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高書記的獨白
舅舅祁同偉,開局帶高啟蘭狂飆! 作者:木水年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出身寒微,不是恥辱。”
“能屈能伸,方為丈夫。”
吳惠芬不知道該怎麽安慰高育良,做老師為學生操碎了心,到頭來還被自己學生教育。
或許真如他所說,可能在侯亮平眼裏,祁同偉的出身就是個錯誤。
窮!
就是原罪!
也許當年,侯亮平的確視祁同偉為自己的榜樣,心裏也的的確確的對他感到欽佩。
可正所謂既怕兄弟苦,又怕兄弟開路虎。
祁同偉是山溝溝裏的泥腿子,對自己毫無威脅。
也許拚了命的努力一輩子,也隻不過是個點頭哈腰,給人端茶送水的貨色。
兩人注定不是一個世界的,侯亮平和他交往,當然不會有任何心理上的負擔。
甚至某些時候,可能是帶著優越感的。
可漢大操場的那一跪,卻徹底改變了侯亮平一直以來的認知和想法。
他為什麽瞧不起祁同偉?
因為對方向現實低頭?
恐怕不是的。
“在他們這些人眼裏,山溝溝裏就隻能出麻雀,他們沒有上升的渠道,為求進取,這就叫不擇手段,這就叫下賤!”
“反觀自己,明明做著同樣的事,就叫堂堂正正,就叫合情合理。”
“這為什麽?”
“大明自洪武建國,天下分封,是為家天下。”
“貪官汙吏被剝皮點燈,姓朱的王爺,卻能夠免於責罰,為什麽?”
“因為是自己人嘛。”
“所以封建社會再好,隻要不是自己人,就該是被打倒的!”
“祁同偉在他們眼裏算得了什麽?”
“泥土裏鑽出來的蚯蚓,也想化龍?”
高育良語速飛快,雙眼密布血絲,心中同樣鬱鬱不平。
“話說的多了,難免讓自己心累。”
“不說,可我心裏實在難受!”
“亮平也幾十歲的人了,思想覺悟,還不如一個剛出社會的小年輕。”
“小孩子才論對錯,除了原則性問題和大是大非,誰不是求一個安身立命,生活美滿?”
“朝陽有句話說的好啊,天下烏鴉一般黑!”
“給自己沾上塗料,就能掩蓋底色?”
“我看也不盡然!”
高育良起身活動筋骨,背著手,眼眸虛合,神色頗為落寞。
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幫助祁同偉,不僅僅因為兩人在同一條船上。
而是某些時候,祁同偉是 “真實”的!
這種真實,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欲望、情感,有自己的野心、追求。
他好嗎,不好。
可他壞嗎?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至於侯亮平、鍾小艾之流,就難免失真。
倘若他們有著和祁同偉同樣的經曆,不說感同身受,能夠理解一二,也算是不容易了。
若真是如此,就算失敗,高育良也覺得甘心。
因為這無關政治,又不涉及鬥爭。
純粹的是為了肅清漢東,是為了普天之下的芸芸眾生好。
這樣的人,就算要槍斃自己,高育良也沒話說。
但他唯獨看不慣的,是侯亮平,以及和侯亮平相似之人的那種嘴臉。
“你信不信,要是祁同偉當年跪的是鍾小艾。”
“侯亮平今天,恐怕是屁都不敢放一個。”
“彎彎繞繞,歸根結底,出身論成敗。”
高育良眼裏堆滿了失望,吳惠芬也不置可否。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窮不過三代?
因為三代就沒了啊。
隻要肯吃苦,就有著吃不完的苦!
連門都沒有的泥腿子,若要謀求出路,不就得跟祁同偉一樣嗎?
可出路是為誰準備的?
是給廣大的侯亮平準備的!
侯家縱使比不上鍾家,人家的底蘊和實力,卻比祁同偉不知道好到哪裏去。
眾多‘祁同偉’爬上去了,廣大‘侯亮平’情何以堪?
“世事無常,造化弄人。”
“我教出三個最優秀的學生,最合我心意的,偏偏和我背道而馳。”
高育良自嘲一笑,其實很長的時間裏,他也沒辦法共情祁同偉。
自己這個做老師,家境可不算差。
當年在漢大任教,對祁同偉可能有同情,卻並無多少感同身受。
相反,是祁同偉一步一步打動了自己,打動了高育良。
加上自己經曆和遇到了不少事,才逐漸明白祁同偉當年的處境。
“說實在的,別看我現在是省委副書記,好似位高權重,無所不能。”
“可有時候想想,真不如教書那時候,那般快樂,自在。”
“教書育人,重點不在前,反而在後麵的兩個字。”
“今年沙書記下來,大部分時間我挺欣慰。”
“可偶爾的時候吧,我也會想。”
“要是他們早點來,早點看到這一切,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說起這些,高育良百感交集,感慨萬千。
他今天貌似有著說不完的話,絮絮叨叨,卻並不令人反感。
吳惠芬能理解他的心情,但也在輕聲寬慰。
“言盡於此,讓他好自為之吧。”
高育良嚐試過,改變過,最終妥協。
當年主政呂州,李達康不仗勢欺人,狗仗人勢,若按照高育良的城市規劃,經濟可能不是那麽一堆漂亮的數據。
但貧富差距,也許不會那麽大,更不可能給趙家有可乘之機!
祁同偉抗爭過,拚命過,然後屈服。
沒有那次‘小小的任性’,他的未來會走向何方尚未可知,但至少輪不到侯亮平來說三道四。
侯亮平享受過,得勢過,轉頭卻扮演起正義的‘角色’。
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全成了他一家之言。
高育良寒心至此,臉上的笑容也有些牽強和勉強。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與天下大勢相比,他們的那點事,也不過是大河中一道微不足道的浪花。
就算最終侯亮平僥幸成功了,堅持了他所謂的‘正義’,最後將漢大幫逐個擊破,繩之以法。
那以後呢?
未來呢?
他的正義還能踐行幾次,他的大道理,又有多少人,能和高育良一樣聽得進去?
“能屈能伸,方為丈夫。”
吳惠芬不知道該怎麽安慰高育良,做老師為學生操碎了心,到頭來還被自己學生教育。
或許真如他所說,可能在侯亮平眼裏,祁同偉的出身就是個錯誤。
窮!
就是原罪!
也許當年,侯亮平的確視祁同偉為自己的榜樣,心裏也的的確確的對他感到欽佩。
可正所謂既怕兄弟苦,又怕兄弟開路虎。
祁同偉是山溝溝裏的泥腿子,對自己毫無威脅。
也許拚了命的努力一輩子,也隻不過是個點頭哈腰,給人端茶送水的貨色。
兩人注定不是一個世界的,侯亮平和他交往,當然不會有任何心理上的負擔。
甚至某些時候,可能是帶著優越感的。
可漢大操場的那一跪,卻徹底改變了侯亮平一直以來的認知和想法。
他為什麽瞧不起祁同偉?
因為對方向現實低頭?
恐怕不是的。
“在他們這些人眼裏,山溝溝裏就隻能出麻雀,他們沒有上升的渠道,為求進取,這就叫不擇手段,這就叫下賤!”
“反觀自己,明明做著同樣的事,就叫堂堂正正,就叫合情合理。”
“這為什麽?”
“大明自洪武建國,天下分封,是為家天下。”
“貪官汙吏被剝皮點燈,姓朱的王爺,卻能夠免於責罰,為什麽?”
“因為是自己人嘛。”
“所以封建社會再好,隻要不是自己人,就該是被打倒的!”
“祁同偉在他們眼裏算得了什麽?”
“泥土裏鑽出來的蚯蚓,也想化龍?”
高育良語速飛快,雙眼密布血絲,心中同樣鬱鬱不平。
“話說的多了,難免讓自己心累。”
“不說,可我心裏實在難受!”
“亮平也幾十歲的人了,思想覺悟,還不如一個剛出社會的小年輕。”
“小孩子才論對錯,除了原則性問題和大是大非,誰不是求一個安身立命,生活美滿?”
“朝陽有句話說的好啊,天下烏鴉一般黑!”
“給自己沾上塗料,就能掩蓋底色?”
“我看也不盡然!”
高育良起身活動筋骨,背著手,眼眸虛合,神色頗為落寞。
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幫助祁同偉,不僅僅因為兩人在同一條船上。
而是某些時候,祁同偉是 “真實”的!
這種真實,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欲望、情感,有自己的野心、追求。
他好嗎,不好。
可他壞嗎?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至於侯亮平、鍾小艾之流,就難免失真。
倘若他們有著和祁同偉同樣的經曆,不說感同身受,能夠理解一二,也算是不容易了。
若真是如此,就算失敗,高育良也覺得甘心。
因為這無關政治,又不涉及鬥爭。
純粹的是為了肅清漢東,是為了普天之下的芸芸眾生好。
這樣的人,就算要槍斃自己,高育良也沒話說。
但他唯獨看不慣的,是侯亮平,以及和侯亮平相似之人的那種嘴臉。
“你信不信,要是祁同偉當年跪的是鍾小艾。”
“侯亮平今天,恐怕是屁都不敢放一個。”
“彎彎繞繞,歸根結底,出身論成敗。”
高育良眼裏堆滿了失望,吳惠芬也不置可否。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窮不過三代?
因為三代就沒了啊。
隻要肯吃苦,就有著吃不完的苦!
連門都沒有的泥腿子,若要謀求出路,不就得跟祁同偉一樣嗎?
可出路是為誰準備的?
是給廣大的侯亮平準備的!
侯家縱使比不上鍾家,人家的底蘊和實力,卻比祁同偉不知道好到哪裏去。
眾多‘祁同偉’爬上去了,廣大‘侯亮平’情何以堪?
“世事無常,造化弄人。”
“我教出三個最優秀的學生,最合我心意的,偏偏和我背道而馳。”
高育良自嘲一笑,其實很長的時間裏,他也沒辦法共情祁同偉。
自己這個做老師,家境可不算差。
當年在漢大任教,對祁同偉可能有同情,卻並無多少感同身受。
相反,是祁同偉一步一步打動了自己,打動了高育良。
加上自己經曆和遇到了不少事,才逐漸明白祁同偉當年的處境。
“說實在的,別看我現在是省委副書記,好似位高權重,無所不能。”
“可有時候想想,真不如教書那時候,那般快樂,自在。”
“教書育人,重點不在前,反而在後麵的兩個字。”
“今年沙書記下來,大部分時間我挺欣慰。”
“可偶爾的時候吧,我也會想。”
“要是他們早點來,早點看到這一切,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說起這些,高育良百感交集,感慨萬千。
他今天貌似有著說不完的話,絮絮叨叨,卻並不令人反感。
吳惠芬能理解他的心情,但也在輕聲寬慰。
“言盡於此,讓他好自為之吧。”
高育良嚐試過,改變過,最終妥協。
當年主政呂州,李達康不仗勢欺人,狗仗人勢,若按照高育良的城市規劃,經濟可能不是那麽一堆漂亮的數據。
但貧富差距,也許不會那麽大,更不可能給趙家有可乘之機!
祁同偉抗爭過,拚命過,然後屈服。
沒有那次‘小小的任性’,他的未來會走向何方尚未可知,但至少輪不到侯亮平來說三道四。
侯亮平享受過,得勢過,轉頭卻扮演起正義的‘角色’。
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全成了他一家之言。
高育良寒心至此,臉上的笑容也有些牽強和勉強。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與天下大勢相比,他們的那點事,也不過是大河中一道微不足道的浪花。
就算最終侯亮平僥幸成功了,堅持了他所謂的‘正義’,最後將漢大幫逐個擊破,繩之以法。
那以後呢?
未來呢?
他的正義還能踐行幾次,他的大道理,又有多少人,能和高育良一樣聽得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