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這裏的法會大眾是誰呢?是十方的一切諸佛,有多少呢?“不可說不可說”,數字是有的,但是說不清楚。還有大菩薩,這些大菩薩也是“不可說不可說”。每一尊佛都有無量菩薩來圍繞他,這些佛都是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那麽多的佛,每一尊佛帶著他的弟子,那些大菩薩的數字是更不可思議的,到這兒做什麽?聞法來了。


    到此為止就是“六成就”,從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一切諸佛、諸大菩薩來集會,這些法會的大眾,聞法的是些什麽人,諸佛是來證明的,都來讚揚地藏王菩薩的功德。前麵說是尊位,諸佛菩薩的隨眾就包括很多了,這是“眾成就”;“忉利天”就是“處成就”,說法的處所;說法是佛說的,就是“主成就”;“時”是“時成就”;“如是我聞”是“聞成就”;如是之法是“信成就”。這叫“六成證信序”。


    有這六種的因緣結合起來,證明這部《地藏經》是可信的,要是信了,你就發願;起碼要發願受持地藏王菩薩聖號,發願讀誦《地藏經》,能夠學地藏王菩薩發願利益眾生。當然我們現在不會發願到地獄度眾生;人間都度不了,還要到地獄去!我們隻要度了周圍的六親眷屬,就功德無量了。但是隨順發願、隨順讚歎、隨順隨喜,要讚歎地藏王菩薩度生的功德,我們自己不會讚歎,可以念《地藏經》前麵的經文去讚歎地藏王菩薩的功德。


    這些菩薩聚到這個法會當中,先讚歎釋迦牟尼佛,以下的文義就讚歎釋迦牟尼佛。


    “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這就叫做“會眾讚歎”,讚歎釋迦牟尼佛的功德。釋迦牟尼佛有地藏王菩薩這個弟子,在這個世界上幫助他教化眾生,這是不可思議的;讚歎都用最好的言詞,最美妙的,來讚歎釋


    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上累生的功德,這個世界是什麽呢?就是娑婆世界。


    “釋迦”是印度的一個種族,叫釋迦族,釋迦也是姓。釋迦牟尼有的翻成“能仁寂默”,這個是普遍度一切眾生,以這個德號來授記,也就是多生累劫的時候度眾生所累積的。佛的德號都是以他累生所做的事業來定的,有的照他發願而定。釋迦牟尼佛發了五百願,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普賢菩薩發了十大願。地藏王菩薩發了一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但是這一願也是很不可思議的願。


    “能於五濁惡世”,“濁”就是渾濁不清淨。從釋迦牟尼佛降生的世界就是五濁惡世。這一劫是劫濁,印度話叫“劫簸”,《華嚴》翻為“時分”,說這個時候你來得太不好了,但是我們比那個不好的時候還要不好。佛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正法”、“像法”、“末法”,“正法”、“像法”的時候,我們不曉得到哪裏去了,沒有來到這個世界上,也許來了也沒有聽到佛法,釋迦牟尼生到印度時,我們生到別的國家,那個國家還沒有佛法,所以我們現在生到“末法”,還是不錯的。


    為什麽不錯呢?還能夠聞一點法,在這個渾濁世界裏頭還有一點清涼。我們這個時候叫“劫濁”,時候不好;在佛經中,最大叫阿僧祇,最小叫剎那,我們思想一念有九十剎那;最長的就叫劫,劫有小劫、中劫、大劫,劫還有長短,我剛才說的那個劫不過是總說,叫“時分”。像在《華嚴經》有一品叫“阿僧祇”,是專門說世間一百二十個大數字,從阿僧祇算起,阿儈祇就叫“無量數”,說它不可說不可說,完了,後麵還有不可說祇不可說轉,這個劫就不可思議了。


    這個劫要怎麽分呢?“減劫”的時候,人的壽命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人的壽命十歲,減到十歲時候又增,又是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麽一增一減叫一小劫,二十個小劫叫一中劫,四個中劫叫一大劫。人的壽命八萬四千歲時還是好的,還算是清淨的,到二萬歲以後,知見漸漸的不正了,這個世界就渾濁了。


    “劫濁”的時候不好,人看問題,看完就變了,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見濁”,很不容易有同一個思想,看問題的方法也不對頭,知見就是不清淨。比如說我們天天看報,為什麽人要殺人?有怨有仇的殺還有個因緣,無怨無仇拿著槍對著一些人就開槍、就打,我們不知道他的腦子裏在想什麽?看問題是怎麽看的?這個例子是最明顯的。我們現在這裏有七、八十人,每個人有一個看法,這就是見,知見不同,你說佛教好,我說基督教也不錯,我看那教氣功的也可以,反正我的看法跟你的看法不一致,統一不了。


    小的問題還可以,大的問題,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一個部落與一個部落之間,或者一個派係與派係之間,那就鬥吧!把這個世界鬧得亂七八糟的,都是因為看法不同而引起很多的爭議。例如我們是注重家庭的禮教、文化,講道德,講不要傷害人家、要利益人家,不要太過於斤斤計較。在利上計較,這是屬於行為、心理狀態的道德標準;但是有些人為利,隻是看到物質,對於自性當中的事一概不講,這就是唯利是圖,人人向錢看。


    我們看到世界上整個的趨勢是朝這個方向走的,人與人之間的利害關係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這跟我們佛教徒的見解有點不同,佛教是要想明白,讓人人都能夠明白自己的心,不要造罪、起惑,心裏不要起壞念頭,身體不要做壞事,口裏不要說壞話,這是發源於知見。知見產生於思想,思想正不正確?我們這個時候是百分之百、不折不扣的“見濁”。


    另一種是“煩惱濁”,我想在座的人士當中,包括我們幾位師父,他們是什麽果位我不知道,他們也許見思惑都斷了,但是我感覺到我們見思惑沒斷以前還是有煩惱的,“來這兒聽經應該沒有煩惱。”不見得!你回到家裏,沒有來聽經的,或者是你子女或者你的配偶說:“你去幹什麽,去這麽久的時間?”你說:“我去聽經了。”“去聽經了?那有什麽用處啊?你待在家裏不好嗎?”今天是星期六還沒有關係,以前在星期五講經時,下了班慌忙趕著來,還沒有吃飯,聽完了才去吃飯,有時候會有煩惱,或者自己本身沒有煩惱,周圍的人卻因為你而引起煩惱。


    你煩惱不煩惱?大煩惱、小煩惱,乃至於因為你的小孩引起的煩惱,家庭的瑣碎事就更多了;那麽出家應該好一些吧?比在家人好一些,但是也好得不太多,出家安口鍋跟在家差不多,除非不吃飯,因為你需要衣、食、住、行,所以煩惱事也很多。自己要少欲知足,煩惱少一些。


    要想沒有煩惱,沒有“我”,就沒有煩惱了,因為“一時”,“我”還在,所以煩惱還是照樣有。“今天我們就留給煩惱吧!明天再繼續講!”這種情況是不好,留什麽煩惱?認識煩惱就沒有煩惱。認識它,也不逃避。用理觀照,“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煩惱一照就空了,但是,不是一回、兩回而已,要多照幾回,觀照成熟了,遇到煩惱或者心裏不安,這個時候念部經或者打打坐,念念聖號,把心安下來,等一會兒煩惱就過去了。


    “煩惱濁”的問題是很現實的,我們學習佛法對我們人生有什麽用途?我們在學校讀書,無論是學化學、物理、哲學,讀哲學也是知道人生的思想,我們學習佛所教導我們的,這是我們的生活,把生活過得合理了,怎麽是合理的生活呢?不煩惱就合理,煩惱了就不合理。


    “五濁惡世”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客觀環境,所依的這塊土地,這叫娑婆世界。這個娑婆世界翻譯成中文就是“堪忍”,“堪”就是可以,說這個世界的眾生忍苦的能力相當強。特別是我們這個南贍部洲,不但忍苦的能力強,而且客觀的現實處處都是苦。這個苦是果,我們所受的苦果,是怎麽來的?煩惱。煩惱有淺有深,有粗的煩惱、有細的煩惱,還有一個根本的煩惱。


    我們不想要煩惱,怎麽辦呢?佛就告訴了我們,佛法就是覺悟、明白的方法。有煩惱了就不覺悟了,有煩惱了就不明白了,煩就昏了,熱惱給我們的就是身心不得安定。諸位都是住在家庭當中,一個家庭的組合有兒女、夫婦、父母,在家庭當中最容易產生煩惱,一天就在煩惱當中,都是親人,越親的人給的煩惱越多,為什麽?關心。關心過分了就會有煩惱,因為都是親人,防範心輕了,說話及一切舉動不會特別留意,也沒有什麽怕得罪的,有顧慮反而引起煩惱。我們想去除煩惱就得學佛法,這裏麵有很多的方法。


    佛陀在這個世界上是要度眾生。眾生是不清淨的,每個眾生都有煩惱。眾生有各種各類,我們都屬於眾生的一種。但像我們對於其它眾生並不是以平等心對待,對於人是一種看法,對於畜生,特別有些動物,對它們最討厭,老鼠、蒼蠅,你喜歡它們嗎?不會喜歡它們的。我們對待它們能不能平等看待呢?絕不會!我們的心裏無法平等看待,但它也是眾生的一份子!所以眾生不清淨,濁就是不清淨。


    我們用比喻就可以說明,到了極樂世界,清淨了,生到這個天上去,大家都一樣。天上沒有老鼠,都是天人。到極樂世界更沒有其它的動物了,極樂世界不是有七重行樹,種種出微妙音的鳥?那是化現的,不是業報感,我們這裏是業報感的,極樂世界是清淨的,這裏是業障眾生,不清淨的。


    “命濁”,壽命不一樣,特別是我們南贍部洲,壽命長的活到一百歲,壽命短的就不一定了,也有生下來就死亡了,命不是清淨的,是濁的,這叫“命濁”。為什麽釋迦牟尼佛生到這個世界上來度眾生?他不是因為業力,而是發願到這個世界。要度眾生先從苦的做,像我們有的人大悲心具足,要幫助人,幫助什麽人呢?什麽人最苦,就幫助什麽人,這叫大悲心具足了。他發的是這個願,所以釋迦牟尼佛生到這個世界來。阿彌陀佛發願要給一切眾生快樂,說哪一個眾生生到我這個世界來,我讓他永遠沒有五濁的現象,直至成佛,這是他發的願。我們學過《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經》,藥師佛發十二大願,他要救助一切眾生沒有病痛,讓這個世界是清淨的琉璃世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8地獄與33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親吻你的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親吻你的唇並收藏18地獄與33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