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林中那塊陽光明媚的草地——俄羅斯散記之二
吟誦關中:陳忠實最新作品集 作者:陳忠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早晨醒來便聽見嘩嘩嘩的雨聲。拉開窗簾就看到滿天低沉的黑雲,從黑雲裏傾瀉而下的雨條閃著些微的亮光。到俄羅斯整整一周了,走到哪裏都是藍天白雲下碧透的天空和鮮亮的陽光,今天遇到下雨了。有陽光又有雨,當是感受俄羅斯大地自然天象變幻的一個小小的又是難得的完滿。
冒雨去圖拉,拜謁托爾斯泰。車行四小時,大雨一路都在不歇氣地下著。我總是忍不住拉開車窗,開闊的原野覆蓋著望不透的森林,無邊無沿的草場,都籠罩在迷迷濛濛的雨霧裏。飛進車窗的雨滴打濕了我的頭臉,這是托翁故鄉的雨。臨近圖拉城的標誌,是路邊終於出現了人。一頂頂簡便裝置的帆布或塑料帳篷,零散地撐持在公路邊上,擺列著一排貨架,守候著一個一個女人,都在賣著以圖拉命名的餅子。據說這種餅是聞名俄羅斯的土特產品,以黑麥製成,別一番獨特綿長的香味且不論,絕在不加任何防腐劑卻可以存貯半年以上,久享盛名。看著在雨篷下守候過路客捎帶圖拉餅的女人,我頓然聯想到家鄉關中類同的情景,每到五月初,通往我的白鹿原的原上和原下的兩條公路邊,便擺滿一筐筐一籠籠剛剛摘下來的櫻桃;通往臨潼秦兵馬俑的路旁,九月的石榴和九月末的火晶柿子招惹著世界各方的男女;還有去女皇武則天陵墓的路邊,壘堆如小塔的鍋盔,既可以整摞整個售購,也可以切成西瓜牙兒一般大小零賣,還有人索性就把大鐵鍋支在路邊現烙現賣。乾縣的鍋盔雖不及圖拉餅的盛名,卻在遍地鍋盔的關中獨俏一枝,皮脆裏綿,滿口麥子純正的香味,武則天在鍋盔的香味裏滋潤了一千多年,該當改為女皇牌鍋盔了。看著那些佇立在路邊的圖拉女人,我想大約和關中路邊守候的農夫農婦一樣,賣下錢不外乎蓋新房,供孩子讀書,以及為兒女娶媳婦辦嫁妝。托翁故鄉的農民和關中鄉民謀求生活的方式和思路如出一轍。
車過圖拉城時,雨緩解鬆懈下來。汽車穿過圖拉城,從街麵建築和街道的景致看,都顯示著一種久遠的陳舊,與中國任何一個中小城市一夜之間的全新麵目都顯示著距離性差別。雨時下時停,出圖拉城就看到遠方天際一抹藍天和陽光。拐過兩個交叉彎道,就看到一排很長的林木遮蔽下的圍牆和一個闊大的門,這就是托翁自己命名的“林中那塊陽光明媚的草地”——莊園故居了。
站在寬大的門口,一眼看見兩排整齊高大的白樺樹的甬道,通向林木籠罩的深處。我跨進大門並走上白樺樹下的甬道,踏著用三合土鋪墊的大平小不平的路麵,慶幸自己終於有緣走在遍布著托翁腳印的土地上了。托翁一生都走在這莊園裏的大路小徑果園耕地和林蔭草地上,我踏在已經消失沉寂了托翁腳步響聲的印痕裏,依然感知著一個偉大靈魂神聖的靈性。白樺樹依然枝葉茂盛,白色鮮亮的樹皮浮泛著詩意。頭頂的枝葉不斷灑下水滴。甬道土路的小坑淺窪裏積著雨水。左邊有一排塗成灰藍色的木板房,是馬廄,莊園裏曾經耕田拉車以及溜達的好多匹馬,就養在這裏,現在依著原樣原封不變地保存著,自然都已經圈幹槽淨了,我似乎還可以聞到馬糞馬尿和畜生混合的氣味。甬道右邊還有一排藍灰色的木板房,是貯藏草料和馬具的庫房,可以看到門裏散落的幹草,還有犁具、圍脖和套繩,似乎剛剛罷耕歸來卸下,散發著馬脖子的騷味兒。還保存著農耕生活記憶的我,頓然浮現出這裏添草拌料和騾馬踢踏噴鼻的生機勃勃的圖景。現在是一片人畜不在的冷寂。
甬道盡頭往右拐進去,是一座塗成黃色的兩層小樓,這是托爾斯泰的居室和寫作間。下層一個大約不超過十平方米的小屋子裏,托翁寫成了《戰爭與和平》。我站在這間屋子的一瞬間,彌漫在心頭的神秘頓然散失淨盡了。一張不大的木板桌子,不僅談不到精致或講究,大約當初隻刷過一層清漆,可以清楚地看到被磨損的或粗或細或直或歪的木紋;可以猜想長胳膊長腿的托翁伏案寫作時,肯定會攤占大半個桌麵。房間裏還有一隻小茶幾和一張單人床,這床也應是我見過的最窄的一張床了,當是寫得腰酸臂困時伸懶腰的設施。房間不僅沒有裝飾裝潢,更沒有如中國文人慣常裝備的字畫銘題之類,連一個像樣的書架都不置備。到二樓的一間幾乎同樣小的房間裏,也是漆成淡黃色的一張木桌,椅子的四條腿截斷了一節,低到如同我家裏的馬紮。據說是托翁視力不好,椅子低點就可以縮短眼睛和稿紙的距離,避免了低頭躬腰。在這間小小的簡便到簡陋的書房裏,托爾斯泰寫成了《安娜·卡列尼娜》。我還想看看寫作《複活》的房間,講解員說這部寫作長達十年的小說,托爾斯泰先後換過三個寫作間,沒有解釋換房的原因。我走出這座二層小樓時,腦子裏就突顯著兩張淡黃色的木桌。我更加確信作家從事的寫作這種勞動,最基本的條件不過就是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可以鋪開稿紙可以坐下寫字,把澎湃在胸膛的激情和纏繞在腦際的體驗傾瀉到稿紙上就足夠了,與房子的大小屋內的裝備和牆麵上貼掛的飾物毫無關係。說句不算抬杠的話,如果腦子裏是空乏的胸腔裏是稀薄的,即使有鑲著寶石的黃金或白銀的桌椅也無濟於事。無論如何,我至今還想著那把太低太矮的椅子,坐上去就得把腿伸到很遠,坐久了會很不自在的,何不加高桌子的四條腿,同樣可以達到既不彎腰低頭而縮短眼睛和稿紙的間距,況且能夠讓雙腿自由自如地曲伸……
在這座托爾斯泰寫作和生活的黃色小樓前,有一塊不大的空地,該當算作院子吧。在這方小院的三麵,都是稠密到幾乎不透陽光的樹林,林間長滿雜草,儼然一種森林的氣息。樓前的這方小院,除了供人走的台階下的土路,也都栽種著花草,卻不是精細琢磨的管理,完全是自由生長的潑勢。花草園子裏有一棵合抱粗的樹,不見一片綠葉,粗壯的枝股和細細的枝條,赤裸在空中,在四周一片濃密的綠葉的背景下,這棵樹就令人感到一種死亡的淒涼。我初看到這棵枯死的樹時,就貿然想到保存它與周圍的景致太不協調,隨之了解到這棵樹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種內心深處的震撼。枯枝上掛著一顆金黃色的銅鍾,我初看時就想到小學校裏上課下課敲出指令的銅鍾。托爾斯泰屬於貴族,卻操心著貧苦農民的疾苦和委屈,以真誠之心幫助那些尋找救助的人,久而久之,那些四野八鄉遭遇困境的鄉民便尋到這個莊園來。托爾斯泰在樓前院子的這棵樹上掛了這隻銅鍾,供尋訪的窮人拉響,托爾斯泰就會放下鋼筆推開稿紙,把敲鍾的窮人請進樓裏,聽其訴敘困難和冤屈,然後給予幫扶救助。據說有時竟會在這棵樹下發生排隊,等候敲鍾。然而沒有哪怕是粗略的統計,曾經有多少窮人貧民踏進這座莊園走到這棵樹下,憋著一肚子酸楚和一縷溫暖的希望攥住那根繩子,敲響了這隻銅鍾,然後走進了小樓會客廳,然後對著胡須垂到胸膛的這位作家傾訴,然後得到托爾斯泰的救助脫離困境。
這棵曾經給窮人和貧民以生存希望的樹已經死了,幹枯的枝條呈著黑色,枝幹上的樹皮有一二處剝落,那隻金黃色的銅鍾靜靜地懸空吊著,雖依原樣係著一條皮繩,卻再也不會有誰扯拉了。救助窮人的托爾斯泰去世已近百年,這棵樹大約也徒感寂寞,已經失去了承載窮人希望的自信和驕傲,隨托翁去了。
托翁晚年竟然執意要親手打造一雙皮靴,而且果真打造出來了,而且很精美很結實也很實用。我自然驚訝這位偉大作家除了把鋼筆的效能發揮到無可替及的天分之外,還有無師自通操作刀剪錐針製作皮靴的一雙巧手;我自然也會想到這位既是貴族莊園主又是赫赫盛名的作家,絕不會吝嗇一雙靴子的小錢而停下筆來拎起牛皮;恰恰是他幾乎徹底膩歪了已往的貴族生活,以親自操刀捏錐表示向平民階層的轉向和傾斜。一種行動,一種決絕,一種背離。我在聽著那位端莊的俄羅斯姑娘說這個軼事時,瞬間想到曾經在什麽傳媒上看到誰說誰已有了貴族的氣象和派勢,顯然是一種時尚推崇。我似乎感到某些滑稽,昨天還用舊報紙(城裏人)和土圪墶(鄉下人)擦屁股,一夜睡醒來睜開眼睛宣布成了貴族了……托爾斯泰把他精心製作的這雙皮靴送給一位評論家朋友。這位評論家驚訝不已,反複欣賞之後,鄭重地把這雙皮靴擺到書架上,緊挨著托爾斯泰之前送給他的十二卷文集排列著,然後說:這是你的第十三卷作品。這話顯然不單是幽默,是以俄羅斯人素有的幽默語言方式,表述出對一位偉大作家最到位最深刻的理解。
我真感覺到幸運,在林中的這塊草地上領受到了明媚的陽光。雨在我專注於黃色小樓裏的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張照片一頁手稿的時候,完全結束了。頭頂是一片藍色的天空和自在懸浮著的又白又亮的雲。林子頂梢墨綠的葉子也清亮柔媚起來。陽光從枝葉的空隙投到林子裏的硬質土路上,灑在小小的聚蓄著雨水的坑窪裏,更顯一種明媚。走到一大片蘋果園邊,天空開闊了,陽光傾瀉到蘋果樹上,給已經現出頹勢老色的葉子也平添了柔和和明媚。樹枝上掛著蘋果,有的樹結得繁,有的樹稀裏八拉掛著果子。蘋果長足了時月停止再長,正在朝成熟過渡,青色裏已淡化出一抹白色。從果樹的姿勢看,似乎疏於管理;從果型判斷,當是百餘年前的老品種了,在中國西北最偏遠的蘋果種植區,早在十幾二十年前都淘汰了。這些蘋果樹和大麵積的園子,自然完全不存在商業生產的意義,而是作為托翁的遺存保留給現在的人,現在依然崇拜和敬仰這位偉大靈魂的五洲四海的人。我看不到托翁了,卻可以撫摸托翁栽植的蘋果樹,在他除草剪枝施肥和攀枝折果的果林間走一走,獲得某種感應和感受,不僅是慰藉,而且是一種心理的強力支撐。
沿著一條橫向的硬質土路走過去。濕漉漉的路麵上有星星點點的陽光。路兩邊是高聳的樹,從濃密的樹葉的空隙可以看到碎布塊似的藍天和白雲,平視過去則盡是層層疊疊的濕溜溜的樹幹。我盡可以想象雨後初霽的傍晚,陽光乍泄的林間樹叢中,托翁撥開草葉采摘蘑菇的清爽。樹林間有倒地的枯木,杆皮上生出綠苔和白茸茸的苔衣,都依其自由倒地的姿態保存著,更添了一種原始和原生形態的氣息。這裏已沒有了剪枝疏果吆馬耕田采蘑製靴的托爾斯泰的身影,沒有了聞鈴迎接窮人聽其訴苦的托爾斯泰,也沒有了在木紋桌前攤開稿紙把獨自的體驗展示給世界的托爾斯泰了。然而,一個偉大的靈魂卻無所不在。恰在我到這兒來之前幾天,《參考消息》轉載一篇文章,說歐美一些作家又重新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了。我便想,小說的形式和流派如狗追兔子般沒命地朝前搶著,跑到“後後後”的地段上,終於有人歇下來緩口氣,又往來路上回眺了。看來似乎沒有完全過時的形式,隻有空虛膚淺的內容最容易被淡忘被淹沒。
橫著的路出現了三岔口,標示左邊通托翁的墓地。路上的光線似乎暗下來,許是樹木更密了,也許是太陽光照角度的差異,路麵和小水坑裏已經看不到亮閃閃的光斑了。在樹林的深處,看到了托翁的墓地,完全是意料不及想象不出的一塊墓地。在一塊臨近淺溝的邊沿,有一片頂大不過十平方米人工培植的草坪,中間堆著一道土梁,長不過一米,高不過半米,是一種黑褐色的泥土堆培而成。上麵沒有遮掩,四周沒有柵欄防護,小土梁就那樣無遮無掩地堆立在小小的草坪上。我站在草坪前,竟有點不知所措。這樣簡單的墓地,這樣低矮的土梁標誌,比我家鄉任何一個農民的墓堆都要小得多。沒有任何碑石雕像,就是一坨草坪一撮褐黑的泥土,標誌著一個偉大靈魂的安息之地。那個小土梁上,有一束鮮花。我在轉身離去的一瞬,似乎意識到,托爾斯泰是無需龐大的墓地建築來彰顯自己的,也無需勒石刻字謀求不朽的,那小小的草坪和那一道低矮的土梁,僅僅隻標示著一個業已不朽的靈魂安息在這裏。
離開墓地和通往墓地的林間幽徑,有一片開闊的草地,燦爛著紅的白的紫的金黃色的野花。季節還算是夏天,雨後的太陽熱烈燦爛,仍不失某種羞羞的明媚。我沉浸在野草野花和陽光裏,心頭縈繞著托翁為自己的莊園所作的命名,“林中那塊陽光明媚的草地”,真是恰切不過的詩意之地,又確鑿是現實主義的具象。
2006.10.4 雍村
冒雨去圖拉,拜謁托爾斯泰。車行四小時,大雨一路都在不歇氣地下著。我總是忍不住拉開車窗,開闊的原野覆蓋著望不透的森林,無邊無沿的草場,都籠罩在迷迷濛濛的雨霧裏。飛進車窗的雨滴打濕了我的頭臉,這是托翁故鄉的雨。臨近圖拉城的標誌,是路邊終於出現了人。一頂頂簡便裝置的帆布或塑料帳篷,零散地撐持在公路邊上,擺列著一排貨架,守候著一個一個女人,都在賣著以圖拉命名的餅子。據說這種餅是聞名俄羅斯的土特產品,以黑麥製成,別一番獨特綿長的香味且不論,絕在不加任何防腐劑卻可以存貯半年以上,久享盛名。看著在雨篷下守候過路客捎帶圖拉餅的女人,我頓然聯想到家鄉關中類同的情景,每到五月初,通往我的白鹿原的原上和原下的兩條公路邊,便擺滿一筐筐一籠籠剛剛摘下來的櫻桃;通往臨潼秦兵馬俑的路旁,九月的石榴和九月末的火晶柿子招惹著世界各方的男女;還有去女皇武則天陵墓的路邊,壘堆如小塔的鍋盔,既可以整摞整個售購,也可以切成西瓜牙兒一般大小零賣,還有人索性就把大鐵鍋支在路邊現烙現賣。乾縣的鍋盔雖不及圖拉餅的盛名,卻在遍地鍋盔的關中獨俏一枝,皮脆裏綿,滿口麥子純正的香味,武則天在鍋盔的香味裏滋潤了一千多年,該當改為女皇牌鍋盔了。看著那些佇立在路邊的圖拉女人,我想大約和關中路邊守候的農夫農婦一樣,賣下錢不外乎蓋新房,供孩子讀書,以及為兒女娶媳婦辦嫁妝。托翁故鄉的農民和關中鄉民謀求生活的方式和思路如出一轍。
車過圖拉城時,雨緩解鬆懈下來。汽車穿過圖拉城,從街麵建築和街道的景致看,都顯示著一種久遠的陳舊,與中國任何一個中小城市一夜之間的全新麵目都顯示著距離性差別。雨時下時停,出圖拉城就看到遠方天際一抹藍天和陽光。拐過兩個交叉彎道,就看到一排很長的林木遮蔽下的圍牆和一個闊大的門,這就是托翁自己命名的“林中那塊陽光明媚的草地”——莊園故居了。
站在寬大的門口,一眼看見兩排整齊高大的白樺樹的甬道,通向林木籠罩的深處。我跨進大門並走上白樺樹下的甬道,踏著用三合土鋪墊的大平小不平的路麵,慶幸自己終於有緣走在遍布著托翁腳印的土地上了。托翁一生都走在這莊園裏的大路小徑果園耕地和林蔭草地上,我踏在已經消失沉寂了托翁腳步響聲的印痕裏,依然感知著一個偉大靈魂神聖的靈性。白樺樹依然枝葉茂盛,白色鮮亮的樹皮浮泛著詩意。頭頂的枝葉不斷灑下水滴。甬道土路的小坑淺窪裏積著雨水。左邊有一排塗成灰藍色的木板房,是馬廄,莊園裏曾經耕田拉車以及溜達的好多匹馬,就養在這裏,現在依著原樣原封不變地保存著,自然都已經圈幹槽淨了,我似乎還可以聞到馬糞馬尿和畜生混合的氣味。甬道右邊還有一排藍灰色的木板房,是貯藏草料和馬具的庫房,可以看到門裏散落的幹草,還有犁具、圍脖和套繩,似乎剛剛罷耕歸來卸下,散發著馬脖子的騷味兒。還保存著農耕生活記憶的我,頓然浮現出這裏添草拌料和騾馬踢踏噴鼻的生機勃勃的圖景。現在是一片人畜不在的冷寂。
甬道盡頭往右拐進去,是一座塗成黃色的兩層小樓,這是托爾斯泰的居室和寫作間。下層一個大約不超過十平方米的小屋子裏,托翁寫成了《戰爭與和平》。我站在這間屋子的一瞬間,彌漫在心頭的神秘頓然散失淨盡了。一張不大的木板桌子,不僅談不到精致或講究,大約當初隻刷過一層清漆,可以清楚地看到被磨損的或粗或細或直或歪的木紋;可以猜想長胳膊長腿的托翁伏案寫作時,肯定會攤占大半個桌麵。房間裏還有一隻小茶幾和一張單人床,這床也應是我見過的最窄的一張床了,當是寫得腰酸臂困時伸懶腰的設施。房間不僅沒有裝飾裝潢,更沒有如中國文人慣常裝備的字畫銘題之類,連一個像樣的書架都不置備。到二樓的一間幾乎同樣小的房間裏,也是漆成淡黃色的一張木桌,椅子的四條腿截斷了一節,低到如同我家裏的馬紮。據說是托翁視力不好,椅子低點就可以縮短眼睛和稿紙的距離,避免了低頭躬腰。在這間小小的簡便到簡陋的書房裏,托爾斯泰寫成了《安娜·卡列尼娜》。我還想看看寫作《複活》的房間,講解員說這部寫作長達十年的小說,托爾斯泰先後換過三個寫作間,沒有解釋換房的原因。我走出這座二層小樓時,腦子裏就突顯著兩張淡黃色的木桌。我更加確信作家從事的寫作這種勞動,最基本的條件不過就是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可以鋪開稿紙可以坐下寫字,把澎湃在胸膛的激情和纏繞在腦際的體驗傾瀉到稿紙上就足夠了,與房子的大小屋內的裝備和牆麵上貼掛的飾物毫無關係。說句不算抬杠的話,如果腦子裏是空乏的胸腔裏是稀薄的,即使有鑲著寶石的黃金或白銀的桌椅也無濟於事。無論如何,我至今還想著那把太低太矮的椅子,坐上去就得把腿伸到很遠,坐久了會很不自在的,何不加高桌子的四條腿,同樣可以達到既不彎腰低頭而縮短眼睛和稿紙的間距,況且能夠讓雙腿自由自如地曲伸……
在這座托爾斯泰寫作和生活的黃色小樓前,有一塊不大的空地,該當算作院子吧。在這方小院的三麵,都是稠密到幾乎不透陽光的樹林,林間長滿雜草,儼然一種森林的氣息。樓前的這方小院,除了供人走的台階下的土路,也都栽種著花草,卻不是精細琢磨的管理,完全是自由生長的潑勢。花草園子裏有一棵合抱粗的樹,不見一片綠葉,粗壯的枝股和細細的枝條,赤裸在空中,在四周一片濃密的綠葉的背景下,這棵樹就令人感到一種死亡的淒涼。我初看到這棵枯死的樹時,就貿然想到保存它與周圍的景致太不協調,隨之了解到這棵樹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種內心深處的震撼。枯枝上掛著一顆金黃色的銅鍾,我初看時就想到小學校裏上課下課敲出指令的銅鍾。托爾斯泰屬於貴族,卻操心著貧苦農民的疾苦和委屈,以真誠之心幫助那些尋找救助的人,久而久之,那些四野八鄉遭遇困境的鄉民便尋到這個莊園來。托爾斯泰在樓前院子的這棵樹上掛了這隻銅鍾,供尋訪的窮人拉響,托爾斯泰就會放下鋼筆推開稿紙,把敲鍾的窮人請進樓裏,聽其訴敘困難和冤屈,然後給予幫扶救助。據說有時竟會在這棵樹下發生排隊,等候敲鍾。然而沒有哪怕是粗略的統計,曾經有多少窮人貧民踏進這座莊園走到這棵樹下,憋著一肚子酸楚和一縷溫暖的希望攥住那根繩子,敲響了這隻銅鍾,然後走進了小樓會客廳,然後對著胡須垂到胸膛的這位作家傾訴,然後得到托爾斯泰的救助脫離困境。
這棵曾經給窮人和貧民以生存希望的樹已經死了,幹枯的枝條呈著黑色,枝幹上的樹皮有一二處剝落,那隻金黃色的銅鍾靜靜地懸空吊著,雖依原樣係著一條皮繩,卻再也不會有誰扯拉了。救助窮人的托爾斯泰去世已近百年,這棵樹大約也徒感寂寞,已經失去了承載窮人希望的自信和驕傲,隨托翁去了。
托翁晚年竟然執意要親手打造一雙皮靴,而且果真打造出來了,而且很精美很結實也很實用。我自然驚訝這位偉大作家除了把鋼筆的效能發揮到無可替及的天分之外,還有無師自通操作刀剪錐針製作皮靴的一雙巧手;我自然也會想到這位既是貴族莊園主又是赫赫盛名的作家,絕不會吝嗇一雙靴子的小錢而停下筆來拎起牛皮;恰恰是他幾乎徹底膩歪了已往的貴族生活,以親自操刀捏錐表示向平民階層的轉向和傾斜。一種行動,一種決絕,一種背離。我在聽著那位端莊的俄羅斯姑娘說這個軼事時,瞬間想到曾經在什麽傳媒上看到誰說誰已有了貴族的氣象和派勢,顯然是一種時尚推崇。我似乎感到某些滑稽,昨天還用舊報紙(城裏人)和土圪墶(鄉下人)擦屁股,一夜睡醒來睜開眼睛宣布成了貴族了……托爾斯泰把他精心製作的這雙皮靴送給一位評論家朋友。這位評論家驚訝不已,反複欣賞之後,鄭重地把這雙皮靴擺到書架上,緊挨著托爾斯泰之前送給他的十二卷文集排列著,然後說:這是你的第十三卷作品。這話顯然不單是幽默,是以俄羅斯人素有的幽默語言方式,表述出對一位偉大作家最到位最深刻的理解。
我真感覺到幸運,在林中的這塊草地上領受到了明媚的陽光。雨在我專注於黃色小樓裏的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張照片一頁手稿的時候,完全結束了。頭頂是一片藍色的天空和自在懸浮著的又白又亮的雲。林子頂梢墨綠的葉子也清亮柔媚起來。陽光從枝葉的空隙投到林子裏的硬質土路上,灑在小小的聚蓄著雨水的坑窪裏,更顯一種明媚。走到一大片蘋果園邊,天空開闊了,陽光傾瀉到蘋果樹上,給已經現出頹勢老色的葉子也平添了柔和和明媚。樹枝上掛著蘋果,有的樹結得繁,有的樹稀裏八拉掛著果子。蘋果長足了時月停止再長,正在朝成熟過渡,青色裏已淡化出一抹白色。從果樹的姿勢看,似乎疏於管理;從果型判斷,當是百餘年前的老品種了,在中國西北最偏遠的蘋果種植區,早在十幾二十年前都淘汰了。這些蘋果樹和大麵積的園子,自然完全不存在商業生產的意義,而是作為托翁的遺存保留給現在的人,現在依然崇拜和敬仰這位偉大靈魂的五洲四海的人。我看不到托翁了,卻可以撫摸托翁栽植的蘋果樹,在他除草剪枝施肥和攀枝折果的果林間走一走,獲得某種感應和感受,不僅是慰藉,而且是一種心理的強力支撐。
沿著一條橫向的硬質土路走過去。濕漉漉的路麵上有星星點點的陽光。路兩邊是高聳的樹,從濃密的樹葉的空隙可以看到碎布塊似的藍天和白雲,平視過去則盡是層層疊疊的濕溜溜的樹幹。我盡可以想象雨後初霽的傍晚,陽光乍泄的林間樹叢中,托翁撥開草葉采摘蘑菇的清爽。樹林間有倒地的枯木,杆皮上生出綠苔和白茸茸的苔衣,都依其自由倒地的姿態保存著,更添了一種原始和原生形態的氣息。這裏已沒有了剪枝疏果吆馬耕田采蘑製靴的托爾斯泰的身影,沒有了聞鈴迎接窮人聽其訴苦的托爾斯泰,也沒有了在木紋桌前攤開稿紙把獨自的體驗展示給世界的托爾斯泰了。然而,一個偉大的靈魂卻無所不在。恰在我到這兒來之前幾天,《參考消息》轉載一篇文章,說歐美一些作家又重新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了。我便想,小說的形式和流派如狗追兔子般沒命地朝前搶著,跑到“後後後”的地段上,終於有人歇下來緩口氣,又往來路上回眺了。看來似乎沒有完全過時的形式,隻有空虛膚淺的內容最容易被淡忘被淹沒。
橫著的路出現了三岔口,標示左邊通托翁的墓地。路上的光線似乎暗下來,許是樹木更密了,也許是太陽光照角度的差異,路麵和小水坑裏已經看不到亮閃閃的光斑了。在樹林的深處,看到了托翁的墓地,完全是意料不及想象不出的一塊墓地。在一塊臨近淺溝的邊沿,有一片頂大不過十平方米人工培植的草坪,中間堆著一道土梁,長不過一米,高不過半米,是一種黑褐色的泥土堆培而成。上麵沒有遮掩,四周沒有柵欄防護,小土梁就那樣無遮無掩地堆立在小小的草坪上。我站在草坪前,竟有點不知所措。這樣簡單的墓地,這樣低矮的土梁標誌,比我家鄉任何一個農民的墓堆都要小得多。沒有任何碑石雕像,就是一坨草坪一撮褐黑的泥土,標誌著一個偉大靈魂的安息之地。那個小土梁上,有一束鮮花。我在轉身離去的一瞬,似乎意識到,托爾斯泰是無需龐大的墓地建築來彰顯自己的,也無需勒石刻字謀求不朽的,那小小的草坪和那一道低矮的土梁,僅僅隻標示著一個業已不朽的靈魂安息在這裏。
離開墓地和通往墓地的林間幽徑,有一片開闊的草地,燦爛著紅的白的紫的金黃色的野花。季節還算是夏天,雨後的太陽熱烈燦爛,仍不失某種羞羞的明媚。我沉浸在野草野花和陽光裏,心頭縈繞著托翁為自己的莊園所作的命名,“林中那塊陽光明媚的草地”,真是恰切不過的詩意之地,又確鑿是現實主義的具象。
2006.10.4 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