的山東地區,有一定的農業基礎和商業活動。齊國的軍事力量也不容小覷,擁有優秀的將領和軍隊。
- 秦國:戰國初期的秦國相對較弱。秦國地處西陲,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相對落後於中原各國。雖然秦國也有一定的軍事實力,但在與魏國的較量中多次失利,失去了部分領土。
- 燕國:燕國地處北方,其疆域包括今天的河北北部、遼寧等地。燕國的實力在戰國初期相對較弱,但具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和戰略地位。
- 趙國:趙國在這一時期尚未進行重大的變革,其綜合實力相對較為平均,在軍事、經濟等方麵有一定的基礎,但尚未展現出明顯的優勢。
- 韓國:韓國疆域較小,地處中原地區,四周強國環繞。其經濟和軍事實力相對較弱,但在政治和外交方麵也有一定的運作空間。
2. 戰國中期(公元前356年-公元前284年):魏國從霸主地位跌落,齊國成為新的霸主,秦國實力不斷增長。
- 齊國:在齊威王與齊宣王的治理下,經過一係列改革,齊國的國力逐漸增強。在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中,齊國先後殲滅霸主魏國十餘萬精銳,使其元氣大傷,齊國由此成為中原最強的國家。齊國的經濟持續繁榮,文化藝術也取得了顯著成就。
- 秦國:秦國在秦孝公時期進行商鞅變法後,實力增長迅猛。商鞅變法在經濟上推行土地私有製,鼓勵耕織;政治上廢除世卿世祿製,實行郡縣製;軍事上實行軍功爵製,極大地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秦國的軍事實力逐漸強大,開始在對外戰爭中取得一係列勝利。
- 楚國:楚國依然保持著較大的疆域和人口規模,其經濟和軍事實力依然較強。但在這一時期,楚國可能麵臨著內部政治矛盾和外部列強的壓力。
- 魏國:魏國在經曆了多次戰爭的失敗後,實力逐漸衰落。雖然仍有一定的實力,但已無法與齊國和秦國相抗衡。
- 趙國:趙國在趙武靈王的領導下進行了“胡服騎射”改革,建立起強大的騎兵部隊,軍事實力得到顯著提升。趙國的疆域也有所擴大,包括了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等地。
- 燕國:燕國在這一時期實力有所發展,但仍相對較弱。燕國在樂毅的帶領下曾短暫強盛,但整體上在戰國七雄中的地位並不突出。
- 韓國:韓國繼續在列強的夾縫中求生存,其領土和資源有限,軍事實力相對較弱,更多地依靠外交手段來維護自身利益。
3. 戰國中後期(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21年):趙國和秦國成為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秦國逐漸占據絕對優勢。
- 秦國:秦國通過商鞅變法以及多位君主的持續努力,綜合實力已遠超其他六國。秦國的政治製度更加完善,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經濟上農業發達,為戰爭提供了充足的物資支持;軍事上擁有強大的軍隊和傑出的將領,如白起、王翦等。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不斷兼並各國領土。
- 趙國:趙國經過“胡服騎射”後實力大增,成為秦國統一道路上的強勁對手。趙國擁有廉頗、李牧等名將,軍事實力不容小覷。但在長平之戰中,趙國遭遇慘敗,元氣大傷,此後實力逐漸衰落。
- 齊國:齊國在經曆了樂毅率領的五國聯軍進攻後,國力大損,雖然後來有所恢複,但已無法與秦國抗衡。齊國的經濟和文化仍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在軍事上的優勢不再明顯。
- 楚國:楚國在這一時期疆域仍然廣闊,但內部政治腐敗,統治階層矛盾重重。盡管楚國在某些戰役中仍能展現出一定的抵抗力,但整體實力已大不如前。
- 燕國:燕國實力相對較弱,在戰國後期的影響力有限。
- 魏國:魏國的實力進一步下降,成為秦國兼並的對象之一。
- 韓國: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之一,領土狹小,資源匱乏,在秦國的進攻下節節敗退。
三、各國的興衰原因分析
1. 秦國:秦國之所以能夠最終統一六國,主要歸因於以下幾點。首先是商鞅變法的成功實施,這一變革從根本上改變了秦國的政治、經濟。
商鞅變法廢除了世卿世祿製,實行軍功爵製,極大地調動了平民百姓參軍作戰的積極性,讓秦國軍隊的戰鬥力迅速提升。同時,獎勵耕織,重農抑商,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為國家的戰爭提供了充足的物資保障。在政治上,推行郡縣製,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國家的政令能夠有效地貫徹執行。
秦國曆代君主大多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戰略眼光。秦孝公堅定支持商鞅變法,為秦國崛起奠定基礎;秦惠文王善於用人,拓展疆土;秦昭襄王采用範雎的遠交近攻策略,逐步削弱六國;秦王嬴政更是雄才大略,果斷決策,最終實現統一大業。
秦國注重人才引進和培養。張儀、範雎、李斯等眾多他國賢才紛紛入秦,為秦國出謀劃策,貢獻智慧和力量。
秦國地理位置優越,關中地區土地肥沃,四周有山川險阻,易守難攻,為秦國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環境。
秦國在軍事戰略上表現出色,善於抓住時機,各個擊破。在外交上靈活多變,根據形勢調整與各國的關係。
2. 楚國:楚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最終未能統一六國,原因是多方麵的。
楚國的政治製度相對落後,貴族勢力龐大,權力分散,中央集權程度較低,難以形成強大的合力。
在軍事方麵,雖然楚國軍隊數量眾多,但缺乏有效的組織和訓練,戰鬥力相對較弱。
楚國在改革方麵力度不足,未能像秦國商鞅變法那樣進行徹底的製度變革,無法適應戰國時期激烈競爭的形勢。
而且,楚國在外交上常常決策失誤,與其他國家的聯盟關係不夠穩定,經常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3. 齊國:齊國曾是東方強國,但最終衰落。
齊國在經濟上繁榮,但政治上相對保守。其貴族階層安於現狀,缺乏進取精神和改革的決心。
在戰略決策上,齊國經常出現短視行為,例如在秦國攻打其他國家時,齊國選擇隔岸觀火,沒有意識到唇亡齒寒的道理,導致最終獨自麵對秦國的威脅時無力抵抗。
齊國在軍事建設上投入不足,軍隊的戰鬥力和戰鬥意誌相對薄弱。
4. 燕國:燕國地處北方,實力相對較弱。
燕國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無法為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和國家建設提供充足的物質支持。
燕國在政治上缺乏有遠見和才能的君主和大臣,難以製定出有效的戰略和政策。
燕國的軍事力量有限,在與其他強國的對抗中往往處於劣勢。
5. 魏國:魏國早期強盛,但很快衰落。
魏國率先變法,但後期未能持續推進改革,使得其他國家迎頭趕上並超越。
魏國處於四戰之地,地理位置不利,難以長期保持領土和資源的穩定。
魏國在外交策略上出現失誤,與周邊國家關係緊張,樹敵過多。
6. 韓國:韓國是七雄中最弱的國家之一。
韓國地域狹小,資源匱乏,發展空間有限。
韓國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麵的改革不夠深入和全麵,無法形成強大的競爭力。
在外交上,韓國常常依附於其他強國,缺乏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戰略。
7. 趙國: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一度強盛。
但趙國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軍事領域,政治和經濟方麵的改革相對滯後。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損失慘重,元氣大傷,此後難以恢複。
趙國的內部政治不夠穩定,存在權力鬥爭和內耗,影響了國家的發展和對外作戰能力。
總之,戰國時期各國的興衰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政治製度的先進性、君主的才能和決策、改革的力度和持續性、軍事戰略和外交策略的運用等,都對各國的命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