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秦國的早期發展與變革
秦掃六合:統一之路的策略與輝煌 作者:文家村的荒雷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秦國的早期發展與變革
秦國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其發展曆程充滿了傳奇色彩。從最初的弱小附庸,經過數代人的努力,逐漸崛起並最終統一了中國。
秦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帝之一顓頊的後裔女修。據《史記·秦本紀》記載,女修吃下玄鳥蛋生下大業,大業的妻子女華生下大費。大費在協助大禹治水成功後,獲舜帝賜黑色的旌旗,預示子孫興旺,又因善於為舜馴養鳥獸,被舜帝賜嬴氏。大費生二子,一名大廉,鳥俗氏;二名若木,費氏。
若木的玄孫費昌,在中原和夷狄皆有子孫。費昌因夏桀的暴虐棄夏投商,為商湯駕車。大廉的玄孫孟戲、中衍,為太戊駕車,並世代輔佐殷商有功,因此嬴氏子孫有多人身居顯位,最終能成為諸侯。中衍的玄孫中潏生活在西戎,生子蜚廉,蜚廉生子惡來、季勝,惡來的後代即為秦嬴氏,季勝的後代為趙氏,所以秦國和趙國有著共同的祖先。
蜚廉和惡來父子均服侍殷紂,周武王伐紂時,惡來被殺,惡來之子叫女防,女防生子旁皋,旁皋生子太幾,太幾生子大駱,大駱生子非子。非子居住在犬丘,因為擅長飼養牲畜,被周孝王召見,令他主管馬匹的飼養和管理,又將申侯的女兒嫁給大駱為妻。周孝王念及非子的祖先大費為舜帝飼養牲畜,而今大費的後代又為自己馴養馬匹,申侯因為兩家先後有過兩次聯姻,申侯認為西戎因此才歸服周王室,於是周孝王分封秦地作為非子的封邑,令他做周王室的附庸,賜他延續嬴氏祭祀,號稱秦嬴,從此後西戎和周王室和睦相處。
秦嬴的兒子秦侯在位十年後去世,秦侯之子公伯在位三年去世,公伯之子秦仲在位三年後,周厲王不行王道,西戎反叛王室,滅了大駱家族。周宣王繼位後,命秦仲討伐西戎,秦仲卻被西戎所殺。秦仲有五子,長子莊公,周宣王賜莊公兄弟七千兵士討伐並平叛了西戎,任命莊公為西垂大夫,居住在祖先之地犬丘。莊公的長子世父發誓要殺死西戎王為祖父秦仲報仇,否則就不進入封邑,於是世父去攻打西戎,將繼承權讓位於弟弟襄公。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因寵愛褒姒廢掉原王後所生的太子,改立褒姒之子為太子,被原王後之父申侯和犬戎所殺。襄公率領軍隊勤王,救援並協助周平王完成遷都雒邑(今河南洛陽),立下大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將岐山以西的土地賞賜給他,承諾如果秦國可以驅逐西戎,奪回被西戎侵占的岐山、豐水一帶的土地,就可以擁有這片土地。秦國由此正式建國。
秦國建國後,在早期發展過程中麵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秦國地處中國西北地區,與西戎等少數民族相鄰,時常受到其侵擾。同時,與中原各諸侯國相比,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相對落後。
然而,秦國人民憑借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和頑強的鬥誌,不斷與周邊民族進行鬥爭,逐漸擴大了自己的領土和勢力範圍。在政治製度方麵,秦國也在不斷探索和變革。
進入戰國時期後,秦國的發展迎來了重要的轉折點。戰國早期,秦國仍維持著落後的封建領主製度,在對外與戎狄勢力和其他諸侯國(主要是晉國和後來的魏國)的鬥爭中逐漸處於劣勢,國內階級矛盾也較為突出。
但秦國也在逐漸發生一些變化。公元前408年,秦國實行“初租禾”,即頭一次按土地畝數征收租稅,這一政策承認了私人將“公田”占為己有和開墾“私田”的合法性,秦國由此正式確立了土地私有權。這一舉措適應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秦國經濟製度的變革。
公元前409年,秦國“簡公六年令吏初帶劍”,《史記·秦始皇本紀》後附的《秦紀》中也有“其(簡公)七年……百姓初帶劍”的記載。在西周春秋時期,劍除了是一種防身武器之外,也是表示貴族身份的一種標誌。而在進入戰國後,一般身份的“吏”和“百姓”也開始佩劍,這表明封建領主製社會的身份等級製開始被封建地主製社會新興的社會勢力所衝擊。“令吏初帶劍”和“百姓初帶劍”這件事和秦國“初租禾”的時間相近,反映了封建地主製開始在秦國出現。
秦國的變革並非一帆風順,封建地主製的發展仍麵臨諸多阻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政權仍掌握在舊貴族手中。直到秦孝公時期,他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才真正實現了富國強兵,為日後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商鞅變法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方麵進行了全麵而深入的改革。在政治上,廢除世卿世祿製,實行軍功爵製,鼓勵民眾通過軍功獲得爵位和官職,打破了舊貴族的世襲特權,激發了人們的積極性;推行郡縣製,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經濟上,重農抑商,鼓勵耕織,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統一度量衡等。軍事上,獎勵軍功,實行嚴格的軍事訓練和紀律,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
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迅速增強,逐漸在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此後,經過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帝等幾代國君的努力,秦國不斷對外擴張,兼並其他諸侯國,最終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
秦國的早期發展與變革充滿了曲折和挑戰,但正是通過不斷地適應時代變化、進行改革創新,秦國才能夠從一個弱小的附庸逐漸崛起為強大的諸侯國,並最終統一中國。秦國的發展曆程為中國曆史的演進和社會的變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同時,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製度和措施,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國的崛起和統一,不僅是一段輝煌的曆史篇章,更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重要裏程碑。它展示了人類在麵對困難和挑戰時的勇氣、智慧和創造力,也為後世的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借鑒和思考。在研究秦國的早期發展與變革時,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演變和發展規律,以及中華民族不斷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特質。
秦國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其發展曆程充滿了傳奇色彩。從最初的弱小附庸,經過數代人的努力,逐漸崛起並最終統一了中國。
秦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帝之一顓頊的後裔女修。據《史記·秦本紀》記載,女修吃下玄鳥蛋生下大業,大業的妻子女華生下大費。大費在協助大禹治水成功後,獲舜帝賜黑色的旌旗,預示子孫興旺,又因善於為舜馴養鳥獸,被舜帝賜嬴氏。大費生二子,一名大廉,鳥俗氏;二名若木,費氏。
若木的玄孫費昌,在中原和夷狄皆有子孫。費昌因夏桀的暴虐棄夏投商,為商湯駕車。大廉的玄孫孟戲、中衍,為太戊駕車,並世代輔佐殷商有功,因此嬴氏子孫有多人身居顯位,最終能成為諸侯。中衍的玄孫中潏生活在西戎,生子蜚廉,蜚廉生子惡來、季勝,惡來的後代即為秦嬴氏,季勝的後代為趙氏,所以秦國和趙國有著共同的祖先。
蜚廉和惡來父子均服侍殷紂,周武王伐紂時,惡來被殺,惡來之子叫女防,女防生子旁皋,旁皋生子太幾,太幾生子大駱,大駱生子非子。非子居住在犬丘,因為擅長飼養牲畜,被周孝王召見,令他主管馬匹的飼養和管理,又將申侯的女兒嫁給大駱為妻。周孝王念及非子的祖先大費為舜帝飼養牲畜,而今大費的後代又為自己馴養馬匹,申侯因為兩家先後有過兩次聯姻,申侯認為西戎因此才歸服周王室,於是周孝王分封秦地作為非子的封邑,令他做周王室的附庸,賜他延續嬴氏祭祀,號稱秦嬴,從此後西戎和周王室和睦相處。
秦嬴的兒子秦侯在位十年後去世,秦侯之子公伯在位三年去世,公伯之子秦仲在位三年後,周厲王不行王道,西戎反叛王室,滅了大駱家族。周宣王繼位後,命秦仲討伐西戎,秦仲卻被西戎所殺。秦仲有五子,長子莊公,周宣王賜莊公兄弟七千兵士討伐並平叛了西戎,任命莊公為西垂大夫,居住在祖先之地犬丘。莊公的長子世父發誓要殺死西戎王為祖父秦仲報仇,否則就不進入封邑,於是世父去攻打西戎,將繼承權讓位於弟弟襄公。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因寵愛褒姒廢掉原王後所生的太子,改立褒姒之子為太子,被原王後之父申侯和犬戎所殺。襄公率領軍隊勤王,救援並協助周平王完成遷都雒邑(今河南洛陽),立下大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將岐山以西的土地賞賜給他,承諾如果秦國可以驅逐西戎,奪回被西戎侵占的岐山、豐水一帶的土地,就可以擁有這片土地。秦國由此正式建國。
秦國建國後,在早期發展過程中麵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秦國地處中國西北地區,與西戎等少數民族相鄰,時常受到其侵擾。同時,與中原各諸侯國相比,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相對落後。
然而,秦國人民憑借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和頑強的鬥誌,不斷與周邊民族進行鬥爭,逐漸擴大了自己的領土和勢力範圍。在政治製度方麵,秦國也在不斷探索和變革。
進入戰國時期後,秦國的發展迎來了重要的轉折點。戰國早期,秦國仍維持著落後的封建領主製度,在對外與戎狄勢力和其他諸侯國(主要是晉國和後來的魏國)的鬥爭中逐漸處於劣勢,國內階級矛盾也較為突出。
但秦國也在逐漸發生一些變化。公元前408年,秦國實行“初租禾”,即頭一次按土地畝數征收租稅,這一政策承認了私人將“公田”占為己有和開墾“私田”的合法性,秦國由此正式確立了土地私有權。這一舉措適應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秦國經濟製度的變革。
公元前409年,秦國“簡公六年令吏初帶劍”,《史記·秦始皇本紀》後附的《秦紀》中也有“其(簡公)七年……百姓初帶劍”的記載。在西周春秋時期,劍除了是一種防身武器之外,也是表示貴族身份的一種標誌。而在進入戰國後,一般身份的“吏”和“百姓”也開始佩劍,這表明封建領主製社會的身份等級製開始被封建地主製社會新興的社會勢力所衝擊。“令吏初帶劍”和“百姓初帶劍”這件事和秦國“初租禾”的時間相近,反映了封建地主製開始在秦國出現。
秦國的變革並非一帆風順,封建地主製的發展仍麵臨諸多阻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政權仍掌握在舊貴族手中。直到秦孝公時期,他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才真正實現了富國強兵,為日後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商鞅變法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方麵進行了全麵而深入的改革。在政治上,廢除世卿世祿製,實行軍功爵製,鼓勵民眾通過軍功獲得爵位和官職,打破了舊貴族的世襲特權,激發了人們的積極性;推行郡縣製,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經濟上,重農抑商,鼓勵耕織,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統一度量衡等。軍事上,獎勵軍功,實行嚴格的軍事訓練和紀律,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
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迅速增強,逐漸在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此後,經過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帝等幾代國君的努力,秦國不斷對外擴張,兼並其他諸侯國,最終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
秦國的早期發展與變革充滿了曲折和挑戰,但正是通過不斷地適應時代變化、進行改革創新,秦國才能夠從一個弱小的附庸逐漸崛起為強大的諸侯國,並最終統一中國。秦國的發展曆程為中國曆史的演進和社會的變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同時,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製度和措施,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國的崛起和統一,不僅是一段輝煌的曆史篇章,更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重要裏程碑。它展示了人類在麵對困難和挑戰時的勇氣、智慧和創造力,也為後世的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借鑒和思考。在研究秦國的早期發展與變革時,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演變和發展規律,以及中華民族不斷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