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秦始皇陵 完
直播通古代:我帶古人逛吃華夏! 作者:秋田辣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解說員回答了她這個問題:“同樣在1974年,同樣是陝西的一個農民,他在田間耕作事時,發現了一塊古代的兵符。
沒錯,就是大家想的那個虎符。
調動軍隊,全憑這個虎符。上麵有燙金的40個字,向我們詳細的記述了秦人是如何進行軍隊的調遣的。
它的全稱叫‘杜虎符’上麵的文字記載,虎符一分為二,左在君,右在臣,凡興甲披五十人以上者需兩符相會,方可從之。
也就是說,在秦朝時要調動五十人以上的軍隊,需要皇帝的兵符和將軍的兵符嚴絲合縫,才能調動。
這也是當時秦始皇高度中央集權製的一個體現。”
俞悅這時看到一旁的電子屏上有銅殳和鹿角的圖片,鹿角是在北廂房裏的,應該是當時秦人祭祀用的。
環視整個三號坑,她想她已經知道剛才那個問題的答案了。
沒有將軍的存在,到底是誰在指揮著這地底下的千軍萬馬進行作戰呢?答案隻有一個。
就是位於兵馬俑西麵那個巨大的封土堆之下沉睡的人——秦始皇,嬴政。
從始至終,隻有嬴政本人,在指揮著這支部隊,這支他死後仍能讓六國聞風喪膽的虎狼之師。
到這裏,三號坑也差不多看完了,俞悅又跟著視頻往二號坑走。
解說員:“二號坑是一個原土回填坑,並沒有進行開挖,土坑上麵呈波浪形,是當年上方的木質橫梁腐朽坍塌下來形成的紋路。
它們底下都是還帶有顏色的陶俑,二號坑隻在俑坑的四個角落進行了試探性的發掘,沒有大麵積開挖。
雖然二號坑沒有開挖,但是白起二號坑我們得出的結論是,他是秦始皇地下軍陣中作戰能力最強的。
因為他分為四個小陣,分別為騎兵車陣,車兵陣,步兵陣和弩兵陣。
四個方陣可以獨立作戰,也可以協同作戰,所以它機動性強,作戰能力也是極強的。被稱為秦始皇的特種部隊。”
再之後,就是一些裝在玻璃櫃裏可以近距離觀看的兵馬俑。
有兵馬俑的“幸運之星”——跪射俑。無論是項羽的打砸還是天災人禍,都沒有傷到他。
俞悅把鏡頭貼近這尊跪射俑,可以看到他的發髻,他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胡須。
甚至身上的甲衣甲片,連接甲片的甲帶,他的袖子上的褶皺,他的方口鞋以及手指上的指甲蓋,都被秦朝工匠一絲絲真實地刻畫了出來。
俞悅甚至還看到他的鞋底也有細節,他的腳底板甚至有當時納鞋底的針腳。
腳後跟和腳尖應該是由於摩擦比較大,所以針腳就很密。中間則比較稀疏,以保證鞋底的舒適度。
解說員還說到他的甲片:“身上甲衣紅色的就是兵馬俑身上原有的朱砂紅,是一種礦物質,所以很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身上的甲片一片一片,以腰際為線,腰際以上上片壓下片,腰際以下下片壓上片,左片壓右,右片壓左。
這樣的設計特別科學,可以試想,如果這個俑身上的甲片都是一個順序排列下來,必定會對他的行動完成造成影響。”
再往右走。有以手杵劍的將軍俑,他麵上甚至還帶著微笑,胸前有代表著軍功的像蝴蝶結一樣的東西。
解說員:“這尊由於將軍俑軍籍比較高,所以他身上的甲片排列得就特別的精密,比剛才的跪射俑甲片更小,形似魚鱗,所以也叫魚鱗甲。
那麽如何判斷兵馬俑的等級高低呢,主要看他的發冠,這尊將軍俑的發冠叫做雙卷尾鶡冠。
鶡是一種鳥,據說兩鶡相爭,至死方休。所以古代皇帝就把鶡的羽毛裝飾在將軍的頭頂,來代表這個將軍的驍勇善戰。
第二呢,也可以看他的鞋頭,軍籍越高,鞋尖就會翹的越高,古人說趾高氣昂,就是這樣來的。”
俞悅:又漲知識了。
解說員:“商鞅為秦朝的部隊設立了20級的軍功獎賞製,不光規定了如何去獎賞,甚至連士兵的口糧也有規定。
剛入伍的新兵隻能吃糙米,獲得軍籍之後,一級一級地升遷,口糧也越來越好,而到了將軍這樣的級別呢,他一定是大魚大肉。
所以他身材魁梧,腹部微微隆起,這也就是將軍肚的由來了。
將軍俑旁邊是一尊中級軍吏俑,他是一個文官職,他的作用就是給將軍俑出謀劃策。
我們說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所以大家看,南方書生儒雅的氣質在他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一手往前伸,一手半握狀,手中握的是竹簡,仿佛正在給將軍出謀劃策。
由於 他是文官不上戰場,所以隻在胸前有戰甲,他的後背是布衫,沒有戰甲。”
解說員介紹最後一尊俑:“這是秦國的騎兵,在秦朝能當騎兵,身高肯定要夠高,因為秦國的戰馬是沒有馬鐙的,隻有馬鞍。
馬鞍要在西晉才會被發明,所以秦漢的騎兵真的是飛身上馬的,就是助跑一段,然後一躍而上。
他穿的是胡服,就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良以後的那個胡服。”
視頻就解說到這裏,俞悅也參觀完畢。
她想起在綜藝《國家寶藏》裏,有一期是講秦始皇陵的。
某位兵馬俑修複工作者說,他曾經在一尊兵馬俑的臉上,發現一枚指紋,那是兩千多年前秦朝的工匠不小心留下來的。
他說:“我看見兵馬俑的臉上有指紋,那是兩千兩百年前,製作兵馬俑工匠的指紋。
當時我就傻在那了,那一刻,時間已經消失了,就在這同一個位置上,他剛剛離去,而我,就踩在他還留有溫度的腳印上。”
他播放自己拍攝的關於彩繪傭頭的延時清理作品,是文物保護專家用手術刀每天一毫米一毫米地清理彩繪傭頭,讓他們從滿臉泥土到一點一點恢複本來樣貌的過程。
他說:“我們剝離的真正是泥土嗎?不是。是時間和曆史,我們的祖先已經化為了泥土,他包裹著這份禮物一直送到我們麵前。
在拆開這份禮物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和祖先對話。”
主持人問他:“假如我們今天,讓你放下手中的相機,你可以和他們對話的時候,你會說什麽。”
他說:“這個時候呢,我可能會一句話都不說,隻是走過去,牽著他的衣角。
像個,像個剛剛找到大人的孩子一樣。”
俞悅伸手,指尖隔著現代的玻璃櫃,觸碰著這跨越了千年歲月才得以重見天日的兵馬俑,試圖從他們身上,尋找那個一統天下的男人的一絲痕跡。
被她尋找的嬴政本人拒絕升華,他現在腦子裏隻有一個念頭。
秦—始皇—嬴政:馬鐙是何物?有無圖片?可否請小友們告知製作方法?
不愧是你,事業批祖龍陛下。
沒錯,就是大家想的那個虎符。
調動軍隊,全憑這個虎符。上麵有燙金的40個字,向我們詳細的記述了秦人是如何進行軍隊的調遣的。
它的全稱叫‘杜虎符’上麵的文字記載,虎符一分為二,左在君,右在臣,凡興甲披五十人以上者需兩符相會,方可從之。
也就是說,在秦朝時要調動五十人以上的軍隊,需要皇帝的兵符和將軍的兵符嚴絲合縫,才能調動。
這也是當時秦始皇高度中央集權製的一個體現。”
俞悅這時看到一旁的電子屏上有銅殳和鹿角的圖片,鹿角是在北廂房裏的,應該是當時秦人祭祀用的。
環視整個三號坑,她想她已經知道剛才那個問題的答案了。
沒有將軍的存在,到底是誰在指揮著這地底下的千軍萬馬進行作戰呢?答案隻有一個。
就是位於兵馬俑西麵那個巨大的封土堆之下沉睡的人——秦始皇,嬴政。
從始至終,隻有嬴政本人,在指揮著這支部隊,這支他死後仍能讓六國聞風喪膽的虎狼之師。
到這裏,三號坑也差不多看完了,俞悅又跟著視頻往二號坑走。
解說員:“二號坑是一個原土回填坑,並沒有進行開挖,土坑上麵呈波浪形,是當年上方的木質橫梁腐朽坍塌下來形成的紋路。
它們底下都是還帶有顏色的陶俑,二號坑隻在俑坑的四個角落進行了試探性的發掘,沒有大麵積開挖。
雖然二號坑沒有開挖,但是白起二號坑我們得出的結論是,他是秦始皇地下軍陣中作戰能力最強的。
因為他分為四個小陣,分別為騎兵車陣,車兵陣,步兵陣和弩兵陣。
四個方陣可以獨立作戰,也可以協同作戰,所以它機動性強,作戰能力也是極強的。被稱為秦始皇的特種部隊。”
再之後,就是一些裝在玻璃櫃裏可以近距離觀看的兵馬俑。
有兵馬俑的“幸運之星”——跪射俑。無論是項羽的打砸還是天災人禍,都沒有傷到他。
俞悅把鏡頭貼近這尊跪射俑,可以看到他的發髻,他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胡須。
甚至身上的甲衣甲片,連接甲片的甲帶,他的袖子上的褶皺,他的方口鞋以及手指上的指甲蓋,都被秦朝工匠一絲絲真實地刻畫了出來。
俞悅甚至還看到他的鞋底也有細節,他的腳底板甚至有當時納鞋底的針腳。
腳後跟和腳尖應該是由於摩擦比較大,所以針腳就很密。中間則比較稀疏,以保證鞋底的舒適度。
解說員還說到他的甲片:“身上甲衣紅色的就是兵馬俑身上原有的朱砂紅,是一種礦物質,所以很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身上的甲片一片一片,以腰際為線,腰際以上上片壓下片,腰際以下下片壓上片,左片壓右,右片壓左。
這樣的設計特別科學,可以試想,如果這個俑身上的甲片都是一個順序排列下來,必定會對他的行動完成造成影響。”
再往右走。有以手杵劍的將軍俑,他麵上甚至還帶著微笑,胸前有代表著軍功的像蝴蝶結一樣的東西。
解說員:“這尊由於將軍俑軍籍比較高,所以他身上的甲片排列得就特別的精密,比剛才的跪射俑甲片更小,形似魚鱗,所以也叫魚鱗甲。
那麽如何判斷兵馬俑的等級高低呢,主要看他的發冠,這尊將軍俑的發冠叫做雙卷尾鶡冠。
鶡是一種鳥,據說兩鶡相爭,至死方休。所以古代皇帝就把鶡的羽毛裝飾在將軍的頭頂,來代表這個將軍的驍勇善戰。
第二呢,也可以看他的鞋頭,軍籍越高,鞋尖就會翹的越高,古人說趾高氣昂,就是這樣來的。”
俞悅:又漲知識了。
解說員:“商鞅為秦朝的部隊設立了20級的軍功獎賞製,不光規定了如何去獎賞,甚至連士兵的口糧也有規定。
剛入伍的新兵隻能吃糙米,獲得軍籍之後,一級一級地升遷,口糧也越來越好,而到了將軍這樣的級別呢,他一定是大魚大肉。
所以他身材魁梧,腹部微微隆起,這也就是將軍肚的由來了。
將軍俑旁邊是一尊中級軍吏俑,他是一個文官職,他的作用就是給將軍俑出謀劃策。
我們說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所以大家看,南方書生儒雅的氣質在他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一手往前伸,一手半握狀,手中握的是竹簡,仿佛正在給將軍出謀劃策。
由於 他是文官不上戰場,所以隻在胸前有戰甲,他的後背是布衫,沒有戰甲。”
解說員介紹最後一尊俑:“這是秦國的騎兵,在秦朝能當騎兵,身高肯定要夠高,因為秦國的戰馬是沒有馬鐙的,隻有馬鞍。
馬鞍要在西晉才會被發明,所以秦漢的騎兵真的是飛身上馬的,就是助跑一段,然後一躍而上。
他穿的是胡服,就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良以後的那個胡服。”
視頻就解說到這裏,俞悅也參觀完畢。
她想起在綜藝《國家寶藏》裏,有一期是講秦始皇陵的。
某位兵馬俑修複工作者說,他曾經在一尊兵馬俑的臉上,發現一枚指紋,那是兩千多年前秦朝的工匠不小心留下來的。
他說:“我看見兵馬俑的臉上有指紋,那是兩千兩百年前,製作兵馬俑工匠的指紋。
當時我就傻在那了,那一刻,時間已經消失了,就在這同一個位置上,他剛剛離去,而我,就踩在他還留有溫度的腳印上。”
他播放自己拍攝的關於彩繪傭頭的延時清理作品,是文物保護專家用手術刀每天一毫米一毫米地清理彩繪傭頭,讓他們從滿臉泥土到一點一點恢複本來樣貌的過程。
他說:“我們剝離的真正是泥土嗎?不是。是時間和曆史,我們的祖先已經化為了泥土,他包裹著這份禮物一直送到我們麵前。
在拆開這份禮物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和祖先對話。”
主持人問他:“假如我們今天,讓你放下手中的相機,你可以和他們對話的時候,你會說什麽。”
他說:“這個時候呢,我可能會一句話都不說,隻是走過去,牽著他的衣角。
像個,像個剛剛找到大人的孩子一樣。”
俞悅伸手,指尖隔著現代的玻璃櫃,觸碰著這跨越了千年歲月才得以重見天日的兵馬俑,試圖從他們身上,尋找那個一統天下的男人的一絲痕跡。
被她尋找的嬴政本人拒絕升華,他現在腦子裏隻有一個念頭。
秦—始皇—嬴政:馬鐙是何物?有無圖片?可否請小友們告知製作方法?
不愧是你,事業批祖龍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