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國無大學,乃可恥耳!
直播通古代:我帶古人逛吃華夏! 作者:秋田辣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看完辜鴻銘先生的演講以後,俞悅也覺得熱血沸騰:“其實對於民國這樣一個和春秋時期同樣百家爭鳴的特殊時期,我們對它的了解始終太淺薄。
辜鴻銘先生固然有他的時代局限性,比如清廷並不能代表整個華夏。但當時的大家們哪一個不是摸著石頭過河呢。
而且這些大佬們其實都挺可愛的,比如魯迅先生的‘不幹了’,錢玄同先生的破窗之說,陳李兩位先生的‘鬧鍾與炸彈’之辯。
又比如蔡元培先生在當北大校長之前其實還搞過刺殺,黃侃其實是位國學大師,‘她’這個字就是劉半農先生創造的等等。
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去搜索原片觀看,雖然這部劇也有被人詬病的地方,比如過度美化陳家父子的關係,強行加感情線等等,但是我還是覺得入股不虧。
先輩們都在上下求索救國之道,用血淚換取了無數的失敗經驗才總結變成如今的華夏,其中之一就是教育。
我國全民掃盲也就是近幾十年的事,再給大家看個胡適的《國無大學,乃可恥耳!》吧。
雖然他人不怎麽行,但是新文化運動他也確實能稱得上一句‘先驅’的。”
草莓奶糖:雖然打牌居士後期沒眼看,但前期一篇《文學改良芻議》還是可以稱道的。
始皇大大的狗:然後寫完就慫了,打牌居士可以稱為公蜘鼻祖了吧。
就要芋泥波波:其實導演鏡頭語言也很強啊,有一幕我記得是他早上出門晨跑遇到蔡元培。
九州一色的霜:對對對,當時他那個不倫不類的著裝就看得我好別扭,襯衫加發帶還是什麽,中西合璧,太強了。
明月鬆間照:還是這幫搞文藝的行啊,好像什麽都沒說,又好像什麽都說了。
俞悅:“來看看他為數不多當人的時候吧。”
視頻一開始,還是熟悉的北大禮堂,中年胡適西裝革履地站在台上,鏡頭掃過台下,陳仲甫等北大教授都是身著中式長衫。
胡適上來就說了句美式英語,然後問大家是什麽意思,結果馬上就被辜鴻銘指出這句話出自《荷馬史詩》。
辜鴻銘用正宗米字旗老倫敦腔把這句話重複了一遍,然後毫不留情地嘲笑胡適是下等人的發音,場麵一度十分尷尬。
九州一色的霜:救命,他自己不尬的嗎,裝逼失敗真的我都替他難受。
明月鬆間照:畢竟是學心理學的,心理素質還是不錯的。
始皇大大的狗:我心理素質不行,腳趾已經在摳三室一廳了。
老祖宗們也是默然無語,這胡適心理素質確實強大,就這樣都還能麵不改色地繼續他的表演。
胡適:“‘如今我們回來了,請你們看分曉吧。’
辜先生,這句話也是我想對您說的,這句話,也是我想送給在座的每一位北大學人的。
這句話,也是我們北大學人對一個舊的華夏,一個舊的文化的宣言,也是我們對於辦好新北大的一個鄭重的承諾。”
台下一時掌聲雷動,學生們臉上都帶著振奮人心的笑容,胡適環視一圈後,又繼續說到:“
各位前輩,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剛剛蔡先生問到亂世之中北大將怎麽辦?這的確是我們每一個北大學人殫精竭慮的問題吧。
還記得是在一九一五年的一月,我和竺可楨談過,創辦國內著名大學的強烈願望。後來我又和英語教學亞舟,談到過在華夏無著名大學的恥辱。
在當天的日記當中,我大發感歎的寫道:
‘吾他日能見華夏有一著名的國家大學,可比此邦之哈佛。英國之牛津劍橋,德國之柏林,法國之巴黎,吾死,瞑目矣。’
第二天我仍覺意猶未盡,又在日記當中寫到:
‘國無大學,無國家藏書樓,無博物館,無美術館乃可恥耳。’
今天,我終於回來了。我胡適回到華夏別無奢望,但求一張苦口,一支禿筆獻身於北大邁向世界著名大學的進程。’”
於是以蔡元培陳仲甫為首的一批支持新文化運動的大佬們聽到這裏,都站起身來,為他鼓掌。
劉師培本來也想站起來,不過辜鴻銘和黃侃一左一右夾在他身邊,都是一臉不以為然,劉師培猶豫了一下,又默默坐回去。
草莓奶糖:笑死了,劉師培:弱小,可憐,又無助。
九州一色的霜:別說胡適這段話放在當時確實挺厲害的。
明月鬆間照:畢竟陳仲甫先生一開始可是把他引以為治理,伯牙子期的。
藍莓芝士多:可惜了,後來還是分道揚鑣,胡適有胡適的獨木橋,我們有我們的陽關道。
相較於現代觀眾們討論地熱火朝天,古代觀眾們這次罕見地安靜了下來。
皇帝們盡管有了猜測,可是當真的聽到後世之人人人都能讀書上學的時候,還是無法形容自己的震撼。
底層庶民們也是一樣,他們聽到這裏,滿懷希冀地想當朝陛下會不會也在本朝大開學們,讓所有人也都如後世一般。
可惜,他們注定要失望了,且不說讓人人都受教育,人人有書可讀會動搖多少世家的根本,得先問問他們答不答應。
就單單現在秦漢這兩個時間線比較靠前的朝代,造紙術還沒研究明白呢,全民讀書簡直癡人說夢。
而且真要全民讀書,那誰來種地呢,誰來供養貴族呢。
不少貴族階級覺得,還是民智不開比較符合他們的利益,之前俞悅所說的各種科技發明,說到底可以讓他們過得更好,那麽他們也不介意世界上多幾個天才工匠。
可是今天播放的這個視頻,對他們來說,無異於暴論,如果俞悅在古代,已經被當成蠱惑人心的妖女燒死不知道多少次了。
漢朝的諸國,魏晉的豪族和隋唐的世家們都或多或少地動了自己埋在宮裏的釘子,去探明自家陛下的心思。
“陛下如果乖覺些,那自然天下太平。如果陛下聽信讒言...”唐朝某世家家主扔了手中的棋子:“那我等再推一個皇帝也不是不行。”
皇帝們權衡利弊過後,自然也知道如今說什麽全民教育簡直癡人說夢,後世如今都才普及教育幾十年,更何況他們。
一場場波雲詭譎的政治風暴就這樣在帝王和貴族們的博弈中或是消弭於無形,或是徹底爆發開來。
辜鴻銘先生固然有他的時代局限性,比如清廷並不能代表整個華夏。但當時的大家們哪一個不是摸著石頭過河呢。
而且這些大佬們其實都挺可愛的,比如魯迅先生的‘不幹了’,錢玄同先生的破窗之說,陳李兩位先生的‘鬧鍾與炸彈’之辯。
又比如蔡元培先生在當北大校長之前其實還搞過刺殺,黃侃其實是位國學大師,‘她’這個字就是劉半農先生創造的等等。
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去搜索原片觀看,雖然這部劇也有被人詬病的地方,比如過度美化陳家父子的關係,強行加感情線等等,但是我還是覺得入股不虧。
先輩們都在上下求索救國之道,用血淚換取了無數的失敗經驗才總結變成如今的華夏,其中之一就是教育。
我國全民掃盲也就是近幾十年的事,再給大家看個胡適的《國無大學,乃可恥耳!》吧。
雖然他人不怎麽行,但是新文化運動他也確實能稱得上一句‘先驅’的。”
草莓奶糖:雖然打牌居士後期沒眼看,但前期一篇《文學改良芻議》還是可以稱道的。
始皇大大的狗:然後寫完就慫了,打牌居士可以稱為公蜘鼻祖了吧。
就要芋泥波波:其實導演鏡頭語言也很強啊,有一幕我記得是他早上出門晨跑遇到蔡元培。
九州一色的霜:對對對,當時他那個不倫不類的著裝就看得我好別扭,襯衫加發帶還是什麽,中西合璧,太強了。
明月鬆間照:還是這幫搞文藝的行啊,好像什麽都沒說,又好像什麽都說了。
俞悅:“來看看他為數不多當人的時候吧。”
視頻一開始,還是熟悉的北大禮堂,中年胡適西裝革履地站在台上,鏡頭掃過台下,陳仲甫等北大教授都是身著中式長衫。
胡適上來就說了句美式英語,然後問大家是什麽意思,結果馬上就被辜鴻銘指出這句話出自《荷馬史詩》。
辜鴻銘用正宗米字旗老倫敦腔把這句話重複了一遍,然後毫不留情地嘲笑胡適是下等人的發音,場麵一度十分尷尬。
九州一色的霜:救命,他自己不尬的嗎,裝逼失敗真的我都替他難受。
明月鬆間照:畢竟是學心理學的,心理素質還是不錯的。
始皇大大的狗:我心理素質不行,腳趾已經在摳三室一廳了。
老祖宗們也是默然無語,這胡適心理素質確實強大,就這樣都還能麵不改色地繼續他的表演。
胡適:“‘如今我們回來了,請你們看分曉吧。’
辜先生,這句話也是我想對您說的,這句話,也是我想送給在座的每一位北大學人的。
這句話,也是我們北大學人對一個舊的華夏,一個舊的文化的宣言,也是我們對於辦好新北大的一個鄭重的承諾。”
台下一時掌聲雷動,學生們臉上都帶著振奮人心的笑容,胡適環視一圈後,又繼續說到:“
各位前輩,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剛剛蔡先生問到亂世之中北大將怎麽辦?這的確是我們每一個北大學人殫精竭慮的問題吧。
還記得是在一九一五年的一月,我和竺可楨談過,創辦國內著名大學的強烈願望。後來我又和英語教學亞舟,談到過在華夏無著名大學的恥辱。
在當天的日記當中,我大發感歎的寫道:
‘吾他日能見華夏有一著名的國家大學,可比此邦之哈佛。英國之牛津劍橋,德國之柏林,法國之巴黎,吾死,瞑目矣。’
第二天我仍覺意猶未盡,又在日記當中寫到:
‘國無大學,無國家藏書樓,無博物館,無美術館乃可恥耳。’
今天,我終於回來了。我胡適回到華夏別無奢望,但求一張苦口,一支禿筆獻身於北大邁向世界著名大學的進程。’”
於是以蔡元培陳仲甫為首的一批支持新文化運動的大佬們聽到這裏,都站起身來,為他鼓掌。
劉師培本來也想站起來,不過辜鴻銘和黃侃一左一右夾在他身邊,都是一臉不以為然,劉師培猶豫了一下,又默默坐回去。
草莓奶糖:笑死了,劉師培:弱小,可憐,又無助。
九州一色的霜:別說胡適這段話放在當時確實挺厲害的。
明月鬆間照:畢竟陳仲甫先生一開始可是把他引以為治理,伯牙子期的。
藍莓芝士多:可惜了,後來還是分道揚鑣,胡適有胡適的獨木橋,我們有我們的陽關道。
相較於現代觀眾們討論地熱火朝天,古代觀眾們這次罕見地安靜了下來。
皇帝們盡管有了猜測,可是當真的聽到後世之人人人都能讀書上學的時候,還是無法形容自己的震撼。
底層庶民們也是一樣,他們聽到這裏,滿懷希冀地想當朝陛下會不會也在本朝大開學們,讓所有人也都如後世一般。
可惜,他們注定要失望了,且不說讓人人都受教育,人人有書可讀會動搖多少世家的根本,得先問問他們答不答應。
就單單現在秦漢這兩個時間線比較靠前的朝代,造紙術還沒研究明白呢,全民讀書簡直癡人說夢。
而且真要全民讀書,那誰來種地呢,誰來供養貴族呢。
不少貴族階級覺得,還是民智不開比較符合他們的利益,之前俞悅所說的各種科技發明,說到底可以讓他們過得更好,那麽他們也不介意世界上多幾個天才工匠。
可是今天播放的這個視頻,對他們來說,無異於暴論,如果俞悅在古代,已經被當成蠱惑人心的妖女燒死不知道多少次了。
漢朝的諸國,魏晉的豪族和隋唐的世家們都或多或少地動了自己埋在宮裏的釘子,去探明自家陛下的心思。
“陛下如果乖覺些,那自然天下太平。如果陛下聽信讒言...”唐朝某世家家主扔了手中的棋子:“那我等再推一個皇帝也不是不行。”
皇帝們權衡利弊過後,自然也知道如今說什麽全民教育簡直癡人說夢,後世如今都才普及教育幾十年,更何況他們。
一場場波雲詭譎的政治風暴就這樣在帝王和貴族們的博弈中或是消弭於無形,或是徹底爆發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