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曾鞏
直播通古代:我帶古人逛吃華夏! 作者:秋田辣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回去以後,俞悅照例先是洗漱,洗漱完了以後才舒舒服服地在沙發上躺下,然後才開始和觀眾們聊曾鞏和辛棄疾。
俞悅:“說起曾鞏,好多人都沒什麽印象,但要是說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大家可能會‘哦,原來是他啊。’
不過也僅此而已了,因為相比起其他七位,他實在是太透明了,連我自己都對他沒什麽太深的印象。
唯一記得的就是他有一年科舉和蘇軾一起考的,那年歐陽修以為蘇軾的卷子是他的弟子曾鞏的。
因為宋朝科舉是糊名的嘛,歐陽修並不知道這是蘇軾。然後為了避嫌,蘇軾就成了那年的第二。
唯一有印象跟他有關的事就是這個了,還不是什麽好事,是個烏龍。
不過華夏能在曆史上留名的怎麽可能是什麽泛泛之輩呢,尤其還是跟韓柳三蘇王安石歐陽修齊名的唐宋八大家。
咱們就先說說曾鞏吧,辛棄疾大大在他之後。”
曾鞏挑眉,原來他在後世這麽沒有存在感嗎,不過說實話,他也挺好奇自己是怎麽進的這唐宋八大家齊名的。
能和他的恩師歐陽公和如今已經名噪一時的蘇子瞻並列,曾鞏放下手裏的公務,準備先聽俞悅說完。
歐陽修想到自己的這個得意門生,也是嘴角上揚,他捋了捋胡須,給自己倒上一杯小酒,也準備仔細聽聽。
被cue到的韓愈、柳宗元、王安石和三蘇也饒有興致地放下手頭的事情,聽聽這位是怎麽個事。
俞悅:“那就讓我們來看看吧我,這位唐宋八大家裏的背景板,有兩把刷子的小透明,且文藝圈出道多年但零緋聞的曾鞏。
曾鞏於北宋天禧三年出生於建昌軍南豐,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南豐縣。
他也是出生於書香世家,祖上都是文科大佬,祖父曾致堯當過尚書戶部郎中,父親曾易占是太常博士。
曾鞏也遺傳到了祖輩的文科天賦,他天資聰慧,記憶力非常強。
他十二歲時,就模擬過科舉文《六論》,拿起筆就能寫,而且文辭很有氣魄。
曾鞏十八歲時,跟著父親曾易占進京,那個時候的讀書人都喜歡以文會友,曾鞏就是這樣和王安石認識的。
兩個人自此以後關係也不錯。”
王安石就笑:“這個曾子固,今天過後也算是徹底揚名立萬讓人銘記了。”
曾鞏想起自己的這個固執的好友,也是搖頭失笑,兩人雖不在彼此身邊,但也一切盡在不言中。
俞悅:“曾鞏一直有為黎明蒼生做貢獻的遠大抱負,在古代能夠實現這種大誌向的路也就是科舉做官了。
那一年,他和王安石一同下場,可惜造化弄人,王安石高中進士,而曾鞏卻落選了。
為了安慰好友,王安石為曾鞏作了一首詩——《贈曾子固》:
‘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挾才乘氣不媚柔,群兒謗傷均一口。
吾語群兒勿謗傷,豈有曾子終皇皇。借令不幸賤且死,後日猶為班與揚。’
這是王安石對曾鞏極高的評價,同時也是對他的鼓勵。不過曾鞏為什麽落榜,還是跟他自己性格有關。
當時的主考官們大多喜歡文風華麗的四六字駢文,但是曾鞏這個人,一百斤的體重,九十斤的反骨。
他不願意投其所好,始終堅持自己的風格,你要我寫駢文我偏不,我就要寫策論文章。
不過事實證明,年少輕狂無視官場默認的潛規則,總是要付出一些代駕費代價的,主考官哪管你這麽多。
當時的主考官們一看就不是他們的菜,所以曾鞏雖然很有才,但參加了這麽多次考試卻都是陪跑,次次落榜。”
主考官們:危!
看來經過這個晚上,明天北宋科舉的規則又要改一改了,現在俞悅和後人隨便一個觀點就能在各個朝代掀起巨浪。
曾鞏也想起自己年少輕狂的那些日子,他倒是不曾後悔,畢竟不輕狂還算什麽少年人呢,再來一次他依舊是一樣的選擇。
俞悅:“二十歲的曾鞏雖然一直沒有功名,但此時在民間,他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學霸了。”
剛剛聽了個開頭覺得曾鞏有點慘還在同情他的人:......
不是,說了半天你才二十歲啊?二十歲沒有考取功名不是很正常嗎,多少老童生一輩子沒有考上秀才啊?
難道這就是天才和普通人的差距嗎,果然俞悅說的沒錯,能在華夏曆史書上占據一席之地的,果然沒有等閑之輩。
俞悅:“而曾鞏也在努力尋求更好的突破,他入太學之後開始投文獻策,上書歐陽修並獻策《時務策》。
歐陽修就不用多說了,北宋著名的文壇星探,曾鞏這樣的優秀人才,肯定是要被他挖掘出來培養成下一代新星的。”
北宋許多或是已經出仕或是還是學生的文人們,想起歐陽修,多是會心一笑,這位歐陽公,不知道是多少人的伯樂。
蘇軾就很開心,歐陽修幾乎算得上是北宋文人心裏的一個精神符號了,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
曾鞏顯然也是想到了自己的恩師,他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幸運地被恩師發現,才有了他的今天。
九州一色的霜:先不管他們朝堂上的那些破事吧,確實都是華夏文壇上數一數二的大佬。
草莓奶糖:人嘛,都是複雜的,主要是有這些爭議,他們看起來才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更有人氣。
明月鬆間照:同意。
後世子孫的評論把老祖宗們弄迷糊了,怎麽這些後人發的彈幕都怪怪的,說不上來,但就是哪裏覺得不對勁。
不過大家也就是稍微想想就釋然了,他們後人為人處世與現今不說天差地別,但也差不了多少了。
想必是由於觀念上的衝突,導致這位歐陽公在後世爭議頗多吧。
但自從俞悅直播以來,多少人被拉出來不斷鞭屍,這才哪到哪。
老祖宗們表示這種小場麵完全可以接受。
問題不大。
俞悅:“說起曾鞏,好多人都沒什麽印象,但要是說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大家可能會‘哦,原來是他啊。’
不過也僅此而已了,因為相比起其他七位,他實在是太透明了,連我自己都對他沒什麽太深的印象。
唯一記得的就是他有一年科舉和蘇軾一起考的,那年歐陽修以為蘇軾的卷子是他的弟子曾鞏的。
因為宋朝科舉是糊名的嘛,歐陽修並不知道這是蘇軾。然後為了避嫌,蘇軾就成了那年的第二。
唯一有印象跟他有關的事就是這個了,還不是什麽好事,是個烏龍。
不過華夏能在曆史上留名的怎麽可能是什麽泛泛之輩呢,尤其還是跟韓柳三蘇王安石歐陽修齊名的唐宋八大家。
咱們就先說說曾鞏吧,辛棄疾大大在他之後。”
曾鞏挑眉,原來他在後世這麽沒有存在感嗎,不過說實話,他也挺好奇自己是怎麽進的這唐宋八大家齊名的。
能和他的恩師歐陽公和如今已經名噪一時的蘇子瞻並列,曾鞏放下手裏的公務,準備先聽俞悅說完。
歐陽修想到自己的這個得意門生,也是嘴角上揚,他捋了捋胡須,給自己倒上一杯小酒,也準備仔細聽聽。
被cue到的韓愈、柳宗元、王安石和三蘇也饒有興致地放下手頭的事情,聽聽這位是怎麽個事。
俞悅:“那就讓我們來看看吧我,這位唐宋八大家裏的背景板,有兩把刷子的小透明,且文藝圈出道多年但零緋聞的曾鞏。
曾鞏於北宋天禧三年出生於建昌軍南豐,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南豐縣。
他也是出生於書香世家,祖上都是文科大佬,祖父曾致堯當過尚書戶部郎中,父親曾易占是太常博士。
曾鞏也遺傳到了祖輩的文科天賦,他天資聰慧,記憶力非常強。
他十二歲時,就模擬過科舉文《六論》,拿起筆就能寫,而且文辭很有氣魄。
曾鞏十八歲時,跟著父親曾易占進京,那個時候的讀書人都喜歡以文會友,曾鞏就是這樣和王安石認識的。
兩個人自此以後關係也不錯。”
王安石就笑:“這個曾子固,今天過後也算是徹底揚名立萬讓人銘記了。”
曾鞏想起自己的這個固執的好友,也是搖頭失笑,兩人雖不在彼此身邊,但也一切盡在不言中。
俞悅:“曾鞏一直有為黎明蒼生做貢獻的遠大抱負,在古代能夠實現這種大誌向的路也就是科舉做官了。
那一年,他和王安石一同下場,可惜造化弄人,王安石高中進士,而曾鞏卻落選了。
為了安慰好友,王安石為曾鞏作了一首詩——《贈曾子固》:
‘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挾才乘氣不媚柔,群兒謗傷均一口。
吾語群兒勿謗傷,豈有曾子終皇皇。借令不幸賤且死,後日猶為班與揚。’
這是王安石對曾鞏極高的評價,同時也是對他的鼓勵。不過曾鞏為什麽落榜,還是跟他自己性格有關。
當時的主考官們大多喜歡文風華麗的四六字駢文,但是曾鞏這個人,一百斤的體重,九十斤的反骨。
他不願意投其所好,始終堅持自己的風格,你要我寫駢文我偏不,我就要寫策論文章。
不過事實證明,年少輕狂無視官場默認的潛規則,總是要付出一些代駕費代價的,主考官哪管你這麽多。
當時的主考官們一看就不是他們的菜,所以曾鞏雖然很有才,但參加了這麽多次考試卻都是陪跑,次次落榜。”
主考官們:危!
看來經過這個晚上,明天北宋科舉的規則又要改一改了,現在俞悅和後人隨便一個觀點就能在各個朝代掀起巨浪。
曾鞏也想起自己年少輕狂的那些日子,他倒是不曾後悔,畢竟不輕狂還算什麽少年人呢,再來一次他依舊是一樣的選擇。
俞悅:“二十歲的曾鞏雖然一直沒有功名,但此時在民間,他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學霸了。”
剛剛聽了個開頭覺得曾鞏有點慘還在同情他的人:......
不是,說了半天你才二十歲啊?二十歲沒有考取功名不是很正常嗎,多少老童生一輩子沒有考上秀才啊?
難道這就是天才和普通人的差距嗎,果然俞悅說的沒錯,能在華夏曆史書上占據一席之地的,果然沒有等閑之輩。
俞悅:“而曾鞏也在努力尋求更好的突破,他入太學之後開始投文獻策,上書歐陽修並獻策《時務策》。
歐陽修就不用多說了,北宋著名的文壇星探,曾鞏這樣的優秀人才,肯定是要被他挖掘出來培養成下一代新星的。”
北宋許多或是已經出仕或是還是學生的文人們,想起歐陽修,多是會心一笑,這位歐陽公,不知道是多少人的伯樂。
蘇軾就很開心,歐陽修幾乎算得上是北宋文人心裏的一個精神符號了,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
曾鞏顯然也是想到了自己的恩師,他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幸運地被恩師發現,才有了他的今天。
九州一色的霜:先不管他們朝堂上的那些破事吧,確實都是華夏文壇上數一數二的大佬。
草莓奶糖:人嘛,都是複雜的,主要是有這些爭議,他們看起來才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更有人氣。
明月鬆間照:同意。
後世子孫的評論把老祖宗們弄迷糊了,怎麽這些後人發的彈幕都怪怪的,說不上來,但就是哪裏覺得不對勁。
不過大家也就是稍微想想就釋然了,他們後人為人處世與現今不說天差地別,但也差不了多少了。
想必是由於觀念上的衝突,導致這位歐陽公在後世爭議頗多吧。
但自從俞悅直播以來,多少人被拉出來不斷鞭屍,這才哪到哪。
老祖宗們表示這種小場麵完全可以接受。
問題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