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古今技藝
直播通古代:我帶古人逛吃華夏! 作者:秋田辣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幕繼續,女主持人請現代的幾位學者為觀眾們解釋何為“天工開物”。
蒙曼老師:“《天工開物》這部著作,它的名字來源於兩部典籍,一部是《尚書》,另外一部是《易經》。
‘天工,人其代之’,這個‘天工’現在我們可以理解為自然的能量,自然的職責。
‘開物’是《易經》裏頭的一句話,‘開物成務’就是開創萬物,開發萬物,成就萬物。
所以‘天工開物’就是說,人要用聰明才智利用自然。”
天幕下古代讀書人們都有些疑惑,四書五經不是每個讀書人都要熟讀的嗎,怎麽後世人人都受教育卻連如此簡單的句讀還要解釋。
眾人有些想看後世的課本了。
綜藝裏,幾位學者還在品讀《天工開物》,在他們之後,就是戲劇演員和主創人員們對《天工開物》的典讀會。
主創們自我介紹以後,田沁鑫院長介紹了舞台分布,從明萬曆年間的青年宋應星的房間介紹到清康熙年間的老年宋應星的房間布置。
萬曆年間,朱翊鈞也顧不上擺爛了,垂死病中驚坐起,末帝竟是我自己?
好在俞悅下一句話就安慰到了他受傷的小心髒。
俞悅:“你們還別說,我看第一遍的時候,就被宋應星的年齡跨度驚到了,他是公元1587年生人,也就是萬曆十五年。
宋應星卒年不詳,不過就算按康熙來算,把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算上,他也是曆經了八位皇帝了。
萬曆帝朱翊鈞,泰昌帝朱常洛,天啟帝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這是明朝老朱家的四位。
清朝就是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和玄燁了。”
朱元璋默了一遍老四的字輩,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怎麽他大明算上他就傳了十一代人?
聽天幕偶到提到朱棣的語氣,也不像是老四不行啊,那他和老四起碼也攢了點家底吧,怎麽敗得這般快?
朱八八開始頭腦風暴,難不成後世也出了個跟漢武帝一樣窮兵黷武的皇帝?天幕能不能具體說說這朱祁鎮到底做了什麽啊!
快給朱八八愁死了。
朱棣:俺也一樣。
天幕是聽不到他們的想法了,綜藝還在繼續播放,扮演宋應星的演員帶著眾人一起讀了《天工開物》中第一卷《乃粒》的段落。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穀生之,五穀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不能靠著自身長期生存,必須要靠著五穀才能生存下來。而五穀呢,要靠著人種植才能生長。”
田沁鑫總結:“宋應星將有關糧食生產的《乃粒》放在了整本書的第一卷,表現了宋應星的‘貴五穀而賤金玉’的思想。
我覺得他也是個很有悟性的人,他能夠摒棄功名,回歸到自然,而發現了這樣的自然生長的規律,天地之間的孕育,所以成就了他寫成《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的《序》裏麵落款前的最後一句,特別有力量。
就是開頭的那句‘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
俞悅是個感性的人,再次聽到這句話,還是差點淚崩。
華夏從古至今,總有那麽多的理想主義者,朝著自己的夢想奮進,而最終也是他們的自我成就,讓他們得以成為曆史長河中的一盞盞明燈,照耀著後來之人。
觀眾們也有許多人和她有一樣的共鳴。
九州一色的霜:唉,都說古代士農工商,農排第二,可從古至今,有幾個農業學家青史留名的。
草莓奶糖:說得好聽,寫個農書醫書都得偷偷摸摸的,第一集有伏生護《書》,是大義,可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護著這些“奇技淫巧”呢。
就要芋泥波波:實際上大家都奉行“學而優則仕”吧,又有幾個人肯真的醉心於田間地頭,終日與農作物作伴呢。
咪咪是隻小貓:大環境確實不行,在古代要是有人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就連夜打包帶進皇宮當作祥瑞了。
藍莓芝士多:但是總有人去做啊,我們華夏的民族精神不就是這樣不屈不撓的嗎,總有人會站出來。
明月鬆間照:是啊,無論時光如何荏苒,這片土地上,總有那麽些人,為理想至死不渝,千年暗室,一燈即明。
皇帝們已經無數次聽天幕說到工業的重要性了,也都明白後世之所以能上天入地,吃飽穿暖,都是這工業的功勞。
李世民拿到《天工開物》後,就決定抄作業,他把工部又細細分化成了許許多多不同的部門,用韓愈的話說,讓他們專攻自己的術業去了。
其他的明君們也大都采取了各種措施來發展工業,不知道這一次在各自的平行世界裏,是不是能發展出不一樣的新天地。
俞悅想到什麽,有些可惜地道:“感覺古代好多技術傳到今天都失傳了真的好讓人惋惜啊。
古代匠人其實規矩也挺多的,比如什麽傳男不傳女,什麽教會徒弟,餓死師父,所以大都有所保留。
不過也不能怪他們,畢竟在古代有一門手藝真的是能吃一輩子的。隻能說還不是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問題。”
九州一色的霜:傳男不傳女應該是因為女兒都是要外嫁的,怕她們出嫁之後傳給夫家吧,畢竟都是小村子,多個人搶飯碗還是挺要命的。
咪咪是隻小貓:教會徒弟,餓死師父也容易理解,年輕人嘛,總免不了推陳出新,推著推著師父就做不下去了的也不少見。
草莓奶糖:比如美食食譜,古代都是捂得死緊,畢竟大戶人家是真的能把這個當傳家寶的,有些甚至可以給貴女們當作嫁妝。
藍莓芝士多:現在這麽多美食博主,什麽克重配比,都給你寫的明明白白的,生怕你學不會,恨不得打車來你家替你做。
古人們都震驚了,獨門手藝確實是他們的不傳之秘啊,這些後世子孫究竟是活在一個什麽樣的世界啊!
古人今人都覺得對方生活的世界很魔幻。
而天幕上的綜藝還在繼續播放,演員們走進陳列著古人衣服形製的衣帽間,換上戲服,演出正式開始。
蒙曼老師:“《天工開物》這部著作,它的名字來源於兩部典籍,一部是《尚書》,另外一部是《易經》。
‘天工,人其代之’,這個‘天工’現在我們可以理解為自然的能量,自然的職責。
‘開物’是《易經》裏頭的一句話,‘開物成務’就是開創萬物,開發萬物,成就萬物。
所以‘天工開物’就是說,人要用聰明才智利用自然。”
天幕下古代讀書人們都有些疑惑,四書五經不是每個讀書人都要熟讀的嗎,怎麽後世人人都受教育卻連如此簡單的句讀還要解釋。
眾人有些想看後世的課本了。
綜藝裏,幾位學者還在品讀《天工開物》,在他們之後,就是戲劇演員和主創人員們對《天工開物》的典讀會。
主創們自我介紹以後,田沁鑫院長介紹了舞台分布,從明萬曆年間的青年宋應星的房間介紹到清康熙年間的老年宋應星的房間布置。
萬曆年間,朱翊鈞也顧不上擺爛了,垂死病中驚坐起,末帝竟是我自己?
好在俞悅下一句話就安慰到了他受傷的小心髒。
俞悅:“你們還別說,我看第一遍的時候,就被宋應星的年齡跨度驚到了,他是公元1587年生人,也就是萬曆十五年。
宋應星卒年不詳,不過就算按康熙來算,把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算上,他也是曆經了八位皇帝了。
萬曆帝朱翊鈞,泰昌帝朱常洛,天啟帝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這是明朝老朱家的四位。
清朝就是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和玄燁了。”
朱元璋默了一遍老四的字輩,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怎麽他大明算上他就傳了十一代人?
聽天幕偶到提到朱棣的語氣,也不像是老四不行啊,那他和老四起碼也攢了點家底吧,怎麽敗得這般快?
朱八八開始頭腦風暴,難不成後世也出了個跟漢武帝一樣窮兵黷武的皇帝?天幕能不能具體說說這朱祁鎮到底做了什麽啊!
快給朱八八愁死了。
朱棣:俺也一樣。
天幕是聽不到他們的想法了,綜藝還在繼續播放,扮演宋應星的演員帶著眾人一起讀了《天工開物》中第一卷《乃粒》的段落。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穀生之,五穀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不能靠著自身長期生存,必須要靠著五穀才能生存下來。而五穀呢,要靠著人種植才能生長。”
田沁鑫總結:“宋應星將有關糧食生產的《乃粒》放在了整本書的第一卷,表現了宋應星的‘貴五穀而賤金玉’的思想。
我覺得他也是個很有悟性的人,他能夠摒棄功名,回歸到自然,而發現了這樣的自然生長的規律,天地之間的孕育,所以成就了他寫成《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的《序》裏麵落款前的最後一句,特別有力量。
就是開頭的那句‘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
俞悅是個感性的人,再次聽到這句話,還是差點淚崩。
華夏從古至今,總有那麽多的理想主義者,朝著自己的夢想奮進,而最終也是他們的自我成就,讓他們得以成為曆史長河中的一盞盞明燈,照耀著後來之人。
觀眾們也有許多人和她有一樣的共鳴。
九州一色的霜:唉,都說古代士農工商,農排第二,可從古至今,有幾個農業學家青史留名的。
草莓奶糖:說得好聽,寫個農書醫書都得偷偷摸摸的,第一集有伏生護《書》,是大義,可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護著這些“奇技淫巧”呢。
就要芋泥波波:實際上大家都奉行“學而優則仕”吧,又有幾個人肯真的醉心於田間地頭,終日與農作物作伴呢。
咪咪是隻小貓:大環境確實不行,在古代要是有人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就連夜打包帶進皇宮當作祥瑞了。
藍莓芝士多:但是總有人去做啊,我們華夏的民族精神不就是這樣不屈不撓的嗎,總有人會站出來。
明月鬆間照:是啊,無論時光如何荏苒,這片土地上,總有那麽些人,為理想至死不渝,千年暗室,一燈即明。
皇帝們已經無數次聽天幕說到工業的重要性了,也都明白後世之所以能上天入地,吃飽穿暖,都是這工業的功勞。
李世民拿到《天工開物》後,就決定抄作業,他把工部又細細分化成了許許多多不同的部門,用韓愈的話說,讓他們專攻自己的術業去了。
其他的明君們也大都采取了各種措施來發展工業,不知道這一次在各自的平行世界裏,是不是能發展出不一樣的新天地。
俞悅想到什麽,有些可惜地道:“感覺古代好多技術傳到今天都失傳了真的好讓人惋惜啊。
古代匠人其實規矩也挺多的,比如什麽傳男不傳女,什麽教會徒弟,餓死師父,所以大都有所保留。
不過也不能怪他們,畢竟在古代有一門手藝真的是能吃一輩子的。隻能說還不是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問題。”
九州一色的霜:傳男不傳女應該是因為女兒都是要外嫁的,怕她們出嫁之後傳給夫家吧,畢竟都是小村子,多個人搶飯碗還是挺要命的。
咪咪是隻小貓:教會徒弟,餓死師父也容易理解,年輕人嘛,總免不了推陳出新,推著推著師父就做不下去了的也不少見。
草莓奶糖:比如美食食譜,古代都是捂得死緊,畢竟大戶人家是真的能把這個當傳家寶的,有些甚至可以給貴女們當作嫁妝。
藍莓芝士多:現在這麽多美食博主,什麽克重配比,都給你寫的明明白白的,生怕你學不會,恨不得打車來你家替你做。
古人們都震驚了,獨門手藝確實是他們的不傳之秘啊,這些後世子孫究竟是活在一個什麽樣的世界啊!
古人今人都覺得對方生活的世界很魔幻。
而天幕上的綜藝還在繼續播放,演員們走進陳列著古人衣服形製的衣帽間,換上戲服,演出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