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冶鐵
直播通古代:我帶古人逛吃華夏! 作者:秋田辣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老祖宗們就覺得,這雞血打是打了,但是總有點不對勁,為什麽努力的是他們,享福的是後世人?
不過轉念一想,後世子孫經曆了百年屈辱,得被打的多疼有多怕才會有之前俞悅說的火力不足恐懼症啊。
那也行吧,誰讓天幕上的是他們的後人呢,那他們累點就累點吧,等真的稱霸世界了自然有人為他們負重前行。
後人要是知道老祖宗們是這麽想的估計得感動哭了,果然會自我攻略自我腦補的老祖宗們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愛的生物。
多說點,我們愛聽。
俞悅:“一言蔽之,四大發明是華夏古代先民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跡,是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征。
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的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革命;
雕版印刷術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指南針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提供了條件;
火藥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曆史進程。
指南針在航海上應用,導致了以後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這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
直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仍在這些華夏先民的發明中受益無窮,當然,華夏的偉大發明遠不止如此。”
嬴政聽俞悅的語氣頗為自豪,他也罕見地露出一些笑意,有這些就夠大秦研究好一陣子了。
本來他是想讓那些方士都滾去修長城的,天幕這麽一說,還是物盡其用讓他們去研究火藥吧,正好俞悅說火藥危險,省得他再浪費其他人了。
說到人,始皇陛下又開始犯愁了,他大秦怎麽就那麽缺人呢,要不讓李斯動一動商君的法典?
但是想想現在看似烈火烹油的大秦,嬴政又否決了自己的想法,等什麽時候六國遺民不再作亂,才是真正與民休息的時候。
要是他大秦能夠無緣無故多出幾十萬黔首就好了,始皇陛下開始做夢了。
俞悅並不知道始皇陛下的天馬行空,她想起來剛才王老將軍問的馬鐙,道:“四大發明說完了,那我們就說一下剛剛王老將軍問的問題吧。
馬鐙是一對掛在馬鞍兩邊的腳踏,供騎馬人在上馬時和騎乘時用來踏腳的馬具。
馬鐙的作用不僅是幫助人上馬,更主要的是在騎行時支撐騎馬者的雙腳,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騎馬的優勢,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騎馬人的安全。
最早的馬鐙是單邊的,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演化成雙邊,進一步解放騎乘者的雙手,它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曆史。
根據考古發現,華夏最遲在西漢時期就有鐵馬鐙的替代物——布馬鐙,從西漢壁畫中可見一斑。
西方人在經過東方遊牧民族入侵後逐漸裝備馬鐙,從而誕生了新的社會階級——中世紀的騎士貴族階級。
秦漢時,更加靈活機動的騎兵逐漸取代了戰車。
至唐朝,騎兵成為主戰兵種,用在大規模作戰。
唐王朝正是憑借強大的騎兵一舉擊敗東西突厥、薛延陀、高昌、吐穀渾等周邊遊牧民族,創造了農業民族大規模戰勝遊牧民族的戰爭奇跡。
馬鐙大多使用鐵製成,為的是使馬鐙更牢固,不被脫落。
據漠北出土壁畫等文物,匈奴人可能為最早使用馬鐙的民族。
馬鐙最大功能是可以解放雙手,騎兵始可以靠雙腳控製平衡在馬上衝、刺、劈、擊,大大提升了騎兵戰鬥力,並可能依此擊敗漢朝人。
西晉時有單蹬,東晉十六國時有雙鐙。圖片我放在旁邊了,大家可以看一下。”
從先秦到三國,幾乎所有人在看到馬鐙長什麽樣子的那一瞬間就意識到它的出現意義有多麽重大。
王翦本人更是直接驚得從座位上站了起來,他神情激動難以自抑地對嬴政道:“陛下!老臣懇請陛下令墨家公輸家優先建造此物!”
嬴政並沒有在意他的失態,他擺擺手示意老將軍先不要著急:“悅娘子方才說馬鐙的建造跟冶鐵有關,且先聽下去。”
王翦也意識到自己有些操之過急了,東西好是好,可也得先知道是怎麽做出來的,如何才能高效率地做出來。
俞悅:“其實不止馬鐙,南北朝時期給坐騎發明的配件已經相當多了。
小時候學《木蘭辭》裏不是有這麽兩句嗎,‘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鞍韉就是馬鞍和襯在馬鞍下麵的墊子了,轡頭是駕馭牲口用的嚼頭和韁繩,非要類比的話,大概相當於今天汽車的方向盤?
總之教於秦漢的飛身上馬,南北朝時期華夏人馭馬之術精進了不是一星半點。
與之相對的,是兵器的演變,華夏古代兵器經曆了從石器到青銅器到鐵器再到冷兵器時代結束,火藥登上曆史舞台。”
九州一色的霜:從戰國時期冶鐵技術飛速進步以後,鐵器發展了兩千多年,直到今天已經變得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了。
草莓奶糖:從管仲提出“官山海”以後,古代就一直是鹽鐵專營了。
明月鬆間照:畢竟這些東西在古代都是妥妥的戰略物資嘛,不過鐵直到今天也是戰略物資吧。
俞悅:“對,從管仲提出‘官山海’開始,鐵礦就逐漸由官方掌握,專人開采。
華夏鐵器的起源與發展也經曆了幾個重要的階段。
從商代的隕鐵使用到春秋時期的冶鐵技術掌握,再到戰國時期鐵器在農業和手工業中的廣泛應用,以及後來的煉鐵技術的不斷提高和鐵器在更廣泛地區的傳播。
商代,中國先民已經接觸了金屬鐵,並開始將鐵加熱鍛打後製成器件加以利用。
春秋時期,中國先民已經掌握了冶鐵技術並開始使用鐵器。這一時期,鐵器多為小型工具,如削、凹口鋤、刀等,但也有經鍛製而成的中碳鋼劍和白口生鐵鑄造的鐵鼎等製品。
戰國時期,鐵製工具在農業、手工業中逐漸取得支配地位,對社會生產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戰國中晚期煉鐵技術進一步提高,鐵器的出土已遍及七國地區,並見於北方的東胡、匈奴和南方的百越。
煉鐵技術在春秋以前就有了,但直到春秋戰國時期,生鐵冶煉工藝才出現,標誌著中國出現了“人工鐵”即“鑄造鐵”。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可鍛鑄鐵和炒鋼技術,這些技術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鐵器的質量和性能。
此外,華夏在商代已知用隕鐵加工製作鐵器,西周晚期出現人工冶鐵製品。春秋時期開始冶鐵和使用鐵器,戰國中期以後,鐵製工具在農業、手工業中逐漸取得了支配地位。
不過古代冶鐵技術飛速發展,還要等到煤炭被發現以後了。”
不過轉念一想,後世子孫經曆了百年屈辱,得被打的多疼有多怕才會有之前俞悅說的火力不足恐懼症啊。
那也行吧,誰讓天幕上的是他們的後人呢,那他們累點就累點吧,等真的稱霸世界了自然有人為他們負重前行。
後人要是知道老祖宗們是這麽想的估計得感動哭了,果然會自我攻略自我腦補的老祖宗們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愛的生物。
多說點,我們愛聽。
俞悅:“一言蔽之,四大發明是華夏古代先民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跡,是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征。
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的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革命;
雕版印刷術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指南針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提供了條件;
火藥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曆史進程。
指南針在航海上應用,導致了以後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這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
直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仍在這些華夏先民的發明中受益無窮,當然,華夏的偉大發明遠不止如此。”
嬴政聽俞悅的語氣頗為自豪,他也罕見地露出一些笑意,有這些就夠大秦研究好一陣子了。
本來他是想讓那些方士都滾去修長城的,天幕這麽一說,還是物盡其用讓他們去研究火藥吧,正好俞悅說火藥危險,省得他再浪費其他人了。
說到人,始皇陛下又開始犯愁了,他大秦怎麽就那麽缺人呢,要不讓李斯動一動商君的法典?
但是想想現在看似烈火烹油的大秦,嬴政又否決了自己的想法,等什麽時候六國遺民不再作亂,才是真正與民休息的時候。
要是他大秦能夠無緣無故多出幾十萬黔首就好了,始皇陛下開始做夢了。
俞悅並不知道始皇陛下的天馬行空,她想起來剛才王老將軍問的馬鐙,道:“四大發明說完了,那我們就說一下剛剛王老將軍問的問題吧。
馬鐙是一對掛在馬鞍兩邊的腳踏,供騎馬人在上馬時和騎乘時用來踏腳的馬具。
馬鐙的作用不僅是幫助人上馬,更主要的是在騎行時支撐騎馬者的雙腳,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騎馬的優勢,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騎馬人的安全。
最早的馬鐙是單邊的,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演化成雙邊,進一步解放騎乘者的雙手,它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曆史。
根據考古發現,華夏最遲在西漢時期就有鐵馬鐙的替代物——布馬鐙,從西漢壁畫中可見一斑。
西方人在經過東方遊牧民族入侵後逐漸裝備馬鐙,從而誕生了新的社會階級——中世紀的騎士貴族階級。
秦漢時,更加靈活機動的騎兵逐漸取代了戰車。
至唐朝,騎兵成為主戰兵種,用在大規模作戰。
唐王朝正是憑借強大的騎兵一舉擊敗東西突厥、薛延陀、高昌、吐穀渾等周邊遊牧民族,創造了農業民族大規模戰勝遊牧民族的戰爭奇跡。
馬鐙大多使用鐵製成,為的是使馬鐙更牢固,不被脫落。
據漠北出土壁畫等文物,匈奴人可能為最早使用馬鐙的民族。
馬鐙最大功能是可以解放雙手,騎兵始可以靠雙腳控製平衡在馬上衝、刺、劈、擊,大大提升了騎兵戰鬥力,並可能依此擊敗漢朝人。
西晉時有單蹬,東晉十六國時有雙鐙。圖片我放在旁邊了,大家可以看一下。”
從先秦到三國,幾乎所有人在看到馬鐙長什麽樣子的那一瞬間就意識到它的出現意義有多麽重大。
王翦本人更是直接驚得從座位上站了起來,他神情激動難以自抑地對嬴政道:“陛下!老臣懇請陛下令墨家公輸家優先建造此物!”
嬴政並沒有在意他的失態,他擺擺手示意老將軍先不要著急:“悅娘子方才說馬鐙的建造跟冶鐵有關,且先聽下去。”
王翦也意識到自己有些操之過急了,東西好是好,可也得先知道是怎麽做出來的,如何才能高效率地做出來。
俞悅:“其實不止馬鐙,南北朝時期給坐騎發明的配件已經相當多了。
小時候學《木蘭辭》裏不是有這麽兩句嗎,‘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鞍韉就是馬鞍和襯在馬鞍下麵的墊子了,轡頭是駕馭牲口用的嚼頭和韁繩,非要類比的話,大概相當於今天汽車的方向盤?
總之教於秦漢的飛身上馬,南北朝時期華夏人馭馬之術精進了不是一星半點。
與之相對的,是兵器的演變,華夏古代兵器經曆了從石器到青銅器到鐵器再到冷兵器時代結束,火藥登上曆史舞台。”
九州一色的霜:從戰國時期冶鐵技術飛速進步以後,鐵器發展了兩千多年,直到今天已經變得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了。
草莓奶糖:從管仲提出“官山海”以後,古代就一直是鹽鐵專營了。
明月鬆間照:畢竟這些東西在古代都是妥妥的戰略物資嘛,不過鐵直到今天也是戰略物資吧。
俞悅:“對,從管仲提出‘官山海’開始,鐵礦就逐漸由官方掌握,專人開采。
華夏鐵器的起源與發展也經曆了幾個重要的階段。
從商代的隕鐵使用到春秋時期的冶鐵技術掌握,再到戰國時期鐵器在農業和手工業中的廣泛應用,以及後來的煉鐵技術的不斷提高和鐵器在更廣泛地區的傳播。
商代,中國先民已經接觸了金屬鐵,並開始將鐵加熱鍛打後製成器件加以利用。
春秋時期,中國先民已經掌握了冶鐵技術並開始使用鐵器。這一時期,鐵器多為小型工具,如削、凹口鋤、刀等,但也有經鍛製而成的中碳鋼劍和白口生鐵鑄造的鐵鼎等製品。
戰國時期,鐵製工具在農業、手工業中逐漸取得支配地位,對社會生產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戰國中晚期煉鐵技術進一步提高,鐵器的出土已遍及七國地區,並見於北方的東胡、匈奴和南方的百越。
煉鐵技術在春秋以前就有了,但直到春秋戰國時期,生鐵冶煉工藝才出現,標誌著中國出現了“人工鐵”即“鑄造鐵”。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可鍛鑄鐵和炒鋼技術,這些技術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鐵器的質量和性能。
此外,華夏在商代已知用隕鐵加工製作鐵器,西周晚期出現人工冶鐵製品。春秋時期開始冶鐵和使用鐵器,戰國中期以後,鐵製工具在農業、手工業中逐漸取得了支配地位。
不過古代冶鐵技術飛速發展,還要等到煤炭被發現以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