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蘭知道溫秋實就在身後,一路上,她如坐針氈,心神不寧,總覺得他的目光一直落在皇上和自己相扣的雙手上,而他那熟悉的腳步聲,也如同踏在自己心上一般,讓她的心一陣陣地抽痛。
蕙蘭緊張地想,“幼年時,他就能準確分辨出我和姐姐的不同:婉妹妹凶,蕙妹妹乖!那麽如今,他會不會從我的走路姿勢、說話神態,或是不經意的細微動作中,察覺出我是鄧蕙蘭,而非鄧蕙梅。”
她害怕被他認出,屆時,她不知該如何向溫秋實解釋。
一路上,蕙蘭心中七上八下,連手心都滲出了汗水。她偷偷看向慕容複,他似乎並未察覺,依舊牽著蕙蘭緩緩前行。
他們好不容易回到醉心殿。
甫一進門,溫秋實見蕙蘭坐穩,便省去多餘寒暄,徑直走到蕙蘭麵前,開始診視。
溫秋實如上次一般,動作恭謹,神情肅穆。他望聞問切,有條不紊,全神貫注。
許久之後,溫秋實忽然定睛凝視蕙蘭,眉頭緊蹙,輕聲問道:“梅妃娘娘服用此藥多久了?”
身為醫者,溫秋實敬業篤實。他為梅妃診脈後,心中疑慮叢生,方有此問。
而他語氣中的疑惑,令蕙蘭心頭一緊,瞬間意識到問題所在,“姐姐遭皇後脅迫,服避子藥已逾一年。我入宮後,不過服用兩三回。服藥時間長短、藥量大小,對身體損害程度定然不同。如此,無論我如何作答,皆會矛盾。
如何回答?若照實回答姐姐服藥時長,與我身體狀況不符。而如實相告,似乎也不妥。皇上隻需詢問六宮嬪妃,或是翊坤宮的宮女太監,便可知皇後何時開始常留梅妃獨處。”
蕙蘭沉思不語,看似回憶具體時間,實則內心焦灼,思緒翻湧,該如何回答,方能自圓其說。
一番權衡,蕙蘭狠心道:“應有一年多了……不過並非時常服用,皇後娘娘僅在我侍寢後,才會賜藥!”
溫秋實震驚,語氣滿是訝異:“一年有餘?以梅妃娘娘聖眷,若每次侍寢皆服此藥,如此長時,甚是可怖……但娘娘……”溫秋實搖搖頭,不再言語,雙眼緊盯著蕙蘭,滿臉疑惑。
此時,蕙蘭驀然陷入一種莫名的恐懼,“難道……溫秋實……真的有所察覺,開始懷疑我的真實身份了?”
蕙蘭略感驚慌地望向溫秋實,然而,當他們目光交匯時,蕙蘭瞬間愣住了,心中仿佛有一麵年久失修的牆,在風雨侵蝕下,頹然坍塌。因為,她清晰地看到,溫秋實的眼神中,除了懷疑,更多的是諷刺、鄙夷和……厭惡。
剛才,溫秋實從蕙蘭的步態中,似乎看到了蘭兒的影子。如今,梅妃的言辭,又讓他狠下心來,“這不過是與蘭兒容貌相同的軀殼,她這般行為,怎能與我的蘭兒相提並論?”而蕙蘭看向他時,他亦感覺似曾相識。
蕙蘭的心跳愈發急促,“原來,溫秋實對我的懷疑,並非質疑我的身份,而是……懷疑我故意在皇上麵前,誇大用藥時間,以凸顯皇後的行為更加惡劣,以此來汙蔑和打壓皇後。”
她即刻明白,自“蘭兒”離世後,溫秋實對自己,不,是對“梅妃”的怨恨,從未減輕,更未消散。
“上次,溫秋實救我於困境,診出我並未患麻風病,並非他放下了恩怨,而是如他所說,他身為醫者,遵循事實,心懷悲憫,不會挾私報複。也就是說,他對任何人皆是如此。
那麽此刻,在他眼中,事實便是我在說謊,有意算計皇後。在溫秋實的內心深處,必然認為‘梅妃’冷酷無情,為了聲譽和顏麵,不顧親妹的幸福與安全;同時也是自私狡黠的,善於在皇上麵前故作柔弱,以博取同情,借此抗衡敵手,獲取更多恩寵。
溫秋實,此先入為主之偏見,障汝之雙目,使汝渾然不覺。汝所怨恨不齒之梅妃,實乃汝日思夜想之戀人也。”
蕙蘭欲哭無淚,心中緊繃之弦,驟然而鬆,繼之則是一陣茫然之痛楚。
“吾與溫秋實,竟至如此地步!”
然此刻,蕙蘭自知非悲歎懷念之時,遂速複常態,迎著溫秋實複雜之目光,正色答道:“許是本宮體質尚佳,亦或前段時間,皇上罰本宮禁足二月有餘……禁足期間,本宮未見皇後,自然未飲此藥,靜心調養,故而身體有所起色。”
溫秋實淡淡一笑,言外有意道:“也隻能如此解釋了,不過……”
其顯然不認同蕙蘭之說辭。
溫秋實欲言又止,慕容複走過來打斷道:“如此說來,梅妃之身並未受大損,實乃不幸中之大幸也……溫太醫可為婉妃開幾服藥,令其好生調養!”
溫秋實毫不猶豫起身,恭敬對皇上道:“啟稟皇上,梅妃娘娘身體無恙,並未受任何損傷,無需用藥!”
蕙蘭之臉瞬間煞白,心亦如被人猛拽而上,顫巍巍堵於嗓子眼。
適才,於翊坤宮暖閣中,溫秋實已明晰此避子藥之危害。故蕙蘭甚明此時此刻,其此實話何意。
“要麽,餘並未在一年有餘之時,持續不斷飲避子湯藥;要麽,餘根本乃誣陷皇後,將其今日偶為之舉,諉為經年累月之陰謀。”
不論前者或後者,較真起來,皆為致命之罪。
“溫秋實,即便你對我心存偏見與怨恨,我仍未料到,你竟能如此坦率地向皇上直言。我已如此解釋,即便你不認同,難道在皇上開口詢問後,不能佯裝糊塗,隨意應付兩句,讓此事就此翻過?
畢竟,皇後讓我服下避子藥,乃是皇上親眼所見。路德海前往太醫院請你至翊坤宮時,必然已向你說明情況。即便僅有一次,這也是不可寬恕的行為。”
蕙蘭深知,溫秋實是個固執之人,此次,他不僅沒有半點順水推舟的意思,反而嚴肅認真、毫不留情地,當著皇上的麵,揭穿了她的“謊言”。
然而,嚴格說來,這也並非謊言,皇後雖隻讓蕙蘭喝過兩次避子藥,但“梅妃”確實喝了一年有餘。
實情難以言明,溫秋實又怎會知曉其中內情,隻是過於耿直罷了。
蕙蘭不再做任何辯解,而是默默觀察著慕容複,不知他在聽了溫秋實的話後,會有何舉動。
慕容複的麵龐,看似平靜無波。仿佛過了漫長的萬年,他微微一笑,長舒一口氣,對溫秋實說道:“如此甚好,朕也便放心了。前些時日令梅妃禁足,竟引發如此大的事端,朕心中委實過意不去。未曾想……還真應了那句話,福禍相依。既然並無大礙,那溫太醫便退下吧!”
蕙蘭驚訝地看向慕容複,而溫秋實似乎也對皇上的反應感到詫異,猶豫片刻,欲言又止,最終默默地離開了醉心殿。
慕容複心中卻是欣喜異常,然而,無人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
溫秋實離去後,蕙蘭心中依舊惴惴不安。
她自知方才所言頗為牽強,溫秋實尚且不信,皇上又豈會不生疑,怎會如此輕易地讓此事過去?
但慕容複卻隻字不提,隻是慨歎:“朕下朝後,便匆忙趕往翊坤宮,途中偶遇婉嬪,聽聞皇後又將你留下。朕進入暖閣後,見你端著如此大的藥盞,著實嚇了一跳。朕知皇後城府深沉,但她這些年,在朕麵前一直公正賢淑、大度得體。朕著實沒想到她竟在背地裏如此……你為何不早告知朕?”
蕙蘭心想:“看來,讓皇上親眼目睹皇後讓我喝避子藥的這一幕,確實給其造成了巨大震撼,故而未細究溫秋實的那番話。”
蕙蘭猶豫片刻,喃喃說道:“臣妾與皇上一般,一直覺得皇後娘娘和藹可親,溫柔賢良,故從未作他想……隻是那藥實在難以下咽,臣妾不好當麵回絕皇後,才想到讓皇上去為臣妾解圍,不想……”
慕容複抬眼看著蕙蘭,麵無表情道:“日後若有何事,直接告知朕即可,不必如此拐彎抹角!”
他言外有意,蕙蘭利用他心中有愧,臉色微紅,沉默不語,隻是點頭。
蕙蘭想,“以皇上的睿智機敏,必然察覺到我是有意讓他撞見皇後的行徑,我還是謹言慎行為妙。”
本來,蕙蘭打算在避子藥之事敗露後,乘勝追擊,徹底擺脫三皇子之死給她帶來的“緊箍咒”。可半路殺出一個溫秋實,他的言語讓蕙蘭擔心繼續設局,會引起皇上的懷疑,故而不敢輕舉妄動,隻能被動地等皇後出招。
蕙蘭深知,皇後定然不會善罷甘休。
自那日聖上當庭斥責皇後,並下令後宮嬪妃無需再向皇後請安後,並未對其施加其他責罰。
蕙蘭也深知此次難以將皇後怎樣,其身為六宮之主,多年來在後宮的根基早已穩固,絕非輕易能夠撼動。
故而,臘月初一清晨,當慕容複帶領闔宮嬪妃向太後請安時,皇後仍伴其身側。
蕙蘭與其他嬪妃一同,緊隨其後。見到皇後時,蕙蘭如往常一般向她請安問好,皇後亦如往常般言道:“梅妃無需多禮。”
表麵的和諧,仿若她們之間從未有過激烈的爭鬥。然而,蕙蘭仍能從皇後的目光中,察覺到一絲即將展開報複的陰險狠厲和快意。
當他們一行人緩緩走向太後居住的慈寧宮時,皇後突然停下腳步,懇切地對皇上說:“聽聞醉心殿附近的臘梅盛開,太後甚是喜愛此花,臣妾想待會路過時,順便為太後折幾支,為慈寧宮增添些梅香。”
慕容複看了她一眼,雖未表態,但片刻後,還是沉聲道:“路德海,改道。”
蕙蘭微微顫抖了一下,心跳驟然加速。
從這裏,如果要走到醉心殿附近的那片臘梅林,就不可避免地要經過那條竹林小徑,經過那棵海棠樹。
蕙蘭瞬間明白,皇後的複仇,果真開始了。
在這寒冷的冬日上午,陽光稀薄。
當他們終於走到醉心殿附近,踏上那條竹林小徑時,走在最前麵的路德海,突然頓住腳步,震驚而又驚慌失措地喊道:“皇上……您瞧!”
蕙蘭心頭一震,定睛望去,那棵海棠樹下的小土堆不知何時已被刨得淩亂不堪。
慕容複麵色凝重,緊皺眉頭,快步走了過去。眾嬪妃皆知此土堆對皇上意義非凡,低聲私語,眼神中透著不安,緊緊跟隨其後。
待走近,土堆像是被野獸刨挖過,留下雜亂爪印和一個小口。路德海仔細查看後,謹慎回稟:“皇上,像是獾或狐狸所為……”
慕容複沉默不語,繼續靠近。突然,他停下腳步,目光定在一處,仿佛被灼傷。
蕙蘭順其目光看去,濕漉泥土中,隱現一截白骨,那是人的手臂,五指清晰可見。那是……一個孩子的細小指骨!
慕容複臉色霎時陰沉,他轉頭厲喝幾個侍衛:“挖!”
土堆再被挖開,白日下,蕙蘭首次看清其中景象:一具小屍骸、未完全腐爛的衣裳、一隻小鞋子……
隻聽湘妃在旁驚叫:“天啊,這……這不是三皇子的鞋子嗎?這虎頭,還是臣妾親手所繡……”
四周死寂,北風呼嘯,穿過竹林,如地獄鬼魂的嗚咽。
眾人皆驚,意識到三皇子失蹤真相,原來早已遭殺害,屍身就埋在宮中。
慕容複踉蹌後退,死盯著那鞋子,滿臉驚恐與憤怒。
而這時,有個侍衛往上爬時,腳下一滑,露出一枚被浮土蓋著、脆瑩瑩的翡翠玉佩。
與那黃褐色的泥土中,那抹翠綠,格外惹眼。
慕容複一下子便看見,他抬起微微發抖的手,指著那枚玉佩,用略顯喑啞的嗓音,命令道:“拿上來!”
侍衛急忙俯身,撿拾起那枚玉佩,迅速爬起來,雙手捧著,呈給皇上。
所有人的目光,瞬間都集於慕容複的掌心,集中在那枚小小的玉佩之上。
這乃一隻精致小巧的玉佩,綠瑩瑩的翡翠,通透碧澄,上麵,隱約能看出,雕刻著花鳥的圖案。很明顯,是女人之物。
而此時,它卻出現於死於非命的三皇子的墳裏,與三皇子的屍骨同葬。意味著什麽,不言而喻。
蕙蘭緊張地想,“幼年時,他就能準確分辨出我和姐姐的不同:婉妹妹凶,蕙妹妹乖!那麽如今,他會不會從我的走路姿勢、說話神態,或是不經意的細微動作中,察覺出我是鄧蕙蘭,而非鄧蕙梅。”
她害怕被他認出,屆時,她不知該如何向溫秋實解釋。
一路上,蕙蘭心中七上八下,連手心都滲出了汗水。她偷偷看向慕容複,他似乎並未察覺,依舊牽著蕙蘭緩緩前行。
他們好不容易回到醉心殿。
甫一進門,溫秋實見蕙蘭坐穩,便省去多餘寒暄,徑直走到蕙蘭麵前,開始診視。
溫秋實如上次一般,動作恭謹,神情肅穆。他望聞問切,有條不紊,全神貫注。
許久之後,溫秋實忽然定睛凝視蕙蘭,眉頭緊蹙,輕聲問道:“梅妃娘娘服用此藥多久了?”
身為醫者,溫秋實敬業篤實。他為梅妃診脈後,心中疑慮叢生,方有此問。
而他語氣中的疑惑,令蕙蘭心頭一緊,瞬間意識到問題所在,“姐姐遭皇後脅迫,服避子藥已逾一年。我入宮後,不過服用兩三回。服藥時間長短、藥量大小,對身體損害程度定然不同。如此,無論我如何作答,皆會矛盾。
如何回答?若照實回答姐姐服藥時長,與我身體狀況不符。而如實相告,似乎也不妥。皇上隻需詢問六宮嬪妃,或是翊坤宮的宮女太監,便可知皇後何時開始常留梅妃獨處。”
蕙蘭沉思不語,看似回憶具體時間,實則內心焦灼,思緒翻湧,該如何回答,方能自圓其說。
一番權衡,蕙蘭狠心道:“應有一年多了……不過並非時常服用,皇後娘娘僅在我侍寢後,才會賜藥!”
溫秋實震驚,語氣滿是訝異:“一年有餘?以梅妃娘娘聖眷,若每次侍寢皆服此藥,如此長時,甚是可怖……但娘娘……”溫秋實搖搖頭,不再言語,雙眼緊盯著蕙蘭,滿臉疑惑。
此時,蕙蘭驀然陷入一種莫名的恐懼,“難道……溫秋實……真的有所察覺,開始懷疑我的真實身份了?”
蕙蘭略感驚慌地望向溫秋實,然而,當他們目光交匯時,蕙蘭瞬間愣住了,心中仿佛有一麵年久失修的牆,在風雨侵蝕下,頹然坍塌。因為,她清晰地看到,溫秋實的眼神中,除了懷疑,更多的是諷刺、鄙夷和……厭惡。
剛才,溫秋實從蕙蘭的步態中,似乎看到了蘭兒的影子。如今,梅妃的言辭,又讓他狠下心來,“這不過是與蘭兒容貌相同的軀殼,她這般行為,怎能與我的蘭兒相提並論?”而蕙蘭看向他時,他亦感覺似曾相識。
蕙蘭的心跳愈發急促,“原來,溫秋實對我的懷疑,並非質疑我的身份,而是……懷疑我故意在皇上麵前,誇大用藥時間,以凸顯皇後的行為更加惡劣,以此來汙蔑和打壓皇後。”
她即刻明白,自“蘭兒”離世後,溫秋實對自己,不,是對“梅妃”的怨恨,從未減輕,更未消散。
“上次,溫秋實救我於困境,診出我並未患麻風病,並非他放下了恩怨,而是如他所說,他身為醫者,遵循事實,心懷悲憫,不會挾私報複。也就是說,他對任何人皆是如此。
那麽此刻,在他眼中,事實便是我在說謊,有意算計皇後。在溫秋實的內心深處,必然認為‘梅妃’冷酷無情,為了聲譽和顏麵,不顧親妹的幸福與安全;同時也是自私狡黠的,善於在皇上麵前故作柔弱,以博取同情,借此抗衡敵手,獲取更多恩寵。
溫秋實,此先入為主之偏見,障汝之雙目,使汝渾然不覺。汝所怨恨不齒之梅妃,實乃汝日思夜想之戀人也。”
蕙蘭欲哭無淚,心中緊繃之弦,驟然而鬆,繼之則是一陣茫然之痛楚。
“吾與溫秋實,竟至如此地步!”
然此刻,蕙蘭自知非悲歎懷念之時,遂速複常態,迎著溫秋實複雜之目光,正色答道:“許是本宮體質尚佳,亦或前段時間,皇上罰本宮禁足二月有餘……禁足期間,本宮未見皇後,自然未飲此藥,靜心調養,故而身體有所起色。”
溫秋實淡淡一笑,言外有意道:“也隻能如此解釋了,不過……”
其顯然不認同蕙蘭之說辭。
溫秋實欲言又止,慕容複走過來打斷道:“如此說來,梅妃之身並未受大損,實乃不幸中之大幸也……溫太醫可為婉妃開幾服藥,令其好生調養!”
溫秋實毫不猶豫起身,恭敬對皇上道:“啟稟皇上,梅妃娘娘身體無恙,並未受任何損傷,無需用藥!”
蕙蘭之臉瞬間煞白,心亦如被人猛拽而上,顫巍巍堵於嗓子眼。
適才,於翊坤宮暖閣中,溫秋實已明晰此避子藥之危害。故蕙蘭甚明此時此刻,其此實話何意。
“要麽,餘並未在一年有餘之時,持續不斷飲避子湯藥;要麽,餘根本乃誣陷皇後,將其今日偶為之舉,諉為經年累月之陰謀。”
不論前者或後者,較真起來,皆為致命之罪。
“溫秋實,即便你對我心存偏見與怨恨,我仍未料到,你竟能如此坦率地向皇上直言。我已如此解釋,即便你不認同,難道在皇上開口詢問後,不能佯裝糊塗,隨意應付兩句,讓此事就此翻過?
畢竟,皇後讓我服下避子藥,乃是皇上親眼所見。路德海前往太醫院請你至翊坤宮時,必然已向你說明情況。即便僅有一次,這也是不可寬恕的行為。”
蕙蘭深知,溫秋實是個固執之人,此次,他不僅沒有半點順水推舟的意思,反而嚴肅認真、毫不留情地,當著皇上的麵,揭穿了她的“謊言”。
然而,嚴格說來,這也並非謊言,皇後雖隻讓蕙蘭喝過兩次避子藥,但“梅妃”確實喝了一年有餘。
實情難以言明,溫秋實又怎會知曉其中內情,隻是過於耿直罷了。
蕙蘭不再做任何辯解,而是默默觀察著慕容複,不知他在聽了溫秋實的話後,會有何舉動。
慕容複的麵龐,看似平靜無波。仿佛過了漫長的萬年,他微微一笑,長舒一口氣,對溫秋實說道:“如此甚好,朕也便放心了。前些時日令梅妃禁足,竟引發如此大的事端,朕心中委實過意不去。未曾想……還真應了那句話,福禍相依。既然並無大礙,那溫太醫便退下吧!”
蕙蘭驚訝地看向慕容複,而溫秋實似乎也對皇上的反應感到詫異,猶豫片刻,欲言又止,最終默默地離開了醉心殿。
慕容複心中卻是欣喜異常,然而,無人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
溫秋實離去後,蕙蘭心中依舊惴惴不安。
她自知方才所言頗為牽強,溫秋實尚且不信,皇上又豈會不生疑,怎會如此輕易地讓此事過去?
但慕容複卻隻字不提,隻是慨歎:“朕下朝後,便匆忙趕往翊坤宮,途中偶遇婉嬪,聽聞皇後又將你留下。朕進入暖閣後,見你端著如此大的藥盞,著實嚇了一跳。朕知皇後城府深沉,但她這些年,在朕麵前一直公正賢淑、大度得體。朕著實沒想到她竟在背地裏如此……你為何不早告知朕?”
蕙蘭心想:“看來,讓皇上親眼目睹皇後讓我喝避子藥的這一幕,確實給其造成了巨大震撼,故而未細究溫秋實的那番話。”
蕙蘭猶豫片刻,喃喃說道:“臣妾與皇上一般,一直覺得皇後娘娘和藹可親,溫柔賢良,故從未作他想……隻是那藥實在難以下咽,臣妾不好當麵回絕皇後,才想到讓皇上去為臣妾解圍,不想……”
慕容複抬眼看著蕙蘭,麵無表情道:“日後若有何事,直接告知朕即可,不必如此拐彎抹角!”
他言外有意,蕙蘭利用他心中有愧,臉色微紅,沉默不語,隻是點頭。
蕙蘭想,“以皇上的睿智機敏,必然察覺到我是有意讓他撞見皇後的行徑,我還是謹言慎行為妙。”
本來,蕙蘭打算在避子藥之事敗露後,乘勝追擊,徹底擺脫三皇子之死給她帶來的“緊箍咒”。可半路殺出一個溫秋實,他的言語讓蕙蘭擔心繼續設局,會引起皇上的懷疑,故而不敢輕舉妄動,隻能被動地等皇後出招。
蕙蘭深知,皇後定然不會善罷甘休。
自那日聖上當庭斥責皇後,並下令後宮嬪妃無需再向皇後請安後,並未對其施加其他責罰。
蕙蘭也深知此次難以將皇後怎樣,其身為六宮之主,多年來在後宮的根基早已穩固,絕非輕易能夠撼動。
故而,臘月初一清晨,當慕容複帶領闔宮嬪妃向太後請安時,皇後仍伴其身側。
蕙蘭與其他嬪妃一同,緊隨其後。見到皇後時,蕙蘭如往常一般向她請安問好,皇後亦如往常般言道:“梅妃無需多禮。”
表麵的和諧,仿若她們之間從未有過激烈的爭鬥。然而,蕙蘭仍能從皇後的目光中,察覺到一絲即將展開報複的陰險狠厲和快意。
當他們一行人緩緩走向太後居住的慈寧宮時,皇後突然停下腳步,懇切地對皇上說:“聽聞醉心殿附近的臘梅盛開,太後甚是喜愛此花,臣妾想待會路過時,順便為太後折幾支,為慈寧宮增添些梅香。”
慕容複看了她一眼,雖未表態,但片刻後,還是沉聲道:“路德海,改道。”
蕙蘭微微顫抖了一下,心跳驟然加速。
從這裏,如果要走到醉心殿附近的那片臘梅林,就不可避免地要經過那條竹林小徑,經過那棵海棠樹。
蕙蘭瞬間明白,皇後的複仇,果真開始了。
在這寒冷的冬日上午,陽光稀薄。
當他們終於走到醉心殿附近,踏上那條竹林小徑時,走在最前麵的路德海,突然頓住腳步,震驚而又驚慌失措地喊道:“皇上……您瞧!”
蕙蘭心頭一震,定睛望去,那棵海棠樹下的小土堆不知何時已被刨得淩亂不堪。
慕容複麵色凝重,緊皺眉頭,快步走了過去。眾嬪妃皆知此土堆對皇上意義非凡,低聲私語,眼神中透著不安,緊緊跟隨其後。
待走近,土堆像是被野獸刨挖過,留下雜亂爪印和一個小口。路德海仔細查看後,謹慎回稟:“皇上,像是獾或狐狸所為……”
慕容複沉默不語,繼續靠近。突然,他停下腳步,目光定在一處,仿佛被灼傷。
蕙蘭順其目光看去,濕漉泥土中,隱現一截白骨,那是人的手臂,五指清晰可見。那是……一個孩子的細小指骨!
慕容複臉色霎時陰沉,他轉頭厲喝幾個侍衛:“挖!”
土堆再被挖開,白日下,蕙蘭首次看清其中景象:一具小屍骸、未完全腐爛的衣裳、一隻小鞋子……
隻聽湘妃在旁驚叫:“天啊,這……這不是三皇子的鞋子嗎?這虎頭,還是臣妾親手所繡……”
四周死寂,北風呼嘯,穿過竹林,如地獄鬼魂的嗚咽。
眾人皆驚,意識到三皇子失蹤真相,原來早已遭殺害,屍身就埋在宮中。
慕容複踉蹌後退,死盯著那鞋子,滿臉驚恐與憤怒。
而這時,有個侍衛往上爬時,腳下一滑,露出一枚被浮土蓋著、脆瑩瑩的翡翠玉佩。
與那黃褐色的泥土中,那抹翠綠,格外惹眼。
慕容複一下子便看見,他抬起微微發抖的手,指著那枚玉佩,用略顯喑啞的嗓音,命令道:“拿上來!”
侍衛急忙俯身,撿拾起那枚玉佩,迅速爬起來,雙手捧著,呈給皇上。
所有人的目光,瞬間都集於慕容複的掌心,集中在那枚小小的玉佩之上。
這乃一隻精致小巧的玉佩,綠瑩瑩的翡翠,通透碧澄,上麵,隱約能看出,雕刻著花鳥的圖案。很明顯,是女人之物。
而此時,它卻出現於死於非命的三皇子的墳裏,與三皇子的屍骨同葬。意味著什麽,不言而喻。