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活字印刷術
直播通古代:我帶古人逛吃華夏! 作者:秋田辣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俞悅:“說到造紙術,肯定就不得不提印刷術啦。華夏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
早期的印刷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木版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刻版印刷術’(亦稱‘雕版印刷術’)。
原理就是之前我們看的綜藝《典籍裏的中國》裏《天工開物》的那一期,對傳統工藝感興趣的可能也在短視頻平台刷到過。”
九州一色的霜:我小時候家裏這邊好像還有那種背著一堆活字到處印刷的手藝人。
明月鬆間照:我也見過,每次走到哪帶到哪,小時候可愛看了。
草莓奶糖:不過現在基本上都失傳了。
俞悅:“畢竟現代工業太發達了,機械必然會淘汰一部分人工嘛。
刻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後來出現的拓印碑石等。造紙和製墨等生產技術出現之後,逐漸發明了刻版印刷技術。
根據曆史學家鄧廣銘考證,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開始普遍使用。
宋代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
印刷術的發展與早期的印章無直接關係,古代印章在古埃及、古希臘、兩河流域都有使用。
美國考古學家在中亞土庫曼斯坦安納烏曾於2000年10月發掘出距今4300年的中亞印章,其文字仍有待考。
唐朝時期,人們把刻製印章從刻石上拓印文字兩種方法結合起來,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唐代留下的《金剛經》,精美清晰,是世界上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始皇大大的狗:這個《金剛經》我之前刷到過。
始皇大大的狗:它全鄭長4877毫米,高244毫米,由七張粘連起來而成一卷。卷首有釋迦說法圖,末有“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題記。
始皇大大的狗:原藏於甘肅敦煌千佛洞,1899年發現。1907年為英國人斯坦因盜去,現存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老祖宗們:!!!
好好好,看來這群西洋人沒少衝他們的後人下手,這些紅毛鬼子究竟還有多少驚喜是他們不知道的。
俞悅:“11世紀中期的宋代,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使印刷術得到普遍推廣。中國的雕版印刷大約在11世紀以後由阿拉伯傳到歐洲。
先後取代了埃及的紙草,印度的樹葉以及歐洲的羊皮等,引發了世界書寫材料的巨大變革,14至15世紀歐洲開始流行印刷術。
歐洲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國南部的《聖克利斯托菲爾》畫像,晚於中國約600年。
1450年前後,德國人受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影響,創製了歐洲拚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比畢昇晚了400年。
印刷術傳到歐洲後,改變了原來隻有修道士才能讀書和接受較高教育的狀況,為歐洲的科學從中世紀漫長黑夜之後突飛猛進發展以及文藝複興運動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
1584年西班牙曆史學家,傳教士岡薩雷斯·德·門多薩在所著《中華大帝國史》中提出,古騰堡受到中國印刷技術影響;
中國的印刷術,通過兩條途徑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經俄羅斯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通過阿拉伯商人攜帶書籍傳入德國。
中世紀歐洲書寫都用羊皮紙卷,並無‘書籍’和‘印刷’的概念。古騰堡以這些中國書籍,作為他們的印刷的藍本。”
老祖宗們再次:!!!
這群西洋人的行事作風和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有什麽區別?老祖宗們表示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嬴政眉頭皺的死緊,怎麽繞來繞去還是繞不開歐洲,自從俞悅開始說四大發明,每一樣都會強調先是華夏領先再被洋人反超。
始皇陛下很是不爽。
不過不爽歸不爽,他相信很快就能讓這些歐洲人後人對他們後人做的十倍百倍地奉還在他們的祖宗身上。
俞悅:“總之,造紙術的出現讓華夏人能夠妥善地保存自己的文明,而印刷術的出現,對文化的傳播至關重要。
至於它為什麽最終沒有在古代華夏大範圍地流傳開來,有一種說法是,古代的世家大族並不想讓它為人所用。
因為古代的知識是隻掌握在上層人手裏的,很多古代的所謂世家流傳的底蘊之一,就是書籍。
如果書籍人人可讀,知識人人可學,會極大地影響他們的地位。畢竟對他們來說,底層的愚民隻需要知道為他們所用就夠了。”
俞悅這一番話對古代許多世家來說可謂誅心,他們終於意識到,俞悅始終是站在他們的對立麵的。
因為她在後世人中,隻是千萬個普通人之一,真要類比,她在古代,也是他們眼裏的“愚民”,她的立場天然和他們對立。
一時間許多人有喜有憂,不知道天幕的出現對於他們來說,究竟是福是禍。
百姓們就沒這種擔憂了,自從天幕出現,俞悅說的那些美食也好,旅遊的城市也好,各個朝代的名人軼事也好,對他們來說,都是黯淡無光的日子裏難得的調味品。
更何況除了她,這些後人們基本對他們這些祖宗有求必應,比如你要是問如何堆肥,後世農業專業的學生恨不得查上三天三夜的資料給你一點一點說。
按後人的話來說,這就是保姆級攻略。
所以那些大人物想什麽他們不關心,他們隻希望天幕存在的時間久一點,再久一點。
俞悅:“好啦。最後活字印刷術我們就以沈括大大的《活板》結束吧。知道你們懶,我直接放譯文。
雕版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廣泛使用。從五代時馮道雕版印《五經》開始,以後的典籍,就都采用雕版印刷了。
慶曆年間,有個平民畢昇又創造了活版印刷。他的方法是用膠泥刻字,像銅錢的邊緣那樣厚薄,每一個字做成一個印,用火燒使它堅硬。
先準備一塊鐵板,在上麵用鬆脂、蠟混合紙灰之類的東西覆蓋,要印的時候就把一個鐵框放在鐵板上,將字密密地排上。
排滿一鐵框為一板,拿著放在火上烘烤,待鬆脂、蠟等逐漸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按在上麵,這樣鐵板上的字印就像磨刀石一般平整了。
如果隻印兩三本的話,還不算簡便,如果印數十、成百上千本,就極為神速了。
通常準備兩塊鐵板,一塊板在印刷,一塊板進行排字,這塊板剛剛印完,第二塊板已經排好。兩塊板交互使用,瞬息之間就可以完成。
每一個字都有好幾個印,例如“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是為了防備一塊板內有重複的字。
不用的時候,就用紙貼好標簽,每一個韻的字作為一個標簽,用木格把字印儲存起來。
遇到平時未曾準備的生僻字,就馬上刻製,用草火燒,轉眼間就能用了。
不用木材製作字印,是因為木材紋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同時木材和藥料相粘,難以取下來。
不如燒泥製印,用完以後再用火烤使藥熔化,用手拂拭,字印就自然落下來,完全不沾藥料。
畢昇死後,他的字印被我的子侄們得到了,至今珍藏著。”
早期的印刷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木版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刻版印刷術’(亦稱‘雕版印刷術’)。
原理就是之前我們看的綜藝《典籍裏的中國》裏《天工開物》的那一期,對傳統工藝感興趣的可能也在短視頻平台刷到過。”
九州一色的霜:我小時候家裏這邊好像還有那種背著一堆活字到處印刷的手藝人。
明月鬆間照:我也見過,每次走到哪帶到哪,小時候可愛看了。
草莓奶糖:不過現在基本上都失傳了。
俞悅:“畢竟現代工業太發達了,機械必然會淘汰一部分人工嘛。
刻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後來出現的拓印碑石等。造紙和製墨等生產技術出現之後,逐漸發明了刻版印刷技術。
根據曆史學家鄧廣銘考證,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開始普遍使用。
宋代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
印刷術的發展與早期的印章無直接關係,古代印章在古埃及、古希臘、兩河流域都有使用。
美國考古學家在中亞土庫曼斯坦安納烏曾於2000年10月發掘出距今4300年的中亞印章,其文字仍有待考。
唐朝時期,人們把刻製印章從刻石上拓印文字兩種方法結合起來,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唐代留下的《金剛經》,精美清晰,是世界上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始皇大大的狗:這個《金剛經》我之前刷到過。
始皇大大的狗:它全鄭長4877毫米,高244毫米,由七張粘連起來而成一卷。卷首有釋迦說法圖,末有“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題記。
始皇大大的狗:原藏於甘肅敦煌千佛洞,1899年發現。1907年為英國人斯坦因盜去,現存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老祖宗們:!!!
好好好,看來這群西洋人沒少衝他們的後人下手,這些紅毛鬼子究竟還有多少驚喜是他們不知道的。
俞悅:“11世紀中期的宋代,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使印刷術得到普遍推廣。中國的雕版印刷大約在11世紀以後由阿拉伯傳到歐洲。
先後取代了埃及的紙草,印度的樹葉以及歐洲的羊皮等,引發了世界書寫材料的巨大變革,14至15世紀歐洲開始流行印刷術。
歐洲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國南部的《聖克利斯托菲爾》畫像,晚於中國約600年。
1450年前後,德國人受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影響,創製了歐洲拚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比畢昇晚了400年。
印刷術傳到歐洲後,改變了原來隻有修道士才能讀書和接受較高教育的狀況,為歐洲的科學從中世紀漫長黑夜之後突飛猛進發展以及文藝複興運動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
1584年西班牙曆史學家,傳教士岡薩雷斯·德·門多薩在所著《中華大帝國史》中提出,古騰堡受到中國印刷技術影響;
中國的印刷術,通過兩條途徑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經俄羅斯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通過阿拉伯商人攜帶書籍傳入德國。
中世紀歐洲書寫都用羊皮紙卷,並無‘書籍’和‘印刷’的概念。古騰堡以這些中國書籍,作為他們的印刷的藍本。”
老祖宗們再次:!!!
這群西洋人的行事作風和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有什麽區別?老祖宗們表示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嬴政眉頭皺的死緊,怎麽繞來繞去還是繞不開歐洲,自從俞悅開始說四大發明,每一樣都會強調先是華夏領先再被洋人反超。
始皇陛下很是不爽。
不過不爽歸不爽,他相信很快就能讓這些歐洲人後人對他們後人做的十倍百倍地奉還在他們的祖宗身上。
俞悅:“總之,造紙術的出現讓華夏人能夠妥善地保存自己的文明,而印刷術的出現,對文化的傳播至關重要。
至於它為什麽最終沒有在古代華夏大範圍地流傳開來,有一種說法是,古代的世家大族並不想讓它為人所用。
因為古代的知識是隻掌握在上層人手裏的,很多古代的所謂世家流傳的底蘊之一,就是書籍。
如果書籍人人可讀,知識人人可學,會極大地影響他們的地位。畢竟對他們來說,底層的愚民隻需要知道為他們所用就夠了。”
俞悅這一番話對古代許多世家來說可謂誅心,他們終於意識到,俞悅始終是站在他們的對立麵的。
因為她在後世人中,隻是千萬個普通人之一,真要類比,她在古代,也是他們眼裏的“愚民”,她的立場天然和他們對立。
一時間許多人有喜有憂,不知道天幕的出現對於他們來說,究竟是福是禍。
百姓們就沒這種擔憂了,自從天幕出現,俞悅說的那些美食也好,旅遊的城市也好,各個朝代的名人軼事也好,對他們來說,都是黯淡無光的日子裏難得的調味品。
更何況除了她,這些後人們基本對他們這些祖宗有求必應,比如你要是問如何堆肥,後世農業專業的學生恨不得查上三天三夜的資料給你一點一點說。
按後人的話來說,這就是保姆級攻略。
所以那些大人物想什麽他們不關心,他們隻希望天幕存在的時間久一點,再久一點。
俞悅:“好啦。最後活字印刷術我們就以沈括大大的《活板》結束吧。知道你們懶,我直接放譯文。
雕版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廣泛使用。從五代時馮道雕版印《五經》開始,以後的典籍,就都采用雕版印刷了。
慶曆年間,有個平民畢昇又創造了活版印刷。他的方法是用膠泥刻字,像銅錢的邊緣那樣厚薄,每一個字做成一個印,用火燒使它堅硬。
先準備一塊鐵板,在上麵用鬆脂、蠟混合紙灰之類的東西覆蓋,要印的時候就把一個鐵框放在鐵板上,將字密密地排上。
排滿一鐵框為一板,拿著放在火上烘烤,待鬆脂、蠟等逐漸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按在上麵,這樣鐵板上的字印就像磨刀石一般平整了。
如果隻印兩三本的話,還不算簡便,如果印數十、成百上千本,就極為神速了。
通常準備兩塊鐵板,一塊板在印刷,一塊板進行排字,這塊板剛剛印完,第二塊板已經排好。兩塊板交互使用,瞬息之間就可以完成。
每一個字都有好幾個印,例如“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是為了防備一塊板內有重複的字。
不用的時候,就用紙貼好標簽,每一個韻的字作為一個標簽,用木格把字印儲存起來。
遇到平時未曾準備的生僻字,就馬上刻製,用草火燒,轉眼間就能用了。
不用木材製作字印,是因為木材紋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同時木材和藥料相粘,難以取下來。
不如燒泥製印,用完以後再用火烤使藥熔化,用手拂拭,字印就自然落下來,完全不沾藥料。
畢昇死後,他的字印被我的子侄們得到了,至今珍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