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旅團長佐佐木太郎扔給參謀長的那封電報是什麽內容呢?他所說的中原出大事了,又是出的什麽大事了呢?


    日軍旅團長佐佐木太郎扔給參謀長的那封電報是上峰發給他的關於黃河決堤的電報。他所說的“中原出大事了”指的也是黃河決堤的這件事。


    話說該年的1月,日軍已經攻占了中國上海、南京等華東重要城市。


    為了打通華北和華中占領區,日軍向徐州調兵遣將,準備將這座位於蘇魯豫皖四省要衝的關鍵城市收入囊中。


    於是,為了保住這個戰略要地,不久,中國軍隊就在以徐州為中心的津浦、隴海鐵路地區建立多道防線,對日軍實施層層阻擊。


    但是,盡管蔣介石為徐州會戰調集了20餘萬兵力,可日軍卻在徐州會戰中先後投入了30萬主力部隊。


    這種數量上的懸殊對比,再加上人員素質與武器火力的差距,徐州會戰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日軍取得徐州後,即西攻武漢。而要攻取武漢,就必須攻占河南。


    而事實上,在徐州淪陷後,日軍距離實現打通華北和華中占領區的目標,也就隻差攻入河南了。


    所以,河南的得失再一次成為中日戰爭的焦點。


    蔣介石很清楚,如果不能設法在河南拖住日軍的腳步,那麽在河南淪陷後,華中重鎮武漢也必然岌岌可危。


    武漢自古以來有“九省通衢”之稱,一旦武漢過早淪陷,那麽抗日戰爭的局麵必然會進一步惡化。


    日軍自然也十分看重河南,它派精銳的第二軍入豫作戰。而驍勇善戰的第十四師團就在其中。


    然而,此時河南聚集的中國軍隊,大多是經曆過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與徐州會戰的殘軍,戰鬥力極為有限。要想在河南抵禦士氣正盛、裝備精良的日軍,難度可想而知。


    畢竟,在此前投入精銳主力的淞滬會戰與徐州會戰裏,中國軍隊依然未能攔截日軍前進的腳步。


    就在蔣介石為此焦頭爛額時,一份機密計劃被提交了上來。


    這份機密計劃的製定者是德國軍事顧問團總顧問亞曆山大·馮·法肯豪森。


    這名德國軍事顧問認為,中國軍隊單憑武裝力量,已經不可能在軍事上取得一場大規模戰役1的勝利,唯一的方法就是運用一切自然因素阻礙日軍,而炸毀黃河大堤就是一個有效的策略。


    根據亞曆山大·馮·法肯豪森的計劃,在炸毀黃河大堤後,可以在華北平原形成麵積廣闊的“黃泛區”,當地的交通條件將會變得極其惡劣,這可以有效拖延日軍摩步化部隊的行軍速度。


    日軍雖然實力很強,但在大自然的力量麵前,日軍也不得不放緩侵略的腳步。


    對於亞曆山大·馮·法肯豪森提出的計劃,蔣介石與國民黨高級將領均認為此策可行。


    而在徐州會戰失敗後,包括姚琮明、熊斌、何成璞等將領聯名上書,認為此時已經到了實施“炸堤計劃”的最後時刻,如果繼續猶豫不決,必然後患無窮。


    隨著日軍在河南不斷攻城略地,開封、商丘等城市逐個淪陷,hen省會鄭州已經完全暴露在日軍的鐵蹄之下。


    一旦鄭州也失守,那麽整個河南戰役也將以失敗告終。


    河南一旦落入敵手,要在武漢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了。


    1938年6月,蔣介石終於作出決定,炸毀黃河大堤,在華北平原製造“黃泛區”來阻止日軍的攻勢。


    一開始,國民黨將決堤口設定為中牟縣的趙口,這裏距離日軍較近,可以最大化地達到洪水的殺傷效果。


    然而由於地形原因,每次炸堤後都會由於地勢傾塌而堵住決堤口,導致計劃失敗。


    於是後來國民黨將決堤口選在了花園口。在國民黨49軍2275師出動工兵部隊後,花園口大堤被秘密炸毀,黃河之水頓時以洶湧之勢直奔華北平原。


    不得不說,這一水攻戰術在一定程度上的確起到了它的效果。


    根據日本《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中記載,日軍在徐州曾經舉行追悼大會,其中日軍第2軍被淹死的官兵合計為7452名,數字雖然少得可憐,卻可堪比一次較大戰役。


    而且從後來日軍的行動來看,花園口決堤造成的大片黃泛區的確令日軍焦頭爛額,日軍因此也隻能暫緩進攻鄭州的計劃。


    這也為武漢會戰爭取了3~6個月的準備時間。


    然而,相比被洪水淹死的7000餘名日軍,花園口決堤更大的傷害卻留給了無辜的平民百姓。


    由於計劃實施前,國民黨希望洪水起到突然襲擊的效果,因此未能及時通知下遊的數百萬平民百姓進行轉移,因此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義災難。


    據不完全統計,黃河洪水造成89萬平民喪生,391萬平民失去家園淪為難民,被淹沒的農田超過1200萬畝,被波及的地區人口超過1200萬。


    很顯然,花園口決堤最大的受害者是下遊的無辜老百姓。


    在花園口決堤後,國民黨開動宣傳機器,聲稱是日軍的轟炸導致花園口最終決堤,而日軍對此予以否認。


    由於黃河洪水淹沒了大片農田,河南麵臨著顆粒無收的困境,饑荒迫在眉睫。


    然而蔣介石依然派出湯恩伯加大對河南征糧的力度,以至於河南災民將“水、旱、蝗、湯”並列為四大災害。


    “花園口決堤事件”,以後人的視角來看,蔣介石下令炸毀黃河大堤的做法,雖然出自大局,但他對人民百姓生命的藐視也可見一斑。


    因此,在抗日戰爭勝利後,不得民心的蔣介石最終被人民拋棄,敗逃台灣,這也是曆史對他的公正審判。


    黃河決堤後,受災麵積達到四十餘縣。其中河南20個縣,安徽20個縣,江蘇4個縣。


    這一天,在壽縣城的川口美惠子收到一封私人電報,這是她的親生父親土肥原賢二自河南前線發給她的。


    自從她率影子隊潛伏壽縣以來,父親就與她不斷有無線電往來。父親交給她密電碼,她也交給父親密電碼。所以雙方的聯絡始終是暢通的。


    即使父親因為種種原因會更換密電碼,但不管多遠,父親都會派人送來密電碼。


    父親原先一直是在滿州的關東軍服務,去年他晉升中將後被調往十四師團當師團長。


    這時候的第14師團被部署在華北,它渡過了永定河南下,參加了保定會戰和太原會戰。


    而在徐州會戰中,她的父親曾躊躇滿誌地與她說,他要揮師南下,飲馬長江,到壽縣親眼看看“葬三角”。


    那段時間裏,川口美惠子日夜盼望著父親的到來。


    然而會戰開始後,第14師團卻作為合圍徐州的策應部隊,在黃河邊待命。這令父親和她都唏噓不已。


    徐州會戰結束後,父親接到命令入豫作戰。在父親的指揮下,十四師團切斷了隴海線,在蘭封和商丘拿桂永清和黃傑開了刀,把薛嶽狠狠地刷了一把3。


    父親發給她的電報就是指黃河決堤。父親在電報中說,本來他要直搗鄭州,然中國統帥蔣介石卻學三國關羽水淹七軍扒開黃河口,致使黃河下遊頓成一片汪洋,他的部隊首當其衝,其狀淒慘!


    當然美惠子的父親土肥原賢二的來電並不是向愛女訴苦。大日本帝國軍隊勇往直前,不會因為這點困難而氣餒。


    川口美惠子的父親來電的目的是關心愛女,淮河流域在曆史上多受黃河侵害,現今決了口,淮河流域肯定深受其害。父親要她保重身體,必要時可撤出壽縣。


    接到電報後,她在香子的陪同下登上了壽縣古城牆,但見淮河裏黃湯一片,往日裏清淩淩的淮河水難覓蹤影。


    有許多像她一樣關心這場災難的壽縣人登上城牆,目睹洶湧奔騰的洪流在七嘴八舌地議論:“這是哪來的大水,為什麽像黃泥湯?”


    他們顯然還不知道是黃河決了堤。


    淮河裏的水還在繼續上漲。


    從古城牆上下來,美惠子接到中村右一大佐的問候:由於黃河決堤,上峰命令壽縣日軍立即撤往淮南,問川口美惠子是否同行。


    此時山田涼介還沒歸隊,她一個人也不好貿然撤退,畢竟,她和影子隊並沒接到撤退的命令,怎好一走了之?如果就此走了,今後還怎麽回來?


    於是她婉言謝絕了中村右一的好意,繼續在壽縣城裏隱伏下來。


    中村右一為什麽要撤出壽縣?難道真的是因為黃河決堤的事嗎?


    答案應該是“是”,但也不完全是。


    中村右一占領壽縣城後,卻每天處在中國武裝的襲擾之中。


    史保國團撤出壽縣以後,卻還有不少中國武裝在與他對抗。據他的情報官匯報,活動在壽縣城裏城外的中國反日武裝起碼有三股。


    其中之一的一股是由原壽縣縣長唐明友,原縣警察署長陳布林領導的武裝為最大,他們盤踞在史家山一帶,活動很頻繁。


    其次是由原壽縣水警組成的武裝,頭目叫羅宋,他們隱藏在八公山,活動卻遍及城裏城外。


    再其次就是饅頭山的土匪頭目白行之,他的土匪武裝也公開打出抗日的旗號,襲擊下鄉的日軍征糧隊。


    這些武裝活動頻繁,最善於搞突然襲擊,讓中村他們防不勝防。


    就這樣,中村聯隊在壽縣城盤踞月餘,擔驚受怕,最後不得不悄然撤離。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1這裏指的是武漢戰役。


    注2係東北軍的第49軍。


    注3指河南戰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李三古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兵阿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兵阿三並收藏李三古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